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

“人不管是誰都無法看清現實中的一切,大多數人只希望看到自己想看到和想要的現實而已。”

一個人默默地看完《美國工廠》以後,腦袋裡面第一反應冒出來的就是這句凱撒的名言。雖然距離現在已經超過兩千多年了,不過聽起來似乎還是很有道理,無論是對於電影本身還是電影背後的現實。

"

“人不管是誰都無法看清現實中的一切,大多數人只希望看到自己想看到和想要的現實而已。”

一個人默默地看完《美國工廠》以後,腦袋裡面第一反應冒出來的就是這句凱撒的名言。雖然距離現在已經超過兩千多年了,不過聽起來似乎還是很有道理,無論是對於電影本身還是電影背後的現實。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在充斥著各種保護性限制或者限制性保護的這個夏天,《美國工廠》應該是最值得大家,不管你是不是影迷,坐下來好好看看的那部電影,如果不是唯一的那一部。因為除了本身影片本身的質量靠譜之外,還因為這裡面所有發生的一切,距離我們並不是很遙遠,說不定沒過幾天就會發生在你我身邊。

片子大熱,自然宣傳的文章就多了些,Netflix出品(這真的是一家很牛B的公司,參見拙作:Culture Fit:網飛文化手冊),奧巴馬伕婦投資(雖然看完全片,也沒有發現二者之間有什麼必然聯繫,大概可能應該似乎有吧),第35屆聖丹斯電影節紀錄片導演獎,評審團大獎提名(這是一個對於獨立電影來說很重要的里程碑標誌),加上這部電影的上映時間恰恰選在了中美貿易戰你來我往,大打出手這麼一個萬眾矚目的時刻,天時地利人和全齊了,自然會引起自上而下,從外到內的熱切關注,不枉之前磕磕絆絆的拍攝了三年之久。

"

“人不管是誰都無法看清現實中的一切,大多數人只希望看到自己想看到和想要的現實而已。”

一個人默默地看完《美國工廠》以後,腦袋裡面第一反應冒出來的就是這句凱撒的名言。雖然距離現在已經超過兩千多年了,不過聽起來似乎還是很有道理,無論是對於電影本身還是電影背後的現實。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在充斥著各種保護性限制或者限制性保護的這個夏天,《美國工廠》應該是最值得大家,不管你是不是影迷,坐下來好好看看的那部電影,如果不是唯一的那一部。因為除了本身影片本身的質量靠譜之外,還因為這裡面所有發生的一切,距離我們並不是很遙遠,說不定沒過幾天就會發生在你我身邊。

片子大熱,自然宣傳的文章就多了些,Netflix出品(這真的是一家很牛B的公司,參見拙作:Culture Fit:網飛文化手冊),奧巴馬伕婦投資(雖然看完全片,也沒有發現二者之間有什麼必然聯繫,大概可能應該似乎有吧),第35屆聖丹斯電影節紀錄片導演獎,評審團大獎提名(這是一個對於獨立電影來說很重要的里程碑標誌),加上這部電影的上映時間恰恰選在了中美貿易戰你來我往,大打出手這麼一個萬眾矚目的時刻,天時地利人和全齊了,自然會引起自上而下,從外到內的熱切關注,不枉之前磕磕絆絆的拍攝了三年之久。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影片的質量很過硬。

對於一個閱片4000+的骨灰級影迷來說,觀影之時往往會有一個習慣性的動作---影片一開始,就會情不自禁的先入為主開始揣摩劇情,大有一番換成是我應該會怎麼怎麼拍的架勢,權當是滿足一下虛擬世界裡的導演癮吧,哪怕是一部紀錄片也不會例外。不過《美國工廠》有點不一樣,什麼時候意識到這種不一樣呢?當發現一部原汁原味的美國紀錄片在某些場景切換的時刻,居然很“中國”的那一刻。

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自己當時是按下了暫停鍵,先去搜了一下這部電影的拍攝背景(非常有意思的一段歷史,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一下,對於更好的理解這部電影很有幫助),然後重新坐下來認認真真的看完。

影片的主題圍繞著名的中國民營企業福耀玻璃去美國著名的“鐵鏽帶”開了一家工廠展開。

所謂鐵鏽帶(Rust Belt),最初指的是美國東北部五大湖附近,傳統工業衰退的地區,現可泛指工業衰退的地區。在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期,美國中西部因為水運便利、礦產豐富,因此成為了重工業中心。鋼鐵、玻璃、化工、伐木、採礦、鐵路等行業紛紛興起。匹茲堡、揚斯敦、密爾沃基、代頓(本片的另外一個主角)、克利夫蘭、芝加哥、哈里斯堡、伯利恆、布法羅、辛辛那提等工業城市也一度相當發達。然而自從美國步入第三產業為主導的經濟體系之後,這些地區的重工業紛紛衰敗。很多工廠被廢棄,而工廠裡的機器漸漸佈滿了鐵鏽,因此那裡被稱為了鐵鏽地帶,簡稱鏽帶。

"

“人不管是誰都無法看清現實中的一切,大多數人只希望看到自己想看到和想要的現實而已。”

一個人默默地看完《美國工廠》以後,腦袋裡面第一反應冒出來的就是這句凱撒的名言。雖然距離現在已經超過兩千多年了,不過聽起來似乎還是很有道理,無論是對於電影本身還是電影背後的現實。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在充斥著各種保護性限制或者限制性保護的這個夏天,《美國工廠》應該是最值得大家,不管你是不是影迷,坐下來好好看看的那部電影,如果不是唯一的那一部。因為除了本身影片本身的質量靠譜之外,還因為這裡面所有發生的一切,距離我們並不是很遙遠,說不定沒過幾天就會發生在你我身邊。

片子大熱,自然宣傳的文章就多了些,Netflix出品(這真的是一家很牛B的公司,參見拙作:Culture Fit:網飛文化手冊),奧巴馬伕婦投資(雖然看完全片,也沒有發現二者之間有什麼必然聯繫,大概可能應該似乎有吧),第35屆聖丹斯電影節紀錄片導演獎,評審團大獎提名(這是一個對於獨立電影來說很重要的里程碑標誌),加上這部電影的上映時間恰恰選在了中美貿易戰你來我往,大打出手這麼一個萬眾矚目的時刻,天時地利人和全齊了,自然會引起自上而下,從外到內的熱切關注,不枉之前磕磕絆絆的拍攝了三年之久。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影片的質量很過硬。

對於一個閱片4000+的骨灰級影迷來說,觀影之時往往會有一個習慣性的動作---影片一開始,就會情不自禁的先入為主開始揣摩劇情,大有一番換成是我應該會怎麼怎麼拍的架勢,權當是滿足一下虛擬世界裡的導演癮吧,哪怕是一部紀錄片也不會例外。不過《美國工廠》有點不一樣,什麼時候意識到這種不一樣呢?當發現一部原汁原味的美國紀錄片在某些場景切換的時刻,居然很“中國”的那一刻。

