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觀察|李滄:讓更多人一起同行

經濟 創業 大眾汽車 建築 頭條青島 2017-06-08

深度觀察|李滄:讓更多人一起同行

近 日,在青島,關於“李滄之變”的說辭在媒體圈裡頗有些熱度。

6月3日,位於李滄區東部金水路上的青島國際院士港迎來一週年。一年時間,這裡已有35位院士入駐。

院士是“塔尖人才”,各地人才爭奪戰日益激烈,在如此背景下,院士如此之多、如此罕見地集聚在李滄區?!令人難以相信!

就在一年前,在青島,多數人可能不會相信院士會選擇到李滄區安家落戶。“院士港就是天方夜譚”“院士港就是空中樓閣”的“不可能論”不在少數。

今年5月7日,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在青島國際院士港揭牌,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十家媒體走進青島國際院士港,感嘆也是不少:

“李滄區還有這麼一片集聚著高端人才的寶地?青島真是臥虎藏龍!”

李滄區長期處於“自己挺不直腰桿,別人也瞧不上眼”的城市邊緣之地,王希靜主政李滄區的一年,青島國際院士港在此拔地而起,區域創新戰略在此風生水起,新舊動能轉換找到新引擎。

“問號”變成了“驚歎號”!難怪有人這樣形容說:落後城區逆襲,上演了一場傳奇。

01“非常規”產業佈局點石成金——背後是1%博99%的勝利

在坊間,關於青島國際院士港有這樣一種說法:院士港的誕生,是一場1%博99%的勝利。

傳出這樣的說法,主要是因為“落後”。

在青島,對於外來人來說,大多是“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海濱印象,如果一路從南向北走,就有進村的感覺。那些年,“鑲著金邊的抹布”就是說青島存在的南北差距現象。

李滄區地處青島主城區的北部,區域位置“靠後”,城市面貌、產業結構等城市形態也是“靠後”。城市面貌,西部是老工業區、老城區,東部就在幾年前還是一片農村。經濟總量,GDP多年徘徊在青島十個區市的後邊,甚至墊底。

工業、商貿業曾是李滄區的支柱產業。如今,55家工業企業列入搬遷範圍,佔全市50%,而且工業企業的典型特徵是高耗能、高排放、高汙染、低效益、低創新、低附加值,商貿業在電商的衝擊中發展日漸式微,此外,還有大面積的城中村正在改造中,聚集產業還無從談起。

家底幾乎是一窮二白,難免人窮志短。

去年4月,李滄區委書記王希靜提出要將世博園南側那片建築面積達19.6萬平方米的26棟多層小樓和3棟高層打造成青島國際院士港,一片“紙上談兵”的驚訝反應。

管理一座城,要打好譜兒。不用說外人覺得這個“譜兒”大大出乎意料,就是李滄人也是百思不得其解:院士不去市南、嶗山,還有黃島,能來李滄?

從媒體報道看,這件事之前,李滄區曾組織過一次大型招商推介會,但乏人問津,發展總部經濟的想法漸成泡影,所在的李家上流社區也由此受資金所累。

當然,李滄區並不止步於“院士來”,而是要“院士的項目也來”。今年,院士港二期計劃動工,院士雙創中心也將開工。從規劃導向看,院士雙創中心是“院士項目轉為市場行為的發動機”,並冀望於徹底改變李滄的發展基因。

院士雙創中心佔地3000畝?院士港二期要建七八十萬平方米?地從何來?

熟悉李滄區情的都知道,東部產業用地並不富餘。這不得不為李滄區的“挖潛能力”擊掌佩服!

最近,有報道深圳正在推進“院士村”。經濟發展前沿——深圳在青島之後盯住“院士集聚效應”,也能從中看出,李滄產業轉型方向具有的戰略預見性、前瞻性。

亞馬遜AWS全球首個聯合創新中心是李滄的另一個“點石成金”的非常規產業佈局典型案例。

約兩年前,由於這個項目距離商圈不遠,計劃做GalaPlaza大眾玩樂場。李滄區決策者感覺這是產業棋局中的“俗手”,轉向與亞馬遜AWS合作。

一年間, 非常規之策對弈大通套做法初戰告捷,整個李滄產業佈局呈現出“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

“不可能”變成“可能”!這是1%博99%的勝利,這也是創新意識對弈保守思維的勝利。

02先“破”思想之困——用“磨眼兒理論”統一思想

李滄區處在深刻的轉型期,這條轉型之路上離不開思想統一。因此,必須要突破思想上的束縛。

有種“磨眼兒理論”——磨盤要磨好面,那得以軸為中心轉起來。放在發展問題上,就是要思想上齊心合力,行動上內外結合,化掌為拳。李滄區推崇這種理論。

但是,由老滄口(部分)加原嶗山縣(部分)組成的李滄區具有典型的城鄉二元結構,由此衍生的小農經濟思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桎梏了創新能力和改革精神,呈現出思想保守的一面,再加上,由於長期處於落後而形成的思想被動性,很大程度上阻礙著李滄區的非常規“出牌”。

要搬開這些“形而上”的思想障礙,怎麼做?

