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

民間曾流傳這樣一個故事:

清朝時,一位外國公使來到北京,想見皇上,卻不想下跪,禮部官員於是“別有用心”地安排他

從正陽門入皇城,再進紫禁城。

當這位公使經過巍峨的正陽門箭樓、甕城、城樓後,才走到皇城的第一道紅牆黃瓦的大門——大清門。

進入大清門,走過長長的千步廊,抬頭突然見到天安門金色的重簷、深紅的城樓撲面而來,令他傾倒。

當他走過天安門,面前又是同樣高大壯麗的端門;走過端門,午門高大的城樓和兩側伸出的城垛,像巨人張開博大的雙臂,把他收入懷抱,午門前的廣場充滿著皇宮的威嚴和神祕。

當這位公使進了午門,走過太和門,爬上太和殿時,已經感到自己不得不下跪了。他說他跪的不是中國皇帝,而是古代東方有如此完美的建築藝術。

故事終究是故事,中軸線形成了北京城的壯美秩序卻是事實。

長達7.86公里的北京中軸線上,排列著許多重要的建築: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神武門、景山、鼓樓、鐘樓。

"

民間曾流傳這樣一個故事:

清朝時,一位外國公使來到北京,想見皇上,卻不想下跪,禮部官員於是“別有用心”地安排他

從正陽門入皇城,再進紫禁城。

當這位公使經過巍峨的正陽門箭樓、甕城、城樓後,才走到皇城的第一道紅牆黃瓦的大門——大清門。

進入大清門,走過長長的千步廊,抬頭突然見到天安門金色的重簷、深紅的城樓撲面而來,令他傾倒。

當他走過天安門,面前又是同樣高大壯麗的端門;走過端門,午門高大的城樓和兩側伸出的城垛,像巨人張開博大的雙臂,把他收入懷抱,午門前的廣場充滿著皇宮的威嚴和神祕。

當這位公使進了午門,走過太和門,爬上太和殿時,已經感到自己不得不下跪了。他說他跪的不是中國皇帝,而是古代東方有如此完美的建築藝術。

故事終究是故事,中軸線形成了北京城的壯美秩序卻是事實。

長達7.86公里的北京中軸線上,排列著許多重要的建築: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神武門、景山、鼓樓、鐘樓。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北京中軸線主要建築平面圖

從中可以看出,北京中軸線上最多的建築居然是門,曾經的北京城一共有17座門,它們分別是: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大清門、端門、午門、太和門、乾清門、坤寧門、天一門、承光門、順貞門、神武門、北上門、景山門、壽皇門和地安門。

它們就像是一串珍珠,分佈在中軸線上,成為北京最靚麗的風景線。

永定門

"

民間曾流傳這樣一個故事:

清朝時,一位外國公使來到北京,想見皇上,卻不想下跪,禮部官員於是“別有用心”地安排他

從正陽門入皇城,再進紫禁城。

當這位公使經過巍峨的正陽門箭樓、甕城、城樓後,才走到皇城的第一道紅牆黃瓦的大門——大清門。

進入大清門,走過長長的千步廊,抬頭突然見到天安門金色的重簷、深紅的城樓撲面而來,令他傾倒。

當他走過天安門,面前又是同樣高大壯麗的端門;走過端門,午門高大的城樓和兩側伸出的城垛,像巨人張開博大的雙臂,把他收入懷抱,午門前的廣場充滿著皇宮的威嚴和神祕。

當這位公使進了午門,走過太和門,爬上太和殿時,已經感到自己不得不下跪了。他說他跪的不是中國皇帝,而是古代東方有如此完美的建築藝術。

故事終究是故事,中軸線形成了北京城的壯美秩序卻是事實。

長達7.86公里的北京中軸線上,排列著許多重要的建築: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神武門、景山、鼓樓、鐘樓。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北京中軸線主要建築平面圖

從中可以看出,北京中軸線上最多的建築居然是門,曾經的北京城一共有17座門,它們分別是: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大清門、端門、午門、太和門、乾清門、坤寧門、天一門、承光門、順貞門、神武門、北上門、景山門、壽皇門和地安門。

它們就像是一串珍珠,分佈在中軸線上,成為北京最靚麗的風景線。

永定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重建後的永定門

永定門,是明清北京外城城牆的正門,位於北京中軸線上最南端,於左安門和右安門中間,是北京外城城門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

不少網友認為,相較於北京的其它城門,永定門怎麼這麼小。其實北京外城的城門都很小,因為明朝嘉靖年間修的時候國力不行,而且又是外城。其他幾個外城的城門比永定門還小,當然有一個除外,那就是廣安門。當時廣安門是各省陸路進京的必經之路,是外城的繁華地段,修建規格是仿永定門。

正陽門

"

民間曾流傳這樣一個故事:

清朝時,一位外國公使來到北京,想見皇上,卻不想下跪,禮部官員於是“別有用心”地安排他

從正陽門入皇城,再進紫禁城。

當這位公使經過巍峨的正陽門箭樓、甕城、城樓後,才走到皇城的第一道紅牆黃瓦的大門——大清門。

進入大清門,走過長長的千步廊,抬頭突然見到天安門金色的重簷、深紅的城樓撲面而來,令他傾倒。

當他走過天安門,面前又是同樣高大壯麗的端門;走過端門,午門高大的城樓和兩側伸出的城垛,像巨人張開博大的雙臂,把他收入懷抱,午門前的廣場充滿著皇宮的威嚴和神祕。

當這位公使進了午門,走過太和門,爬上太和殿時,已經感到自己不得不下跪了。他說他跪的不是中國皇帝,而是古代東方有如此完美的建築藝術。

故事終究是故事,中軸線形成了北京城的壯美秩序卻是事實。

長達7.86公里的北京中軸線上,排列著許多重要的建築: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神武門、景山、鼓樓、鐘樓。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北京中軸線主要建築平面圖

從中可以看出,北京中軸線上最多的建築居然是門,曾經的北京城一共有17座門,它們分別是: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大清門、端門、午門、太和門、乾清門、坤寧門、天一門、承光門、順貞門、神武門、北上門、景山門、壽皇門和地安門。

它們就像是一串珍珠,分佈在中軸線上,成為北京最靚麗的風景線。

永定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重建後的永定門

永定門,是明清北京外城城牆的正門,位於北京中軸線上最南端,於左安門和右安門中間,是北京外城城門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

不少網友認為,相較於北京的其它城門,永定門怎麼這麼小。其實北京外城的城門都很小,因為明朝嘉靖年間修的時候國力不行,而且又是外城。其他幾個外城的城門比永定門還小,當然有一個除外,那就是廣安門。當時廣安門是各省陸路進京的必經之路,是外城的繁華地段,修建規格是仿永定門。

正陽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正陽門全景

正陽門,是北京內城城牆的正門,南面正對外城的永定門。北京正陽門規格高於其它八門,素有“四門三橋五牌樓”之說。

四門:指正陽門共有四個門洞,即城樓門洞、箭樓門洞、甕城兩側的東、西閘門各一個門洞。

三橋:指箭樓前方護城河上的正陽橋,其實是一座石拱橋,但寬闊的橋面被欄杆分隔成三路通道,居中的通道正對著箭樓門洞,稱為御道,只有皇帝才能通行。

五牌樓:指正陽門前那座“六柱五間”的跨街牌樓。在明代京城九門都建有牌樓,唯獨正陽門牌樓的規格最高,有五個開間。

大清門

"

民間曾流傳這樣一個故事:

清朝時,一位外國公使來到北京,想見皇上,卻不想下跪,禮部官員於是“別有用心”地安排他

從正陽門入皇城,再進紫禁城。

當這位公使經過巍峨的正陽門箭樓、甕城、城樓後,才走到皇城的第一道紅牆黃瓦的大門——大清門。

進入大清門,走過長長的千步廊,抬頭突然見到天安門金色的重簷、深紅的城樓撲面而來,令他傾倒。

當他走過天安門,面前又是同樣高大壯麗的端門;走過端門,午門高大的城樓和兩側伸出的城垛,像巨人張開博大的雙臂,把他收入懷抱,午門前的廣場充滿著皇宮的威嚴和神祕。

當這位公使進了午門,走過太和門,爬上太和殿時,已經感到自己不得不下跪了。他說他跪的不是中國皇帝,而是古代東方有如此完美的建築藝術。

故事終究是故事,中軸線形成了北京城的壯美秩序卻是事實。

長達7.86公里的北京中軸線上,排列著許多重要的建築: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神武門、景山、鼓樓、鐘樓。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北京中軸線主要建築平面圖

從中可以看出,北京中軸線上最多的建築居然是門,曾經的北京城一共有17座門,它們分別是: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大清門、端門、午門、太和門、乾清門、坤寧門、天一門、承光門、順貞門、神武門、北上門、景山門、壽皇門和地安門。

它們就像是一串珍珠,分佈在中軸線上,成為北京最靚麗的風景線。

永定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重建後的永定門

永定門,是明清北京外城城牆的正門,位於北京中軸線上最南端,於左安門和右安門中間,是北京外城城門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

不少網友認為,相較於北京的其它城門,永定門怎麼這麼小。其實北京外城的城門都很小,因為明朝嘉靖年間修的時候國力不行,而且又是外城。其他幾個外城的城門比永定門還小,當然有一個除外,那就是廣安門。當時廣安門是各省陸路進京的必經之路,是外城的繁華地段,修建規格是仿永定門。

正陽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正陽門全景

正陽門,是北京內城城牆的正門,南面正對外城的永定門。北京正陽門規格高於其它八門,素有“四門三橋五牌樓”之說。

四門:指正陽門共有四個門洞,即城樓門洞、箭樓門洞、甕城兩側的東、西閘門各一個門洞。

三橋:指箭樓前方護城河上的正陽橋,其實是一座石拱橋,但寬闊的橋面被欄杆分隔成三路通道,居中的通道正對著箭樓門洞,稱為御道,只有皇帝才能通行。

五牌樓:指正陽門前那座“六柱五間”的跨街牌樓。在明代京城九門都建有牌樓,唯獨正陽門牌樓的規格最高,有五個開間。

大清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大清門

大清門是明清時期皇城的正門,又稱“皇城第一門”。

清朝時,大清門至正陽門之間是用石欄杆圍成的一個方形廣場,明朝時這裡曾是鬧市街道,俗呼“棋盤街”,門外有下馬碑,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門內就是皇家御道,除皇帝、皇后、皇太后的龍車鳳輦外,其他人只能步行通過。

相傳,1644年李自成進北京後,打算改此門為“大順門”,李自成不久後失敗,退出北京,匾額也未刻成。

中華民國成立後,打算將大清門更名為中華門,本想把石匾拆下翻用背面刻上“中華門”即可,待將石匾拆下後發現裡面竟是“大明門”三字,原來清人早在二百多年前就已想到了這個辦法,於是只好重新趕製了一塊木匾。

天安門

"

民間曾流傳這樣一個故事:

清朝時,一位外國公使來到北京,想見皇上,卻不想下跪,禮部官員於是“別有用心”地安排他

從正陽門入皇城,再進紫禁城。

當這位公使經過巍峨的正陽門箭樓、甕城、城樓後,才走到皇城的第一道紅牆黃瓦的大門——大清門。

進入大清門,走過長長的千步廊,抬頭突然見到天安門金色的重簷、深紅的城樓撲面而來,令他傾倒。

當他走過天安門,面前又是同樣高大壯麗的端門;走過端門,午門高大的城樓和兩側伸出的城垛,像巨人張開博大的雙臂,把他收入懷抱,午門前的廣場充滿著皇宮的威嚴和神祕。

當這位公使進了午門,走過太和門,爬上太和殿時,已經感到自己不得不下跪了。他說他跪的不是中國皇帝,而是古代東方有如此完美的建築藝術。

故事終究是故事,中軸線形成了北京城的壯美秩序卻是事實。

長達7.86公里的北京中軸線上,排列著許多重要的建築: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神武門、景山、鼓樓、鐘樓。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北京中軸線主要建築平面圖

從中可以看出,北京中軸線上最多的建築居然是門,曾經的北京城一共有17座門,它們分別是: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大清門、端門、午門、太和門、乾清門、坤寧門、天一門、承光門、順貞門、神武門、北上門、景山門、壽皇門和地安門。

它們就像是一串珍珠,分佈在中軸線上,成為北京最靚麗的風景線。

永定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重建後的永定門

永定門,是明清北京外城城牆的正門,位於北京中軸線上最南端,於左安門和右安門中間,是北京外城城門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

不少網友認為,相較於北京的其它城門,永定門怎麼這麼小。其實北京外城的城門都很小,因為明朝嘉靖年間修的時候國力不行,而且又是外城。其他幾個外城的城門比永定門還小,當然有一個除外,那就是廣安門。當時廣安門是各省陸路進京的必經之路,是外城的繁華地段,修建規格是仿永定門。

正陽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正陽門全景

正陽門,是北京內城城牆的正門,南面正對外城的永定門。北京正陽門規格高於其它八門,素有“四門三橋五牌樓”之說。

四門:指正陽門共有四個門洞,即城樓門洞、箭樓門洞、甕城兩側的東、西閘門各一個門洞。

三橋:指箭樓前方護城河上的正陽橋,其實是一座石拱橋,但寬闊的橋面被欄杆分隔成三路通道,居中的通道正對著箭樓門洞,稱為御道,只有皇帝才能通行。

五牌樓:指正陽門前那座“六柱五間”的跨街牌樓。在明代京城九門都建有牌樓,唯獨正陽門牌樓的規格最高,有五個開間。

大清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大清門

大清門是明清時期皇城的正門,又稱“皇城第一門”。

清朝時,大清門至正陽門之間是用石欄杆圍成的一個方形廣場,明朝時這裡曾是鬧市街道,俗呼“棋盤街”,門外有下馬碑,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門內就是皇家御道,除皇帝、皇后、皇太后的龍車鳳輦外,其他人只能步行通過。

相傳,1644年李自成進北京後,打算改此門為“大順門”,李自成不久後失敗,退出北京,匾額也未刻成。

中華民國成立後,打算將大清門更名為中華門,本想把石匾拆下翻用背面刻上“中華門”即可,待將石匾拆下後發現裡面竟是“大明門”三字,原來清人早在二百多年前就已想到了這個辦法,於是只好重新趕製了一塊木匾。

天安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天安門

天安門於明清帝都中居很重要的地位,在照相術出現之前數百年間對它有過大量的描繪。如明《北京皇城圖》、清《康熙南巡圖》.《乾隆南巡圖》.《乾隆京城生春詩意圖》、《光緒大婚圖》等以大量生動形象的畫圖記錄了它繁盛的景貌。

明清時代天安門是皇城正門,位於皇城南垣正中,始建於明永樂時期,始稱承天門,明天順元年(1457年)被焚,成化年間(1465~1487年)重建。門前有“外金水河”,上建五座木橋,稱“外金水橋”。另在承天門左右的太廟、社稷壇前各建一座橋,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易木橋為石橋。

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並易名為天安門,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再次重修。明之承天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清順治八年改建後,城臺高13米,下部為1.6米的漢白玉石須彌座,上部磚砌塗硃色,闢五券門。城樓面闊九間,進深五間,以應《周易·乾卦》“九五,飛龍在天”之意,樓外繞以漢白玉石欄,重簷歇山黃琉璃瓦頂,通高33.7米。

