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信滹沱冰合事,世間興廢不由人。”元朝至元年間,有一位僧人名吉祥,來礦洞山遊玩,發現這兒山勢崢嶸,絕壁萬仞,密林深處雲霧繚繞,是一處參禪唸佛的靜修場所,於是留住此山,建寺修禪。

滹沱河畔美麗的雙泉寺你去過嗎?

清水河與滹沱河匯合處

“津谷朝遠行,水川夕照尋。” “雨季水勢一望無際,旱季沙洲淺灘羅織,沿河渡口輕舟橫渡,上下游則風帆相濟。時至民國,河中船舶500有餘,往來於正定高家營、深澤乘馬等碼頭。晨曦夕照時,滹沱河泊船如龍、波光如鱗、燈火星流、往來籲號、行業繁多、鋪面林立、熱鬧非凡。河內魚蝦鱉蟹成群,水面天鵝魚鷹遊弋,兩岸飛禽走獸棲息,河濱之地綠草繁茂、間雜牛羊……”這是昔日有關滹沱河的記載。礦洞山風景秀麗,景色迷人,唯獨缺乏水源。茗茶煮飯全靠山澗積水,如遇天旱不雨,澗水乾涸,就得下山到七裡遠的滹沱河(慮虒河)背水。

滹沱河畔美麗的雙泉寺你去過嗎?

滹沱河畔

“鐵騎若雪山,飲流涸滹沱。”滹沱河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禮記》:晉人將有事於河(黃河),必先滹沱。《戰國策》:趙攻中山,以擅滹沱。東漢建安年間,曹操自饒陽北引滹沱河為平虜渠。北魏時,冀州刺史王質以滹沱河流屈曲,疏而宜之。唐朝永徽五年(654),河北大水,滹沱溢,損五千餘家。永淳二年(683),恆州滹沱河及山水暴溢,害稼。建中元年(780),幽、鎮、魏、博大雨,易水、滹沱橫流,自山而下,轉石折樹,水高丈餘,苗稼蕩盡。又開成元年(836),鎮州滹沱河溢,害稼。此滹沱屢溢之驗也。自安史之亂,滹沱南北常為戰爭之所。五代時,契丹南牧,晉人每御之於滹沱。宋鹹平年間,何承矩築堤儲水,以限戎馬,則引滹沱為塘泊。蓋滹沱橫亙於河北,燕趙有事,滹沱上下,皆津渡處矣。滹沱河歷史名稱多異。《禮記》稱惡池或霍池。《周禮》稱厚池。戰國時稱呼淪水(呼池水)。秦稱厚池河。東漢稱滹沱河。《史記》稱滹沱,也稱亞淪。《水經注》稱滹沱。曹魏稱呼沱河。西晉稱滹沱河。北魏曾一度改稱清寧河。滹沱河發源于山西繁峙縣泰戲山下孤山村一帶,流經代縣、原平縣及忻定盆地,自東冶鎮以下轉入太行山東坡,從猴刎入平頂山,經崗南水庫、黃壁莊水庫和靈壽縣,自正定縣北白店村西入境,徑流縣內40多個村莊,至大豐屯村北出境入藁城縣,經無極、晉縣、深澤、安平、饒陽等縣,至獻縣老河口與滏陽新河匯合入海。

滹沱河畔美麗的雙泉寺你去過嗎?

滹沱河陡峭山巒

“過了長江與大河,橫流數仞絕滹沱。”山路遷回曲折,荊棘叢生,青壯年一去也得兩個時辰,且一桶水僅能供一天用。一天下來,除了背水、打柴、種地外,很少有時間唸經參禪,精進修持。後來吉祥從鄰村買了一頭毛驢,專門用於馱水。吉祥和尚趕著小毛驢經常出現在礦洞山至慮虒河的山路上。日子長了,沿途村莊的人都認得馱水小毛驢,都知道是礦洞山吉祥老和尚的馱水驢。有時吉祥和尚有事不能跟隨小毛驢就讓小毛驢單獨去馱水。凡是看到的人,都要將桶裝滿水,把驢趕回寺去吉祥和尚為了酬謝裝水人的辛苦,就在驢的鞍心裡放兩個窩頭,誰裝水誰就吃,以後也就逐漸成為不成規矩的規矩了,吉祥和尚再也不用出去了。

滹沱河畔美麗的雙泉寺你去過嗎?

