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拱的演變

建築 中國建築 設計 西周 漢朝 文化 連環畫雜志手機閱覽室 2019-06-06

(來源:原創: 嫻醬 壹匠設計工作室)

∞∞ 斗拱的演變 ∞∞

斗栱,又稱枓栱、鬥科、欂櫨、鋪作、蓮花托、牌科,它是中華民族建築史上的傑出創造,是中國建築文化的重要標誌之一。

斗拱是中國木構架建築結構的關鍵性部件,在橫樑和立柱之間挑出以承重,將屋簷的荷載經斗栱傳遞到立柱。斗栱又有一定的裝飾作用,是中國古典建築顯著特徵之一。

.· 斗拱的組成 ·.

在柱子與樑枋上因為要挑出屋頂伸出的屋簷,需要有一種構件支托住屋簷下的枋子和櫞子,古代工匠用弓形的短木從柱子和樑上伸出,一層不夠再加一層,弓木層層挑出使屋簷得以伸出屋身之外,這種方形木稱為“拱”。在兩層拱之間用方木塊墊,小方木形如鬥。這種用多層拱與鬥結合成的構件就稱為“斗拱”。斗拱在明清時期又叫做“鋪作”。

斗拱的演變

位於不同部位的斗栱有不同的名稱——補間斗拱、柱頭斗拱、轉角鬥拱。

斗拱的演變

.· 斗拱的演變 ·.

斗拱在中國木構架建築的發展過程中起過重要作用,它的演變可以看作是中國傳統木構架建築形制演變的重要標誌,也是鑑別中國古代木構架建築年代的一個重要依據。斗拱的演變大體可分三個階段。

1.西周-隋——萌芽到基本成型

· 結構機能:承託、懸挑、減少彎矩和剪力

西周銅器拱令簋上已有大斗的形象,戰國中山國墓出土的銅方案上有鬥和45°斜置拱的形象。漢代的石闕、明器、畫像石和畫像磚上也有大量斗拱的形象。從漢高頤闕和四川牧馬山、山東高唐出土的漢明器陶樓上可以看出,柱頂有斗拱承託檁、樑或樓層地面枋,挑樑外端的斗拱承託簷檁,各個斗拱間互不相連。漢代以後開始在柱間用斗拱,最初是一種在現代稱為人字拱的斗拱,即在額枋上立一個叉手,上置一斗,承託簷檁。

斗拱的演變

斗拱的演變

2.唐宋-元——全成熟

· 結構功能更加完善

· 形成規範化

· 從孤立的節點托架連結成整體的水平框架

這個時期斗拱的主要特點在於柱頭斗拱所承託的樑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樑架拉結在一起,順屋身左右橫出的拱也和井榦狀的柱頭方(即枋)交搭在一起。建築的一圈柱頭枋和同它成直角的正、側兩面的樑交織成一個分為若干井字格的水平框架,斗拱成為各交叉處的加強節點。這時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簷的構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個水平框架現在稱為“鋪作層”,用於殿堂型構架柱網之上,對保持木構架的整體性起關鍵作用。現存唐代五臺山佛光寺大殿的斗拱,就是這種做法的典型實例。宋《營造法式》中所載各種殿堂構架的斗拱與樑架結合,已不如唐代緊密,但仍類似。

斗拱的演變

斗拱的演變

斗拱的演變

3.明清——功能衰退

· 懸挑功能退化

· 出簷尺度縮小

· 樑架節點簡化

· 裝飾化、高度程式化、虛假化、繁縟化

自明代開始,柱頭間使用大、小額枋和隨樑枋,斗拱的尺度不斷縮小,間距加密。清式建築的樑不再像宋式那樣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壓在斗拱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簷桁。因此,斗拱發展到明清以後便不再起維持構架整體性和增加出簷的作用,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為縮小。

斗拱的演變

斗拱的演變

斗拱是中國古建築的代表性語言符號,根植於民族文化的土壤中並結合不同時期審美理念,不斷髮展和完善而成的,今日以成為傳統建築的魅力形象標誌。

斗拱的演變

宋代四鋪作斗拱

(鋪作數=出挑數+3)

斗拱的演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