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生活?北京VS上海

交通 社會 砰啪博士 2018-11-30

比起上海,北京給人的“漂泊感”更強烈。這種漂泊感來自於路邊。

週末,當你走在北京的馬路邊,突然想去便利店買點吃的,環顧四周發現對面街邊就有一家,但是馬路太寬,中間還豎著一排欄杆,你找不到地下通道,天橋很遠,只能往路的另一邊繞,這一繞就是將近一公里。等你終於到了路口斑馬線旁,疾馳而過的汽車會讓你懷疑它們是會遵守交通規則,還是分分鐘把這個路口變成車禍現場。你安靜地等著,但是路口紅綠燈的變換規律讓你捉摸不透,紅燈的時間總是長到讓你以為燈壞了。你暫時轉移了目光,望向周圍路邊的人,一半的人都帶著白色的3M口罩,大多數人面無表情,小部分人眼睛彎著,你知道他們在笑,但是你看不到口罩之下他們咧開的嘴,於是他們的笑容無法感染到你。你終於跟著人群一起過馬路了,卻吃驚地發現紅燈依舊是紅燈,只不過闖的人多了,大家便不怕了。被人流截斷的車流裡,傳出一陣陣急促而不耐煩的喇叭聲。你買完東西出來,又重複了一遍來時的過程,你看著漫天灰黃色的霧霾,恨恨地拿出口袋裡的口罩戴上,心裡賭氣地想:

“媽的,要不是為了這裡的資源,我才不要待在北京。”

但是在上海,當你走在南京西路上,走在淮海路上,走在法租界的烏魯木齊中路安福路上,你會感受到一種人與人之間交流的熱鬧,少有人戴著口罩,兩三結伴的人很多,他們都在說說笑笑,生氣吵架的也有,說話聲就這麼沒有阻隔地飄進了你的耳朵,你看得到每個人臉上完整的表情,和一些人開懷大笑時的牙齒。人行道上突然出現了一溜長隊,組成隊伍的是上海的大爺大媽們,偶爾參雜著幾個年輕人,他們正在排隊購買清明糰子,或者鮮肉月餅,你看著這龐大的陣勢,看著人們略顯焦急而抬頭朝前望的表情,不禁好奇起這兩樣東西究竟該有多麼好吃。馬路兩邊的法國梧桐是這座城市的大半氣質,街邊開著好幾家咖啡館,年輕的、穿著時髦的白人帥哥和少女坐在裡面外面,談笑風生,像美劇裡的人們一樣不自禁地揮舞著誇張的手勢,陽光照在他們的臉上,每張臉都在閃閃發光。即使他們不曾看你一眼,你也依舊覺得十分美好。再往前走,路口有兩個賣花的商販,花兒都開得很好,商販卻在爭吵,粗俗的話語和嘹亮的嗓音引得咖啡館裡的老外回頭張望,但是爭吵是他們的,與你無關,陽光依舊好,你的心情也依舊燦爛。你走到靜安雕塑公園,走到徐匯濱江,大片小片的綠色草坪出現在你眼前,草坪上有帳篷,有野餐的桌布,有說說笑笑的好友,有慵懶依偎著的情侶,有溜著狗的夫妻,有追逐打鬧的小孩,平地上有玩著滑板的少年,小樹林裡有色彩鮮豔的吊床,生活的氣息從這些人事物上飄蕩開來,濃得化不開。

令人滿意的是,這些景象總會按時出現在每個天氣晴好的上海週末,你不用擔心誰會爽約。就好像有人安排了一場巨大的巡演,並隨時歡迎你的加入。

北京的漂泊感還來自於路人們的穿著。這是一座對穿著打扮太不上心的城市,這種和城市的粗獷氣質渾然一體的土,很容易就把你同化。大家身上都散發著一種“吃飽穿暖努力工作”的務實和使命感,你不會想在出了三里屯之外的地方成為一隻惹人注目的花蝴蝶。但是在上海,只要你還不在太偏遠的地方,就隨處可見打扮入時一絲不苟的人們,這種“吃好穿好才能工作”的兼顧感也會很快把你同化,小資城市的勢利氣息縈繞在每個繁華商圈的街頭,鞭策著每一個和你一樣有上進心的人。

這大概就是北京和上海的不同。北京給人的是生存感,你時常感到自己是在為了最基本的生存而付出;上海給人的是競爭感,你總覺得自己在為更好的生活而奮鬥。前者多一分無奈,後者多一分勵志。選擇北京多是隻為事業,選擇上海卻既為事業、又為生活。老北京土著的衚衕生活與你無關,你找不到路融進去也負擔不起,上海的公園和梧桐樹卻時刻向你敞開懷抱。來到北京打拼,你常常會覺得自己為了追求而放棄了一些東西,所以有時感到苦澀、感到迷茫、懷疑自己的選擇;但是在上海,你一邊在追求也一邊在享受,這座城市時常不經意地向你展開美好生活的藍圖,讓你為之拼搏並心甘情願。

如果北京對你而言的資源優勢不在,你也許毫不猶豫就打包離開;但若是你在上海遭遇了事業或愛情的不如意,這座城市卻會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把你留住。

擁抱生活?北京VS上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