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道富:用供給側改革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問題

陳道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

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2日下午就完善金融服務、防範金融風險舉行第十三次集體學習,強調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要求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體系,端正發展理念,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開發個性化、差異化、定製化金融產品,增加中小金融機構數量和業務比重,改進小微企業和“三農”金融服務。我國需要用供給側改革來緩解和改進中小微企業的融資問題。

一、 中小微企業融資難並不完全是資金問題

近些年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受到各方的高度關注。政府也花費大量精力,採取了多種措施,試圖緩解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但我們應看到,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相對十年前或者二十年前有很大的改進,目前的融資問題很多並不是融資問題,需要開發基於商業信用的金融服務。

這個判斷基於三個觀察。第一個觀察,實際上是生存性偏差。現在這些中小企業在叫融資難、融資貴,十年前或者二十年前你們根本看不到中小企業在叫,因為他們已經死掉了。現在中小微企業活下來,它能拿到資金活下來才能叫。因此,相比以前根本拿不到錢來說是緩解了。但即使是緩解了,仍然面臨很多困難。

第二個觀察是融資難、融資貴既可以從金融機構角度分析,也可從企業的角度分析,其結論差異較大。跟企業做交流的時候發現,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存在過度寄希望於通過融資解決它面臨的問題。它們把很多問題都歸結為融資問題。只要與企業深度交流,你會發現其實融資並不是最主要問題,只要解決了他的思路和模式問題,融資根本就不是問題。但是他都認為是融資問題,把問題全部歸結到融資問題。企業直接感觸是沒錢,沒人支持你,但錢本質上是一個支撐和合作,是信任,把問題都歸結到錢,而不是為什麼錢不願意來。

第三個觀察是基於企業商業信用的金融服務,資金支持,其實是最簡單最沒風險的,反而沒有人提供。我們並不相信也不花力氣去開發這些商業信用,而是過度依賴於物的信用(抵押物)和政府信用,使它變成融資難。

二、中小微企業融資的關鍵是發現和提升其內在價值

金融的本質是基於信任的商業合作。“看得見”、“看得懂”、“信得過”是實現中小微企業融資的關鍵。各國包括中國,採取各種方法來使得中小微企業相對金融機構“可見”、“可理解”和“可信”,並降低這些行為的難度和成本。如政府搭建銀企對接平臺,構建政策性中小企業擔保體系,完善企業的徵信體系等,通過財政貼息、監管的強制性要求,或者通過特殊的治理結構設計,如合作制和特殊的股權結構安排,甚至考慮提高中小微企業的報表可得性、真實性和一致性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降低甑別難度,延伸“有價值”中小企業的邊界,實現中小微企業資金的供給體系。

這些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離解決還有很大差距。中小微企業並不是經濟活動的中心,不在光環的中心,沒有規模效應,加上往往缺乏抵質押品,會計報表缺乏或質量較差,在傳統的金融價值標準下,往往被忽視,金融需求無法得到充分滿足。中小微企業融資成為世界性難題,就在於難以發現中小微企業的價值,缺乏經濟可行性的有效渠道甑別“有價值的”和“沒有價值”的企業,從而建立商業信任較難或者說成本較高。

關鍵是,一個國家經濟的生命力在於中小企業能及時的創立和退出。或者說正是通過中小微企業高的“死亡率”,通過生死的循環,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產業轉型升級。大部分的情況是,中小微企業並不是作為獨立的業態存在,並不是以完整的價值鏈存在於世的。中小微企業依附於核心企業,其價值主要存在於經濟生態中。不將中小微企業群和核心企業作為一個整體評估,中小微企業的內在價值不突出。一旦將中小微企業所在的生態作為整體,就會發現中小微企業的價值就在於其存在於這個生態中。經濟的生命,在於通過個體的合作,形成價值流的良性循環。因此,從中小微企業的個體價值判斷的框架中超脫出來,著眼於整個生態中的價值流,包括物流、債權債務流等,著眼於判斷整個生態的價值和中小微企業在不在這個生態中,併發揮多大的作用,是金融迴歸價值本源,構建中小微企業信任的另一渠道。在這方面,政府、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都可以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三、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的三個觀察

我們的金融體系已在探索一些有意義的方向,有可能真正突破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需要找準解決這個問題的主體應該是誰,它的主要渠道和環節應該是什麼?這樣才有可能通過市場的力量,把資金引到真正需要的中小微企業去。

一個觀察來源於在江浙跑了很多中小企業比較發達、民營企業比較發達的地區,金融支持很到位的一些地區。這些地區的金融,特別是地方性金融體系競爭很激烈。部分三四線城市甚至同時存在三家城市商業銀行。高度競爭壓力下,中小金融機構不得不深耕細種,採取非常細緻的網格化服務。他們要求每個信貸人員要跟客戶至少能交談到20分鐘以上,才說你跟客戶是有效交流。但是中西部或者其他地方根本做不到,很多東西都只是停在概念上。這給我的啟發,其實所謂的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有相當程度上與當地的中小銀行或者中小金融機構的競爭不足有關。實際上,真正面對中小微,特別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金融機構的競爭是嚴重不足的。

