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百年曆史的三水地標,據說只有1%的人進去過……'

"

長久以來,位於嶺南的三水一直處於“傳統”社會,以農業為主的三水人大多過著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1840年,鴉片戰爭就在距離三水不遠的廣州打響,從此中國歷史被拉近了近代的篇章,但對於三水影響並不明顯。

而這一切在1897年被徹底改變,這一年,英國人設立三水海關稅務司公署(俗稱三水關),關稅收歸英國所有。三水被硬生生地拉入了近現代,“傳統”三水開始真正鏈接世界。

"

長久以來,位於嶺南的三水一直處於“傳統”社會,以農業為主的三水人大多過著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1840年,鴉片戰爭就在距離三水不遠的廣州打響,從此中國歷史被拉近了近代的篇章,但對於三水影響並不明顯。

而這一切在1897年被徹底改變,這一年,英國人設立三水海關稅務司公署(俗稱三水關),關稅收歸英國所有。三水被硬生生地拉入了近現代,“傳統”三水開始真正鏈接世界。

這座百年曆史的三水地標,據說只有1%的人進去過……

從三水舊海關大樓二樓能望到不遠處的北江。

4層洋樓,歷百年風雨屹立不倒

三水河口橋東街28號,一座4層的英式洋樓淹沒在一群民居中,但仍顯得鶴立雞群。“只知道是鬼佬建的。”關於這棟樓的來歷,就算附近居民也知之甚少。

到達河口半江橋後,向右拐,穿過一片民居,一座4層樓高的歐式建築就呈現在眼前。建築為鋼筋水泥結構,方柱、拱形門廊。該樓底層為紅磚結構,採用進口紅磚樑柱支撐大樓,上層為中式青磚結構,總佔地面積445平方米。

"

長久以來,位於嶺南的三水一直處於“傳統”社會,以農業為主的三水人大多過著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1840年,鴉片戰爭就在距離三水不遠的廣州打響,從此中國歷史被拉近了近代的篇章,但對於三水影響並不明顯。

而這一切在1897年被徹底改變,這一年,英國人設立三水海關稅務司公署(俗稱三水關),關稅收歸英國所有。三水被硬生生地拉入了近現代,“傳統”三水開始真正鏈接世界。

這座百年曆史的三水地標,據說只有1%的人進去過……

從三水舊海關大樓二樓能望到不遠處的北江。

4層洋樓,歷百年風雨屹立不倒

三水河口橋東街28號,一座4層的英式洋樓淹沒在一群民居中,但仍顯得鶴立雞群。“只知道是鬼佬建的。”關於這棟樓的來歷,就算附近居民也知之甚少。

到達河口半江橋後,向右拐,穿過一片民居,一座4層樓高的歐式建築就呈現在眼前。建築為鋼筋水泥結構,方柱、拱形門廊。該樓底層為紅磚結構,採用進口紅磚樑柱支撐大樓,上層為中式青磚結構,總佔地面積445平方米。

這座百年曆史的三水地標,據說只有1%的人進去過……

歐式建築的三水舊海關大樓。

“這座樓就是三水舊海關大樓,始建於清代宣統元年(1909年),是英國在中國設立的早期海關之一。”三水文史專家植偉森說,1994年5月30日將該建築列為“三水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公佈為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這些鋼筋水泥都是從國外進口的,特別堅固。”諳熟三水歷史文化的植偉森說:“瞧,歷經120年風雨,這些水泥都沒有風化的跡象。”附近的居民也印證了此話,住大樓隔壁的林愛老人說:“漲大水時,船撞了過來,這些柱子都毫無損壞。”

"

長久以來,位於嶺南的三水一直處於“傳統”社會,以農業為主的三水人大多過著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1840年,鴉片戰爭就在距離三水不遠的廣州打響,從此中國歷史被拉近了近代的篇章,但對於三水影響並不明顯。

