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兩千年】走進榕邑揭城

《金城榕色》

——明·郭之奇

喬木森森望鬱蒼,相傳嶺國古榕鄉。

四時霜蓋煙疏密,一片雲叢綠混茫。

道左何年歌杕杜,州南此日誦甘棠。

天為炎吐垂休息,故使餘蔭百里涼。

【揭陽兩千年】走進榕邑揭城

這是明代進士郭之奇的一首《金城榕色》。詩中,描繪了碧水綠榕相映的美景。這首詩裡面的嶺國古榕鄉,指的就是我們所說的榕邑揭城,而金城則是作為縣衙駐紮的內城。

我們在上一篇的敘述討論中,引出了揭陽古城的城建以及城牆城門的探索。以揭陽古城為起點,揭陽縣(揭城)究竟多大,而作為揭陽縣治的榕邑的內外城又是如何?跟隨我的腳步一起走進這古老而悠久的榕邑揭城文明。

【揭陽兩千年】走進榕邑揭城

走進榕邑揭城

【揭陽兩千年】走進榕邑揭城

關於揭城的定位

揭城,以其榕邑為縣治。根據可考資料,以及現今地域劃定,把揭陽城定位與漢城。而現今的榕城,是需將其定位於宋城,始建於南宋紹興十年。紹興十年,選定玉滘村地為治所,管轄從潮州海陽縣析出的永寧、延德、崇義三鄉凡十三都,因地多榕樹且有榕江而稱榕城。

榕邑揭城,關於其範圍是今揭陽古城的區域。回望榕邑揭城,其區域可定位其東到進賢門與東郊(新興)隔東風河相望;南到南護城河接榕江南河;西到西環城釣鰲橋一帶;北到北護城河與北河相連。榕邑揭城的範圍正與上篇所討論到的揭陽古城牆一致。我們所知,揭城以榕邑為治所,可為何是玉滘村,而就只是因為地多榕樹且有榕江而得名嗎?我展開了以下的討論。

【揭陽兩千年】走進榕邑揭城

探尋榕邑名由

首先,關於“榕城”的得名與“揭陽”之名由來有頗多相似之處,也有成為教科書似的說法“揭最多榕,故江曰榕江,域曰榕城。”這也就說玉滘村地多榕樹,就取名為榕城。然而對於這個普遍認可的說法,明崇禎揭陽縣令張明弼《榕城二集》卻這樣說道“揭陽,一名榕城。蓋以署後古榕一本得名。”此說法認為榕城是因縣衙後的一株古榕樹而得名。僅僅以一樹為為整個城而命名,未免太缺乏代表性和民眾認同感了。因此我也贊成普遍的說法:地多榕樹且有榕江而命名榕城。

其次,“榕城”之名源於何時?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見諸史載多可追溯到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福建樑克家客居揭陽縣衙所作的《榕邑書舍九月梅花》出現“榕邑”一詞,“榕邑”也即為“榕城”。此後在諸多《揭陽縣誌》、《潮州府志》等書籍中皆引以此詩,隨“榕邑”和“榕城”多有替代,但都指向這一引例。可是在我看來,榕城作為一縣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怎能沒有確定其城名呢?這對於公務的上傳下達以及經濟往來等多有不便。因此我的觀點是在南宋紹興十年建城後便開始也有了“榕邑”一名,這也是比較符合常理的。

【揭陽兩千年】走進榕邑揭城

探尋揭城風光

【揭陽兩千年】走進榕邑揭城

走進禁城縣衙

我們熟知,榕邑揭城的縣衙所在地就在今天的禁城,或稱金城。據史料顯示,雖建城於南宋紹興年間,可內城直到元至正十二年(1352)才開始修築,甚至到了明天順四年(1460)才擴修至長1000米,高5米,寬4.7米,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內圍城。然而到了民國年間,禁城也逃脫不了跟外城一樣被拆除的命運,被改造或被強拆。如今也只剩下這短短300米的禁城牆。

禁城,雖城牆建於元至正十二年,但其作為縣衙可追溯更早。禁城現在被拆分為思賢中學、中山派出所以及公安宿舍三部分,在思賢中學內還尚存宋代石獅和木棉古樹。回眸禁城變化,清同治十年,建城榕江試舍又稱考院,是歲科捅試的場所;民國22年(1933)揭陽縣長謝鶴年在內興建中山公園,1938年被日軍炸燬,但有遺存;後有建造紅磚樓作為民國縣治的辦公場所。1993年被列為揭陽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揭陽兩千年】走進榕邑揭城

放眼今之揭城

禁城,現今遺存300米的內城牆、中山公園、紅磚樓、考院、宋代石獅和眾多的古樹,可以說是揭陽境內保存較為全面和完善的文物群,更應該說是研究揭陽縣治文化的活化石。

回到整個揭陽古城,乃至整個揭陽縣,還剩多少從古留存至今的文化載體呢?揭陽從南宋建城至今又有多少是宋代物件?我們為之驕傲的學宮、城隍廟、雙峰寺等等都是重建重修的產物,而並非原始物件。我們是否應該需要思考為何如此?

其實,文物是否原始並不影響它所存在的價值,重要的這些文物建築所承載的一代又一代的精神,能否被肯定能否被傳承。我們在為民國拆城拆牌坊而惋惜,為戰爭年代的文物破壞而惋惜,何不從現在開始好好維護留存的文物,去傳承這些精神呢?

【揭陽兩千年】走進榕邑揭城

願景

【揭陽兩千年】走進榕邑揭城

揭陽,一個有著厚重兩千年的歷史文化古城,應該去傳承與發揚。個人希望能以禁城為中心,向南由中山路、青獅文化區、雙峰寺以及城隍廟等發展教化特色區;向西沿著西馬文化街、丁氏光祿公祠發展水鄉特色區;向北由韓祠路、溝仔乾等發展古街市場所;向東由學宮、進賢門等發展進賢文化,由此構成以金城為中心放射出來的揭陽古城精神文明旅遊勝地。

這僅為個人鄙見,也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揭陽古城人的嚮往,希望能夠實現這一美好的願景。如有不妥或建議還請賜教,十分感謝。

End

文 / 軒哲

圖 / 軒哲、華琦

來源:邱金元紀念中學法學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