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育供給側改革,推動民辦教育高質量發展'

"

編者按 當前,我國面臨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高質量、多樣化教育需求與優質多元的教育供給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民辦教育在有效增加教育供給,滿足多樣化教育需求,推動教育公平,促進教育消費,穩定經濟增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基於當前教育供需矛盾問題,提出要充分發揮好民辦教育的作用,深化教育供給側改革,併為推動民辦教育高質量發展提出對策建議。

武漢大學國家發展戰略研究院

民辦教育研究課題組

民辦教育在增加教育資源供給,提供多樣化的教育服務,促進教育公平,推動教育消費,穩定經濟增長方面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民辦教育由小到大、從弱到強,走過了一條從作為公辦教育的有益“補充”到與公辦教育“共同發展”的道路。

據《2018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8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民辦學校18萬所,佔全國比重35%;民辦教育在校生達5378萬人,佔全國比重近20%。民辦教育發展不僅彌補了公辦教育資源的不足,同時還通過“鯰魚效應”帶動整個教育服務質量的提升。當前,教育供給側改革成為重中之重。我國教育發展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高質量、多元化教育需求與教育供給尤其是優質、多元、高效教育供給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近年來,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全國人口結構發生變化,教育資源的供需缺口逐漸擴大。

據統計,2013年至2018年,全國學齡兒童數增長了11.8%,而普通小學數量減少將近24%,初中數量減少將近9%。一些地區出現“大班化”教學和天價學區房等現象。據統計,截至2018年,全國56人以上大班額還有26萬多個,個別學校個別班級人數甚至多達80人,遠超過國家規定的上限標準。北京、上海等教育資源豐富的大城市受到外來人口流動趨勢和戶籍人口波動趨勢雙重波峰疊合的影響,教育供需失衡問題尤為突出。目前,高質量的民辦教育依然短缺,且資源分佈不均衡,缺乏有力的扶持政策、保障機制和監管體系,民辦教育辦學者普遍存在焦慮、觀望情緒。為進一步推進民辦教育規範有序發展,要根據不同學段發展需求,多措並舉,加大對民辦教育的支持,強化民辦學校師資力量和辦學質量,探索民辦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一)完善支持民辦普惠幼兒園發展的制度保障,降低民辦幼兒園的運營成本,保證普惠性民辦學前教育“降費不降質”,切實緩解“入園難”與“入園貴”問題。民辦學前教育在提供學位服務、緩解入園矛盾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據教育部統計,截至2018年,我國擁有民辦幼兒園16.58萬所,佔全國比例62.16%;在園幼兒2639.78萬人,佔全國比重56.69%。當前,民辦園質量參差不齊,“鄉村弱、城市擠”,“入園難、入園貴”等現象普遍存在。幼有所育,根本之策在普惠。推動民辦園建設成普惠幼兒園是提高學前教育普惠率的重要舉措。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打破制度桎梏,創新發展思路。

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綜合獎補、減免租金等優惠政策,支持民辦幼兒園提供普惠性教育服務,擴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要建立生均撥款、收費、資助一體化的學前教育經費投入機制,有效分擔辦學成本,落實收費動態調整,保障民辦幼兒園可持續發展。北京市加大學前教育經費投入,為普惠性民辦園提供學位補貼、租金補貼、生均定額補貼,推動實現了公辦、民辦普惠園的“四個統一”。要鼓勵公辦民助、公建民營等混合辦園模式,加強對普惠性幼兒園課程開發、教學指導,確保普惠性民辦園減費不“降質”。加大對普惠性民辦園的動態監管和定期考核,建立退出與激勵機制,推動民辦幼兒園健康發展。

