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
"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虎丘記》

(袁宏道 公元1595年)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無高巖邃壑,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遊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為尤勝。

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靚妝麗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間,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雲瀉,遠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聲若聚蚊,不可辨識。分曹部署,競以歌喉相鬥;雅俗既陳,妍媸自別。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練,一切瓦釜,寂然停聲,屬而和者,才三四輩。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板而歌,竹肉相發,清聲亮徹,聽者魂銷。比至夜深,月影橫斜,荇藻凌亂,則簫板亦不復用,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響徹雲際,每度一字,幾盡一刻,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

劍泉深不可測,飛巖如削。千頃雲得天池諸山作案,巒壑競秀,最可觴客。但過午則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閣亦佳,晚樹尤可觀。面北為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僅虞山一點在望。堂廢已久,餘與江進之謀所以復之,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於其中;而病尋作,餘既乞歸,恐進之之興亦闌矣。山川興廢,信有時哉!

吏吳兩載,登虎丘者六。最後與江進之、方子公同登,遲月生公石上,歌者聞令來,皆避匿去,餘因謂進之曰:“甚矣,烏紗之橫,皁隸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聽曲此石上者,如月!”今餘幸得解官稱吳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識餘言否耶?

"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虎丘記》

(袁宏道 公元1595年)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無高巖邃壑,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遊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為尤勝。

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靚妝麗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間,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雲瀉,遠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聲若聚蚊,不可辨識。分曹部署,競以歌喉相鬥;雅俗既陳,妍媸自別。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練,一切瓦釜,寂然停聲,屬而和者,才三四輩。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板而歌,竹肉相發,清聲亮徹,聽者魂銷。比至夜深,月影橫斜,荇藻凌亂,則簫板亦不復用,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響徹雲際,每度一字,幾盡一刻,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

劍泉深不可測,飛巖如削。千頃雲得天池諸山作案,巒壑競秀,最可觴客。但過午則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閣亦佳,晚樹尤可觀。面北為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僅虞山一點在望。堂廢已久,餘與江進之謀所以復之,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於其中;而病尋作,餘既乞歸,恐進之之興亦闌矣。山川興廢,信有時哉!

吏吳兩載,登虎丘者六。最後與江進之、方子公同登,遲月生公石上,歌者聞令來,皆避匿去,餘因謂進之曰:“甚矣,烏紗之橫,皁隸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聽曲此石上者,如月!”今餘幸得解官稱吳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識餘言否耶?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白話文:

虎丘離蘇州城只有七八里,那山上沒有高聳的山岩幽邃的溝谷,只是因為接近蘇州城的緣故,(達官貴人)裝飾豪華、滿載聲歌的遊船,沒有一天沒有的。凡是有月亮的晚上,有花的早晨,有雪的傍晚,遊人來來往往,紛繁錯雜得像織布一樣。中秋時節(這景象)就更加繁盛。

每到這一天,蘇州城家家戶戶傾城而出,肩挨肩,人擠人,接踵而來。無論是官宦人家的男男女女,還是平民百姓,沒有誰不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很多人坐在厚厚的坐墊上,把酒放在路邊。從千人石到山門,密密麻麻緊挨著的遊客多如魚鱗。檀木所制的歌板堆積得就像山丘,酒器裡盛的酒如雲彩一樣奔瀉不停。遠遠望去,就像無數大雁落在平坦的沙灘上,又像彩霞鋪在江面上。即使用電閃雷鳴也無法形容那熱鬧的場面。

剛擺上酒席時,唱歌的人成百上千,聲音像蚊蟲齊鳴,分不清(唱些什麼)。分部安排好後,都競相以最新流行的歌曲一爭高低,雅樂俗樂都有,唱得好壞也自有分別。過了一會兒,搖頭踏腳按節拍唱歌的人,就只剩數十人了。不久,明月高懸在空中,山石反射著月光,如同白練,所有粗俗之樂,都悄悄停了下來。應邀唱歌的人只有三四個了,他們伴著一隻簫,一隻笛,一人舒緩地敲著歌板歌唱。管樂和人的歌聲一起發出,清幽嘹亮,使聽眾陶醉不已。到了深夜,月影疏疏落落,月下樹影斑駁,這時,連簫和歌板也不用了。一個人登場歌唱,四座的人都屏心靜息地傾聽。他的歌聲細如髮絲,直衝雲霄。每唱一字,差不多要一刻時間。飛鳥彷彿也為這舒緩悠長的歌聲所感動,徘徊不忍飛去,壯士聽到這樣的歌聲,也忍不住要落淚。

"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虎丘記》

(袁宏道 公元1595年)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無高巖邃壑,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遊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為尤勝。

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靚妝麗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間,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雲瀉,遠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聲若聚蚊,不可辨識。分曹部署,競以歌喉相鬥;雅俗既陳,妍媸自別。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練,一切瓦釜,寂然停聲,屬而和者,才三四輩。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板而歌,竹肉相發,清聲亮徹,聽者魂銷。比至夜深,月影橫斜,荇藻凌亂,則簫板亦不復用,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響徹雲際,每度一字,幾盡一刻,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

劍泉深不可測,飛巖如削。千頃雲得天池諸山作案,巒壑競秀,最可觴客。但過午則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閣亦佳,晚樹尤可觀。面北為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僅虞山一點在望。堂廢已久,餘與江進之謀所以復之,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於其中;而病尋作,餘既乞歸,恐進之之興亦闌矣。山川興廢,信有時哉!

吏吳兩載,登虎丘者六。最後與江進之、方子公同登,遲月生公石上,歌者聞令來,皆避匿去,餘因謂進之曰:“甚矣,烏紗之橫,皁隸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聽曲此石上者,如月!”今餘幸得解官稱吳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識餘言否耶?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白話文:

虎丘離蘇州城只有七八里,那山上沒有高聳的山岩幽邃的溝谷,只是因為接近蘇州城的緣故,(達官貴人)裝飾豪華、滿載聲歌的遊船,沒有一天沒有的。凡是有月亮的晚上,有花的早晨,有雪的傍晚,遊人來來往往,紛繁錯雜得像織布一樣。中秋時節(這景象)就更加繁盛。

每到這一天,蘇州城家家戶戶傾城而出,肩挨肩,人擠人,接踵而來。無論是官宦人家的男男女女,還是平民百姓,沒有誰不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很多人坐在厚厚的坐墊上,把酒放在路邊。從千人石到山門,密密麻麻緊挨著的遊客多如魚鱗。檀木所制的歌板堆積得就像山丘,酒器裡盛的酒如雲彩一樣奔瀉不停。遠遠望去,就像無數大雁落在平坦的沙灘上,又像彩霞鋪在江面上。即使用電閃雷鳴也無法形容那熱鬧的場面。

剛擺上酒席時,唱歌的人成百上千,聲音像蚊蟲齊鳴,分不清(唱些什麼)。分部安排好後,都競相以最新流行的歌曲一爭高低,雅樂俗樂都有,唱得好壞也自有分別。過了一會兒,搖頭踏腳按節拍唱歌的人,就只剩數十人了。不久,明月高懸在空中,山石反射著月光,如同白練,所有粗俗之樂,都悄悄停了下來。應邀唱歌的人只有三四個了,他們伴著一隻簫,一隻笛,一人舒緩地敲著歌板歌唱。管樂和人的歌聲一起發出,清幽嘹亮,使聽眾陶醉不已。到了深夜,月影疏疏落落,月下樹影斑駁,這時,連簫和歌板也不用了。一個人登場歌唱,四座的人都屏心靜息地傾聽。他的歌聲細如髮絲,直衝雲霄。每唱一字,差不多要一刻時間。飛鳥彷彿也為這舒緩悠長的歌聲所感動,徘徊不忍飛去,壯士聽到這樣的歌聲,也忍不住要落淚。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劍泉深不可測,飛聳的岩石像刀削的一樣峭立。千頃雲好像是以天池等山作几案,山巒溝壑秀麗無比,這裡最適合饗宴賓客。但中午過後,陽光強烈,(遊客在此)無法久坐。文昌閣(景色)也好,傍晚的樹更好看。它的北面是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只有遠處的虞山一點遙遙在望。平遠堂荒廢已久,我和江進之商量修復它,想在這裡建個祠堂,祭祀韋應物、白居易等先賢。但不久我就生病了,我已經請求辭官歸去,恐怕江進之修復平遠堂的興致也大減了。(可見)山川景物的興盛荒廢,確實是有時運的啊!

我在吳縣做了兩年縣令,曾六次登上虎丘。最後一次是和江進之、方子公同去的。我們坐在生公石上等待月亮出來。唱歌的人聽說縣令來了,都躲開藏了起來。我就對進之說:“官吏的橫暴,差役的庸俗,也太過分了啊!以後我辭官後,一定要在這生公石上聽曲,以月為證。”我幸好解免官職,客居吳地,虎丘的明月,不知道還記得我當年的話嗎?

"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虎丘記》

(袁宏道 公元1595年)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無高巖邃壑,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遊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為尤勝。

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靚妝麗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間,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雲瀉,遠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聲若聚蚊,不可辨識。分曹部署,競以歌喉相鬥;雅俗既陳,妍媸自別。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練,一切瓦釜,寂然停聲,屬而和者,才三四輩。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板而歌,竹肉相發,清聲亮徹,聽者魂銷。比至夜深,月影橫斜,荇藻凌亂,則簫板亦不復用,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響徹雲際,每度一字,幾盡一刻,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

劍泉深不可測,飛巖如削。千頃雲得天池諸山作案,巒壑競秀,最可觴客。但過午則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閣亦佳,晚樹尤可觀。面北為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僅虞山一點在望。堂廢已久,餘與江進之謀所以復之,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於其中;而病尋作,餘既乞歸,恐進之之興亦闌矣。山川興廢,信有時哉!

吏吳兩載,登虎丘者六。最後與江進之、方子公同登,遲月生公石上,歌者聞令來,皆避匿去,餘因謂進之曰:“甚矣,烏紗之橫,皁隸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聽曲此石上者,如月!”今餘幸得解官稱吳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識餘言否耶?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白話文:

虎丘離蘇州城只有七八里,那山上沒有高聳的山岩幽邃的溝谷,只是因為接近蘇州城的緣故,(達官貴人)裝飾豪華、滿載聲歌的遊船,沒有一天沒有的。凡是有月亮的晚上,有花的早晨,有雪的傍晚,遊人來來往往,紛繁錯雜得像織布一樣。中秋時節(這景象)就更加繁盛。

每到這一天,蘇州城家家戶戶傾城而出,肩挨肩,人擠人,接踵而來。無論是官宦人家的男男女女,還是平民百姓,沒有誰不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很多人坐在厚厚的坐墊上,把酒放在路邊。從千人石到山門,密密麻麻緊挨著的遊客多如魚鱗。檀木所制的歌板堆積得就像山丘,酒器裡盛的酒如雲彩一樣奔瀉不停。遠遠望去,就像無數大雁落在平坦的沙灘上,又像彩霞鋪在江面上。即使用電閃雷鳴也無法形容那熱鬧的場面。

剛擺上酒席時,唱歌的人成百上千,聲音像蚊蟲齊鳴,分不清(唱些什麼)。分部安排好後,都競相以最新流行的歌曲一爭高低,雅樂俗樂都有,唱得好壞也自有分別。過了一會兒,搖頭踏腳按節拍唱歌的人,就只剩數十人了。不久,明月高懸在空中,山石反射著月光,如同白練,所有粗俗之樂,都悄悄停了下來。應邀唱歌的人只有三四個了,他們伴著一隻簫,一隻笛,一人舒緩地敲著歌板歌唱。管樂和人的歌聲一起發出,清幽嘹亮,使聽眾陶醉不已。到了深夜,月影疏疏落落,月下樹影斑駁,這時,連簫和歌板也不用了。一個人登場歌唱,四座的人都屏心靜息地傾聽。他的歌聲細如髮絲,直衝雲霄。每唱一字,差不多要一刻時間。飛鳥彷彿也為這舒緩悠長的歌聲所感動,徘徊不忍飛去,壯士聽到這樣的歌聲,也忍不住要落淚。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劍泉深不可測,飛聳的岩石像刀削的一樣峭立。千頃雲好像是以天池等山作几案,山巒溝壑秀麗無比,這裡最適合饗宴賓客。但中午過後,陽光強烈,(遊客在此)無法久坐。文昌閣(景色)也好,傍晚的樹更好看。它的北面是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只有遠處的虞山一點遙遙在望。平遠堂荒廢已久,我和江進之商量修復它,想在這裡建個祠堂,祭祀韋應物、白居易等先賢。但不久我就生病了,我已經請求辭官歸去,恐怕江進之修復平遠堂的興致也大減了。(可見)山川景物的興盛荒廢,確實是有時運的啊!

我在吳縣做了兩年縣令,曾六次登上虎丘。最後一次是和江進之、方子公同去的。我們坐在生公石上等待月亮出來。唱歌的人聽說縣令來了,都躲開藏了起來。我就對進之說:“官吏的橫暴,差役的庸俗,也太過分了啊!以後我辭官後,一定要在這生公石上聽曲,以月為證。”我幸好解免官職,客居吳地,虎丘的明月,不知道還記得我當年的話嗎?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虎丘記》作者介紹

袁宏道,生於公元1568年(明穆宗隆慶二年)12月23日,卒於公元1610年(萬曆三十八年)10月20日,字中郎、一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湖北省公安縣人,明代晚期著名文學家、佛學家,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既反對前後七子摹擬秦漢古文,亦反對唐順之、歸有光摹擬唐宋古文,認為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係。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史稱公安三袁,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世人認為袁宏道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

袁宏道生於湖廣荊州府公安縣長安裡,出身官宦家庭。少年時期生活富裕,在萬瑩、王輅等名師的教育下,非常善於詩文。袁宏道十六歲為諸生,即在城南組織文社,自為社長,除攻讀八股制義外,傾心詩歌古文。二十一歲時中舉人,但赴京會試卻名落孫山。

科場的失意,未免使袁宏道頗多自傷不遇之感,在長兄袁宗道的影響下,袁宏道開始從禪宗中尋求精神寄託,以禪詮儒,豁然大悟。他把自己的心得寫成《金屑》,併到麻城拜訪李贄,兩人說文談禪,十分相得。在李贄離經叛道思想的啟迪下,袁宏道視野大開,卓然獨立。

明神宗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袁宏道中進士,但沒有立即被朝廷委派官職。然而仕途之門已入,他多年的願望總算實現,因此心情舒暢,在家鄉石浦河畔,袁宏道時常與親友相聚,吟詩飲酒,談禪遨遊,悠閒自得。他這時候對文壇上的復古運動已深表不滿,認為詩文應當隨意而發,不應模擬蹈襲,作繭自縛。在他看來,復古之作不如民間俚曲。

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袁宏道被選為吳縣(今屬江蘇)縣令。在任上,他判案果斷,與民方便,頗受地方擁戴。然而也招致當道者的不滿,加上吏事繁雜,難得清閒,因此,第二年他便託故辭職。

"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虎丘記》

(袁宏道 公元1595年)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無高巖邃壑,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遊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為尤勝。

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靚妝麗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間,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雲瀉,遠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聲若聚蚊,不可辨識。分曹部署,競以歌喉相鬥;雅俗既陳,妍媸自別。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練,一切瓦釜,寂然停聲,屬而和者,才三四輩。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板而歌,竹肉相發,清聲亮徹,聽者魂銷。比至夜深,月影橫斜,荇藻凌亂,則簫板亦不復用,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響徹雲際,每度一字,幾盡一刻,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

劍泉深不可測,飛巖如削。千頃雲得天池諸山作案,巒壑競秀,最可觴客。但過午則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閣亦佳,晚樹尤可觀。面北為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僅虞山一點在望。堂廢已久,餘與江進之謀所以復之,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於其中;而病尋作,餘既乞歸,恐進之之興亦闌矣。山川興廢,信有時哉!

吏吳兩載,登虎丘者六。最後與江進之、方子公同登,遲月生公石上,歌者聞令來,皆避匿去,餘因謂進之曰:“甚矣,烏紗之橫,皁隸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聽曲此石上者,如月!”今餘幸得解官稱吳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識餘言否耶?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白話文:

虎丘離蘇州城只有七八里,那山上沒有高聳的山岩幽邃的溝谷,只是因為接近蘇州城的緣故,(達官貴人)裝飾豪華、滿載聲歌的遊船,沒有一天沒有的。凡是有月亮的晚上,有花的早晨,有雪的傍晚,遊人來來往往,紛繁錯雜得像織布一樣。中秋時節(這景象)就更加繁盛。

每到這一天,蘇州城家家戶戶傾城而出,肩挨肩,人擠人,接踵而來。無論是官宦人家的男男女女,還是平民百姓,沒有誰不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很多人坐在厚厚的坐墊上,把酒放在路邊。從千人石到山門,密密麻麻緊挨著的遊客多如魚鱗。檀木所制的歌板堆積得就像山丘,酒器裡盛的酒如雲彩一樣奔瀉不停。遠遠望去,就像無數大雁落在平坦的沙灘上,又像彩霞鋪在江面上。即使用電閃雷鳴也無法形容那熱鬧的場面。

剛擺上酒席時,唱歌的人成百上千,聲音像蚊蟲齊鳴,分不清(唱些什麼)。分部安排好後,都競相以最新流行的歌曲一爭高低,雅樂俗樂都有,唱得好壞也自有分別。過了一會兒,搖頭踏腳按節拍唱歌的人,就只剩數十人了。不久,明月高懸在空中,山石反射著月光,如同白練,所有粗俗之樂,都悄悄停了下來。應邀唱歌的人只有三四個了,他們伴著一隻簫,一隻笛,一人舒緩地敲著歌板歌唱。管樂和人的歌聲一起發出,清幽嘹亮,使聽眾陶醉不已。到了深夜,月影疏疏落落,月下樹影斑駁,這時,連簫和歌板也不用了。一個人登場歌唱,四座的人都屏心靜息地傾聽。他的歌聲細如髮絲,直衝雲霄。每唱一字,差不多要一刻時間。飛鳥彷彿也為這舒緩悠長的歌聲所感動,徘徊不忍飛去,壯士聽到這樣的歌聲,也忍不住要落淚。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劍泉深不可測,飛聳的岩石像刀削的一樣峭立。千頃雲好像是以天池等山作几案,山巒溝壑秀麗無比,這裡最適合饗宴賓客。但中午過後,陽光強烈,(遊客在此)無法久坐。文昌閣(景色)也好,傍晚的樹更好看。它的北面是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只有遠處的虞山一點遙遙在望。平遠堂荒廢已久,我和江進之商量修復它,想在這裡建個祠堂,祭祀韋應物、白居易等先賢。但不久我就生病了,我已經請求辭官歸去,恐怕江進之修復平遠堂的興致也大減了。(可見)山川景物的興盛荒廢,確實是有時運的啊!