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自己當時是按下了暫停鍵,先去搜了一下這部電影的拍攝背景(非常有意思的一段歷史,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一下,對於更好的理解這部電影很有幫助),然後重新坐下來認認真真的看完。

影片的主題圍繞著名的中國民營企業福耀玻璃去美國著名的“鐵鏽帶”開了一家工廠展開。

所謂鐵鏽帶(Rust Belt),最初指的是美國東北部五大湖附近,傳統工業衰退的地區,現可泛指工業衰退的地區。在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期,美國中西部因為水運便利、礦產豐富,因此成為了重工業中心。鋼鐵、玻璃、化工、伐木、採礦、鐵路等行業紛紛興起。匹茲堡、揚斯敦、密爾沃基、代頓(本片的另外一個主角)、克利夫蘭、芝加哥、哈里斯堡、伯利恆、布法羅、辛辛那提等工業城市也一度相當發達。然而自從美國步入第三產業為主導的經濟體系之後,這些地區的重工業紛紛衰敗。很多工廠被廢棄,而工廠裡的機器漸漸佈滿了鐵鏽,因此那裡被稱為了鐵鏽地帶,簡稱鏽帶。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福耀玻璃,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汽車玻璃製造企業,地球上跑的汽車,每四塊玻璃中就有一塊是屬於福耀生產的。2018年實現營收202億,淨利潤41.2億,比第二名到倒數第一的總和加起來還要多,在全球九個國家建立了生產基地,擁有兩萬六千名僱員,屬於一塊“中國製造”的金字招牌。

所以當福耀遇到了代頓,那種感覺就像是破落大戶的小姐遇到了金榜題名的貧寒秀才。

要是能舉案齊眉,琴瑟和絃,那才叫沒天理沒人性沒王法呢!

第一個坑,文化差異。

其實對於任何一個在外企工作過的中國人來說,看到這一幕估計一點都不會奇怪,說不定還會會心的笑出來,因為過去四十年我們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磕磕絆絆的走過來的,只不過我們是從當時的仰視到現在的平視而已,換成美國人,角色倒置之下心裡的彆扭可想而知。

"

“人不管是誰都無法看清現實中的一切,大多數人只希望看到自己想看到和想要的現實而已。”

一個人默默地看完《美國工廠》以後,腦袋裡面第一反應冒出來的就是這句凱撒的名言。雖然距離現在已經超過兩千多年了,不過聽起來似乎還是很有道理,無論是對於電影本身還是電影背後的現實。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在充斥著各種保護性限制或者限制性保護的這個夏天,《美國工廠》應該是最值得大家,不管你是不是影迷,坐下來好好看看的那部電影,如果不是唯一的那一部。因為除了本身影片本身的質量靠譜之外,還因為這裡面所有發生的一切,距離我們並不是很遙遠,說不定沒過幾天就會發生在你我身邊。

片子大熱,自然宣傳的文章就多了些,Netflix出品(這真的是一家很牛B的公司,參見拙作:Culture Fit:網飛文化手冊),奧巴馬伕婦投資(雖然看完全片,也沒有發現二者之間有什麼必然聯繫,大概可能應該似乎有吧),第35屆聖丹斯電影節紀錄片導演獎,評審團大獎提名(這是一個對於獨立電影來說很重要的里程碑標誌),加上這部電影的上映時間恰恰選在了中美貿易戰你來我往,大打出手這麼一個萬眾矚目的時刻,天時地利人和全齊了,自然會引起自上而下,從外到內的熱切關注,不枉之前磕磕絆絆的拍攝了三年之久。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影片的質量很過硬。

對於一個閱片4000+的骨灰級影迷來說,觀影之時往往會有一個習慣性的動作---影片一開始,就會情不自禁的先入為主開始揣摩劇情,大有一番換成是我應該會怎麼怎麼拍的架勢,權當是滿足一下虛擬世界裡的導演癮吧,哪怕是一部紀錄片也不會例外。不過《美國工廠》有點不一樣,什麼時候意識到這種不一樣呢?當發現一部原汁原味的美國紀錄片在某些場景切換的時刻,居然很“中國”的那一刻。

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自己當時是按下了暫停鍵,先去搜了一下這部電影的拍攝背景(非常有意思的一段歷史,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一下,對於更好的理解這部電影很有幫助),然後重新坐下來認認真真的看完。

影片的主題圍繞著名的中國民營企業福耀玻璃去美國著名的“鐵鏽帶”開了一家工廠展開。

所謂鐵鏽帶(Rust Belt),最初指的是美國東北部五大湖附近,傳統工業衰退的地區,現可泛指工業衰退的地區。在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期,美國中西部因為水運便利、礦產豐富,因此成為了重工業中心。鋼鐵、玻璃、化工、伐木、採礦、鐵路等行業紛紛興起。匹茲堡、揚斯敦、密爾沃基、代頓(本片的另外一個主角)、克利夫蘭、芝加哥、哈里斯堡、伯利恆、布法羅、辛辛那提等工業城市也一度相當發達。然而自從美國步入第三產業為主導的經濟體系之後,這些地區的重工業紛紛衰敗。很多工廠被廢棄,而工廠裡的機器漸漸佈滿了鐵鏽,因此那裡被稱為了鐵鏽地帶,簡稱鏽帶。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福耀玻璃,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汽車玻璃製造企業,地球上跑的汽車,每四塊玻璃中就有一塊是屬於福耀生產的。2018年實現營收202億,淨利潤41.2億,比第二名到倒數第一的總和加起來還要多,在全球九個國家建立了生產基地,擁有兩萬六千名僱員,屬於一塊“中國製造”的金字招牌。

所以當福耀遇到了代頓,那種感覺就像是破落大戶的小姐遇到了金榜題名的貧寒秀才。

要是能舉案齊眉,琴瑟和絃,那才叫沒天理沒人性沒王法呢!

第一個坑,文化差異。

其實對於任何一個在外企工作過的中國人來說,看到這一幕估計一點都不會奇怪,說不定還會會心的笑出來,因為過去四十年我們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磕磕絆絆的走過來的,只不過我們是從當時的仰視到現在的平視而已,換成美國人,角色倒置之下心裡的彆扭可想而知。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公允的說,這裡面沒有絕對正確的一方,也沒有絕對錯誤的一方,business is business,就是這麼簡單的事情。在商言商,福耀是一家企業,它不是福利機構,也不是救世主。他來美國開廠,除了當地政府為了重振經濟開出的一系列優惠政策以外,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福耀最主要的產品就是汽車玻璃,而作為配套企業,自然是距離整車組裝線越近越好,這是一個基於供應鏈常識的正確選擇。

第二個坑,工會。

在度過了最初的短暫蜜月之後,工會這個盤踞在美國製造業上空的巨獸盯上了福耀美國這個外來戶,在我的一畝三分地,不聽我的那怎麼成。是龍你得盤著,是虎你就得臥著,我才是這塊兒地盤上的地頭蛇。

"

“人不管是誰都無法看清現實中的一切,大多數人只希望看到自己想看到和想要的現實而已。”

