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里無雞鳴


曹操從來沒有想到,自己的夢想會徹底破碎。

那年,他36歲。

公元189年,漢靈帝去世,留下一對孤兒寡母繼承大漢帝國的江山,不過他也不擔心,因為他給兒子留下了左右護法:

太監和外戚。

外戚叫何進,是何皇后的哥哥,身居大將軍的高位,理論上手握天下兵馬。而太監頭目叫蹇碩,也有一支兵馬:西園八校尉。

西園八校尉,是漢靈帝組建的皇帝親軍。

他一輩子貪財吝嗇,為了存錢不惜把朝廷官職明碼標價,20年來好不容易攢點錢,全部投入到這支軍隊中。

可漢靈帝依然擰不過天意。

屍骨還未涼透,他留下的左右護法就大肆火併,最終何進被殺,太監也暫時退出歷史舞臺。

西園軍和洛陽軍,都被西北軍閥董卓收編。

平心而論,董卓是想好好做事的。曾經在“黨錮之禍”中被雪藏的門閥士族們,他都大力提拔、重用。

出身“潁川荀氏”的荀爽,從一介平民到宰相高位,只用了93天。對了,他是曹操謀主荀彧的叔叔。

蔡文姬的老爸蔡邕,也被封侯。

“我對你們好,你們要好好回報我哦!”

士族門閥確實很熱烈的回報董卓,不過不是用鮮花和掌聲,而是用軍隊和刀劍。

僅僅在半年後。

“十八路諸侯”從東南西北出發,匯聚到士族領袖袁紹的大旗下,直撲洛陽而來。

他們的理由很簡單:

董卓不過是邊塞武夫,憑什麼和我們談笑風生?

皇權沒有護法,還不是個花架子?

舊秩序已經被董卓一錘子砸碎,我們正好借保衛皇帝的名義,正大光明的渾水摸魚。

亂了、亂了,徹底亂了。

美人的最後一張遮羞布,被董卓和袁紹一把扯下,毫不在意裸露在外的光滑肌膚,而旁人只想一親芳澤,過把癮就死。

曹操的夢想做徵西將軍,可如今,徵個屁。

曾經繁華、強盛的大漢帝國,如今成為屍骨遍野的人間地獄,曹操用樂府詩記錄下這一切: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雄。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太慘了。

曹操的夢想破碎了,但一個新的夢想在心頭升起:

“我要改變這一切。”

是的,他要把美人的衣服,一件件穿回去。


"

​千里無雞鳴


曹操從來沒有想到,自己的夢想會徹底破碎。

那年,他36歲。

公元189年,漢靈帝去世,留下一對孤兒寡母繼承大漢帝國的江山,不過他也不擔心,因為他給兒子留下了左右護法:

太監和外戚。

外戚叫何進,是何皇后的哥哥,身居大將軍的高位,理論上手握天下兵馬。而太監頭目叫蹇碩,也有一支兵馬:西園八校尉。

西園八校尉,是漢靈帝組建的皇帝親軍。

他一輩子貪財吝嗇,為了存錢不惜把朝廷官職明碼標價,20年來好不容易攢點錢,全部投入到這支軍隊中。

可漢靈帝依然擰不過天意。

屍骨還未涼透,他留下的左右護法就大肆火併,最終何進被殺,太監也暫時退出歷史舞臺。

西園軍和洛陽軍,都被西北軍閥董卓收編。

平心而論,董卓是想好好做事的。曾經在“黨錮之禍”中被雪藏的門閥士族們,他都大力提拔、重用。

出身“潁川荀氏”的荀爽,從一介平民到宰相高位,只用了93天。對了,他是曹操謀主荀彧的叔叔。

蔡文姬的老爸蔡邕,也被封侯。

“我對你們好,你們要好好回報我哦!”

士族門閥確實很熱烈的回報董卓,不過不是用鮮花和掌聲,而是用軍隊和刀劍。

僅僅在半年後。

“十八路諸侯”從東南西北出發,匯聚到士族領袖袁紹的大旗下,直撲洛陽而來。

他們的理由很簡單:

董卓不過是邊塞武夫,憑什麼和我們談笑風生?

皇權沒有護法,還不是個花架子?

舊秩序已經被董卓一錘子砸碎,我們正好借保衛皇帝的名義,正大光明的渾水摸魚。

亂了、亂了,徹底亂了。

美人的最後一張遮羞布,被董卓和袁紹一把扯下,毫不在意裸露在外的光滑肌膚,而旁人只想一親芳澤,過把癮就死。

曹操的夢想做徵西將軍,可如今,徵個屁。

曾經繁華、強盛的大漢帝國,如今成為屍骨遍野的人間地獄,曹操用樂府詩記錄下這一切: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雄。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太慘了。

曹操的夢想破碎了,但一個新的夢想在心頭升起:

“我要改變這一切。”

是的,他要把美人的衣服,一件件穿回去。


官渡之戰背後的經濟較量,三國演義才不會告訴你


通貨膨脹


社會秩序崩潰,是從金融崩潰開始的。

董卓在洛陽時,搞了一次大規模的“貨幣超發”,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洗劫市場,積累軍費和財富。

他廢除了分量足、樣式美的硬通貨五銖錢,把所有錢幣都融化重鑄,新貨幣是分量更輕、純度更差的小錢。

錢更多了,但老百姓手中的錢卻貶值了。

劣幣驅逐良幣,是市場做出的直接反映,再具體一點,就是物價飛漲、民不聊生。原本50錢一石米,現在要50萬錢。

而老百姓的購買力卻並沒有增加,坑爹吧。

物價飛漲,也讓董卓的財富大幅縮水。奶奶的,老子本來是要賺錢養兵的,現在看來也沒賺到什麼錢嘛。

反正有的是銅,全部拿來鑄幣唄。

秦始皇收天下兵器鑄成12座金人,漢武帝的仙人承露臺,如今也被董卓融化掉,鑄幣買糧食吃。

看上去錢更多了,可董卓更窮了。

市場上通貨膨脹達到1萬倍,有多少錢也經不起這麼折騰......更重要的是,天下各地都在打仗,田地大半荒蕪。

也就是說,天下遭遇了糧食危機。

亂世開啟,所有的金銀、珠寶、房產、土地都失去意義,只有能果腹的糧食才是硬通貨。

而貨幣只有兌換成實物,才能產生價值,如果沒有實物可以兌換,哪怕銅錢堆積如山,也不過是空中樓閣。

董卓就坐在空中樓閣中,茫然無措。

既然貨幣是為了購買物資,那為什麼不直接生產物資呢?

在董卓和其他人都沒想明白的時候,曹操已經看到了解決問題的關鍵。

他要實行屯田。


"

​千里無雞鳴


曹操從來沒有想到,自己的夢想會徹底破碎。

那年,他36歲。

公元189年,漢靈帝去世,留下一對孤兒寡母繼承大漢帝國的江山,不過他也不擔心,因為他給兒子留下了左右護法:

太監和外戚。

外戚叫何進,是何皇后的哥哥,身居大將軍的高位,理論上手握天下兵馬。而太監頭目叫蹇碩,也有一支兵馬:西園八校尉。

西園八校尉,是漢靈帝組建的皇帝親軍。

他一輩子貪財吝嗇,為了存錢不惜把朝廷官職明碼標價,20年來好不容易攢點錢,全部投入到這支軍隊中。

可漢靈帝依然擰不過天意。

屍骨還未涼透,他留下的左右護法就大肆火併,最終何進被殺,太監也暫時退出歷史舞臺。

西園軍和洛陽軍,都被西北軍閥董卓收編。

平心而論,董卓是想好好做事的。曾經在“黨錮之禍”中被雪藏的門閥士族們,他都大力提拔、重用。

出身“潁川荀氏”的荀爽,從一介平民到宰相高位,只用了93天。對了,他是曹操謀主荀彧的叔叔。

蔡文姬的老爸蔡邕,也被封侯。

“我對你們好,你們要好好回報我哦!”

士族門閥確實很熱烈的回報董卓,不過不是用鮮花和掌聲,而是用軍隊和刀劍。

僅僅在半年後。

“十八路諸侯”從東南西北出發,匯聚到士族領袖袁紹的大旗下,直撲洛陽而來。

他們的理由很簡單:

董卓不過是邊塞武夫,憑什麼和我們談笑風生?

皇權沒有護法,還不是個花架子?

舊秩序已經被董卓一錘子砸碎,我們正好借保衛皇帝的名義,正大光明的渾水摸魚。

亂了、亂了,徹底亂了。

美人的最後一張遮羞布,被董卓和袁紹一把扯下,毫不在意裸露在外的光滑肌膚,而旁人只想一親芳澤,過把癮就死。

曹操的夢想做徵西將軍,可如今,徵個屁。

曾經繁華、強盛的大漢帝國,如今成為屍骨遍野的人間地獄,曹操用樂府詩記錄下這一切: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雄。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太慘了。

曹操的夢想破碎了,但一個新的夢想在心頭升起:

“我要改變這一切。”

是的,他要把美人的衣服,一件件穿回去。


官渡之戰背後的經濟較量,三國演義才不會告訴你


通貨膨脹


社會秩序崩潰,是從金融崩潰開始的。

董卓在洛陽時,搞了一次大規模的“貨幣超發”,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洗劫市場,積累軍費和財富。

他廢除了分量足、樣式美的硬通貨五銖錢,把所有錢幣都融化重鑄,新貨幣是分量更輕、純度更差的小錢。

錢更多了,但老百姓手中的錢卻貶值了。

劣幣驅逐良幣,是市場做出的直接反映,再具體一點,就是物價飛漲、民不聊生。原本50錢一石米,現在要50萬錢。

而老百姓的購買力卻並沒有增加,坑爹吧。

物價飛漲,也讓董卓的財富大幅縮水。奶奶的,老子本來是要賺錢養兵的,現在看來也沒賺到什麼錢嘛。

反正有的是銅,全部拿來鑄幣唄。

秦始皇收天下兵器鑄成12座金人,漢武帝的仙人承露臺,如今也被董卓融化掉,鑄幣買糧食吃。

看上去錢更多了,可董卓更窮了。

市場上通貨膨脹達到1萬倍,有多少錢也經不起這麼折騰......更重要的是,天下各地都在打仗,田地大半荒蕪。

也就是說,天下遭遇了糧食危機。

亂世開啟,所有的金銀、珠寶、房產、土地都失去意義,只有能果腹的糧食才是硬通貨。

而貨幣只有兌換成實物,才能產生價值,如果沒有實物可以兌換,哪怕銅錢堆積如山,也不過是空中樓閣。

董卓就坐在空中樓閣中,茫然無措。

既然貨幣是為了購買物資,那為什麼不直接生產物資呢?

在董卓和其他人都沒想明白的時候,曹操已經看到了解決問題的關鍵。

他要實行屯田。


官渡之戰背後的經濟較量,三國演義才不會告訴你

糧食才是剛需


如果要用兩個字形容漢末諸侯,那隻能是:

貧窮。

董卓官居相國,佔據了朝廷的有利位置,但是有錢沒地方花,可謂窮的只剩下錢了。

袁紹的軍隊有時需要上山採野棗吃。

袁術就更慘了,士兵們餓的兩眼發暈,只好挽起褲腿下河摸魚、抓河蚌。幸虧他的地盤在南方。

於是,曹操決定開展“大生產”運動。

既然“千里無雞鳴”,那就是有很多無主荒地對不對?公元196年,曹老闆把許昌附近的荒地全部充公,成立國有農場。

然後讓軍隊和流民耕種。

這些土地的產權屬於朝廷,農具和耕牛也由朝廷提供,你只要空手來賣力氣就好,年底的收成四六分。

朝廷六成,耕種者四成。

乍一看好像農民吃虧了,但在亂世能吃一口飯都不容易,何況現在能吃飽,還可持續生產......士兵和農民都感激涕零好嗎?

當年底,曹老闆的賬戶上就多了百萬石糧食。

而袁紹、袁術等難兄難弟們,依然生活在打獵採野果的原始社會。曹老闆的食堂中有香噴噴的米飯,他們還在爭搶一條魚、一把棗......

“米飯好好吃啊,嗝。”

“別搶,這條魚是我的,哎、哎。”

後勤決定成敗,誰能建立穩定的財政系統,誰就獲得了勝利的先機。

但曹操的屯田制,遠遠沒有這麼簡單。

我們之前聊過,大漢帝國之所以走向末路,是因為大部分基層養分,都被中間的門閥士族截留了。包括土地、稅收、人才、兵員......

中間商賺了差價,買家和賣家都虧本。

可亂世開啟後,一部分門閥士族被亂兵、土匪、軍閥用暴力掃除了,於是,朝廷和基層有了直接溝通的可能。

曹操的屯田制,就是上下溝通的天梯。

無主荒地充公,朝廷手中有了固定的資產,招募流民耕種,就有了穩定的稅收,把流民武裝起來就是源源不斷地士兵。

土地、稅收、兵員,朝廷都有了。

在漢帝國一片陰暗的世界中,亂世颶風衝破雲層,而曹操敏銳的捕捉到一絲契機,把雲層的裂縫擴大再擴大,最終讓陽光重新普照大地。

他是盜火者。

他要在舊秩序的廢墟上,建立新秩序。

等等,剛才好像漏掉了“人才”的選項,對吧?

別急,大戲馬上開始。


"

​千里無雞鳴


曹操從來沒有想到,自己的夢想會徹底破碎。

那年,他36歲。

公元189年,漢靈帝去世,留下一對孤兒寡母繼承大漢帝國的江山,不過他也不擔心,因為他給兒子留下了左右護法:

太監和外戚。

外戚叫何進,是何皇后的哥哥,身居大將軍的高位,理論上手握天下兵馬。而太監頭目叫蹇碩,也有一支兵馬:西園八校尉。

西園八校尉,是漢靈帝組建的皇帝親軍。

他一輩子貪財吝嗇,為了存錢不惜把朝廷官職明碼標價,20年來好不容易攢點錢,全部投入到這支軍隊中。

可漢靈帝依然擰不過天意。

屍骨還未涼透,他留下的左右護法就大肆火併,最終何進被殺,太監也暫時退出歷史舞臺。

西園軍和洛陽軍,都被西北軍閥董卓收編。

平心而論,董卓是想好好做事的。曾經在“黨錮之禍”中被雪藏的門閥士族們,他都大力提拔、重用。

出身“潁川荀氏”的荀爽,從一介平民到宰相高位,只用了93天。對了,他是曹操謀主荀彧的叔叔。

蔡文姬的老爸蔡邕,也被封侯。

“我對你們好,你們要好好回報我哦!”

士族門閥確實很熱烈的回報董卓,不過不是用鮮花和掌聲,而是用軍隊和刀劍。

僅僅在半年後。

“十八路諸侯”從東南西北出發,匯聚到士族領袖袁紹的大旗下,直撲洛陽而來。

他們的理由很簡單:

董卓不過是邊塞武夫,憑什麼和我們談笑風生?

皇權沒有護法,還不是個花架子?