我在吳縣做了兩年縣令,曾六次登上虎丘。最後一次是和江進之、方子公同去的。我們坐在生公石上等待月亮出來。唱歌的人聽說縣令來了,都躲開藏了起來。我就對進之說:“官吏的橫暴,差役的庸俗,也太過分了啊!以後我辭官後,一定要在這生公石上聽曲,以月為證。”我幸好解免官職,客居吳地,虎丘的明月,不知道還記得我當年的話嗎?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虎丘記》作者介紹

袁宏道,生於公元1568年(明穆宗隆慶二年)12月23日,卒於公元1610年(萬曆三十八年)10月20日,字中郎、一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湖北省公安縣人,明代晚期著名文學家、佛學家,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既反對前後七子摹擬秦漢古文,亦反對唐順之、歸有光摹擬唐宋古文,認為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係。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史稱公安三袁,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世人認為袁宏道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

袁宏道生於湖廣荊州府公安縣長安裡,出身官宦家庭。少年時期生活富裕,在萬瑩、王輅等名師的教育下,非常善於詩文。袁宏道十六歲為諸生,即在城南組織文社,自為社長,除攻讀八股制義外,傾心詩歌古文。二十一歲時中舉人,但赴京會試卻名落孫山。

科場的失意,未免使袁宏道頗多自傷不遇之感,在長兄袁宗道的影響下,袁宏道開始從禪宗中尋求精神寄託,以禪詮儒,豁然大悟。他把自己的心得寫成《金屑》,併到麻城拜訪李贄,兩人說文談禪,十分相得。在李贄離經叛道思想的啟迪下,袁宏道視野大開,卓然獨立。

明神宗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袁宏道中進士,但沒有立即被朝廷委派官職。然而仕途之門已入,他多年的願望總算實現,因此心情舒暢,在家鄉石浦河畔,袁宏道時常與親友相聚,吟詩飲酒,談禪遨遊,悠閒自得。他這時候對文壇上的復古運動已深表不滿,認為詩文應當隨意而發,不應模擬蹈襲,作繭自縛。在他看來,復古之作不如民間俚曲。

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袁宏道被選為吳縣(今屬江蘇)縣令。在任上,他判案果斷,與民方便,頗受地方擁戴。然而也招致當道者的不滿,加上吏事繁雜,難得清閒,因此,第二年他便託故辭職。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為了消除胸臆的不快,袁宏道離開吳縣後並沒有立即回鄉,而是遍遊東南名勝,徜徉於無錫、杭州、紹興、桐廬、歙縣佳山秀水間,與友人陶望齡、潘景升等詩酒酬答,奇文共賞。三個多月,“詩學大進,詩集大饒,詩腸大寬,詩眼大闊” 。尤其是當他在杭州讀到徐渭遺稿《闕編》時,為徐渭的詩風所傾倒,從而愈加對李攀龍、王世貞等“後七子”的復古文風表示不滿,提出了“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創作主張,要求詩文創作必須“從自己胸臆流出”,寫出更多的“本色獨造語”,反對一味追求缺乏真實情感的復古模擬。他抨擊復古派籠罩的文壇扼殺了創作的生機,指出秦漢作者與盛唐詩人多變的創作手法才是後人學習的楷模,不然捨本逐末,僅僅以“剿襲模擬,影響步趨”,就會將詩文創作引入死路,流於形式,而起不到詩文言志的作用。

袁宏道尖銳地指出,復古派及其末流的擬古之作,猶如“糞裡嚼渣,順口接屁,倚勢欺良,如今蘇州投靠家人一般。記得幾個爛熟故事,便曰博識;用得幾個見成字眼,亦曰騷人。計騙杜工部,囤扎李空同,一個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以是言詩,安得而不詩哉!”

除公開反對復古派末流的文風外,袁宏道還以自己的創作實踐來推動文體的解放。他寫下《逋賦謠》、《竹枝詞》等反映現實生活的詩歌,通俗而清新,雋秀而活潑;又寫下《虎丘》、《靈巖》、《湘湖》、《西湖》等數十篇遊記,狀物抒情,毫無雕飾之弊。

東南遊歸,袁宏道攜眷屬暫寓儀徵,在這運河孔道與南北文友賦詩談文,宣傳自己的“性靈說”。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起為順天府(今屬北京)教授。次年遷國子監助教。第三年補禮部儀制清吏司主事。

"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虎丘記》

(袁宏道 公元1595年)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無高巖邃壑,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遊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為尤勝。

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靚妝麗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間,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雲瀉,遠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聲若聚蚊,不可辨識。分曹部署,競以歌喉相鬥;雅俗既陳,妍媸自別。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練,一切瓦釜,寂然停聲,屬而和者,才三四輩。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板而歌,竹肉相發,清聲亮徹,聽者魂銷。比至夜深,月影橫斜,荇藻凌亂,則簫板亦不復用,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響徹雲際,每度一字,幾盡一刻,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

劍泉深不可測,飛巖如削。千頃雲得天池諸山作案,巒壑競秀,最可觴客。但過午則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閣亦佳,晚樹尤可觀。面北為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僅虞山一點在望。堂廢已久,餘與江進之謀所以復之,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於其中;而病尋作,餘既乞歸,恐進之之興亦闌矣。山川興廢,信有時哉!

吏吳兩載,登虎丘者六。最後與江進之、方子公同登,遲月生公石上,歌者聞令來,皆避匿去,餘因謂進之曰:“甚矣,烏紗之橫,皁隸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聽曲此石上者,如月!”今餘幸得解官稱吳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識餘言否耶?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白話文:

虎丘離蘇州城只有七八里,那山上沒有高聳的山岩幽邃的溝谷,只是因為接近蘇州城的緣故,(達官貴人)裝飾豪華、滿載聲歌的遊船,沒有一天沒有的。凡是有月亮的晚上,有花的早晨,有雪的傍晚,遊人來來往往,紛繁錯雜得像織布一樣。中秋時節(這景象)就更加繁盛。

每到這一天,蘇州城家家戶戶傾城而出,肩挨肩,人擠人,接踵而來。無論是官宦人家的男男女女,還是平民百姓,沒有誰不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很多人坐在厚厚的坐墊上,把酒放在路邊。從千人石到山門,密密麻麻緊挨著的遊客多如魚鱗。檀木所制的歌板堆積得就像山丘,酒器裡盛的酒如雲彩一樣奔瀉不停。遠遠望去,就像無數大雁落在平坦的沙灘上,又像彩霞鋪在江面上。即使用電閃雷鳴也無法形容那熱鬧的場面。

剛擺上酒席時,唱歌的人成百上千,聲音像蚊蟲齊鳴,分不清(唱些什麼)。分部安排好後,都競相以最新流行的歌曲一爭高低,雅樂俗樂都有,唱得好壞也自有分別。過了一會兒,搖頭踏腳按節拍唱歌的人,就只剩數十人了。不久,明月高懸在空中,山石反射著月光,如同白練,所有粗俗之樂,都悄悄停了下來。應邀唱歌的人只有三四個了,他們伴著一隻簫,一隻笛,一人舒緩地敲著歌板歌唱。管樂和人的歌聲一起發出,清幽嘹亮,使聽眾陶醉不已。到了深夜,月影疏疏落落,月下樹影斑駁,這時,連簫和歌板也不用了。一個人登場歌唱,四座的人都屏心靜息地傾聽。他的歌聲細如髮絲,直衝雲霄。每唱一字,差不多要一刻時間。飛鳥彷彿也為這舒緩悠長的歌聲所感動,徘徊不忍飛去,壯士聽到這樣的歌聲,也忍不住要落淚。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劍泉深不可測,飛聳的岩石像刀削的一樣峭立。千頃雲好像是以天池等山作几案,山巒溝壑秀麗無比,這裡最適合饗宴賓客。但中午過後,陽光強烈,(遊客在此)無法久坐。文昌閣(景色)也好,傍晚的樹更好看。它的北面是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只有遠處的虞山一點遙遙在望。平遠堂荒廢已久,我和江進之商量修復它,想在這裡建個祠堂,祭祀韋應物、白居易等先賢。但不久我就生病了,我已經請求辭官歸去,恐怕江進之修復平遠堂的興致也大減了。(可見)山川景物的興盛荒廢,確實是有時運的啊!

我在吳縣做了兩年縣令,曾六次登上虎丘。最後一次是和江進之、方子公同去的。我們坐在生公石上等待月亮出來。唱歌的人聽說縣令來了,都躲開藏了起來。我就對進之說:“官吏的橫暴,差役的庸俗,也太過分了啊!以後我辭官後,一定要在這生公石上聽曲,以月為證。”我幸好解免官職,客居吳地,虎丘的明月,不知道還記得我當年的話嗎?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虎丘記》作者介紹

袁宏道,生於公元1568年(明穆宗隆慶二年)12月23日,卒於公元1610年(萬曆三十八年)10月20日,字中郎、一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湖北省公安縣人,明代晚期著名文學家、佛學家,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既反對前後七子摹擬秦漢古文,亦反對唐順之、歸有光摹擬唐宋古文,認為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係。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史稱公安三袁,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世人認為袁宏道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

袁宏道生於湖廣荊州府公安縣長安裡,出身官宦家庭。少年時期生活富裕,在萬瑩、王輅等名師的教育下,非常善於詩文。袁宏道十六歲為諸生,即在城南組織文社,自為社長,除攻讀八股制義外,傾心詩歌古文。二十一歲時中舉人,但赴京會試卻名落孫山。

科場的失意,未免使袁宏道頗多自傷不遇之感,在長兄袁宗道的影響下,袁宏道開始從禪宗中尋求精神寄託,以禪詮儒,豁然大悟。他把自己的心得寫成《金屑》,併到麻城拜訪李贄,兩人說文談禪,十分相得。在李贄離經叛道思想的啟迪下,袁宏道視野大開,卓然獨立。

明神宗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袁宏道中進士,但沒有立即被朝廷委派官職。然而仕途之門已入,他多年的願望總算實現,因此心情舒暢,在家鄉石浦河畔,袁宏道時常與親友相聚,吟詩飲酒,談禪遨遊,悠閒自得。他這時候對文壇上的復古運動已深表不滿,認為詩文應當隨意而發,不應模擬蹈襲,作繭自縛。在他看來,復古之作不如民間俚曲。

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袁宏道被選為吳縣(今屬江蘇)縣令。在任上,他判案果斷,與民方便,頗受地方擁戴。然而也招致當道者的不滿,加上吏事繁雜,難得清閒,因此,第二年他便託故辭職。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為了消除胸臆的不快,袁宏道離開吳縣後並沒有立即回鄉,而是遍遊東南名勝,徜徉於無錫、杭州、紹興、桐廬、歙縣佳山秀水間,與友人陶望齡、潘景升等詩酒酬答,奇文共賞。三個多月,“詩學大進,詩集大饒,詩腸大寬,詩眼大闊” 。尤其是當他在杭州讀到徐渭遺稿《闕編》時,為徐渭的詩風所傾倒,從而愈加對李攀龍、王世貞等“後七子”的復古文風表示不滿,提出了“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創作主張,要求詩文創作必須“從自己胸臆流出”,寫出更多的“本色獨造語”,反對一味追求缺乏真實情感的復古模擬。他抨擊復古派籠罩的文壇扼殺了創作的生機,指出秦漢作者與盛唐詩人多變的創作手法才是後人學習的楷模,不然捨本逐末,僅僅以“剿襲模擬,影響步趨”,就會將詩文創作引入死路,流於形式,而起不到詩文言志的作用。

袁宏道尖銳地指出,復古派及其末流的擬古之作,猶如“糞裡嚼渣,順口接屁,倚勢欺良,如今蘇州投靠家人一般。記得幾個爛熟故事,便曰博識;用得幾個見成字眼,亦曰騷人。計騙杜工部,囤扎李空同,一個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以是言詩,安得而不詩哉!”

除公開反對復古派末流的文風外,袁宏道還以自己的創作實踐來推動文體的解放。他寫下《逋賦謠》、《竹枝詞》等反映現實生活的詩歌,通俗而清新,雋秀而活潑;又寫下《虎丘》、《靈巖》、《湘湖》、《西湖》等數十篇遊記,狀物抒情,毫無雕飾之弊。

東南遊歸,袁宏道攜眷屬暫寓儀徵,在這運河孔道與南北文友賦詩談文,宣傳自己的“性靈說”。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起為順天府(今屬北京)教授。次年遷國子監助教。第三年補禮部儀制清吏司主事。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袁宏道在京中得以博覽公家收藏的豐富圖籍,又和謝肇淛、黃輝及兄袁宗道、弟袁中道等結為“葡萄社”,在城西崇國寺品評詩文,論古說今,頗感閒適快樂。他一方面通過廣泛閱讀、交友討論,逐漸糾正以前“偏重悟理”,過分強調自我的傾向,另方面,他對復古派末流的批駁也更有力度和深度。袁宏道系統地分析了唐宋詩文的風格,認為:“如元、白、歐、蘇,與李、杜、班、馬,真足雁行。坡公尤不可及,宏謬謂前無作者。而學語之士,乃以詩不唐、文不漢病之,何異責南威以脂粉,而唾西施之不能效顰乎!”他還說:“宋人詩,長於格而短於韻,而其為文,密於持論而疏於用裁。然其中實有超秦漢而絕盛唐者。 ”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復古主張進行了具體的批駁,使文風得以扭轉。

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袁宏道因兄袁宗道去世,乃上《告病疏》請假歸。他築“柳浪館”於公安城南,終日與少年舊友吟詩作文,寄趣山水。他還遊武當山、桃源縣等名勝,對接青引黛的大自然發出由衷的讚歎,並且欽慕陶潛能悟徹人生,於長林豐草間尋求自適。袁宏道在柳浪湖一住就是六年,直至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才返京任職。

袁宏道返京後,究心戲曲、小說研究,他稱讚《金瓶梅》、《水滸傳》、《四聲猿》等作品,認為它們能“意氣豪達”,脫去傳統窠臼,別開生面。袁宏道著《觴政》,談論酒文化等,並將嘉靖以來的這些新意盎然的小說、戲曲與儒家經典相提並論,給予高度的評價。

不久,袁宏道遷吏部驗封司主事,官至吏部考功員外郎。他一度主持陝西鄉試,乘興遊嵩山、華山,寫下筆墨渾厚蘊藉的遊記與詩歌 。

萬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袁宏道以吏部驗封司郎中告歸。此時公安正值大水,他卜居沙市,築硯北樓,以便晚年在此“息影臥遊”,遊藝詩書,“疏瀹性靈”。但不久患病不起,竟於同年九月六日遽然去世 ,終年四十三歲。

"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虎丘記》

(袁宏道 公元1595年)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無高巖邃壑,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遊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為尤勝。

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靚妝麗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間,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雲瀉,遠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聲若聚蚊,不可辨識。分曹部署,競以歌喉相鬥;雅俗既陳,妍媸自別。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練,一切瓦釜,寂然停聲,屬而和者,才三四輩。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板而歌,竹肉相發,清聲亮徹,聽者魂銷。比至夜深,月影橫斜,荇藻凌亂,則簫板亦不復用,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響徹雲際,每度一字,幾盡一刻,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

劍泉深不可測,飛巖如削。千頃雲得天池諸山作案,巒壑競秀,最可觴客。但過午則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閣亦佳,晚樹尤可觀。面北為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僅虞山一點在望。堂廢已久,餘與江進之謀所以復之,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於其中;而病尋作,餘既乞歸,恐進之之興亦闌矣。山川興廢,信有時哉!

吏吳兩載,登虎丘者六。最後與江進之、方子公同登,遲月生公石上,歌者聞令來,皆避匿去,餘因謂進之曰:“甚矣,烏紗之橫,皁隸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聽曲此石上者,如月!”今餘幸得解官稱吳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識餘言否耶?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白話文:

虎丘離蘇州城只有七八里,那山上沒有高聳的山岩幽邃的溝谷,只是因為接近蘇州城的緣故,(達官貴人)裝飾豪華、滿載聲歌的遊船,沒有一天沒有的。凡是有月亮的晚上,有花的早晨,有雪的傍晚,遊人來來往往,紛繁錯雜得像織布一樣。中秋時節(這景象)就更加繁盛。

每到這一天,蘇州城家家戶戶傾城而出,肩挨肩,人擠人,接踵而來。無論是官宦人家的男男女女,還是平民百姓,沒有誰不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很多人坐在厚厚的坐墊上,把酒放在路邊。從千人石到山門,密密麻麻緊挨著的遊客多如魚鱗。檀木所制的歌板堆積得就像山丘,酒器裡盛的酒如雲彩一樣奔瀉不停。遠遠望去,就像無數大雁落在平坦的沙灘上,又像彩霞鋪在江面上。即使用電閃雷鳴也無法形容那熱鬧的場面。

剛擺上酒席時,唱歌的人成百上千,聲音像蚊蟲齊鳴,分不清(唱些什麼)。分部安排好後,都競相以最新流行的歌曲一爭高低,雅樂俗樂都有,唱得好壞也自有分別。過了一會兒,搖頭踏腳按節拍唱歌的人,就只剩數十人了。不久,明月高懸在空中,山石反射著月光,如同白練,所有粗俗之樂,都悄悄停了下來。應邀唱歌的人只有三四個了,他們伴著一隻簫,一隻笛,一人舒緩地敲著歌板歌唱。管樂和人的歌聲一起發出,清幽嘹亮,使聽眾陶醉不已。到了深夜,月影疏疏落落,月下樹影斑駁,這時,連簫和歌板也不用了。一個人登場歌唱,四座的人都屏心靜息地傾聽。他的歌聲細如髮絲,直衝雲霄。每唱一字,差不多要一刻時間。飛鳥彷彿也為這舒緩悠長的歌聲所感動,徘徊不忍飛去,壯士聽到這樣的歌聲,也忍不住要落淚。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劍泉深不可測,飛聳的岩石像刀削的一樣峭立。千頃雲好像是以天池等山作几案,山巒溝壑秀麗無比,這裡最適合饗宴賓客。但中午過後,陽光強烈,(遊客在此)無法久坐。文昌閣(景色)也好,傍晚的樹更好看。它的北面是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只有遠處的虞山一點遙遙在望。平遠堂荒廢已久,我和江進之商量修復它,想在這裡建個祠堂,祭祀韋應物、白居易等先賢。但不久我就生病了,我已經請求辭官歸去,恐怕江進之修復平遠堂的興致也大減了。(可見)山川景物的興盛荒廢,確實是有時運的啊!