端門

"

民間曾流傳這樣一個故事:

清朝時,一位外國公使來到北京,想見皇上,卻不想下跪,禮部官員於是“別有用心”地安排他

從正陽門入皇城,再進紫禁城。

當這位公使經過巍峨的正陽門箭樓、甕城、城樓後,才走到皇城的第一道紅牆黃瓦的大門——大清門。

進入大清門,走過長長的千步廊,抬頭突然見到天安門金色的重簷、深紅的城樓撲面而來,令他傾倒。

當他走過天安門,面前又是同樣高大壯麗的端門;走過端門,午門高大的城樓和兩側伸出的城垛,像巨人張開博大的雙臂,把他收入懷抱,午門前的廣場充滿著皇宮的威嚴和神祕。

當這位公使進了午門,走過太和門,爬上太和殿時,已經感到自己不得不下跪了。他說他跪的不是中國皇帝,而是古代東方有如此完美的建築藝術。

故事終究是故事,中軸線形成了北京城的壯美秩序卻是事實。

長達7.86公里的北京中軸線上,排列著許多重要的建築: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神武門、景山、鼓樓、鐘樓。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北京中軸線主要建築平面圖

從中可以看出,北京中軸線上最多的建築居然是門,曾經的北京城一共有17座門,它們分別是: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大清門、端門、午門、太和門、乾清門、坤寧門、天一門、承光門、順貞門、神武門、北上門、景山門、壽皇門和地安門。

它們就像是一串珍珠,分佈在中軸線上,成為北京最靚麗的風景線。

永定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重建後的永定門

永定門,是明清北京外城城牆的正門,位於北京中軸線上最南端,於左安門和右安門中間,是北京外城城門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

不少網友認為,相較於北京的其它城門,永定門怎麼這麼小。其實北京外城的城門都很小,因為明朝嘉靖年間修的時候國力不行,而且又是外城。其他幾個外城的城門比永定門還小,當然有一個除外,那就是廣安門。當時廣安門是各省陸路進京的必經之路,是外城的繁華地段,修建規格是仿永定門。

正陽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正陽門全景

正陽門,是北京內城城牆的正門,南面正對外城的永定門。北京正陽門規格高於其它八門,素有“四門三橋五牌樓”之說。

四門:指正陽門共有四個門洞,即城樓門洞、箭樓門洞、甕城兩側的東、西閘門各一個門洞。

三橋:指箭樓前方護城河上的正陽橋,其實是一座石拱橋,但寬闊的橋面被欄杆分隔成三路通道,居中的通道正對著箭樓門洞,稱為御道,只有皇帝才能通行。

五牌樓:指正陽門前那座“六柱五間”的跨街牌樓。在明代京城九門都建有牌樓,唯獨正陽門牌樓的規格最高,有五個開間。

大清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大清門

大清門是明清時期皇城的正門,又稱“皇城第一門”。

清朝時,大清門至正陽門之間是用石欄杆圍成的一個方形廣場,明朝時這裡曾是鬧市街道,俗呼“棋盤街”,門外有下馬碑,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門內就是皇家御道,除皇帝、皇后、皇太后的龍車鳳輦外,其他人只能步行通過。

相傳,1644年李自成進北京後,打算改此門為“大順門”,李自成不久後失敗,退出北京,匾額也未刻成。

中華民國成立後,打算將大清門更名為中華門,本想把石匾拆下翻用背面刻上“中華門”即可,待將石匾拆下後發現裡面竟是“大明門”三字,原來清人早在二百多年前就已想到了這個辦法,於是只好重新趕製了一塊木匾。

天安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天安門

天安門於明清帝都中居很重要的地位,在照相術出現之前數百年間對它有過大量的描繪。如明《北京皇城圖》、清《康熙南巡圖》.《乾隆南巡圖》.《乾隆京城生春詩意圖》、《光緒大婚圖》等以大量生動形象的畫圖記錄了它繁盛的景貌。

明清時代天安門是皇城正門,位於皇城南垣正中,始建於明永樂時期,始稱承天門,明天順元年(1457年)被焚,成化年間(1465~1487年)重建。門前有“外金水河”,上建五座木橋,稱“外金水橋”。另在承天門左右的太廟、社稷壇前各建一座橋,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易木橋為石橋。

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並易名為天安門,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再次重修。明之承天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清順治八年改建後,城臺高13米,下部為1.6米的漢白玉石須彌座,上部磚砌塗硃色,闢五券門。城樓面闊九間,進深五間,以應《周易·乾卦》“九五,飛龍在天”之意,樓外繞以漢白玉石欄,重簷歇山黃琉璃瓦頂,通高33.7米。

端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端門

端門位於天安門和午門之間,建築規模、形式與天安門基本相同,為北京皇城的第三道門。始建於明永樂時期,清康熙六年(1667年)重修。端門內外兩側一字排開,各有朝房數十間,分列皇家六部公署。南面東朝房正中有“太廟街門”,通往太廟,西朝房正中有“社和壇門”,通往社稷壇。端門東西兩端與朝房相連,為老北京唯——座沒有城牆的城門。

午門

"

民間曾流傳這樣一個故事:

清朝時,一位外國公使來到北京,想見皇上,卻不想下跪,禮部官員於是“別有用心”地安排他

從正陽門入皇城,再進紫禁城。

當這位公使經過巍峨的正陽門箭樓、甕城、城樓後,才走到皇城的第一道紅牆黃瓦的大門——大清門。

進入大清門,走過長長的千步廊,抬頭突然見到天安門金色的重簷、深紅的城樓撲面而來,令他傾倒。

當他走過天安門,面前又是同樣高大壯麗的端門;走過端門,午門高大的城樓和兩側伸出的城垛,像巨人張開博大的雙臂,把他收入懷抱,午門前的廣場充滿著皇宮的威嚴和神祕。

當這位公使進了午門,走過太和門,爬上太和殿時,已經感到自己不得不下跪了。他說他跪的不是中國皇帝,而是古代東方有如此完美的建築藝術。

故事終究是故事,中軸線形成了北京城的壯美秩序卻是事實。

長達7.86公里的北京中軸線上,排列著許多重要的建築: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神武門、景山、鼓樓、鐘樓。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北京中軸線主要建築平面圖

從中可以看出,北京中軸線上最多的建築居然是門,曾經的北京城一共有17座門,它們分別是: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大清門、端門、午門、太和門、乾清門、坤寧門、天一門、承光門、順貞門、神武門、北上門、景山門、壽皇門和地安門。

它們就像是一串珍珠,分佈在中軸線上,成為北京最靚麗的風景線。

永定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重建後的永定門

永定門,是明清北京外城城牆的正門,位於北京中軸線上最南端,於左安門和右安門中間,是北京外城城門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

不少網友認為,相較於北京的其它城門,永定門怎麼這麼小。其實北京外城的城門都很小,因為明朝嘉靖年間修的時候國力不行,而且又是外城。其他幾個外城的城門比永定門還小,當然有一個除外,那就是廣安門。當時廣安門是各省陸路進京的必經之路,是外城的繁華地段,修建規格是仿永定門。

正陽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正陽門全景

正陽門,是北京內城城牆的正門,南面正對外城的永定門。北京正陽門規格高於其它八門,素有“四門三橋五牌樓”之說。

四門:指正陽門共有四個門洞,即城樓門洞、箭樓門洞、甕城兩側的東、西閘門各一個門洞。

三橋:指箭樓前方護城河上的正陽橋,其實是一座石拱橋,但寬闊的橋面被欄杆分隔成三路通道,居中的通道正對著箭樓門洞,稱為御道,只有皇帝才能通行。

五牌樓:指正陽門前那座“六柱五間”的跨街牌樓。在明代京城九門都建有牌樓,唯獨正陽門牌樓的規格最高,有五個開間。

大清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大清門

大清門是明清時期皇城的正門,又稱“皇城第一門”。

清朝時,大清門至正陽門之間是用石欄杆圍成的一個方形廣場,明朝時這裡曾是鬧市街道,俗呼“棋盤街”,門外有下馬碑,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門內就是皇家御道,除皇帝、皇后、皇太后的龍車鳳輦外,其他人只能步行通過。

相傳,1644年李自成進北京後,打算改此門為“大順門”,李自成不久後失敗,退出北京,匾額也未刻成。

中華民國成立後,打算將大清門更名為中華門,本想把石匾拆下翻用背面刻上“中華門”即可,待將石匾拆下後發現裡面竟是“大明門”三字,原來清人早在二百多年前就已想到了這個辦法,於是只好重新趕製了一塊木匾。

天安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天安門

天安門於明清帝都中居很重要的地位,在照相術出現之前數百年間對它有過大量的描繪。如明《北京皇城圖》、清《康熙南巡圖》.《乾隆南巡圖》.《乾隆京城生春詩意圖》、《光緒大婚圖》等以大量生動形象的畫圖記錄了它繁盛的景貌。

明清時代天安門是皇城正門,位於皇城南垣正中,始建於明永樂時期,始稱承天門,明天順元年(1457年)被焚,成化年間(1465~1487年)重建。門前有“外金水河”,上建五座木橋,稱“外金水橋”。另在承天門左右的太廟、社稷壇前各建一座橋,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易木橋為石橋。

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並易名為天安門,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再次重修。明之承天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清順治八年改建後,城臺高13米,下部為1.6米的漢白玉石須彌座,上部磚砌塗硃色,闢五券門。城樓面闊九間,進深五間,以應《周易·乾卦》“九五,飛龍在天”之意,樓外繞以漢白玉石欄,重簷歇山黃琉璃瓦頂,通高33.7米。

端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端門

端門位於天安門和午門之間,建築規模、形式與天安門基本相同,為北京皇城的第三道門。始建於明永樂時期,清康熙六年(1667年)重修。端門內外兩側一字排開,各有朝房數十間,分列皇家六部公署。南面東朝房正中有“太廟街門”,通往太廟,西朝房正中有“社和壇門”,通往社稷壇。端門東西兩端與朝房相連,為老北京唯——座沒有城牆的城門。

午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午門

午門位於宮城南牆正中,始建於明永樂時期;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為雷火所焚,次年8月3日重建;萬曆元年(1573年)重修其正樓;李自成撤離北京時將其焚燬,清順治四年(1647年)重建;嘉慶六年(1801年)再次重建。

午門於數百年間多次重建,但始終保持倒“凹”字形城臺,臺上築樓。午門的建築規制較宮城其他三門大得多。城臺正中闢有三座過樑式城門,稱為闕門。城臺左右轉角南側各有一座小門,東側的稱左摘門,西側的稱右液門。

城臺上有崇樓五座,正樓居中,面闊九間;其東西兩側翼四角共有四座重簷四角攢尖頂方亭;午門題北部左右兩亭與南部兩亭間各以13間聯簷通脊的廊房相接,其名曰“雁翅樓”,四角亭深廣各五盈,重簷四脊,中為銅質塞金寶頂。

整座午門樓為明黃琉璃瓦頂,其平面有如展翅欲飛的金鳳凰,故午門又稱之為“五鳳樓”。威嚴的午門樓宛如三戀環抱、五峰突起,其氣勢雄偉莊嚴,令人望而起敬;其外形起伏多變,於肅穆中隱現優美。

太和門

"

民間曾流傳這樣一個故事:

清朝時,一位外國公使來到北京,想見皇上,卻不想下跪,禮部官員於是“別有用心”地安排他

從正陽門入皇城,再進紫禁城。

當這位公使經過巍峨的正陽門箭樓、甕城、城樓後,才走到皇城的第一道紅牆黃瓦的大門——大清門。

進入大清門,走過長長的千步廊,抬頭突然見到天安門金色的重簷、深紅的城樓撲面而來,令他傾倒。

當他走過天安門,面前又是同樣高大壯麗的端門;走過端門,午門高大的城樓和兩側伸出的城垛,像巨人張開博大的雙臂,把他收入懷抱,午門前的廣場充滿著皇宮的威嚴和神祕。

當這位公使進了午門,走過太和門,爬上太和殿時,已經感到自己不得不下跪了。他說他跪的不是中國皇帝,而是古代東方有如此完美的建築藝術。

故事終究是故事,中軸線形成了北京城的壯美秩序卻是事實。

長達7.86公里的北京中軸線上,排列著許多重要的建築: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神武門、景山、鼓樓、鐘樓。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北京中軸線主要建築平面圖

從中可以看出,北京中軸線上最多的建築居然是門,曾經的北京城一共有17座門,它們分別是: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大清門、端門、午門、太和門、乾清門、坤寧門、天一門、承光門、順貞門、神武門、北上門、景山門、壽皇門和地安門。

它們就像是一串珍珠,分佈在中軸線上,成為北京最靚麗的風景線。

永定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重建後的永定門

永定門,是明清北京外城城牆的正門,位於北京中軸線上最南端,於左安門和右安門中間,是北京外城城門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

不少網友認為,相較於北京的其它城門,永定門怎麼這麼小。其實北京外城的城門都很小,因為明朝嘉靖年間修的時候國力不行,而且又是外城。其他幾個外城的城門比永定門還小,當然有一個除外,那就是廣安門。當時廣安門是各省陸路進京的必經之路,是外城的繁華地段,修建規格是仿永定門。

正陽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正陽門全景

正陽門,是北京內城城牆的正門,南面正對外城的永定門。北京正陽門規格高於其它八門,素有“四門三橋五牌樓”之說。

四門:指正陽門共有四個門洞,即城樓門洞、箭樓門洞、甕城兩側的東、西閘門各一個門洞。

三橋:指箭樓前方護城河上的正陽橋,其實是一座石拱橋,但寬闊的橋面被欄杆分隔成三路通道,居中的通道正對著箭樓門洞,稱為御道,只有皇帝才能通行。

五牌樓:指正陽門前那座“六柱五間”的跨街牌樓。在明代京城九門都建有牌樓,唯獨正陽門牌樓的規格最高,有五個開間。

大清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大清門

大清門是明清時期皇城的正門,又稱“皇城第一門”。

清朝時,大清門至正陽門之間是用石欄杆圍成的一個方形廣場,明朝時這裡曾是鬧市街道,俗呼“棋盤街”,門外有下馬碑,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門內就是皇家御道,除皇帝、皇后、皇太后的龍車鳳輦外,其他人只能步行通過。

相傳,1644年李自成進北京後,打算改此門為“大順門”,李自成不久後失敗,退出北京,匾額也未刻成。

中華民國成立後,打算將大清門更名為中華門,本想把石匾拆下翻用背面刻上“中華門”即可,待將石匾拆下後發現裡面竟是“大明門”三字,原來清人早在二百多年前就已想到了這個辦法,於是只好重新趕製了一塊木匾。

天安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天安門

天安門於明清帝都中居很重要的地位,在照相術出現之前數百年間對它有過大量的描繪。如明《北京皇城圖》、清《康熙南巡圖》.《乾隆南巡圖》.《乾隆京城生春詩意圖》、《光緒大婚圖》等以大量生動形象的畫圖記錄了它繁盛的景貌。

明清時代天安門是皇城正門,位於皇城南垣正中,始建於明永樂時期,始稱承天門,明天順元年(1457年)被焚,成化年間(1465~1487年)重建。門前有“外金水河”,上建五座木橋,稱“外金水橋”。另在承天門左右的太廟、社稷壇前各建一座橋,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易木橋為石橋。

