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辦要求逐步放寬或取消汽車限購,您離買車還差幾步?'

"
"
國辦要求逐步放寬或取消汽車限購,您離買車還差幾步?

調整汽車限購政策正當時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楊忠陽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提出,實施汽車限購的地區要結合實際情況,探索推行逐步放寬或取消限購的具體措施,釋放汽車消費潛力。這再次點燃了人們對更多城市放開汽車限購的期待。

目前,國內有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杭州、石家莊、貴陽8座城市和海南省實行汽車限購。當初的政策出發點主要為了破解城市交通擁堵難題,並配合環保治理。從各地實踐來看,相關效果並不理想。比如,有的城市通過實施汽車搖號政策,雖表面上減少了本地區上牌車輛增速,但外地車牌大量湧入,導致實際汽車使用量和強度反而增加。更令人擔憂的是,車牌稀缺還滋生出車牌租借和買賣的“黑市”交易,備受社會詬病。

"
國辦要求逐步放寬或取消汽車限購,您離買車還差幾步?

調整汽車限購政策正當時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楊忠陽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提出,實施汽車限購的地區要結合實際情況,探索推行逐步放寬或取消限購的具體措施,釋放汽車消費潛力。這再次點燃了人們對更多城市放開汽車限購的期待。

目前,國內有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杭州、石家莊、貴陽8座城市和海南省實行汽車限購。當初的政策出發點主要為了破解城市交通擁堵難題,並配合環保治理。從各地實踐來看,相關效果並不理想。比如,有的城市通過實施汽車搖號政策,雖表面上減少了本地區上牌車輛增速,但外地車牌大量湧入,導致實際汽車使用量和強度反而增加。更令人擔憂的是,車牌稀缺還滋生出車牌租借和買賣的“黑市”交易,備受社會詬病。

國辦要求逐步放寬或取消汽車限購,您離買車還差幾步?

汽車業是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更是實體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由於產品技術含量高,單品價值大,其對融合技術創新和拉動國內消費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不少城市的限購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汽車消費需求。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國民經濟運行數據顯示,7月份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073億元,同比增長7.6%,增速比上月回落2.2個百分點。如果扣除汽車零售額影響,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8.8%,這一速度與上月基本持平。

地方限購究竟抑制了多少消費者購車需求?清華汽車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顯君以北京、深圳、杭州這三座城市為樣本作了分析,結果顯示至少為191萬輛,佔2018年全年銷量的6.8%。如果再算上其他幾座城市和海南省,這組數字恐怕還要大。這也從另一面反證,我國汽車市場並不缺消費潛力,缺的是暢通的消費機制和環境。因此,當務之急是地方要放寬或取消汽車市場限購,因為限購所抑制的,恰恰是有錢想購車,又沒有資格買車的群體。這類群體不存在消費信心不足問題,只要給他們買車的資格,就能夠拉動汽車消費。

消費需求是產業競爭的核心要素之一,更是推動經濟增長的最終動力。今年6月份,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商務部聯合出臺了《推動重點消費品更新升級 暢通資源循環利用實施方案(2019-2020年)》,明確提出了包括嚴禁對新能源汽車實行限行、限購等在內的一系列推動汽車消費的舉措。隨後廣州、深圳同時宣佈,調整中小客車、小汽車增量指標配置額度。可仍有不少地方對這一政策的理解和落實存在誤區,對“放開限購”不夠積極。

"
國辦要求逐步放寬或取消汽車限購,您離買車還差幾步?

調整汽車限購政策正當時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楊忠陽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提出,實施汽車限購的地區要結合實際情況,探索推行逐步放寬或取消限購的具體措施,釋放汽車消費潛力。這再次點燃了人們對更多城市放開汽車限購的期待。

目前,國內有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杭州、石家莊、貴陽8座城市和海南省實行汽車限購。當初的政策出發點主要為了破解城市交通擁堵難題,並配合環保治理。從各地實踐來看,相關效果並不理想。比如,有的城市通過實施汽車搖號政策,雖表面上減少了本地區上牌車輛增速,但外地車牌大量湧入,導致實際汽車使用量和強度反而增加。更令人擔憂的是,車牌稀缺還滋生出車牌租借和買賣的“黑市”交易,備受社會詬病。

國辦要求逐步放寬或取消汽車限購,您離買車還差幾步?

汽車業是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更是實體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由於產品技術含量高,單品價值大,其對融合技術創新和拉動國內消費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不少城市的限購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汽車消費需求。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國民經濟運行數據顯示,7月份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073億元,同比增長7.6%,增速比上月回落2.2個百分點。如果扣除汽車零售額影響,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8.8%,這一速度與上月基本持平。

地方限購究竟抑制了多少消費者購車需求?清華汽車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顯君以北京、深圳、杭州這三座城市為樣本作了分析,結果顯示至少為191萬輛,佔2018年全年銷量的6.8%。如果再算上其他幾座城市和海南省,這組數字恐怕還要大。這也從另一面反證,我國汽車市場並不缺消費潛力,缺的是暢通的消費機制和環境。因此,當務之急是地方要放寬或取消汽車市場限購,因為限購所抑制的,恰恰是有錢想購車,又沒有資格買車的群體。這類群體不存在消費信心不足問題,只要給他們買車的資格,就能夠拉動汽車消費。

消費需求是產業競爭的核心要素之一,更是推動經濟增長的最終動力。今年6月份,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商務部聯合出臺了《推動重點消費品更新升級 暢通資源循環利用實施方案(2019-2020年)》,明確提出了包括嚴禁對新能源汽車實行限行、限購等在內的一系列推動汽車消費的舉措。隨後廣州、深圳同時宣佈,調整中小客車、小汽車增量指標配置額度。可仍有不少地方對這一政策的理解和落實存在誤區,對“放開限購”不夠積極。

國辦要求逐步放寬或取消汽車限購,您離買車還差幾步?