滹沱河灘上的牛群

“澄波泛月影,激浪聚沙文。”至元六年,礦洞山興建寺廟,工匠人多,工程用水量大,小毛驢由過去的一天一趟,變成了一天兩趟,一天要往返二十八里路,獨來獨往日不間斷。這年盛夏的一天,太陽已偏西,小毛驢遲遲不回。要在平時,第二趟也應該回來了,今天怎麼第一趟還不見影兒?是鄰村的吳二鬼把驢牽走了?是小毛驢在半路上遇到什麼不測了?還是山外發生了什麼事情?……吉祥和尚焦急萬分,趕緊下山。他爬山崗,繞崖澗,從小道直奔河邊。行至一座小山崗時,他望見小毛驢馱著兩隻水桶在路上不停地打轉併發出打鼻的聲音。

滹沱河畔美麗的雙泉寺你去過嗎?

昔日滹沱河

“霞明深淺浪,風捲去來雲。”吉祥和尚三步併成兩步,向小毛驢跑去。天哪!一條五丈長的大青蛇高昂著頭,口吐火紅的蛇信,晃動著身軀,阻攔了小毛驢歸路。他趕忙雙手合十,兩眼微閉,虔誠禱告:“神聖明鑑,建寺用水告急,如果修廟觸犯了神明,敬請原諒!如果是不願讓我們勞苦到山下馱水,請神靈指點,小僧願在寺廟建成後為你傳名。”話音剛落,只見大青蛇昂頭擺尾,調轉方向,順著小毛驢馱水的山路竄去。吉祥和尚尾隨其後到了建寺的工地,大青蛇竄到寺東的平臺上,繞了兩個圓圈,瞬間就不見了。

滹沱河畔美麗的雙泉寺你去過嗎?

滹沱河畔青山綠水

“誰忍仙舟上,攜手獨思君。”吉祥和尚感悟,大青蛇攔路是神靈在點化我們,青蛇盤過的地方一定有水。焚香叩拜後,便立即召喚人們在青蛇盤過的兩個地方打井探水。挖到不足一丈時,奇蹟出現了,井底下冒出清格粼粼的泉水,不幹不溢,取用不竭,保證了寺廟的工程用水。吉祥和尚念小毛驢馱水有功,便把它放歸山坡,讓它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草豐盛的山坡上。然而青蛇攔路的故事直流傳至今。為了不忘青蛇的點化之恩,人們將當年青蛇攔路的小山崗叫做“望驚堖”,礦洞山興建的寺廟也遂取名為“雙泉寺”。

滹沱河畔美麗的雙泉寺你去過嗎?

五臺縣滹沱河

“風沙睢水終亡楚,草木公山竟蹙秦。”滹沱河是我的本命河。它大,我小。它的傳說實在是多,哪怕就是講上十天十夜也講不完——與它相比我永遠長不到它那麼大,但是,我能把它深深地藏在心裡,包括它那深褐色的像戰慄的大地似的河水,那顫慄不安的岸,還有它那充滿天地之間的吼聲和氣氛。古代商隊從樑家寨的滹沱河出發翻過牛道嶺駱駝峰至少要走一天時間……如今,它的魅力依舊,美麗依舊,歷史依舊,讓我們後人依稀可見其深厚底蘊與共和國新時代同呼吸,共詠唱……

註釋:滹沱河別名慮虒河,發源于山西省繁峙縣泰戲山孤山村一帶,東流至河北省獻縣臧橋與子牙河另一支流滏陽河相匯入海。全長587公里,流域面積2.73萬平方公里。滹沱河,是一條古老的河,歷史久遠,名稱多異。滹沱河發源于山西繁峙縣泰戲山下孤山村一帶,流經代縣、原平縣及忻定盆地,自東冶鎮以下轉入太行山東坡,從猴刎入平頂山,經崗南水庫、黃壁莊水庫和靈壽縣,自正定縣北白店村西入境,經流縣內40多個村莊,至大豐屯村北出境入藁城縣,經無極、晉縣、深澤、安平、饒陽等縣,至獻縣老河口與滏陽新河匯合入海。