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並易名為天安門,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再次重修。明之承天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清順治八年改建後,城臺高13米,下部為1.6米的漢白玉石須彌座,上部磚砌塗硃色,闢五券門。城樓面闊九間,進深五間,以應《周易·乾卦》“九五,飛龍在天”之意,樓外繞以漢白玉石欄,重簷歇山黃琉璃瓦頂,通高33.7米。

端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端門

端門位於天安門和午門之間,建築規模、形式與天安門基本相同,為北京皇城的第三道門。始建於明永樂時期,清康熙六年(1667年)重修。端門內外兩側一字排開,各有朝房數十間,分列皇家六部公署。南面東朝房正中有“太廟街門”,通往太廟,西朝房正中有“社和壇門”,通往社稷壇。端門東西兩端與朝房相連,為老北京唯——座沒有城牆的城門。

午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午門

午門位於宮城南牆正中,始建於明永樂時期;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為雷火所焚,次年8月3日重建;萬曆元年(1573年)重修其正樓;李自成撤離北京時將其焚燬,清順治四年(1647年)重建;嘉慶六年(1801年)再次重建。

午門於數百年間多次重建,但始終保持倒“凹”字形城臺,臺上築樓。午門的建築規制較宮城其他三門大得多。城臺正中闢有三座過樑式城門,稱為闕門。城臺左右轉角南側各有一座小門,東側的稱左摘門,西側的稱右液門。

城臺上有崇樓五座,正樓居中,面闊九間;其東西兩側翼四角共有四座重簷四角攢尖頂方亭;午門題北部左右兩亭與南部兩亭間各以13間聯簷通脊的廊房相接,其名曰“雁翅樓”,四角亭深廣各五盈,重簷四脊,中為銅質塞金寶頂。

整座午門樓為明黃琉璃瓦頂,其平面有如展翅欲飛的金鳳凰,故午門又稱之為“五鳳樓”。威嚴的午門樓宛如三戀環抱、五峰突起,其氣勢雄偉莊嚴,令人望而起敬;其外形起伏多變,於肅穆中隱現優美。

太和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太和門

太和門位於午門之北,是紫禁城外朝宮殿的正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最早稱“奉天門”;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被焚,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新建成,改稱“皇極門”;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稱“太和門”;順治三年(1646年)、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光緒十四年(1888年)再度被焚燬,次年重建。太和門面闊九間,進深三間,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

覆重簷上歇山黃琉璃瓦頂,下為漢白玉基座。門前設銅獅一對、銅鼎四尊,均為明代遺物。太和門左右各設一門,東曰“昭德門”(明代稱“弘政門”),西曰貞貞度門”(明代稱“宣治門”)。前有一寬闊廣場,內金水河自西向東蜿蜒流過,河上橫跨石橋五座,名“內金水橋”。太和門在明代和清初是“御門聽政”之所,皇帝在此與臣下議事,頒發詔令。

乾清門

"

民間曾流傳這樣一個故事:

清朝時,一位外國公使來到北京,想見皇上,卻不想下跪,禮部官員於是“別有用心”地安排他

從正陽門入皇城,再進紫禁城。

當這位公使經過巍峨的正陽門箭樓、甕城、城樓後,才走到皇城的第一道紅牆黃瓦的大門——大清門。

進入大清門,走過長長的千步廊,抬頭突然見到天安門金色的重簷、深紅的城樓撲面而來,令他傾倒。

當他走過天安門,面前又是同樣高大壯麗的端門;走過端門,午門高大的城樓和兩側伸出的城垛,像巨人張開博大的雙臂,把他收入懷抱,午門前的廣場充滿著皇宮的威嚴和神祕。

當這位公使進了午門,走過太和門,爬上太和殿時,已經感到自己不得不下跪了。他說他跪的不是中國皇帝,而是古代東方有如此完美的建築藝術。

故事終究是故事,中軸線形成了北京城的壯美秩序卻是事實。

長達7.86公里的北京中軸線上,排列著許多重要的建築: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神武門、景山、鼓樓、鐘樓。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北京中軸線主要建築平面圖

從中可以看出,北京中軸線上最多的建築居然是門,曾經的北京城一共有17座門,它們分別是: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大清門、端門、午門、太和門、乾清門、坤寧門、天一門、承光門、順貞門、神武門、北上門、景山門、壽皇門和地安門。

它們就像是一串珍珠,分佈在中軸線上,成為北京最靚麗的風景線。

永定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重建後的永定門

永定門,是明清北京外城城牆的正門,位於北京中軸線上最南端,於左安門和右安門中間,是北京外城城門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

不少網友認為,相較於北京的其它城門,永定門怎麼這麼小。其實北京外城的城門都很小,因為明朝嘉靖年間修的時候國力不行,而且又是外城。其他幾個外城的城門比永定門還小,當然有一個除外,那就是廣安門。當時廣安門是各省陸路進京的必經之路,是外城的繁華地段,修建規格是仿永定門。

正陽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正陽門全景

正陽門,是北京內城城牆的正門,南面正對外城的永定門。北京正陽門規格高於其它八門,素有“四門三橋五牌樓”之說。

四門:指正陽門共有四個門洞,即城樓門洞、箭樓門洞、甕城兩側的東、西閘門各一個門洞。

三橋:指箭樓前方護城河上的正陽橋,其實是一座石拱橋,但寬闊的橋面被欄杆分隔成三路通道,居中的通道正對著箭樓門洞,稱為御道,只有皇帝才能通行。

五牌樓:指正陽門前那座“六柱五間”的跨街牌樓。在明代京城九門都建有牌樓,唯獨正陽門牌樓的規格最高,有五個開間。

大清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大清門

大清門是明清時期皇城的正門,又稱“皇城第一門”。

清朝時,大清門至正陽門之間是用石欄杆圍成的一個方形廣場,明朝時這裡曾是鬧市街道,俗呼“棋盤街”,門外有下馬碑,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門內就是皇家御道,除皇帝、皇后、皇太后的龍車鳳輦外,其他人只能步行通過。

相傳,1644年李自成進北京後,打算改此門為“大順門”,李自成不久後失敗,退出北京,匾額也未刻成。

中華民國成立後,打算將大清門更名為中華門,本想把石匾拆下翻用背面刻上“中華門”即可,待將石匾拆下後發現裡面竟是“大明門”三字,原來清人早在二百多年前就已想到了這個辦法,於是只好重新趕製了一塊木匾。

天安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天安門

天安門於明清帝都中居很重要的地位,在照相術出現之前數百年間對它有過大量的描繪。如明《北京皇城圖》、清《康熙南巡圖》.《乾隆南巡圖》.《乾隆京城生春詩意圖》、《光緒大婚圖》等以大量生動形象的畫圖記錄了它繁盛的景貌。

明清時代天安門是皇城正門,位於皇城南垣正中,始建於明永樂時期,始稱承天門,明天順元年(1457年)被焚,成化年間(1465~1487年)重建。門前有“外金水河”,上建五座木橋,稱“外金水橋”。另在承天門左右的太廟、社稷壇前各建一座橋,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易木橋為石橋。

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並易名為天安門,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再次重修。明之承天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清順治八年改建後,城臺高13米,下部為1.6米的漢白玉石須彌座,上部磚砌塗硃色,闢五券門。城樓面闊九間,進深五間,以應《周易·乾卦》“九五,飛龍在天”之意,樓外繞以漢白玉石欄,重簷歇山黃琉璃瓦頂,通高33.7米。

端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端門

端門位於天安門和午門之間,建築規模、形式與天安門基本相同,為北京皇城的第三道門。始建於明永樂時期,清康熙六年(1667年)重修。端門內外兩側一字排開,各有朝房數十間,分列皇家六部公署。南面東朝房正中有“太廟街門”,通往太廟,西朝房正中有“社和壇門”,通往社稷壇。端門東西兩端與朝房相連,為老北京唯——座沒有城牆的城門。

午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午門

午門位於宮城南牆正中,始建於明永樂時期;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為雷火所焚,次年8月3日重建;萬曆元年(1573年)重修其正樓;李自成撤離北京時將其焚燬,清順治四年(1647年)重建;嘉慶六年(1801年)再次重建。

午門於數百年間多次重建,但始終保持倒“凹”字形城臺,臺上築樓。午門的建築規制較宮城其他三門大得多。城臺正中闢有三座過樑式城門,稱為闕門。城臺左右轉角南側各有一座小門,東側的稱左摘門,西側的稱右液門。

城臺上有崇樓五座,正樓居中,面闊九間;其東西兩側翼四角共有四座重簷四角攢尖頂方亭;午門題北部左右兩亭與南部兩亭間各以13間聯簷通脊的廊房相接,其名曰“雁翅樓”,四角亭深廣各五盈,重簷四脊,中為銅質塞金寶頂。

整座午門樓為明黃琉璃瓦頂,其平面有如展翅欲飛的金鳳凰,故午門又稱之為“五鳳樓”。威嚴的午門樓宛如三戀環抱、五峰突起,其氣勢雄偉莊嚴,令人望而起敬;其外形起伏多變,於肅穆中隱現優美。

太和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太和門

太和門位於午門之北,是紫禁城外朝宮殿的正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最早稱“奉天門”;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被焚,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新建成,改稱“皇極門”;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稱“太和門”;順治三年(1646年)、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光緒十四年(1888年)再度被焚燬,次年重建。太和門面闊九間,進深三間,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

覆重簷上歇山黃琉璃瓦頂,下為漢白玉基座。門前設銅獅一對、銅鼎四尊,均為明代遺物。太和門左右各設一門,東曰“昭德門”(明代稱“弘政門”),西曰貞貞度門”(明代稱“宣治門”)。前有一寬闊廣場,內金水河自西向東蜿蜒流過,河上橫跨石橋五座,名“內金水橋”。太和門在明代和清初是“御門聽政”之所,皇帝在此與臣下議事,頒發詔令。

乾清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乾清門

乾清門為紫禁城內廷的正宮門。乾清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高約16米,單簷歇山屋頂,坐落在高1.5米的漢白玉石須彌座上,周圍環以雕石欄杆。門前三出三階,中為御路石,兩側列銅巒金獅子一對。

乾清門東為內左門及九卿值房,西邊內右門及軍機處。門前廣場東西兩端為景運門、隆宗門。乾清門是連接內廷與外朝往來的重要通道,在清代又兼為處理政務的場所,清代的“御門聽政”在乾清門舉行。

坤寧門

"

民間曾流傳這樣一個故事:

清朝時,一位外國公使來到北京,想見皇上,卻不想下跪,禮部官員於是“別有用心”地安排他

從正陽門入皇城,再進紫禁城。

當這位公使經過巍峨的正陽門箭樓、甕城、城樓後,才走到皇城的第一道紅牆黃瓦的大門——大清門。

進入大清門,走過長長的千步廊,抬頭突然見到天安門金色的重簷、深紅的城樓撲面而來,令他傾倒。

當他走過天安門,面前又是同樣高大壯麗的端門;走過端門,午門高大的城樓和兩側伸出的城垛,像巨人張開博大的雙臂,把他收入懷抱,午門前的廣場充滿著皇宮的威嚴和神祕。

當這位公使進了午門,走過太和門,爬上太和殿時,已經感到自己不得不下跪了。他說他跪的不是中國皇帝,而是古代東方有如此完美的建築藝術。

故事終究是故事,中軸線形成了北京城的壯美秩序卻是事實。

長達7.86公里的北京中軸線上,排列著許多重要的建築: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神武門、景山、鼓樓、鐘樓。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北京中軸線主要建築平面圖

從中可以看出,北京中軸線上最多的建築居然是門,曾經的北京城一共有17座門,它們分別是: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大清門、端門、午門、太和門、乾清門、坤寧門、天一門、承光門、順貞門、神武門、北上門、景山門、壽皇門和地安門。

它們就像是一串珍珠,分佈在中軸線上,成為北京最靚麗的風景線。

永定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重建後的永定門

永定門,是明清北京外城城牆的正門,位於北京中軸線上最南端,於左安門和右安門中間,是北京外城城門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

不少網友認為,相較於北京的其它城門,永定門怎麼這麼小。其實北京外城的城門都很小,因為明朝嘉靖年間修的時候國力不行,而且又是外城。其他幾個外城的城門比永定門還小,當然有一個除外,那就是廣安門。當時廣安門是各省陸路進京的必經之路,是外城的繁華地段,修建規格是仿永定門。

正陽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正陽門全景

正陽門,是北京內城城牆的正門,南面正對外城的永定門。北京正陽門規格高於其它八門,素有“四門三橋五牌樓”之說。

四門:指正陽門共有四個門洞,即城樓門洞、箭樓門洞、甕城兩側的東、西閘門各一個門洞。

三橋:指箭樓前方護城河上的正陽橋,其實是一座石拱橋,但寬闊的橋面被欄杆分隔成三路通道,居中的通道正對著箭樓門洞,稱為御道,只有皇帝才能通行。

五牌樓:指正陽門前那座“六柱五間”的跨街牌樓。在明代京城九門都建有牌樓,唯獨正陽門牌樓的規格最高,有五個開間。

大清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大清門

大清門是明清時期皇城的正門,又稱“皇城第一門”。

清朝時,大清門至正陽門之間是用石欄杆圍成的一個方形廣場,明朝時這裡曾是鬧市街道,俗呼“棋盤街”,門外有下馬碑,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門內就是皇家御道,除皇帝、皇后、皇太后的龍車鳳輦外,其他人只能步行通過。

相傳,1644年李自成進北京後,打算改此門為“大順門”,李自成不久後失敗,退出北京,匾額也未刻成。

中華民國成立後,打算將大清門更名為中華門,本想把石匾拆下翻用背面刻上“中華門”即可,待將石匾拆下後發現裡面竟是“大明門”三字,原來清人早在二百多年前就已想到了這個辦法,於是只好重新趕製了一塊木匾。

天安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天安門

天安門於明清帝都中居很重要的地位,在照相術出現之前數百年間對它有過大量的描繪。如明《北京皇城圖》、清《康熙南巡圖》.《乾隆南巡圖》.《乾隆京城生春詩意圖》、《光緒大婚圖》等以大量生動形象的畫圖記錄了它繁盛的景貌。

明清時代天安門是皇城正門,位於皇城南垣正中,始建於明永樂時期,始稱承天門,明天順元年(1457年)被焚,成化年間(1465~1487年)重建。門前有“外金水河”,上建五座木橋,稱“外金水橋”。另在承天門左右的太廟、社稷壇前各建一座橋,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易木橋為石橋。

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並易名為天安門,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再次重修。明之承天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清順治八年改建後,城臺高13米,下部為1.6米的漢白玉石須彌座,上部磚砌塗硃色,闢五券門。城樓面闊九間,進深五間,以應《周易·乾卦》“九五,飛龍在天”之意,樓外繞以漢白玉石欄,重簷歇山黃琉璃瓦頂,通高33.7米。

端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端門

端門位於天安門和午門之間,建築規模、形式與天安門基本相同,為北京皇城的第三道門。始建於明永樂時期,清康熙六年(1667年)重修。端門內外兩側一字排開,各有朝房數十間,分列皇家六部公署。南面東朝房正中有“太廟街門”,通往太廟,西朝房正中有“社和壇門”,通往社稷壇。端門東西兩端與朝房相連,為老北京唯——座沒有城牆的城門。

