支付寶影響了銀行?你錯了!銀行才是最大的金融科技公司

金融 工商銀行 支付寶 美國運通 移動支付 金庫網理財師平臺 2018-11-24

在中國,提到金融科技,人們總是將它與互聯網公司聯繫起來,因為這個概念在國內是互聯網公司率先提出來的。

金融行業引領新技術使用的潮流

但是,我們要知道,金融行業在新技術的使用上一直走在其它行業前端。首條橫跨大西洋的電報電纜在1866年鋪設成功後,當時的金融從業人員便開始利用其傳遞消息;1876年貝爾發明電話後,這種全新的通訊方式又迅速在金融從業人員中普及;互聯網建立的初期,便在金融行業內流行開來。

支付寶影響了銀行?你錯了!銀行才是最大的金融科技公司

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便是計算機的使用,當很多人還在使用老式針式打字機的時候,美國的金融業已經率先採用計算機進行業務管理,從而推動了新技術的普及和運用,在計算機管理系統的基礎上,圖象處理、信用卡結轉系統、自動出納機等被採用以後,金融業務基本上進入了半自動化或自動化管理,加速了資金的流通,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並且方便了客戶,最終導致金融業務的不斷擴大。正是這種對新技術的迷戀,人們便把金融業譽為“新技術的溫床”。

例如,包括美國銀行在內的很多金融機構,在上世紀80、90年代便實現了內部網絡的互聯互通。美國運通公司更是在1986年便開始建立包括120餘臺主機和170臺小型機的獨立工作站。通過龐大的計算機網絡,運通公司可以為全球客戶提供電子商務服務,包括利用公司系統收發電子郵件。

中國的金融行業也不例外,成為了國內新技術使用的領跑者。國泰君安的一位領導曾經回憶:“最早的時候(沒有互聯網),股票是通過紙質單據在券商辦公室填寫,然後報道交易所,後來有傳真機報單,再後來有電話報單,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開始有網絡報單這種最方便快捷的報單方式。在我的印象中,這些轉變的時間間隔非常短,而且我們總是領先其它行業一步。”

“僅就我個人而言,開始看股票行情用的是漢顯的BP機,當時股票沒多少隻,機器滾動顯示價格。。。後來,配了電腦,把我高興壞了,硬盤還是最大的8點幾個G的,股票軟件的功能肯定不能和現在比,但那個年代,看著拉風、帥氣。”

這說明,中國的金融業也是與時俱進的。

空有技術優勢卻不善運用

中國的金融業在技術上有著先天的優勢,尤其是銀行,用佔盡先機來形容也毫不為過。比如,在2010年前,中國銀行的密碼器無論是從技術上還是從使用便捷程度上,是可以與歐美知名銀行掰掰手腕的。但改變銀行業的卻是支付寶。

支付寶影響了銀行?你錯了!銀行才是最大的金融科技公司

“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馬雲的豪言壯語已經變成了現實。2017年6月,餘額寶規模高達1.56萬億,超過了招商銀行2016年年底的個人活期和定期存款總額;2017年年底,以1.57萬億直逼中國銀行的個人活期存款平均餘額1.63萬億;到了2018年6月底,餘額寶規模超1.86萬億元,超過“四大行”個人活期存款。

當掃碼支付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支付寶、微信形成壟斷後,幾乎無人知曉國內的二維碼支付最早是銀聯研發的。

這種誕生於銀聯實驗室的支付方式,卻並未最先被普遍應用於銀聯。基於各方面的考慮,這種支付方式並沒有大範圍的使用,2013年,中信銀行作為試點推出的二維碼支付並未得到市場認可,央行也以二維碼支付安全性存疑,需要等待安全驗證為由,聯合工信部暫停線下二維碼支付服務。銀行、銀聯的創新嘗試戛然而止。

但在次年,支付寶、微信加緊佈局二維碼支付,忽如一夜春風來,好似一夜之間掃碼支付成為智能手機的標配。直至2016年7月,工行才成為國內首傢俱有二維碼支付產品的商業銀行。

