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斗才高獨眼龍之千古散文名篇《讀司馬法》

八斗才高獨眼龍之千古散文名篇《讀司馬法》

《讀司馬法》

(皮日休 晚唐 )

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今之取天下也以民命。

唐虞尚仁,天下之民從而帝之。不曰取天下以民心者乎?漢魏尚權,驅赤子於利刃之下,爭寸土於百戰之內,由士為諸侯,由諸侯為天子,非兵不能威,非戰不能服。不曰取天下以民命者乎?

由是編之為術。術愈精而殺人愈多,法益切而害物益甚。嗚呼!其亦不仁矣!

蚩蚩之類,不敢惜死者,上懼乎刑,次貪乎賞。民之於君,由子也,何異乎父欲殺其子,先紿以威,後啖以利哉?

孟子曰:“‘我善為陣,我善為戰’,大罪也。”使後之君於民有是者,雖不得土,吾以為猶土焉。

白話文:

古代取得天下依靠的是人民的忠心,如今取得天下用的是百姓的性命。

唐堯、虞舜崇尚仁愛,天下百姓順從他們而擁戴他們為王,這不就是說依靠人民的忠心而取得天下嗎?漢、魏崇尚權勢,驅使百姓到刀光劍影的戰場,為爭奪一寸土地而不惜打上百次的戰爭。他們從士成為諸侯,從諸侯成為天子,不使用武力不能顯示他們的威勢,不進行戰爭不能使百姓屈服,這不就是說用百姓的性命來取得天下的嗎?

由此將這些戰爭經驗寫成軍事著作,戰術愈精通則殺人越多,戰法越切合實用則危害萬物越厲害。唉!這真是沒有仁愛之心啊!

渾厚無知的士兵打起仗來不惜性命,首先是懼怕刑法,其次是貪圖賞賜。百姓對於君王來說,就像是兒子。君王這樣做,與父親想要殺害自己的兒子,先用威勢欺騙,後用利益引誘,有什麼區別嗎?

孟子說:“‘我善於佈陣,我善於打仗’,這種說法是最大的罪惡。”假使後代的君王對待自己的子民有孟子這樣的態度,即使沒有得到天下,我認為也等於得到了天下。

八斗才高獨眼龍之千古散文名篇《讀司馬法》

《讀司馬法》作者介紹

皮日休,約生於公元838年(唐開成三年),相傳大約卒於公元883年(唐僖宗中和三年),字襲美,一字逸少,漢族,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曾居住在鹿門山,道號鹿門子,又號間氣布衣、醉吟先生、醉士等,晚唐著名詩人、文學家,與陸龜蒙齊名,世稱"皮陸"。其詩文兼有奇樸二態,且多為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被魯迅讚譽為唐末“一塌糊塗的泥塘裡的光彩和鋒芒”。

懿宗鹹通七年(公元866年),皮日休入京應進士試不第,退居壽州(今安徽壽縣),自編所作詩文集《皮子文藪》。鹹通八年(公元867年)皮日休再應進士試,以榜末及第。

公元868年皮日休東遊至蘇州。鹹通十年皮日休為蘇州刺史從事,與陸龜蒙相識,並與之唱和。其後皮日休又入京為太常博士,出為毗陵副使。

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黃巢軍下江浙,皮日休為黃巢所得。黃巢入長安稱帝,皮日休任翰林學士。

中和三年(公元883年),曾至同官縣。黃巢敗亡後,皮日休下落不明。

《全唐詩》收皮日休詩,共9卷300餘首。

皮日休出身寒微,參加過黃巢農民起義,在農民政權下任翰林學士。儘管其現存著作都完成於參加農民起義之前,但由於深入瞭解社會現實,瞭解民眾苦難,故而其作品具有十分顯明的人文主義色彩。他諷刺黑暗現實,同情人民大眾,揭示出封建地主階級的暴政。

皮日休的遣作有《皮子文藪》,內收其文200篇,詩1卷。他與陸龜蒙並稱“皮陸”,有唱和集《鬆陵集》。皮日休的詩文多抨擊時弊、同情人民疾苦之作,反映了晚唐的社會現實,暴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反映了人民所受的剝削和壓迫。有學者認為皮日休是“一位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是一位善於思考的思想家”。