相關城市的擔憂可能在於,放開限購會進一步加劇交通擁堵及汙染物排放。其實,這些問題是可以利用經濟手段,通過對消費者用車行為引導來加以緩解的。比如,在歐洲很多城市的中心區域或者重點擁堵區域,以加徵擁堵費形式來調控車輛的進入,讓消費者從自身使用成本的經濟性出發,自行決定是否開車,或是選擇公共交通出行。又如,日本東京人口不比北京少,土地面積沒有北京大,機動車數量卻是北京的1.5倍多,但交通狀況比北京好很多,也沒有“限購”之說。這意味著,一些城市在管理精細化方面還存在較大提升空間。

交通擁堵是當前全世界大城市面臨的共同難題,指望通過“限購”手段來解決並不科學,反而容易給人落下一種“不作為”“懶政”的口實。地方管理部門,更要看到隨著我國5G牌照發放,汽車智能化程度提高,以及智慧城市建設步伐加快,整個社會智能交通體系都將實現一個新躍升。我們完全有理由加快轉變城市發展觀念和治理方式,通過大數據和更精細化的城市管理與服務,提升城市合理的汽車容量值,實現車輛管控方式從限制購買轉向引導使用,這樣既可以保障民眾出行效率,又可以釋放更大汽車消費潛力,何樂而不為?

"
國辦要求逐步放寬或取消汽車限購,您離買車還差幾步?

調整汽車限購政策正當時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楊忠陽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提出,實施汽車限購的地區要結合實際情況,探索推行逐步放寬或取消限購的具體措施,釋放汽車消費潛力。這再次點燃了人們對更多城市放開汽車限購的期待。

目前,國內有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杭州、石家莊、貴陽8座城市和海南省實行汽車限購。當初的政策出發點主要為了破解城市交通擁堵難題,並配合環保治理。從各地實踐來看,相關效果並不理想。比如,有的城市通過實施汽車搖號政策,雖表面上減少了本地區上牌車輛增速,但外地車牌大量湧入,導致實際汽車使用量和強度反而增加。更令人擔憂的是,車牌稀缺還滋生出車牌租借和買賣的“黑市”交易,備受社會詬病。

國辦要求逐步放寬或取消汽車限購,您離買車還差幾步?

汽車業是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更是實體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由於產品技術含量高,單品價值大,其對融合技術創新和拉動國內消費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不少城市的限購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汽車消費需求。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國民經濟運行數據顯示,7月份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073億元,同比增長7.6%,增速比上月回落2.2個百分點。如果扣除汽車零售額影響,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8.8%,這一速度與上月基本持平。

地方限購究竟抑制了多少消費者購車需求?清華汽車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顯君以北京、深圳、杭州這三座城市為樣本作了分析,結果顯示至少為191萬輛,佔2018年全年銷量的6.8%。如果再算上其他幾座城市和海南省,這組數字恐怕還要大。這也從另一面反證,我國汽車市場並不缺消費潛力,缺的是暢通的消費機制和環境。因此,當務之急是地方要放寬或取消汽車市場限購,因為限購所抑制的,恰恰是有錢想購車,又沒有資格買車的群體。這類群體不存在消費信心不足問題,只要給他們買車的資格,就能夠拉動汽車消費。

消費需求是產業競爭的核心要素之一,更是推動經濟增長的最終動力。今年6月份,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商務部聯合出臺了《推動重點消費品更新升級 暢通資源循環利用實施方案(2019-2020年)》,明確提出了包括嚴禁對新能源汽車實行限行、限購等在內的一系列推動汽車消費的舉措。隨後廣州、深圳同時宣佈,調整中小客車、小汽車增量指標配置額度。可仍有不少地方對這一政策的理解和落實存在誤區,對“放開限購”不夠積極。

國辦要求逐步放寬或取消汽車限購,您離買車還差幾步?

相關城市的擔憂可能在於,放開限購會進一步加劇交通擁堵及汙染物排放。其實,這些問題是可以利用經濟手段,通過對消費者用車行為引導來加以緩解的。比如,在歐洲很多城市的中心區域或者重點擁堵區域,以加徵擁堵費形式來調控車輛的進入,讓消費者從自身使用成本的經濟性出發,自行決定是否開車,或是選擇公共交通出行。又如,日本東京人口不比北京少,土地面積沒有北京大,機動車數量卻是北京的1.5倍多,但交通狀況比北京好很多,也沒有“限購”之說。這意味著,一些城市在管理精細化方面還存在較大提升空間。

交通擁堵是當前全世界大城市面臨的共同難題,指望通過“限購”手段來解決並不科學,反而容易給人落下一種“不作為”“懶政”的口實。地方管理部門,更要看到隨著我國5G牌照發放,汽車智能化程度提高,以及智慧城市建設步伐加快,整個社會智能交通體系都將實現一個新躍升。我們完全有理由加快轉變城市發展觀念和治理方式,通過大數據和更精細化的城市管理與服務,提升城市合理的汽車容量值,實現車輛管控方式從限制購買轉向引導使用,這樣既可以保障民眾出行效率,又可以釋放更大汽車消費潛力,何樂而不為?

國辦要求逐步放寬或取消汽車限購,您離買車還差幾步?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楊忠陽

(本欄目話題由今日頭條提供大數據分析支持)【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在今日頭條平臺優先發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