我在吳縣做了兩年縣令,曾六次登上虎丘。最後一次是和江進之、方子公同去的。我們坐在生公石上等待月亮出來。唱歌的人聽說縣令來了,都躲開藏了起來。我就對進之說:“官吏的橫暴,差役的庸俗,也太過分了啊!以後我辭官後,一定要在這生公石上聽曲,以月為證。”我幸好解免官職,客居吳地,虎丘的明月,不知道還記得我當年的話嗎?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虎丘記》作者介紹

袁宏道,生於公元1568年(明穆宗隆慶二年)12月23日,卒於公元1610年(萬曆三十八年)10月20日,字中郎、一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湖北省公安縣人,明代晚期著名文學家、佛學家,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既反對前後七子摹擬秦漢古文,亦反對唐順之、歸有光摹擬唐宋古文,認為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係。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史稱公安三袁,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世人認為袁宏道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

袁宏道生於湖廣荊州府公安縣長安裡,出身官宦家庭。少年時期生活富裕,在萬瑩、王輅等名師的教育下,非常善於詩文。袁宏道十六歲為諸生,即在城南組織文社,自為社長,除攻讀八股制義外,傾心詩歌古文。二十一歲時中舉人,但赴京會試卻名落孫山。

科場的失意,未免使袁宏道頗多自傷不遇之感,在長兄袁宗道的影響下,袁宏道開始從禪宗中尋求精神寄託,以禪詮儒,豁然大悟。他把自己的心得寫成《金屑》,併到麻城拜訪李贄,兩人說文談禪,十分相得。在李贄離經叛道思想的啟迪下,袁宏道視野大開,卓然獨立。

明神宗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袁宏道中進士,但沒有立即被朝廷委派官職。然而仕途之門已入,他多年的願望總算實現,因此心情舒暢,在家鄉石浦河畔,袁宏道時常與親友相聚,吟詩飲酒,談禪遨遊,悠閒自得。他這時候對文壇上的復古運動已深表不滿,認為詩文應當隨意而發,不應模擬蹈襲,作繭自縛。在他看來,復古之作不如民間俚曲。

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袁宏道被選為吳縣(今屬江蘇)縣令。在任上,他判案果斷,與民方便,頗受地方擁戴。然而也招致當道者的不滿,加上吏事繁雜,難得清閒,因此,第二年他便託故辭職。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為了消除胸臆的不快,袁宏道離開吳縣後並沒有立即回鄉,而是遍遊東南名勝,徜徉於無錫、杭州、紹興、桐廬、歙縣佳山秀水間,與友人陶望齡、潘景升等詩酒酬答,奇文共賞。三個多月,“詩學大進,詩集大饒,詩腸大寬,詩眼大闊” 。尤其是當他在杭州讀到徐渭遺稿《闕編》時,為徐渭的詩風所傾倒,從而愈加對李攀龍、王世貞等“後七子”的復古文風表示不滿,提出了“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創作主張,要求詩文創作必須“從自己胸臆流出”,寫出更多的“本色獨造語”,反對一味追求缺乏真實情感的復古模擬。他抨擊復古派籠罩的文壇扼殺了創作的生機,指出秦漢作者與盛唐詩人多變的創作手法才是後人學習的楷模,不然捨本逐末,僅僅以“剿襲模擬,影響步趨”,就會將詩文創作引入死路,流於形式,而起不到詩文言志的作用。

袁宏道尖銳地指出,復古派及其末流的擬古之作,猶如“糞裡嚼渣,順口接屁,倚勢欺良,如今蘇州投靠家人一般。記得幾個爛熟故事,便曰博識;用得幾個見成字眼,亦曰騷人。計騙杜工部,囤扎李空同,一個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以是言詩,安得而不詩哉!”

除公開反對復古派末流的文風外,袁宏道還以自己的創作實踐來推動文體的解放。他寫下《逋賦謠》、《竹枝詞》等反映現實生活的詩歌,通俗而清新,雋秀而活潑;又寫下《虎丘》、《靈巖》、《湘湖》、《西湖》等數十篇遊記,狀物抒情,毫無雕飾之弊。

東南遊歸,袁宏道攜眷屬暫寓儀徵,在這運河孔道與南北文友賦詩談文,宣傳自己的“性靈說”。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起為順天府(今屬北京)教授。次年遷國子監助教。第三年補禮部儀制清吏司主事。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袁宏道在京中得以博覽公家收藏的豐富圖籍,又和謝肇淛、黃輝及兄袁宗道、弟袁中道等結為“葡萄社”,在城西崇國寺品評詩文,論古說今,頗感閒適快樂。他一方面通過廣泛閱讀、交友討論,逐漸糾正以前“偏重悟理”,過分強調自我的傾向,另方面,他對復古派末流的批駁也更有力度和深度。袁宏道系統地分析了唐宋詩文的風格,認為:“如元、白、歐、蘇,與李、杜、班、馬,真足雁行。坡公尤不可及,宏謬謂前無作者。而學語之士,乃以詩不唐、文不漢病之,何異責南威以脂粉,而唾西施之不能效顰乎!”他還說:“宋人詩,長於格而短於韻,而其為文,密於持論而疏於用裁。然其中實有超秦漢而絕盛唐者。 ”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復古主張進行了具體的批駁,使文風得以扭轉。

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袁宏道因兄袁宗道去世,乃上《告病疏》請假歸。他築“柳浪館”於公安城南,終日與少年舊友吟詩作文,寄趣山水。他還遊武當山、桃源縣等名勝,對接青引黛的大自然發出由衷的讚歎,並且欽慕陶潛能悟徹人生,於長林豐草間尋求自適。袁宏道在柳浪湖一住就是六年,直至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才返京任職。

袁宏道返京後,究心戲曲、小說研究,他稱讚《金瓶梅》、《水滸傳》、《四聲猿》等作品,認為它們能“意氣豪達”,脫去傳統窠臼,別開生面。袁宏道著《觴政》,談論酒文化等,並將嘉靖以來的這些新意盎然的小說、戲曲與儒家經典相提並論,給予高度的評價。

不久,袁宏道遷吏部驗封司主事,官至吏部考功員外郎。他一度主持陝西鄉試,乘興遊嵩山、華山,寫下筆墨渾厚蘊藉的遊記與詩歌 。

萬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袁宏道以吏部驗封司郎中告歸。此時公安正值大水,他卜居沙市,築硯北樓,以便晚年在此“息影臥遊”,遊藝詩書,“疏瀹性靈”。但不久患病不起,竟於同年九月六日遽然去世 ,終年四十三歲。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袁宏道在明代文壇上佔有重要地位。他與兄宗道、弟中道時號"三袁",被稱為"公安派",宏道實為領袖。他有一套系統的理論,成為公安派文學綱領:

①反對盲目擬古,主張文隨時變。他強調文學要隨時代而變化,反對前、後七子的擬古傾向。

②文隨時變的目標是存真去偽,抒寫性靈。言明自己文章的特點是"真",並指出"真"就是"直寫性情"。通過對袁中道詩歌的評論,強調詩文要"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這就形成"性靈說",是公安派文論的核心。

③所謂"性靈",能導致文章的"趣"和"韻",而它們是由"無心"或"童子之心"得來的。他說的"性靈",是排除了"理"(思想)的感情活動,是下意識的直覺。它與李贄的"童心說"極為接近。

④他認為民間的通俗文學正是"無聞無識"的"真聲",而加以推崇。

袁宏道的文藝思想頗為複雜,他的"性靈說",比其兄宗道的"學問說"影響更大;在打破封建思想束縛,掃除前、後七子擬古文風,變粉飾為本色,變公式為率真方面,發揮的作用也更大。但他提倡的"性靈",無視社會實踐和思想理論對創作的決定意義,對他自己的創作,特別是晚期文風,產生了消極後果。

公安派的文學主張發端於袁宗道,袁宏道實為中堅,是實際上的領導人物,袁中道則進一步擴大了它的影響。

"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虎丘記》

(袁宏道 公元1595年)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無高巖邃壑,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遊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為尤勝。

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靚妝麗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間,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雲瀉,遠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聲若聚蚊,不可辨識。分曹部署,競以歌喉相鬥;雅俗既陳,妍媸自別。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練,一切瓦釜,寂然停聲,屬而和者,才三四輩。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板而歌,竹肉相發,清聲亮徹,聽者魂銷。比至夜深,月影橫斜,荇藻凌亂,則簫板亦不復用,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響徹雲際,每度一字,幾盡一刻,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

劍泉深不可測,飛巖如削。千頃雲得天池諸山作案,巒壑競秀,最可觴客。但過午則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閣亦佳,晚樹尤可觀。面北為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僅虞山一點在望。堂廢已久,餘與江進之謀所以復之,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於其中;而病尋作,餘既乞歸,恐進之之興亦闌矣。山川興廢,信有時哉!

吏吳兩載,登虎丘者六。最後與江進之、方子公同登,遲月生公石上,歌者聞令來,皆避匿去,餘因謂進之曰:“甚矣,烏紗之橫,皁隸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聽曲此石上者,如月!”今餘幸得解官稱吳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識餘言否耶?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白話文:

虎丘離蘇州城只有七八里,那山上沒有高聳的山岩幽邃的溝谷,只是因為接近蘇州城的緣故,(達官貴人)裝飾豪華、滿載聲歌的遊船,沒有一天沒有的。凡是有月亮的晚上,有花的早晨,有雪的傍晚,遊人來來往往,紛繁錯雜得像織布一樣。中秋時節(這景象)就更加繁盛。

每到這一天,蘇州城家家戶戶傾城而出,肩挨肩,人擠人,接踵而來。無論是官宦人家的男男女女,還是平民百姓,沒有誰不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很多人坐在厚厚的坐墊上,把酒放在路邊。從千人石到山門,密密麻麻緊挨著的遊客多如魚鱗。檀木所制的歌板堆積得就像山丘,酒器裡盛的酒如雲彩一樣奔瀉不停。遠遠望去,就像無數大雁落在平坦的沙灘上,又像彩霞鋪在江面上。即使用電閃雷鳴也無法形容那熱鬧的場面。

剛擺上酒席時,唱歌的人成百上千,聲音像蚊蟲齊鳴,分不清(唱些什麼)。分部安排好後,都競相以最新流行的歌曲一爭高低,雅樂俗樂都有,唱得好壞也自有分別。過了一會兒,搖頭踏腳按節拍唱歌的人,就只剩數十人了。不久,明月高懸在空中,山石反射著月光,如同白練,所有粗俗之樂,都悄悄停了下來。應邀唱歌的人只有三四個了,他們伴著一隻簫,一隻笛,一人舒緩地敲著歌板歌唱。管樂和人的歌聲一起發出,清幽嘹亮,使聽眾陶醉不已。到了深夜,月影疏疏落落,月下樹影斑駁,這時,連簫和歌板也不用了。一個人登場歌唱,四座的人都屏心靜息地傾聽。他的歌聲細如髮絲,直衝雲霄。每唱一字,差不多要一刻時間。飛鳥彷彿也為這舒緩悠長的歌聲所感動,徘徊不忍飛去,壯士聽到這樣的歌聲,也忍不住要落淚。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劍泉深不可測,飛聳的岩石像刀削的一樣峭立。千頃雲好像是以天池等山作几案,山巒溝壑秀麗無比,這裡最適合饗宴賓客。但中午過後,陽光強烈,(遊客在此)無法久坐。文昌閣(景色)也好,傍晚的樹更好看。它的北面是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只有遠處的虞山一點遙遙在望。平遠堂荒廢已久,我和江進之商量修復它,想在這裡建個祠堂,祭祀韋應物、白居易等先賢。但不久我就生病了,我已經請求辭官歸去,恐怕江進之修復平遠堂的興致也大減了。(可見)山川景物的興盛荒廢,確實是有時運的啊!

我在吳縣做了兩年縣令,曾六次登上虎丘。最後一次是和江進之、方子公同去的。我們坐在生公石上等待月亮出來。唱歌的人聽說縣令來了,都躲開藏了起來。我就對進之說:“官吏的橫暴,差役的庸俗,也太過分了啊!以後我辭官後,一定要在這生公石上聽曲,以月為證。”我幸好解免官職,客居吳地,虎丘的明月,不知道還記得我當年的話嗎?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虎丘記》作者介紹

袁宏道,生於公元1568年(明穆宗隆慶二年)12月23日,卒於公元1610年(萬曆三十八年)10月20日,字中郎、一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湖北省公安縣人,明代晚期著名文學家、佛學家,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既反對前後七子摹擬秦漢古文,亦反對唐順之、歸有光摹擬唐宋古文,認為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係。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史稱公安三袁,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世人認為袁宏道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

袁宏道生於湖廣荊州府公安縣長安裡,出身官宦家庭。少年時期生活富裕,在萬瑩、王輅等名師的教育下,非常善於詩文。袁宏道十六歲為諸生,即在城南組織文社,自為社長,除攻讀八股制義外,傾心詩歌古文。二十一歲時中舉人,但赴京會試卻名落孫山。

科場的失意,未免使袁宏道頗多自傷不遇之感,在長兄袁宗道的影響下,袁宏道開始從禪宗中尋求精神寄託,以禪詮儒,豁然大悟。他把自己的心得寫成《金屑》,併到麻城拜訪李贄,兩人說文談禪,十分相得。在李贄離經叛道思想的啟迪下,袁宏道視野大開,卓然獨立。

明神宗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袁宏道中進士,但沒有立即被朝廷委派官職。然而仕途之門已入,他多年的願望總算實現,因此心情舒暢,在家鄉石浦河畔,袁宏道時常與親友相聚,吟詩飲酒,談禪遨遊,悠閒自得。他這時候對文壇上的復古運動已深表不滿,認為詩文應當隨意而發,不應模擬蹈襲,作繭自縛。在他看來,復古之作不如民間俚曲。

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袁宏道被選為吳縣(今屬江蘇)縣令。在任上,他判案果斷,與民方便,頗受地方擁戴。然而也招致當道者的不滿,加上吏事繁雜,難得清閒,因此,第二年他便託故辭職。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為了消除胸臆的不快,袁宏道離開吳縣後並沒有立即回鄉,而是遍遊東南名勝,徜徉於無錫、杭州、紹興、桐廬、歙縣佳山秀水間,與友人陶望齡、潘景升等詩酒酬答,奇文共賞。三個多月,“詩學大進,詩集大饒,詩腸大寬,詩眼大闊” 。尤其是當他在杭州讀到徐渭遺稿《闕編》時,為徐渭的詩風所傾倒,從而愈加對李攀龍、王世貞等“後七子”的復古文風表示不滿,提出了“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創作主張,要求詩文創作必須“從自己胸臆流出”,寫出更多的“本色獨造語”,反對一味追求缺乏真實情感的復古模擬。他抨擊復古派籠罩的文壇扼殺了創作的生機,指出秦漢作者與盛唐詩人多變的創作手法才是後人學習的楷模,不然捨本逐末,僅僅以“剿襲模擬,影響步趨”,就會將詩文創作引入死路,流於形式,而起不到詩文言志的作用。

袁宏道尖銳地指出,復古派及其末流的擬古之作,猶如“糞裡嚼渣,順口接屁,倚勢欺良,如今蘇州投靠家人一般。記得幾個爛熟故事,便曰博識;用得幾個見成字眼,亦曰騷人。計騙杜工部,囤扎李空同,一個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以是言詩,安得而不詩哉!”

除公開反對復古派末流的文風外,袁宏道還以自己的創作實踐來推動文體的解放。他寫下《逋賦謠》、《竹枝詞》等反映現實生活的詩歌,通俗而清新,雋秀而活潑;又寫下《虎丘》、《靈巖》、《湘湖》、《西湖》等數十篇遊記,狀物抒情,毫無雕飾之弊。

東南遊歸,袁宏道攜眷屬暫寓儀徵,在這運河孔道與南北文友賦詩談文,宣傳自己的“性靈說”。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起為順天府(今屬北京)教授。次年遷國子監助教。第三年補禮部儀制清吏司主事。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袁宏道在京中得以博覽公家收藏的豐富圖籍,又和謝肇淛、黃輝及兄袁宗道、弟袁中道等結為“葡萄社”,在城西崇國寺品評詩文,論古說今,頗感閒適快樂。他一方面通過廣泛閱讀、交友討論,逐漸糾正以前“偏重悟理”,過分強調自我的傾向,另方面,他對復古派末流的批駁也更有力度和深度。袁宏道系統地分析了唐宋詩文的風格,認為:“如元、白、歐、蘇,與李、杜、班、馬,真足雁行。坡公尤不可及,宏謬謂前無作者。而學語之士,乃以詩不唐、文不漢病之,何異責南威以脂粉,而唾西施之不能效顰乎!”他還說:“宋人詩,長於格而短於韻,而其為文,密於持論而疏於用裁。然其中實有超秦漢而絕盛唐者。 ”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復古主張進行了具體的批駁,使文風得以扭轉。

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袁宏道因兄袁宗道去世,乃上《告病疏》請假歸。他築“柳浪館”於公安城南,終日與少年舊友吟詩作文,寄趣山水。他還遊武當山、桃源縣等名勝,對接青引黛的大自然發出由衷的讚歎,並且欽慕陶潛能悟徹人生,於長林豐草間尋求自適。袁宏道在柳浪湖一住就是六年,直至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才返京任職。

袁宏道返京後,究心戲曲、小說研究,他稱讚《金瓶梅》、《水滸傳》、《四聲猿》等作品,認為它們能“意氣豪達”,脫去傳統窠臼,別開生面。袁宏道著《觴政》,談論酒文化等,並將嘉靖以來的這些新意盎然的小說、戲曲與儒家經典相提並論,給予高度的評價。

不久,袁宏道遷吏部驗封司主事,官至吏部考功員外郎。他一度主持陝西鄉試,乘興遊嵩山、華山,寫下筆墨渾厚蘊藉的遊記與詩歌 。

萬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袁宏道以吏部驗封司郎中告歸。此時公安正值大水,他卜居沙市,築硯北樓,以便晚年在此“息影臥遊”,遊藝詩書,“疏瀹性靈”。但不久患病不起,竟於同年九月六日遽然去世 ,終年四十三歲。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袁宏道在明代文壇上佔有重要地位。他與兄宗道、弟中道時號"三袁",被稱為"公安派",宏道實為領袖。他有一套系統的理論,成為公安派文學綱領:

①反對盲目擬古,主張文隨時變。他強調文學要隨時代而變化,反對前、後七子的擬古傾向。

②文隨時變的目標是存真去偽,抒寫性靈。言明自己文章的特點是"真",並指出"真"就是"直寫性情"。通過對袁中道詩歌的評論,強調詩文要"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這就形成"性靈說",是公安派文論的核心。

③所謂"性靈",能導致文章的"趣"和"韻",而它們是由"無心"或"童子之心"得來的。他說的"性靈",是排除了"理"(思想)的感情活動,是下意識的直覺。它與李贄的"童心說"極為接近。

④他認為民間的通俗文學正是"無聞無識"的"真聲",而加以推崇。

袁宏道的文藝思想頗為複雜,他的"性靈說",比其兄宗道的"學問說"影響更大;在打破封建思想束縛,掃除前、後七子擬古文風,變粉飾為本色,變公式為率真方面,發揮的作用也更大。但他提倡的"性靈",無視社會實踐和思想理論對創作的決定意義,對他自己的創作,特別是晚期文風,產生了消極後果。

公安派的文學主張發端於袁宗道,袁宏道實為中堅,是實際上的領導人物,袁中道則進一步擴大了它的影響。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萬曆十九年,袁宏道聞李贄“冥會教外之旨”,造訪李贄,兩人相談甚洽,李贄以詩相贈,且留住“三月餘”。宏道的佛學造詣主要在於淨土,深為李贄推讚的《金屑編》就是一部禪學著作,其對禪學有所體悟,他在《金屑編自敘》拈出經文、語錄,而加以頌古或評倡,共七十二則,是宏道的參禪心得。他對《壇經》也頗有研究,曾作《六祖壇經節錄》《壇經節錄引》等。其倡求文學新論,也與受佛禪的濡染有關。

宏道對古代佛教中人稱引最多的當數龐蘊,且無論前期的論禪還是後期的持淨,對龐蘊都極為推崇,時間跨度達十一年之久。主要是因為袁宏道的立身態度、佛學觀點與龐蘊一致。對於袁宏道來說:“龐家別有一枝燈”,對其推崇備至,以師尊之。龐蘊詩偈雖現存不多,但宋代時還有三百餘篇,明代時數量也許相當可觀。同時,從現存的七首來看,雖然不無枯燥之憾,但直白淺顯的風格與袁宏道詩作的淺露有相似之處。袁宏道將龐蘊的偈頌與白居易的詩視為同類,袁宏道受白居易的影響很明顯(且有摹擬之作)。

袁宏道後期的學術、文學思想有所變化,佛學思想以修淨為主,但仍推崇看話禪,貶斥的僅是所謂“默照邪禪”。對龐蘊的態度一仍其舊,箇中原因與看話禪有關。明代秀天端禪師主要參“誰”字,明清之際蓮池之後,淨土唸佛之風大盛,清代以參“唸佛是誰”為最普遍。,推崇看話禪是袁宏道後期仍然推舉龐蘊的一個重要原因。

萬曆二十七年以後,袁宏道對佛教以修淨為主,而反對所謂“禪學之弊”。宏道後期於禪學尚穩實,他認為參禪需是利根人所為,鈍根人入不得,但是,聰明過人者一般少有所得,這是因為這些人稍稍有悟,便為自得,因此,他們的所得並不能滿足他們聰明的分量,而宏道認為,大慧宗杲則是不斷參悟,以滿其聰明分量的典範,宏道也基本承緒了前人的參禪路徑,是一種摒除知解的一種體悟方式。

"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虎丘記》

(袁宏道 公元1595年)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無高巖邃壑,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遊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為尤勝。

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靚妝麗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間,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雲瀉,遠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聲若聚蚊,不可辨識。分曹部署,競以歌喉相鬥;雅俗既陳,妍媸自別。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練,一切瓦釜,寂然停聲,屬而和者,才三四輩。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板而歌,竹肉相發,清聲亮徹,聽者魂銷。比至夜深,月影橫斜,荇藻凌亂,則簫板亦不復用,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響徹雲際,每度一字,幾盡一刻,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

劍泉深不可測,飛巖如削。千頃雲得天池諸山作案,巒壑競秀,最可觴客。但過午則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閣亦佳,晚樹尤可觀。面北為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僅虞山一點在望。堂廢已久,餘與江進之謀所以復之,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於其中;而病尋作,餘既乞歸,恐進之之興亦闌矣。山川興廢,信有時哉!