舊秩序已經被董卓一錘子砸碎,我們正好借保衛皇帝的名義,正大光明的渾水摸魚。

亂了、亂了,徹底亂了。

美人的最後一張遮羞布,被董卓和袁紹一把扯下,毫不在意裸露在外的光滑肌膚,而旁人只想一親芳澤,過把癮就死。

曹操的夢想做徵西將軍,可如今,徵個屁。

曾經繁華、強盛的大漢帝國,如今成為屍骨遍野的人間地獄,曹操用樂府詩記錄下這一切: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雄。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太慘了。

曹操的夢想破碎了,但一個新的夢想在心頭升起:

“我要改變這一切。”

是的,他要把美人的衣服,一件件穿回去。


官渡之戰背後的經濟較量,三國演義才不會告訴你


通貨膨脹


社會秩序崩潰,是從金融崩潰開始的。

董卓在洛陽時,搞了一次大規模的“貨幣超發”,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洗劫市場,積累軍費和財富。

他廢除了分量足、樣式美的硬通貨五銖錢,把所有錢幣都融化重鑄,新貨幣是分量更輕、純度更差的小錢。

錢更多了,但老百姓手中的錢卻貶值了。

劣幣驅逐良幣,是市場做出的直接反映,再具體一點,就是物價飛漲、民不聊生。原本50錢一石米,現在要50萬錢。

而老百姓的購買力卻並沒有增加,坑爹吧。

物價飛漲,也讓董卓的財富大幅縮水。奶奶的,老子本來是要賺錢養兵的,現在看來也沒賺到什麼錢嘛。

反正有的是銅,全部拿來鑄幣唄。

秦始皇收天下兵器鑄成12座金人,漢武帝的仙人承露臺,如今也被董卓融化掉,鑄幣買糧食吃。

看上去錢更多了,可董卓更窮了。

市場上通貨膨脹達到1萬倍,有多少錢也經不起這麼折騰......更重要的是,天下各地都在打仗,田地大半荒蕪。

也就是說,天下遭遇了糧食危機。

亂世開啟,所有的金銀、珠寶、房產、土地都失去意義,只有能果腹的糧食才是硬通貨。

而貨幣只有兌換成實物,才能產生價值,如果沒有實物可以兌換,哪怕銅錢堆積如山,也不過是空中樓閣。

董卓就坐在空中樓閣中,茫然無措。

既然貨幣是為了購買物資,那為什麼不直接生產物資呢?

在董卓和其他人都沒想明白的時候,曹操已經看到了解決問題的關鍵。

他要實行屯田。


官渡之戰背後的經濟較量,三國演義才不會告訴你

糧食才是剛需


如果要用兩個字形容漢末諸侯,那隻能是:

貧窮。

董卓官居相國,佔據了朝廷的有利位置,但是有錢沒地方花,可謂窮的只剩下錢了。

袁紹的軍隊有時需要上山採野棗吃。

袁術就更慘了,士兵們餓的兩眼發暈,只好挽起褲腿下河摸魚、抓河蚌。幸虧他的地盤在南方。

於是,曹操決定開展“大生產”運動。

既然“千里無雞鳴”,那就是有很多無主荒地對不對?公元196年,曹老闆把許昌附近的荒地全部充公,成立國有農場。

然後讓軍隊和流民耕種。

這些土地的產權屬於朝廷,農具和耕牛也由朝廷提供,你只要空手來賣力氣就好,年底的收成四六分。

朝廷六成,耕種者四成。

乍一看好像農民吃虧了,但在亂世能吃一口飯都不容易,何況現在能吃飽,還可持續生產......士兵和農民都感激涕零好嗎?

當年底,曹老闆的賬戶上就多了百萬石糧食。

而袁紹、袁術等難兄難弟們,依然生活在打獵採野果的原始社會。曹老闆的食堂中有香噴噴的米飯,他們還在爭搶一條魚、一把棗......

“米飯好好吃啊,嗝。”

“別搶,這條魚是我的,哎、哎。”

後勤決定成敗,誰能建立穩定的財政系統,誰就獲得了勝利的先機。

但曹操的屯田制,遠遠沒有這麼簡單。

我們之前聊過,大漢帝國之所以走向末路,是因為大部分基層養分,都被中間的門閥士族截留了。包括土地、稅收、人才、兵員......

中間商賺了差價,買家和賣家都虧本。

可亂世開啟後,一部分門閥士族被亂兵、土匪、軍閥用暴力掃除了,於是,朝廷和基層有了直接溝通的可能。

曹操的屯田制,就是上下溝通的天梯。

無主荒地充公,朝廷手中有了固定的資產,招募流民耕種,就有了穩定的稅收,把流民武裝起來就是源源不斷地士兵。

土地、稅收、兵員,朝廷都有了。

在漢帝國一片陰暗的世界中,亂世颶風衝破雲層,而曹操敏銳的捕捉到一絲契機,把雲層的裂縫擴大再擴大,最終讓陽光重新普照大地。

他是盜火者。

他要在舊秩序的廢墟上,建立新秩序。

等等,剛才好像漏掉了“人才”的選項,對吧?

別急,大戲馬上開始。


官渡之戰背後的經濟較量,三國演義才不會告訴你

人才從哪裡來?


三國是一座耀眼的舞臺,有資格上臺展示曼妙舞姿的,只有門閥士族,比如袁紹、袁術、曹操、荀彧、諸葛亮......

而低一級的土豪,只能做端茶倒水的服務生。

比如許褚、馬超。

所謂“人才”,都出自這群人。

三國看似亂哄哄,其實有一條主線:各種爭霸、政變、戰爭,都是門閥士族為了爭奪統治權。

正方以袁紹、司馬懿為首,實力雄厚。

反方只有幾個人:曹操、劉備、諸葛亮。

“人才”們都混跡於其間,為了自己的利益上演著忠義、背叛和倔強。

他們中可能有背叛階層的個人,但絕沒有背叛利益的階層。

荀彧,曹操的第一人才。

29歲時,他去袁紹家裡做客,一杯酒過後就得出自己的結論:“這個人啊,不中。”

荀彧轉身就南下,投奔了尚未發跡得曹操。

他們都看到了時代的弊病,也都找到了治病的良方,就是在士族門閥的夾縫中積蓄力量。

那些年,他們手拉手走過無數風風雨雨。

曹操殺名士邊讓後,兗州士族覺得:老曹不是自己人,趕緊滾蛋吧。他們迎接呂布入住兗州,只有荀彧保住3個縣,等待曹操迴歸。

官渡之戰,整個朝廷都希望袁紹勝利,只有如此,自己的前路才光明。那時只有荀彧、郭嘉告訴他:你能贏,加油。

後來,他們給朝廷的手術快成功了。

可荀彧驀然回頭:沒有士族的漢朝,早已不是當年的漢朝。可只有士族的漢朝,又何必一定是漢朝?

這是荀彧的傷心處,也是曹操的絕望時。

門閥士族沒有成長起來時,時代屬於漢朝。

門閥士族早已發育壯大後,時代屬於晉朝。

只有中間的成長道路,才屬於三國。

而原本可以把這個過程省略的人,是袁紹。司馬懿的位置,原本是上天留給袁紹的。

可官渡之戰,打亂了歷史的進程。


"

​千里無雞鳴


曹操從來沒有想到,自己的夢想會徹底破碎。

那年,他36歲。

公元189年,漢靈帝去世,留下一對孤兒寡母繼承大漢帝國的江山,不過他也不擔心,因為他給兒子留下了左右護法:

太監和外戚。

外戚叫何進,是何皇后的哥哥,身居大將軍的高位,理論上手握天下兵馬。而太監頭目叫蹇碩,也有一支兵馬:西園八校尉。

西園八校尉,是漢靈帝組建的皇帝親軍。

他一輩子貪財吝嗇,為了存錢不惜把朝廷官職明碼標價,20年來好不容易攢點錢,全部投入到這支軍隊中。

可漢靈帝依然擰不過天意。

屍骨還未涼透,他留下的左右護法就大肆火併,最終何進被殺,太監也暫時退出歷史舞臺。

西園軍和洛陽軍,都被西北軍閥董卓收編。

平心而論,董卓是想好好做事的。曾經在“黨錮之禍”中被雪藏的門閥士族們,他都大力提拔、重用。

出身“潁川荀氏”的荀爽,從一介平民到宰相高位,只用了93天。對了,他是曹操謀主荀彧的叔叔。

蔡文姬的老爸蔡邕,也被封侯。

“我對你們好,你們要好好回報我哦!”

士族門閥確實很熱烈的回報董卓,不過不是用鮮花和掌聲,而是用軍隊和刀劍。

僅僅在半年後。

“十八路諸侯”從東南西北出發,匯聚到士族領袖袁紹的大旗下,直撲洛陽而來。

他們的理由很簡單:

董卓不過是邊塞武夫,憑什麼和我們談笑風生?

皇權沒有護法,還不是個花架子?

舊秩序已經被董卓一錘子砸碎,我們正好借保衛皇帝的名義,正大光明的渾水摸魚。

亂了、亂了,徹底亂了。

美人的最後一張遮羞布,被董卓和袁紹一把扯下,毫不在意裸露在外的光滑肌膚,而旁人只想一親芳澤,過把癮就死。

曹操的夢想做徵西將軍,可如今,徵個屁。

曾經繁華、強盛的大漢帝國,如今成為屍骨遍野的人間地獄,曹操用樂府詩記錄下這一切: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雄。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太慘了。

曹操的夢想破碎了,但一個新的夢想在心頭升起:

“我要改變這一切。”

是的,他要把美人的衣服,一件件穿回去。


官渡之戰背後的經濟較量,三國演義才不會告訴你


通貨膨脹


社會秩序崩潰,是從金融崩潰開始的。

董卓在洛陽時,搞了一次大規模的“貨幣超發”,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洗劫市場,積累軍費和財富。

他廢除了分量足、樣式美的硬通貨五銖錢,把所有錢幣都融化重鑄,新貨幣是分量更輕、純度更差的小錢。

錢更多了,但老百姓手中的錢卻貶值了。

劣幣驅逐良幣,是市場做出的直接反映,再具體一點,就是物價飛漲、民不聊生。原本50錢一石米,現在要50萬錢。

而老百姓的購買力卻並沒有增加,坑爹吧。

物價飛漲,也讓董卓的財富大幅縮水。奶奶的,老子本來是要賺錢養兵的,現在看來也沒賺到什麼錢嘛。

反正有的是銅,全部拿來鑄幣唄。

秦始皇收天下兵器鑄成12座金人,漢武帝的仙人承露臺,如今也被董卓融化掉,鑄幣買糧食吃。

看上去錢更多了,可董卓更窮了。

市場上通貨膨脹達到1萬倍,有多少錢也經不起這麼折騰......更重要的是,天下各地都在打仗,田地大半荒蕪。

也就是說,天下遭遇了糧食危機。

亂世開啟,所有的金銀、珠寶、房產、土地都失去意義,只有能果腹的糧食才是硬通貨。

而貨幣只有兌換成實物,才能產生價值,如果沒有實物可以兌換,哪怕銅錢堆積如山,也不過是空中樓閣。

董卓就坐在空中樓閣中,茫然無措。

既然貨幣是為了購買物資,那為什麼不直接生產物資呢?

在董卓和其他人都沒想明白的時候,曹操已經看到了解決問題的關鍵。

他要實行屯田。


官渡之戰背後的經濟較量,三國演義才不會告訴你

糧食才是剛需


如果要用兩個字形容漢末諸侯,那隻能是:

貧窮。

董卓官居相國,佔據了朝廷的有利位置,但是有錢沒地方花,可謂窮的只剩下錢了。

袁紹的軍隊有時需要上山採野棗吃。

袁術就更慘了,士兵們餓的兩眼發暈,只好挽起褲腿下河摸魚、抓河蚌。幸虧他的地盤在南方。

於是,曹操決定開展“大生產”運動。

既然“千里無雞鳴”,那就是有很多無主荒地對不對?公元196年,曹老闆把許昌附近的荒地全部充公,成立國有農場。

然後讓軍隊和流民耕種。

這些土地的產權屬於朝廷,農具和耕牛也由朝廷提供,你只要空手來賣力氣就好,年底的收成四六分。

朝廷六成,耕種者四成。

乍一看好像農民吃虧了,但在亂世能吃一口飯都不容易,何況現在能吃飽,還可持續生產......士兵和農民都感激涕零好嗎?

當年底,曹老闆的賬戶上就多了百萬石糧食。

而袁紹、袁術等難兄難弟們,依然生活在打獵採野果的原始社會。曹老闆的食堂中有香噴噴的米飯,他們還在爭搶一條魚、一把棗......

“米飯好好吃啊,嗝。”

“別搶,這條魚是我的,哎、哎。”

後勤決定成敗,誰能建立穩定的財政系統,誰就獲得了勝利的先機。

但曹操的屯田制,遠遠沒有這麼簡單。

我們之前聊過,大漢帝國之所以走向末路,是因為大部分基層養分,都被中間的門閥士族截留了。包括土地、稅收、人才、兵員......

中間商賺了差價,買家和賣家都虧本。

可亂世開啟後,一部分門閥士族被亂兵、土匪、軍閥用暴力掃除了,於是,朝廷和基層有了直接溝通的可能。

曹操的屯田制,就是上下溝通的天梯。

無主荒地充公,朝廷手中有了固定的資產,招募流民耕種,就有了穩定的稅收,把流民武裝起來就是源源不斷地士兵。

土地、稅收、兵員,朝廷都有了。

在漢帝國一片陰暗的世界中,亂世颶風衝破雲層,而曹操敏銳的捕捉到一絲契機,把雲層的裂縫擴大再擴大,最終讓陽光重新普照大地。

他是盜火者。

他要在舊秩序的廢墟上,建立新秩序。

等等,剛才好像漏掉了“人才”的選項,對吧?

別急,大戲馬上開始。


官渡之戰背後的經濟較量,三國演義才不會告訴你

人才從哪裡來?


三國是一座耀眼的舞臺,有資格上臺展示曼妙舞姿的,只有門閥士族,比如袁紹、袁術、曹操、荀彧、諸葛亮......

而低一級的土豪,只能做端茶倒水的服務生。

比如許褚、馬超。

所謂“人才”,都出自這群人。

三國看似亂哄哄,其實有一條主線:各種爭霸、政變、戰爭,都是門閥士族為了爭奪統治權。

正方以袁紹、司馬懿為首,實力雄厚。

反方只有幾個人:曹操、劉備、諸葛亮。

“人才”們都混跡於其間,為了自己的利益上演著忠義、背叛和倔強。

他們中可能有背叛階層的個人,但絕沒有背叛利益的階層。

荀彧,曹操的第一人才。

29歲時,他去袁紹家裡做客,一杯酒過後就得出自己的結論:“這個人啊,不中。”

荀彧轉身就南下,投奔了尚未發跡得曹操。

他們都看到了時代的弊病,也都找到了治病的良方,就是在士族門閥的夾縫中積蓄力量。

那些年,他們手拉手走過無數風風雨雨。

曹操殺名士邊讓後,兗州士族覺得:老曹不是自己人,趕緊滾蛋吧。他們迎接呂布入住兗州,只有荀彧保住3個縣,等待曹操迴歸。

官渡之戰,整個朝廷都希望袁紹勝利,只有如此,自己的前路才光明。那時只有荀彧、郭嘉告訴他:你能贏,加油。

後來,他們給朝廷的手術快成功了。

可荀彧驀然回頭:沒有士族的漢朝,早已不是當年的漢朝。可只有士族的漢朝,又何必一定是漢朝?