午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午門

午門位於宮城南牆正中,始建於明永樂時期;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為雷火所焚,次年8月3日重建;萬曆元年(1573年)重修其正樓;李自成撤離北京時將其焚燬,清順治四年(1647年)重建;嘉慶六年(1801年)再次重建。

午門於數百年間多次重建,但始終保持倒“凹”字形城臺,臺上築樓。午門的建築規制較宮城其他三門大得多。城臺正中闢有三座過樑式城門,稱為闕門。城臺左右轉角南側各有一座小門,東側的稱左摘門,西側的稱右液門。

城臺上有崇樓五座,正樓居中,面闊九間;其東西兩側翼四角共有四座重簷四角攢尖頂方亭;午門題北部左右兩亭與南部兩亭間各以13間聯簷通脊的廊房相接,其名曰“雁翅樓”,四角亭深廣各五盈,重簷四脊,中為銅質塞金寶頂。

整座午門樓為明黃琉璃瓦頂,其平面有如展翅欲飛的金鳳凰,故午門又稱之為“五鳳樓”。威嚴的午門樓宛如三戀環抱、五峰突起,其氣勢雄偉莊嚴,令人望而起敬;其外形起伏多變,於肅穆中隱現優美。

太和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太和門

太和門位於午門之北,是紫禁城外朝宮殿的正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最早稱“奉天門”;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被焚,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新建成,改稱“皇極門”;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稱“太和門”;順治三年(1646年)、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光緒十四年(1888年)再度被焚燬,次年重建。太和門面闊九間,進深三間,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

覆重簷上歇山黃琉璃瓦頂,下為漢白玉基座。門前設銅獅一對、銅鼎四尊,均為明代遺物。太和門左右各設一門,東曰“昭德門”(明代稱“弘政門”),西曰貞貞度門”(明代稱“宣治門”)。前有一寬闊廣場,內金水河自西向東蜿蜒流過,河上橫跨石橋五座,名“內金水橋”。太和門在明代和清初是“御門聽政”之所,皇帝在此與臣下議事,頒發詔令。

乾清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乾清門

乾清門為紫禁城內廷的正宮門。乾清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高約16米,單簷歇山屋頂,坐落在高1.5米的漢白玉石須彌座上,周圍環以雕石欄杆。門前三出三階,中為御路石,兩側列銅巒金獅子一對。

乾清門東為內左門及九卿值房,西邊內右門及軍機處。門前廣場東西兩端為景運門、隆宗門。乾清門是連接內廷與外朝往來的重要通道,在清代又兼為處理政務的場所,清代的“御門聽政”在乾清門舉行。

坤寧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坤寧門

坤寧門位於紫禁城內廷的坤寧宮與御花園之間,建於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為後三宮通往御花園的主要門戶。它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單簷歇山式黃琉璃瓦頂;北向,兩側山牆斜出“八”字形照壁。

天一門

"

民間曾流傳這樣一個故事:

清朝時,一位外國公使來到北京,想見皇上,卻不想下跪,禮部官員於是“別有用心”地安排他

從正陽門入皇城,再進紫禁城。

當這位公使經過巍峨的正陽門箭樓、甕城、城樓後,才走到皇城的第一道紅牆黃瓦的大門——大清門。

進入大清門,走過長長的千步廊,抬頭突然見到天安門金色的重簷、深紅的城樓撲面而來,令他傾倒。

當他走過天安門,面前又是同樣高大壯麗的端門;走過端門,午門高大的城樓和兩側伸出的城垛,像巨人張開博大的雙臂,把他收入懷抱,午門前的廣場充滿著皇宮的威嚴和神祕。

當這位公使進了午門,走過太和門,爬上太和殿時,已經感到自己不得不下跪了。他說他跪的不是中國皇帝,而是古代東方有如此完美的建築藝術。

故事終究是故事,中軸線形成了北京城的壯美秩序卻是事實。

長達7.86公里的北京中軸線上,排列著許多重要的建築: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神武門、景山、鼓樓、鐘樓。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北京中軸線主要建築平面圖

從中可以看出,北京中軸線上最多的建築居然是門,曾經的北京城一共有17座門,它們分別是: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大清門、端門、午門、太和門、乾清門、坤寧門、天一門、承光門、順貞門、神武門、北上門、景山門、壽皇門和地安門。

它們就像是一串珍珠,分佈在中軸線上,成為北京最靚麗的風景線。

永定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重建後的永定門

永定門,是明清北京外城城牆的正門,位於北京中軸線上最南端,於左安門和右安門中間,是北京外城城門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

不少網友認為,相較於北京的其它城門,永定門怎麼這麼小。其實北京外城的城門都很小,因為明朝嘉靖年間修的時候國力不行,而且又是外城。其他幾個外城的城門比永定門還小,當然有一個除外,那就是廣安門。當時廣安門是各省陸路進京的必經之路,是外城的繁華地段,修建規格是仿永定門。

正陽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正陽門全景

正陽門,是北京內城城牆的正門,南面正對外城的永定門。北京正陽門規格高於其它八門,素有“四門三橋五牌樓”之說。

四門:指正陽門共有四個門洞,即城樓門洞、箭樓門洞、甕城兩側的東、西閘門各一個門洞。

三橋:指箭樓前方護城河上的正陽橋,其實是一座石拱橋,但寬闊的橋面被欄杆分隔成三路通道,居中的通道正對著箭樓門洞,稱為御道,只有皇帝才能通行。

五牌樓:指正陽門前那座“六柱五間”的跨街牌樓。在明代京城九門都建有牌樓,唯獨正陽門牌樓的規格最高,有五個開間。

大清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大清門

大清門是明清時期皇城的正門,又稱“皇城第一門”。

清朝時,大清門至正陽門之間是用石欄杆圍成的一個方形廣場,明朝時這裡曾是鬧市街道,俗呼“棋盤街”,門外有下馬碑,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門內就是皇家御道,除皇帝、皇后、皇太后的龍車鳳輦外,其他人只能步行通過。

相傳,1644年李自成進北京後,打算改此門為“大順門”,李自成不久後失敗,退出北京,匾額也未刻成。

中華民國成立後,打算將大清門更名為中華門,本想把石匾拆下翻用背面刻上“中華門”即可,待將石匾拆下後發現裡面竟是“大明門”三字,原來清人早在二百多年前就已想到了這個辦法,於是只好重新趕製了一塊木匾。

天安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天安門

天安門於明清帝都中居很重要的地位,在照相術出現之前數百年間對它有過大量的描繪。如明《北京皇城圖》、清《康熙南巡圖》.《乾隆南巡圖》.《乾隆京城生春詩意圖》、《光緒大婚圖》等以大量生動形象的畫圖記錄了它繁盛的景貌。

明清時代天安門是皇城正門,位於皇城南垣正中,始建於明永樂時期,始稱承天門,明天順元年(1457年)被焚,成化年間(1465~1487年)重建。門前有“外金水河”,上建五座木橋,稱“外金水橋”。另在承天門左右的太廟、社稷壇前各建一座橋,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易木橋為石橋。

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並易名為天安門,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再次重修。明之承天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清順治八年改建後,城臺高13米,下部為1.6米的漢白玉石須彌座,上部磚砌塗硃色,闢五券門。城樓面闊九間,進深五間,以應《周易·乾卦》“九五,飛龍在天”之意,樓外繞以漢白玉石欄,重簷歇山黃琉璃瓦頂,通高33.7米。

端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端門

端門位於天安門和午門之間,建築規模、形式與天安門基本相同,為北京皇城的第三道門。始建於明永樂時期,清康熙六年(1667年)重修。端門內外兩側一字排開,各有朝房數十間,分列皇家六部公署。南面東朝房正中有“太廟街門”,通往太廟,西朝房正中有“社和壇門”,通往社稷壇。端門東西兩端與朝房相連,為老北京唯——座沒有城牆的城門。

午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午門

午門位於宮城南牆正中,始建於明永樂時期;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為雷火所焚,次年8月3日重建;萬曆元年(1573年)重修其正樓;李自成撤離北京時將其焚燬,清順治四年(1647年)重建;嘉慶六年(1801年)再次重建。

午門於數百年間多次重建,但始終保持倒“凹”字形城臺,臺上築樓。午門的建築規制較宮城其他三門大得多。城臺正中闢有三座過樑式城門,稱為闕門。城臺左右轉角南側各有一座小門,東側的稱左摘門,西側的稱右液門。

城臺上有崇樓五座,正樓居中,面闊九間;其東西兩側翼四角共有四座重簷四角攢尖頂方亭;午門題北部左右兩亭與南部兩亭間各以13間聯簷通脊的廊房相接,其名曰“雁翅樓”,四角亭深廣各五盈,重簷四脊,中為銅質塞金寶頂。

整座午門樓為明黃琉璃瓦頂,其平面有如展翅欲飛的金鳳凰,故午門又稱之為“五鳳樓”。威嚴的午門樓宛如三戀環抱、五峰突起,其氣勢雄偉莊嚴,令人望而起敬;其外形起伏多變,於肅穆中隱現優美。

太和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太和門

太和門位於午門之北,是紫禁城外朝宮殿的正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最早稱“奉天門”;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被焚,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新建成,改稱“皇極門”;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稱“太和門”;順治三年(1646年)、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光緒十四年(1888年)再度被焚燬,次年重建。太和門面闊九間,進深三間,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

覆重簷上歇山黃琉璃瓦頂,下為漢白玉基座。門前設銅獅一對、銅鼎四尊,均為明代遺物。太和門左右各設一門,東曰“昭德門”(明代稱“弘政門”),西曰貞貞度門”(明代稱“宣治門”)。前有一寬闊廣場,內金水河自西向東蜿蜒流過,河上橫跨石橋五座,名“內金水橋”。太和門在明代和清初是“御門聽政”之所,皇帝在此與臣下議事,頒發詔令。

乾清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乾清門

乾清門為紫禁城內廷的正宮門。乾清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高約16米,單簷歇山屋頂,坐落在高1.5米的漢白玉石須彌座上,周圍環以雕石欄杆。門前三出三階,中為御路石,兩側列銅巒金獅子一對。

乾清門東為內左門及九卿值房,西邊內右門及軍機處。門前廣場東西兩端為景運門、隆宗門。乾清門是連接內廷與外朝往來的重要通道,在清代又兼為處理政務的場所,清代的“御門聽政”在乾清門舉行。

坤寧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坤寧門

坤寧門位於紫禁城內廷的坤寧宮與御花園之間,建於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為後三宮通往御花園的主要門戶。它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單簷歇山式黃琉璃瓦頂;北向,兩側山牆斜出“八”字形照壁。

天一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天一門

天一門位於紫禁城御花園內,為欽安殿院落的正門。天一門主體由青磚砌成,正中開單洞券門,內裝雙扇朱漆宮門。黃琉璃瓦歇山頂,簷下有綠琉璃瓦仿木結構的橡,防,斗拱,門兩側各出琉璃影壁與院牆相連。

承光門

"

民間曾流傳這樣一個故事:

清朝時,一位外國公使來到北京,想見皇上,卻不想下跪,禮部官員於是“別有用心”地安排他

從正陽門入皇城,再進紫禁城。

當這位公使經過巍峨的正陽門箭樓、甕城、城樓後,才走到皇城的第一道紅牆黃瓦的大門——大清門。

進入大清門,走過長長的千步廊,抬頭突然見到天安門金色的重簷、深紅的城樓撲面而來,令他傾倒。

當他走過天安門,面前又是同樣高大壯麗的端門;走過端門,午門高大的城樓和兩側伸出的城垛,像巨人張開博大的雙臂,把他收入懷抱,午門前的廣場充滿著皇宮的威嚴和神祕。

當這位公使進了午門,走過太和門,爬上太和殿時,已經感到自己不得不下跪了。他說他跪的不是中國皇帝,而是古代東方有如此完美的建築藝術。

故事終究是故事,中軸線形成了北京城的壯美秩序卻是事實。

長達7.86公里的北京中軸線上,排列著許多重要的建築: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神武門、景山、鼓樓、鐘樓。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北京中軸線主要建築平面圖

從中可以看出,北京中軸線上最多的建築居然是門,曾經的北京城一共有17座門,它們分別是: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大清門、端門、午門、太和門、乾清門、坤寧門、天一門、承光門、順貞門、神武門、北上門、景山門、壽皇門和地安門。

它們就像是一串珍珠,分佈在中軸線上,成為北京最靚麗的風景線。

永定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重建後的永定門

永定門,是明清北京外城城牆的正門,位於北京中軸線上最南端,於左安門和右安門中間,是北京外城城門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

不少網友認為,相較於北京的其它城門,永定門怎麼這麼小。其實北京外城的城門都很小,因為明朝嘉靖年間修的時候國力不行,而且又是外城。其他幾個外城的城門比永定門還小,當然有一個除外,那就是廣安門。當時廣安門是各省陸路進京的必經之路,是外城的繁華地段,修建規格是仿永定門。

正陽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正陽門全景

正陽門,是北京內城城牆的正門,南面正對外城的永定門。北京正陽門規格高於其它八門,素有“四門三橋五牌樓”之說。

四門:指正陽門共有四個門洞,即城樓門洞、箭樓門洞、甕城兩側的東、西閘門各一個門洞。

三橋:指箭樓前方護城河上的正陽橋,其實是一座石拱橋,但寬闊的橋面被欄杆分隔成三路通道,居中的通道正對著箭樓門洞,稱為御道,只有皇帝才能通行。

五牌樓:指正陽門前那座“六柱五間”的跨街牌樓。在明代京城九門都建有牌樓,唯獨正陽門牌樓的規格最高,有五個開間。

大清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大清門

大清門是明清時期皇城的正門,又稱“皇城第一門”。

清朝時,大清門至正陽門之間是用石欄杆圍成的一個方形廣場,明朝時這裡曾是鬧市街道,俗呼“棋盤街”,門外有下馬碑,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門內就是皇家御道,除皇帝、皇后、皇太后的龍車鳳輦外,其他人只能步行通過。

相傳,1644年李自成進北京後,打算改此門為“大順門”,李自成不久後失敗,退出北京,匾額也未刻成。

中華民國成立後,打算將大清門更名為中華門,本想把石匾拆下翻用背面刻上“中華門”即可,待將石匾拆下後發現裡面竟是“大明門”三字,原來清人早在二百多年前就已想到了這個辦法,於是只好重新趕製了一塊木匾。

天安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天安門

天安門於明清帝都中居很重要的地位,在照相術出現之前數百年間對它有過大量的描繪。如明《北京皇城圖》、清《康熙南巡圖》.《乾隆南巡圖》.《乾隆京城生春詩意圖》、《光緒大婚圖》等以大量生動形象的畫圖記錄了它繁盛的景貌。

明清時代天安門是皇城正門,位於皇城南垣正中,始建於明永樂時期,始稱承天門,明天順元年(1457年)被焚,成化年間(1465~1487年)重建。門前有“外金水河”,上建五座木橋,稱“外金水橋”。另在承天門左右的太廟、社稷壇前各建一座橋,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易木橋為石橋。