吏吳兩載,登虎丘者六。最後與江進之、方子公同登,遲月生公石上,歌者聞令來,皆避匿去,餘因謂進之曰:“甚矣,烏紗之橫,皁隸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聽曲此石上者,如月!”今餘幸得解官稱吳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識餘言否耶?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白話文:

虎丘離蘇州城只有七八里,那山上沒有高聳的山岩幽邃的溝谷,只是因為接近蘇州城的緣故,(達官貴人)裝飾豪華、滿載聲歌的遊船,沒有一天沒有的。凡是有月亮的晚上,有花的早晨,有雪的傍晚,遊人來來往往,紛繁錯雜得像織布一樣。中秋時節(這景象)就更加繁盛。

每到這一天,蘇州城家家戶戶傾城而出,肩挨肩,人擠人,接踵而來。無論是官宦人家的男男女女,還是平民百姓,沒有誰不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很多人坐在厚厚的坐墊上,把酒放在路邊。從千人石到山門,密密麻麻緊挨著的遊客多如魚鱗。檀木所制的歌板堆積得就像山丘,酒器裡盛的酒如雲彩一樣奔瀉不停。遠遠望去,就像無數大雁落在平坦的沙灘上,又像彩霞鋪在江面上。即使用電閃雷鳴也無法形容那熱鬧的場面。

剛擺上酒席時,唱歌的人成百上千,聲音像蚊蟲齊鳴,分不清(唱些什麼)。分部安排好後,都競相以最新流行的歌曲一爭高低,雅樂俗樂都有,唱得好壞也自有分別。過了一會兒,搖頭踏腳按節拍唱歌的人,就只剩數十人了。不久,明月高懸在空中,山石反射著月光,如同白練,所有粗俗之樂,都悄悄停了下來。應邀唱歌的人只有三四個了,他們伴著一隻簫,一隻笛,一人舒緩地敲著歌板歌唱。管樂和人的歌聲一起發出,清幽嘹亮,使聽眾陶醉不已。到了深夜,月影疏疏落落,月下樹影斑駁,這時,連簫和歌板也不用了。一個人登場歌唱,四座的人都屏心靜息地傾聽。他的歌聲細如髮絲,直衝雲霄。每唱一字,差不多要一刻時間。飛鳥彷彿也為這舒緩悠長的歌聲所感動,徘徊不忍飛去,壯士聽到這樣的歌聲,也忍不住要落淚。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劍泉深不可測,飛聳的岩石像刀削的一樣峭立。千頃雲好像是以天池等山作几案,山巒溝壑秀麗無比,這裡最適合饗宴賓客。但中午過後,陽光強烈,(遊客在此)無法久坐。文昌閣(景色)也好,傍晚的樹更好看。它的北面是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只有遠處的虞山一點遙遙在望。平遠堂荒廢已久,我和江進之商量修復它,想在這裡建個祠堂,祭祀韋應物、白居易等先賢。但不久我就生病了,我已經請求辭官歸去,恐怕江進之修復平遠堂的興致也大減了。(可見)山川景物的興盛荒廢,確實是有時運的啊!

我在吳縣做了兩年縣令,曾六次登上虎丘。最後一次是和江進之、方子公同去的。我們坐在生公石上等待月亮出來。唱歌的人聽說縣令來了,都躲開藏了起來。我就對進之說:“官吏的橫暴,差役的庸俗,也太過分了啊!以後我辭官後,一定要在這生公石上聽曲,以月為證。”我幸好解免官職,客居吳地,虎丘的明月,不知道還記得我當年的話嗎?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虎丘記》作者介紹

袁宏道,生於公元1568年(明穆宗隆慶二年)12月23日,卒於公元1610年(萬曆三十八年)10月20日,字中郎、一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湖北省公安縣人,明代晚期著名文學家、佛學家,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既反對前後七子摹擬秦漢古文,亦反對唐順之、歸有光摹擬唐宋古文,認為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係。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史稱公安三袁,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世人認為袁宏道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

袁宏道生於湖廣荊州府公安縣長安裡,出身官宦家庭。少年時期生活富裕,在萬瑩、王輅等名師的教育下,非常善於詩文。袁宏道十六歲為諸生,即在城南組織文社,自為社長,除攻讀八股制義外,傾心詩歌古文。二十一歲時中舉人,但赴京會試卻名落孫山。

科場的失意,未免使袁宏道頗多自傷不遇之感,在長兄袁宗道的影響下,袁宏道開始從禪宗中尋求精神寄託,以禪詮儒,豁然大悟。他把自己的心得寫成《金屑》,併到麻城拜訪李贄,兩人說文談禪,十分相得。在李贄離經叛道思想的啟迪下,袁宏道視野大開,卓然獨立。

明神宗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袁宏道中進士,但沒有立即被朝廷委派官職。然而仕途之門已入,他多年的願望總算實現,因此心情舒暢,在家鄉石浦河畔,袁宏道時常與親友相聚,吟詩飲酒,談禪遨遊,悠閒自得。他這時候對文壇上的復古運動已深表不滿,認為詩文應當隨意而發,不應模擬蹈襲,作繭自縛。在他看來,復古之作不如民間俚曲。

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袁宏道被選為吳縣(今屬江蘇)縣令。在任上,他判案果斷,與民方便,頗受地方擁戴。然而也招致當道者的不滿,加上吏事繁雜,難得清閒,因此,第二年他便託故辭職。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為了消除胸臆的不快,袁宏道離開吳縣後並沒有立即回鄉,而是遍遊東南名勝,徜徉於無錫、杭州、紹興、桐廬、歙縣佳山秀水間,與友人陶望齡、潘景升等詩酒酬答,奇文共賞。三個多月,“詩學大進,詩集大饒,詩腸大寬,詩眼大闊” 。尤其是當他在杭州讀到徐渭遺稿《闕編》時,為徐渭的詩風所傾倒,從而愈加對李攀龍、王世貞等“後七子”的復古文風表示不滿,提出了“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創作主張,要求詩文創作必須“從自己胸臆流出”,寫出更多的“本色獨造語”,反對一味追求缺乏真實情感的復古模擬。他抨擊復古派籠罩的文壇扼殺了創作的生機,指出秦漢作者與盛唐詩人多變的創作手法才是後人學習的楷模,不然捨本逐末,僅僅以“剿襲模擬,影響步趨”,就會將詩文創作引入死路,流於形式,而起不到詩文言志的作用。

袁宏道尖銳地指出,復古派及其末流的擬古之作,猶如“糞裡嚼渣,順口接屁,倚勢欺良,如今蘇州投靠家人一般。記得幾個爛熟故事,便曰博識;用得幾個見成字眼,亦曰騷人。計騙杜工部,囤扎李空同,一個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以是言詩,安得而不詩哉!”

除公開反對復古派末流的文風外,袁宏道還以自己的創作實踐來推動文體的解放。他寫下《逋賦謠》、《竹枝詞》等反映現實生活的詩歌,通俗而清新,雋秀而活潑;又寫下《虎丘》、《靈巖》、《湘湖》、《西湖》等數十篇遊記,狀物抒情,毫無雕飾之弊。

東南遊歸,袁宏道攜眷屬暫寓儀徵,在這運河孔道與南北文友賦詩談文,宣傳自己的“性靈說”。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起為順天府(今屬北京)教授。次年遷國子監助教。第三年補禮部儀制清吏司主事。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袁宏道在京中得以博覽公家收藏的豐富圖籍,又和謝肇淛、黃輝及兄袁宗道、弟袁中道等結為“葡萄社”,在城西崇國寺品評詩文,論古說今,頗感閒適快樂。他一方面通過廣泛閱讀、交友討論,逐漸糾正以前“偏重悟理”,過分強調自我的傾向,另方面,他對復古派末流的批駁也更有力度和深度。袁宏道系統地分析了唐宋詩文的風格,認為:“如元、白、歐、蘇,與李、杜、班、馬,真足雁行。坡公尤不可及,宏謬謂前無作者。而學語之士,乃以詩不唐、文不漢病之,何異責南威以脂粉,而唾西施之不能效顰乎!”他還說:“宋人詩,長於格而短於韻,而其為文,密於持論而疏於用裁。然其中實有超秦漢而絕盛唐者。 ”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復古主張進行了具體的批駁,使文風得以扭轉。

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袁宏道因兄袁宗道去世,乃上《告病疏》請假歸。他築“柳浪館”於公安城南,終日與少年舊友吟詩作文,寄趣山水。他還遊武當山、桃源縣等名勝,對接青引黛的大自然發出由衷的讚歎,並且欽慕陶潛能悟徹人生,於長林豐草間尋求自適。袁宏道在柳浪湖一住就是六年,直至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才返京任職。

袁宏道返京後,究心戲曲、小說研究,他稱讚《金瓶梅》、《水滸傳》、《四聲猿》等作品,認為它們能“意氣豪達”,脫去傳統窠臼,別開生面。袁宏道著《觴政》,談論酒文化等,並將嘉靖以來的這些新意盎然的小說、戲曲與儒家經典相提並論,給予高度的評價。

不久,袁宏道遷吏部驗封司主事,官至吏部考功員外郎。他一度主持陝西鄉試,乘興遊嵩山、華山,寫下筆墨渾厚蘊藉的遊記與詩歌 。

萬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袁宏道以吏部驗封司郎中告歸。此時公安正值大水,他卜居沙市,築硯北樓,以便晚年在此“息影臥遊”,遊藝詩書,“疏瀹性靈”。但不久患病不起,竟於同年九月六日遽然去世 ,終年四十三歲。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袁宏道在明代文壇上佔有重要地位。他與兄宗道、弟中道時號"三袁",被稱為"公安派",宏道實為領袖。他有一套系統的理論,成為公安派文學綱領:

①反對盲目擬古,主張文隨時變。他強調文學要隨時代而變化,反對前、後七子的擬古傾向。

②文隨時變的目標是存真去偽,抒寫性靈。言明自己文章的特點是"真",並指出"真"就是"直寫性情"。通過對袁中道詩歌的評論,強調詩文要"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這就形成"性靈說",是公安派文論的核心。

③所謂"性靈",能導致文章的"趣"和"韻",而它們是由"無心"或"童子之心"得來的。他說的"性靈",是排除了"理"(思想)的感情活動,是下意識的直覺。它與李贄的"童心說"極為接近。

④他認為民間的通俗文學正是"無聞無識"的"真聲",而加以推崇。

袁宏道的文藝思想頗為複雜,他的"性靈說",比其兄宗道的"學問說"影響更大;在打破封建思想束縛,掃除前、後七子擬古文風,變粉飾為本色,變公式為率真方面,發揮的作用也更大。但他提倡的"性靈",無視社會實踐和思想理論對創作的決定意義,對他自己的創作,特別是晚期文風,產生了消極後果。

公安派的文學主張發端於袁宗道,袁宏道實為中堅,是實際上的領導人物,袁中道則進一步擴大了它的影響。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萬曆十九年,袁宏道聞李贄“冥會教外之旨”,造訪李贄,兩人相談甚洽,李贄以詩相贈,且留住“三月餘”。宏道的佛學造詣主要在於淨土,深為李贄推讚的《金屑編》就是一部禪學著作,其對禪學有所體悟,他在《金屑編自敘》拈出經文、語錄,而加以頌古或評倡,共七十二則,是宏道的參禪心得。他對《壇經》也頗有研究,曾作《六祖壇經節錄》《壇經節錄引》等。其倡求文學新論,也與受佛禪的濡染有關。

宏道對古代佛教中人稱引最多的當數龐蘊,且無論前期的論禪還是後期的持淨,對龐蘊都極為推崇,時間跨度達十一年之久。主要是因為袁宏道的立身態度、佛學觀點與龐蘊一致。對於袁宏道來說:“龐家別有一枝燈”,對其推崇備至,以師尊之。龐蘊詩偈雖現存不多,但宋代時還有三百餘篇,明代時數量也許相當可觀。同時,從現存的七首來看,雖然不無枯燥之憾,但直白淺顯的風格與袁宏道詩作的淺露有相似之處。袁宏道將龐蘊的偈頌與白居易的詩視為同類,袁宏道受白居易的影響很明顯(且有摹擬之作)。

袁宏道後期的學術、文學思想有所變化,佛學思想以修淨為主,但仍推崇看話禪,貶斥的僅是所謂“默照邪禪”。對龐蘊的態度一仍其舊,箇中原因與看話禪有關。明代秀天端禪師主要參“誰”字,明清之際蓮池之後,淨土唸佛之風大盛,清代以參“唸佛是誰”為最普遍。,推崇看話禪是袁宏道後期仍然推舉龐蘊的一個重要原因。

萬曆二十七年以後,袁宏道對佛教以修淨為主,而反對所謂“禪學之弊”。宏道後期於禪學尚穩實,他認為參禪需是利根人所為,鈍根人入不得,但是,聰明過人者一般少有所得,這是因為這些人稍稍有悟,便為自得,因此,他們的所得並不能滿足他們聰明的分量,而宏道認為,大慧宗杲則是不斷參悟,以滿其聰明分量的典範,宏道也基本承緒了前人的參禪路徑,是一種摒除知解的一種體悟方式。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袁宏道於禪學並無多少新見,自萬曆二十七年以後,基本的學術取向是禪淨合一,但他談禪時更多地透示出對前期思想的迴歸,論淨時,則常常是對早期思想的悔悟。在後期論禪之時,仍可見到一個英姿卓犖的宏道,可見其前後思想的連貫與顧盼。

袁宏道平生共節錄過兩部經論,一部是《六祖壇經》,一部是《宗鏡錄》,所作的目的一是因懷疑有人增偽而刪削,一是因煩冗而裁汰,但是,佛教經論中可堪疑問的甚多,宏道唯獨對這兩部用功甚勤, 這當然反映了他的學術所尚。而重視延壽,除了與以義學補當時空疏不實的禪風有關而外,還與禪、淨合一有關。袁宏道於禪學主要是因襲了李贄的思想而已,並無多大發明,與張幼於所言,是意氣之論。

《西方合論》是晚明期間的一部重要淨土宗的著作,本書中作者所使用的名相,與一般的淨土教迥異其趣,這主要是因為宏道錯綜眾說,不拘一經,以華嚴的圓融精神,含攝五教,通貫六階,開闊了淨土的視野。因此,《西方合論》是晚明佛學內部融通合流的產物。《西方合論》既兼容諸宗之說,又以淨土一門為旨歸。宏道在該書中兼綜博取,對蓮宗大德也廣泛汲取、稱。

袁宏道的散文極富特色,清新明暢,卓然成家。今存其尺牘280餘封,篇幅長的1000多字,短的只二、三十餘字。

如《致聶化南》一札:"敗卻鐵網,打破銅枷,走出刀山劍樹,跳入清涼佛土,快活不可言,不可言!投冠數日,愈覺無官之妙。弟已安排頭戴青笠,手捉牛尾,永作

逍遙纏外人矣!朝夕焚香,唯願兄不日開府楚中,為弟刻袁先生三十集一部,爾時毋作大貴人,哭窮套子也。不誑語者,兄牢記之。"簡凝活脫,間以詼諧,可見其尺牘文的一斑。

"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虎丘記》

(袁宏道 公元1595年)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無高巖邃壑,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遊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為尤勝。

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靚妝麗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間,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雲瀉,遠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聲若聚蚊,不可辨識。分曹部署,競以歌喉相鬥;雅俗既陳,妍媸自別。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練,一切瓦釜,寂然停聲,屬而和者,才三四輩。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板而歌,竹肉相發,清聲亮徹,聽者魂銷。比至夜深,月影橫斜,荇藻凌亂,則簫板亦不復用,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響徹雲際,每度一字,幾盡一刻,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

劍泉深不可測,飛巖如削。千頃雲得天池諸山作案,巒壑競秀,最可觴客。但過午則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閣亦佳,晚樹尤可觀。面北為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僅虞山一點在望。堂廢已久,餘與江進之謀所以復之,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於其中;而病尋作,餘既乞歸,恐進之之興亦闌矣。山川興廢,信有時哉!

吏吳兩載,登虎丘者六。最後與江進之、方子公同登,遲月生公石上,歌者聞令來,皆避匿去,餘因謂進之曰:“甚矣,烏紗之橫,皁隸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聽曲此石上者,如月!”今餘幸得解官稱吳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識餘言否耶?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白話文:

虎丘離蘇州城只有七八里,那山上沒有高聳的山岩幽邃的溝谷,只是因為接近蘇州城的緣故,(達官貴人)裝飾豪華、滿載聲歌的遊船,沒有一天沒有的。凡是有月亮的晚上,有花的早晨,有雪的傍晚,遊人來來往往,紛繁錯雜得像織布一樣。中秋時節(這景象)就更加繁盛。

每到這一天,蘇州城家家戶戶傾城而出,肩挨肩,人擠人,接踵而來。無論是官宦人家的男男女女,還是平民百姓,沒有誰不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很多人坐在厚厚的坐墊上,把酒放在路邊。從千人石到山門,密密麻麻緊挨著的遊客多如魚鱗。檀木所制的歌板堆積得就像山丘,酒器裡盛的酒如雲彩一樣奔瀉不停。遠遠望去,就像無數大雁落在平坦的沙灘上,又像彩霞鋪在江面上。即使用電閃雷鳴也無法形容那熱鬧的場面。

剛擺上酒席時,唱歌的人成百上千,聲音像蚊蟲齊鳴,分不清(唱些什麼)。分部安排好後,都競相以最新流行的歌曲一爭高低,雅樂俗樂都有,唱得好壞也自有分別。過了一會兒,搖頭踏腳按節拍唱歌的人,就只剩數十人了。不久,明月高懸在空中,山石反射著月光,如同白練,所有粗俗之樂,都悄悄停了下來。應邀唱歌的人只有三四個了,他們伴著一隻簫,一隻笛,一人舒緩地敲著歌板歌唱。管樂和人的歌聲一起發出,清幽嘹亮,使聽眾陶醉不已。到了深夜,月影疏疏落落,月下樹影斑駁,這時,連簫和歌板也不用了。一個人登場歌唱,四座的人都屏心靜息地傾聽。他的歌聲細如髮絲,直衝雲霄。每唱一字,差不多要一刻時間。飛鳥彷彿也為這舒緩悠長的歌聲所感動,徘徊不忍飛去,壯士聽到這樣的歌聲,也忍不住要落淚。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劍泉深不可測,飛聳的岩石像刀削的一樣峭立。千頃雲好像是以天池等山作几案,山巒溝壑秀麗無比,這裡最適合饗宴賓客。但中午過後,陽光強烈,(遊客在此)無法久坐。文昌閣(景色)也好,傍晚的樹更好看。它的北面是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只有遠處的虞山一點遙遙在望。平遠堂荒廢已久,我和江進之商量修復它,想在這裡建個祠堂,祭祀韋應物、白居易等先賢。但不久我就生病了,我已經請求辭官歸去,恐怕江進之修復平遠堂的興致也大減了。(可見)山川景物的興盛荒廢,確實是有時運的啊!