而這一切在1897年被徹底改變,這一年,英國人設立三水海關稅務司公署(俗稱三水關),關稅收歸英國所有。三水被硬生生地拉入了近現代,“傳統”三水開始真正鏈接世界。

這座百年曆史的三水地標,據說只有1%的人進去過……

從三水舊海關大樓二樓能望到不遠處的北江。

4層洋樓,歷百年風雨屹立不倒

三水河口橋東街28號,一座4層的英式洋樓淹沒在一群民居中,但仍顯得鶴立雞群。“只知道是鬼佬建的。”關於這棟樓的來歷,就算附近居民也知之甚少。

到達河口半江橋後,向右拐,穿過一片民居,一座4層樓高的歐式建築就呈現在眼前。建築為鋼筋水泥結構,方柱、拱形門廊。該樓底層為紅磚結構,採用進口紅磚樑柱支撐大樓,上層為中式青磚結構,總佔地面積445平方米。

這座百年曆史的三水地標,據說只有1%的人進去過……

歐式建築的三水舊海關大樓。

“這座樓就是三水舊海關大樓,始建於清代宣統元年(1909年),是英國在中國設立的早期海關之一。”三水文史專家植偉森說,1994年5月30日將該建築列為“三水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公佈為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這些鋼筋水泥都是從國外進口的,特別堅固。”諳熟三水歷史文化的植偉森說:“瞧,歷經120年風雨,這些水泥都沒有風化的跡象。”附近的居民也印證了此話,住大樓隔壁的林愛老人說:“漲大水時,船撞了過來,這些柱子都毫無損壞。”

這座百年曆史的三水地標,據說只有1%的人進去過……

百年舊海關大樓建築工藝依然讓人讚歎。

沿著大樓左邊的石階上到二樓,黑白相間的瓷磚鋪滿走廊,據說也是從國外進口的。整個建築在當時是相當“摩登”的,除了進口鋼筋水泥和瓷磚外,牆壁裡還裝著蒸汽管道,供英國海關官員們冬天取暖之用。

繞到大樓背後,還有一座建築。“這是當時英國海關官員們的宿舍。”植偉森說。宿舍和辦公樓之間每層都有天橋連通。現在這些宿舍已經被租了出去供人們棲身,有些房間門口還掛著鮮紅的對聯。

通過海關,三水開始鏈接世界

三水舊海關的設立,要回溯至《中英緬甸條約》。清朝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緬甸條約》(又稱《西江通商條約》及《滇緬重定界約專條》),條約規定清政府開放雲南的騰衝、思茅,廣西的梧州,廣東的三水為通商口岸,允許英國在這些地方設領事館和海關;同年,英國在三水舊縣城河口、三江匯流處設立三水海關稅務司公署(俗稱三水關),實行外籍稅務司專斷的半殖民地海關行政人事制度,關稅收歸英國所有。

當年的三水,有縣城河口和西南兩個開放口岸。鄰近的江門、甘竹、肇慶、德慶4個口岸站都劃歸三水海關管轄。自此,三水成為了廣州“向西的觸角”,也成為溝通廣州與粵北、粵西和中國大西南的橋頭堡。儘管從整個中國而言,近代並非起於19世紀末,但之前的“近代”與三水並無多少交集。海關作為近代的產物,它在三水設立,把三水硬拉近了“近代”,不管情願不情願,這就是歷史。

"

長久以來,位於嶺南的三水一直處於“傳統”社會,以農業為主的三水人大多過著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1840年,鴉片戰爭就在距離三水不遠的廣州打響,從此中國歷史被拉近了近代的篇章,但對於三水影響並不明顯。

而這一切在1897年被徹底改變,這一年,英國人設立三水海關稅務司公署(俗稱三水關),關稅收歸英國所有。三水被硬生生地拉入了近現代,“傳統”三水開始真正鏈接世界。

這座百年曆史的三水地標,據說只有1%的人進去過……

從三水舊海關大樓二樓能望到不遠處的北江。

4層洋樓,歷百年風雨屹立不倒

三水河口橋東街28號,一座4層的英式洋樓淹沒在一群民居中,但仍顯得鶴立雞群。“只知道是鬼佬建的。”關於這棟樓的來歷,就算附近居民也知之甚少。

到達河口半江橋後,向右拐,穿過一片民居,一座4層樓高的歐式建築就呈現在眼前。建築為鋼筋水泥結構,方柱、拱形門廊。該樓底層為紅磚結構,採用進口紅磚樑柱支撐大樓,上層為中式青磚結構,總佔地面積445平方米。