一個人默默地看完《美國工廠》以後,腦袋裡面第一反應冒出來的就是這句凱撒的名言。雖然距離現在已經超過兩千多年了,不過聽起來似乎還是很有道理,無論是對於電影本身還是電影背後的現實。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在充斥著各種保護性限制或者限制性保護的這個夏天,《美國工廠》應該是最值得大家,不管你是不是影迷,坐下來好好看看的那部電影,如果不是唯一的那一部。因為除了本身影片本身的質量靠譜之外,還因為這裡面所有發生的一切,距離我們並不是很遙遠,說不定沒過幾天就會發生在你我身邊。

片子大熱,自然宣傳的文章就多了些,Netflix出品(這真的是一家很牛B的公司,參見拙作:Culture Fit:網飛文化手冊),奧巴馬伕婦投資(雖然看完全片,也沒有發現二者之間有什麼必然聯繫,大概可能應該似乎有吧),第35屆聖丹斯電影節紀錄片導演獎,評審團大獎提名(這是一個對於獨立電影來說很重要的里程碑標誌),加上這部電影的上映時間恰恰選在了中美貿易戰你來我往,大打出手這麼一個萬眾矚目的時刻,天時地利人和全齊了,自然會引起自上而下,從外到內的熱切關注,不枉之前磕磕絆絆的拍攝了三年之久。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影片的質量很過硬。

對於一個閱片4000+的骨灰級影迷來說,觀影之時往往會有一個習慣性的動作---影片一開始,就會情不自禁的先入為主開始揣摩劇情,大有一番換成是我應該會怎麼怎麼拍的架勢,權當是滿足一下虛擬世界裡的導演癮吧,哪怕是一部紀錄片也不會例外。不過《美國工廠》有點不一樣,什麼時候意識到這種不一樣呢?當發現一部原汁原味的美國紀錄片在某些場景切換的時刻,居然很“中國”的那一刻。

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自己當時是按下了暫停鍵,先去搜了一下這部電影的拍攝背景(非常有意思的一段歷史,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一下,對於更好的理解這部電影很有幫助),然後重新坐下來認認真真的看完。

影片的主題圍繞著名的中國民營企業福耀玻璃去美國著名的“鐵鏽帶”開了一家工廠展開。

所謂鐵鏽帶(Rust Belt),最初指的是美國東北部五大湖附近,傳統工業衰退的地區,現可泛指工業衰退的地區。在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期,美國中西部因為水運便利、礦產豐富,因此成為了重工業中心。鋼鐵、玻璃、化工、伐木、採礦、鐵路等行業紛紛興起。匹茲堡、揚斯敦、密爾沃基、代頓(本片的另外一個主角)、克利夫蘭、芝加哥、哈里斯堡、伯利恆、布法羅、辛辛那提等工業城市也一度相當發達。然而自從美國步入第三產業為主導的經濟體系之後,這些地區的重工業紛紛衰敗。很多工廠被廢棄,而工廠裡的機器漸漸佈滿了鐵鏽,因此那裡被稱為了鐵鏽地帶,簡稱鏽帶。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福耀玻璃,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汽車玻璃製造企業,地球上跑的汽車,每四塊玻璃中就有一塊是屬於福耀生產的。2018年實現營收202億,淨利潤41.2億,比第二名到倒數第一的總和加起來還要多,在全球九個國家建立了生產基地,擁有兩萬六千名僱員,屬於一塊“中國製造”的金字招牌。

所以當福耀遇到了代頓,那種感覺就像是破落大戶的小姐遇到了金榜題名的貧寒秀才。

要是能舉案齊眉,琴瑟和絃,那才叫沒天理沒人性沒王法呢!

第一個坑,文化差異。

其實對於任何一個在外企工作過的中國人來說,看到這一幕估計一點都不會奇怪,說不定還會會心的笑出來,因為過去四十年我們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磕磕絆絆的走過來的,只不過我們是從當時的仰視到現在的平視而已,換成美國人,角色倒置之下心裡的彆扭可想而知。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公允的說,這裡面沒有絕對正確的一方,也沒有絕對錯誤的一方,business is business,就是這麼簡單的事情。在商言商,福耀是一家企業,它不是福利機構,也不是救世主。他來美國開廠,除了當地政府為了重振經濟開出的一系列優惠政策以外,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福耀最主要的產品就是汽車玻璃,而作為配套企業,自然是距離整車組裝線越近越好,這是一個基於供應鏈常識的正確選擇。

第二個坑,工會。

在度過了最初的短暫蜜月之後,工會這個盤踞在美國製造業上空的巨獸盯上了福耀美國這個外來戶,在我的一畝三分地,不聽我的那怎麼成。是龍你得盤著,是虎你就得臥著,我才是這塊兒地盤上的地頭蛇。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在不劇透的前提下,稍微說兩句美國的工會。

美國的工會和我們理解的工會不一樣,和教科書裡面的工人階級先鋒隊完全是兩碼事兒。

美國的工會為了保護本國工人的權益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乃至犧牲,同時,當屠龍的英雄變成惡龍本身之後,無處不在的工會為了自身的政治和經濟利益訴求,已經成為了各大政黨操縱選票的重要工具,所以有時候工會的利益訴求和工人的利益述求並不是同一回事就不難理解了。

"

“人不管是誰都無法看清現實中的一切,大多數人只希望看到自己想看到和想要的現實而已。”

一個人默默地看完《美國工廠》以後,腦袋裡面第一反應冒出來的就是這句凱撒的名言。雖然距離現在已經超過兩千多年了,不過聽起來似乎還是很有道理,無論是對於電影本身還是電影背後的現實。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在充斥著各種保護性限制或者限制性保護的這個夏天,《美國工廠》應該是最值得大家,不管你是不是影迷,坐下來好好看看的那部電影,如果不是唯一的那一部。因為除了本身影片本身的質量靠譜之外,還因為這裡面所有發生的一切,距離我們並不是很遙遠,說不定沒過幾天就會發生在你我身邊。

片子大熱,自然宣傳的文章就多了些,Netflix出品(這真的是一家很牛B的公司,參見拙作:Culture Fit:網飛文化手冊),奧巴馬伕婦投資(雖然看完全片,也沒有發現二者之間有什麼必然聯繫,大概可能應該似乎有吧),第35屆聖丹斯電影節紀錄片導演獎,評審團大獎提名(這是一個對於獨立電影來說很重要的里程碑標誌),加上這部電影的上映時間恰恰選在了中美貿易戰你來我往,大打出手這麼一個萬眾矚目的時刻,天時地利人和全齊了,自然會引起自上而下,從外到內的熱切關注,不枉之前磕磕絆絆的拍攝了三年之久。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影片的質量很過硬。