這是荀彧的傷心處,也是曹操的絕望時。

門閥士族沒有成長起來時,時代屬於漢朝。

門閥士族早已發育壯大後,時代屬於晉朝。

只有中間的成長道路,才屬於三國。

而原本可以把這個過程省略的人,是袁紹。司馬懿的位置,原本是上天留給袁紹的。

可官渡之戰,打亂了歷史的進程。


官渡之戰背後的經濟較量,三國演義才不會告訴你

袁紹和曹操的選擇


人的一生中,看似有很多選擇,可是現實往往很無奈,在眾多選擇面前,人往往是沒有選擇餘地的。

袁紹,從來沒有選擇的餘地。

他出生於“汝南袁氏”,是一個“四世三公”的家族。三公是漢朝的文官之首,相當於四代人都當過宰相。

做三公的只有四個人,可順延向下,卻有無數家族子弟在野蠻生長,三公、刺史、太守、將軍......袁家鋪開一張巨大的網絡。

而這張網絡永遠在無邊際的蔓延。

族人的妻子、小舅子、老師、同學、下屬......還有這些人的關係,所謂“門生故吏遍天下”就是如此。

在漢末三國,袁紹就是家族的領軍人物。

至於袁術,更大程度是自嗨。

袁紹是“汝南袁氏”的領軍人物,那麼也就是天下門閥的代言人,明白了這一點,也就能看清楚很多東西:

他能輕鬆奪取冀州,又能很輕易的坐穩,並且不像曹操一樣有很多叛亂,因為大家都認他做大哥,眾望所歸是也。

他明知道屯田好,但就是不能搞。

一旦搞屯田,就違背了基本盤的利益,挖自己牆腳的事情是絕對不能幹的。

官渡之戰時,曹操陣營都在給他寫信示好。

在他們看來,袁紹同志才是階級兄弟,人家南下中原是來解放自己的。幫曹操,開什麼國際玩笑?

袁紹,他代表了門閥士族的利益和希望。

而曹操,也同樣沒有選擇。

雖然他的家族也很有錢、很多人做官,但是在袁紹之類的士族看來,曹操不過是暴發戶、土包子、閹宦遺醜。

在那年頭,如果不是祖上讀書做官,並且歷經幾代積累,是不可能進入上層主流社會的。

除了袁紹,司馬懿是溫縣司馬氏,荀彧是潁川荀氏,陳群是潁川陳氏......門閥士族的名單中,唯獨沒有“譙縣曹氏”的一席之地。

在現實和理想的碾壓下,曹操只能代表寒門。

於是,他一生都在和時代抗爭:

搞屯田,擺脫士族制約,獨立發展財政體系,建立只屬於朝廷的兵員。

打壓豪門,生死對頭沒什麼說的。

求賢才,曹操一生三次發佈求賢令,大張旗鼓的說不看背景只看能力,為的就是從沒有背景的寒門中發現人才。

袁紹和曹操,一個順勢一個逆取。

官渡之戰,其實是兩條路線的鬥爭。

如果袁紹贏了,那麼西晉就會提前60年建立,豪門的狂歡盛宴不必再等那麼多年。

如果曹操贏了,西漢式二元制帝國則有希望。

但他最終沒有成功,甚至連魏國都被司馬懿奪走,到頭來不過是為他人做嫁衣裳。

原因在於曹丕。


"

​千里無雞鳴


曹操從來沒有想到,自己的夢想會徹底破碎。

那年,他36歲。

公元189年,漢靈帝去世,留下一對孤兒寡母繼承大漢帝國的江山,不過他也不擔心,因為他給兒子留下了左右護法:

太監和外戚。

外戚叫何進,是何皇后的哥哥,身居大將軍的高位,理論上手握天下兵馬。而太監頭目叫蹇碩,也有一支兵馬:西園八校尉。

西園八校尉,是漢靈帝組建的皇帝親軍。

他一輩子貪財吝嗇,為了存錢不惜把朝廷官職明碼標價,20年來好不容易攢點錢,全部投入到這支軍隊中。

可漢靈帝依然擰不過天意。

屍骨還未涼透,他留下的左右護法就大肆火併,最終何進被殺,太監也暫時退出歷史舞臺。

西園軍和洛陽軍,都被西北軍閥董卓收編。

平心而論,董卓是想好好做事的。曾經在“黨錮之禍”中被雪藏的門閥士族們,他都大力提拔、重用。

出身“潁川荀氏”的荀爽,從一介平民到宰相高位,只用了93天。對了,他是曹操謀主荀彧的叔叔。

蔡文姬的老爸蔡邕,也被封侯。

“我對你們好,你們要好好回報我哦!”

士族門閥確實很熱烈的回報董卓,不過不是用鮮花和掌聲,而是用軍隊和刀劍。

僅僅在半年後。

“十八路諸侯”從東南西北出發,匯聚到士族領袖袁紹的大旗下,直撲洛陽而來。

他們的理由很簡單:

董卓不過是邊塞武夫,憑什麼和我們談笑風生?

皇權沒有護法,還不是個花架子?

舊秩序已經被董卓一錘子砸碎,我們正好借保衛皇帝的名義,正大光明的渾水摸魚。

亂了、亂了,徹底亂了。

美人的最後一張遮羞布,被董卓和袁紹一把扯下,毫不在意裸露在外的光滑肌膚,而旁人只想一親芳澤,過把癮就死。

曹操的夢想做徵西將軍,可如今,徵個屁。

曾經繁華、強盛的大漢帝國,如今成為屍骨遍野的人間地獄,曹操用樂府詩記錄下這一切: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雄。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太慘了。

曹操的夢想破碎了,但一個新的夢想在心頭升起:

“我要改變這一切。”

是的,他要把美人的衣服,一件件穿回去。


官渡之戰背後的經濟較量,三國演義才不會告訴你


通貨膨脹


社會秩序崩潰,是從金融崩潰開始的。

董卓在洛陽時,搞了一次大規模的“貨幣超發”,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洗劫市場,積累軍費和財富。

他廢除了分量足、樣式美的硬通貨五銖錢,把所有錢幣都融化重鑄,新貨幣是分量更輕、純度更差的小錢。

錢更多了,但老百姓手中的錢卻貶值了。

劣幣驅逐良幣,是市場做出的直接反映,再具體一點,就是物價飛漲、民不聊生。原本50錢一石米,現在要50萬錢。

而老百姓的購買力卻並沒有增加,坑爹吧。

物價飛漲,也讓董卓的財富大幅縮水。奶奶的,老子本來是要賺錢養兵的,現在看來也沒賺到什麼錢嘛。

反正有的是銅,全部拿來鑄幣唄。

秦始皇收天下兵器鑄成12座金人,漢武帝的仙人承露臺,如今也被董卓融化掉,鑄幣買糧食吃。

看上去錢更多了,可董卓更窮了。

市場上通貨膨脹達到1萬倍,有多少錢也經不起這麼折騰......更重要的是,天下各地都在打仗,田地大半荒蕪。

也就是說,天下遭遇了糧食危機。

亂世開啟,所有的金銀、珠寶、房產、土地都失去意義,只有能果腹的糧食才是硬通貨。

而貨幣只有兌換成實物,才能產生價值,如果沒有實物可以兌換,哪怕銅錢堆積如山,也不過是空中樓閣。

董卓就坐在空中樓閣中,茫然無措。

既然貨幣是為了購買物資,那為什麼不直接生產物資呢?

在董卓和其他人都沒想明白的時候,曹操已經看到了解決問題的關鍵。

他要實行屯田。


官渡之戰背後的經濟較量,三國演義才不會告訴你

糧食才是剛需


如果要用兩個字形容漢末諸侯,那隻能是:

貧窮。

董卓官居相國,佔據了朝廷的有利位置,但是有錢沒地方花,可謂窮的只剩下錢了。

袁紹的軍隊有時需要上山採野棗吃。

袁術就更慘了,士兵們餓的兩眼發暈,只好挽起褲腿下河摸魚、抓河蚌。幸虧他的地盤在南方。

於是,曹操決定開展“大生產”運動。

既然“千里無雞鳴”,那就是有很多無主荒地對不對?公元196年,曹老闆把許昌附近的荒地全部充公,成立國有農場。

然後讓軍隊和流民耕種。

這些土地的產權屬於朝廷,農具和耕牛也由朝廷提供,你只要空手來賣力氣就好,年底的收成四六分。

朝廷六成,耕種者四成。

乍一看好像農民吃虧了,但在亂世能吃一口飯都不容易,何況現在能吃飽,還可持續生產......士兵和農民都感激涕零好嗎?

當年底,曹老闆的賬戶上就多了百萬石糧食。

而袁紹、袁術等難兄難弟們,依然生活在打獵採野果的原始社會。曹老闆的食堂中有香噴噴的米飯,他們還在爭搶一條魚、一把棗......

“米飯好好吃啊,嗝。”

“別搶,這條魚是我的,哎、哎。”

後勤決定成敗,誰能建立穩定的財政系統,誰就獲得了勝利的先機。

但曹操的屯田制,遠遠沒有這麼簡單。

我們之前聊過,大漢帝國之所以走向末路,是因為大部分基層養分,都被中間的門閥士族截留了。包括土地、稅收、人才、兵員......

中間商賺了差價,買家和賣家都虧本。

可亂世開啟後,一部分門閥士族被亂兵、土匪、軍閥用暴力掃除了,於是,朝廷和基層有了直接溝通的可能。

曹操的屯田制,就是上下溝通的天梯。

無主荒地充公,朝廷手中有了固定的資產,招募流民耕種,就有了穩定的稅收,把流民武裝起來就是源源不斷地士兵。

土地、稅收、兵員,朝廷都有了。

在漢帝國一片陰暗的世界中,亂世颶風衝破雲層,而曹操敏銳的捕捉到一絲契機,把雲層的裂縫擴大再擴大,最終讓陽光重新普照大地。

他是盜火者。

他要在舊秩序的廢墟上,建立新秩序。

等等,剛才好像漏掉了“人才”的選項,對吧?

別急,大戲馬上開始。


官渡之戰背後的經濟較量,三國演義才不會告訴你

人才從哪裡來?


三國是一座耀眼的舞臺,有資格上臺展示曼妙舞姿的,只有門閥士族,比如袁紹、袁術、曹操、荀彧、諸葛亮......

而低一級的土豪,只能做端茶倒水的服務生。

比如許褚、馬超。

所謂“人才”,都出自這群人。

三國看似亂哄哄,其實有一條主線:各種爭霸、政變、戰爭,都是門閥士族為了爭奪統治權。

正方以袁紹、司馬懿為首,實力雄厚。

反方只有幾個人:曹操、劉備、諸葛亮。

“人才”們都混跡於其間,為了自己的利益上演著忠義、背叛和倔強。

他們中可能有背叛階層的個人,但絕沒有背叛利益的階層。

荀彧,曹操的第一人才。

29歲時,他去袁紹家裡做客,一杯酒過後就得出自己的結論:“這個人啊,不中。”

荀彧轉身就南下,投奔了尚未發跡得曹操。

他們都看到了時代的弊病,也都找到了治病的良方,就是在士族門閥的夾縫中積蓄力量。

那些年,他們手拉手走過無數風風雨雨。

曹操殺名士邊讓後,兗州士族覺得:老曹不是自己人,趕緊滾蛋吧。他們迎接呂布入住兗州,只有荀彧保住3個縣,等待曹操迴歸。

官渡之戰,整個朝廷都希望袁紹勝利,只有如此,自己的前路才光明。那時只有荀彧、郭嘉告訴他:你能贏,加油。

後來,他們給朝廷的手術快成功了。

可荀彧驀然回頭:沒有士族的漢朝,早已不是當年的漢朝。可只有士族的漢朝,又何必一定是漢朝?

這是荀彧的傷心處,也是曹操的絕望時。

門閥士族沒有成長起來時,時代屬於漢朝。

門閥士族早已發育壯大後,時代屬於晉朝。

只有中間的成長道路,才屬於三國。

而原本可以把這個過程省略的人,是袁紹。司馬懿的位置,原本是上天留給袁紹的。

可官渡之戰,打亂了歷史的進程。


官渡之戰背後的經濟較量,三國演義才不會告訴你

袁紹和曹操的選擇


人的一生中,看似有很多選擇,可是現實往往很無奈,在眾多選擇面前,人往往是沒有選擇餘地的。

袁紹,從來沒有選擇的餘地。

他出生於“汝南袁氏”,是一個“四世三公”的家族。三公是漢朝的文官之首,相當於四代人都當過宰相。

做三公的只有四個人,可順延向下,卻有無數家族子弟在野蠻生長,三公、刺史、太守、將軍......袁家鋪開一張巨大的網絡。

而這張網絡永遠在無邊際的蔓延。

族人的妻子、小舅子、老師、同學、下屬......還有這些人的關係,所謂“門生故吏遍天下”就是如此。

在漢末三國,袁紹就是家族的領軍人物。

至於袁術,更大程度是自嗨。

袁紹是“汝南袁氏”的領軍人物,那麼也就是天下門閥的代言人,明白了這一點,也就能看清楚很多東西:

他能輕鬆奪取冀州,又能很輕易的坐穩,並且不像曹操一樣有很多叛亂,因為大家都認他做大哥,眾望所歸是也。

他明知道屯田好,但就是不能搞。

一旦搞屯田,就違背了基本盤的利益,挖自己牆腳的事情是絕對不能幹的。

官渡之戰時,曹操陣營都在給他寫信示好。

在他們看來,袁紹同志才是階級兄弟,人家南下中原是來解放自己的。幫曹操,開什麼國際玩笑?

袁紹,他代表了門閥士族的利益和希望。

而曹操,也同樣沒有選擇。

雖然他的家族也很有錢、很多人做官,但是在袁紹之類的士族看來,曹操不過是暴發戶、土包子、閹宦遺醜。

在那年頭,如果不是祖上讀書做官,並且歷經幾代積累,是不可能進入上層主流社會的。

除了袁紹,司馬懿是溫縣司馬氏,荀彧是潁川荀氏,陳群是潁川陳氏......門閥士族的名單中,唯獨沒有“譙縣曹氏”的一席之地。

在現實和理想的碾壓下,曹操只能代表寒門。

於是,他一生都在和時代抗爭:

搞屯田,擺脫士族制約,獨立發展財政體系,建立只屬於朝廷的兵員。

打壓豪門,生死對頭沒什麼說的。

求賢才,曹操一生三次發佈求賢令,大張旗鼓的說不看背景只看能力,為的就是從沒有背景的寒門中發現人才。

袁紹和曹操,一個順勢一個逆取。

官渡之戰,其實是兩條路線的鬥爭。

如果袁紹贏了,那麼西晉就會提前60年建立,豪門的狂歡盛宴不必再等那麼多年。

如果曹操贏了,西漢式二元制帝國則有希望。

但他最終沒有成功,甚至連魏國都被司馬懿奪走,到頭來不過是為他人做嫁衣裳。

原因在於曹丕。


官渡之戰背後的經濟較量,三國演義才不會告訴你

豪門的旗幟在三國飄揚


曹操一生征戰打天下,可以用智謀、實力和時代、豪門對抗,最終依然沒有徹底勝利。

一無所有的曹丕,有什麼資格挑戰?

他只能妥協。

曹操去世後,曹丕登上魏王寶座,當時的局面很尷尬。

如果繼續效忠漢朝,則名不正言不順。都加九錫了,還說想做忠臣,蒙特麼誰呢?

曹操可以說是為了漢朝不得已,曹丕不行。

如果想更進一步當皇帝,士族不答應。當魏王時就欺負人家,當了皇帝不反天啦?