我在吳縣做了兩年縣令,曾六次登上虎丘。最後一次是和江進之、方子公同去的。我們坐在生公石上等待月亮出來。唱歌的人聽說縣令來了,都躲開藏了起來。我就對進之說:“官吏的橫暴,差役的庸俗,也太過分了啊!以後我辭官後,一定要在這生公石上聽曲,以月為證。”我幸好解免官職,客居吳地,虎丘的明月,不知道還記得我當年的話嗎?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虎丘記》作者介紹

袁宏道,生於公元1568年(明穆宗隆慶二年)12月23日,卒於公元1610年(萬曆三十八年)10月20日,字中郎、一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湖北省公安縣人,明代晚期著名文學家、佛學家,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既反對前後七子摹擬秦漢古文,亦反對唐順之、歸有光摹擬唐宋古文,認為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係。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史稱公安三袁,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世人認為袁宏道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

袁宏道生於湖廣荊州府公安縣長安裡,出身官宦家庭。少年時期生活富裕,在萬瑩、王輅等名師的教育下,非常善於詩文。袁宏道十六歲為諸生,即在城南組織文社,自為社長,除攻讀八股制義外,傾心詩歌古文。二十一歲時中舉人,但赴京會試卻名落孫山。

科場的失意,未免使袁宏道頗多自傷不遇之感,在長兄袁宗道的影響下,袁宏道開始從禪宗中尋求精神寄託,以禪詮儒,豁然大悟。他把自己的心得寫成《金屑》,併到麻城拜訪李贄,兩人說文談禪,十分相得。在李贄離經叛道思想的啟迪下,袁宏道視野大開,卓然獨立。

明神宗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袁宏道中進士,但沒有立即被朝廷委派官職。然而仕途之門已入,他多年的願望總算實現,因此心情舒暢,在家鄉石浦河畔,袁宏道時常與親友相聚,吟詩飲酒,談禪遨遊,悠閒自得。他這時候對文壇上的復古運動已深表不滿,認為詩文應當隨意而發,不應模擬蹈襲,作繭自縛。在他看來,復古之作不如民間俚曲。

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袁宏道被選為吳縣(今屬江蘇)縣令。在任上,他判案果斷,與民方便,頗受地方擁戴。然而也招致當道者的不滿,加上吏事繁雜,難得清閒,因此,第二年他便託故辭職。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為了消除胸臆的不快,袁宏道離開吳縣後並沒有立即回鄉,而是遍遊東南名勝,徜徉於無錫、杭州、紹興、桐廬、歙縣佳山秀水間,與友人陶望齡、潘景升等詩酒酬答,奇文共賞。三個多月,“詩學大進,詩集大饒,詩腸大寬,詩眼大闊” 。尤其是當他在杭州讀到徐渭遺稿《闕編》時,為徐渭的詩風所傾倒,從而愈加對李攀龍、王世貞等“後七子”的復古文風表示不滿,提出了“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創作主張,要求詩文創作必須“從自己胸臆流出”,寫出更多的“本色獨造語”,反對一味追求缺乏真實情感的復古模擬。他抨擊復古派籠罩的文壇扼殺了創作的生機,指出秦漢作者與盛唐詩人多變的創作手法才是後人學習的楷模,不然捨本逐末,僅僅以“剿襲模擬,影響步趨”,就會將詩文創作引入死路,流於形式,而起不到詩文言志的作用。

袁宏道尖銳地指出,復古派及其末流的擬古之作,猶如“糞裡嚼渣,順口接屁,倚勢欺良,如今蘇州投靠家人一般。記得幾個爛熟故事,便曰博識;用得幾個見成字眼,亦曰騷人。計騙杜工部,囤扎李空同,一個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以是言詩,安得而不詩哉!”

除公開反對復古派末流的文風外,袁宏道還以自己的創作實踐來推動文體的解放。他寫下《逋賦謠》、《竹枝詞》等反映現實生活的詩歌,通俗而清新,雋秀而活潑;又寫下《虎丘》、《靈巖》、《湘湖》、《西湖》等數十篇遊記,狀物抒情,毫無雕飾之弊。

東南遊歸,袁宏道攜眷屬暫寓儀徵,在這運河孔道與南北文友賦詩談文,宣傳自己的“性靈說”。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起為順天府(今屬北京)教授。次年遷國子監助教。第三年補禮部儀制清吏司主事。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袁宏道在京中得以博覽公家收藏的豐富圖籍,又和謝肇淛、黃輝及兄袁宗道、弟袁中道等結為“葡萄社”,在城西崇國寺品評詩文,論古說今,頗感閒適快樂。他一方面通過廣泛閱讀、交友討論,逐漸糾正以前“偏重悟理”,過分強調自我的傾向,另方面,他對復古派末流的批駁也更有力度和深度。袁宏道系統地分析了唐宋詩文的風格,認為:“如元、白、歐、蘇,與李、杜、班、馬,真足雁行。坡公尤不可及,宏謬謂前無作者。而學語之士,乃以詩不唐、文不漢病之,何異責南威以脂粉,而唾西施之不能效顰乎!”他還說:“宋人詩,長於格而短於韻,而其為文,密於持論而疏於用裁。然其中實有超秦漢而絕盛唐者。 ”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復古主張進行了具體的批駁,使文風得以扭轉。

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袁宏道因兄袁宗道去世,乃上《告病疏》請假歸。他築“柳浪館”於公安城南,終日與少年舊友吟詩作文,寄趣山水。他還遊武當山、桃源縣等名勝,對接青引黛的大自然發出由衷的讚歎,並且欽慕陶潛能悟徹人生,於長林豐草間尋求自適。袁宏道在柳浪湖一住就是六年,直至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才返京任職。

袁宏道返京後,究心戲曲、小說研究,他稱讚《金瓶梅》、《水滸傳》、《四聲猿》等作品,認為它們能“意氣豪達”,脫去傳統窠臼,別開生面。袁宏道著《觴政》,談論酒文化等,並將嘉靖以來的這些新意盎然的小說、戲曲與儒家經典相提並論,給予高度的評價。

不久,袁宏道遷吏部驗封司主事,官至吏部考功員外郎。他一度主持陝西鄉試,乘興遊嵩山、華山,寫下筆墨渾厚蘊藉的遊記與詩歌 。

萬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袁宏道以吏部驗封司郎中告歸。此時公安正值大水,他卜居沙市,築硯北樓,以便晚年在此“息影臥遊”,遊藝詩書,“疏瀹性靈”。但不久患病不起,竟於同年九月六日遽然去世 ,終年四十三歲。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袁宏道在明代文壇上佔有重要地位。他與兄宗道、弟中道時號"三袁",被稱為"公安派",宏道實為領袖。他有一套系統的理論,成為公安派文學綱領:

①反對盲目擬古,主張文隨時變。他強調文學要隨時代而變化,反對前、後七子的擬古傾向。

②文隨時變的目標是存真去偽,抒寫性靈。言明自己文章的特點是"真",並指出"真"就是"直寫性情"。通過對袁中道詩歌的評論,強調詩文要"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這就形成"性靈說",是公安派文論的核心。

③所謂"性靈",能導致文章的"趣"和"韻",而它們是由"無心"或"童子之心"得來的。他說的"性靈",是排除了"理"(思想)的感情活動,是下意識的直覺。它與李贄的"童心說"極為接近。

④他認為民間的通俗文學正是"無聞無識"的"真聲",而加以推崇。

袁宏道的文藝思想頗為複雜,他的"性靈說",比其兄宗道的"學問說"影響更大;在打破封建思想束縛,掃除前、後七子擬古文風,變粉飾為本色,變公式為率真方面,發揮的作用也更大。但他提倡的"性靈",無視社會實踐和思想理論對創作的決定意義,對他自己的創作,特別是晚期文風,產生了消極後果。

公安派的文學主張發端於袁宗道,袁宏道實為中堅,是實際上的領導人物,袁中道則進一步擴大了它的影響。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萬曆十九年,袁宏道聞李贄“冥會教外之旨”,造訪李贄,兩人相談甚洽,李贄以詩相贈,且留住“三月餘”。宏道的佛學造詣主要在於淨土,深為李贄推讚的《金屑編》就是一部禪學著作,其對禪學有所體悟,他在《金屑編自敘》拈出經文、語錄,而加以頌古或評倡,共七十二則,是宏道的參禪心得。他對《壇經》也頗有研究,曾作《六祖壇經節錄》《壇經節錄引》等。其倡求文學新論,也與受佛禪的濡染有關。

宏道對古代佛教中人稱引最多的當數龐蘊,且無論前期的論禪還是後期的持淨,對龐蘊都極為推崇,時間跨度達十一年之久。主要是因為袁宏道的立身態度、佛學觀點與龐蘊一致。對於袁宏道來說:“龐家別有一枝燈”,對其推崇備至,以師尊之。龐蘊詩偈雖現存不多,但宋代時還有三百餘篇,明代時數量也許相當可觀。同時,從現存的七首來看,雖然不無枯燥之憾,但直白淺顯的風格與袁宏道詩作的淺露有相似之處。袁宏道將龐蘊的偈頌與白居易的詩視為同類,袁宏道受白居易的影響很明顯(且有摹擬之作)。

袁宏道後期的學術、文學思想有所變化,佛學思想以修淨為主,但仍推崇看話禪,貶斥的僅是所謂“默照邪禪”。對龐蘊的態度一仍其舊,箇中原因與看話禪有關。明代秀天端禪師主要參“誰”字,明清之際蓮池之後,淨土唸佛之風大盛,清代以參“唸佛是誰”為最普遍。,推崇看話禪是袁宏道後期仍然推舉龐蘊的一個重要原因。

萬曆二十七年以後,袁宏道對佛教以修淨為主,而反對所謂“禪學之弊”。宏道後期於禪學尚穩實,他認為參禪需是利根人所為,鈍根人入不得,但是,聰明過人者一般少有所得,這是因為這些人稍稍有悟,便為自得,因此,他們的所得並不能滿足他們聰明的分量,而宏道認為,大慧宗杲則是不斷參悟,以滿其聰明分量的典範,宏道也基本承緒了前人的參禪路徑,是一種摒除知解的一種體悟方式。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袁宏道於禪學並無多少新見,自萬曆二十七年以後,基本的學術取向是禪淨合一,但他談禪時更多地透示出對前期思想的迴歸,論淨時,則常常是對早期思想的悔悟。在後期論禪之時,仍可見到一個英姿卓犖的宏道,可見其前後思想的連貫與顧盼。

袁宏道平生共節錄過兩部經論,一部是《六祖壇經》,一部是《宗鏡錄》,所作的目的一是因懷疑有人增偽而刪削,一是因煩冗而裁汰,但是,佛教經論中可堪疑問的甚多,宏道唯獨對這兩部用功甚勤, 這當然反映了他的學術所尚。而重視延壽,除了與以義學補當時空疏不實的禪風有關而外,還與禪、淨合一有關。袁宏道於禪學主要是因襲了李贄的思想而已,並無多大發明,與張幼於所言,是意氣之論。

《西方合論》是晚明期間的一部重要淨土宗的著作,本書中作者所使用的名相,與一般的淨土教迥異其趣,這主要是因為宏道錯綜眾說,不拘一經,以華嚴的圓融精神,含攝五教,通貫六階,開闊了淨土的視野。因此,《西方合論》是晚明佛學內部融通合流的產物。《西方合論》既兼容諸宗之說,又以淨土一門為旨歸。宏道在該書中兼綜博取,對蓮宗大德也廣泛汲取、稱。

袁宏道的散文極富特色,清新明暢,卓然成家。今存其尺牘280餘封,篇幅長的1000多字,短的只二、三十餘字。

如《致聶化南》一札:"敗卻鐵網,打破銅枷,走出刀山劍樹,跳入清涼佛土,快活不可言,不可言!投冠數日,愈覺無官之妙。弟已安排頭戴青笠,手捉牛尾,永作

逍遙纏外人矣!朝夕焚香,唯願兄不日開府楚中,為弟刻袁先生三十集一部,爾時毋作大貴人,哭窮套子也。不誑語者,兄牢記之。"簡凝活脫,間以詼諧,可見其尺牘文的一斑。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他的各類隨筆200餘篇,題材多樣,饒有意趣,其中《畜促織》《鬥蛛》《時尚》等篇,記述了當時的風俗人情。傳記文以《徐文長傳》《醉叟傳》兩篇最優,刻繪人物,生動鮮明。遊記文90餘篇,於寫景中注入主觀情感,韻味深遠,文筆優美。

如《滿井遊記》所寫京郊初春景色,純用寫實手法,刻畫細膩,情致盎然。其他如《虎丘》《天目一》《晚遊六橋待月記》《觀第五洩記》等,真切動人,語言淺近,略無斧鑿之跡,都是佳作。

袁宏道作有各體詩歌1700餘首,成就不及散文。他的詩及多數散文,僅限於抒發個人情趣,不能充分反映社會生活,現實意義有限。當時一些公安派文風仿效者,則更發展了這一傾向,走上了邪路。所以以袁宏道為代表的公安派創作,瑕瑜互見,功過並存。總的來看,作為晚明的一次文學改良運動,其功績還是主要的。

袁宏道代表作品:《袁中郎全集》《徐文長傳》《初至西湖記》《敘陳正甫會心集》《虎丘記》《滿井遊記》《西湖遊記二則》《戲題齋壁》《遊虎跑泉》《東阿道中晚望》《戲題飛來峰》《袁中郎集箋校》《瓶花齋雜錄》《破研齋集》。

流傳至今的有《瀟碧堂集二十卷》《瀟碧堂續集十卷》《瓶花齋集十卷》《錦帆集四捲去吳七牘一卷》《解脫集四卷》《瓶史》《袁中郎先生全集二十三卷》《梨雲館類定袁中郎全集二十四卷》《袁中郎全集四十卷》《廣陵集》《袁中郎文鈔一卷》等等。

"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虎丘記》

(袁宏道 公元1595年)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無高巖邃壑,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遊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為尤勝。

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靚妝麗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間,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雲瀉,遠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聲若聚蚊,不可辨識。分曹部署,競以歌喉相鬥;雅俗既陳,妍媸自別。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練,一切瓦釜,寂然停聲,屬而和者,才三四輩。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板而歌,竹肉相發,清聲亮徹,聽者魂銷。比至夜深,月影橫斜,荇藻凌亂,則簫板亦不復用,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響徹雲際,每度一字,幾盡一刻,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

劍泉深不可測,飛巖如削。千頃雲得天池諸山作案,巒壑競秀,最可觴客。但過午則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閣亦佳,晚樹尤可觀。面北為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僅虞山一點在望。堂廢已久,餘與江進之謀所以復之,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於其中;而病尋作,餘既乞歸,恐進之之興亦闌矣。山川興廢,信有時哉!

吏吳兩載,登虎丘者六。最後與江進之、方子公同登,遲月生公石上,歌者聞令來,皆避匿去,餘因謂進之曰:“甚矣,烏紗之橫,皁隸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聽曲此石上者,如月!”今餘幸得解官稱吳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識餘言否耶?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白話文:

虎丘離蘇州城只有七八里,那山上沒有高聳的山岩幽邃的溝谷,只是因為接近蘇州城的緣故,(達官貴人)裝飾豪華、滿載聲歌的遊船,沒有一天沒有的。凡是有月亮的晚上,有花的早晨,有雪的傍晚,遊人來來往往,紛繁錯雜得像織布一樣。中秋時節(這景象)就更加繁盛。

每到這一天,蘇州城家家戶戶傾城而出,肩挨肩,人擠人,接踵而來。無論是官宦人家的男男女女,還是平民百姓,沒有誰不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很多人坐在厚厚的坐墊上,把酒放在路邊。從千人石到山門,密密麻麻緊挨著的遊客多如魚鱗。檀木所制的歌板堆積得就像山丘,酒器裡盛的酒如雲彩一樣奔瀉不停。遠遠望去,就像無數大雁落在平坦的沙灘上,又像彩霞鋪在江面上。即使用電閃雷鳴也無法形容那熱鬧的場面。

剛擺上酒席時,唱歌的人成百上千,聲音像蚊蟲齊鳴,分不清(唱些什麼)。分部安排好後,都競相以最新流行的歌曲一爭高低,雅樂俗樂都有,唱得好壞也自有分別。過了一會兒,搖頭踏腳按節拍唱歌的人,就只剩數十人了。不久,明月高懸在空中,山石反射著月光,如同白練,所有粗俗之樂,都悄悄停了下來。應邀唱歌的人只有三四個了,他們伴著一隻簫,一隻笛,一人舒緩地敲著歌板歌唱。管樂和人的歌聲一起發出,清幽嘹亮,使聽眾陶醉不已。到了深夜,月影疏疏落落,月下樹影斑駁,這時,連簫和歌板也不用了。一個人登場歌唱,四座的人都屏心靜息地傾聽。他的歌聲細如髮絲,直衝雲霄。每唱一字,差不多要一刻時間。飛鳥彷彿也為這舒緩悠長的歌聲所感動,徘徊不忍飛去,壯士聽到這樣的歌聲,也忍不住要落淚。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劍泉深不可測,飛聳的岩石像刀削的一樣峭立。千頃雲好像是以天池等山作几案,山巒溝壑秀麗無比,這裡最適合饗宴賓客。但中午過後,陽光強烈,(遊客在此)無法久坐。文昌閣(景色)也好,傍晚的樹更好看。它的北面是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只有遠處的虞山一點遙遙在望。平遠堂荒廢已久,我和江進之商量修復它,想在這裡建個祠堂,祭祀韋應物、白居易等先賢。但不久我就生病了,我已經請求辭官歸去,恐怕江進之修復平遠堂的興致也大減了。(可見)山川景物的興盛荒廢,確實是有時運的啊!