對於一個閱片4000+的骨灰級影迷來說,觀影之時往往會有一個習慣性的動作---影片一開始,就會情不自禁的先入為主開始揣摩劇情,大有一番換成是我應該會怎麼怎麼拍的架勢,權當是滿足一下虛擬世界裡的導演癮吧,哪怕是一部紀錄片也不會例外。不過《美國工廠》有點不一樣,什麼時候意識到這種不一樣呢?當發現一部原汁原味的美國紀錄片在某些場景切換的時刻,居然很“中國”的那一刻。

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自己當時是按下了暫停鍵,先去搜了一下這部電影的拍攝背景(非常有意思的一段歷史,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一下,對於更好的理解這部電影很有幫助),然後重新坐下來認認真真的看完。

影片的主題圍繞著名的中國民營企業福耀玻璃去美國著名的“鐵鏽帶”開了一家工廠展開。

所謂鐵鏽帶(Rust Belt),最初指的是美國東北部五大湖附近,傳統工業衰退的地區,現可泛指工業衰退的地區。在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期,美國中西部因為水運便利、礦產豐富,因此成為了重工業中心。鋼鐵、玻璃、化工、伐木、採礦、鐵路等行業紛紛興起。匹茲堡、揚斯敦、密爾沃基、代頓(本片的另外一個主角)、克利夫蘭、芝加哥、哈里斯堡、伯利恆、布法羅、辛辛那提等工業城市也一度相當發達。然而自從美國步入第三產業為主導的經濟體系之後,這些地區的重工業紛紛衰敗。很多工廠被廢棄,而工廠裡的機器漸漸佈滿了鐵鏽,因此那裡被稱為了鐵鏽地帶,簡稱鏽帶。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福耀玻璃,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汽車玻璃製造企業,地球上跑的汽車,每四塊玻璃中就有一塊是屬於福耀生產的。2018年實現營收202億,淨利潤41.2億,比第二名到倒數第一的總和加起來還要多,在全球九個國家建立了生產基地,擁有兩萬六千名僱員,屬於一塊“中國製造”的金字招牌。

所以當福耀遇到了代頓,那種感覺就像是破落大戶的小姐遇到了金榜題名的貧寒秀才。

要是能舉案齊眉,琴瑟和絃,那才叫沒天理沒人性沒王法呢!

第一個坑,文化差異。

其實對於任何一個在外企工作過的中國人來說,看到這一幕估計一點都不會奇怪,說不定還會會心的笑出來,因為過去四十年我們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磕磕絆絆的走過來的,只不過我們是從當時的仰視到現在的平視而已,換成美國人,角色倒置之下心裡的彆扭可想而知。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公允的說,這裡面沒有絕對正確的一方,也沒有絕對錯誤的一方,business is business,就是這麼簡單的事情。在商言商,福耀是一家企業,它不是福利機構,也不是救世主。他來美國開廠,除了當地政府為了重振經濟開出的一系列優惠政策以外,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福耀最主要的產品就是汽車玻璃,而作為配套企業,自然是距離整車組裝線越近越好,這是一個基於供應鏈常識的正確選擇。

第二個坑,工會。

在度過了最初的短暫蜜月之後,工會這個盤踞在美國製造業上空的巨獸盯上了福耀美國這個外來戶,在我的一畝三分地,不聽我的那怎麼成。是龍你得盤著,是虎你就得臥著,我才是這塊兒地盤上的地頭蛇。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在不劇透的前提下,稍微說兩句美國的工會。

美國的工會和我們理解的工會不一樣,和教科書裡面的工人階級先鋒隊完全是兩碼事兒。

美國的工會為了保護本國工人的權益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乃至犧牲,同時,當屠龍的英雄變成惡龍本身之後,無處不在的工會為了自身的政治和經濟利益訴求,已經成為了各大政黨操縱選票的重要工具,所以有時候工會的利益訴求和工人的利益述求並不是同一回事就不難理解了。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而且從某種角度上,當工會的實力在擴張到一定程度之後,對於美國經濟的影響遠非僅僅是組織罷工那麼簡單。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一下約翰·劉易斯John·L·Lewis,美國工會運動中的傳奇人物,同時又被稱為工會中的希特勒,風頭之勁,一時與當時的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不相上下。

另外推薦兩本書:《獎賞:石油、金錢與權力全球大博弈》《石油王朝沉浮錄》,其中談到當美國的能源供給從阿巴拉契亞山脈的煤礦轉移到德克薩斯的石油期間,工會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覷。

"

“人不管是誰都無法看清現實中的一切,大多數人只希望看到自己想看到和想要的現實而已。”

一個人默默地看完《美國工廠》以後,腦袋裡面第一反應冒出來的就是這句凱撒的名言。雖然距離現在已經超過兩千多年了,不過聽起來似乎還是很有道理,無論是對於電影本身還是電影背後的現實。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在充斥著各種保護性限制或者限制性保護的這個夏天,《美國工廠》應該是最值得大家,不管你是不是影迷,坐下來好好看看的那部電影,如果不是唯一的那一部。因為除了本身影片本身的質量靠譜之外,還因為這裡面所有發生的一切,距離我們並不是很遙遠,說不定沒過幾天就會發生在你我身邊。

片子大熱,自然宣傳的文章就多了些,Netflix出品(這真的是一家很牛B的公司,參見拙作:Culture Fit:網飛文化手冊),奧巴馬伕婦投資(雖然看完全片,也沒有發現二者之間有什麼必然聯繫,大概可能應該似乎有吧),第35屆聖丹斯電影節紀錄片導演獎,評審團大獎提名(這是一個對於獨立電影來說很重要的里程碑標誌),加上這部電影的上映時間恰恰選在了中美貿易戰你來我往,大打出手這麼一個萬眾矚目的時刻,天時地利人和全齊了,自然會引起自上而下,從外到內的熱切關注,不枉之前磕磕絆絆的拍攝了三年之久。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影片的質量很過硬。

對於一個閱片4000+的骨灰級影迷來說,觀影之時往往會有一個習慣性的動作---影片一開始,就會情不自禁的先入為主開始揣摩劇情,大有一番換成是我應該會怎麼怎麼拍的架勢,權當是滿足一下虛擬世界裡的導演癮吧,哪怕是一部紀錄片也不會例外。不過《美國工廠》有點不一樣,什麼時候意識到這種不一樣呢?當發現一部原汁原味的美國紀錄片在某些場景切換的時刻,居然很“中國”的那一刻。

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自己當時是按下了暫停鍵,先去搜了一下這部電影的拍攝背景(非常有意思的一段歷史,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一下,對於更好的理解這部電影很有幫助),然後重新坐下來認認真真的看完。

影片的主題圍繞著名的中國民營企業福耀玻璃去美國著名的“鐵鏽帶”開了一家工廠展開。

所謂鐵鏽帶(Rust Belt),最初指的是美國東北部五大湖附近,傳統工業衰退的地區,現可泛指工業衰退的地區。在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期,美國中西部因為水運便利、礦產豐富,因此成為了重工業中心。鋼鐵、玻璃、化工、伐木、採礦、鐵路等行業紛紛興起。匹茲堡、揚斯敦、密爾沃基、代頓(本片的另外一個主角)、克利夫蘭、芝加哥、哈里斯堡、伯利恆、布法羅、辛辛那提等工業城市也一度相當發達。然而自從美國步入第三產業為主導的經濟體系之後,這些地區的重工業紛紛衰敗。很多工廠被廢棄,而工廠裡的機器漸漸佈滿了鐵鏽,因此那裡被稱為了鐵鏽地帶,簡稱鏽帶。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福耀玻璃,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汽車玻璃製造企業,地球上跑的汽車,每四塊玻璃中就有一塊是屬於福耀生產的。2018年實現營收202億,淨利潤41.2億,比第二名到倒數第一的總和加起來還要多,在全球九個國家建立了生產基地,擁有兩萬六千名僱員,屬於一塊“中國製造”的金字招牌。

所以當福耀遇到了代頓,那種感覺就像是破落大戶的小姐遇到了金榜題名的貧寒秀才。

要是能舉案齊眉,琴瑟和絃,那才叫沒天理沒人性沒王法呢!

