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市低迷,鉅虧連連,捷豹路虎為何能扭虧為盈?


車市低迷,鉅虧連連,捷豹路虎為何能扭虧為盈?

目前的全球汽車產業可謂是風雨漂泊,陰雲密佈,無論是全球核心市場的增長放緩,還是變幻莫測的關稅爭端,都讓全球車市很受傷,也讓全球的車企巨頭們“壓力山大”,虧損成為了低迷的全球車市最為鮮明的註腳,但恰恰有一家豪華品牌卻在剛剛的一季度裡悄然實現了扭虧為盈。

這家豪華品牌就是捷豹路虎。

近日,捷豹路虎官宣了2018財年的財報,據數據統計,第四季度捷豹路虎實現扭虧為盈,稅前利潤為2.69億英鎊。其中,在現金流方面表現搶眼,包括38億英鎊的現金以及19億英鎊的未提取信貸額度,總計達57億英鎊,持續多月的併購傳聞也不攻自破。

相信對於外界而言,捷豹路虎在如此艱難時刻卻交出了一份扭虧為盈的成績單,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畢竟,最近兩年正是全球車市的低谷時刻,就連一直遙遙領先的德系三強也都是虧損纏身。

全球利潤率最高的車企之一的戴姆勒集團,4月底公佈一季度財報。該季度是奔馳(乘用車)十年來頭一次遭遇銷量、營收、利潤同時下跌,寶馬則是營收微跌(-0.6%),但是利潤下滑嚴重,息稅前利潤暴跌 78%(從去年同期22.82億歐元下滑至5.88億歐元)。奧迪今年一季度交付量下跌3.6%,營收下跌9.84%,稅前利潤降低16%。

而身處二線豪車陣營、在體系力和盈利能力上都與德系不能同日而語的捷豹路虎反而做到了扭虧為盈,這不禁讓外界眼前一亮。畢竟,在這種車市寒潮的大背景之下,對於這家英國豪華品牌而言,它身處的困局環境更加險惡,不僅其在中國市場遭遇到了發展瓶頸,承受巨大的銷量壓力,外部還要遭到了全球關稅貿易戰的風波,英國脫歐也令其雪上加霜。

那麼,重重困境之下,為何捷豹路虎能夠迅速穿越虧損沼澤?捷豹路虎在車市寒冬下展現的韌性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發?

首先,捷豹路虎之所以能夠迅速恢復元氣,重要原因之一在於其果斷做“減法”。正如捷豹路虎全球CEO施韋德教授所言,“在多重複雜因素同時影響全球汽車行業的背景下,捷豹路虎率先直面挑戰、主動調整。我們正堅定地採取一系列的行動,推動公司業務的轉型。”

去年第三季度,捷豹路虎正式公佈了降本增效(Charge & Accelerate)戰略,通過該戰略部署,捷豹路虎計劃在2020年3月底前實現25億英鎊的成本削減和現金流改善,從而提升該企業的組織運營效率。

而現在來看,這個主動調整執行非常及時,可謂是療效顯著,在2018/19財年,即截至3月底前,捷豹路虎的“Charge & Accelerate”戰略帶來了12.5億英鎊的現金節省,提高了成本效益。

雖然捷豹路虎在全球銷量仍然處於波谷階段,全球銷量近58萬輛,同比減少5.8%,全年營收242億英鎊,同比下降6%,但通過降本增效高效地實現了“瘦身”,全年虧損也得以減少,僅為3.58億英鎊。

困局面前,車企需要果斷行動,要及時止損。

其次,捷豹路虎扭虧為盈背後,在於其並沒有自亂陣腳,這在主戰場中國市場表現格外明顯。

眾所周知,中國車市遭遇了二十多年來罕見的車市寒冬,豪華車市場更是價格戰四起,捷豹路虎在其中自然是不能獨善其身,去年,捷豹路虎在中國市場下滑幅度高達兩成,累計銷量不足12萬輛。

車市低迷,鉅虧連連,捷豹路虎為何能扭虧為盈?