留一個漢朝皇帝,就是給自己留一個希望。

就在曹丕不知路在何方時,陳群帶著《關於九品中正制的方案》來了,只用了一盞茶時間,兩人一拍即合。

半年後,士族得到利益保證,曹丕得到皇位。

九品中正制,是專門為士族定製的。

這項制度根據家世、學業、品德把人才分成9等,綜合得分高就等級高,而等級決定了做官的起點和終點。

高等級人才,終生都不會做小官。

低等級人才,終生都不能當大官。

而最重要的考量標準,就是家世。呵呵,寒門子弟有什麼家世,所以在九品中正之下,寒門永遠是寒門,豪門永遠是豪門。

曹丕登上皇位,也葬送了曹操的江山。

曹操能成大事業,是打擊豪門、扶持寒門,一方面積攢了龐大的基本盤,一方面給與寒門希望。

這才是曹氏的魏國。

一旦把曹操的路線放棄,那麼曹丕和袁紹有什麼不同?既然如此,門閥士族又何必死忠於曹家呢?

何不選一個自己人?

幾十年後,袁紹未盡的事業,將由司馬懿繼承。

魏國,也被門閥士族拋棄在垃圾桶中,只是不知道屬於幹垃圾、溼垃圾?

這是曹操的悲涼和宿命,可歷史卻回到正常的軌道,奔流向前。

公元249年,高平陵之變後的魏國,已經向完全的士族社會邁進,他們決定向蜀、吳的階級兄弟們伸出援手。

讓豪門的旗幟在三國飄揚吧。


"

​千里無雞鳴


曹操從來沒有想到,自己的夢想會徹底破碎。

那年,他36歲。

公元189年,漢靈帝去世,留下一對孤兒寡母繼承大漢帝國的江山,不過他也不擔心,因為他給兒子留下了左右護法:

太監和外戚。

外戚叫何進,是何皇后的哥哥,身居大將軍的高位,理論上手握天下兵馬。而太監頭目叫蹇碩,也有一支兵馬:西園八校尉。

西園八校尉,是漢靈帝組建的皇帝親軍。

他一輩子貪財吝嗇,為了存錢不惜把朝廷官職明碼標價,20年來好不容易攢點錢,全部投入到這支軍隊中。

可漢靈帝依然擰不過天意。

屍骨還未涼透,他留下的左右護法就大肆火併,最終何進被殺,太監也暫時退出歷史舞臺。

西園軍和洛陽軍,都被西北軍閥董卓收編。

平心而論,董卓是想好好做事的。曾經在“黨錮之禍”中被雪藏的門閥士族們,他都大力提拔、重用。

出身“潁川荀氏”的荀爽,從一介平民到宰相高位,只用了93天。對了,他是曹操謀主荀彧的叔叔。

蔡文姬的老爸蔡邕,也被封侯。

“我對你們好,你們要好好回報我哦!”

士族門閥確實很熱烈的回報董卓,不過不是用鮮花和掌聲,而是用軍隊和刀劍。

僅僅在半年後。

“十八路諸侯”從東南西北出發,匯聚到士族領袖袁紹的大旗下,直撲洛陽而來。

他們的理由很簡單:

董卓不過是邊塞武夫,憑什麼和我們談笑風生?

皇權沒有護法,還不是個花架子?

舊秩序已經被董卓一錘子砸碎,我們正好借保衛皇帝的名義,正大光明的渾水摸魚。

亂了、亂了,徹底亂了。

美人的最後一張遮羞布,被董卓和袁紹一把扯下,毫不在意裸露在外的光滑肌膚,而旁人只想一親芳澤,過把癮就死。

曹操的夢想做徵西將軍,可如今,徵個屁。

曾經繁華、強盛的大漢帝國,如今成為屍骨遍野的人間地獄,曹操用樂府詩記錄下這一切: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雄。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太慘了。

曹操的夢想破碎了,但一個新的夢想在心頭升起:

“我要改變這一切。”

是的,他要把美人的衣服,一件件穿回去。


官渡之戰背後的經濟較量,三國演義才不會告訴你


通貨膨脹


社會秩序崩潰,是從金融崩潰開始的。

董卓在洛陽時,搞了一次大規模的“貨幣超發”,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洗劫市場,積累軍費和財富。

他廢除了分量足、樣式美的硬通貨五銖錢,把所有錢幣都融化重鑄,新貨幣是分量更輕、純度更差的小錢。

錢更多了,但老百姓手中的錢卻貶值了。

劣幣驅逐良幣,是市場做出的直接反映,再具體一點,就是物價飛漲、民不聊生。原本50錢一石米,現在要50萬錢。

而老百姓的購買力卻並沒有增加,坑爹吧。

物價飛漲,也讓董卓的財富大幅縮水。奶奶的,老子本來是要賺錢養兵的,現在看來也沒賺到什麼錢嘛。

反正有的是銅,全部拿來鑄幣唄。

秦始皇收天下兵器鑄成12座金人,漢武帝的仙人承露臺,如今也被董卓融化掉,鑄幣買糧食吃。

看上去錢更多了,可董卓更窮了。

市場上通貨膨脹達到1萬倍,有多少錢也經不起這麼折騰......更重要的是,天下各地都在打仗,田地大半荒蕪。

也就是說,天下遭遇了糧食危機。

亂世開啟,所有的金銀、珠寶、房產、土地都失去意義,只有能果腹的糧食才是硬通貨。

而貨幣只有兌換成實物,才能產生價值,如果沒有實物可以兌換,哪怕銅錢堆積如山,也不過是空中樓閣。

董卓就坐在空中樓閣中,茫然無措。

既然貨幣是為了購買物資,那為什麼不直接生產物資呢?

在董卓和其他人都沒想明白的時候,曹操已經看到了解決問題的關鍵。

他要實行屯田。


官渡之戰背後的經濟較量,三國演義才不會告訴你

糧食才是剛需


如果要用兩個字形容漢末諸侯,那隻能是:

貧窮。

董卓官居相國,佔據了朝廷的有利位置,但是有錢沒地方花,可謂窮的只剩下錢了。

袁紹的軍隊有時需要上山採野棗吃。

袁術就更慘了,士兵們餓的兩眼發暈,只好挽起褲腿下河摸魚、抓河蚌。幸虧他的地盤在南方。

於是,曹操決定開展“大生產”運動。

既然“千里無雞鳴”,那就是有很多無主荒地對不對?公元196年,曹老闆把許昌附近的荒地全部充公,成立國有農場。

然後讓軍隊和流民耕種。

這些土地的產權屬於朝廷,農具和耕牛也由朝廷提供,你只要空手來賣力氣就好,年底的收成四六分。

朝廷六成,耕種者四成。

乍一看好像農民吃虧了,但在亂世能吃一口飯都不容易,何況現在能吃飽,還可持續生產......士兵和農民都感激涕零好嗎?

當年底,曹老闆的賬戶上就多了百萬石糧食。

而袁紹、袁術等難兄難弟們,依然生活在打獵採野果的原始社會。曹老闆的食堂中有香噴噴的米飯,他們還在爭搶一條魚、一把棗......

“米飯好好吃啊,嗝。”

“別搶,這條魚是我的,哎、哎。”

後勤決定成敗,誰能建立穩定的財政系統,誰就獲得了勝利的先機。

但曹操的屯田制,遠遠沒有這麼簡單。

我們之前聊過,大漢帝國之所以走向末路,是因為大部分基層養分,都被中間的門閥士族截留了。包括土地、稅收、人才、兵員......

中間商賺了差價,買家和賣家都虧本。

可亂世開啟後,一部分門閥士族被亂兵、土匪、軍閥用暴力掃除了,於是,朝廷和基層有了直接溝通的可能。

曹操的屯田制,就是上下溝通的天梯。

無主荒地充公,朝廷手中有了固定的資產,招募流民耕種,就有了穩定的稅收,把流民武裝起來就是源源不斷地士兵。

土地、稅收、兵員,朝廷都有了。

在漢帝國一片陰暗的世界中,亂世颶風衝破雲層,而曹操敏銳的捕捉到一絲契機,把雲層的裂縫擴大再擴大,最終讓陽光重新普照大地。

他是盜火者。

他要在舊秩序的廢墟上,建立新秩序。

等等,剛才好像漏掉了“人才”的選項,對吧?

別急,大戲馬上開始。


官渡之戰背後的經濟較量,三國演義才不會告訴你

人才從哪裡來?


三國是一座耀眼的舞臺,有資格上臺展示曼妙舞姿的,只有門閥士族,比如袁紹、袁術、曹操、荀彧、諸葛亮......

而低一級的土豪,只能做端茶倒水的服務生。

比如許褚、馬超。

所謂“人才”,都出自這群人。

三國看似亂哄哄,其實有一條主線:各種爭霸、政變、戰爭,都是門閥士族為了爭奪統治權。

正方以袁紹、司馬懿為首,實力雄厚。

反方只有幾個人:曹操、劉備、諸葛亮。

“人才”們都混跡於其間,為了自己的利益上演著忠義、背叛和倔強。

他們中可能有背叛階層的個人,但絕沒有背叛利益的階層。

荀彧,曹操的第一人才。

29歲時,他去袁紹家裡做客,一杯酒過後就得出自己的結論:“這個人啊,不中。”

荀彧轉身就南下,投奔了尚未發跡得曹操。

他們都看到了時代的弊病,也都找到了治病的良方,就是在士族門閥的夾縫中積蓄力量。

那些年,他們手拉手走過無數風風雨雨。

曹操殺名士邊讓後,兗州士族覺得:老曹不是自己人,趕緊滾蛋吧。他們迎接呂布入住兗州,只有荀彧保住3個縣,等待曹操迴歸。

官渡之戰,整個朝廷都希望袁紹勝利,只有如此,自己的前路才光明。那時只有荀彧、郭嘉告訴他:你能贏,加油。

後來,他們給朝廷的手術快成功了。

可荀彧驀然回頭:沒有士族的漢朝,早已不是當年的漢朝。可只有士族的漢朝,又何必一定是漢朝?

這是荀彧的傷心處,也是曹操的絕望時。

門閥士族沒有成長起來時,時代屬於漢朝。

門閥士族早已發育壯大後,時代屬於晉朝。

只有中間的成長道路,才屬於三國。

而原本可以把這個過程省略的人,是袁紹。司馬懿的位置,原本是上天留給袁紹的。

可官渡之戰,打亂了歷史的進程。


官渡之戰背後的經濟較量,三國演義才不會告訴你

袁紹和曹操的選擇


人的一生中,看似有很多選擇,可是現實往往很無奈,在眾多選擇面前,人往往是沒有選擇餘地的。

袁紹,從來沒有選擇的餘地。

他出生於“汝南袁氏”,是一個“四世三公”的家族。三公是漢朝的文官之首,相當於四代人都當過宰相。

做三公的只有四個人,可順延向下,卻有無數家族子弟在野蠻生長,三公、刺史、太守、將軍......袁家鋪開一張巨大的網絡。

而這張網絡永遠在無邊際的蔓延。

族人的妻子、小舅子、老師、同學、下屬......還有這些人的關係,所謂“門生故吏遍天下”就是如此。

在漢末三國,袁紹就是家族的領軍人物。

至於袁術,更大程度是自嗨。

袁紹是“汝南袁氏”的領軍人物,那麼也就是天下門閥的代言人,明白了這一點,也就能看清楚很多東西:

他能輕鬆奪取冀州,又能很輕易的坐穩,並且不像曹操一樣有很多叛亂,因為大家都認他做大哥,眾望所歸是也。

他明知道屯田好,但就是不能搞。

一旦搞屯田,就違背了基本盤的利益,挖自己牆腳的事情是絕對不能幹的。

官渡之戰時,曹操陣營都在給他寫信示好。

在他們看來,袁紹同志才是階級兄弟,人家南下中原是來解放自己的。幫曹操,開什麼國際玩笑?

袁紹,他代表了門閥士族的利益和希望。

而曹操,也同樣沒有選擇。

雖然他的家族也很有錢、很多人做官,但是在袁紹之類的士族看來,曹操不過是暴發戶、土包子、閹宦遺醜。

在那年頭,如果不是祖上讀書做官,並且歷經幾代積累,是不可能進入上層主流社會的。

除了袁紹,司馬懿是溫縣司馬氏,荀彧是潁川荀氏,陳群是潁川陳氏......門閥士族的名單中,唯獨沒有“譙縣曹氏”的一席之地。

在現實和理想的碾壓下,曹操只能代表寒門。

於是,他一生都在和時代抗爭:

搞屯田,擺脫士族制約,獨立發展財政體系,建立只屬於朝廷的兵員。

打壓豪門,生死對頭沒什麼說的。

求賢才,曹操一生三次發佈求賢令,大張旗鼓的說不看背景只看能力,為的就是從沒有背景的寒門中發現人才。

袁紹和曹操,一個順勢一個逆取。

官渡之戰,其實是兩條路線的鬥爭。

如果袁紹贏了,那麼西晉就會提前60年建立,豪門的狂歡盛宴不必再等那麼多年。

如果曹操贏了,西漢式二元制帝國則有希望。

但他最終沒有成功,甚至連魏國都被司馬懿奪走,到頭來不過是為他人做嫁衣裳。

原因在於曹丕。


官渡之戰背後的經濟較量,三國演義才不會告訴你

豪門的旗幟在三國飄揚


曹操一生征戰打天下,可以用智謀、實力和時代、豪門對抗,最終依然沒有徹底勝利。

一無所有的曹丕,有什麼資格挑戰?

他只能妥協。

曹操去世後,曹丕登上魏王寶座,當時的局面很尷尬。

如果繼續效忠漢朝,則名不正言不順。都加九錫了,還說想做忠臣,蒙特麼誰呢?

曹操可以說是為了漢朝不得已,曹丕不行。

如果想更進一步當皇帝,士族不答應。當魏王時就欺負人家,當了皇帝不反天啦?

留一個漢朝皇帝,就是給自己留一個希望。

就在曹丕不知路在何方時,陳群帶著《關於九品中正制的方案》來了,只用了一盞茶時間,兩人一拍即合。

半年後,士族得到利益保證,曹丕得到皇位。

九品中正制,是專門為士族定製的。

這項制度根據家世、學業、品德把人才分成9等,綜合得分高就等級高,而等級決定了做官的起點和終點。

高等級人才,終生都不會做小官。

低等級人才,終生都不能當大官。

而最重要的考量標準,就是家世。呵呵,寒門子弟有什麼家世,所以在九品中正之下,寒門永遠是寒門,豪門永遠是豪門。

曹丕登上皇位,也葬送了曹操的江山。

曹操能成大事業,是打擊豪門、扶持寒門,一方面積攢了龐大的基本盤,一方面給與寒門希望。

這才是曹氏的魏國。

一旦把曹操的路線放棄,那麼曹丕和袁紹有什麼不同?既然如此,門閥士族又何必死忠於曹家呢?

何不選一個自己人?

幾十年後,袁紹未盡的事業,將由司馬懿繼承。

魏國,也被門閥士族拋棄在垃圾桶中,只是不知道屬於幹垃圾、溼垃圾?