現存皮日休詩文均作於他參加黃巢起義軍以前,《憂賦》、《河橋賦》、《霍山賦》、《桃花賦》、《九諷》、《十原》、《鹿門隱書》等,為有所為而作。皮日休的詩有兩種不同的風格:一種繼承白居易新樂府傳統,以《正樂府》十首為代表;另一種走韓愈逞奇鬥險之路,以在蘇州時與陸龜蒙唱和描寫吳中山水之作為代表。

八斗才高獨眼龍之千古散文名篇《讀司馬法》

《讀司馬法》作品介紹

《讀司馬法》是唐代文學家,晚唐著名詩人皮日休的作品。中晚唐以後,藩鎮割據日益嚴重,干戈頻繁,民不聊生。連年的戰亂已經成為唐末時期百姓生存的最大威脅。渴望早日結束這些爭奪政權而引起的戰爭,是當時人民的共同心願。這篇讀後感即創作於晚唐時期,對當時的社會現實有強烈的鍼砭意義。

《讀司馬法》是作者閱讀古代兵書《司馬法》而作的讀後感。作者從書中內容聯想到統治者的施政方針,以犀利的筆觸抨擊了晚唐的社會現實。這篇文章採用對比立論,語精意明,論證嚴密,雖篇幅短小,但文筆一氣呵成,文勢抑揚起伏,在寫作手法上典型地體現了皮日休的散文特色。

皮日休對《司馬法》一書的體會和感受與眾不同,就在於閱讀者審視作品的角度和一般的軍事家不同。《司馬法》是一部研究兵法的專著,作為政治家,也可以從戰略戰術思想上吸取營養。但皮日休卻由此聯想到統治者的施政方針,以犀利的筆觸抨擊了晚唐的社會現實,使這篇短文具有相當的思想深度和藝術想力。皮日休的側重點並不在於反戰或否定《司馬法》一書本身,而在於譴責統治者為了爭權奪利去殺害百姓的罪行。文章的現實意義大大超出了對儒家思想的闡述。作者在宣揚“以民心取天下”的同時,對於那些驅使老百姓到戰場上去送命的帝王君主表示了極大的憤慨。他尖銳地指出,帝王的領土實際上是以百姓的生命換取的,爭奪寸土之地,往往要經過數百次的激戰。由土大夫升為諸侯,再由諸侯變成天子,每一個回合的勝利,都必須經歷無數次的戰爭,都要犧牲無數條無辜的生命,這是最殘忍的事。文中所舉的例證雖屬史事,但作者的憤慨則是針對現實有感而發的。文中所說的“驅赤子於利刃之下”的行為,恰好是晚唐政治現實的寫照,字裡行間滲透著作者的痛恨和抗議。

對比立論是這篇文章謀篇構思的最大特點,作者從儒家的民本思想出發,主張君主尚仁,以得民心,同時也就反對征戰而犧牲民命去奪取權力。立和破並舉,是和非同提,取和舍共論,在尖銳對立和鮮明對比中使立論確鑿堅實。

《讀司馬法》全文以古今對比、正反對舉的方式,前後呼應,一氣呵成。文中沒有嘮叨的說理和論證,而是以帶有判斷的語氣單刀直人,每一個句子、每一個層次都給人留下簡潔、幹練的印象。作者在文中涉及《司馬法》一書的僅僅兩句,但他卻能把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儒家思想傳統都融入其內,緊扣題目,引出文章的主旨,盡情發揮。文勢的抑揚起伏,也處理得很好,如他把以百姓的生命換取土地比作父欲殺子,將矛頭直指最高封建統治者,使文章的情勢達到最高潮,然後,又通過引用孟子的話道出自己的理想和嚮往仁政的心緒,使全文在平穩的充滿信心的狀態中結束,產生一種既跌宕起伏又舒緩流暢的效果。

八斗才高獨眼龍之千古散文名篇《讀司馬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