而針對這樣的局面,捷豹路虎選擇在中國率先主動進行了架構調整和策略更新。2018 年12月,任命捷豹路虎全球董事、捷豹路虎中國總裁潘慶先生暫時代理聯合機構總裁一職,這樣的架構調整意味著,在捷豹路虎在中國市場陷入危機之時,將信任票交給了中國人,而潘慶也肩負起了“救火隊長”的重任。

“要保證一個企業長期發展,就一定要知道什麼是增長的最重要的支柱,其中之一肯定是顧客,第二是經銷商,這兩部分都需要健康的發展。我們不支持、也不會參與用血的代價去換單一的增長和量上的增長,這是不可持續的發展。我們追求的是長期、正面、健康的發展。”潘慶親自掌舵銷售伊始,這番表態給汽車頭條APP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這種不涸澤而漁、堅守汽車產業發展規律的藥方讓捷豹路虎逐漸恢復元氣,也讓跌跌不休的局面重新進入到了平穩過渡階段。

財報顯示,雖然銷量依舊波動,但中國市場的運營情況正穩步提升,其中主要幾個核心指標都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例如,銷售目標的達成率逐漸提升;本地上牌率持續增長;經銷商盈利能力持續優化;庫存水平有了很大程度改善,已降至2017年以來的最低點。

最後,捷豹路虎的扭虧為盈,也讓我們重新去思考做正確的事情的真正含義。“做一年看十年”,汽車產業長週期的特殊性決定了汽車市場的競爭最終要回歸品牌,要回歸體系力,要回歸產品,而不是完全由打折和補貼來完成。

捷豹路虎雖然去年遭遇到瓶頸期,但並沒有像很多品牌那樣採取休克療法,進入到冬眠模式。在產品研發方面仍然堅持投入,在汽車產業進入到新舊兩種階段切換之際,這樣的投入和加法顯然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車企未來競爭的必備“口糧”。

車市低迷,鉅虧連連,捷豹路虎為何能扭虧為盈?

根據不完全統計,過去十年間,捷豹路虎已累計投資220億英鎊用於研發、擴展其產品及生產部署,而在身處利潤壓力和被塔塔出售的傳聞籠罩之下,捷豹路虎技術投入並沒有“手軟”。

在剛剛結束的上海車展媒體採訪中,捷豹路虎全球CEO施韋德教授披露,全新一代路虎攬勝極光投入了大概100億英鎊,捷豹路虎在困局面前的沉穩與定力值得點贊。

捷豹路虎的扭虧為盈,對於仍然在艱難求索突圍路徑的中國團隊而言,無疑釋放了一個足夠清晰的信號,它更加堅定了中國市場轉型的決心。

做正確的事情是人人都喊的口號,但市場的激烈肉搏戰,企業內部考核指標的壓力,都讓不少車企在做的時候動作變形,最終在內外的壓力下,靠一時的補貼大打價格戰,完成短期任務,而忽視了長期的可持續性,這樣急功近利的方法看似是一時輕鬆,但卻喪失了品牌未來發展的窗口期。

病去如抽絲,中國市場全面復甦尚待時日,捷豹路虎在去年艱難取得扭虧為盈僅僅是一個好的開端,要想在今年更加殘酷慘烈的汽車產業競爭之中,走得更遠更穩,仍然需要一段艱苦異常的跋涉。

但方向已經明晰,得中國者,得天下,捷豹路虎在中國市場上的實現標本兼治,才是捷豹路虎徹底擺脫發展迷局的勝負手。

“不可否認,市場環境仍處於波動期,這也的的確確對我們的種種舉措產生阻力,減弱了調整的成效,放緩了我們提升的腳步。但目前我們調整取得的成效,證明了全年的調整策略和方向是正確的。而在當前市場形勢不佳的逆境下,我們更需耐心,也更需要加倍地付出,幫助經銷商盈利最大化,解決體系中遺留問題, 逐步恢復捷豹路虎在中國市場應有的地位。”潘慶與捷豹路虎都深知前路漫漫,依舊任重而道遠。

但這就是捷豹路虎轉型過程中必須要打而且要打贏的一場硬仗,因為中國市場的引擎作用必不可少,唯有中國市場再度重啟,中國市場實現再進一步,捷豹路虎才有望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轉型勢能,也才有望真正實現“火力全開”,才有望在全球汽車競爭格局重整的局勢之下“站穩腳跟”。

“勝利不是結束,失敗不是死亡。真正重要的是敢於繼續的勇氣。”對於在黑暗中行軍的捷豹路虎,或許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的這句金句是其內心的寫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