這是曹操的悲涼和宿命,可歷史卻回到正常的軌道,奔流向前。

公元249年,高平陵之變後的魏國,已經向完全的士族社會邁進,他們決定向蜀、吳的階級兄弟們伸出援手。

讓豪門的旗幟在三國飄揚吧。


官渡之戰背後的經濟較量,三國演義才不會告訴你

諸葛亮的尷尬


和曹操一樣,劉備的蜀國也在打壓士族。

公元214年,劉璋走出成都,劉備則帶著兄弟們拎包入住,7年後,他登上皇位,終於實現了多年夢想。

此時的蜀漢,有三股勢力。

追隨劉備入蜀的荊州人,是蜀漢的一等公民。

劉璋老爸入主益州時,從外地帶來一批人,統治益州30多年,如今成為失敗者,他們是東州人。

最失落的是益州本土士族,幾十年來,兩撥人割據稱王,他們都是被打壓的對象。

劉備的對策是,重用人數少而無根基的荊州人,打壓盤根錯節的東州人和益州人。

諸葛亮,也是走的這條路。

可奪人飯碗猶如殺人父母,其他兩派是永遠不可能滿足的,除非出讓利益轉型成晉國,但這是不可能的。

諸葛亮的答案是:嚴刑峻法、以身作則。

只有做到執法如山、令行禁止,才能讓大家都心服口服,只有以身作則,才能不讓別人抓住把柄,帶領荊州人向理想前進。

東州人是外來戶,時間一長,不是被同化就是沒落。

可益州人是地頭蛇,不僅不能參與到蜀漢的建設中,還要被打壓、充當三等公平,憑什麼,寶寶心裡苦啊。

比如經濟。

劉禪投降時,蜀漢只有94萬人口,卻有10萬軍隊、4萬官吏。基礎薄弱,再加上諸葛亮屢次北伐,可以想象人民生活有多慘。

重點壓榨的,就是益州士族。

比如法律。

益州士族並沒有參與政權建設,也就沒有制定法律的權力,而荊州人制定的法律倒有不少是針對他們的。

如果是你,會怎麼想?

估計益州士族每天都在想:“來自北方的王師啊,快來解放我們吧,只要你們來,我帶路!”

諸葛亮去世後,荊州人逐漸凋零,劉禪和姜維也不過是維持罷了。

公元263年,鄧艾自陰平小道直撲成都。

劉禪沒有反抗,帶著太子、諸王、大臣出城投降,他懂自己的國家:“舉國盡是帶路黨,蜀國沒希望了。”

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


"

​千里無雞鳴


曹操從來沒有想到,自己的夢想會徹底破碎。

那年,他36歲。

公元189年,漢靈帝去世,留下一對孤兒寡母繼承大漢帝國的江山,不過他也不擔心,因為他給兒子留下了左右護法:

太監和外戚。

外戚叫何進,是何皇后的哥哥,身居大將軍的高位,理論上手握天下兵馬。而太監頭目叫蹇碩,也有一支兵馬:西園八校尉。

西園八校尉,是漢靈帝組建的皇帝親軍。

他一輩子貪財吝嗇,為了存錢不惜把朝廷官職明碼標價,20年來好不容易攢點錢,全部投入到這支軍隊中。

可漢靈帝依然擰不過天意。

屍骨還未涼透,他留下的左右護法就大肆火併,最終何進被殺,太監也暫時退出歷史舞臺。

西園軍和洛陽軍,都被西北軍閥董卓收編。

平心而論,董卓是想好好做事的。曾經在“黨錮之禍”中被雪藏的門閥士族們,他都大力提拔、重用。

出身“潁川荀氏”的荀爽,從一介平民到宰相高位,只用了93天。對了,他是曹操謀主荀彧的叔叔。

蔡文姬的老爸蔡邕,也被封侯。

“我對你們好,你們要好好回報我哦!”

士族門閥確實很熱烈的回報董卓,不過不是用鮮花和掌聲,而是用軍隊和刀劍。

僅僅在半年後。

“十八路諸侯”從東南西北出發,匯聚到士族領袖袁紹的大旗下,直撲洛陽而來。

他們的理由很簡單:

董卓不過是邊塞武夫,憑什麼和我們談笑風生?

皇權沒有護法,還不是個花架子?

舊秩序已經被董卓一錘子砸碎,我們正好借保衛皇帝的名義,正大光明的渾水摸魚。

亂了、亂了,徹底亂了。

美人的最後一張遮羞布,被董卓和袁紹一把扯下,毫不在意裸露在外的光滑肌膚,而旁人只想一親芳澤,過把癮就死。

曹操的夢想做徵西將軍,可如今,徵個屁。

曾經繁華、強盛的大漢帝國,如今成為屍骨遍野的人間地獄,曹操用樂府詩記錄下這一切: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雄。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太慘了。

曹操的夢想破碎了,但一個新的夢想在心頭升起:

“我要改變這一切。”

是的,他要把美人的衣服,一件件穿回去。


官渡之戰背後的經濟較量,三國演義才不會告訴你


通貨膨脹


社會秩序崩潰,是從金融崩潰開始的。

董卓在洛陽時,搞了一次大規模的“貨幣超發”,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洗劫市場,積累軍費和財富。

他廢除了分量足、樣式美的硬通貨五銖錢,把所有錢幣都融化重鑄,新貨幣是分量更輕、純度更差的小錢。

錢更多了,但老百姓手中的錢卻貶值了。

劣幣驅逐良幣,是市場做出的直接反映,再具體一點,就是物價飛漲、民不聊生。原本50錢一石米,現在要50萬錢。

而老百姓的購買力卻並沒有增加,坑爹吧。

物價飛漲,也讓董卓的財富大幅縮水。奶奶的,老子本來是要賺錢養兵的,現在看來也沒賺到什麼錢嘛。

反正有的是銅,全部拿來鑄幣唄。

秦始皇收天下兵器鑄成12座金人,漢武帝的仙人承露臺,如今也被董卓融化掉,鑄幣買糧食吃。

看上去錢更多了,可董卓更窮了。

市場上通貨膨脹達到1萬倍,有多少錢也經不起這麼折騰......更重要的是,天下各地都在打仗,田地大半荒蕪。

也就是說,天下遭遇了糧食危機。

亂世開啟,所有的金銀、珠寶、房產、土地都失去意義,只有能果腹的糧食才是硬通貨。

而貨幣只有兌換成實物,才能產生價值,如果沒有實物可以兌換,哪怕銅錢堆積如山,也不過是空中樓閣。

董卓就坐在空中樓閣中,茫然無措。

既然貨幣是為了購買物資,那為什麼不直接生產物資呢?

在董卓和其他人都沒想明白的時候,曹操已經看到了解決問題的關鍵。

他要實行屯田。


官渡之戰背後的經濟較量,三國演義才不會告訴你

糧食才是剛需


如果要用兩個字形容漢末諸侯,那隻能是:

貧窮。

董卓官居相國,佔據了朝廷的有利位置,但是有錢沒地方花,可謂窮的只剩下錢了。

袁紹的軍隊有時需要上山採野棗吃。

袁術就更慘了,士兵們餓的兩眼發暈,只好挽起褲腿下河摸魚、抓河蚌。幸虧他的地盤在南方。

於是,曹操決定開展“大生產”運動。

既然“千里無雞鳴”,那就是有很多無主荒地對不對?公元196年,曹老闆把許昌附近的荒地全部充公,成立國有農場。

然後讓軍隊和流民耕種。

這些土地的產權屬於朝廷,農具和耕牛也由朝廷提供,你只要空手來賣力氣就好,年底的收成四六分。

朝廷六成,耕種者四成。

乍一看好像農民吃虧了,但在亂世能吃一口飯都不容易,何況現在能吃飽,還可持續生產......士兵和農民都感激涕零好嗎?

當年底,曹老闆的賬戶上就多了百萬石糧食。

而袁紹、袁術等難兄難弟們,依然生活在打獵採野果的原始社會。曹老闆的食堂中有香噴噴的米飯,他們還在爭搶一條魚、一把棗......

“米飯好好吃啊,嗝。”

“別搶,這條魚是我的,哎、哎。”

後勤決定成敗,誰能建立穩定的財政系統,誰就獲得了勝利的先機。

但曹操的屯田制,遠遠沒有這麼簡單。

我們之前聊過,大漢帝國之所以走向末路,是因為大部分基層養分,都被中間的門閥士族截留了。包括土地、稅收、人才、兵員......

中間商賺了差價,買家和賣家都虧本。

可亂世開啟後,一部分門閥士族被亂兵、土匪、軍閥用暴力掃除了,於是,朝廷和基層有了直接溝通的可能。

曹操的屯田制,就是上下溝通的天梯。

無主荒地充公,朝廷手中有了固定的資產,招募流民耕種,就有了穩定的稅收,把流民武裝起來就是源源不斷地士兵。

土地、稅收、兵員,朝廷都有了。

在漢帝國一片陰暗的世界中,亂世颶風衝破雲層,而曹操敏銳的捕捉到一絲契機,把雲層的裂縫擴大再擴大,最終讓陽光重新普照大地。

他是盜火者。

他要在舊秩序的廢墟上,建立新秩序。

等等,剛才好像漏掉了“人才”的選項,對吧?

別急,大戲馬上開始。


官渡之戰背後的經濟較量,三國演義才不會告訴你

人才從哪裡來?


三國是一座耀眼的舞臺,有資格上臺展示曼妙舞姿的,只有門閥士族,比如袁紹、袁術、曹操、荀彧、諸葛亮......

而低一級的土豪,只能做端茶倒水的服務生。

比如許褚、馬超。

所謂“人才”,都出自這群人。

三國看似亂哄哄,其實有一條主線:各種爭霸、政變、戰爭,都是門閥士族為了爭奪統治權。

正方以袁紹、司馬懿為首,實力雄厚。

反方只有幾個人:曹操、劉備、諸葛亮。

“人才”們都混跡於其間,為了自己的利益上演著忠義、背叛和倔強。

他們中可能有背叛階層的個人,但絕沒有背叛利益的階層。

荀彧,曹操的第一人才。

29歲時,他去袁紹家裡做客,一杯酒過後就得出自己的結論:“這個人啊,不中。”

荀彧轉身就南下,投奔了尚未發跡得曹操。

他們都看到了時代的弊病,也都找到了治病的良方,就是在士族門閥的夾縫中積蓄力量。

那些年,他們手拉手走過無數風風雨雨。

曹操殺名士邊讓後,兗州士族覺得:老曹不是自己人,趕緊滾蛋吧。他們迎接呂布入住兗州,只有荀彧保住3個縣,等待曹操迴歸。

官渡之戰,整個朝廷都希望袁紹勝利,只有如此,自己的前路才光明。那時只有荀彧、郭嘉告訴他:你能贏,加油。

後來,他們給朝廷的手術快成功了。

可荀彧驀然回頭:沒有士族的漢朝,早已不是當年的漢朝。可只有士族的漢朝,又何必一定是漢朝?

這是荀彧的傷心處,也是曹操的絕望時。

門閥士族沒有成長起來時,時代屬於漢朝。

門閥士族早已發育壯大後,時代屬於晉朝。

只有中間的成長道路,才屬於三國。

而原本可以把這個過程省略的人,是袁紹。司馬懿的位置,原本是上天留給袁紹的。

可官渡之戰,打亂了歷史的進程。


官渡之戰背後的經濟較量,三國演義才不會告訴你

袁紹和曹操的選擇


人的一生中,看似有很多選擇,可是現實往往很無奈,在眾多選擇面前,人往往是沒有選擇餘地的。

袁紹,從來沒有選擇的餘地。

他出生於“汝南袁氏”,是一個“四世三公”的家族。三公是漢朝的文官之首,相當於四代人都當過宰相。

做三公的只有四個人,可順延向下,卻有無數家族子弟在野蠻生長,三公、刺史、太守、將軍......袁家鋪開一張巨大的網絡。

而這張網絡永遠在無邊際的蔓延。

族人的妻子、小舅子、老師、同學、下屬......還有這些人的關係,所謂“門生故吏遍天下”就是如此。

在漢末三國,袁紹就是家族的領軍人物。

至於袁術,更大程度是自嗨。

袁紹是“汝南袁氏”的領軍人物,那麼也就是天下門閥的代言人,明白了這一點,也就能看清楚很多東西:

他能輕鬆奪取冀州,又能很輕易的坐穩,並且不像曹操一樣有很多叛亂,因為大家都認他做大哥,眾望所歸是也。

他明知道屯田好,但就是不能搞。

一旦搞屯田,就違背了基本盤的利益,挖自己牆腳的事情是絕對不能幹的。

官渡之戰時,曹操陣營都在給他寫信示好。

在他們看來,袁紹同志才是階級兄弟,人家南下中原是來解放自己的。幫曹操,開什麼國際玩笑?

袁紹,他代表了門閥士族的利益和希望。

而曹操,也同樣沒有選擇。

雖然他的家族也很有錢、很多人做官,但是在袁紹之類的士族看來,曹操不過是暴發戶、土包子、閹宦遺醜。

在那年頭,如果不是祖上讀書做官,並且歷經幾代積累,是不可能進入上層主流社會的。

除了袁紹,司馬懿是溫縣司馬氏,荀彧是潁川荀氏,陳群是潁川陳氏......門閥士族的名單中,唯獨沒有“譙縣曹氏”的一席之地。

在現實和理想的碾壓下,曹操只能代表寒門。

於是,他一生都在和時代抗爭:

搞屯田,擺脫士族制約,獨立發展財政體系,建立只屬於朝廷的兵員。

打壓豪門,生死對頭沒什麼說的。

求賢才,曹操一生三次發佈求賢令,大張旗鼓的說不看背景只看能力,為的就是從沒有背景的寒門中發現人才。

袁紹和曹操,一個順勢一個逆取。

官渡之戰,其實是兩條路線的鬥爭。

如果袁紹贏了,那麼西晉就會提前60年建立,豪門的狂歡盛宴不必再等那麼多年。

如果曹操贏了,西漢式二元制帝國則有希望。

但他最終沒有成功,甚至連魏國都被司馬懿奪走,到頭來不過是為他人做嫁衣裳。

原因在於曹丕。


官渡之戰背後的經濟較量,三國演義才不會告訴你

豪門的旗幟在三國飄揚


曹操一生征戰打天下,可以用智謀、實力和時代、豪門對抗,最終依然沒有徹底勝利。

一無所有的曹丕,有什麼資格挑戰?

他只能妥協。

曹操去世後,曹丕登上魏王寶座,當時的局面很尷尬。

如果繼續效忠漢朝,則名不正言不順。都加九錫了,還說想做忠臣,蒙特麼誰呢?

曹操可以說是為了漢朝不得已,曹丕不行。

如果想更進一步當皇帝,士族不答應。當魏王時就欺負人家,當了皇帝不反天啦?

留一個漢朝皇帝,就是給自己留一個希望。

就在曹丕不知路在何方時,陳群帶著《關於九品中正制的方案》來了,只用了一盞茶時間,兩人一拍即合。

半年後,士族得到利益保證,曹丕得到皇位。

九品中正制,是專門為士族定製的。

這項制度根據家世、學業、品德把人才分成9等,綜合得分高就等級高,而等級決定了做官的起點和終點。

高等級人才,終生都不會做小官。

低等級人才,終生都不能當大官。

而最重要的考量標準,就是家世。呵呵,寒門子弟有什麼家世,所以在九品中正之下,寒門永遠是寒門,豪門永遠是豪門。

曹丕登上皇位,也葬送了曹操的江山。

曹操能成大事業,是打擊豪門、扶持寒門,一方面積攢了龐大的基本盤,一方面給與寒門希望。

這才是曹氏的魏國。

一旦把曹操的路線放棄,那麼曹丕和袁紹有什麼不同?既然如此,門閥士族又何必死忠於曹家呢?