(二)加強中小學集團化、品牌化建設,完善“名校幫弱校”“名校帶新校”等“傳幫帶”機制,打造民辦校特色品牌,進一步改革義務教育階段公辦校、民辦校招生制度,落實“公民同招”政策,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優質的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有利於補齊多樣化、高端化教育供給不足的短板。當前,我國民辦義務教育學校仍有較大發展空間。據教育部統計,2018年,民辦小學與初中佔全國的比例僅分別為3.82%與10.51%。目前,上海民辦義務教育發展較好,民辦中小學在校生數佔全市在校生總數比例在15%左右,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但部分民辦學校存在“掐尖”篩選生源、對公辦學校產生擠出效應等問題。民辦學校的內涵與優勢重在改進學校的辦學理念與提高整體辦學質量,打造精細化的管理服務模式、鮮明的特色與響亮的品牌。民辦中小學可推進集團化辦學,鼓勵名校間、名校與薄弱學校間優勢互補、以強帶弱,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要做好民辦學校的品牌建設、維護與傳播,集中力量形成差異化優勢,打造中小學優質課程、校園文化特色品牌,提升學校競爭力、影響力。完善義務教育招生制度,制定公平合理的招生標準,允許民辦學校組織綜合性面試選拔合適的生源。擴大“公民同招”覆蓋範圍,為“擇校熱”降溫。

(三)強化民辦職業教育的政策保障體系,堅持“平等、暢通、融合、實用”理念,構建多層次、多規格、層層貫通的職業教育“立交橋”,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厚植工匠精神,培養手腦並用的高素質應用技術技能型人才。職業教育具有學制短、專業性強、實踐性突出的特點,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提高勞動者改善勞動條件的基本素質,為國家發展培養急需的各類技術人才。民辦職業教育在職業教育中扮演愈發重要的角色。據教育部統計,2018年,民辦中等職業學校(不含技工學校)佔全國比例達25%,較前一年增長約六個百分點。推進民辦教育發展是適應時代需求的必然之舉。要充分認識到職教與普教、民辦職教與公辦職教同等重要,強化政策保障體系建設。做好分類管理後的財政支持和減稅優惠,完善高等職業教育生均撥款制度,讓生均經費能夠惠及民辦高等職業院校。要打通上升通道,構建多層次、多規格、層層貫通的職業教育“立交橋”。完善“職教高考”制度,推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學分互認,不斷完善職教間相互銜接、職普相互融通的職業教育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創新辦學模式與人才培養方式,動態調整學科專業對接市場需求。要著力提升學生的操作能力和動手能力,以用為本,培養手腦並用、做學合一的高素質應用技術型人才。切實提高職教工作者、技術技能人才的社會待遇和經濟待遇,改變職業教育的弱勢地位。

(四)保障民辦教師與公辦教師享受同等待遇,切實緩解民辦教師職業吸引力低,教師流動性大,教師隊伍十分不穩定問題,打造一批素質過硬、業務精湛的民辦教師隊伍。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教師質量高低和隊伍穩定與否關係到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條件。建設一支穩定性好、質量高的教師隊伍是民辦學校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據調研,目前民辦學校約佔全國學校數量的三分之一,而教職工人數佔五分之一,專任教師只佔六分之一。民辦教師社會地位不高、待遇保障不足、職稱評聘不暢、專業發展受限等問題未能從根本上解決,民辦學校發展面臨著“招人難”“留人難”的困境。要進一步加強對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力度,完善人才激勵與保障制度,不斷壯大優化民辦學校師資隊伍。要重視教師資質,弱化編制對教師福利待遇的影響,統籌推進公辦教師、民辦教師“一體化”隊伍建設。保障民辦學校教師在法律地位、薪資福利、職業發展、退休養老等權益上與公辦學校教師享受同等待遇,解決民辦學校教師的後顧之憂,讓其擁有職業歸屬感和安全感。要支持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結對幫扶,讓名校發揮孵化器的作用,有計劃地培養並向民辦學校輸送優秀師資和管理經驗,提升民辦學校教學質量。強化教職員工道德、職業、專業素養,培養具有教書育人情懷和專業水準的民辦教師。

