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的劫難,讓人想起那些難以再現的中國古代建築

巴黎聖母院的劫難,讓人想起那些難以再現的中國古代建築

▲火中的巴黎聖母院(圖源:東方IC)

巴黎聖母院的一場大火,震驚了全世界!

這座飽經風霜的偉大建築,承載著全世界人民的美好向往,這座令人敬仰的豐碑,不僅是法國曆史的一頁,更是科學史和藝術史的一頁,大火燒燬的也不僅僅是一個古建築,它燒燬了人們一睹盛容的夢想,燒燬了造訪一個建築奇蹟的可能性,也燒燬了近距離緬懷雨果的實體依託!


巴黎聖母院的劫難,讓人想起那些難以再現的中國古代建築

▲火災後的教堂內部(圖源:東方IC)

這場令全世界為之嘆息的烈火浩劫,也為全球的文物保護再次敲響警鐘!

中國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國,神州大地遍佈珍貴的文化遺產,然而遺憾的是,由於天災、戰火的種種摧毀,許多珍貴的文物遺蹟,只能在文化的記憶中拼湊著碎片。除了圓明園和咸陽宮,中國歷史上還有數不清的建築古蹟飽受磨難,它們有的已經化為灰燼永不復生,有的還堅強的屹立在中華大地上,讓後世為之敬仰嘆服。

今天就來和大家一起看看那些曾經輝煌屹立過的中國古代建築。

千古名樓之殤

中國的古樓建築因精湛的工藝和歷代文人墨客的吟詠,成為最引人入勝的名勝古蹟,然而也因為其木製結構和樓體的高度,而成為“最脆弱”的群體。

天下第一樓黃鶴樓,原址在武昌蛇山黃鵠嘰頭,始建三國盛於唐代,此後歷經戰火,屢建屢廢,僅在明清時代,就被毀7次,重建和維修了10次。最後一座建於同治七年(1868年),毀於光緒十年(1884年),只留下一個銅鑄樓頂孤獨百年。


巴黎聖母院的劫難,讓人想起那些難以再現的中國古代建築

▲光緒年間的黃鶴樓

直到1985年,歷時四年的以同治黃鶴樓為藍本的新樓體終於落成,新址選在與黃鵠嘰頭千米相望的峰嶺上,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座高大宏偉的黃鶴樓。

巴黎聖母院的劫難,讓人想起那些難以再現的中國古代建築


▲黃鶴樓

岳陽樓是三大名樓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築,獨特的盔頂結構,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湛工藝。然而,這座始建於公元220年的千古名樓,卻歷經劫難,遭受火災、水災、雷擊、戰亂等多次摧殘,又經歷了無數次的重建與修繕,如今仍頑強地屹立在世人眼前。

巴黎聖母院的劫難,讓人想起那些難以再現的中國古代建築


▲明末清初的岳陽樓

王維筆下的滕王閣也經歷了宋、元、明、清歷次興廢,先後修葺達28次之多,建築規制也多有變化。1926年,最後一次修建的滕王閣被北洋軍閥縱火燒燬,僅存下一塊“滕王閣”青石匾。

巴黎聖母院的劫難,讓人想起那些難以再現的中國古代建築


▲宋代的宮廷畫《滕王閣圖》

1942年,古建大師樑思成偕同弟子莫宗江根據“天籟閣”舊藏的宋代《滕王閣》宮廷畫,繪製了八幅《重建滕王閣計劃草圖》。在第29次重建之時,以此為依據設計了今天這座仿宋式建築。

巴黎聖母院的劫難,讓人想起那些難以再現的中國古代建築


▲滕王閣

此外,還有那些耳熟能詳的亭臺樓閣,如山西鸛雀樓(戰火)、雲南大觀樓(戰火、水災)、廣東鎮海樓(火災)、貴州甲秀樓(老化)等歷史名樓,都未能逃開戰火和歲月的侵蝕,經歷了幾毀幾建才得以重建天日。

塵世中飄搖的宮殿

在古代社會,新朝代的建立往往會帶來舊皇城的劫難,因而多數宮殿都毀於政權的爭奪中,也有少部分毀於天災人禍。

如秦末農民大起義中,楚霸王項羽將覆壓300多裡的阿房宮付之一炬。

巴黎聖母院的劫難,讓人想起那些難以再現的中國古代建築


▲阿房宮(設計圖)

公元190年,十八路諸侯結盟,為了不給東漢朝廷留後路,董卓一把火燒了洛陽城,方圓二百里的宮殿宗廟、屋宇無一倖免,大火足足燒了半個月,整個洛陽城變得滿目瘡痍,盡皆殘垣。

西安太極宮始建於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是隋、唐兩代的皇宮,也是唐代最重要的政治中心。在唐朝末年,這座恢弘的殿宇毀於戰火,如今,猶存的遺址大部分已被現代建築所疊壓。