何不選一個自己人?

幾十年後,袁紹未盡的事業,將由司馬懿繼承。

魏國,也被門閥士族拋棄在垃圾桶中,只是不知道屬於幹垃圾、溼垃圾?

這是曹操的悲涼和宿命,可歷史卻回到正常的軌道,奔流向前。

公元249年,高平陵之變後的魏國,已經向完全的士族社會邁進,他們決定向蜀、吳的階級兄弟們伸出援手。

讓豪門的旗幟在三國飄揚吧。


官渡之戰背後的經濟較量,三國演義才不會告訴你

諸葛亮的尷尬


和曹操一樣,劉備的蜀國也在打壓士族。

公元214年,劉璋走出成都,劉備則帶著兄弟們拎包入住,7年後,他登上皇位,終於實現了多年夢想。

此時的蜀漢,有三股勢力。

追隨劉備入蜀的荊州人,是蜀漢的一等公民。

劉璋老爸入主益州時,從外地帶來一批人,統治益州30多年,如今成為失敗者,他們是東州人。

最失落的是益州本土士族,幾十年來,兩撥人割據稱王,他們都是被打壓的對象。

劉備的對策是,重用人數少而無根基的荊州人,打壓盤根錯節的東州人和益州人。

諸葛亮,也是走的這條路。

可奪人飯碗猶如殺人父母,其他兩派是永遠不可能滿足的,除非出讓利益轉型成晉國,但這是不可能的。

諸葛亮的答案是:嚴刑峻法、以身作則。

只有做到執法如山、令行禁止,才能讓大家都心服口服,只有以身作則,才能不讓別人抓住把柄,帶領荊州人向理想前進。

東州人是外來戶,時間一長,不是被同化就是沒落。

可益州人是地頭蛇,不僅不能參與到蜀漢的建設中,還要被打壓、充當三等公平,憑什麼,寶寶心裡苦啊。

比如經濟。

劉禪投降時,蜀漢只有94萬人口,卻有10萬軍隊、4萬官吏。基礎薄弱,再加上諸葛亮屢次北伐,可以想象人民生活有多慘。

重點壓榨的,就是益州士族。

比如法律。

益州士族並沒有參與政權建設,也就沒有制定法律的權力,而荊州人制定的法律倒有不少是針對他們的。

如果是你,會怎麼想?

估計益州士族每天都在想:“來自北方的王師啊,快來解放我們吧,只要你們來,我帶路!”

諸葛亮去世後,荊州人逐漸凋零,劉禪和姜維也不過是維持罷了。

公元263年,鄧艾自陰平小道直撲成都。

劉禪沒有反抗,帶著太子、諸王、大臣出城投降,他懂自己的國家:“舉國盡是帶路黨,蜀國沒希望了。”

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


官渡之戰背後的經濟較量,三國演義才不會告訴你

孫權的妥協


曹操、劉備、諸葛亮是轟轟烈烈之後失敗,猶如絢麗的煙花,用一瞬間閃耀照耀世界。

孫權則是放棄治療。

在孫堅、孫策時代,東吳的士族並不歡迎他們。寒門嘛、武夫嘛、不是自己人嘛,我們非暴力不合作,看你能怎麼樣?

怎麼樣?老子會殺人。

小霸王孫策帶著孫堅舊部程普、黃蓋......和自己的親信周瑜、太史慈等人,在江東殺的人頭滾滾,終於打下江東六郡。

可是孫策坐不穩,自己也被刺客暗殺。

因為江東的統治者沒有一個是江東本土人,你小霸王再牛逼、混的再好,和我們有半毛錢關係?

這是劉備、諸葛亮以後將要走過的路。

所以我們會看到:赤壁之戰前夕,東吳所有人都要投降。他們不喜歡曹操,但更不願意為孫權賣命,不值得。

投降曹操起碼有官做,跟著孫權要丟命。

那時候,勸孫權死戰到底的是誰呢?安徽周瑜、安徽魯肅、山東太史慈,都是外來的既得利益者。

幸虧,赤壁之戰打贏了,從此以後孫權也學乖了,開始著手轉型。

大量江東士族被提拔重用,舊部親信被排斥。

比如陸遜,從周瑜、魯肅、呂蒙手中接過大都督職位,統領吳國的軍事20多年,最終官至丞相。

比如顧雍,做了19年丞相。

江東名門中最高貴的是“顧、陸、朱、張”四姓,陸遜和顧雍就分別佔據了軍政大權。

從此以後,吳國已經喪失理想。

它走的甚至比西晉還要遠,直接進入“王與馬共天下”的東晉時代,這樣的國家還談什麼活力呢。

直至吳國滅亡,陸遜家族依然有數萬私兵。

注意,是私兵......不屬於國家編制,而是家族的私人軍隊,還有數萬。陸家如此,其他家族可知。

這樣的國家結構,再加上人口少、經濟不發達,一旦“王睿樓船下益州”,只能“金陵王氣黯然收”了。

話說回來,吳國的帶路黨不多。

他們和吳國結合的更加緊密,也就沒有必要等待王師解救,晉軍反而是他們的敵人。

正因為沒有帶路,江東士族做為失敗者,在西晉始終是二等公民。

不知道,他們是否後悔過?


"

​千里無雞鳴


曹操從來沒有想到,自己的夢想會徹底破碎。

那年,他36歲。

公元189年,漢靈帝去世,留下一對孤兒寡母繼承大漢帝國的江山,不過他也不擔心,因為他給兒子留下了左右護法:

太監和外戚。

外戚叫何進,是何皇后的哥哥,身居大將軍的高位,理論上手握天下兵馬。而太監頭目叫蹇碩,也有一支兵馬:西園八校尉。

西園八校尉,是漢靈帝組建的皇帝親軍。

他一輩子貪財吝嗇,為了存錢不惜把朝廷官職明碼標價,20年來好不容易攢點錢,全部投入到這支軍隊中。

可漢靈帝依然擰不過天意。

屍骨還未涼透,他留下的左右護法就大肆火併,最終何進被殺,太監也暫時退出歷史舞臺。

西園軍和洛陽軍,都被西北軍閥董卓收編。

平心而論,董卓是想好好做事的。曾經在“黨錮之禍”中被雪藏的門閥士族們,他都大力提拔、重用。

出身“潁川荀氏”的荀爽,從一介平民到宰相高位,只用了93天。對了,他是曹操謀主荀彧的叔叔。

蔡文姬的老爸蔡邕,也被封侯。

“我對你們好,你們要好好回報我哦!”

士族門閥確實很熱烈的回報董卓,不過不是用鮮花和掌聲,而是用軍隊和刀劍。

僅僅在半年後。

“十八路諸侯”從東南西北出發,匯聚到士族領袖袁紹的大旗下,直撲洛陽而來。

他們的理由很簡單:

董卓不過是邊塞武夫,憑什麼和我們談笑風生?

皇權沒有護法,還不是個花架子?

舊秩序已經被董卓一錘子砸碎,我們正好借保衛皇帝的名義,正大光明的渾水摸魚。

亂了、亂了,徹底亂了。

美人的最後一張遮羞布,被董卓和袁紹一把扯下,毫不在意裸露在外的光滑肌膚,而旁人只想一親芳澤,過把癮就死。

曹操的夢想做徵西將軍,可如今,徵個屁。

曾經繁華、強盛的大漢帝國,如今成為屍骨遍野的人間地獄,曹操用樂府詩記錄下這一切: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雄。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太慘了。

曹操的夢想破碎了,但一個新的夢想在心頭升起:

“我要改變這一切。”

是的,他要把美人的衣服,一件件穿回去。


官渡之戰背後的經濟較量,三國演義才不會告訴你


通貨膨脹


社會秩序崩潰,是從金融崩潰開始的。

董卓在洛陽時,搞了一次大規模的“貨幣超發”,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洗劫市場,積累軍費和財富。

他廢除了分量足、樣式美的硬通貨五銖錢,把所有錢幣都融化重鑄,新貨幣是分量更輕、純度更差的小錢。

錢更多了,但老百姓手中的錢卻貶值了。

劣幣驅逐良幣,是市場做出的直接反映,再具體一點,就是物價飛漲、民不聊生。原本50錢一石米,現在要50萬錢。

而老百姓的購買力卻並沒有增加,坑爹吧。

物價飛漲,也讓董卓的財富大幅縮水。奶奶的,老子本來是要賺錢養兵的,現在看來也沒賺到什麼錢嘛。

反正有的是銅,全部拿來鑄幣唄。

秦始皇收天下兵器鑄成12座金人,漢武帝的仙人承露臺,如今也被董卓融化掉,鑄幣買糧食吃。

看上去錢更多了,可董卓更窮了。

市場上通貨膨脹達到1萬倍,有多少錢也經不起這麼折騰......更重要的是,天下各地都在打仗,田地大半荒蕪。

也就是說,天下遭遇了糧食危機。

亂世開啟,所有的金銀、珠寶、房產、土地都失去意義,只有能果腹的糧食才是硬通貨。

而貨幣只有兌換成實物,才能產生價值,如果沒有實物可以兌換,哪怕銅錢堆積如山,也不過是空中樓閣。

董卓就坐在空中樓閣中,茫然無措。

既然貨幣是為了購買物資,那為什麼不直接生產物資呢?

在董卓和其他人都沒想明白的時候,曹操已經看到了解決問題的關鍵。

他要實行屯田。


官渡之戰背後的經濟較量,三國演義才不會告訴你

糧食才是剛需


如果要用兩個字形容漢末諸侯,那隻能是:

貧窮。

董卓官居相國,佔據了朝廷的有利位置,但是有錢沒地方花,可謂窮的只剩下錢了。

袁紹的軍隊有時需要上山採野棗吃。

袁術就更慘了,士兵們餓的兩眼發暈,只好挽起褲腿下河摸魚、抓河蚌。幸虧他的地盤在南方。

於是,曹操決定開展“大生產”運動。

既然“千里無雞鳴”,那就是有很多無主荒地對不對?公元196年,曹老闆把許昌附近的荒地全部充公,成立國有農場。

然後讓軍隊和流民耕種。

這些土地的產權屬於朝廷,農具和耕牛也由朝廷提供,你只要空手來賣力氣就好,年底的收成四六分。

朝廷六成,耕種者四成。

乍一看好像農民吃虧了,但在亂世能吃一口飯都不容易,何況現在能吃飽,還可持續生產......士兵和農民都感激涕零好嗎?

當年底,曹老闆的賬戶上就多了百萬石糧食。

而袁紹、袁術等難兄難弟們,依然生活在打獵採野果的原始社會。曹老闆的食堂中有香噴噴的米飯,他們還在爭搶一條魚、一把棗......

“米飯好好吃啊,嗝。”

“別搶,這條魚是我的,哎、哎。”

後勤決定成敗,誰能建立穩定的財政系統,誰就獲得了勝利的先機。

但曹操的屯田制,遠遠沒有這麼簡單。

我們之前聊過,大漢帝國之所以走向末路,是因為大部分基層養分,都被中間的門閥士族截留了。包括土地、稅收、人才、兵員......

中間商賺了差價,買家和賣家都虧本。

可亂世開啟後,一部分門閥士族被亂兵、土匪、軍閥用暴力掃除了,於是,朝廷和基層有了直接溝通的可能。

曹操的屯田制,就是上下溝通的天梯。

無主荒地充公,朝廷手中有了固定的資產,招募流民耕種,就有了穩定的稅收,把流民武裝起來就是源源不斷地士兵。

土地、稅收、兵員,朝廷都有了。

在漢帝國一片陰暗的世界中,亂世颶風衝破雲層,而曹操敏銳的捕捉到一絲契機,把雲層的裂縫擴大再擴大,最終讓陽光重新普照大地。

他是盜火者。

他要在舊秩序的廢墟上,建立新秩序。

等等,剛才好像漏掉了“人才”的選項,對吧?

別急,大戲馬上開始。


官渡之戰背後的經濟較量,三國演義才不會告訴你

人才從哪裡來?


三國是一座耀眼的舞臺,有資格上臺展示曼妙舞姿的,只有門閥士族,比如袁紹、袁術、曹操、荀彧、諸葛亮......

而低一級的土豪,只能做端茶倒水的服務生。

比如許褚、馬超。

所謂“人才”,都出自這群人。

三國看似亂哄哄,其實有一條主線:各種爭霸、政變、戰爭,都是門閥士族為了爭奪統治權。

正方以袁紹、司馬懿為首,實力雄厚。

反方只有幾個人:曹操、劉備、諸葛亮。

“人才”們都混跡於其間,為了自己的利益上演著忠義、背叛和倔強。

他們中可能有背叛階層的個人,但絕沒有背叛利益的階層。

荀彧,曹操的第一人才。

29歲時,他去袁紹家裡做客,一杯酒過後就得出自己的結論:“這個人啊,不中。”

荀彧轉身就南下,投奔了尚未發跡得曹操。

他們都看到了時代的弊病,也都找到了治病的良方,就是在士族門閥的夾縫中積蓄力量。

那些年,他們手拉手走過無數風風雨雨。

曹操殺名士邊讓後,兗州士族覺得:老曹不是自己人,趕緊滾蛋吧。他們迎接呂布入住兗州,只有荀彧保住3個縣,等待曹操迴歸。

官渡之戰,整個朝廷都希望袁紹勝利,只有如此,自己的前路才光明。那時只有荀彧、郭嘉告訴他:你能贏,加油。

後來,他們給朝廷的手術快成功了。

可荀彧驀然回頭:沒有士族的漢朝,早已不是當年的漢朝。可只有士族的漢朝,又何必一定是漢朝?

這是荀彧的傷心處,也是曹操的絕望時。

門閥士族沒有成長起來時,時代屬於漢朝。

門閥士族早已發育壯大後,時代屬於晉朝。

只有中間的成長道路,才屬於三國。

而原本可以把這個過程省略的人,是袁紹。司馬懿的位置,原本是上天留給袁紹的。

可官渡之戰,打亂了歷史的進程。


官渡之戰背後的經濟較量,三國演義才不會告訴你

袁紹和曹操的選擇


人的一生中,看似有很多選擇,可是現實往往很無奈,在眾多選擇面前,人往往是沒有選擇餘地的。

袁紹,從來沒有選擇的餘地。

他出生於“汝南袁氏”,是一個“四世三公”的家族。三公是漢朝的文官之首,相當於四代人都當過宰相。

做三公的只有四個人,可順延向下,卻有無數家族子弟在野蠻生長,三公、刺史、太守、將軍......袁家鋪開一張巨大的網絡。

而這張網絡永遠在無邊際的蔓延。

族人的妻子、小舅子、老師、同學、下屬......還有這些人的關係,所謂“門生故吏遍天下”就是如此。

在漢末三國,袁紹就是家族的領軍人物。

至於袁術,更大程度是自嗨。

袁紹是“汝南袁氏”的領軍人物,那麼也就是天下門閥的代言人,明白了這一點,也就能看清楚很多東西:

他能輕鬆奪取冀州,又能很輕易的坐穩,並且不像曹操一樣有很多叛亂,因為大家都認他做大哥,眾望所歸是也。

他明知道屯田好,但就是不能搞。

一旦搞屯田,就違背了基本盤的利益,挖自己牆腳的事情是絕對不能幹的。

官渡之戰時,曹操陣營都在給他寫信示好。

在他們看來,袁紹同志才是階級兄弟,人家南下中原是來解放自己的。幫曹操,開什麼國際玩笑?