但銀行在移動支付市場中的幾近出局,使得銀行體系遭受了巨大損失。

首先,銀行與個人客戶高頻交互連接的徹底丟失。銀行的原生客戶需求是理財、貸款等,此類交易交易最大的特點便是——低頻。新時代下的客戶具有支付線上化、移動化的特點,二維碼支付成為銀行與客戶進行高頻交互的絕佳工具,但這個工具已被互聯網公司率先搶佔,支付的場景已經不在,用戶的習慣已經養成,這是銀行從業者尤為惋惜的。

其次,銀行個人業務向數據智能轉型的優質數字資產的徹底丟失。歐美髮達國家的經驗表明,現代銀行向數字化、智能化進化轉型,基礎是大數據。由於歐美刷卡支付較為普遍,城鄉差別不大,大數據積累比較容易。而國內的普遍的情況是,銀行靠存貸匯積累的數據,量級太小且不細緻,幾乎稱不上大數據。而對於客戶的消費數據和支付數據的積累,也遠遠不夠,沒有相對精準的客戶畫像就無法將其轉化為可以使用的資源。

而阿里和騰訊等互聯網公司近些年已經完成了大量的消費數據、支付數據積累,實現了相對精準化的用戶畫像,並且在運用上取得了成效,比如,芝麻信用。

銀行在移動支付端令人唏噓的結果,只是中國金融行業曾經躺著賺錢的一個縮影。

當銀行醒來,被顛覆的是整個社會

互聯網金融企業崛起的原因無外乎三個:一是傳統金融機構服務的空白,形成大量縫隙市場;二是互聯網技術崛起之時,傳統金融機構科技發展的遲滯;三是過去監管寬鬆帶來的紅利期。

支付寶影響了銀行?你錯了!銀行才是最大的金融科技公司

對於中國的互聯網公司而言,並沒有太多核心技術,而其對原有技術創造性的使用堪稱一絕,但也仍然逃不出效仿歐美高技術公司的窠臼。對於中國銀行業乃至整個金融行業來說,趕超的方法很簡單,學習歐美銀行業。

當馬雲“改變銀行”猶在耳旁之際,銀行等金融機構開啟了一系列顛覆性的操作。

2008年,金庫君在英國看到,匯豐銀行對原有的格局進行大刀闊斧地改造,大量自助服務的機器被擺在顯眼處,已經佔到銀行面積的三分之一,人工窗口縮減一半,僅留下數名工作人員對客戶的自主操作進行指導。這個畫面是不是似曾相識,沒錯,這就是近年來中國銀行改革的縮影。

銀行高層對金融科技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技術投入也越來越大。例如,2017年3月,工商銀行完成七大創新實驗室的組建。建行在今年4月推出了無人銀行,背後依靠的是生物識別、語音識別、數據挖掘、機器人、VR、AR、全息投影等技術的集合;上週,建行信息總監金磐石在中國銀行家論壇又喊出了“商業銀行的數據信息以服務的形式開放”。

在螞蟻金服等金融科技公司的示範作用下,銀行也加入了人才爭奪戰,信息技術人員規模不斷擴大。近日便有報道稱,招商銀行總行的信息技術部門人員數量已經超過4000人,達到一家中型互聯網公司的規模,更不用說四大行的龐大規模了。

銀行與BATJ頂尖金融科技公司相比,在薪酬水平上也許略遜一籌,機制上靈活性欠佳,但是容錯率更高,研究環境更好,總體來看各有優劣。

從定位上看,未來互聯網金融公司很難成為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的對手,在合規政策的指引下也切斷了這種可能。

從體量上看,除了BATJ四巨頭外,也鮮有公司成為傳統金融機構的對手,但是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大力發展金融科技一定會影響互聯網金融的生存狀態。

從發展上看,銀行與頂尖互聯網金融公司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依存關係,也伴隨著激烈的競爭。可以預見的是,這種競爭是潤物細無聲的,激烈而不慘烈。但對於中、小互聯網金融企業來講,喪失了原有的科技優勢,剩下的便是滅頂之災。

互聯網企業用互聯網的方式將銀行打蒙,而銀行又將用互聯網的方式消滅大量的互聯網企業,可謂一報還一報。這正應了那句“我不是隨便的人,我隨便起來不是人!”

金庫君不禁想起,螞蟻金服董事長井賢棟在2017年中國普惠金融論壇說的那句:“商業銀行才是最大的金融科技公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