這座百年曆史的三水地標,據說只有1%的人進去過……

歐式建築的三水舊海關大樓。

“這座樓就是三水舊海關大樓,始建於清代宣統元年(1909年),是英國在中國設立的早期海關之一。”三水文史專家植偉森說,1994年5月30日將該建築列為“三水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公佈為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這些鋼筋水泥都是從國外進口的,特別堅固。”諳熟三水歷史文化的植偉森說:“瞧,歷經120年風雨,這些水泥都沒有風化的跡象。”附近的居民也印證了此話,住大樓隔壁的林愛老人說:“漲大水時,船撞了過來,這些柱子都毫無損壞。”

這座百年曆史的三水地標,據說只有1%的人進去過……

百年舊海關大樓建築工藝依然讓人讚歎。

沿著大樓左邊的石階上到二樓,黑白相間的瓷磚鋪滿走廊,據說也是從國外進口的。整個建築在當時是相當“摩登”的,除了進口鋼筋水泥和瓷磚外,牆壁裡還裝著蒸汽管道,供英國海關官員們冬天取暖之用。

繞到大樓背後,還有一座建築。“這是當時英國海關官員們的宿舍。”植偉森說。宿舍和辦公樓之間每層都有天橋連通。現在這些宿舍已經被租了出去供人們棲身,有些房間門口還掛著鮮紅的對聯。

通過海關,三水開始鏈接世界

三水舊海關的設立,要回溯至《中英緬甸條約》。清朝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緬甸條約》(又稱《西江通商條約》及《滇緬重定界約專條》),條約規定清政府開放雲南的騰衝、思茅,廣西的梧州,廣東的三水為通商口岸,允許英國在這些地方設領事館和海關;同年,英國在三水舊縣城河口、三江匯流處設立三水海關稅務司公署(俗稱三水關),實行外籍稅務司專斷的半殖民地海關行政人事制度,關稅收歸英國所有。

當年的三水,有縣城河口和西南兩個開放口岸。鄰近的江門、甘竹、肇慶、德慶4個口岸站都劃歸三水海關管轄。自此,三水成為了廣州“向西的觸角”,也成為溝通廣州與粵北、粵西和中國大西南的橋頭堡。儘管從整個中國而言,近代並非起於19世紀末,但之前的“近代”與三水並無多少交集。海關作為近代的產物,它在三水設立,把三水硬拉近了“近代”,不管情願不情願,這就是歷史。

這座百年曆史的三水地標,據說只有1%的人進去過……

三水開埠後,常有英、美、日等國軍艦、商船來往或停泊於此。從此三水也開始鏈接世界,被動地與世界產生交集。英國總稅務司為控制設於中國的海關,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報告制度。英國三水海關自1897年起,每年編制三水關口岸貿易報告,報告分中、英文本;又以10年為一期,編寫《三水口岸十年報告》。

1901年12月31日,英國三水海關稅務司阿理(音譯)在首份《三水口岸十年報告》結尾說:“三水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廣州差不多,來去香港極為方便,似乎已被指定將成為大商埠和兩條大河之間的一個天然貨物集散中心。這裡土地肥沃,人民活躍、聰明、有進取心,鄉鎮交通方便。如果有一個和平環境,在資金和科學的幫助下,為何不能興旺繁榮呢?”英國人阿理在一百多年前,就樂觀地預想到三水由於地理位置和交通的優勢而帶來的發展前景了。

植偉森認為,當年,英國人看中三水的原因,是三水縣位於廣東第一大河西江和第二大河北江,以及北江支流綏江交匯之處,可南下廣州、佛山、江門、珠海,北上清遠、韶關,西通肇慶、梧州,貫通省城與粵西、粵北及廣西的水路運輸,地理位置尤其重要。

"

長久以來,位於嶺南的三水一直處於“傳統”社會,以農業為主的三水人大多過著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1840年,鴉片戰爭就在距離三水不遠的廣州打響,從此中國歷史被拉近了近代的篇章,但對於三水影響並不明顯。

而這一切在1897年被徹底改變,這一年,英國人設立三水海關稅務司公署(俗稱三水關),關稅收歸英國所有。三水被硬生生地拉入了近現代,“傳統”三水開始真正鏈接世界。

這座百年曆史的三水地標,據說只有1%的人進去過……

從三水舊海關大樓二樓能望到不遠處的北江。

4層洋樓,歷百年風雨屹立不倒

三水河口橋東街28號,一座4層的英式洋樓淹沒在一群民居中,但仍顯得鶴立雞群。“只知道是鬼佬建的。”關於這棟樓的來歷,就算附近居民也知之甚少。

到達河口半江橋後,向右拐,穿過一片民居,一座4層樓高的歐式建築就呈現在眼前。建築為鋼筋水泥結構,方柱、拱形門廊。該樓底層為紅磚結構,採用進口紅磚樑柱支撐大樓,上層為中式青磚結構,總佔地面積445平方米。