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並易名為天安門,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再次重修。明之承天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清順治八年改建後,城臺高13米,下部為1.6米的漢白玉石須彌座,上部磚砌塗硃色,闢五券門。城樓面闊九間,進深五間,以應《周易·乾卦》“九五,飛龍在天”之意,樓外繞以漢白玉石欄,重簷歇山黃琉璃瓦頂,通高33.7米。

端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端門

端門位於天安門和午門之間,建築規模、形式與天安門基本相同,為北京皇城的第三道門。始建於明永樂時期,清康熙六年(1667年)重修。端門內外兩側一字排開,各有朝房數十間,分列皇家六部公署。南面東朝房正中有“太廟街門”,通往太廟,西朝房正中有“社和壇門”,通往社稷壇。端門東西兩端與朝房相連,為老北京唯——座沒有城牆的城門。

午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午門

午門位於宮城南牆正中,始建於明永樂時期;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為雷火所焚,次年8月3日重建;萬曆元年(1573年)重修其正樓;李自成撤離北京時將其焚燬,清順治四年(1647年)重建;嘉慶六年(1801年)再次重建。

午門於數百年間多次重建,但始終保持倒“凹”字形城臺,臺上築樓。午門的建築規制較宮城其他三門大得多。城臺正中闢有三座過樑式城門,稱為闕門。城臺左右轉角南側各有一座小門,東側的稱左摘門,西側的稱右液門。

城臺上有崇樓五座,正樓居中,面闊九間;其東西兩側翼四角共有四座重簷四角攢尖頂方亭;午門題北部左右兩亭與南部兩亭間各以13間聯簷通脊的廊房相接,其名曰“雁翅樓”,四角亭深廣各五盈,重簷四脊,中為銅質塞金寶頂。

整座午門樓為明黃琉璃瓦頂,其平面有如展翅欲飛的金鳳凰,故午門又稱之為“五鳳樓”。威嚴的午門樓宛如三戀環抱、五峰突起,其氣勢雄偉莊嚴,令人望而起敬;其外形起伏多變,於肅穆中隱現優美。

太和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太和門

太和門位於午門之北,是紫禁城外朝宮殿的正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最早稱“奉天門”;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被焚,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新建成,改稱“皇極門”;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稱“太和門”;順治三年(1646年)、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光緒十四年(1888年)再度被焚燬,次年重建。太和門面闊九間,進深三間,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

覆重簷上歇山黃琉璃瓦頂,下為漢白玉基座。門前設銅獅一對、銅鼎四尊,均為明代遺物。太和門左右各設一門,東曰“昭德門”(明代稱“弘政門”),西曰貞貞度門”(明代稱“宣治門”)。前有一寬闊廣場,內金水河自西向東蜿蜒流過,河上橫跨石橋五座,名“內金水橋”。太和門在明代和清初是“御門聽政”之所,皇帝在此與臣下議事,頒發詔令。

乾清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乾清門

乾清門為紫禁城內廷的正宮門。乾清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高約16米,單簷歇山屋頂,坐落在高1.5米的漢白玉石須彌座上,周圍環以雕石欄杆。門前三出三階,中為御路石,兩側列銅巒金獅子一對。

乾清門東為內左門及九卿值房,西邊內右門及軍機處。門前廣場東西兩端為景運門、隆宗門。乾清門是連接內廷與外朝往來的重要通道,在清代又兼為處理政務的場所,清代的“御門聽政”在乾清門舉行。

坤寧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坤寧門

坤寧門位於紫禁城內廷的坤寧宮與御花園之間,建於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為後三宮通往御花園的主要門戶。它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單簷歇山式黃琉璃瓦頂;北向,兩側山牆斜出“八”字形照壁。

天一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天一門

天一門位於紫禁城御花園內,為欽安殿院落的正門。天一門主體由青磚砌成,正中開單洞券門,內裝雙扇朱漆宮門。黃琉璃瓦歇山頂,簷下有綠琉璃瓦仿木結構的橡,防,斗拱,門兩側各出琉璃影壁與院牆相連。

承光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承光門

承光門位於欽安殿後,北對順貞門,始建於明。僅一開間,雙扇大門,房殿式琉璃門樓。左右各接轉角琉璃矮牆,分別與集福門,延和門相連,再與順貞門一同圍合成一個袖珍院落。門內設鎏金銅臥像一對。

順貞門

"

民間曾流傳這樣一個故事:

清朝時,一位外國公使來到北京,想見皇上,卻不想下跪,禮部官員於是“別有用心”地安排他

從正陽門入皇城,再進紫禁城。

當這位公使經過巍峨的正陽門箭樓、甕城、城樓後,才走到皇城的第一道紅牆黃瓦的大門——大清門。

進入大清門,走過長長的千步廊,抬頭突然見到天安門金色的重簷、深紅的城樓撲面而來,令他傾倒。

當他走過天安門,面前又是同樣高大壯麗的端門;走過端門,午門高大的城樓和兩側伸出的城垛,像巨人張開博大的雙臂,把他收入懷抱,午門前的廣場充滿著皇宮的威嚴和神祕。

當這位公使進了午門,走過太和門,爬上太和殿時,已經感到自己不得不下跪了。他說他跪的不是中國皇帝,而是古代東方有如此完美的建築藝術。

故事終究是故事,中軸線形成了北京城的壯美秩序卻是事實。

長達7.86公里的北京中軸線上,排列著許多重要的建築: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神武門、景山、鼓樓、鐘樓。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北京中軸線主要建築平面圖

從中可以看出,北京中軸線上最多的建築居然是門,曾經的北京城一共有17座門,它們分別是: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大清門、端門、午門、太和門、乾清門、坤寧門、天一門、承光門、順貞門、神武門、北上門、景山門、壽皇門和地安門。

它們就像是一串珍珠,分佈在中軸線上,成為北京最靚麗的風景線。

永定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重建後的永定門

永定門,是明清北京外城城牆的正門,位於北京中軸線上最南端,於左安門和右安門中間,是北京外城城門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

不少網友認為,相較於北京的其它城門,永定門怎麼這麼小。其實北京外城的城門都很小,因為明朝嘉靖年間修的時候國力不行,而且又是外城。其他幾個外城的城門比永定門還小,當然有一個除外,那就是廣安門。當時廣安門是各省陸路進京的必經之路,是外城的繁華地段,修建規格是仿永定門。

正陽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正陽門全景

正陽門,是北京內城城牆的正門,南面正對外城的永定門。北京正陽門規格高於其它八門,素有“四門三橋五牌樓”之說。

四門:指正陽門共有四個門洞,即城樓門洞、箭樓門洞、甕城兩側的東、西閘門各一個門洞。

三橋:指箭樓前方護城河上的正陽橋,其實是一座石拱橋,但寬闊的橋面被欄杆分隔成三路通道,居中的通道正對著箭樓門洞,稱為御道,只有皇帝才能通行。

五牌樓:指正陽門前那座“六柱五間”的跨街牌樓。在明代京城九門都建有牌樓,唯獨正陽門牌樓的規格最高,有五個開間。

大清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大清門

大清門是明清時期皇城的正門,又稱“皇城第一門”。

清朝時,大清門至正陽門之間是用石欄杆圍成的一個方形廣場,明朝時這裡曾是鬧市街道,俗呼“棋盤街”,門外有下馬碑,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門內就是皇家御道,除皇帝、皇后、皇太后的龍車鳳輦外,其他人只能步行通過。

相傳,1644年李自成進北京後,打算改此門為“大順門”,李自成不久後失敗,退出北京,匾額也未刻成。

中華民國成立後,打算將大清門更名為中華門,本想把石匾拆下翻用背面刻上“中華門”即可,待將石匾拆下後發現裡面竟是“大明門”三字,原來清人早在二百多年前就已想到了這個辦法,於是只好重新趕製了一塊木匾。

天安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天安門

天安門於明清帝都中居很重要的地位,在照相術出現之前數百年間對它有過大量的描繪。如明《北京皇城圖》、清《康熙南巡圖》.《乾隆南巡圖》.《乾隆京城生春詩意圖》、《光緒大婚圖》等以大量生動形象的畫圖記錄了它繁盛的景貌。

明清時代天安門是皇城正門,位於皇城南垣正中,始建於明永樂時期,始稱承天門,明天順元年(1457年)被焚,成化年間(1465~1487年)重建。門前有“外金水河”,上建五座木橋,稱“外金水橋”。另在承天門左右的太廟、社稷壇前各建一座橋,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易木橋為石橋。

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並易名為天安門,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再次重修。明之承天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清順治八年改建後,城臺高13米,下部為1.6米的漢白玉石須彌座,上部磚砌塗硃色,闢五券門。城樓面闊九間,進深五間,以應《周易·乾卦》“九五,飛龍在天”之意,樓外繞以漢白玉石欄,重簷歇山黃琉璃瓦頂,通高33.7米。

端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端門

端門位於天安門和午門之間,建築規模、形式與天安門基本相同,為北京皇城的第三道門。始建於明永樂時期,清康熙六年(1667年)重修。端門內外兩側一字排開,各有朝房數十間,分列皇家六部公署。南面東朝房正中有“太廟街門”,通往太廟,西朝房正中有“社和壇門”,通往社稷壇。端門東西兩端與朝房相連,為老北京唯——座沒有城牆的城門。

午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午門

午門位於宮城南牆正中,始建於明永樂時期;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為雷火所焚,次年8月3日重建;萬曆元年(1573年)重修其正樓;李自成撤離北京時將其焚燬,清順治四年(1647年)重建;嘉慶六年(1801年)再次重建。

午門於數百年間多次重建,但始終保持倒“凹”字形城臺,臺上築樓。午門的建築規制較宮城其他三門大得多。城臺正中闢有三座過樑式城門,稱為闕門。城臺左右轉角南側各有一座小門,東側的稱左摘門,西側的稱右液門。

城臺上有崇樓五座,正樓居中,面闊九間;其東西兩側翼四角共有四座重簷四角攢尖頂方亭;午門題北部左右兩亭與南部兩亭間各以13間聯簷通脊的廊房相接,其名曰“雁翅樓”,四角亭深廣各五盈,重簷四脊,中為銅質塞金寶頂。

整座午門樓為明黃琉璃瓦頂,其平面有如展翅欲飛的金鳳凰,故午門又稱之為“五鳳樓”。威嚴的午門樓宛如三戀環抱、五峰突起,其氣勢雄偉莊嚴,令人望而起敬;其外形起伏多變,於肅穆中隱現優美。

太和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太和門

太和門位於午門之北,是紫禁城外朝宮殿的正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最早稱“奉天門”;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被焚,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新建成,改稱“皇極門”;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稱“太和門”;順治三年(1646年)、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光緒十四年(1888年)再度被焚燬,次年重建。太和門面闊九間,進深三間,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

覆重簷上歇山黃琉璃瓦頂,下為漢白玉基座。門前設銅獅一對、銅鼎四尊,均為明代遺物。太和門左右各設一門,東曰“昭德門”(明代稱“弘政門”),西曰貞貞度門”(明代稱“宣治門”)。前有一寬闊廣場,內金水河自西向東蜿蜒流過,河上橫跨石橋五座,名“內金水橋”。太和門在明代和清初是“御門聽政”之所,皇帝在此與臣下議事,頒發詔令。

乾清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乾清門

乾清門為紫禁城內廷的正宮門。乾清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高約16米,單簷歇山屋頂,坐落在高1.5米的漢白玉石須彌座上,周圍環以雕石欄杆。門前三出三階,中為御路石,兩側列銅巒金獅子一對。

乾清門東為內左門及九卿值房,西邊內右門及軍機處。門前廣場東西兩端為景運門、隆宗門。乾清門是連接內廷與外朝往來的重要通道,在清代又兼為處理政務的場所,清代的“御門聽政”在乾清門舉行。

坤寧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坤寧門

坤寧門位於紫禁城內廷的坤寧宮與御花園之間,建於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為後三宮通往御花園的主要門戶。它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單簷歇山式黃琉璃瓦頂;北向,兩側山牆斜出“八”字形照壁。

天一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天一門

天一門位於紫禁城御花園內,為欽安殿院落的正門。天一門主體由青磚砌成,正中開單洞券門,內裝雙扇朱漆宮門。黃琉璃瓦歇山頂,簷下有綠琉璃瓦仿木結構的橡,防,斗拱,門兩側各出琉璃影壁與院牆相連。

承光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承光門

承光門位於欽安殿後,北對順貞門,始建於明。僅一開間,雙扇大門,房殿式琉璃門樓。左右各接轉角琉璃矮牆,分別與集福門,延和門相連,再與順貞門一同圍合成一個袖珍院落。門內設鎏金銅臥像一對。

順貞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順貞門

順貞門位於紫禁城內廷中軸線北端,南對承光門,為御花園的北門。始建於明初,原稱“坤寧門”,嘉靖十二年(1533年)改稱今名。順貞門在形式上為隨牆琉璃門,共三座。門外為一小型廣場,俗稱“北橫街”,街與神武門相對。

神武門

"

民間曾流傳這樣一個故事:

清朝時,一位外國公使來到北京,想見皇上,卻不想下跪,禮部官員於是“別有用心”地安排他

從正陽門入皇城,再進紫禁城。

當這位公使經過巍峨的正陽門箭樓、甕城、城樓後,才走到皇城的第一道紅牆黃瓦的大門——大清門。

進入大清門,走過長長的千步廊,抬頭突然見到天安門金色的重簷、深紅的城樓撲面而來,令他傾倒。

當他走過天安門,面前又是同樣高大壯麗的端門;走過端門,午門高大的城樓和兩側伸出的城垛,像巨人張開博大的雙臂,把他收入懷抱,午門前的廣場充滿著皇宮的威嚴和神祕。

當這位公使進了午門,走過太和門,爬上太和殿時,已經感到自己不得不下跪了。他說他跪的不是中國皇帝,而是古代東方有如此完美的建築藝術。

故事終究是故事,中軸線形成了北京城的壯美秩序卻是事實。

長達7.86公里的北京中軸線上,排列著許多重要的建築: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神武門、景山、鼓樓、鐘樓。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北京中軸線主要建築平面圖

從中可以看出,北京中軸線上最多的建築居然是門,曾經的北京城一共有17座門,它們分別是: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大清門、端門、午門、太和門、乾清門、坤寧門、天一門、承光門、順貞門、神武門、北上門、景山門、壽皇門和地安門。

它們就像是一串珍珠,分佈在中軸線上,成為北京最靚麗的風景線。

永定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重建後的永定門

永定門,是明清北京外城城牆的正門,位於北京中軸線上最南端,於左安門和右安門中間,是北京外城城門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

不少網友認為,相較於北京的其它城門,永定門怎麼這麼小。其實北京外城的城門都很小,因為明朝嘉靖年間修的時候國力不行,而且又是外城。其他幾個外城的城門比永定門還小,當然有一個除外,那就是廣安門。當時廣安門是各省陸路進京的必經之路,是外城的繁華地段,修建規格是仿永定門。