(五)穩步推進民辦教育分類改革,構建完善的分類管理制度體系,切實保障非營利性民辦學校舉辦者的管理權和決策權,避免產生“被剝奪感”,穩定辦學預期。實行民辦學校分類管理,旨在進一步釐清民辦學校的法人屬性與產權歸屬,並基於此分類落實財政、稅收、土地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以更多的優惠政策支持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發展,以更明晰的政策導向鼓勵營利性民辦學校面向市場需求,創新教育產品,豐富多樣化教育供給。民辦教育分類管理要“促進”而不能“促退”民辦教育事業的發展。要進一步完善差別化的稅收優惠制度,綜合考慮民辦學校的“公益性”與“盈利性”,保障不同屬性民辦學校在稅收上享受有差別但合適的優惠待遇。堅持“科學分類”與“彰顯公益”的原則,按照民辦學校法人類型的多樣性調整完善現行的稅收制度。明確產權屬性是明晰辦學屬性和辦學方向的重要前提,同時也是民辦學校分類管理的核心內容。要明確“非營利性”不等同於“不盈利”,做好“非營利性”與“營利性”的區分與釋疑工作,推進不同民辦學校的重新登記,使其成為享受差別化支持政策的基礎。要充分保障現有民辦學校舉辦者的合法權益,進一步確定民辦教育舉辦者的前期投入的會計處理方式與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終止辦學時對出資者的獎勵補償方式。作為非營利性的民辦學校,政府的扶持主要是政府補貼、政府購買服務、基金獎勵、捐資激勵、土地劃撥、稅費減免等;對於營利性民辦學校,扶持政策則主要表現為政府購買服務和稅收優惠等方面支持。

(六)鼓勵高校開展中外合作辦學,充分引進海外優質教育資源,完善多元化、國際化的教育服務,大力推行“本土留學”模式,緩解教育消費大量外溢現狀,對衝經貿摩擦對出國留學產生的影響,同時,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境外辦學。當前中美經貿摩擦的逐漸升級,給中美兩國人才交流學習帶來了諸多限制。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採取國內外分段培養模式,有利於豐富優質高等教育資源供給,對衝經貿摩擦所帶來的留學風險。中國高校通過引入國外知識、技術、管理與資本等資源進行合作辦學,可以為“混合制”院校建設探索發展途徑。要進一步擴大教育對外開放水平,創新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吸引更多境外高校“走進來”辦學,把教育消費留在國內,讓學生不出國門獲取海外教育資源。海南將於2020年啟動國際教育創新島建設工程,探索境外高水平院校和企業在海南獨立獨資辦學。過硬的辦學質量是中外合作辦學的生命線。要加強對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合理引進與有效利用,鼓勵中外高校在交流互鑑中合作開展課程開發和科研創新,打造從引進吸收到融合創新的中外合作辦學全鏈條發展模式,大力促進我國“雙一流”高校建設。強化對國外優勢學科和緊缺專業的引進,依託中國元素開設特色課程,培養更多高素質國際化人才。健全中外合作辦學質量評估與監管體系,促進中外合作辦學的規範化發展。以共建“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為抓手,鼓勵國內高校“走出去”開展境外辦學,把中外合作辦學的中國經驗與世界共享。

民辦教育為促進我國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研究表明:民辦教育只用了1%左右的公共財政資金,卻為社會提供了20%的公共教育服務。民辦學校的存在,為不同學段創造了多樣化的教育發展模式。民辦學前教育提供普惠性教育服務,可以有效緩解入園難矛盾;民辦義務教育豐富教育資源供給,有利於滿足個性化的教育需求,縮小供需缺口;民辦職業教育對接我國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培養大量技術技能型人才;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提供國際化的教育服務,推動健康有益的跨文化交流學習。為進一步發揮民辦教育的作用,要以教育供給側改革為著力點,堅持公益導向,保障民辦公辦教育法律地位平等,促進民辦教育“保量增質”。將恪守公益屬性和履行社會責任放在首位,是民辦教育舉辦者的責任與擔當。要支持民辦幼兒園提供普惠性教育服務,鼓勵社會力量興辦義務教育,提供學位供給。對不同屬性的學校要同等重視,真正實現民辦教師與公辦教師享有平等待遇,非營利性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享受同等的稅收優惠待遇。要始終把握好辦學質量這條生命線,鼓勵民辦學校形成品牌、辦出特色,讓民辦教育在差異化中獲得新動能。各級各類民辦學校都應進一步轉變觀念,推動改革、加快發展,提高質量,為社會提供優質、多樣化、特色化的選擇性教育服務。各級政府要大膽創新,因地制宜,採取更加靈活有效的措施,從源頭上破解制約民辦學校分類管理改革的瓶頸因素,促進民辦教育健康可持續發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