袁紹,他代表了門閥士族的利益和希望。

而曹操,也同樣沒有選擇。

雖然他的家族也很有錢、很多人做官,但是在袁紹之類的士族看來,曹操不過是暴發戶、土包子、閹宦遺醜。

在那年頭,如果不是祖上讀書做官,並且歷經幾代積累,是不可能進入上層主流社會的。

除了袁紹,司馬懿是溫縣司馬氏,荀彧是潁川荀氏,陳群是潁川陳氏......門閥士族的名單中,唯獨沒有“譙縣曹氏”的一席之地。

在現實和理想的碾壓下,曹操只能代表寒門。

於是,他一生都在和時代抗爭:

搞屯田,擺脫士族制約,獨立發展財政體系,建立只屬於朝廷的兵員。

打壓豪門,生死對頭沒什麼說的。

求賢才,曹操一生三次發佈求賢令,大張旗鼓的說不看背景只看能力,為的就是從沒有背景的寒門中發現人才。

袁紹和曹操,一個順勢一個逆取。

官渡之戰,其實是兩條路線的鬥爭。

如果袁紹贏了,那麼西晉就會提前60年建立,豪門的狂歡盛宴不必再等那麼多年。

如果曹操贏了,西漢式二元制帝國則有希望。

但他最終沒有成功,甚至連魏國都被司馬懿奪走,到頭來不過是為他人做嫁衣裳。

原因在於曹丕。


官渡之戰背後的經濟較量,三國演義才不會告訴你

豪門的旗幟在三國飄揚


曹操一生征戰打天下,可以用智謀、實力和時代、豪門對抗,最終依然沒有徹底勝利。

一無所有的曹丕,有什麼資格挑戰?

他只能妥協。

曹操去世後,曹丕登上魏王寶座,當時的局面很尷尬。

如果繼續效忠漢朝,則名不正言不順。都加九錫了,還說想做忠臣,蒙特麼誰呢?

曹操可以說是為了漢朝不得已,曹丕不行。

如果想更進一步當皇帝,士族不答應。當魏王時就欺負人家,當了皇帝不反天啦?

留一個漢朝皇帝,就是給自己留一個希望。

就在曹丕不知路在何方時,陳群帶著《關於九品中正制的方案》來了,只用了一盞茶時間,兩人一拍即合。

半年後,士族得到利益保證,曹丕得到皇位。

九品中正制,是專門為士族定製的。

這項制度根據家世、學業、品德把人才分成9等,綜合得分高就等級高,而等級決定了做官的起點和終點。

高等級人才,終生都不會做小官。

低等級人才,終生都不能當大官。

而最重要的考量標準,就是家世。呵呵,寒門子弟有什麼家世,所以在九品中正之下,寒門永遠是寒門,豪門永遠是豪門。

曹丕登上皇位,也葬送了曹操的江山。

曹操能成大事業,是打擊豪門、扶持寒門,一方面積攢了龐大的基本盤,一方面給與寒門希望。

這才是曹氏的魏國。

一旦把曹操的路線放棄,那麼曹丕和袁紹有什麼不同?既然如此,門閥士族又何必死忠於曹家呢?

何不選一個自己人?

幾十年後,袁紹未盡的事業,將由司馬懿繼承。

魏國,也被門閥士族拋棄在垃圾桶中,只是不知道屬於幹垃圾、溼垃圾?

這是曹操的悲涼和宿命,可歷史卻回到正常的軌道,奔流向前。

公元249年,高平陵之變後的魏國,已經向完全的士族社會邁進,他們決定向蜀、吳的階級兄弟們伸出援手。

讓豪門的旗幟在三國飄揚吧。


官渡之戰背後的經濟較量,三國演義才不會告訴你

諸葛亮的尷尬


和曹操一樣,劉備的蜀國也在打壓士族。

公元214年,劉璋走出成都,劉備則帶著兄弟們拎包入住,7年後,他登上皇位,終於實現了多年夢想。

此時的蜀漢,有三股勢力。

追隨劉備入蜀的荊州人,是蜀漢的一等公民。

劉璋老爸入主益州時,從外地帶來一批人,統治益州30多年,如今成為失敗者,他們是東州人。

最失落的是益州本土士族,幾十年來,兩撥人割據稱王,他們都是被打壓的對象。

劉備的對策是,重用人數少而無根基的荊州人,打壓盤根錯節的東州人和益州人。

諸葛亮,也是走的這條路。

可奪人飯碗猶如殺人父母,其他兩派是永遠不可能滿足的,除非出讓利益轉型成晉國,但這是不可能的。

諸葛亮的答案是:嚴刑峻法、以身作則。

只有做到執法如山、令行禁止,才能讓大家都心服口服,只有以身作則,才能不讓別人抓住把柄,帶領荊州人向理想前進。

東州人是外來戶,時間一長,不是被同化就是沒落。

可益州人是地頭蛇,不僅不能參與到蜀漢的建設中,還要被打壓、充當三等公平,憑什麼,寶寶心裡苦啊。

比如經濟。

劉禪投降時,蜀漢只有94萬人口,卻有10萬軍隊、4萬官吏。基礎薄弱,再加上諸葛亮屢次北伐,可以想象人民生活有多慘。

重點壓榨的,就是益州士族。

比如法律。

益州士族並沒有參與政權建設,也就沒有制定法律的權力,而荊州人制定的法律倒有不少是針對他們的。

如果是你,會怎麼想?

估計益州士族每天都在想:“來自北方的王師啊,快來解放我們吧,只要你們來,我帶路!”

諸葛亮去世後,荊州人逐漸凋零,劉禪和姜維也不過是維持罷了。

公元263年,鄧艾自陰平小道直撲成都。

劉禪沒有反抗,帶著太子、諸王、大臣出城投降,他懂自己的國家:“舉國盡是帶路黨,蜀國沒希望了。”

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


官渡之戰背後的經濟較量,三國演義才不會告訴你

孫權的妥協


曹操、劉備、諸葛亮是轟轟烈烈之後失敗,猶如絢麗的煙花,用一瞬間閃耀照耀世界。

孫權則是放棄治療。

在孫堅、孫策時代,東吳的士族並不歡迎他們。寒門嘛、武夫嘛、不是自己人嘛,我們非暴力不合作,看你能怎麼樣?

怎麼樣?老子會殺人。

小霸王孫策帶著孫堅舊部程普、黃蓋......和自己的親信周瑜、太史慈等人,在江東殺的人頭滾滾,終於打下江東六郡。

可是孫策坐不穩,自己也被刺客暗殺。

因為江東的統治者沒有一個是江東本土人,你小霸王再牛逼、混的再好,和我們有半毛錢關係?

這是劉備、諸葛亮以後將要走過的路。

所以我們會看到:赤壁之戰前夕,東吳所有人都要投降。他們不喜歡曹操,但更不願意為孫權賣命,不值得。

投降曹操起碼有官做,跟著孫權要丟命。

那時候,勸孫權死戰到底的是誰呢?安徽周瑜、安徽魯肅、山東太史慈,都是外來的既得利益者。

幸虧,赤壁之戰打贏了,從此以後孫權也學乖了,開始著手轉型。

大量江東士族被提拔重用,舊部親信被排斥。

比如陸遜,從周瑜、魯肅、呂蒙手中接過大都督職位,統領吳國的軍事20多年,最終官至丞相。

比如顧雍,做了19年丞相。

江東名門中最高貴的是“顧、陸、朱、張”四姓,陸遜和顧雍就分別佔據了軍政大權。

從此以後,吳國已經喪失理想。

它走的甚至比西晉還要遠,直接進入“王與馬共天下”的東晉時代,這樣的國家還談什麼活力呢。

直至吳國滅亡,陸遜家族依然有數萬私兵。

注意,是私兵......不屬於國家編制,而是家族的私人軍隊,還有數萬。陸家如此,其他家族可知。

這樣的國家結構,再加上人口少、經濟不發達,一旦“王睿樓船下益州”,只能“金陵王氣黯然收”了。

話說回來,吳國的帶路黨不多。

他們和吳國結合的更加緊密,也就沒有必要等待王師解救,晉軍反而是他們的敵人。

正因為沒有帶路,江東士族做為失敗者,在西晉始終是二等公民。

不知道,他們是否後悔過?


官渡之戰背後的經濟較量,三國演義才不會告訴你

歷史的進程


總有人說:一切問題都是經濟問題。

我不太認同。

商鞅變法,為中華第一帝國夯實了地基。

他廢除了三皇五帝以來的分封制、公田制,設立了軍功授爵、開墾荒地等法令,打通了經濟流通和個人上升渠道。

也就是說:

抽掉貴族階層,實現國家、人民二元制。

在這個地基之上,才有了以後的郡縣制、三公九卿制、大一統等配套設施。

再到漢武帝給與民族、國家無敵的自信氣質,和獨尊儒術的意識形態,這座帝國豪華大廈才構建完成。

這個過程,整整用了200年。

遠遠不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劉邦七年立國、漢武帝北伐匈奴等單一事件,他們都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環,連起來才是帝國興亡背後的密碼。

無數英雄和戰爭背後,是社會秩序的確立。

社會秩序在剛建立時,總是充滿勃勃生機,有頑強的鬥志和生命力,這也是秦漢帝國強盛的根本所在。

經過數百年之後,秩序在逐漸崩潰。

這個趨勢從東漢開始,歷經三國、兩晉、宋齊樑陳等繼承者的延續,逐漸喪失生機,在隋文帝滅陳時,徹底被埋葬。


"

​千里無雞鳴


曹操從來沒有想到,自己的夢想會徹底破碎。

那年,他36歲。

公元189年,漢靈帝去世,留下一對孤兒寡母繼承大漢帝國的江山,不過他也不擔心,因為他給兒子留下了左右護法:

太監和外戚。

外戚叫何進,是何皇后的哥哥,身居大將軍的高位,理論上手握天下兵馬。而太監頭目叫蹇碩,也有一支兵馬:西園八校尉。

西園八校尉,是漢靈帝組建的皇帝親軍。

他一輩子貪財吝嗇,為了存錢不惜把朝廷官職明碼標價,20年來好不容易攢點錢,全部投入到這支軍隊中。

可漢靈帝依然擰不過天意。

屍骨還未涼透,他留下的左右護法就大肆火併,最終何進被殺,太監也暫時退出歷史舞臺。

西園軍和洛陽軍,都被西北軍閥董卓收編。

平心而論,董卓是想好好做事的。曾經在“黨錮之禍”中被雪藏的門閥士族們,他都大力提拔、重用。

出身“潁川荀氏”的荀爽,從一介平民到宰相高位,只用了93天。對了,他是曹操謀主荀彧的叔叔。

蔡文姬的老爸蔡邕,也被封侯。

“我對你們好,你們要好好回報我哦!”

士族門閥確實很熱烈的回報董卓,不過不是用鮮花和掌聲,而是用軍隊和刀劍。

僅僅在半年後。

“十八路諸侯”從東南西北出發,匯聚到士族領袖袁紹的大旗下,直撲洛陽而來。

他們的理由很簡單:

董卓不過是邊塞武夫,憑什麼和我們談笑風生?

皇權沒有護法,還不是個花架子?

舊秩序已經被董卓一錘子砸碎,我們正好借保衛皇帝的名義,正大光明的渾水摸魚。

亂了、亂了,徹底亂了。

美人的最後一張遮羞布,被董卓和袁紹一把扯下,毫不在意裸露在外的光滑肌膚,而旁人只想一親芳澤,過把癮就死。

曹操的夢想做徵西將軍,可如今,徵個屁。

曾經繁華、強盛的大漢帝國,如今成為屍骨遍野的人間地獄,曹操用樂府詩記錄下這一切: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雄。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太慘了。

曹操的夢想破碎了,但一個新的夢想在心頭升起:

“我要改變這一切。”

是的,他要把美人的衣服,一件件穿回去。


官渡之戰背後的經濟較量,三國演義才不會告訴你


通貨膨脹


社會秩序崩潰,是從金融崩潰開始的。

董卓在洛陽時,搞了一次大規模的“貨幣超發”,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洗劫市場,積累軍費和財富。

他廢除了分量足、樣式美的硬通貨五銖錢,把所有錢幣都融化重鑄,新貨幣是分量更輕、純度更差的小錢。

錢更多了,但老百姓手中的錢卻貶值了。

劣幣驅逐良幣,是市場做出的直接反映,再具體一點,就是物價飛漲、民不聊生。原本50錢一石米,現在要50萬錢。

而老百姓的購買力卻並沒有增加,坑爹吧。

物價飛漲,也讓董卓的財富大幅縮水。奶奶的,老子本來是要賺錢養兵的,現在看來也沒賺到什麼錢嘛。

反正有的是銅,全部拿來鑄幣唄。

秦始皇收天下兵器鑄成12座金人,漢武帝的仙人承露臺,如今也被董卓融化掉,鑄幣買糧食吃。

看上去錢更多了,可董卓更窮了。

市場上通貨膨脹達到1萬倍,有多少錢也經不起這麼折騰......更重要的是,天下各地都在打仗,田地大半荒蕪。

也就是說,天下遭遇了糧食危機。

亂世開啟,所有的金銀、珠寶、房產、土地都失去意義,只有能果腹的糧食才是硬通貨。

而貨幣只有兌換成實物,才能產生價值,如果沒有實物可以兌換,哪怕銅錢堆積如山,也不過是空中樓閣。

董卓就坐在空中樓閣中,茫然無措。

既然貨幣是為了購買物資,那為什麼不直接生產物資呢?

在董卓和其他人都沒想明白的時候,曹操已經看到了解決問題的關鍵。

他要實行屯田。


官渡之戰背後的經濟較量,三國演義才不會告訴你

糧食才是剛需


如果要用兩個字形容漢末諸侯,那隻能是:

貧窮。

董卓官居相國,佔據了朝廷的有利位置,但是有錢沒地方花,可謂窮的只剩下錢了。

袁紹的軍隊有時需要上山採野棗吃。

袁術就更慘了,士兵們餓的兩眼發暈,只好挽起褲腿下河摸魚、抓河蚌。幸虧他的地盤在南方。

於是,曹操決定開展“大生產”運動。

既然“千里無雞鳴”,那就是有很多無主荒地對不對?公元196年,曹老闆把許昌附近的荒地全部充公,成立國有農場。

然後讓軍隊和流民耕種。

這些土地的產權屬於朝廷,農具和耕牛也由朝廷提供,你只要空手來賣力氣就好,年底的收成四六分。

朝廷六成,耕種者四成。

乍一看好像農民吃虧了,但在亂世能吃一口飯都不容易,何況現在能吃飽,還可持續生產......士兵和農民都感激涕零好嗎?

當年底,曹老闆的賬戶上就多了百萬石糧食。

而袁紹、袁術等難兄難弟們,依然生活在打獵採野果的原始社會。曹老闆的食堂中有香噴噴的米飯,他們還在爭搶一條魚、一把棗......

“米飯好好吃啊,嗝。”

“別搶,這條魚是我的,哎、哎。”

後勤決定成敗,誰能建立穩定的財政系統,誰就獲得了勝利的先機。

但曹操的屯田制,遠遠沒有這麼簡單。

我們之前聊過,大漢帝國之所以走向末路,是因為大部分基層養分,都被中間的門閥士族截留了。包括土地、稅收、人才、兵員......