為什麼德國中小企業不缺資金?這有很多原因,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的金融是分層。全球性金融機構不怎麼服務於中小微企業。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主體更多是地方性、特色性的銀行,這些銀行非常瞭解當地企業。還有一個啟示,怎麼讓地方特色機構能夠真正安住於服務當地的中小微企業,怎麼才能有能力服務。除了足夠的競爭壓力,使得這些金融機構不得不把自己服務對象的層級往下壓,壓到這些中小微企業,去了解它。還有很重要的機制設計。一是它不僅僅只是股東利益最大化。看歐洲的金融機構,一些地區性的、特色性的金融機構,他們往往都不是簡單的股東利益最大化。他們會結合合作制,結合其他的利益機制安排,就使得它的利益訴求多元化。需要多元化的利益協調機制,才能找到真心為中小微企業服務的金融機構。二是部分金融機構實際上多元化、市場化,使得其有能力通過其他有競爭力的領域收益,支撐治理機制要求必須關注的領域。因此,競爭、政府政策和財政支持、治理機制和多元化可能都是需要的。

第二個觀察在珠三角看到的融資與融智相結合帶來的巨大效率。有一家民營企業,它的做法是免費給很多製造企業提供方案,當然包括融資方案。他們在給中小企業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就把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解決了。有些實際上是建議不宜輕易擴張,有些可能是採取更有效的擴張策略,事實上並不需要多少融資,融資的風險也是可控的。實際上就是,很多中小微企業的融資問題並不是真正的融資問題,而是它成長過程中思路問題、思維問題、資源整合問題,但它只是簡單的認為別人應該支持我幫助我,變成一個金融的需求。

中小微企業的融資問題,必須把它的資產方運作結合起來。這個過程會給我們金融體系提供非常好的服務中小企業的基礎。金融體系總是找不到好的小微企業,不信任中小微企業,實際上是缺一箇中介環節,能夠真正為中小微企業提供綜合性解決方案,用中國的思維方式解決中國中小微企。如果發展供這些中介機構,為銀行提供前期的服務,通過技術和智力支持,為中小微企業“賦能”,與其“共成長”。在這種環境下,銀行可以在風險很小的情況下,實現對中小微企業的資金支持。

第三個觀察中小微企業支持的重點,環節在哪兒?我國應該大力發展產業內嵌的金融業態,包括供應鏈金融、融資租賃、票據市場發展等。其中,中小企業藉助供應鏈上核心企業的商業信用,特別是藉助電子化的商票融資,是十九大提出發展供應鏈金融的重要方面,也是中小企業實現社會化融資的有效途徑。

一般來說,中小企業資金主要來源於四方面:一是現金性收入(由銷售和投資活動產生),二是非現金性收入(商業信用),三是從正規金融體系獲得的融資,四是民間融資(過度使用往往導致企業陷入困境)。當前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政策主要著力於從正規金融體系的融資,不太重視疏通商業信用融資。實際上非現金性收入是影響中小企業現金流狀況的主要方面。非現金收入是以實體經濟活動為基礎的商業信用,具有自償性。因此,發展以非現金收入為基礎的商業信用融資體系,不會扭曲企業的商業活動,是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另一重要渠道。

比如,央行建立了統一的電子商票系統,為發展電票融資市場提供了堅實基礎。電子商票具有安全、便捷、透明等諸多優勢。央行電子票據系統保證了票據的唯一性、完整性和安全性,交易便捷,流轉效率高,可對票據業務進行彙總和實時監測。電子商票還具有低融資成本優勢。電子商票貼現利率一般低於同期限銀行貸款的綜合成本。與民間借貸相比,電子商票在融資成本上具有絕對優勢。2017年我國民間借貸的平均融資成本為15-20%,電子商票貼現的加權平均利率僅為5.67%。電子商票期限更長,更有利企業融資。通常,電子商票的付款期限為1年以內,紙質商票的付款期限最長不超過6個月。電子商票業務操作流程簡便、無須抵押擔保、獲取資金週期短等優勢,更契合中小企業“短、頻、急”的融資需求特點。

總之,金融科技是個工具,它可以滲透到所有環節。只要發現了中小微企業的價值,只要找到了正確的環節,就可以通過金融科技手段,用更有效率的技術手段降低成本。

真正有用的金融創新是從市場探索中長出來的。“場景”金融其實就是“真實的金融”,中國需要從場景中長出來的真實金融。從現實長出來一個新的金融模式,肯定是曲折的,短期會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但真正有效的,與本國實體經濟形成良性循環的金融活動,需要用市場的方法發現,並且迭代出來,而不是政策設計出來。我國想發展出真正為中小微企業服務的金融體系,需要發展一個產業內嵌、自我迭代的金融體系。

(本文系作者參加6月15日華夏新供給經濟論壇時發言摘編,經作者授權發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