第一個坑,文化差異。

其實對於任何一個在外企工作過的中國人來說,看到這一幕估計一點都不會奇怪,說不定還會會心的笑出來,因為過去四十年我們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磕磕絆絆的走過來的,只不過我們是從當時的仰視到現在的平視而已,換成美國人,角色倒置之下心裡的彆扭可想而知。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公允的說,這裡面沒有絕對正確的一方,也沒有絕對錯誤的一方,business is business,就是這麼簡單的事情。在商言商,福耀是一家企業,它不是福利機構,也不是救世主。他來美國開廠,除了當地政府為了重振經濟開出的一系列優惠政策以外,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福耀最主要的產品就是汽車玻璃,而作為配套企業,自然是距離整車組裝線越近越好,這是一個基於供應鏈常識的正確選擇。

第二個坑,工會。

在度過了最初的短暫蜜月之後,工會這個盤踞在美國製造業上空的巨獸盯上了福耀美國這個外來戶,在我的一畝三分地,不聽我的那怎麼成。是龍你得盤著,是虎你就得臥著,我才是這塊兒地盤上的地頭蛇。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在不劇透的前提下,稍微說兩句美國的工會。

美國的工會和我們理解的工會不一樣,和教科書裡面的工人階級先鋒隊完全是兩碼事兒。

美國的工會為了保護本國工人的權益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乃至犧牲,同時,當屠龍的英雄變成惡龍本身之後,無處不在的工會為了自身的政治和經濟利益訴求,已經成為了各大政黨操縱選票的重要工具,所以有時候工會的利益訴求和工人的利益述求並不是同一回事就不難理解了。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而且從某種角度上,當工會的實力在擴張到一定程度之後,對於美國經濟的影響遠非僅僅是組織罷工那麼簡單。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一下約翰·劉易斯John·L·Lewis,美國工會運動中的傳奇人物,同時又被稱為工會中的希特勒,風頭之勁,一時與當時的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不相上下。

另外推薦兩本書:《獎賞:石油、金錢與權力全球大博弈》《石油王朝沉浮錄》,其中談到當美國的能源供給從阿巴拉契亞山脈的煤礦轉移到德克薩斯的石油期間,工會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覷。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第三個坑,美國製造業的空心化。到底是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到底可不可靠,中國企業的走出國門,跨國開廠尤其是開到美國這個原先的世界頭號製造業大國到底成不成,諸如此類大概才是隱藏在表面雞飛狗跳之下更深層次的問題。如果我們再深挖一點,今天美國製造業遇到的問題,明天的中國是不是同樣會遇到?不要以為這是危言聳聽,其實已經在我們身邊默默地,悄悄地但是毫不猶豫,不可阻擋的發生了。

"

“人不管是誰都無法看清現實中的一切,大多數人只希望看到自己想看到和想要的現實而已。”

一個人默默地看完《美國工廠》以後,腦袋裡面第一反應冒出來的就是這句凱撒的名言。雖然距離現在已經超過兩千多年了,不過聽起來似乎還是很有道理,無論是對於電影本身還是電影背後的現實。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在充斥著各種保護性限制或者限制性保護的這個夏天,《美國工廠》應該是最值得大家,不管你是不是影迷,坐下來好好看看的那部電影,如果不是唯一的那一部。因為除了本身影片本身的質量靠譜之外,還因為這裡面所有發生的一切,距離我們並不是很遙遠,說不定沒過幾天就會發生在你我身邊。

片子大熱,自然宣傳的文章就多了些,Netflix出品(這真的是一家很牛B的公司,參見拙作:Culture Fit:網飛文化手冊),奧巴馬伕婦投資(雖然看完全片,也沒有發現二者之間有什麼必然聯繫,大概可能應該似乎有吧),第35屆聖丹斯電影節紀錄片導演獎,評審團大獎提名(這是一個對於獨立電影來說很重要的里程碑標誌),加上這部電影的上映時間恰恰選在了中美貿易戰你來我往,大打出手這麼一個萬眾矚目的時刻,天時地利人和全齊了,自然會引起自上而下,從外到內的熱切關注,不枉之前磕磕絆絆的拍攝了三年之久。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影片的質量很過硬。

對於一個閱片4000+的骨灰級影迷來說,觀影之時往往會有一個習慣性的動作---影片一開始,就會情不自禁的先入為主開始揣摩劇情,大有一番換成是我應該會怎麼怎麼拍的架勢,權當是滿足一下虛擬世界裡的導演癮吧,哪怕是一部紀錄片也不會例外。不過《美國工廠》有點不一樣,什麼時候意識到這種不一樣呢?當發現一部原汁原味的美國紀錄片在某些場景切換的時刻,居然很“中國”的那一刻。

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自己當時是按下了暫停鍵,先去搜了一下這部電影的拍攝背景(非常有意思的一段歷史,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一下,對於更好的理解這部電影很有幫助),然後重新坐下來認認真真的看完。

影片的主題圍繞著名的中國民營企業福耀玻璃去美國著名的“鐵鏽帶”開了一家工廠展開。

所謂鐵鏽帶(Rust Belt),最初指的是美國東北部五大湖附近,傳統工業衰退的地區,現可泛指工業衰退的地區。在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期,美國中西部因為水運便利、礦產豐富,因此成為了重工業中心。鋼鐵、玻璃、化工、伐木、採礦、鐵路等行業紛紛興起。匹茲堡、揚斯敦、密爾沃基、代頓(本片的另外一個主角)、克利夫蘭、芝加哥、哈里斯堡、伯利恆、布法羅、辛辛那提等工業城市也一度相當發達。然而自從美國步入第三產業為主導的經濟體系之後,這些地區的重工業紛紛衰敗。很多工廠被廢棄,而工廠裡的機器漸漸佈滿了鐵鏽,因此那裡被稱為了鐵鏽地帶,簡稱鏽帶。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福耀玻璃,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汽車玻璃製造企業,地球上跑的汽車,每四塊玻璃中就有一塊是屬於福耀生產的。2018年實現營收202億,淨利潤41.2億,比第二名到倒數第一的總和加起來還要多,在全球九個國家建立了生產基地,擁有兩萬六千名僱員,屬於一塊“中國製造”的金字招牌。

所以當福耀遇到了代頓,那種感覺就像是破落大戶的小姐遇到了金榜題名的貧寒秀才。

要是能舉案齊眉,琴瑟和絃,那才叫沒天理沒人性沒王法呢!