我在吳縣做了兩年縣令,曾六次登上虎丘。最後一次是和江進之、方子公同去的。我們坐在生公石上等待月亮出來。唱歌的人聽說縣令來了,都躲開藏了起來。我就對進之說:“官吏的橫暴,差役的庸俗,也太過分了啊!以後我辭官後,一定要在這生公石上聽曲,以月為證。”我幸好解免官職,客居吳地,虎丘的明月,不知道還記得我當年的話嗎?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虎丘記》作者介紹

袁宏道,生於公元1568年(明穆宗隆慶二年)12月23日,卒於公元1610年(萬曆三十八年)10月20日,字中郎、一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湖北省公安縣人,明代晚期著名文學家、佛學家,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既反對前後七子摹擬秦漢古文,亦反對唐順之、歸有光摹擬唐宋古文,認為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係。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史稱公安三袁,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世人認為袁宏道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

袁宏道生於湖廣荊州府公安縣長安裡,出身官宦家庭。少年時期生活富裕,在萬瑩、王輅等名師的教育下,非常善於詩文。袁宏道十六歲為諸生,即在城南組織文社,自為社長,除攻讀八股制義外,傾心詩歌古文。二十一歲時中舉人,但赴京會試卻名落孫山。

科場的失意,未免使袁宏道頗多自傷不遇之感,在長兄袁宗道的影響下,袁宏道開始從禪宗中尋求精神寄託,以禪詮儒,豁然大悟。他把自己的心得寫成《金屑》,併到麻城拜訪李贄,兩人說文談禪,十分相得。在李贄離經叛道思想的啟迪下,袁宏道視野大開,卓然獨立。

明神宗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袁宏道中進士,但沒有立即被朝廷委派官職。然而仕途之門已入,他多年的願望總算實現,因此心情舒暢,在家鄉石浦河畔,袁宏道時常與親友相聚,吟詩飲酒,談禪遨遊,悠閒自得。他這時候對文壇上的復古運動已深表不滿,認為詩文應當隨意而發,不應模擬蹈襲,作繭自縛。在他看來,復古之作不如民間俚曲。

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袁宏道被選為吳縣(今屬江蘇)縣令。在任上,他判案果斷,與民方便,頗受地方擁戴。然而也招致當道者的不滿,加上吏事繁雜,難得清閒,因此,第二年他便託故辭職。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為了消除胸臆的不快,袁宏道離開吳縣後並沒有立即回鄉,而是遍遊東南名勝,徜徉於無錫、杭州、紹興、桐廬、歙縣佳山秀水間,與友人陶望齡、潘景升等詩酒酬答,奇文共賞。三個多月,“詩學大進,詩集大饒,詩腸大寬,詩眼大闊” 。尤其是當他在杭州讀到徐渭遺稿《闕編》時,為徐渭的詩風所傾倒,從而愈加對李攀龍、王世貞等“後七子”的復古文風表示不滿,提出了“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創作主張,要求詩文創作必須“從自己胸臆流出”,寫出更多的“本色獨造語”,反對一味追求缺乏真實情感的復古模擬。他抨擊復古派籠罩的文壇扼殺了創作的生機,指出秦漢作者與盛唐詩人多變的創作手法才是後人學習的楷模,不然捨本逐末,僅僅以“剿襲模擬,影響步趨”,就會將詩文創作引入死路,流於形式,而起不到詩文言志的作用。

袁宏道尖銳地指出,復古派及其末流的擬古之作,猶如“糞裡嚼渣,順口接屁,倚勢欺良,如今蘇州投靠家人一般。記得幾個爛熟故事,便曰博識;用得幾個見成字眼,亦曰騷人。計騙杜工部,囤扎李空同,一個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以是言詩,安得而不詩哉!”

除公開反對復古派末流的文風外,袁宏道還以自己的創作實踐來推動文體的解放。他寫下《逋賦謠》、《竹枝詞》等反映現實生活的詩歌,通俗而清新,雋秀而活潑;又寫下《虎丘》、《靈巖》、《湘湖》、《西湖》等數十篇遊記,狀物抒情,毫無雕飾之弊。

東南遊歸,袁宏道攜眷屬暫寓儀徵,在這運河孔道與南北文友賦詩談文,宣傳自己的“性靈說”。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起為順天府(今屬北京)教授。次年遷國子監助教。第三年補禮部儀制清吏司主事。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袁宏道在京中得以博覽公家收藏的豐富圖籍,又和謝肇淛、黃輝及兄袁宗道、弟袁中道等結為“葡萄社”,在城西崇國寺品評詩文,論古說今,頗感閒適快樂。他一方面通過廣泛閱讀、交友討論,逐漸糾正以前“偏重悟理”,過分強調自我的傾向,另方面,他對復古派末流的批駁也更有力度和深度。袁宏道系統地分析了唐宋詩文的風格,認為:“如元、白、歐、蘇,與李、杜、班、馬,真足雁行。坡公尤不可及,宏謬謂前無作者。而學語之士,乃以詩不唐、文不漢病之,何異責南威以脂粉,而唾西施之不能效顰乎!”他還說:“宋人詩,長於格而短於韻,而其為文,密於持論而疏於用裁。然其中實有超秦漢而絕盛唐者。 ”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復古主張進行了具體的批駁,使文風得以扭轉。

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袁宏道因兄袁宗道去世,乃上《告病疏》請假歸。他築“柳浪館”於公安城南,終日與少年舊友吟詩作文,寄趣山水。他還遊武當山、桃源縣等名勝,對接青引黛的大自然發出由衷的讚歎,並且欽慕陶潛能悟徹人生,於長林豐草間尋求自適。袁宏道在柳浪湖一住就是六年,直至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才返京任職。

袁宏道返京後,究心戲曲、小說研究,他稱讚《金瓶梅》、《水滸傳》、《四聲猿》等作品,認為它們能“意氣豪達”,脫去傳統窠臼,別開生面。袁宏道著《觴政》,談論酒文化等,並將嘉靖以來的這些新意盎然的小說、戲曲與儒家經典相提並論,給予高度的評價。

不久,袁宏道遷吏部驗封司主事,官至吏部考功員外郎。他一度主持陝西鄉試,乘興遊嵩山、華山,寫下筆墨渾厚蘊藉的遊記與詩歌 。

萬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袁宏道以吏部驗封司郎中告歸。此時公安正值大水,他卜居沙市,築硯北樓,以便晚年在此“息影臥遊”,遊藝詩書,“疏瀹性靈”。但不久患病不起,竟於同年九月六日遽然去世 ,終年四十三歲。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袁宏道在明代文壇上佔有重要地位。他與兄宗道、弟中道時號"三袁",被稱為"公安派",宏道實為領袖。他有一套系統的理論,成為公安派文學綱領:

①反對盲目擬古,主張文隨時變。他強調文學要隨時代而變化,反對前、後七子的擬古傾向。

②文隨時變的目標是存真去偽,抒寫性靈。言明自己文章的特點是"真",並指出"真"就是"直寫性情"。通過對袁中道詩歌的評論,強調詩文要"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這就形成"性靈說",是公安派文論的核心。

③所謂"性靈",能導致文章的"趣"和"韻",而它們是由"無心"或"童子之心"得來的。他說的"性靈",是排除了"理"(思想)的感情活動,是下意識的直覺。它與李贄的"童心說"極為接近。

④他認為民間的通俗文學正是"無聞無識"的"真聲",而加以推崇。

袁宏道的文藝思想頗為複雜,他的"性靈說",比其兄宗道的"學問說"影響更大;在打破封建思想束縛,掃除前、後七子擬古文風,變粉飾為本色,變公式為率真方面,發揮的作用也更大。但他提倡的"性靈",無視社會實踐和思想理論對創作的決定意義,對他自己的創作,特別是晚期文風,產生了消極後果。

公安派的文學主張發端於袁宗道,袁宏道實為中堅,是實際上的領導人物,袁中道則進一步擴大了它的影響。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萬曆十九年,袁宏道聞李贄“冥會教外之旨”,造訪李贄,兩人相談甚洽,李贄以詩相贈,且留住“三月餘”。宏道的佛學造詣主要在於淨土,深為李贄推讚的《金屑編》就是一部禪學著作,其對禪學有所體悟,他在《金屑編自敘》拈出經文、語錄,而加以頌古或評倡,共七十二則,是宏道的參禪心得。他對《壇經》也頗有研究,曾作《六祖壇經節錄》《壇經節錄引》等。其倡求文學新論,也與受佛禪的濡染有關。

宏道對古代佛教中人稱引最多的當數龐蘊,且無論前期的論禪還是後期的持淨,對龐蘊都極為推崇,時間跨度達十一年之久。主要是因為袁宏道的立身態度、佛學觀點與龐蘊一致。對於袁宏道來說:“龐家別有一枝燈”,對其推崇備至,以師尊之。龐蘊詩偈雖現存不多,但宋代時還有三百餘篇,明代時數量也許相當可觀。同時,從現存的七首來看,雖然不無枯燥之憾,但直白淺顯的風格與袁宏道詩作的淺露有相似之處。袁宏道將龐蘊的偈頌與白居易的詩視為同類,袁宏道受白居易的影響很明顯(且有摹擬之作)。

袁宏道後期的學術、文學思想有所變化,佛學思想以修淨為主,但仍推崇看話禪,貶斥的僅是所謂“默照邪禪”。對龐蘊的態度一仍其舊,箇中原因與看話禪有關。明代秀天端禪師主要參“誰”字,明清之際蓮池之後,淨土唸佛之風大盛,清代以參“唸佛是誰”為最普遍。,推崇看話禪是袁宏道後期仍然推舉龐蘊的一個重要原因。

萬曆二十七年以後,袁宏道對佛教以修淨為主,而反對所謂“禪學之弊”。宏道後期於禪學尚穩實,他認為參禪需是利根人所為,鈍根人入不得,但是,聰明過人者一般少有所得,這是因為這些人稍稍有悟,便為自得,因此,他們的所得並不能滿足他們聰明的分量,而宏道認為,大慧宗杲則是不斷參悟,以滿其聰明分量的典範,宏道也基本承緒了前人的參禪路徑,是一種摒除知解的一種體悟方式。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袁宏道於禪學並無多少新見,自萬曆二十七年以後,基本的學術取向是禪淨合一,但他談禪時更多地透示出對前期思想的迴歸,論淨時,則常常是對早期思想的悔悟。在後期論禪之時,仍可見到一個英姿卓犖的宏道,可見其前後思想的連貫與顧盼。

袁宏道平生共節錄過兩部經論,一部是《六祖壇經》,一部是《宗鏡錄》,所作的目的一是因懷疑有人增偽而刪削,一是因煩冗而裁汰,但是,佛教經論中可堪疑問的甚多,宏道唯獨對這兩部用功甚勤, 這當然反映了他的學術所尚。而重視延壽,除了與以義學補當時空疏不實的禪風有關而外,還與禪、淨合一有關。袁宏道於禪學主要是因襲了李贄的思想而已,並無多大發明,與張幼於所言,是意氣之論。

《西方合論》是晚明期間的一部重要淨土宗的著作,本書中作者所使用的名相,與一般的淨土教迥異其趣,這主要是因為宏道錯綜眾說,不拘一經,以華嚴的圓融精神,含攝五教,通貫六階,開闊了淨土的視野。因此,《西方合論》是晚明佛學內部融通合流的產物。《西方合論》既兼容諸宗之說,又以淨土一門為旨歸。宏道在該書中兼綜博取,對蓮宗大德也廣泛汲取、稱。

袁宏道的散文極富特色,清新明暢,卓然成家。今存其尺牘280餘封,篇幅長的1000多字,短的只二、三十餘字。

如《致聶化南》一札:"敗卻鐵網,打破銅枷,走出刀山劍樹,跳入清涼佛土,快活不可言,不可言!投冠數日,愈覺無官之妙。弟已安排頭戴青笠,手捉牛尾,永作

逍遙纏外人矣!朝夕焚香,唯願兄不日開府楚中,為弟刻袁先生三十集一部,爾時毋作大貴人,哭窮套子也。不誑語者,兄牢記之。"簡凝活脫,間以詼諧,可見其尺牘文的一斑。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他的各類隨筆200餘篇,題材多樣,饒有意趣,其中《畜促織》《鬥蛛》《時尚》等篇,記述了當時的風俗人情。傳記文以《徐文長傳》《醉叟傳》兩篇最優,刻繪人物,生動鮮明。遊記文90餘篇,於寫景中注入主觀情感,韻味深遠,文筆優美。

如《滿井遊記》所寫京郊初春景色,純用寫實手法,刻畫細膩,情致盎然。其他如《虎丘》《天目一》《晚遊六橋待月記》《觀第五洩記》等,真切動人,語言淺近,略無斧鑿之跡,都是佳作。

袁宏道作有各體詩歌1700餘首,成就不及散文。他的詩及多數散文,僅限於抒發個人情趣,不能充分反映社會生活,現實意義有限。當時一些公安派文風仿效者,則更發展了這一傾向,走上了邪路。所以以袁宏道為代表的公安派創作,瑕瑜互見,功過並存。總的來看,作為晚明的一次文學改良運動,其功績還是主要的。

袁宏道代表作品:《袁中郎全集》《徐文長傳》《初至西湖記》《敘陳正甫會心集》《虎丘記》《滿井遊記》《西湖遊記二則》《戲題齋壁》《遊虎跑泉》《東阿道中晚望》《戲題飛來峰》《袁中郎集箋校》《瓶花齋雜錄》《破研齋集》。

流傳至今的有《瀟碧堂集二十卷》《瀟碧堂續集十卷》《瓶花齋集十卷》《錦帆集四捲去吳七牘一卷》《解脫集四卷》《瓶史》《袁中郎先生全集二十三卷》《梨雲館類定袁中郎全集二十四卷》《袁中郎全集四十卷》《廣陵集》《袁中郎文鈔一卷》等等。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虎丘記》作品介紹

《虎丘記》是明朝文學家袁宏道的遊記散文中的代表作。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袁宏道曾出任吳縣縣令,短短兩年任期期間,熱愛遊賞山水的作者六次遊覽蘇州名勝虎丘。因為作者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嚮往和對官場俗務的厭倦鄙夷,萬曆二十四年,袁解職離吳,因為留戀虎丘勝景,回憶虎丘賞月賽歌的盛大場面以及虎丘各處的秀麗風景。寫下了這篇遊記散文。

《虎丘記》開篇從“無日無之”到月夜、花晨、雪夕,相對“中秋”來說,同時是鋪墊與烘托。下面“每至是日”一句正緊承上文意脈,指出但凡中秋都是如此,籠括年年中秋而並非實指哪一年中秋。從而又強調了本篇是以“中秋”為焦點來表現“登虎丘者六”的綜合體驗。接著作者從空間角度展開視野,縱橫筆墨。揮灑出一幅中秋時節盛遊虎丘的鳥瞰圖。場面之盛,色彩之麗,聲勢之大,震聳視聽,搖動神魄。作者仍嫌筆墨貧乏,索性徑以“無得而狀”來否定上面的具體比喻。啟發讀者展開想象去體味。從實到虛,從有限到無限的變化。顯出那遊樂場景的美不勝狀。整整一段多用整飭的四字句,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手法渲染同一對象。有大賦鋪張揚厲的風致;筆勢則略無滯礙。文氣流注,緊密拍合了場面的聲容氣勢,而作者作為觀照主體的讚美傾羨之意亦挾帶而出。

空間場面的渲染鋪排後,作者將視聽凝聚到最富市井情調和民俗意味的演唱上面。鏡頭由全景式鳥瞰轉向依時問推進的特寫,用墨隨之由疏闊而變換為深細。這一大段是全文記寫的主體部分。作者用“布席之初”、“未幾”、“已而”、“比至”幾個標明時問推移的詞聯帶出一幅幅場景畫面,整個過程既有鮮明的層次感,又自然流走。場面由喧雜而導向幽靜,境界由單一唱的描述,過渡到聲、色、景、情的渾融一體。

"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虎丘記》

(袁宏道 公元1595年)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無高巖邃壑,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遊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為尤勝。

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靚妝麗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間,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雲瀉,遠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聲若聚蚊,不可辨識。分曹部署,競以歌喉相鬥;雅俗既陳,妍媸自別。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練,一切瓦釜,寂然停聲,屬而和者,才三四輩。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板而歌,竹肉相發,清聲亮徹,聽者魂銷。比至夜深,月影橫斜,荇藻凌亂,則簫板亦不復用,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響徹雲際,每度一字,幾盡一刻,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

劍泉深不可測,飛巖如削。千頃雲得天池諸山作案,巒壑競秀,最可觴客。但過午則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閣亦佳,晚樹尤可觀。面北為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僅虞山一點在望。堂廢已久,餘與江進之謀所以復之,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於其中;而病尋作,餘既乞歸,恐進之之興亦闌矣。山川興廢,信有時哉!

吏吳兩載,登虎丘者六。最後與江進之、方子公同登,遲月生公石上,歌者聞令來,皆避匿去,餘因謂進之曰:“甚矣,烏紗之橫,皁隸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聽曲此石上者,如月!”今餘幸得解官稱吳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識餘言否耶?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白話文:

虎丘離蘇州城只有七八里,那山上沒有高聳的山岩幽邃的溝谷,只是因為接近蘇州城的緣故,(達官貴人)裝飾豪華、滿載聲歌的遊船,沒有一天沒有的。凡是有月亮的晚上,有花的早晨,有雪的傍晚,遊人來來往往,紛繁錯雜得像織布一樣。中秋時節(這景象)就更加繁盛。

每到這一天,蘇州城家家戶戶傾城而出,肩挨肩,人擠人,接踵而來。無論是官宦人家的男男女女,還是平民百姓,沒有誰不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很多人坐在厚厚的坐墊上,把酒放在路邊。從千人石到山門,密密麻麻緊挨著的遊客多如魚鱗。檀木所制的歌板堆積得就像山丘,酒器裡盛的酒如雲彩一樣奔瀉不停。遠遠望去,就像無數大雁落在平坦的沙灘上,又像彩霞鋪在江面上。即使用電閃雷鳴也無法形容那熱鬧的場面。

剛擺上酒席時,唱歌的人成百上千,聲音像蚊蟲齊鳴,分不清(唱些什麼)。分部安排好後,都競相以最新流行的歌曲一爭高低,雅樂俗樂都有,唱得好壞也自有分別。過了一會兒,搖頭踏腳按節拍唱歌的人,就只剩數十人了。不久,明月高懸在空中,山石反射著月光,如同白練,所有粗俗之樂,都悄悄停了下來。應邀唱歌的人只有三四個了,他們伴著一隻簫,一隻笛,一人舒緩地敲著歌板歌唱。管樂和人的歌聲一起發出,清幽嘹亮,使聽眾陶醉不已。到了深夜,月影疏疏落落,月下樹影斑駁,這時,連簫和歌板也不用了。一個人登場歌唱,四座的人都屏心靜息地傾聽。他的歌聲細如髮絲,直衝雲霄。每唱一字,差不多要一刻時間。飛鳥彷彿也為這舒緩悠長的歌聲所感動,徘徊不忍飛去,壯士聽到這樣的歌聲,也忍不住要落淚。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劍泉深不可測,飛聳的岩石像刀削的一樣峭立。千頃雲好像是以天池等山作几案,山巒溝壑秀麗無比,這裡最適合饗宴賓客。但中午過後,陽光強烈,(遊客在此)無法久坐。文昌閣(景色)也好,傍晚的樹更好看。它的北面是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只有遠處的虞山一點遙遙在望。平遠堂荒廢已久,我和江進之商量修復它,想在這裡建個祠堂,祭祀韋應物、白居易等先賢。但不久我就生病了,我已經請求辭官歸去,恐怕江進之修復平遠堂的興致也大減了。(可見)山川景物的興盛荒廢,確實是有時運的啊!