正陽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正陽門全景

正陽門,是北京內城城牆的正門,南面正對外城的永定門。北京正陽門規格高於其它八門,素有“四門三橋五牌樓”之說。

四門:指正陽門共有四個門洞,即城樓門洞、箭樓門洞、甕城兩側的東、西閘門各一個門洞。

三橋:指箭樓前方護城河上的正陽橋,其實是一座石拱橋,但寬闊的橋面被欄杆分隔成三路通道,居中的通道正對著箭樓門洞,稱為御道,只有皇帝才能通行。

五牌樓:指正陽門前那座“六柱五間”的跨街牌樓。在明代京城九門都建有牌樓,唯獨正陽門牌樓的規格最高,有五個開間。

大清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大清門

大清門是明清時期皇城的正門,又稱“皇城第一門”。

清朝時,大清門至正陽門之間是用石欄杆圍成的一個方形廣場,明朝時這裡曾是鬧市街道,俗呼“棋盤街”,門外有下馬碑,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門內就是皇家御道,除皇帝、皇后、皇太后的龍車鳳輦外,其他人只能步行通過。

相傳,1644年李自成進北京後,打算改此門為“大順門”,李自成不久後失敗,退出北京,匾額也未刻成。

中華民國成立後,打算將大清門更名為中華門,本想把石匾拆下翻用背面刻上“中華門”即可,待將石匾拆下後發現裡面竟是“大明門”三字,原來清人早在二百多年前就已想到了這個辦法,於是只好重新趕製了一塊木匾。

天安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天安門

天安門於明清帝都中居很重要的地位,在照相術出現之前數百年間對它有過大量的描繪。如明《北京皇城圖》、清《康熙南巡圖》.《乾隆南巡圖》.《乾隆京城生春詩意圖》、《光緒大婚圖》等以大量生動形象的畫圖記錄了它繁盛的景貌。

明清時代天安門是皇城正門,位於皇城南垣正中,始建於明永樂時期,始稱承天門,明天順元年(1457年)被焚,成化年間(1465~1487年)重建。門前有“外金水河”,上建五座木橋,稱“外金水橋”。另在承天門左右的太廟、社稷壇前各建一座橋,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易木橋為石橋。

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並易名為天安門,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再次重修。明之承天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清順治八年改建後,城臺高13米,下部為1.6米的漢白玉石須彌座,上部磚砌塗硃色,闢五券門。城樓面闊九間,進深五間,以應《周易·乾卦》“九五,飛龍在天”之意,樓外繞以漢白玉石欄,重簷歇山黃琉璃瓦頂,通高33.7米。

端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端門

端門位於天安門和午門之間,建築規模、形式與天安門基本相同,為北京皇城的第三道門。始建於明永樂時期,清康熙六年(1667年)重修。端門內外兩側一字排開,各有朝房數十間,分列皇家六部公署。南面東朝房正中有“太廟街門”,通往太廟,西朝房正中有“社和壇門”,通往社稷壇。端門東西兩端與朝房相連,為老北京唯——座沒有城牆的城門。

午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午門

午門位於宮城南牆正中,始建於明永樂時期;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為雷火所焚,次年8月3日重建;萬曆元年(1573年)重修其正樓;李自成撤離北京時將其焚燬,清順治四年(1647年)重建;嘉慶六年(1801年)再次重建。

午門於數百年間多次重建,但始終保持倒“凹”字形城臺,臺上築樓。午門的建築規制較宮城其他三門大得多。城臺正中闢有三座過樑式城門,稱為闕門。城臺左右轉角南側各有一座小門,東側的稱左摘門,西側的稱右液門。

城臺上有崇樓五座,正樓居中,面闊九間;其東西兩側翼四角共有四座重簷四角攢尖頂方亭;午門題北部左右兩亭與南部兩亭間各以13間聯簷通脊的廊房相接,其名曰“雁翅樓”,四角亭深廣各五盈,重簷四脊,中為銅質塞金寶頂。

整座午門樓為明黃琉璃瓦頂,其平面有如展翅欲飛的金鳳凰,故午門又稱之為“五鳳樓”。威嚴的午門樓宛如三戀環抱、五峰突起,其氣勢雄偉莊嚴,令人望而起敬;其外形起伏多變,於肅穆中隱現優美。

太和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太和門

太和門位於午門之北,是紫禁城外朝宮殿的正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最早稱“奉天門”;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被焚,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新建成,改稱“皇極門”;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稱“太和門”;順治三年(1646年)、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光緒十四年(1888年)再度被焚燬,次年重建。太和門面闊九間,進深三間,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

覆重簷上歇山黃琉璃瓦頂,下為漢白玉基座。門前設銅獅一對、銅鼎四尊,均為明代遺物。太和門左右各設一門,東曰“昭德門”(明代稱“弘政門”),西曰貞貞度門”(明代稱“宣治門”)。前有一寬闊廣場,內金水河自西向東蜿蜒流過,河上橫跨石橋五座,名“內金水橋”。太和門在明代和清初是“御門聽政”之所,皇帝在此與臣下議事,頒發詔令。

乾清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乾清門

乾清門為紫禁城內廷的正宮門。乾清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高約16米,單簷歇山屋頂,坐落在高1.5米的漢白玉石須彌座上,周圍環以雕石欄杆。門前三出三階,中為御路石,兩側列銅巒金獅子一對。

乾清門東為內左門及九卿值房,西邊內右門及軍機處。門前廣場東西兩端為景運門、隆宗門。乾清門是連接內廷與外朝往來的重要通道,在清代又兼為處理政務的場所,清代的“御門聽政”在乾清門舉行。

坤寧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坤寧門

坤寧門位於紫禁城內廷的坤寧宮與御花園之間,建於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為後三宮通往御花園的主要門戶。它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單簷歇山式黃琉璃瓦頂;北向,兩側山牆斜出“八”字形照壁。

天一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天一門

天一門位於紫禁城御花園內,為欽安殿院落的正門。天一門主體由青磚砌成,正中開單洞券門,內裝雙扇朱漆宮門。黃琉璃瓦歇山頂,簷下有綠琉璃瓦仿木結構的橡,防,斗拱,門兩側各出琉璃影壁與院牆相連。

承光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承光門

承光門位於欽安殿後,北對順貞門,始建於明。僅一開間,雙扇大門,房殿式琉璃門樓。左右各接轉角琉璃矮牆,分別與集福門,延和門相連,再與順貞門一同圍合成一個袖珍院落。門內設鎏金銅臥像一對。

順貞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順貞門

順貞門位於紫禁城內廷中軸線北端,南對承光門,為御花園的北門。始建於明初,原稱“坤寧門”,嘉靖十二年(1533年)改稱今名。順貞門在形式上為隨牆琉璃門,共三座。門外為一小型廣場,俗稱“北橫街”,街與神武門相對。

神武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神武門

神武門是宮城的北城門,與午門同在宮城的中軸線上,明永樂時期建成,初稱“玄武門”,清康熙年間重修,避康熙皇帝玄燁諱,改名“神武門”。其城臺、城樓形制與西華門基本相同。現為故宮博物院的北門。

北上門

"

民間曾流傳這樣一個故事:

清朝時,一位外國公使來到北京,想見皇上,卻不想下跪,禮部官員於是“別有用心”地安排他

從正陽門入皇城,再進紫禁城。

當這位公使經過巍峨的正陽門箭樓、甕城、城樓後,才走到皇城的第一道紅牆黃瓦的大門——大清門。

進入大清門,走過長長的千步廊,抬頭突然見到天安門金色的重簷、深紅的城樓撲面而來,令他傾倒。

當他走過天安門,面前又是同樣高大壯麗的端門;走過端門,午門高大的城樓和兩側伸出的城垛,像巨人張開博大的雙臂,把他收入懷抱,午門前的廣場充滿著皇宮的威嚴和神祕。

當這位公使進了午門,走過太和門,爬上太和殿時,已經感到自己不得不下跪了。他說他跪的不是中國皇帝,而是古代東方有如此完美的建築藝術。

故事終究是故事,中軸線形成了北京城的壯美秩序卻是事實。

長達7.86公里的北京中軸線上,排列著許多重要的建築: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神武門、景山、鼓樓、鐘樓。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北京中軸線主要建築平面圖

從中可以看出,北京中軸線上最多的建築居然是門,曾經的北京城一共有17座門,它們分別是: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大清門、端門、午門、太和門、乾清門、坤寧門、天一門、承光門、順貞門、神武門、北上門、景山門、壽皇門和地安門。

它們就像是一串珍珠,分佈在中軸線上,成為北京最靚麗的風景線。

永定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重建後的永定門

永定門,是明清北京外城城牆的正門,位於北京中軸線上最南端,於左安門和右安門中間,是北京外城城門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

不少網友認為,相較於北京的其它城門,永定門怎麼這麼小。其實北京外城的城門都很小,因為明朝嘉靖年間修的時候國力不行,而且又是外城。其他幾個外城的城門比永定門還小,當然有一個除外,那就是廣安門。當時廣安門是各省陸路進京的必經之路,是外城的繁華地段,修建規格是仿永定門。

正陽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正陽門全景

正陽門,是北京內城城牆的正門,南面正對外城的永定門。北京正陽門規格高於其它八門,素有“四門三橋五牌樓”之說。

四門:指正陽門共有四個門洞,即城樓門洞、箭樓門洞、甕城兩側的東、西閘門各一個門洞。

三橋:指箭樓前方護城河上的正陽橋,其實是一座石拱橋,但寬闊的橋面被欄杆分隔成三路通道,居中的通道正對著箭樓門洞,稱為御道,只有皇帝才能通行。

五牌樓:指正陽門前那座“六柱五間”的跨街牌樓。在明代京城九門都建有牌樓,唯獨正陽門牌樓的規格最高,有五個開間。

大清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大清門

大清門是明清時期皇城的正門,又稱“皇城第一門”。

清朝時,大清門至正陽門之間是用石欄杆圍成的一個方形廣場,明朝時這裡曾是鬧市街道,俗呼“棋盤街”,門外有下馬碑,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門內就是皇家御道,除皇帝、皇后、皇太后的龍車鳳輦外,其他人只能步行通過。

相傳,1644年李自成進北京後,打算改此門為“大順門”,李自成不久後失敗,退出北京,匾額也未刻成。

中華民國成立後,打算將大清門更名為中華門,本想把石匾拆下翻用背面刻上“中華門”即可,待將石匾拆下後發現裡面竟是“大明門”三字,原來清人早在二百多年前就已想到了這個辦法,於是只好重新趕製了一塊木匾。

天安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天安門

天安門於明清帝都中居很重要的地位,在照相術出現之前數百年間對它有過大量的描繪。如明《北京皇城圖》、清《康熙南巡圖》.《乾隆南巡圖》.《乾隆京城生春詩意圖》、《光緒大婚圖》等以大量生動形象的畫圖記錄了它繁盛的景貌。

明清時代天安門是皇城正門,位於皇城南垣正中,始建於明永樂時期,始稱承天門,明天順元年(1457年)被焚,成化年間(1465~1487年)重建。門前有“外金水河”,上建五座木橋,稱“外金水橋”。另在承天門左右的太廟、社稷壇前各建一座橋,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易木橋為石橋。

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並易名為天安門,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再次重修。明之承天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清順治八年改建後,城臺高13米,下部為1.6米的漢白玉石須彌座,上部磚砌塗硃色,闢五券門。城樓面闊九間,進深五間,以應《周易·乾卦》“九五,飛龍在天”之意,樓外繞以漢白玉石欄,重簷歇山黃琉璃瓦頂,通高33.7米。

端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端門

端門位於天安門和午門之間,建築規模、形式與天安門基本相同,為北京皇城的第三道門。始建於明永樂時期,清康熙六年(1667年)重修。端門內外兩側一字排開,各有朝房數十間,分列皇家六部公署。南面東朝房正中有“太廟街門”,通往太廟,西朝房正中有“社和壇門”,通往社稷壇。端門東西兩端與朝房相連,為老北京唯——座沒有城牆的城門。

午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午門

午門位於宮城南牆正中,始建於明永樂時期;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為雷火所焚,次年8月3日重建;萬曆元年(1573年)重修其正樓;李自成撤離北京時將其焚燬,清順治四年(1647年)重建;嘉慶六年(1801年)再次重建。

午門於數百年間多次重建,但始終保持倒“凹”字形城臺,臺上築樓。午門的建築規制較宮城其他三門大得多。城臺正中闢有三座過樑式城門,稱為闕門。城臺左右轉角南側各有一座小門,東側的稱左摘門,西側的稱右液門。

城臺上有崇樓五座,正樓居中,面闊九間;其東西兩側翼四角共有四座重簷四角攢尖頂方亭;午門題北部左右兩亭與南部兩亭間各以13間聯簷通脊的廊房相接,其名曰“雁翅樓”,四角亭深廣各五盈,重簷四脊,中為銅質塞金寶頂。

整座午門樓為明黃琉璃瓦頂,其平面有如展翅欲飛的金鳳凰,故午門又稱之為“五鳳樓”。威嚴的午門樓宛如三戀環抱、五峰突起,其氣勢雄偉莊嚴,令人望而起敬;其外形起伏多變,於肅穆中隱現優美。

太和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太和門

太和門位於午門之北,是紫禁城外朝宮殿的正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最早稱“奉天門”;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被焚,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新建成,改稱“皇極門”;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稱“太和門”;順治三年(1646年)、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光緒十四年(1888年)再度被焚燬,次年重建。太和門面闊九間,進深三間,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

覆重簷上歇山黃琉璃瓦頂,下為漢白玉基座。門前設銅獅一對、銅鼎四尊,均為明代遺物。太和門左右各設一門,東曰“昭德門”(明代稱“弘政門”),西曰貞貞度門”(明代稱“宣治門”)。前有一寬闊廣場,內金水河自西向東蜿蜒流過,河上橫跨石橋五座,名“內金水橋”。太和門在明代和清初是“御門聽政”之所,皇帝在此與臣下議事,頒發詔令。

乾清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乾清門

乾清門為紫禁城內廷的正宮門。乾清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高約16米,單簷歇山屋頂,坐落在高1.5米的漢白玉石須彌座上,周圍環以雕石欄杆。門前三出三階,中為御路石,兩側列銅巒金獅子一對。

乾清門東為內左門及九卿值房,西邊內右門及軍機處。門前廣場東西兩端為景運門、隆宗門。乾清門是連接內廷與外朝往來的重要通道,在清代又兼為處理政務的場所,清代的“御門聽政”在乾清門舉行。

坤寧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坤寧門

坤寧門位於紫禁城內廷的坤寧宮與御花園之間,建於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為後三宮通往御花園的主要門戶。它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單簷歇山式黃琉璃瓦頂;北向,兩側山牆斜出“八”字形照壁。

天一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天一門

天一門位於紫禁城御花園內,為欽安殿院落的正門。天一門主體由青磚砌成,正中開單洞券門,內裝雙扇朱漆宮門。黃琉璃瓦歇山頂,簷下有綠琉璃瓦仿木結構的橡,防,斗拱,門兩側各出琉璃影壁與院牆相連。

承光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承光門

承光門位於欽安殿後,北對順貞門,始建於明。僅一開間,雙扇大門,房殿式琉璃門樓。左右各接轉角琉璃矮牆,分別與集福門,延和門相連,再與順貞門一同圍合成一個袖珍院落。門內設鎏金銅臥像一對。