這座百年曆史的三水地標,據說只有1%的人進去過……

歐式建築的三水舊海關大樓。

“這座樓就是三水舊海關大樓,始建於清代宣統元年(1909年),是英國在中國設立的早期海關之一。”三水文史專家植偉森說,1994年5月30日將該建築列為“三水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公佈為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這些鋼筋水泥都是從國外進口的,特別堅固。”諳熟三水歷史文化的植偉森說:“瞧,歷經120年風雨,這些水泥都沒有風化的跡象。”附近的居民也印證了此話,住大樓隔壁的林愛老人說:“漲大水時,船撞了過來,這些柱子都毫無損壞。”

這座百年曆史的三水地標,據說只有1%的人進去過……

百年舊海關大樓建築工藝依然讓人讚歎。

沿著大樓左邊的石階上到二樓,黑白相間的瓷磚鋪滿走廊,據說也是從國外進口的。整個建築在當時是相當“摩登”的,除了進口鋼筋水泥和瓷磚外,牆壁裡還裝著蒸汽管道,供英國海關官員們冬天取暖之用。

繞到大樓背後,還有一座建築。“這是當時英國海關官員們的宿舍。”植偉森說。宿舍和辦公樓之間每層都有天橋連通。現在這些宿舍已經被租了出去供人們棲身,有些房間門口還掛著鮮紅的對聯。

通過海關,三水開始鏈接世界

三水舊海關的設立,要回溯至《中英緬甸條約》。清朝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緬甸條約》(又稱《西江通商條約》及《滇緬重定界約專條》),條約規定清政府開放雲南的騰衝、思茅,廣西的梧州,廣東的三水為通商口岸,允許英國在這些地方設領事館和海關;同年,英國在三水舊縣城河口、三江匯流處設立三水海關稅務司公署(俗稱三水關),實行外籍稅務司專斷的半殖民地海關行政人事制度,關稅收歸英國所有。

當年的三水,有縣城河口和西南兩個開放口岸。鄰近的江門、甘竹、肇慶、德慶4個口岸站都劃歸三水海關管轄。自此,三水成為了廣州“向西的觸角”,也成為溝通廣州與粵北、粵西和中國大西南的橋頭堡。儘管從整個中國而言,近代並非起於19世紀末,但之前的“近代”與三水並無多少交集。海關作為近代的產物,它在三水設立,把三水硬拉近了“近代”,不管情願不情願,這就是歷史。

這座百年曆史的三水地標,據說只有1%的人進去過……

三水開埠後,常有英、美、日等國軍艦、商船來往或停泊於此。從此三水也開始鏈接世界,被動地與世界產生交集。英國總稅務司為控制設於中國的海關,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報告制度。英國三水海關自1897年起,每年編制三水關口岸貿易報告,報告分中、英文本;又以10年為一期,編寫《三水口岸十年報告》。

1901年12月31日,英國三水海關稅務司阿理(音譯)在首份《三水口岸十年報告》結尾說:“三水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廣州差不多,來去香港極為方便,似乎已被指定將成為大商埠和兩條大河之間的一個天然貨物集散中心。這裡土地肥沃,人民活躍、聰明、有進取心,鄉鎮交通方便。如果有一個和平環境,在資金和科學的幫助下,為何不能興旺繁榮呢?”英國人阿理在一百多年前,就樂觀地預想到三水由於地理位置和交通的優勢而帶來的發展前景了。

植偉森認為,當年,英國人看中三水的原因,是三水縣位於廣東第一大河西江和第二大河北江,以及北江支流綏江交匯之處,可南下廣州、佛山、江門、珠海,北上清遠、韶關,西通肇慶、梧州,貫通省城與粵西、粵北及廣西的水路運輸,地理位置尤其重要。