李滄區採取“兩手抓”——一手抓難題,一手抓高點,讓觀望者看到希望,讓軟弱者看到決心。

抓難題,李村大集順利搬遷,爛尾20多年的滄口大廈恢復重建,若干年通不了的深圳路被打通等多年做不了和做不成的急事、難事、大事,一年間都辦成了。對此,觀望者私底下也是佩服。

“硬骨頭”為什麼能在一年間一一被啃下?從李滄區黨員幹部常掛嘴邊的一種說法——田忌賽馬關鍵在“法”可窺一二。比如說,幾十年搬不了的百年李村大集用兩天時間順利搬遷就得益於“法”。

抓高點,就是要引進創新人才和重大創新項目,上面提及的青島國際院士港、亞馬遜AWS全球首個聯合創新中心、吉林大學青島汽車研究院等項目落地,說明一個道理: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改革需要弄潮兒,如何吸引更多弄潮兒一起同行?想當年,徐向前元帥剛到鄂豫才兩年,就能跟把那個地方的300人武裝擴張為4000人。現在,李滄區也需要這樣的凝聚力,讓思想解放、敢於挑戰傳統的同行隊伍越來越壯大。

在李滄區,非常注意培養“關鍵少數”——區級領導及各部門負責人的視野。去年,上海、深圳學習考察;今年,武漢光谷、濟南CBD學習考察。每次考察都是五六十人的大部隊。

為什麼組織“大兵團”外出學習?這也是“磨眼兒理論”的玄機所在。

城區的發展,就像一臺機器,不是靠哪個零件單兵作戰,需要系統作戰。只有知道“一二把手”在想什麼、在做什麼,才能在這個城區發展的有機體上有效發力。去學習就是對標先進城市,觀其“形”學其“神”,鼓勵“關鍵少數”以實際行動跟上改革創新的步伐。

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一年,思想層面的風暴正在改變李滄區。這一年,外界對李滄區施政思路的看法也在發生180度轉彎,由從前的不理解,漸漸變為一種期待,比如,從根上改變李滄區的產業屬性的期待。

03非常時期需要付出非常努力——幹部隊伍獎勵勤勉治理庸懶

如《人民的名義》這部電視劇中的“孫連城”式懶官,在李滄區,被零容忍。過去一年,讓幹事者有“票子”“面子”“帽子”的說法屢被提及。

要剷除滋生“孫連城式幹部”的土壤,離不開工作機制的制度保障。《“每日一事”全程留痕管理制度》《李滄區黨員幹部工作激勵辦法(試行)》《關於支持黨員幹部幹事創業擔當作為容錯免責工作辦法(試行)》等反對“為官不為”、支持擔當作為、激勵幹事創業的制度陸續實施,讓幹事者有為有位,讓想走捷徑者無捷徑可走。比如,為激勵幹事創業,李滄區在獎勵上動真格,在全省首次推出給予“工人先鋒號”“工人先鋒” 現金獎勵的舉措,讓實幹者得實惠。從《李滄區幹部不得提拔重用的情形 20 條(試行)》也可以看到李滄區敢於動真碰用。

過去一年,新的機制改變了過去部分黨員幹部懶、散、慢的工作作風,激起了思想和行動活水。

當然,在這種“重壓”之下,習慣於“朝九晚五”的部分黨員幹部加班加點,難免喊累,也不理解,也有牢騷。

但是,李滄區的發展現狀容不得拖拖拉拉,容不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是現實所迫。因為最近三五年,李滄區是最“卡脖子”的時期,也是爬坡過坎最艱難的時期。

誰當這個“家”,就像是臨危受命。在這個非常時期,需要非常之舉,也需要非常之力,才能摘下“落後城區”這頂帽子。

而要實現目標需要“甩開膀子加油幹”的行動派、實幹家。

“直面問題” “排除萬難”“無中生有”“始終頂尖”“謀事在人”,這些說法很大程度上提振了黨員幹部的工作動力。

迎難而上,實幹擔當,在李滄區頗具有現實意義。擔當和改革精神的重要性,在李滄區不是口頭禪。

深度觀察|李滄:讓更多人一起同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