順貞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順貞門

順貞門位於紫禁城內廷中軸線北端,南對承光門,為御花園的北門。始建於明初,原稱“坤寧門”,嘉靖十二年(1533年)改稱今名。順貞門在形式上為隨牆琉璃門,共三座。門外為一小型廣場,俗稱“北橫街”,街與神武門相對。

神武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神武門

神武門是宮城的北城門,與午門同在宮城的中軸線上,明永樂時期建成,初稱“玄武門”,清康熙年間重修,避康熙皇帝玄燁諱,改名“神武門”。其城臺、城樓形制與西華門基本相同。現為故宮博物院的北門。

北上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北上門

北上門位於神武門外,北對景山門。面闊五間,進深兩間,正中明間及左右次間為門,各有一對朱漆金釘門扇。單簷歇山黃琉璃瓦頂。北上門本為紫禁城後花園——景山的正門,故宮博物院成立後曾作為神武門的外門,而將其第二道門改為景山公園的正門。20世紀50年代,拓寬景山前街馬路時被拆除。

景山門

"

民間曾流傳這樣一個故事:

清朝時,一位外國公使來到北京,想見皇上,卻不想下跪,禮部官員於是“別有用心”地安排他

從正陽門入皇城,再進紫禁城。

當這位公使經過巍峨的正陽門箭樓、甕城、城樓後,才走到皇城的第一道紅牆黃瓦的大門——大清門。

進入大清門,走過長長的千步廊,抬頭突然見到天安門金色的重簷、深紅的城樓撲面而來,令他傾倒。

當他走過天安門,面前又是同樣高大壯麗的端門;走過端門,午門高大的城樓和兩側伸出的城垛,像巨人張開博大的雙臂,把他收入懷抱,午門前的廣場充滿著皇宮的威嚴和神祕。

當這位公使進了午門,走過太和門,爬上太和殿時,已經感到自己不得不下跪了。他說他跪的不是中國皇帝,而是古代東方有如此完美的建築藝術。

故事終究是故事,中軸線形成了北京城的壯美秩序卻是事實。

長達7.86公里的北京中軸線上,排列著許多重要的建築: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神武門、景山、鼓樓、鐘樓。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北京中軸線主要建築平面圖

從中可以看出,北京中軸線上最多的建築居然是門,曾經的北京城一共有17座門,它們分別是: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大清門、端門、午門、太和門、乾清門、坤寧門、天一門、承光門、順貞門、神武門、北上門、景山門、壽皇門和地安門。

它們就像是一串珍珠,分佈在中軸線上,成為北京最靚麗的風景線。

永定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重建後的永定門

永定門,是明清北京外城城牆的正門,位於北京中軸線上最南端,於左安門和右安門中間,是北京外城城門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

不少網友認為,相較於北京的其它城門,永定門怎麼這麼小。其實北京外城的城門都很小,因為明朝嘉靖年間修的時候國力不行,而且又是外城。其他幾個外城的城門比永定門還小,當然有一個除外,那就是廣安門。當時廣安門是各省陸路進京的必經之路,是外城的繁華地段,修建規格是仿永定門。

正陽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正陽門全景

正陽門,是北京內城城牆的正門,南面正對外城的永定門。北京正陽門規格高於其它八門,素有“四門三橋五牌樓”之說。

四門:指正陽門共有四個門洞,即城樓門洞、箭樓門洞、甕城兩側的東、西閘門各一個門洞。

三橋:指箭樓前方護城河上的正陽橋,其實是一座石拱橋,但寬闊的橋面被欄杆分隔成三路通道,居中的通道正對著箭樓門洞,稱為御道,只有皇帝才能通行。

五牌樓:指正陽門前那座“六柱五間”的跨街牌樓。在明代京城九門都建有牌樓,唯獨正陽門牌樓的規格最高,有五個開間。

大清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大清門

大清門是明清時期皇城的正門,又稱“皇城第一門”。

清朝時,大清門至正陽門之間是用石欄杆圍成的一個方形廣場,明朝時這裡曾是鬧市街道,俗呼“棋盤街”,門外有下馬碑,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門內就是皇家御道,除皇帝、皇后、皇太后的龍車鳳輦外,其他人只能步行通過。

相傳,1644年李自成進北京後,打算改此門為“大順門”,李自成不久後失敗,退出北京,匾額也未刻成。

中華民國成立後,打算將大清門更名為中華門,本想把石匾拆下翻用背面刻上“中華門”即可,待將石匾拆下後發現裡面竟是“大明門”三字,原來清人早在二百多年前就已想到了這個辦法,於是只好重新趕製了一塊木匾。

天安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天安門

天安門於明清帝都中居很重要的地位,在照相術出現之前數百年間對它有過大量的描繪。如明《北京皇城圖》、清《康熙南巡圖》.《乾隆南巡圖》.《乾隆京城生春詩意圖》、《光緒大婚圖》等以大量生動形象的畫圖記錄了它繁盛的景貌。

明清時代天安門是皇城正門,位於皇城南垣正中,始建於明永樂時期,始稱承天門,明天順元年(1457年)被焚,成化年間(1465~1487年)重建。門前有“外金水河”,上建五座木橋,稱“外金水橋”。另在承天門左右的太廟、社稷壇前各建一座橋,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易木橋為石橋。

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並易名為天安門,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再次重修。明之承天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清順治八年改建後,城臺高13米,下部為1.6米的漢白玉石須彌座,上部磚砌塗硃色,闢五券門。城樓面闊九間,進深五間,以應《周易·乾卦》“九五,飛龍在天”之意,樓外繞以漢白玉石欄,重簷歇山黃琉璃瓦頂,通高33.7米。

端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端門

端門位於天安門和午門之間,建築規模、形式與天安門基本相同,為北京皇城的第三道門。始建於明永樂時期,清康熙六年(1667年)重修。端門內外兩側一字排開,各有朝房數十間,分列皇家六部公署。南面東朝房正中有“太廟街門”,通往太廟,西朝房正中有“社和壇門”,通往社稷壇。端門東西兩端與朝房相連,為老北京唯——座沒有城牆的城門。

午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午門

午門位於宮城南牆正中,始建於明永樂時期;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為雷火所焚,次年8月3日重建;萬曆元年(1573年)重修其正樓;李自成撤離北京時將其焚燬,清順治四年(1647年)重建;嘉慶六年(1801年)再次重建。

午門於數百年間多次重建,但始終保持倒“凹”字形城臺,臺上築樓。午門的建築規制較宮城其他三門大得多。城臺正中闢有三座過樑式城門,稱為闕門。城臺左右轉角南側各有一座小門,東側的稱左摘門,西側的稱右液門。

城臺上有崇樓五座,正樓居中,面闊九間;其東西兩側翼四角共有四座重簷四角攢尖頂方亭;午門題北部左右兩亭與南部兩亭間各以13間聯簷通脊的廊房相接,其名曰“雁翅樓”,四角亭深廣各五盈,重簷四脊,中為銅質塞金寶頂。

整座午門樓為明黃琉璃瓦頂,其平面有如展翅欲飛的金鳳凰,故午門又稱之為“五鳳樓”。威嚴的午門樓宛如三戀環抱、五峰突起,其氣勢雄偉莊嚴,令人望而起敬;其外形起伏多變,於肅穆中隱現優美。

太和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太和門

太和門位於午門之北,是紫禁城外朝宮殿的正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最早稱“奉天門”;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被焚,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新建成,改稱“皇極門”;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稱“太和門”;順治三年(1646年)、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光緒十四年(1888年)再度被焚燬,次年重建。太和門面闊九間,進深三間,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

覆重簷上歇山黃琉璃瓦頂,下為漢白玉基座。門前設銅獅一對、銅鼎四尊,均為明代遺物。太和門左右各設一門,東曰“昭德門”(明代稱“弘政門”),西曰貞貞度門”(明代稱“宣治門”)。前有一寬闊廣場,內金水河自西向東蜿蜒流過,河上橫跨石橋五座,名“內金水橋”。太和門在明代和清初是“御門聽政”之所,皇帝在此與臣下議事,頒發詔令。

乾清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乾清門

乾清門為紫禁城內廷的正宮門。乾清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高約16米,單簷歇山屋頂,坐落在高1.5米的漢白玉石須彌座上,周圍環以雕石欄杆。門前三出三階,中為御路石,兩側列銅巒金獅子一對。

乾清門東為內左門及九卿值房,西邊內右門及軍機處。門前廣場東西兩端為景運門、隆宗門。乾清門是連接內廷與外朝往來的重要通道,在清代又兼為處理政務的場所,清代的“御門聽政”在乾清門舉行。

坤寧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坤寧門

坤寧門位於紫禁城內廷的坤寧宮與御花園之間,建於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為後三宮通往御花園的主要門戶。它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單簷歇山式黃琉璃瓦頂;北向,兩側山牆斜出“八”字形照壁。

天一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天一門

天一門位於紫禁城御花園內,為欽安殿院落的正門。天一門主體由青磚砌成,正中開單洞券門,內裝雙扇朱漆宮門。黃琉璃瓦歇山頂,簷下有綠琉璃瓦仿木結構的橡,防,斗拱,門兩側各出琉璃影壁與院牆相連。

承光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承光門

承光門位於欽安殿後,北對順貞門,始建於明。僅一開間,雙扇大門,房殿式琉璃門樓。左右各接轉角琉璃矮牆,分別與集福門,延和門相連,再與順貞門一同圍合成一個袖珍院落。門內設鎏金銅臥像一對。

順貞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順貞門

順貞門位於紫禁城內廷中軸線北端,南對承光門,為御花園的北門。始建於明初,原稱“坤寧門”,嘉靖十二年(1533年)改稱今名。順貞門在形式上為隨牆琉璃門,共三座。門外為一小型廣場,俗稱“北橫街”,街與神武門相對。

神武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神武門

神武門是宮城的北城門,與午門同在宮城的中軸線上,明永樂時期建成,初稱“玄武門”,清康熙年間重修,避康熙皇帝玄燁諱,改名“神武門”。其城臺、城樓形制與西華門基本相同。現為故宮博物院的北門。

北上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北上門

北上門位於神武門外,北對景山門。面闊五間,進深兩間,正中明間及左右次間為門,各有一對朱漆金釘門扇。單簷歇山黃琉璃瓦頂。北上門本為紫禁城後花園——景山的正門,故宮博物院成立後曾作為神武門的外門,而將其第二道門改為景山公園的正門。20世紀50年代,拓寬景山前街馬路時被拆除。

景山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景山門

景山門南對北上門,內為綺望樓,建築形式與北上門基本相同,亦面闊五間就、進深兩間,單簷歇山黃琉璃瓦頂。

壽皇門

"

民間曾流傳這樣一個故事:

清朝時,一位外國公使來到北京,想見皇上,卻不想下跪,禮部官員於是“別有用心”地安排他

從正陽門入皇城,再進紫禁城。

當這位公使經過巍峨的正陽門箭樓、甕城、城樓後,才走到皇城的第一道紅牆黃瓦的大門——大清門。

進入大清門,走過長長的千步廊,抬頭突然見到天安門金色的重簷、深紅的城樓撲面而來,令他傾倒。

當他走過天安門,面前又是同樣高大壯麗的端門;走過端門,午門高大的城樓和兩側伸出的城垛,像巨人張開博大的雙臂,把他收入懷抱,午門前的廣場充滿著皇宮的威嚴和神祕。

當這位公使進了午門,走過太和門,爬上太和殿時,已經感到自己不得不下跪了。他說他跪的不是中國皇帝,而是古代東方有如此完美的建築藝術。

故事終究是故事,中軸線形成了北京城的壯美秩序卻是事實。

長達7.86公里的北京中軸線上,排列著許多重要的建築: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神武門、景山、鼓樓、鐘樓。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北京中軸線主要建築平面圖

從中可以看出,北京中軸線上最多的建築居然是門,曾經的北京城一共有17座門,它們分別是: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大清門、端門、午門、太和門、乾清門、坤寧門、天一門、承光門、順貞門、神武門、北上門、景山門、壽皇門和地安門。

它們就像是一串珍珠,分佈在中軸線上,成為北京最靚麗的風景線。

永定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重建後的永定門

永定門,是明清北京外城城牆的正門,位於北京中軸線上最南端,於左安門和右安門中間,是北京外城城門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

不少網友認為,相較於北京的其它城門,永定門怎麼這麼小。其實北京外城的城門都很小,因為明朝嘉靖年間修的時候國力不行,而且又是外城。其他幾個外城的城門比永定門還小,當然有一個除外,那就是廣安門。當時廣安門是各省陸路進京的必經之路,是外城的繁華地段,修建規格是仿永定門。

正陽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正陽門全景

正陽門,是北京內城城牆的正門,南面正對外城的永定門。北京正陽門規格高於其它八門,素有“四門三橋五牌樓”之說。

四門:指正陽門共有四個門洞,即城樓門洞、箭樓門洞、甕城兩側的東、西閘門各一個門洞。

三橋:指箭樓前方護城河上的正陽橋,其實是一座石拱橋,但寬闊的橋面被欄杆分隔成三路通道,居中的通道正對著箭樓門洞,稱為御道,只有皇帝才能通行。

五牌樓:指正陽門前那座“六柱五間”的跨街牌樓。在明代京城九門都建有牌樓,唯獨正陽門牌樓的規格最高,有五個開間。

大清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大清門

大清門是明清時期皇城的正門,又稱“皇城第一門”。

清朝時,大清門至正陽門之間是用石欄杆圍成的一個方形廣場,明朝時這裡曾是鬧市街道,俗呼“棋盤街”,門外有下馬碑,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門內就是皇家御道,除皇帝、皇后、皇太后的龍車鳳輦外,其他人只能步行通過。

相傳,1644年李自成進北京後,打算改此門為“大順門”,李自成不久後失敗,退出北京,匾額也未刻成。

中華民國成立後,打算將大清門更名為中華門,本想把石匾拆下翻用背面刻上“中華門”即可,待將石匾拆下後發現裡面竟是“大明門”三字,原來清人早在二百多年前就已想到了這個辦法,於是只好重新趕製了一塊木匾。

天安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天安門

天安門於明清帝都中居很重要的地位,在照相術出現之前數百年間對它有過大量的描繪。如明《北京皇城圖》、清《康熙南巡圖》.《乾隆南巡圖》.《乾隆京城生春詩意圖》、《光緒大婚圖》等以大量生動形象的畫圖記錄了它繁盛的景貌。

明清時代天安門是皇城正門,位於皇城南垣正中,始建於明永樂時期,始稱承天門,明天順元年(1457年)被焚,成化年間(1465~1487年)重建。門前有“外金水河”,上建五座木橋,稱“外金水橋”。另在承天門左右的太廟、社稷壇前各建一座橋,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易木橋為石橋。

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並易名為天安門,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再次重修。明之承天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清順治八年改建後,城臺高13米,下部為1.6米的漢白玉石須彌座,上部磚砌塗硃色,闢五券門。城樓面闊九間,進深五間,以應《周易·乾卦》“九五,飛龍在天”之意,樓外繞以漢白玉石欄,重簷歇山黃琉璃瓦頂,通高33.7米。