這座百年曆史的三水地標,據說只有1%的人進去過……

三水舊海關大樓依然矗立在三水河口,其背後就是北江大堤。

讀懂歷史,讀懂生活

英國三水海關從設立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1939年至1945年侵華日軍佔領三水時期曾一度撤停),管理權一直操縱在英國人手上,實行外籍稅務司專斷的半殖民地海關行政管理制度。“該海關大樓是清末外國列強侵華史的罪證,也是廣東較早的海關之一,對研究三水區對外開放通商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史料價值。”植偉森說。

三水舊海關已經成為歷史學家研究的對象,成為解讀近代珠三角乃至中國歷史的一個符號。但關於海關的來龍去脈都只能在故紙堆和文史專家的口中得知,附近居民已知之甚少。就連在大樓旁住了60年的林愛老人都只知道“大樓是鬼佬建的”,至於是哪國鬼佬,建來做什麼,他們並不清楚。

“這裡那麼偏僻,好少人來看的,道路又爛,房子也破破爛爛的。”大樓一樓小士多店老闆直言:“我覺得這房子沒有多少保護價值。”而早在1997年和2006年,三水舊海關大樓被列為三水市和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

長久以來,位於嶺南的三水一直處於“傳統”社會,以農業為主的三水人大多過著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1840年,鴉片戰爭就在距離三水不遠的廣州打響,從此中國歷史被拉近了近代的篇章,但對於三水影響並不明顯。

而這一切在1897年被徹底改變,這一年,英國人設立三水海關稅務司公署(俗稱三水關),關稅收歸英國所有。三水被硬生生地拉入了近現代,“傳統”三水開始真正鏈接世界。

這座百年曆史的三水地標,據說只有1%的人進去過……

從三水舊海關大樓二樓能望到不遠處的北江。

4層洋樓,歷百年風雨屹立不倒

三水河口橋東街28號,一座4層的英式洋樓淹沒在一群民居中,但仍顯得鶴立雞群。“只知道是鬼佬建的。”關於這棟樓的來歷,就算附近居民也知之甚少。

到達河口半江橋後,向右拐,穿過一片民居,一座4層樓高的歐式建築就呈現在眼前。建築為鋼筋水泥結構,方柱、拱形門廊。該樓底層為紅磚結構,採用進口紅磚樑柱支撐大樓,上層為中式青磚結構,總佔地面積445平方米。

這座百年曆史的三水地標,據說只有1%的人進去過……

歐式建築的三水舊海關大樓。

“這座樓就是三水舊海關大樓,始建於清代宣統元年(1909年),是英國在中國設立的早期海關之一。”三水文史專家植偉森說,1994年5月30日將該建築列為“三水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公佈為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這些鋼筋水泥都是從國外進口的,特別堅固。”諳熟三水歷史文化的植偉森說:“瞧,歷經120年風雨,這些水泥都沒有風化的跡象。”附近的居民也印證了此話,住大樓隔壁的林愛老人說:“漲大水時,船撞了過來,這些柱子都毫無損壞。”

這座百年曆史的三水地標,據說只有1%的人進去過……

百年舊海關大樓建築工藝依然讓人讚歎。

沿著大樓左邊的石階上到二樓,黑白相間的瓷磚鋪滿走廊,據說也是從國外進口的。整個建築在當時是相當“摩登”的,除了進口鋼筋水泥和瓷磚外,牆壁裡還裝著蒸汽管道,供英國海關官員們冬天取暖之用。

繞到大樓背後,還有一座建築。“這是當時英國海關官員們的宿舍。”植偉森說。宿舍和辦公樓之間每層都有天橋連通。現在這些宿舍已經被租了出去供人們棲身,有些房間門口還掛著鮮紅的對聯。

通過海關,三水開始鏈接世界

三水舊海關的設立,要回溯至《中英緬甸條約》。清朝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緬甸條約》(又稱《西江通商條約》及《滇緬重定界約專條》),條約規定清政府開放雲南的騰衝、思茅,廣西的梧州,廣東的三水為通商口岸,允許英國在這些地方設領事館和海關;同年,英國在三水舊縣城河口、三江匯流處設立三水海關稅務司公署(俗稱三水關),實行外籍稅務司專斷的半殖民地海關行政人事制度,關稅收歸英國所有。