我在吳縣做了兩年縣令,曾六次登上虎丘。最後一次是和江進之、方子公同去的。我們坐在生公石上等待月亮出來。唱歌的人聽說縣令來了,都躲開藏了起來。我就對進之說:“官吏的橫暴,差役的庸俗,也太過分了啊!以後我辭官後,一定要在這生公石上聽曲,以月為證。”我幸好解免官職,客居吳地,虎丘的明月,不知道還記得我當年的話嗎?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虎丘記》作者介紹

袁宏道,生於公元1568年(明穆宗隆慶二年)12月23日,卒於公元1610年(萬曆三十八年)10月20日,字中郎、一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湖北省公安縣人,明代晚期著名文學家、佛學家,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既反對前後七子摹擬秦漢古文,亦反對唐順之、歸有光摹擬唐宋古文,認為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係。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史稱公安三袁,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世人認為袁宏道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

袁宏道生於湖廣荊州府公安縣長安裡,出身官宦家庭。少年時期生活富裕,在萬瑩、王輅等名師的教育下,非常善於詩文。袁宏道十六歲為諸生,即在城南組織文社,自為社長,除攻讀八股制義外,傾心詩歌古文。二十一歲時中舉人,但赴京會試卻名落孫山。

科場的失意,未免使袁宏道頗多自傷不遇之感,在長兄袁宗道的影響下,袁宏道開始從禪宗中尋求精神寄託,以禪詮儒,豁然大悟。他把自己的心得寫成《金屑》,併到麻城拜訪李贄,兩人說文談禪,十分相得。在李贄離經叛道思想的啟迪下,袁宏道視野大開,卓然獨立。

明神宗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袁宏道中進士,但沒有立即被朝廷委派官職。然而仕途之門已入,他多年的願望總算實現,因此心情舒暢,在家鄉石浦河畔,袁宏道時常與親友相聚,吟詩飲酒,談禪遨遊,悠閒自得。他這時候對文壇上的復古運動已深表不滿,認為詩文應當隨意而發,不應模擬蹈襲,作繭自縛。在他看來,復古之作不如民間俚曲。

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袁宏道被選為吳縣(今屬江蘇)縣令。在任上,他判案果斷,與民方便,頗受地方擁戴。然而也招致當道者的不滿,加上吏事繁雜,難得清閒,因此,第二年他便託故辭職。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為了消除胸臆的不快,袁宏道離開吳縣後並沒有立即回鄉,而是遍遊東南名勝,徜徉於無錫、杭州、紹興、桐廬、歙縣佳山秀水間,與友人陶望齡、潘景升等詩酒酬答,奇文共賞。三個多月,“詩學大進,詩集大饒,詩腸大寬,詩眼大闊” 。尤其是當他在杭州讀到徐渭遺稿《闕編》時,為徐渭的詩風所傾倒,從而愈加對李攀龍、王世貞等“後七子”的復古文風表示不滿,提出了“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創作主張,要求詩文創作必須“從自己胸臆流出”,寫出更多的“本色獨造語”,反對一味追求缺乏真實情感的復古模擬。他抨擊復古派籠罩的文壇扼殺了創作的生機,指出秦漢作者與盛唐詩人多變的創作手法才是後人學習的楷模,不然捨本逐末,僅僅以“剿襲模擬,影響步趨”,就會將詩文創作引入死路,流於形式,而起不到詩文言志的作用。

袁宏道尖銳地指出,復古派及其末流的擬古之作,猶如“糞裡嚼渣,順口接屁,倚勢欺良,如今蘇州投靠家人一般。記得幾個爛熟故事,便曰博識;用得幾個見成字眼,亦曰騷人。計騙杜工部,囤扎李空同,一個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以是言詩,安得而不詩哉!”

除公開反對復古派末流的文風外,袁宏道還以自己的創作實踐來推動文體的解放。他寫下《逋賦謠》、《竹枝詞》等反映現實生活的詩歌,通俗而清新,雋秀而活潑;又寫下《虎丘》、《靈巖》、《湘湖》、《西湖》等數十篇遊記,狀物抒情,毫無雕飾之弊。

東南遊歸,袁宏道攜眷屬暫寓儀徵,在這運河孔道與南北文友賦詩談文,宣傳自己的“性靈說”。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起為順天府(今屬北京)教授。次年遷國子監助教。第三年補禮部儀制清吏司主事。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袁宏道在京中得以博覽公家收藏的豐富圖籍,又和謝肇淛、黃輝及兄袁宗道、弟袁中道等結為“葡萄社”,在城西崇國寺品評詩文,論古說今,頗感閒適快樂。他一方面通過廣泛閱讀、交友討論,逐漸糾正以前“偏重悟理”,過分強調自我的傾向,另方面,他對復古派末流的批駁也更有力度和深度。袁宏道系統地分析了唐宋詩文的風格,認為:“如元、白、歐、蘇,與李、杜、班、馬,真足雁行。坡公尤不可及,宏謬謂前無作者。而學語之士,乃以詩不唐、文不漢病之,何異責南威以脂粉,而唾西施之不能效顰乎!”他還說:“宋人詩,長於格而短於韻,而其為文,密於持論而疏於用裁。然其中實有超秦漢而絕盛唐者。 ”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復古主張進行了具體的批駁,使文風得以扭轉。

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袁宏道因兄袁宗道去世,乃上《告病疏》請假歸。他築“柳浪館”於公安城南,終日與少年舊友吟詩作文,寄趣山水。他還遊武當山、桃源縣等名勝,對接青引黛的大自然發出由衷的讚歎,並且欽慕陶潛能悟徹人生,於長林豐草間尋求自適。袁宏道在柳浪湖一住就是六年,直至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才返京任職。

袁宏道返京後,究心戲曲、小說研究,他稱讚《金瓶梅》、《水滸傳》、《四聲猿》等作品,認為它們能“意氣豪達”,脫去傳統窠臼,別開生面。袁宏道著《觴政》,談論酒文化等,並將嘉靖以來的這些新意盎然的小說、戲曲與儒家經典相提並論,給予高度的評價。

不久,袁宏道遷吏部驗封司主事,官至吏部考功員外郎。他一度主持陝西鄉試,乘興遊嵩山、華山,寫下筆墨渾厚蘊藉的遊記與詩歌 。

萬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袁宏道以吏部驗封司郎中告歸。此時公安正值大水,他卜居沙市,築硯北樓,以便晚年在此“息影臥遊”,遊藝詩書,“疏瀹性靈”。但不久患病不起,竟於同年九月六日遽然去世 ,終年四十三歲。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袁宏道在明代文壇上佔有重要地位。他與兄宗道、弟中道時號"三袁",被稱為"公安派",宏道實為領袖。他有一套系統的理論,成為公安派文學綱領:

①反對盲目擬古,主張文隨時變。他強調文學要隨時代而變化,反對前、後七子的擬古傾向。

②文隨時變的目標是存真去偽,抒寫性靈。言明自己文章的特點是"真",並指出"真"就是"直寫性情"。通過對袁中道詩歌的評論,強調詩文要"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這就形成"性靈說",是公安派文論的核心。

③所謂"性靈",能導致文章的"趣"和"韻",而它們是由"無心"或"童子之心"得來的。他說的"性靈",是排除了"理"(思想)的感情活動,是下意識的直覺。它與李贄的"童心說"極為接近。

④他認為民間的通俗文學正是"無聞無識"的"真聲",而加以推崇。

袁宏道的文藝思想頗為複雜,他的"性靈說",比其兄宗道的"學問說"影響更大;在打破封建思想束縛,掃除前、後七子擬古文風,變粉飾為本色,變公式為率真方面,發揮的作用也更大。但他提倡的"性靈",無視社會實踐和思想理論對創作的決定意義,對他自己的創作,特別是晚期文風,產生了消極後果。

公安派的文學主張發端於袁宗道,袁宏道實為中堅,是實際上的領導人物,袁中道則進一步擴大了它的影響。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萬曆十九年,袁宏道聞李贄“冥會教外之旨”,造訪李贄,兩人相談甚洽,李贄以詩相贈,且留住“三月餘”。宏道的佛學造詣主要在於淨土,深為李贄推讚的《金屑編》就是一部禪學著作,其對禪學有所體悟,他在《金屑編自敘》拈出經文、語錄,而加以頌古或評倡,共七十二則,是宏道的參禪心得。他對《壇經》也頗有研究,曾作《六祖壇經節錄》《壇經節錄引》等。其倡求文學新論,也與受佛禪的濡染有關。

宏道對古代佛教中人稱引最多的當數龐蘊,且無論前期的論禪還是後期的持淨,對龐蘊都極為推崇,時間跨度達十一年之久。主要是因為袁宏道的立身態度、佛學觀點與龐蘊一致。對於袁宏道來說:“龐家別有一枝燈”,對其推崇備至,以師尊之。龐蘊詩偈雖現存不多,但宋代時還有三百餘篇,明代時數量也許相當可觀。同時,從現存的七首來看,雖然不無枯燥之憾,但直白淺顯的風格與袁宏道詩作的淺露有相似之處。袁宏道將龐蘊的偈頌與白居易的詩視為同類,袁宏道受白居易的影響很明顯(且有摹擬之作)。

袁宏道後期的學術、文學思想有所變化,佛學思想以修淨為主,但仍推崇看話禪,貶斥的僅是所謂“默照邪禪”。對龐蘊的態度一仍其舊,箇中原因與看話禪有關。明代秀天端禪師主要參“誰”字,明清之際蓮池之後,淨土唸佛之風大盛,清代以參“唸佛是誰”為最普遍。,推崇看話禪是袁宏道後期仍然推舉龐蘊的一個重要原因。

萬曆二十七年以後,袁宏道對佛教以修淨為主,而反對所謂“禪學之弊”。宏道後期於禪學尚穩實,他認為參禪需是利根人所為,鈍根人入不得,但是,聰明過人者一般少有所得,這是因為這些人稍稍有悟,便為自得,因此,他們的所得並不能滿足他們聰明的分量,而宏道認為,大慧宗杲則是不斷參悟,以滿其聰明分量的典範,宏道也基本承緒了前人的參禪路徑,是一種摒除知解的一種體悟方式。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袁宏道於禪學並無多少新見,自萬曆二十七年以後,基本的學術取向是禪淨合一,但他談禪時更多地透示出對前期思想的迴歸,論淨時,則常常是對早期思想的悔悟。在後期論禪之時,仍可見到一個英姿卓犖的宏道,可見其前後思想的連貫與顧盼。

袁宏道平生共節錄過兩部經論,一部是《六祖壇經》,一部是《宗鏡錄》,所作的目的一是因懷疑有人增偽而刪削,一是因煩冗而裁汰,但是,佛教經論中可堪疑問的甚多,宏道唯獨對這兩部用功甚勤, 這當然反映了他的學術所尚。而重視延壽,除了與以義學補當時空疏不實的禪風有關而外,還與禪、淨合一有關。袁宏道於禪學主要是因襲了李贄的思想而已,並無多大發明,與張幼於所言,是意氣之論。

《西方合論》是晚明期間的一部重要淨土宗的著作,本書中作者所使用的名相,與一般的淨土教迥異其趣,這主要是因為宏道錯綜眾說,不拘一經,以華嚴的圓融精神,含攝五教,通貫六階,開闊了淨土的視野。因此,《西方合論》是晚明佛學內部融通合流的產物。《西方合論》既兼容諸宗之說,又以淨土一門為旨歸。宏道在該書中兼綜博取,對蓮宗大德也廣泛汲取、稱。

袁宏道的散文極富特色,清新明暢,卓然成家。今存其尺牘280餘封,篇幅長的1000多字,短的只二、三十餘字。

如《致聶化南》一札:"敗卻鐵網,打破銅枷,走出刀山劍樹,跳入清涼佛土,快活不可言,不可言!投冠數日,愈覺無官之妙。弟已安排頭戴青笠,手捉牛尾,永作

逍遙纏外人矣!朝夕焚香,唯願兄不日開府楚中,為弟刻袁先生三十集一部,爾時毋作大貴人,哭窮套子也。不誑語者,兄牢記之。"簡凝活脫,間以詼諧,可見其尺牘文的一斑。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他的各類隨筆200餘篇,題材多樣,饒有意趣,其中《畜促織》《鬥蛛》《時尚》等篇,記述了當時的風俗人情。傳記文以《徐文長傳》《醉叟傳》兩篇最優,刻繪人物,生動鮮明。遊記文90餘篇,於寫景中注入主觀情感,韻味深遠,文筆優美。

如《滿井遊記》所寫京郊初春景色,純用寫實手法,刻畫細膩,情致盎然。其他如《虎丘》《天目一》《晚遊六橋待月記》《觀第五洩記》等,真切動人,語言淺近,略無斧鑿之跡,都是佳作。

袁宏道作有各體詩歌1700餘首,成就不及散文。他的詩及多數散文,僅限於抒發個人情趣,不能充分反映社會生活,現實意義有限。當時一些公安派文風仿效者,則更發展了這一傾向,走上了邪路。所以以袁宏道為代表的公安派創作,瑕瑜互見,功過並存。總的來看,作為晚明的一次文學改良運動,其功績還是主要的。

袁宏道代表作品:《袁中郎全集》《徐文長傳》《初至西湖記》《敘陳正甫會心集》《虎丘記》《滿井遊記》《西湖遊記二則》《戲題齋壁》《遊虎跑泉》《東阿道中晚望》《戲題飛來峰》《袁中郎集箋校》《瓶花齋雜錄》《破研齋集》。

流傳至今的有《瀟碧堂集二十卷》《瀟碧堂續集十卷》《瓶花齋集十卷》《錦帆集四捲去吳七牘一卷》《解脫集四卷》《瓶史》《袁中郎先生全集二十三卷》《梨雲館類定袁中郎全集二十四卷》《袁中郎全集四十卷》《廣陵集》《袁中郎文鈔一卷》等等。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虎丘記》作品介紹

《虎丘記》是明朝文學家袁宏道的遊記散文中的代表作。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袁宏道曾出任吳縣縣令,短短兩年任期期間,熱愛遊賞山水的作者六次遊覽蘇州名勝虎丘。因為作者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嚮往和對官場俗務的厭倦鄙夷,萬曆二十四年,袁解職離吳,因為留戀虎丘勝景,回憶虎丘賞月賽歌的盛大場面以及虎丘各處的秀麗風景。寫下了這篇遊記散文。

《虎丘記》開篇從“無日無之”到月夜、花晨、雪夕,相對“中秋”來說,同時是鋪墊與烘托。下面“每至是日”一句正緊承上文意脈,指出但凡中秋都是如此,籠括年年中秋而並非實指哪一年中秋。從而又強調了本篇是以“中秋”為焦點來表現“登虎丘者六”的綜合體驗。接著作者從空間角度展開視野,縱橫筆墨。揮灑出一幅中秋時節盛遊虎丘的鳥瞰圖。場面之盛,色彩之麗,聲勢之大,震聳視聽,搖動神魄。作者仍嫌筆墨貧乏,索性徑以“無得而狀”來否定上面的具體比喻。啟發讀者展開想象去體味。從實到虛,從有限到無限的變化。顯出那遊樂場景的美不勝狀。整整一段多用整飭的四字句,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手法渲染同一對象。有大賦鋪張揚厲的風致;筆勢則略無滯礙。文氣流注,緊密拍合了場面的聲容氣勢,而作者作為觀照主體的讚美傾羨之意亦挾帶而出。

空間場面的渲染鋪排後,作者將視聽凝聚到最富市井情調和民俗意味的演唱上面。鏡頭由全景式鳥瞰轉向依時問推進的特寫,用墨隨之由疏闊而變換為深細。這一大段是全文記寫的主體部分。作者用“布席之初”、“未幾”、“已而”、“比至”幾個標明時問推移的詞聯帶出一幅幅場景畫面,整個過程既有鮮明的層次感,又自然流走。場面由喧雜而導向幽靜,境界由單一唱的描述,過渡到聲、色、景、情的渾融一體。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吏吳兩載,登虎丘者六”,總述自己與虎丘的關係。作者特別提到最後一次與江、方同登,在生公石上待月的情況,這是為了引出後面的話,而且前面也已申足中秋月夜,所以也只點到即止,不展開描述。品味市民們在月光籠罩下不分賢愚、無論貴賤的歌吹遊樂,官身與民眾的隔膜使他發出無限感喟,對官場的厭煩與棄官的打算是早就萌生了的。感性與理性的矛盾在這次登虎丘的遭遇中進一步被強化,加深了他內心的痛苦,自然也就堅定了原本就有的棄官決心。

將六次虎丘之行融匯一處,選取最為精髓的片段進行記述,達到詳略得當的效果,這是文章的妙處所在。敘述方式上,作者匠心獨運,採用鋪排、裁剪、比喻等手法,圍繞虎丘之景、虎丘之人以及遊樂之事進行多角度、多方面描寫,構成一幅完整的情境,結尾則畫龍點睛,通過自己先後以官員和平民身份遊歷虎丘的不同心境,表述內心情志,賦予文章以諷喻的色彩。文章通篇寫山水少,寫遊況多,均發軔於作者的審美感受;文勢時有騰挪,意象或作變化,一路寫來,均有作者感受的隱隱跳躍。感受深者,則用墨如注;感受淺者,則微微點染,不受自然山水散文通常受客體對象規範的傳統筆法,顯示出審美感受作為觀照萬物的“性靈”特徵。作者對世俗情趣的郊遊濃墨潑灑,主體感受的往返流轉,筆觸章法的任情而為,審美客體、審美主體、審美傳達這三者都帶有明代山水遊記文典型的時代審美特徵。

"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虎丘記》

(袁宏道 公元1595年)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無高巖邃壑,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遊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為尤勝。

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靚妝麗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間,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雲瀉,遠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聲若聚蚊,不可辨識。分曹部署,競以歌喉相鬥;雅俗既陳,妍媸自別。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練,一切瓦釜,寂然停聲,屬而和者,才三四輩。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板而歌,竹肉相發,清聲亮徹,聽者魂銷。比至夜深,月影橫斜,荇藻凌亂,則簫板亦不復用,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響徹雲際,每度一字,幾盡一刻,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

劍泉深不可測,飛巖如削。千頃雲得天池諸山作案,巒壑競秀,最可觴客。但過午則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閣亦佳,晚樹尤可觀。面北為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僅虞山一點在望。堂廢已久,餘與江進之謀所以復之,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於其中;而病尋作,餘既乞歸,恐進之之興亦闌矣。山川興廢,信有時哉!