端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端門

端門位於天安門和午門之間,建築規模、形式與天安門基本相同,為北京皇城的第三道門。始建於明永樂時期,清康熙六年(1667年)重修。端門內外兩側一字排開,各有朝房數十間,分列皇家六部公署。南面東朝房正中有“太廟街門”,通往太廟,西朝房正中有“社和壇門”,通往社稷壇。端門東西兩端與朝房相連,為老北京唯——座沒有城牆的城門。

午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午門

午門位於宮城南牆正中,始建於明永樂時期;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為雷火所焚,次年8月3日重建;萬曆元年(1573年)重修其正樓;李自成撤離北京時將其焚燬,清順治四年(1647年)重建;嘉慶六年(1801年)再次重建。

午門於數百年間多次重建,但始終保持倒“凹”字形城臺,臺上築樓。午門的建築規制較宮城其他三門大得多。城臺正中闢有三座過樑式城門,稱為闕門。城臺左右轉角南側各有一座小門,東側的稱左摘門,西側的稱右液門。

城臺上有崇樓五座,正樓居中,面闊九間;其東西兩側翼四角共有四座重簷四角攢尖頂方亭;午門題北部左右兩亭與南部兩亭間各以13間聯簷通脊的廊房相接,其名曰“雁翅樓”,四角亭深廣各五盈,重簷四脊,中為銅質塞金寶頂。

整座午門樓為明黃琉璃瓦頂,其平面有如展翅欲飛的金鳳凰,故午門又稱之為“五鳳樓”。威嚴的午門樓宛如三戀環抱、五峰突起,其氣勢雄偉莊嚴,令人望而起敬;其外形起伏多變,於肅穆中隱現優美。

太和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太和門

太和門位於午門之北,是紫禁城外朝宮殿的正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最早稱“奉天門”;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被焚,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新建成,改稱“皇極門”;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稱“太和門”;順治三年(1646年)、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光緒十四年(1888年)再度被焚燬,次年重建。太和門面闊九間,進深三間,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

覆重簷上歇山黃琉璃瓦頂,下為漢白玉基座。門前設銅獅一對、銅鼎四尊,均為明代遺物。太和門左右各設一門,東曰“昭德門”(明代稱“弘政門”),西曰貞貞度門”(明代稱“宣治門”)。前有一寬闊廣場,內金水河自西向東蜿蜒流過,河上橫跨石橋五座,名“內金水橋”。太和門在明代和清初是“御門聽政”之所,皇帝在此與臣下議事,頒發詔令。

乾清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乾清門

乾清門為紫禁城內廷的正宮門。乾清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高約16米,單簷歇山屋頂,坐落在高1.5米的漢白玉石須彌座上,周圍環以雕石欄杆。門前三出三階,中為御路石,兩側列銅巒金獅子一對。

乾清門東為內左門及九卿值房,西邊內右門及軍機處。門前廣場東西兩端為景運門、隆宗門。乾清門是連接內廷與外朝往來的重要通道,在清代又兼為處理政務的場所,清代的“御門聽政”在乾清門舉行。

坤寧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坤寧門

坤寧門位於紫禁城內廷的坤寧宮與御花園之間,建於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為後三宮通往御花園的主要門戶。它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單簷歇山式黃琉璃瓦頂;北向,兩側山牆斜出“八”字形照壁。

天一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天一門

天一門位於紫禁城御花園內,為欽安殿院落的正門。天一門主體由青磚砌成,正中開單洞券門,內裝雙扇朱漆宮門。黃琉璃瓦歇山頂,簷下有綠琉璃瓦仿木結構的橡,防,斗拱,門兩側各出琉璃影壁與院牆相連。

承光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承光門

承光門位於欽安殿後,北對順貞門,始建於明。僅一開間,雙扇大門,房殿式琉璃門樓。左右各接轉角琉璃矮牆,分別與集福門,延和門相連,再與順貞門一同圍合成一個袖珍院落。門內設鎏金銅臥像一對。

順貞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順貞門

順貞門位於紫禁城內廷中軸線北端,南對承光門,為御花園的北門。始建於明初,原稱“坤寧門”,嘉靖十二年(1533年)改稱今名。順貞門在形式上為隨牆琉璃門,共三座。門外為一小型廣場,俗稱“北橫街”,街與神武門相對。

神武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神武門

神武門是宮城的北城門,與午門同在宮城的中軸線上,明永樂時期建成,初稱“玄武門”,清康熙年間重修,避康熙皇帝玄燁諱,改名“神武門”。其城臺、城樓形制與西華門基本相同。現為故宮博物院的北門。

北上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北上門

北上門位於神武門外,北對景山門。面闊五間,進深兩間,正中明間及左右次間為門,各有一對朱漆金釘門扇。單簷歇山黃琉璃瓦頂。北上門本為紫禁城後花園——景山的正門,故宮博物院成立後曾作為神武門的外門,而將其第二道門改為景山公園的正門。20世紀50年代,拓寬景山前街馬路時被拆除。

景山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景山門

景山門南對北上門,內為綺望樓,建築形式與北上門基本相同,亦面闊五間就、進深兩間,單簷歇山黃琉璃瓦頂。

壽皇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壽皇門

壽皇門為景山壽皇殿院落之門,為隨牆琉璃門三座,殿內平時懸掛歷代皇帝畫像,皇帝駕崩則作為臨時停靈的地方。

地安門

"

民間曾流傳這樣一個故事:

清朝時,一位外國公使來到北京,想見皇上,卻不想下跪,禮部官員於是“別有用心”地安排他

從正陽門入皇城,再進紫禁城。

當這位公使經過巍峨的正陽門箭樓、甕城、城樓後,才走到皇城的第一道紅牆黃瓦的大門——大清門。

進入大清門,走過長長的千步廊,抬頭突然見到天安門金色的重簷、深紅的城樓撲面而來,令他傾倒。

當他走過天安門,面前又是同樣高大壯麗的端門;走過端門,午門高大的城樓和兩側伸出的城垛,像巨人張開博大的雙臂,把他收入懷抱,午門前的廣場充滿著皇宮的威嚴和神祕。

當這位公使進了午門,走過太和門,爬上太和殿時,已經感到自己不得不下跪了。他說他跪的不是中國皇帝,而是古代東方有如此完美的建築藝術。

故事終究是故事,中軸線形成了北京城的壯美秩序卻是事實。

長達7.86公里的北京中軸線上,排列著許多重要的建築: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神武門、景山、鼓樓、鐘樓。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北京中軸線主要建築平面圖

從中可以看出,北京中軸線上最多的建築居然是門,曾經的北京城一共有17座門,它們分別是: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大清門、端門、午門、太和門、乾清門、坤寧門、天一門、承光門、順貞門、神武門、北上門、景山門、壽皇門和地安門。

它們就像是一串珍珠,分佈在中軸線上,成為北京最靚麗的風景線。

永定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重建後的永定門

永定門,是明清北京外城城牆的正門,位於北京中軸線上最南端,於左安門和右安門中間,是北京外城城門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

不少網友認為,相較於北京的其它城門,永定門怎麼這麼小。其實北京外城的城門都很小,因為明朝嘉靖年間修的時候國力不行,而且又是外城。其他幾個外城的城門比永定門還小,當然有一個除外,那就是廣安門。當時廣安門是各省陸路進京的必經之路,是外城的繁華地段,修建規格是仿永定門。

正陽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正陽門全景

正陽門,是北京內城城牆的正門,南面正對外城的永定門。北京正陽門規格高於其它八門,素有“四門三橋五牌樓”之說。

四門:指正陽門共有四個門洞,即城樓門洞、箭樓門洞、甕城兩側的東、西閘門各一個門洞。

三橋:指箭樓前方護城河上的正陽橋,其實是一座石拱橋,但寬闊的橋面被欄杆分隔成三路通道,居中的通道正對著箭樓門洞,稱為御道,只有皇帝才能通行。

五牌樓:指正陽門前那座“六柱五間”的跨街牌樓。在明代京城九門都建有牌樓,唯獨正陽門牌樓的規格最高,有五個開間。

大清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大清門

大清門是明清時期皇城的正門,又稱“皇城第一門”。

清朝時,大清門至正陽門之間是用石欄杆圍成的一個方形廣場,明朝時這裡曾是鬧市街道,俗呼“棋盤街”,門外有下馬碑,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門內就是皇家御道,除皇帝、皇后、皇太后的龍車鳳輦外,其他人只能步行通過。

相傳,1644年李自成進北京後,打算改此門為“大順門”,李自成不久後失敗,退出北京,匾額也未刻成。

中華民國成立後,打算將大清門更名為中華門,本想把石匾拆下翻用背面刻上“中華門”即可,待將石匾拆下後發現裡面竟是“大明門”三字,原來清人早在二百多年前就已想到了這個辦法,於是只好重新趕製了一塊木匾。

天安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天安門

天安門於明清帝都中居很重要的地位,在照相術出現之前數百年間對它有過大量的描繪。如明《北京皇城圖》、清《康熙南巡圖》.《乾隆南巡圖》.《乾隆京城生春詩意圖》、《光緒大婚圖》等以大量生動形象的畫圖記錄了它繁盛的景貌。

明清時代天安門是皇城正門,位於皇城南垣正中,始建於明永樂時期,始稱承天門,明天順元年(1457年)被焚,成化年間(1465~1487年)重建。門前有“外金水河”,上建五座木橋,稱“外金水橋”。另在承天門左右的太廟、社稷壇前各建一座橋,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易木橋為石橋。

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並易名為天安門,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再次重修。明之承天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清順治八年改建後,城臺高13米,下部為1.6米的漢白玉石須彌座,上部磚砌塗硃色,闢五券門。城樓面闊九間,進深五間,以應《周易·乾卦》“九五,飛龍在天”之意,樓外繞以漢白玉石欄,重簷歇山黃琉璃瓦頂,通高33.7米。

端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端門

端門位於天安門和午門之間,建築規模、形式與天安門基本相同,為北京皇城的第三道門。始建於明永樂時期,清康熙六年(1667年)重修。端門內外兩側一字排開,各有朝房數十間,分列皇家六部公署。南面東朝房正中有“太廟街門”,通往太廟,西朝房正中有“社和壇門”,通往社稷壇。端門東西兩端與朝房相連,為老北京唯——座沒有城牆的城門。

午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午門

午門位於宮城南牆正中,始建於明永樂時期;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為雷火所焚,次年8月3日重建;萬曆元年(1573年)重修其正樓;李自成撤離北京時將其焚燬,清順治四年(1647年)重建;嘉慶六年(1801年)再次重建。

午門於數百年間多次重建,但始終保持倒“凹”字形城臺,臺上築樓。午門的建築規制較宮城其他三門大得多。城臺正中闢有三座過樑式城門,稱為闕門。城臺左右轉角南側各有一座小門,東側的稱左摘門,西側的稱右液門。

城臺上有崇樓五座,正樓居中,面闊九間;其東西兩側翼四角共有四座重簷四角攢尖頂方亭;午門題北部左右兩亭與南部兩亭間各以13間聯簷通脊的廊房相接,其名曰“雁翅樓”,四角亭深廣各五盈,重簷四脊,中為銅質塞金寶頂。

整座午門樓為明黃琉璃瓦頂,其平面有如展翅欲飛的金鳳凰,故午門又稱之為“五鳳樓”。威嚴的午門樓宛如三戀環抱、五峰突起,其氣勢雄偉莊嚴,令人望而起敬;其外形起伏多變,於肅穆中隱現優美。

太和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太和門

太和門位於午門之北,是紫禁城外朝宮殿的正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最早稱“奉天門”;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被焚,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新建成,改稱“皇極門”;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稱“太和門”;順治三年(1646年)、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光緒十四年(1888年)再度被焚燬,次年重建。太和門面闊九間,進深三間,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

覆重簷上歇山黃琉璃瓦頂,下為漢白玉基座。門前設銅獅一對、銅鼎四尊,均為明代遺物。太和門左右各設一門,東曰“昭德門”(明代稱“弘政門”),西曰貞貞度門”(明代稱“宣治門”)。前有一寬闊廣場,內金水河自西向東蜿蜒流過,河上橫跨石橋五座,名“內金水橋”。太和門在明代和清初是“御門聽政”之所,皇帝在此與臣下議事,頒發詔令。

乾清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乾清門

乾清門為紫禁城內廷的正宮門。乾清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高約16米,單簷歇山屋頂,坐落在高1.5米的漢白玉石須彌座上,周圍環以雕石欄杆。門前三出三階,中為御路石,兩側列銅巒金獅子一對。

乾清門東為內左門及九卿值房,西邊內右門及軍機處。門前廣場東西兩端為景運門、隆宗門。乾清門是連接內廷與外朝往來的重要通道,在清代又兼為處理政務的場所,清代的“御門聽政”在乾清門舉行。

坤寧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坤寧門

坤寧門位於紫禁城內廷的坤寧宮與御花園之間,建於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為後三宮通往御花園的主要門戶。它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單簷歇山式黃琉璃瓦頂;北向,兩側山牆斜出“八”字形照壁。

天一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天一門

天一門位於紫禁城御花園內,為欽安殿院落的正門。天一門主體由青磚砌成,正中開單洞券門,內裝雙扇朱漆宮門。黃琉璃瓦歇山頂,簷下有綠琉璃瓦仿木結構的橡,防,斗拱,門兩側各出琉璃影壁與院牆相連。

承光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承光門

承光門位於欽安殿後,北對順貞門,始建於明。僅一開間,雙扇大門,房殿式琉璃門樓。左右各接轉角琉璃矮牆,分別與集福門,延和門相連,再與順貞門一同圍合成一個袖珍院落。門內設鎏金銅臥像一對。

順貞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順貞門

順貞門位於紫禁城內廷中軸線北端,南對承光門,為御花園的北門。始建於明初,原稱“坤寧門”,嘉靖十二年(1533年)改稱今名。順貞門在形式上為隨牆琉璃門,共三座。門外為一小型廣場,俗稱“北橫街”,街與神武門相對。

神武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神武門

神武門是宮城的北城門,與午門同在宮城的中軸線上,明永樂時期建成,初稱“玄武門”,清康熙年間重修,避康熙皇帝玄燁諱,改名“神武門”。其城臺、城樓形制與西華門基本相同。現為故宮博物院的北門。

北上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北上門

北上門位於神武門外,北對景山門。面闊五間,進深兩間,正中明間及左右次間為門,各有一對朱漆金釘門扇。單簷歇山黃琉璃瓦頂。北上門本為紫禁城後花園——景山的正門,故宮博物院成立後曾作為神武門的外門,而將其第二道門改為景山公園的正門。20世紀50年代,拓寬景山前街馬路時被拆除。

景山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景山門

景山門南對北上門,內為綺望樓,建築形式與北上門基本相同,亦面闊五間就、進深兩間,單簷歇山黃琉璃瓦頂。

壽皇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壽皇門

壽皇門為景山壽皇殿院落之門,為隨牆琉璃門三座,殿內平時懸掛歷代皇帝畫像,皇帝駕崩則作為臨時停靈的地方。

地安門

老北京城中軸線上到底有多座門,剩下的堪稱中國古代建築的精華

地安門

地安門位於皇城北牆正中,南對景山,北對鼓樓,俗稱“後門”。

中國建築大師樑思成曾讚美這條中軸線是“一根長達八公里,全世界最長,也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穿過全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前後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的分配都是以這中軸線為依據的;氣魄之雄偉就在這個南北引伸、一貫到底的規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