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業首日火爆到停業,Costco能在中國取得成功嗎?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有人說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是時間安排的,所以也許Costco的人在暗自希望他們的時間能安排好一點。

自1972年尼克松(Nixon)總統訪華以來,中美關係出現過一些最糟糕的時期。本週,美國最大的連鎖會員制倉儲量販店Costco在上海閔行區開設了第一家門店。開業日的表現是令人刮目相看的。根據各大社交平臺的反饋,這家店非常成功,停車位要等三個小時,收銀臺要等半個小時,導致這家店在很短的時間內便暫停了營業。

這種盛大的開業狂歡是否會延續到正常的購物日,還有待觀察。Costco的管理人士說,他們相信他們的低成本、批量購買的商業模式會吸引中國消費者,他們可以對標山姆會員商店在中國取得的成功。山姆會員商店是沃爾瑪旗下的高端會員制商店,於1996年進入中國市場,目前經營著23家門店,計劃到明年年底將這一數字提高一倍左右,擁有超過200萬的會員。

但它的成功——以及沃爾瑪在中國開設自有門店的歷史記錄——似乎是在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國家經營過的西方門店的例外。與美國相比,中國的住房面積要小得多,居民收入也要低得多,中國消費者可能不會接受一加侖裝的蛋黃醬和36包廁紙的商品模式。

美國和歐洲的大型零售商都經歷了慘痛的教訓,他們發現了將自己的商業模式推廣到中國市場是多麼困難,即使是在最好的時期,更不用說如今中美貿易摩擦階段。

被公認為是全球第二大零售商的法國大型折扣店家樂福(Carrefour)成為最新一家感受到這種痛苦的公司。今年早些時候,家樂福宣佈將把80%的中國零售業務出售給一家當地運營商,最終的計劃是出售剩餘的資產,並完全退出該國。它加入了亞馬遜(Amazon)、家得寶(Home Depot)和瑪莎百貨(Marks & Spencer)等美國或歐洲零售商的行列,關閉了在中國的門店。

剩下的玩家是沃爾瑪,它繼續在中國經營著400多家門店,但也多次表示對目前的狀況不滿意。2016年,該公司將旗下的中國電子商務業務一號店(Yihoadian)出售給了線上零售巨頭京東(JD.com)。

家樂福的舉措還涉及向當地公司蘇寧易購(Suning.com)出售商品。家樂福是較早進入中國的西方零售商之一,1995年在中國開設了第一家門店。現在,它擁有210家大型綜合性商店,包括雜貨店和食品店,這是它在歐洲的標誌性模式,另外還有24家便利店。去年,他們總共完成了約41億美元的銷售額,但業務仍然無利可圖。

蘇寧電器在中國700個城市擁有近9,000家門店,據稱是中國第三大電子商務企業,該公司擬收購家樂福80%的股份。

面對來自阿里巴巴和其他公司的巨大競爭,亞馬遜在今年春天決定放棄在中國的大部分業務。該公司自2004年以來一直在中國開展業務,雖然將繼續向中國發貨,但商品將來自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

另一家歐洲大型零售商樂購(Tesco)在2013年退出了中國業務,保留了一小部分市場份額,就像家樂福(Carrefour)一樣。而瑪莎百貨(Marks & Spencer)在2016年關閉了實體店,兩年後又關閉了在線業務。2012年,家得寶(Home Depot)關閉了6年前購買的最後一家門店。

所有這些活動使得只有少數西方零售商仍在中國經營,儘管快餐和奢侈品牌在中國蓬勃發展。玩具反斗城(Toys "R" Us)繼續在中國和亞洲其它地區建立合資企業,儘管其美國門店已倒閉。阿爾迪(Aldi)也剛剛在中國開了第一家分店。

唯一一家在中國蓬勃發展的真正成功的西方零售商是宜家(IKEA)。宜家於1998年進入中國,目前在內地運營著29家門店,另外還有4家位於香港。這家瑞典家居用品零售商可以說是全球最成功的零售商,在其本土以外進行了擴張,還在50多個國家開設了門店。

為什麼它成功了,而其他許多公司卻失敗了,這是一個充滿爭議和神祕感的話題。當然,其低廉的價格和簡單的設計吸引了多種文化,尤其是中國。但它的“現成”組裝平臺似乎與中國對自己動手興趣有限的傳統背道而馳。當家得寶離開中國時,它將此作為DIY模式在中國失敗的一個原因。

無論方向如何,將任何商業模式從一種文化帶到另一種文化都是很麻煩的。從英國的樂購到日本的高島屋(Takashimaya),再到家樂福,當他們試圖在美國開展業務時,都遭遇了悲慘的失敗——儘管德國的阿爾迪(Aldi)和利德爾(Lidl)在美國取得了成功。

對Costco來說,挑戰是它能否在中國市場上找到一席之地,儘管目前存在貿易逆風的阻礙。

Warren Shoulberg為福布斯撰稿人,表達觀點僅代表個人。 譯 Leo 校 李永強

- END -

文章版權歸福布斯中國所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如需轉載,可在後臺回覆“轉載”自動獲取具體方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