當年的三水,有縣城河口和西南兩個開放口岸。鄰近的江門、甘竹、肇慶、德慶4個口岸站都劃歸三水海關管轄。自此,三水成為了廣州“向西的觸角”,也成為溝通廣州與粵北、粵西和中國大西南的橋頭堡。儘管從整個中國而言,近代並非起於19世紀末,但之前的“近代”與三水並無多少交集。海關作為近代的產物,它在三水設立,把三水硬拉近了“近代”,不管情願不情願,這就是歷史。

這座百年曆史的三水地標,據說只有1%的人進去過……

三水開埠後,常有英、美、日等國軍艦、商船來往或停泊於此。從此三水也開始鏈接世界,被動地與世界產生交集。英國總稅務司為控制設於中國的海關,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報告制度。英國三水海關自1897年起,每年編制三水關口岸貿易報告,報告分中、英文本;又以10年為一期,編寫《三水口岸十年報告》。

1901年12月31日,英國三水海關稅務司阿理(音譯)在首份《三水口岸十年報告》結尾說:“三水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廣州差不多,來去香港極為方便,似乎已被指定將成為大商埠和兩條大河之間的一個天然貨物集散中心。這裡土地肥沃,人民活躍、聰明、有進取心,鄉鎮交通方便。如果有一個和平環境,在資金和科學的幫助下,為何不能興旺繁榮呢?”英國人阿理在一百多年前,就樂觀地預想到三水由於地理位置和交通的優勢而帶來的發展前景了。

植偉森認為,當年,英國人看中三水的原因,是三水縣位於廣東第一大河西江和第二大河北江,以及北江支流綏江交匯之處,可南下廣州、佛山、江門、珠海,北上清遠、韶關,西通肇慶、梧州,貫通省城與粵西、粵北及廣西的水路運輸,地理位置尤其重要。

這座百年曆史的三水地標,據說只有1%的人進去過……

三水舊海關大樓依然矗立在三水河口,其背後就是北江大堤。

讀懂歷史,讀懂生活

英國三水海關從設立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1939年至1945年侵華日軍佔領三水時期曾一度撤停),管理權一直操縱在英國人手上,實行外籍稅務司專斷的半殖民地海關行政管理制度。“該海關大樓是清末外國列強侵華史的罪證,也是廣東較早的海關之一,對研究三水區對外開放通商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史料價值。”植偉森說。

三水舊海關已經成為歷史學家研究的對象,成為解讀近代珠三角乃至中國歷史的一個符號。但關於海關的來龍去脈都只能在故紙堆和文史專家的口中得知,附近居民已知之甚少。就連在大樓旁住了60年的林愛老人都只知道“大樓是鬼佬建的”,至於是哪國鬼佬,建來做什麼,他們並不清楚。

“這裡那麼偏僻,好少人來看的,道路又爛,房子也破破爛爛的。”大樓一樓小士多店老闆直言:“我覺得這房子沒有多少保護價值。”而早在1997年和2006年,三水舊海關大樓被列為三水市和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這座百年曆史的三水地標,據說只有1%的人進去過……

附近的居民已經習慣累了在大樓樓梯處歇腳。

人們思考問題往往只從利益出發,殊不知其中的文化含義。從英國殖民的產物,到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時過百年,歷史變遷。三水舊海關大樓是中國從近代屈辱走向強大的歷史見證者,它又何嘗不是一種寶貴的財富呢?它不僅僅是立在北江邊的一座建築,在這裡我們能讀懂近代歷史。

近年來越來越多人意識到三水舊海關大樓的價值和意義。2018年,老三水人陳先生和二哥一起租下父親家附近的一套公租房,作為家人、朋友吃飯的地點。房子的旁邊,是陳先生兒時記憶最深刻的三水舊海關大樓。

陳先生說,從小在河口長大的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三水舊海關大樓。小時候,舊海關大樓還是港務所辦公樓,陳先生作為河口船隊職工子女,經常和兒時玩伴在大樓裡捉迷藏和亂跑。“大樓是當時河口舊街最高的樓。”陳先生回憶,舊海關大樓曾有人辦公,成為文物保護單位才逐漸清空。

傍晚時分,當陳先生一家人在陽臺喝茶時,望著奔流不息的北江和百年海關,享受著回憶裡的舊時光。

文 | 佛山日報記者賓水林

圖 | 佛山日報記者洪海

編輯 | 陳玲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