吏吳兩載,登虎丘者六。最後與江進之、方子公同登,遲月生公石上,歌者聞令來,皆避匿去,餘因謂進之曰:“甚矣,烏紗之橫,皁隸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聽曲此石上者,如月!”今餘幸得解官稱吳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識餘言否耶?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白話文:

虎丘離蘇州城只有七八里,那山上沒有高聳的山岩幽邃的溝谷,只是因為接近蘇州城的緣故,(達官貴人)裝飾豪華、滿載聲歌的遊船,沒有一天沒有的。凡是有月亮的晚上,有花的早晨,有雪的傍晚,遊人來來往往,紛繁錯雜得像織布一樣。中秋時節(這景象)就更加繁盛。

每到這一天,蘇州城家家戶戶傾城而出,肩挨肩,人擠人,接踵而來。無論是官宦人家的男男女女,還是平民百姓,沒有誰不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很多人坐在厚厚的坐墊上,把酒放在路邊。從千人石到山門,密密麻麻緊挨著的遊客多如魚鱗。檀木所制的歌板堆積得就像山丘,酒器裡盛的酒如雲彩一樣奔瀉不停。遠遠望去,就像無數大雁落在平坦的沙灘上,又像彩霞鋪在江面上。即使用電閃雷鳴也無法形容那熱鬧的場面。

剛擺上酒席時,唱歌的人成百上千,聲音像蚊蟲齊鳴,分不清(唱些什麼)。分部安排好後,都競相以最新流行的歌曲一爭高低,雅樂俗樂都有,唱得好壞也自有分別。過了一會兒,搖頭踏腳按節拍唱歌的人,就只剩數十人了。不久,明月高懸在空中,山石反射著月光,如同白練,所有粗俗之樂,都悄悄停了下來。應邀唱歌的人只有三四個了,他們伴著一隻簫,一隻笛,一人舒緩地敲著歌板歌唱。管樂和人的歌聲一起發出,清幽嘹亮,使聽眾陶醉不已。到了深夜,月影疏疏落落,月下樹影斑駁,這時,連簫和歌板也不用了。一個人登場歌唱,四座的人都屏心靜息地傾聽。他的歌聲細如髮絲,直衝雲霄。每唱一字,差不多要一刻時間。飛鳥彷彿也為這舒緩悠長的歌聲所感動,徘徊不忍飛去,壯士聽到這樣的歌聲,也忍不住要落淚。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劍泉深不可測,飛聳的岩石像刀削的一樣峭立。千頃雲好像是以天池等山作几案,山巒溝壑秀麗無比,這裡最適合饗宴賓客。但中午過後,陽光強烈,(遊客在此)無法久坐。文昌閣(景色)也好,傍晚的樹更好看。它的北面是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只有遠處的虞山一點遙遙在望。平遠堂荒廢已久,我和江進之商量修復它,想在這裡建個祠堂,祭祀韋應物、白居易等先賢。但不久我就生病了,我已經請求辭官歸去,恐怕江進之修復平遠堂的興致也大減了。(可見)山川景物的興盛荒廢,確實是有時運的啊!

我在吳縣做了兩年縣令,曾六次登上虎丘。最後一次是和江進之、方子公同去的。我們坐在生公石上等待月亮出來。唱歌的人聽說縣令來了,都躲開藏了起來。我就對進之說:“官吏的橫暴,差役的庸俗,也太過分了啊!以後我辭官後,一定要在這生公石上聽曲,以月為證。”我幸好解免官職,客居吳地,虎丘的明月,不知道還記得我當年的話嗎?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虎丘記》作者介紹

袁宏道,生於公元1568年(明穆宗隆慶二年)12月23日,卒於公元1610年(萬曆三十八年)10月20日,字中郎、一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湖北省公安縣人,明代晚期著名文學家、佛學家,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既反對前後七子摹擬秦漢古文,亦反對唐順之、歸有光摹擬唐宋古文,認為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係。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史稱公安三袁,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世人認為袁宏道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

袁宏道生於湖廣荊州府公安縣長安裡,出身官宦家庭。少年時期生活富裕,在萬瑩、王輅等名師的教育下,非常善於詩文。袁宏道十六歲為諸生,即在城南組織文社,自為社長,除攻讀八股制義外,傾心詩歌古文。二十一歲時中舉人,但赴京會試卻名落孫山。

科場的失意,未免使袁宏道頗多自傷不遇之感,在長兄袁宗道的影響下,袁宏道開始從禪宗中尋求精神寄託,以禪詮儒,豁然大悟。他把自己的心得寫成《金屑》,併到麻城拜訪李贄,兩人說文談禪,十分相得。在李贄離經叛道思想的啟迪下,袁宏道視野大開,卓然獨立。

明神宗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袁宏道中進士,但沒有立即被朝廷委派官職。然而仕途之門已入,他多年的願望總算實現,因此心情舒暢,在家鄉石浦河畔,袁宏道時常與親友相聚,吟詩飲酒,談禪遨遊,悠閒自得。他這時候對文壇上的復古運動已深表不滿,認為詩文應當隨意而發,不應模擬蹈襲,作繭自縛。在他看來,復古之作不如民間俚曲。

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袁宏道被選為吳縣(今屬江蘇)縣令。在任上,他判案果斷,與民方便,頗受地方擁戴。然而也招致當道者的不滿,加上吏事繁雜,難得清閒,因此,第二年他便託故辭職。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為了消除胸臆的不快,袁宏道離開吳縣後並沒有立即回鄉,而是遍遊東南名勝,徜徉於無錫、杭州、紹興、桐廬、歙縣佳山秀水間,與友人陶望齡、潘景升等詩酒酬答,奇文共賞。三個多月,“詩學大進,詩集大饒,詩腸大寬,詩眼大闊” 。尤其是當他在杭州讀到徐渭遺稿《闕編》時,為徐渭的詩風所傾倒,從而愈加對李攀龍、王世貞等“後七子”的復古文風表示不滿,提出了“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創作主張,要求詩文創作必須“從自己胸臆流出”,寫出更多的“本色獨造語”,反對一味追求缺乏真實情感的復古模擬。他抨擊復古派籠罩的文壇扼殺了創作的生機,指出秦漢作者與盛唐詩人多變的創作手法才是後人學習的楷模,不然捨本逐末,僅僅以“剿襲模擬,影響步趨”,就會將詩文創作引入死路,流於形式,而起不到詩文言志的作用。

袁宏道尖銳地指出,復古派及其末流的擬古之作,猶如“糞裡嚼渣,順口接屁,倚勢欺良,如今蘇州投靠家人一般。記得幾個爛熟故事,便曰博識;用得幾個見成字眼,亦曰騷人。計騙杜工部,囤扎李空同,一個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以是言詩,安得而不詩哉!”

除公開反對復古派末流的文風外,袁宏道還以自己的創作實踐來推動文體的解放。他寫下《逋賦謠》、《竹枝詞》等反映現實生活的詩歌,通俗而清新,雋秀而活潑;又寫下《虎丘》、《靈巖》、《湘湖》、《西湖》等數十篇遊記,狀物抒情,毫無雕飾之弊。

東南遊歸,袁宏道攜眷屬暫寓儀徵,在這運河孔道與南北文友賦詩談文,宣傳自己的“性靈說”。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起為順天府(今屬北京)教授。次年遷國子監助教。第三年補禮部儀制清吏司主事。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袁宏道在京中得以博覽公家收藏的豐富圖籍,又和謝肇淛、黃輝及兄袁宗道、弟袁中道等結為“葡萄社”,在城西崇國寺品評詩文,論古說今,頗感閒適快樂。他一方面通過廣泛閱讀、交友討論,逐漸糾正以前“偏重悟理”,過分強調自我的傾向,另方面,他對復古派末流的批駁也更有力度和深度。袁宏道系統地分析了唐宋詩文的風格,認為:“如元、白、歐、蘇,與李、杜、班、馬,真足雁行。坡公尤不可及,宏謬謂前無作者。而學語之士,乃以詩不唐、文不漢病之,何異責南威以脂粉,而唾西施之不能效顰乎!”他還說:“宋人詩,長於格而短於韻,而其為文,密於持論而疏於用裁。然其中實有超秦漢而絕盛唐者。 ”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復古主張進行了具體的批駁,使文風得以扭轉。

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袁宏道因兄袁宗道去世,乃上《告病疏》請假歸。他築“柳浪館”於公安城南,終日與少年舊友吟詩作文,寄趣山水。他還遊武當山、桃源縣等名勝,對接青引黛的大自然發出由衷的讚歎,並且欽慕陶潛能悟徹人生,於長林豐草間尋求自適。袁宏道在柳浪湖一住就是六年,直至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才返京任職。

袁宏道返京後,究心戲曲、小說研究,他稱讚《金瓶梅》、《水滸傳》、《四聲猿》等作品,認為它們能“意氣豪達”,脫去傳統窠臼,別開生面。袁宏道著《觴政》,談論酒文化等,並將嘉靖以來的這些新意盎然的小說、戲曲與儒家經典相提並論,給予高度的評價。

不久,袁宏道遷吏部驗封司主事,官至吏部考功員外郎。他一度主持陝西鄉試,乘興遊嵩山、華山,寫下筆墨渾厚蘊藉的遊記與詩歌 。

萬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袁宏道以吏部驗封司郎中告歸。此時公安正值大水,他卜居沙市,築硯北樓,以便晚年在此“息影臥遊”,遊藝詩書,“疏瀹性靈”。但不久患病不起,竟於同年九月六日遽然去世 ,終年四十三歲。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袁宏道在明代文壇上佔有重要地位。他與兄宗道、弟中道時號"三袁",被稱為"公安派",宏道實為領袖。他有一套系統的理論,成為公安派文學綱領:

①反對盲目擬古,主張文隨時變。他強調文學要隨時代而變化,反對前、後七子的擬古傾向。

②文隨時變的目標是存真去偽,抒寫性靈。言明自己文章的特點是"真",並指出"真"就是"直寫性情"。通過對袁中道詩歌的評論,強調詩文要"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這就形成"性靈說",是公安派文論的核心。

③所謂"性靈",能導致文章的"趣"和"韻",而它們是由"無心"或"童子之心"得來的。他說的"性靈",是排除了"理"(思想)的感情活動,是下意識的直覺。它與李贄的"童心說"極為接近。

④他認為民間的通俗文學正是"無聞無識"的"真聲",而加以推崇。

袁宏道的文藝思想頗為複雜,他的"性靈說",比其兄宗道的"學問說"影響更大;在打破封建思想束縛,掃除前、後七子擬古文風,變粉飾為本色,變公式為率真方面,發揮的作用也更大。但他提倡的"性靈",無視社會實踐和思想理論對創作的決定意義,對他自己的創作,特別是晚期文風,產生了消極後果。

公安派的文學主張發端於袁宗道,袁宏道實為中堅,是實際上的領導人物,袁中道則進一步擴大了它的影響。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萬曆十九年,袁宏道聞李贄“冥會教外之旨”,造訪李贄,兩人相談甚洽,李贄以詩相贈,且留住“三月餘”。宏道的佛學造詣主要在於淨土,深為李贄推讚的《金屑編》就是一部禪學著作,其對禪學有所體悟,他在《金屑編自敘》拈出經文、語錄,而加以頌古或評倡,共七十二則,是宏道的參禪心得。他對《壇經》也頗有研究,曾作《六祖壇經節錄》《壇經節錄引》等。其倡求文學新論,也與受佛禪的濡染有關。

宏道對古代佛教中人稱引最多的當數龐蘊,且無論前期的論禪還是後期的持淨,對龐蘊都極為推崇,時間跨度達十一年之久。主要是因為袁宏道的立身態度、佛學觀點與龐蘊一致。對於袁宏道來說:“龐家別有一枝燈”,對其推崇備至,以師尊之。龐蘊詩偈雖現存不多,但宋代時還有三百餘篇,明代時數量也許相當可觀。同時,從現存的七首來看,雖然不無枯燥之憾,但直白淺顯的風格與袁宏道詩作的淺露有相似之處。袁宏道將龐蘊的偈頌與白居易的詩視為同類,袁宏道受白居易的影響很明顯(且有摹擬之作)。

袁宏道後期的學術、文學思想有所變化,佛學思想以修淨為主,但仍推崇看話禪,貶斥的僅是所謂“默照邪禪”。對龐蘊的態度一仍其舊,箇中原因與看話禪有關。明代秀天端禪師主要參“誰”字,明清之際蓮池之後,淨土唸佛之風大盛,清代以參“唸佛是誰”為最普遍。,推崇看話禪是袁宏道後期仍然推舉龐蘊的一個重要原因。

萬曆二十七年以後,袁宏道對佛教以修淨為主,而反對所謂“禪學之弊”。宏道後期於禪學尚穩實,他認為參禪需是利根人所為,鈍根人入不得,但是,聰明過人者一般少有所得,這是因為這些人稍稍有悟,便為自得,因此,他們的所得並不能滿足他們聰明的分量,而宏道認為,大慧宗杲則是不斷參悟,以滿其聰明分量的典範,宏道也基本承緒了前人的參禪路徑,是一種摒除知解的一種體悟方式。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袁宏道於禪學並無多少新見,自萬曆二十七年以後,基本的學術取向是禪淨合一,但他談禪時更多地透示出對前期思想的迴歸,論淨時,則常常是對早期思想的悔悟。在後期論禪之時,仍可見到一個英姿卓犖的宏道,可見其前後思想的連貫與顧盼。

袁宏道平生共節錄過兩部經論,一部是《六祖壇經》,一部是《宗鏡錄》,所作的目的一是因懷疑有人增偽而刪削,一是因煩冗而裁汰,但是,佛教經論中可堪疑問的甚多,宏道唯獨對這兩部用功甚勤, 這當然反映了他的學術所尚。而重視延壽,除了與以義學補當時空疏不實的禪風有關而外,還與禪、淨合一有關。袁宏道於禪學主要是因襲了李贄的思想而已,並無多大發明,與張幼於所言,是意氣之論。

《西方合論》是晚明期間的一部重要淨土宗的著作,本書中作者所使用的名相,與一般的淨土教迥異其趣,這主要是因為宏道錯綜眾說,不拘一經,以華嚴的圓融精神,含攝五教,通貫六階,開闊了淨土的視野。因此,《西方合論》是晚明佛學內部融通合流的產物。《西方合論》既兼容諸宗之說,又以淨土一門為旨歸。宏道在該書中兼綜博取,對蓮宗大德也廣泛汲取、稱。

袁宏道的散文極富特色,清新明暢,卓然成家。今存其尺牘280餘封,篇幅長的1000多字,短的只二、三十餘字。

如《致聶化南》一札:"敗卻鐵網,打破銅枷,走出刀山劍樹,跳入清涼佛土,快活不可言,不可言!投冠數日,愈覺無官之妙。弟已安排頭戴青笠,手捉牛尾,永作

逍遙纏外人矣!朝夕焚香,唯願兄不日開府楚中,為弟刻袁先生三十集一部,爾時毋作大貴人,哭窮套子也。不誑語者,兄牢記之。"簡凝活脫,間以詼諧,可見其尺牘文的一斑。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他的各類隨筆200餘篇,題材多樣,饒有意趣,其中《畜促織》《鬥蛛》《時尚》等篇,記述了當時的風俗人情。傳記文以《徐文長傳》《醉叟傳》兩篇最優,刻繪人物,生動鮮明。遊記文90餘篇,於寫景中注入主觀情感,韻味深遠,文筆優美。

如《滿井遊記》所寫京郊初春景色,純用寫實手法,刻畫細膩,情致盎然。其他如《虎丘》《天目一》《晚遊六橋待月記》《觀第五洩記》等,真切動人,語言淺近,略無斧鑿之跡,都是佳作。

袁宏道作有各體詩歌1700餘首,成就不及散文。他的詩及多數散文,僅限於抒發個人情趣,不能充分反映社會生活,現實意義有限。當時一些公安派文風仿效者,則更發展了這一傾向,走上了邪路。所以以袁宏道為代表的公安派創作,瑕瑜互見,功過並存。總的來看,作為晚明的一次文學改良運動,其功績還是主要的。

袁宏道代表作品:《袁中郎全集》《徐文長傳》《初至西湖記》《敘陳正甫會心集》《虎丘記》《滿井遊記》《西湖遊記二則》《戲題齋壁》《遊虎跑泉》《東阿道中晚望》《戲題飛來峰》《袁中郎集箋校》《瓶花齋雜錄》《破研齋集》。

流傳至今的有《瀟碧堂集二十卷》《瀟碧堂續集十卷》《瓶花齋集十卷》《錦帆集四捲去吳七牘一卷》《解脫集四卷》《瓶史》《袁中郎先生全集二十三卷》《梨雲館類定袁中郎全集二十四卷》《袁中郎全集四十卷》《廣陵集》《袁中郎文鈔一卷》等等。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虎丘記》作品介紹

《虎丘記》是明朝文學家袁宏道的遊記散文中的代表作。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袁宏道曾出任吳縣縣令,短短兩年任期期間,熱愛遊賞山水的作者六次遊覽蘇州名勝虎丘。因為作者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嚮往和對官場俗務的厭倦鄙夷,萬曆二十四年,袁解職離吳,因為留戀虎丘勝景,回憶虎丘賞月賽歌的盛大場面以及虎丘各處的秀麗風景。寫下了這篇遊記散文。

《虎丘記》開篇從“無日無之”到月夜、花晨、雪夕,相對“中秋”來說,同時是鋪墊與烘托。下面“每至是日”一句正緊承上文意脈,指出但凡中秋都是如此,籠括年年中秋而並非實指哪一年中秋。從而又強調了本篇是以“中秋”為焦點來表現“登虎丘者六”的綜合體驗。接著作者從空間角度展開視野,縱橫筆墨。揮灑出一幅中秋時節盛遊虎丘的鳥瞰圖。場面之盛,色彩之麗,聲勢之大,震聳視聽,搖動神魄。作者仍嫌筆墨貧乏,索性徑以“無得而狀”來否定上面的具體比喻。啟發讀者展開想象去體味。從實到虛,從有限到無限的變化。顯出那遊樂場景的美不勝狀。整整一段多用整飭的四字句,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手法渲染同一對象。有大賦鋪張揚厲的風致;筆勢則略無滯礙。文氣流注,緊密拍合了場面的聲容氣勢,而作者作為觀照主體的讚美傾羨之意亦挾帶而出。

空間場面的渲染鋪排後,作者將視聽凝聚到最富市井情調和民俗意味的演唱上面。鏡頭由全景式鳥瞰轉向依時問推進的特寫,用墨隨之由疏闊而變換為深細。這一大段是全文記寫的主體部分。作者用“布席之初”、“未幾”、“已而”、“比至”幾個標明時問推移的詞聯帶出一幅幅場景畫面,整個過程既有鮮明的層次感,又自然流走。場面由喧雜而導向幽靜,境界由單一唱的描述,過渡到聲、色、景、情的渾融一體。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吏吳兩載,登虎丘者六”,總述自己與虎丘的關係。作者特別提到最後一次與江、方同登,在生公石上待月的情況,這是為了引出後面的話,而且前面也已申足中秋月夜,所以也只點到即止,不展開描述。品味市民們在月光籠罩下不分賢愚、無論貴賤的歌吹遊樂,官身與民眾的隔膜使他發出無限感喟,對官場的厭煩與棄官的打算是早就萌生了的。感性與理性的矛盾在這次登虎丘的遭遇中進一步被強化,加深了他內心的痛苦,自然也就堅定了原本就有的棄官決心。

將六次虎丘之行融匯一處,選取最為精髓的片段進行記述,達到詳略得當的效果,這是文章的妙處所在。敘述方式上,作者匠心獨運,採用鋪排、裁剪、比喻等手法,圍繞虎丘之景、虎丘之人以及遊樂之事進行多角度、多方面描寫,構成一幅完整的情境,結尾則畫龍點睛,通過自己先後以官員和平民身份遊歷虎丘的不同心境,表述內心情志,賦予文章以諷喻的色彩。文章通篇寫山水少,寫遊況多,均發軔於作者的審美感受;文勢時有騰挪,意象或作變化,一路寫來,均有作者感受的隱隱跳躍。感受深者,則用墨如注;感受淺者,則微微點染,不受自然山水散文通常受客體對象規範的傳統筆法,顯示出審美感受作為觀照萬物的“性靈”特徵。作者對世俗情趣的郊遊濃墨潑灑,主體感受的往返流轉,筆觸章法的任情而為,審美客體、審美主體、審美傳達這三者都帶有明代山水遊記文典型的時代審美特徵。

若有所失更有所得盡於筆墨繪事靈活之千古散文名篇《虎丘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