滹沱河歷史名稱多異。《禮記》稱惡池或霍池。《周禮》稱厚池。戰國時稱呼淪水(呼池水)。秦稱厚池河。東漢稱滹沱河。《史記》稱滹沱,也稱亞淪。《水經注》稱滹沱。曹魏稱呼沱河。西晉稱滹沱河。北魏曾一度改稱清寧河。滹沱河發源于山西繁峙縣泰戲山下孤山村一帶,流經代縣、原平縣及忻定盆地,自東冶鎮以下轉入太行山東坡,從猴刎入平頂山,經崗南水庫、黃壁莊水庫和靈壽縣,自正定縣北白店村西入境,經流縣內40多個村莊,至大豐屯村北出境入藁城縣,經無極、晉縣、深澤、安平、饒陽等縣,至獻縣老河口與滏陽新河匯合入海。

“雨季水勢一望無際,旱季沙洲淺灘羅織,沿河渡口輕舟橫渡,上下游則風帆相濟。時至民國,河中船舶500有餘,往來於正定高家營、深澤乘馬等碼頭。晨曦夕照時,滹沱河泊船如龍、波光如鱗、燈火星流、往來籲號、行業繁多、鋪面林立、熱鬧非凡。河內魚蝦鱉蟹成群,水面天鵝魚鷹遊弋,兩岸飛禽走獸棲息,河濱之地綠草繁茂、間雜牛羊……”這是昔日有關滹沱河的記載。

滹沱河畔美麗的雙泉寺你去過嗎?

滹沱河人工溼地

滹沱河,因為處於流域上游,而且相當部分經過山區,汙染狀況確實比河北段要輕微,但是現狀和前景都不容樂觀。部分地區的工業排汙已經造成耕地欠收絕收,水產養殖損失嚴重,居民飲用水質量大幅下降。而且,更讓人感到形勢嚴峻的是,部分縣市的基層領導和環保部門負責人對環境保護的責任心不強,重視程度不夠,目前的汙染狀況有愈演愈烈的趨勢。646萬多沿岸人口,相當於歐洲一箇中等國家的人口總數,卻生活在一條被汙染的母親河旁,這是一個令人觸目驚心的事實。然而,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滹沱河常年斷流、植被稀少、生態環境日漸脆弱。近年來,河道內非法採砂、挖砂吸鐵、掘草放牧現象日趨嚴重,更加劇了滹沱河生態環境的惡化。滹沱河不僅沒能起到氣候調節作用,反而成為市區風沙、粉塵的主要汙染源。為改善滹沱河市區段的生態環境,石家莊市政府於2005年啟動了滹沱河人工溼地工程。滹沱河開發整治區域內的生態環境得到優化和改善,水源地生態得到有效恢復。通過汙水截流和垃圾清除,原來河沿岸部分因汙染而遭廢棄的自來水井水質明顯改善,各項指標達到國家標準,並於2005年6月開始陸續恢復供水。太平河濱水景觀的建成,不僅為市民提供了休閒放鬆的良好場所,而且已成為遷徙候鳥的良好棲息地。天鵝、黑鸛等珍禽連續兩年飛抵太平河。

作者簡介:胡立成,筆名虹雨,五臺縣東峪村人,醫教世家之後。文化傳媒人,品牌創意人,抗戰紅色文化傳承人,鄉土文化宣傳人。北京市寫作學會會員、國際攝影協會會員、文字友情新媒體總編、中國網特約編輯、《旅遊作家》專欄作家、山西新聞網慢遊山西專欄作者、國際攝影雜誌記者等。曾多次在全國刊物上發表並獲獎。郵箱:[email protected]

文化主張:在脆弱中堅強才是真正的堅強和堅韌,時間才是評價一個作家作品好壞的最公正的法官。(林清玄語)品牌文化乃民族之精魂,文化品牌乃祖國之瑰寶,品牌文化乃世界之大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