第一個坑,文化差異。

其實對於任何一個在外企工作過的中國人來說,看到這一幕估計一點都不會奇怪,說不定還會會心的笑出來,因為過去四十年我們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磕磕絆絆的走過來的,只不過我們是從當時的仰視到現在的平視而已,換成美國人,角色倒置之下心裡的彆扭可想而知。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公允的說,這裡面沒有絕對正確的一方,也沒有絕對錯誤的一方,business is business,就是這麼簡單的事情。在商言商,福耀是一家企業,它不是福利機構,也不是救世主。他來美國開廠,除了當地政府為了重振經濟開出的一系列優惠政策以外,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福耀最主要的產品就是汽車玻璃,而作為配套企業,自然是距離整車組裝線越近越好,這是一個基於供應鏈常識的正確選擇。

第二個坑,工會。

在度過了最初的短暫蜜月之後,工會這個盤踞在美國製造業上空的巨獸盯上了福耀美國這個外來戶,在我的一畝三分地,不聽我的那怎麼成。是龍你得盤著,是虎你就得臥著,我才是這塊兒地盤上的地頭蛇。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在不劇透的前提下,稍微說兩句美國的工會。

美國的工會和我們理解的工會不一樣,和教科書裡面的工人階級先鋒隊完全是兩碼事兒。

美國的工會為了保護本國工人的權益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乃至犧牲,同時,當屠龍的英雄變成惡龍本身之後,無處不在的工會為了自身的政治和經濟利益訴求,已經成為了各大政黨操縱選票的重要工具,所以有時候工會的利益訴求和工人的利益述求並不是同一回事就不難理解了。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而且從某種角度上,當工會的實力在擴張到一定程度之後,對於美國經濟的影響遠非僅僅是組織罷工那麼簡單。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一下約翰·劉易斯John·L·Lewis,美國工會運動中的傳奇人物,同時又被稱為工會中的希特勒,風頭之勁,一時與當時的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不相上下。

另外推薦兩本書:《獎賞:石油、金錢與權力全球大博弈》《石油王朝沉浮錄》,其中談到當美國的能源供給從阿巴拉契亞山脈的煤礦轉移到德克薩斯的石油期間,工會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覷。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第三個坑,美國製造業的空心化。到底是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到底可不可靠,中國企業的走出國門,跨國開廠尤其是開到美國這個原先的世界頭號製造業大國到底成不成,諸如此類大概才是隱藏在表面雞飛狗跳之下更深層次的問題。如果我們再深挖一點,今天美國製造業遇到的問題,明天的中國是不是同樣會遇到?不要以為這是危言聳聽,其實已經在我們身邊默默地,悄悄地但是毫不猶豫,不可阻擋的發生了。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當然我們不能指望一部110分鐘的電影可以把以上這些問題全部說清楚,《美國工廠》最大的優點就是導演秉持著紀錄片的最基本同時也是最重要的原則,最大程度的剋制著自己表達的意願,選擇“福耀美國”這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個案進行切入,努力用鏡頭語言來記錄真實發生的一樁樁大事小事,近乎白描的手法刻畫出億萬富翁,參議院,工會領域,企業高管乃至一個個原本面目都有些模糊的普通工人,講述他們的日常生活,喜怒哀樂。不急不緩,徐徐道來,至於誰對誰錯,觀眾自有判斷。

影片最震撼的一幕發生在片尾最後十分鐘。

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之後的福耀美國終於看上去進入了正規,不過當曹老闆又一次來到生產車間視察的時候,他和手下討論的話題已經不是怎麼和美國工會做鬥爭,而是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投入更多的自動化設備,機械手,流水線,智能機器人等等諸如此類,去取代那些“懶散而又低效”,“難以管理”,“年齡大且學習能力差”的美國工人,或許,很快就會輪到那些忠心耿耿,任勞任怨的中國工人,無論他們在中國還是在美國,或者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

"

“人不管是誰都無法看清現實中的一切,大多數人只希望看到自己想看到和想要的現實而已。”

一個人默默地看完《美國工廠》以後,腦袋裡面第一反應冒出來的就是這句凱撒的名言。雖然距離現在已經超過兩千多年了,不過聽起來似乎還是很有道理,無論是對於電影本身還是電影背後的現實。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在充斥著各種保護性限制或者限制性保護的這個夏天,《美國工廠》應該是最值得大家,不管你是不是影迷,坐下來好好看看的那部電影,如果不是唯一的那一部。因為除了本身影片本身的質量靠譜之外,還因為這裡面所有發生的一切,距離我們並不是很遙遠,說不定沒過幾天就會發生在你我身邊。

片子大熱,自然宣傳的文章就多了些,Netflix出品(這真的是一家很牛B的公司,參見拙作:Culture Fit:網飛文化手冊),奧巴馬伕婦投資(雖然看完全片,也沒有發現二者之間有什麼必然聯繫,大概可能應該似乎有吧),第35屆聖丹斯電影節紀錄片導演獎,評審團大獎提名(這是一個對於獨立電影來說很重要的里程碑標誌),加上這部電影的上映時間恰恰選在了中美貿易戰你來我往,大打出手這麼一個萬眾矚目的時刻,天時地利人和全齊了,自然會引起自上而下,從外到內的熱切關注,不枉之前磕磕絆絆的拍攝了三年之久。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影片的質量很過硬。

對於一個閱片4000+的骨灰級影迷來說,觀影之時往往會有一個習慣性的動作---影片一開始,就會情不自禁的先入為主開始揣摩劇情,大有一番換成是我應該會怎麼怎麼拍的架勢,權當是滿足一下虛擬世界裡的導演癮吧,哪怕是一部紀錄片也不會例外。不過《美國工廠》有點不一樣,什麼時候意識到這種不一樣呢?當發現一部原汁原味的美國紀錄片在某些場景切換的時刻,居然很“中國”的那一刻。

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自己當時是按下了暫停鍵,先去搜了一下這部電影的拍攝背景(非常有意思的一段歷史,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一下,對於更好的理解這部電影很有幫助),然後重新坐下來認認真真的看完。

影片的主題圍繞著名的中國民營企業福耀玻璃去美國著名的“鐵鏽帶”開了一家工廠展開。

所謂鐵鏽帶(Rust Belt),最初指的是美國東北部五大湖附近,傳統工業衰退的地區,現可泛指工業衰退的地區。在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期,美國中西部因為水運便利、礦產豐富,因此成為了重工業中心。鋼鐵、玻璃、化工、伐木、採礦、鐵路等行業紛紛興起。匹茲堡、揚斯敦、密爾沃基、代頓(本片的另外一個主角)、克利夫蘭、芝加哥、哈里斯堡、伯利恆、布法羅、辛辛那提等工業城市也一度相當發達。然而自從美國步入第三產業為主導的經濟體系之後,這些地區的重工業紛紛衰敗。很多工廠被廢棄,而工廠裡的機器漸漸佈滿了鐵鏽,因此那裡被稱為了鐵鏽地帶,簡稱鏽帶。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福耀玻璃,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汽車玻璃製造企業,地球上跑的汽車,每四塊玻璃中就有一塊是屬於福耀生產的。2018年實現營收202億,淨利潤41.2億,比第二名到倒數第一的總和加起來還要多,在全球九個國家建立了生產基地,擁有兩萬六千名僱員,屬於一塊“中國製造”的金字招牌。

所以當福耀遇到了代頓,那種感覺就像是破落大戶的小姐遇到了金榜題名的貧寒秀才。

要是能舉案齊眉,琴瑟和絃,那才叫沒天理沒人性沒王法呢!