中間商賺了差價,買家和賣家都虧本。

可亂世開啟後,一部分門閥士族被亂兵、土匪、軍閥用暴力掃除了,於是,朝廷和基層有了直接溝通的可能。

曹操的屯田制,就是上下溝通的天梯。

無主荒地充公,朝廷手中有了固定的資產,招募流民耕種,就有了穩定的稅收,把流民武裝起來就是源源不斷地士兵。

土地、稅收、兵員,朝廷都有了。

在漢帝國一片陰暗的世界中,亂世颶風衝破雲層,而曹操敏銳的捕捉到一絲契機,把雲層的裂縫擴大再擴大,最終讓陽光重新普照大地。

他是盜火者。

他要在舊秩序的廢墟上,建立新秩序。

等等,剛才好像漏掉了“人才”的選項,對吧?

別急,大戲馬上開始。


官渡之戰背後的經濟較量,三國演義才不會告訴你

人才從哪裡來?


三國是一座耀眼的舞臺,有資格上臺展示曼妙舞姿的,只有門閥士族,比如袁紹、袁術、曹操、荀彧、諸葛亮......

而低一級的土豪,只能做端茶倒水的服務生。

比如許褚、馬超。

所謂“人才”,都出自這群人。

三國看似亂哄哄,其實有一條主線:各種爭霸、政變、戰爭,都是門閥士族為了爭奪統治權。

正方以袁紹、司馬懿為首,實力雄厚。

反方只有幾個人:曹操、劉備、諸葛亮。

“人才”們都混跡於其間,為了自己的利益上演著忠義、背叛和倔強。

他們中可能有背叛階層的個人,但絕沒有背叛利益的階層。

荀彧,曹操的第一人才。

29歲時,他去袁紹家裡做客,一杯酒過後就得出自己的結論:“這個人啊,不中。”

荀彧轉身就南下,投奔了尚未發跡得曹操。

他們都看到了時代的弊病,也都找到了治病的良方,就是在士族門閥的夾縫中積蓄力量。

那些年,他們手拉手走過無數風風雨雨。

曹操殺名士邊讓後,兗州士族覺得:老曹不是自己人,趕緊滾蛋吧。他們迎接呂布入住兗州,只有荀彧保住3個縣,等待曹操迴歸。

官渡之戰,整個朝廷都希望袁紹勝利,只有如此,自己的前路才光明。那時只有荀彧、郭嘉告訴他:你能贏,加油。

後來,他們給朝廷的手術快成功了。

可荀彧驀然回頭:沒有士族的漢朝,早已不是當年的漢朝。可只有士族的漢朝,又何必一定是漢朝?

這是荀彧的傷心處,也是曹操的絕望時。

門閥士族沒有成長起來時,時代屬於漢朝。

門閥士族早已發育壯大後,時代屬於晉朝。

只有中間的成長道路,才屬於三國。

而原本可以把這個過程省略的人,是袁紹。司馬懿的位置,原本是上天留給袁紹的。

可官渡之戰,打亂了歷史的進程。


官渡之戰背後的經濟較量,三國演義才不會告訴你

袁紹和曹操的選擇


人的一生中,看似有很多選擇,可是現實往往很無奈,在眾多選擇面前,人往往是沒有選擇餘地的。

袁紹,從來沒有選擇的餘地。

他出生於“汝南袁氏”,是一個“四世三公”的家族。三公是漢朝的文官之首,相當於四代人都當過宰相。

做三公的只有四個人,可順延向下,卻有無數家族子弟在野蠻生長,三公、刺史、太守、將軍......袁家鋪開一張巨大的網絡。

而這張網絡永遠在無邊際的蔓延。

族人的妻子、小舅子、老師、同學、下屬......還有這些人的關係,所謂“門生故吏遍天下”就是如此。

在漢末三國,袁紹就是家族的領軍人物。

至於袁術,更大程度是自嗨。

袁紹是“汝南袁氏”的領軍人物,那麼也就是天下門閥的代言人,明白了這一點,也就能看清楚很多東西:

他能輕鬆奪取冀州,又能很輕易的坐穩,並且不像曹操一樣有很多叛亂,因為大家都認他做大哥,眾望所歸是也。

他明知道屯田好,但就是不能搞。

一旦搞屯田,就違背了基本盤的利益,挖自己牆腳的事情是絕對不能幹的。

官渡之戰時,曹操陣營都在給他寫信示好。

在他們看來,袁紹同志才是階級兄弟,人家南下中原是來解放自己的。幫曹操,開什麼國際玩笑?

袁紹,他代表了門閥士族的利益和希望。

而曹操,也同樣沒有選擇。

雖然他的家族也很有錢、很多人做官,但是在袁紹之類的士族看來,曹操不過是暴發戶、土包子、閹宦遺醜。

在那年頭,如果不是祖上讀書做官,並且歷經幾代積累,是不可能進入上層主流社會的。

除了袁紹,司馬懿是溫縣司馬氏,荀彧是潁川荀氏,陳群是潁川陳氏......門閥士族的名單中,唯獨沒有“譙縣曹氏”的一席之地。

在現實和理想的碾壓下,曹操只能代表寒門。

於是,他一生都在和時代抗爭:

搞屯田,擺脫士族制約,獨立發展財政體系,建立只屬於朝廷的兵員。

打壓豪門,生死對頭沒什麼說的。

求賢才,曹操一生三次發佈求賢令,大張旗鼓的說不看背景只看能力,為的就是從沒有背景的寒門中發現人才。

袁紹和曹操,一個順勢一個逆取。

官渡之戰,其實是兩條路線的鬥爭。

如果袁紹贏了,那麼西晉就會提前60年建立,豪門的狂歡盛宴不必再等那麼多年。

如果曹操贏了,西漢式二元制帝國則有希望。

但他最終沒有成功,甚至連魏國都被司馬懿奪走,到頭來不過是為他人做嫁衣裳。

原因在於曹丕。


官渡之戰背後的經濟較量,三國演義才不會告訴你

豪門的旗幟在三國飄揚


曹操一生征戰打天下,可以用智謀、實力和時代、豪門對抗,最終依然沒有徹底勝利。

一無所有的曹丕,有什麼資格挑戰?

他只能妥協。

曹操去世後,曹丕登上魏王寶座,當時的局面很尷尬。

如果繼續效忠漢朝,則名不正言不順。都加九錫了,還說想做忠臣,蒙特麼誰呢?

曹操可以說是為了漢朝不得已,曹丕不行。

如果想更進一步當皇帝,士族不答應。當魏王時就欺負人家,當了皇帝不反天啦?

留一個漢朝皇帝,就是給自己留一個希望。

就在曹丕不知路在何方時,陳群帶著《關於九品中正制的方案》來了,只用了一盞茶時間,兩人一拍即合。

半年後,士族得到利益保證,曹丕得到皇位。

九品中正制,是專門為士族定製的。

這項制度根據家世、學業、品德把人才分成9等,綜合得分高就等級高,而等級決定了做官的起點和終點。

高等級人才,終生都不會做小官。

低等級人才,終生都不能當大官。

而最重要的考量標準,就是家世。呵呵,寒門子弟有什麼家世,所以在九品中正之下,寒門永遠是寒門,豪門永遠是豪門。

曹丕登上皇位,也葬送了曹操的江山。

曹操能成大事業,是打擊豪門、扶持寒門,一方面積攢了龐大的基本盤,一方面給與寒門希望。

這才是曹氏的魏國。

一旦把曹操的路線放棄,那麼曹丕和袁紹有什麼不同?既然如此,門閥士族又何必死忠於曹家呢?

何不選一個自己人?

幾十年後,袁紹未盡的事業,將由司馬懿繼承。

魏國,也被門閥士族拋棄在垃圾桶中,只是不知道屬於幹垃圾、溼垃圾?

這是曹操的悲涼和宿命,可歷史卻回到正常的軌道,奔流向前。

公元249年,高平陵之變後的魏國,已經向完全的士族社會邁進,他們決定向蜀、吳的階級兄弟們伸出援手。

讓豪門的旗幟在三國飄揚吧。


官渡之戰背後的經濟較量,三國演義才不會告訴你

諸葛亮的尷尬


和曹操一樣,劉備的蜀國也在打壓士族。

公元214年,劉璋走出成都,劉備則帶著兄弟們拎包入住,7年後,他登上皇位,終於實現了多年夢想。

此時的蜀漢,有三股勢力。

追隨劉備入蜀的荊州人,是蜀漢的一等公民。

劉璋老爸入主益州時,從外地帶來一批人,統治益州30多年,如今成為失敗者,他們是東州人。

最失落的是益州本土士族,幾十年來,兩撥人割據稱王,他們都是被打壓的對象。

劉備的對策是,重用人數少而無根基的荊州人,打壓盤根錯節的東州人和益州人。

諸葛亮,也是走的這條路。

可奪人飯碗猶如殺人父母,其他兩派是永遠不可能滿足的,除非出讓利益轉型成晉國,但這是不可能的。

諸葛亮的答案是:嚴刑峻法、以身作則。

只有做到執法如山、令行禁止,才能讓大家都心服口服,只有以身作則,才能不讓別人抓住把柄,帶領荊州人向理想前進。

東州人是外來戶,時間一長,不是被同化就是沒落。

可益州人是地頭蛇,不僅不能參與到蜀漢的建設中,還要被打壓、充當三等公平,憑什麼,寶寶心裡苦啊。

比如經濟。

劉禪投降時,蜀漢只有94萬人口,卻有10萬軍隊、4萬官吏。基礎薄弱,再加上諸葛亮屢次北伐,可以想象人民生活有多慘。

重點壓榨的,就是益州士族。

比如法律。

益州士族並沒有參與政權建設,也就沒有制定法律的權力,而荊州人制定的法律倒有不少是針對他們的。

如果是你,會怎麼想?

估計益州士族每天都在想:“來自北方的王師啊,快來解放我們吧,只要你們來,我帶路!”

諸葛亮去世後,荊州人逐漸凋零,劉禪和姜維也不過是維持罷了。

公元263年,鄧艾自陰平小道直撲成都。

劉禪沒有反抗,帶著太子、諸王、大臣出城投降,他懂自己的國家:“舉國盡是帶路黨,蜀國沒希望了。”

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


官渡之戰背後的經濟較量,三國演義才不會告訴你

孫權的妥協


曹操、劉備、諸葛亮是轟轟烈烈之後失敗,猶如絢麗的煙花,用一瞬間閃耀照耀世界。

孫權則是放棄治療。

在孫堅、孫策時代,東吳的士族並不歡迎他們。寒門嘛、武夫嘛、不是自己人嘛,我們非暴力不合作,看你能怎麼樣?

怎麼樣?老子會殺人。

小霸王孫策帶著孫堅舊部程普、黃蓋......和自己的親信周瑜、太史慈等人,在江東殺的人頭滾滾,終於打下江東六郡。

可是孫策坐不穩,自己也被刺客暗殺。

因為江東的統治者沒有一個是江東本土人,你小霸王再牛逼、混的再好,和我們有半毛錢關係?

這是劉備、諸葛亮以後將要走過的路。

所以我們會看到:赤壁之戰前夕,東吳所有人都要投降。他們不喜歡曹操,但更不願意為孫權賣命,不值得。

投降曹操起碼有官做,跟著孫權要丟命。

那時候,勸孫權死戰到底的是誰呢?安徽周瑜、安徽魯肅、山東太史慈,都是外來的既得利益者。

幸虧,赤壁之戰打贏了,從此以後孫權也學乖了,開始著手轉型。

大量江東士族被提拔重用,舊部親信被排斥。

比如陸遜,從周瑜、魯肅、呂蒙手中接過大都督職位,統領吳國的軍事20多年,最終官至丞相。

比如顧雍,做了19年丞相。

江東名門中最高貴的是“顧、陸、朱、張”四姓,陸遜和顧雍就分別佔據了軍政大權。

從此以後,吳國已經喪失理想。

它走的甚至比西晉還要遠,直接進入“王與馬共天下”的東晉時代,這樣的國家還談什麼活力呢。

直至吳國滅亡,陸遜家族依然有數萬私兵。

注意,是私兵......不屬於國家編制,而是家族的私人軍隊,還有數萬。陸家如此,其他家族可知。

這樣的國家結構,再加上人口少、經濟不發達,一旦“王睿樓船下益州”,只能“金陵王氣黯然收”了。

話說回來,吳國的帶路黨不多。

他們和吳國結合的更加緊密,也就沒有必要等待王師解救,晉軍反而是他們的敵人。

正因為沒有帶路,江東士族做為失敗者,在西晉始終是二等公民。

不知道,他們是否後悔過?


官渡之戰背後的經濟較量,三國演義才不會告訴你

歷史的進程


總有人說:一切問題都是經濟問題。

我不太認同。

商鞅變法,為中華第一帝國夯實了地基。

他廢除了三皇五帝以來的分封制、公田制,設立了軍功授爵、開墾荒地等法令,打通了經濟流通和個人上升渠道。

也就是說:

抽掉貴族階層,實現國家、人民二元制。

在這個地基之上,才有了以後的郡縣制、三公九卿制、大一統等配套設施。

再到漢武帝給與民族、國家無敵的自信氣質,和獨尊儒術的意識形態,這座帝國豪華大廈才構建完成。

這個過程,整整用了200年。

遠遠不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劉邦七年立國、漢武帝北伐匈奴等單一事件,他們都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環,連起來才是帝國興亡背後的密碼。

無數英雄和戰爭背後,是社會秩序的確立。

社會秩序在剛建立時,總是充滿勃勃生機,有頑強的鬥志和生命力,這也是秦漢帝國強盛的根本所在。

經過數百年之後,秩序在逐漸崩潰。

這個趨勢從東漢開始,歷經三國、兩晉、宋齊樑陳等繼承者的延續,逐漸喪失生機,在隋文帝滅陳時,徹底被埋葬。


官渡之戰背後的經濟較量,三國演義才不會告訴你


而曹操、劉備、諸葛亮的事業,是阻止舊秩序崩潰,然後通過改造、修補,最終再回到秦皇漢武時期。

從這個角度看,他們才是螳臂當車的人。

而袁紹、司馬懿代表的門閥士族,才是歷史進程中的主流,他們不過是順應時代潮流罷了。

門閥士族的產生,是社會秩序在運行中,重新產生了食利的中間層,這個食利階層重新定義了帝國制度、社會關係、經濟體系。

東漢、三國的皇權軟弱、收稅艱難、人才危機,表面上看是經濟問題,像曹操一樣屯田就好了嘛。

可歸根結底,是社會問題、政治問題。

不解決門閥士族,屯田也是給人做嫁衣裳。

回到故事的開始,門閥士族是如何產生的呢?

漢武帝為了選拔人才,專門設立了“察舉制”,從此開啟潘多拉魔盒,為什麼不直接開科舉呢?

西漢沒有印刷術、沒有紙......也就沒有書籍。知識傳播依然靠竹簡和口授,別看人口多,但讀過書的人壓根沒幾個。

開科取士,取誰呢?

沒有大規模的知識傳播,科舉的靈感從哪來?

直到宋朝,因為書籍的大規模傳播,寒門通過讀書科舉來提升階層,才真正得到實現。

此後千年,再也沒有門閥士族產生,也沒有數百年的分裂。

經濟問題是表象,往下挖是政治社會問題。

最根本的,卻是科技問題。

只有科學技術,才是社會發展的第一生產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