作為唐代的統治中心,大明宮規模宏大,建築雄偉,曾經繁華234年之久,直到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隨著黃巢率軍攻入長安,歷經多年戰亂,三次焚燬,最終當然無存,大明宮在歷史的長河中煙消雲散,空餘盛名。

巴黎聖母院的劫難,讓人想起那些難以再現的中國古代建築


▲唐代大明宮復原圖

大概是宋朝皇帝不熱衷大興土木,北宋的都城是歷代宮殿中最小的,即便如此,也沒能逃開被毀的厄運。在金人滅掉北宋後,公元1155年,汴京故宮燃起大火,蓋世繁華,終成一夢。

原為呂洞賓的誕生地山西永樂宮,於元太宗三年(1231年)被火焚燬,今天的永樂宮為後來重建。

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的北京祈年殿,在光緒十五年(1889年)遭雷擊焚燬,現在的祈年殿為按原樣所重建。

巴黎聖母院的劫難,讓人想起那些難以再現的中國古代建築


▲祈年殿

寺廟的劫難

歷史上的寺廟,似乎一直與水火和戰亂相連,沒被打上任何印記的為數極少。

始建於魏孝文帝(496年)時期的嵩山少林寺,在隋末被農民起義軍縱火焚燬,此後幾度興廢,直到1928年,又被佔據嵩洛一代的軍閥石友三縱兵焚寺,熊熊大火吞沒了整個寺院,各殿中的佛像、經卷、書版、法器等也都化為灰燼。

四大名寺之一的南京棲霞寺,於南齊永明元年始建(483年),後經唐宋擴建增修,規模宏大,佛事鼎沸,直到清代(1855年)被大火燒燬。

巴黎聖母院的劫難,讓人想起那些難以再現的中國古代建築


▲1944年的棲霞寺三聖殿

著名古剎寒山寺也在寺院建成後,屢次毀於戰火。

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華山,原有寺廟300多座,現僅存78座,其餘多毀於戰爭和火災。

開封大相國寺,原為戰國時魏公子信陵君的故宅,北齊天寶元年建寺(555年),後經唐宋擴建成為著名的大相國寺,最後卻因黃河水災氾濫而沖毀,不僅如此,開封城內的所有文物建築也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摧毀。

水難避火的藏書閣

天籟閣是明代收藏家項元汴的藏書閣,裡面的歷代名畫珍玩足以令任何一個見多識廣的行家目瞪口呆。對天籟閣最流行的描述,就是它堪比故宮的藏品數量,而且全是頂級珍品。這樣一座讓歷代文人、藝術家嚮往的天堂,卻在1640年被南下的清軍焚燬和洗劫,天籟閣也從此煙消雲散、魂飄天籟。

嘉靖進士範卿也為自己豐富的藏書建造了藏書閣,就是天一閣,經他多年收藏累積的典籍達七萬卷,然而仍然未能逃脫戰火和颱風的損毀。

巴黎聖母院的劫難,讓人想起那些難以再現的中國古代建築


▲天一閣

還有清代的七大皇家藏書閣,分別是北京故宮的文淵閣、圓明園的文源閣、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瀋陽的文溯閣、鎮江金山寺的文宗閣、揚州行宮的文匯閣和杭州西湖孤山的文瀾閣,為了避火,這些藏書閣特意取了水字旁的名字,然而卻無一倖免的遭受了焚燬的厄運,目前,《四庫全書》只有文淵閣、文津閣和文溯閣版本尚存於世。

除了歷史上被戰亂、水火摧毀的文物古蹟,近代也有大量因天災和人為損壞的古蹟,如1993年,南昌萬壽宮在一場大火中化為灰燼,2015年,雲南大理的明代拱辰樓被大火燒燬,還有在汶川地震中損失的都江堰二王廟古建築群、武侯祠、杜甫草堂、李白故居等諸多人文歷史古蹟。


巴黎聖母院的劫難,讓人想起那些難以再現的中國古代建築

▲南昌萬壽宮

古蹟保護是各國文物保護者共同面臨的課題,除了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為破壞,在防止古蹟遭遇火災、洪水、汙染等物理損害也是文物保護的重中之重。

為此,國家特別出臺了文物保護政策,制定了一系列的文物保護措施,並對現代施工進行了嚴格管控。

果戈裡曾說過:

建築是世界的年鑑,

當歌曲和傳說都緘默的時候,

只有它還在說話。

古建築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一座城市的面孔,它見證了歲月的變遷,承載了歷史的記憶。保護好古建築、古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

面對這些劫後餘生的文化遺蹟,惋惜之餘更覺它們的彌足珍貴,天災難避,人禍卻可免,在文物保護越來越受到重視的今天,更加需要每一個人去呵護和珍惜!

具初步預測,修復巴黎聖母院大約要耗費400億歐元,但就算修復了,估計那時的聖母院也不完全是大火之前的聖母院了。所以,趁著春光正好,儘量多去看看那些我們還能看到的跋涉過漫長歲月依然還在的歷史文明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