第一個坑,文化差異。

其實對於任何一個在外企工作過的中國人來說,看到這一幕估計一點都不會奇怪,說不定還會會心的笑出來,因為過去四十年我們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磕磕絆絆的走過來的,只不過我們是從當時的仰視到現在的平視而已,換成美國人,角色倒置之下心裡的彆扭可想而知。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公允的說,這裡面沒有絕對正確的一方,也沒有絕對錯誤的一方,business is business,就是這麼簡單的事情。在商言商,福耀是一家企業,它不是福利機構,也不是救世主。他來美國開廠,除了當地政府為了重振經濟開出的一系列優惠政策以外,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福耀最主要的產品就是汽車玻璃,而作為配套企業,自然是距離整車組裝線越近越好,這是一個基於供應鏈常識的正確選擇。

第二個坑,工會。

在度過了最初的短暫蜜月之後,工會這個盤踞在美國製造業上空的巨獸盯上了福耀美國這個外來戶,在我的一畝三分地,不聽我的那怎麼成。是龍你得盤著,是虎你就得臥著,我才是這塊兒地盤上的地頭蛇。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在不劇透的前提下,稍微說兩句美國的工會。

美國的工會和我們理解的工會不一樣,和教科書裡面的工人階級先鋒隊完全是兩碼事兒。

美國的工會為了保護本國工人的權益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乃至犧牲,同時,當屠龍的英雄變成惡龍本身之後,無處不在的工會為了自身的政治和經濟利益訴求,已經成為了各大政黨操縱選票的重要工具,所以有時候工會的利益訴求和工人的利益述求並不是同一回事就不難理解了。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而且從某種角度上,當工會的實力在擴張到一定程度之後,對於美國經濟的影響遠非僅僅是組織罷工那麼簡單。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一下約翰·劉易斯John·L·Lewis,美國工會運動中的傳奇人物,同時又被稱為工會中的希特勒,風頭之勁,一時與當時的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不相上下。

另外推薦兩本書:《獎賞:石油、金錢與權力全球大博弈》《石油王朝沉浮錄》,其中談到當美國的能源供給從阿巴拉契亞山脈的煤礦轉移到德克薩斯的石油期間,工會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覷。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第三個坑,美國製造業的空心化。到底是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到底可不可靠,中國企業的走出國門,跨國開廠尤其是開到美國這個原先的世界頭號製造業大國到底成不成,諸如此類大概才是隱藏在表面雞飛狗跳之下更深層次的問題。如果我們再深挖一點,今天美國製造業遇到的問題,明天的中國是不是同樣會遇到?不要以為這是危言聳聽,其實已經在我們身邊默默地,悄悄地但是毫不猶豫,不可阻擋的發生了。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當然我們不能指望一部110分鐘的電影可以把以上這些問題全部說清楚,《美國工廠》最大的優點就是導演秉持著紀錄片的最基本同時也是最重要的原則,最大程度的剋制著自己表達的意願,選擇“福耀美國”這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個案進行切入,努力用鏡頭語言來記錄真實發生的一樁樁大事小事,近乎白描的手法刻畫出億萬富翁,參議院,工會領域,企業高管乃至一個個原本面目都有些模糊的普通工人,講述他們的日常生活,喜怒哀樂。不急不緩,徐徐道來,至於誰對誰錯,觀眾自有判斷。

影片最震撼的一幕發生在片尾最後十分鐘。

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之後的福耀美國終於看上去進入了正規,不過當曹老闆又一次來到生產車間視察的時候,他和手下討論的話題已經不是怎麼和美國工會做鬥爭,而是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投入更多的自動化設備,機械手,流水線,智能機器人等等諸如此類,去取代那些“懶散而又低效”,“難以管理”,“年齡大且學習能力差”的美國工人,或許,很快就會輪到那些忠心耿耿,任勞任怨的中國工人,無論他們在中國還是在美國,或者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畢竟,機器人不需要五險一金,機器人不會成立工會,機器人也不需要加班費,永遠不會疲勞,而且,雖然技術的進步,機器人越來越聰明,甚至比人還要聰明,比如下圍棋。

真的到了那一天,無論是美國工廠還是中國工廠,其實都是機器人工廠。

而且,這一天的到來,可能比你我想象的都要快一點呢。

"

“人不管是誰都無法看清現實中的一切,大多數人只希望看到自己想看到和想要的現實而已。”

一個人默默地看完《美國工廠》以後,腦袋裡面第一反應冒出來的就是這句凱撒的名言。雖然距離現在已經超過兩千多年了,不過聽起來似乎還是很有道理,無論是對於電影本身還是電影背後的現實。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在充斥著各種保護性限制或者限制性保護的這個夏天,《美國工廠》應該是最值得大家,不管你是不是影迷,坐下來好好看看的那部電影,如果不是唯一的那一部。因為除了本身影片本身的質量靠譜之外,還因為這裡面所有發生的一切,距離我們並不是很遙遠,說不定沒過幾天就會發生在你我身邊。

片子大熱,自然宣傳的文章就多了些,Netflix出品(這真的是一家很牛B的公司,參見拙作:Culture Fit:網飛文化手冊),奧巴馬伕婦投資(雖然看完全片,也沒有發現二者之間有什麼必然聯繫,大概可能應該似乎有吧),第35屆聖丹斯電影節紀錄片導演獎,評審團大獎提名(這是一個對於獨立電影來說很重要的里程碑標誌),加上這部電影的上映時間恰恰選在了中美貿易戰你來我往,大打出手這麼一個萬眾矚目的時刻,天時地利人和全齊了,自然會引起自上而下,從外到內的熱切關注,不枉之前磕磕絆絆的拍攝了三年之久。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影片的質量很過硬。

對於一個閱片4000+的骨灰級影迷來說,觀影之時往往會有一個習慣性的動作---影片一開始,就會情不自禁的先入為主開始揣摩劇情,大有一番換成是我應該會怎麼怎麼拍的架勢,權當是滿足一下虛擬世界裡的導演癮吧,哪怕是一部紀錄片也不會例外。不過《美國工廠》有點不一樣,什麼時候意識到這種不一樣呢?當發現一部原汁原味的美國紀錄片在某些場景切換的時刻,居然很“中國”的那一刻。

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自己當時是按下了暫停鍵,先去搜了一下這部電影的拍攝背景(非常有意思的一段歷史,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一下,對於更好的理解這部電影很有幫助),然後重新坐下來認認真真的看完。

影片的主題圍繞著名的中國民營企業福耀玻璃去美國著名的“鐵鏽帶”開了一家工廠展開。

所謂鐵鏽帶(Rust Belt),最初指的是美國東北部五大湖附近,傳統工業衰退的地區,現可泛指工業衰退的地區。在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期,美國中西部因為水運便利、礦產豐富,因此成為了重工業中心。鋼鐵、玻璃、化工、伐木、採礦、鐵路等行業紛紛興起。匹茲堡、揚斯敦、密爾沃基、代頓(本片的另外一個主角)、克利夫蘭、芝加哥、哈里斯堡、伯利恆、布法羅、辛辛那提等工業城市也一度相當發達。然而自從美國步入第三產業為主導的經濟體系之後,這些地區的重工業紛紛衰敗。很多工廠被廢棄,而工廠裡的機器漸漸佈滿了鐵鏽,因此那裡被稱為了鐵鏽地帶,簡稱鏽帶。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福耀玻璃,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汽車玻璃製造企業,地球上跑的汽車,每四塊玻璃中就有一塊是屬於福耀生產的。2018年實現營收202億,淨利潤41.2億,比第二名到倒數第一的總和加起來還要多,在全球九個國家建立了生產基地,擁有兩萬六千名僱員,屬於一塊“中國製造”的金字招牌。

所以當福耀遇到了代頓,那種感覺就像是破落大戶的小姐遇到了金榜題名的貧寒秀才。

要是能舉案齊眉,琴瑟和絃,那才叫沒天理沒人性沒王法呢!

第一個坑,文化差異。

其實對於任何一個在外企工作過的中國人來說,看到這一幕估計一點都不會奇怪,說不定還會會心的笑出來,因為過去四十年我們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磕磕絆絆的走過來的,只不過我們是從當時的仰視到現在的平視而已,換成美國人,角色倒置之下心裡的彆扭可想而知。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公允的說,這裡面沒有絕對正確的一方,也沒有絕對錯誤的一方,business is business,就是這麼簡單的事情。在商言商,福耀是一家企業,它不是福利機構,也不是救世主。他來美國開廠,除了當地政府為了重振經濟開出的一系列優惠政策以外,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福耀最主要的產品就是汽車玻璃,而作為配套企業,自然是距離整車組裝線越近越好,這是一個基於供應鏈常識的正確選擇。

第二個坑,工會。

在度過了最初的短暫蜜月之後,工會這個盤踞在美國製造業上空的巨獸盯上了福耀美國這個外來戶,在我的一畝三分地,不聽我的那怎麼成。是龍你得盤著,是虎你就得臥著,我才是這塊兒地盤上的地頭蛇。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在不劇透的前提下,稍微說兩句美國的工會。

美國的工會和我們理解的工會不一樣,和教科書裡面的工人階級先鋒隊完全是兩碼事兒。

美國的工會為了保護本國工人的權益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乃至犧牲,同時,當屠龍的英雄變成惡龍本身之後,無處不在的工會為了自身的政治和經濟利益訴求,已經成為了各大政黨操縱選票的重要工具,所以有時候工會的利益訴求和工人的利益述求並不是同一回事就不難理解了。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而且從某種角度上,當工會的實力在擴張到一定程度之後,對於美國經濟的影響遠非僅僅是組織罷工那麼簡單。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一下約翰·劉易斯John·L·Lewis,美國工會運動中的傳奇人物,同時又被稱為工會中的希特勒,風頭之勁,一時與當時的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不相上下。

另外推薦兩本書:《獎賞:石油、金錢與權力全球大博弈》《石油王朝沉浮錄》,其中談到當美國的能源供給從阿巴拉契亞山脈的煤礦轉移到德克薩斯的石油期間,工會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覷。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第三個坑,美國製造業的空心化。到底是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到底可不可靠,中國企業的走出國門,跨國開廠尤其是開到美國這個原先的世界頭號製造業大國到底成不成,諸如此類大概才是隱藏在表面雞飛狗跳之下更深層次的問題。如果我們再深挖一點,今天美國製造業遇到的問題,明天的中國是不是同樣會遇到?不要以為這是危言聳聽,其實已經在我們身邊默默地,悄悄地但是毫不猶豫,不可阻擋的發生了。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當然我們不能指望一部110分鐘的電影可以把以上這些問題全部說清楚,《美國工廠》最大的優點就是導演秉持著紀錄片的最基本同時也是最重要的原則,最大程度的剋制著自己表達的意願,選擇“福耀美國”這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個案進行切入,努力用鏡頭語言來記錄真實發生的一樁樁大事小事,近乎白描的手法刻畫出億萬富翁,參議院,工會領域,企業高管乃至一個個原本面目都有些模糊的普通工人,講述他們的日常生活,喜怒哀樂。不急不緩,徐徐道來,至於誰對誰錯,觀眾自有判斷。

影片最震撼的一幕發生在片尾最後十分鐘。

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之後的福耀美國終於看上去進入了正規,不過當曹老闆又一次來到生產車間視察的時候,他和手下討論的話題已經不是怎麼和美國工會做鬥爭,而是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投入更多的自動化設備,機械手,流水線,智能機器人等等諸如此類,去取代那些“懶散而又低效”,“難以管理”,“年齡大且學習能力差”的美國工人,或許,很快就會輪到那些忠心耿耿,任勞任怨的中國工人,無論他們在中國還是在美國,或者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畢竟,機器人不需要五險一金,機器人不會成立工會,機器人也不需要加班費,永遠不會疲勞,而且,雖然技術的進步,機器人越來越聰明,甚至比人還要聰明,比如下圍棋。

真的到了那一天,無論是美國工廠還是中國工廠,其實都是機器人工廠。

而且,這一天的到來,可能比你我想象的都要快一點呢。

《美國工廠》說得可不僅僅是一家工廠那點事兒

探店報告之四: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一本追了十年的書是本什麼書?一個喜歡出差的人兩件小事:關於努力以及幸福探店報告之二:一個人也要好好吃飯T-34探店報告之一: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如果看了這十二部電影,你不流口水的話,算我輸!于謙先生真的是一個妙人兒啊你看你看,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如果你想知道生活的黑暗面……綠裡奇蹟,以及二十年前的奧斯卡金像獎有時候醫院就是一座修羅場我的知識來源分析報告看電影,學英語印象武漢篤篤篤,篤篤篤,篤篤篤......Kindle是拿來看書的,不是用來泡麵的不吃大腸?那還能愉快的做朋友嘛......讓我們一起在66號公路上找樂子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