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婚禮夢,是否被現實擊潰過?

法國人類學家範·根納普認為,婚禮的儀式是一種過渡性儀式,它是一種對所屬權的展示和對婚姻關係的公眾認可。理想化的角度講,婚禮是兩位年輕人告別過去和迎接未來的過渡儀式,然而在中國婚禮的意味複雜的多。

雖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意識到,繁冗複雜的婚禮越來越像演給別人看的流水劇本,“小”而“美”的婚禮才是她們心中想象的婚禮。然而父母輩並非這樣想,它背後所承載的是人情世故與禮尚往,婚禮變成了傳統和當下對峙的“戰場”。

你的婚禮夢,是否被現實擊潰過?

為什麼傳統婚宴依然佔據主流市場?

找一個婚慶公司,選擇一家酒店辦婚宴是我們最常見的類型。大點的城市還好,僅是一頓飯的功夫。小一些的城市這個過程複雜的多,還會有婚宴前的接親、搶親和婚宴後的鬧洞房等環節。這樣的婚禮一般中西合璧風格,出場時穿著婚紗宣誓、聽從司儀上演啃蘋果的中式遊戲,再換一套旗袍禮服挨桌敬酒。如果要遇上一個油嘴滑舌聒噪的司儀,那麼這場婚禮簡直是一種災難。

既然傳統婚禮越來越變味,為什麼依然還是佔據著婚禮的主流市場呢?

今年剛結婚的金融圈小未是一個實用主義者,在婚禮一事上他考慮的比較現實。“這類婚宴一次性完成了招待朋友、親戚、同事的功能。對請誰不清誰雙方都不會有太多的爭執,最重要的是誰也不得罪,收到的紅包基本上可以平掉當天的婚宴費用。”用他的話來說,“曾經掏出去的紅包,現在終於能收回來了。”這樣想的人佔大多數,受中國傳統的酒桌文化影響,婚宴消費成為結婚消費最重要的環節,佔到整體花費的 60%以上。

你的婚禮夢,是否被現實擊潰過?你的婚禮夢,是否被現實擊潰過?

與此相反的,是女性普遍嚮往的婚禮儀式——目的地婚禮,一望無盡的海邊和廣闊的草坪,自助餐和婚禮後的爵士派對,完全是電影裡那套玩法,顯得十分洋氣。

決定去巴厘島辦婚禮的好朋友王越就受到了一家人的反對,家裡的人理由很具有代表性:首先去巴厘島的交通費和食宿費是一筆不菲的數目。按照王越和他老公的收入,他們如果選在境外辦婚禮,所能負擔的人數只夠20人,去掉家裡的至親和伴郎伴娘,只有8個名額給到雙方的好朋友。

其次,王越的父母認為,目的地婚禮不僅花費高昂,還特別得罪人。請誰不請誰她和老公吵了很多次,家裡老人給了壓力,發過來的名單就佔了所有人數名額。最後王越放棄了去巴厘島結婚的想法,選擇了她不喜歡的傳統婚宴,“過去我把婚禮這個事情想成是我和我老公以及雙方家長的事情,還是我單純了。”一個婚禮辦下來,王越脫了一層皮,如果不是她及時阻止了自己的浪漫婚禮的夢想,“沒準我會因為婚禮而結不了婚。”

兩個婚禮

婚禮在中國早已被異化成為了禮尚往來與人情世故。如同婚姻和愛情的關係一樣,中間充滿了許多天然的矛盾。我和許多女性朋友聊過,大部分都有著十分不切實際的浪漫,就像《小王子》裡對於儀式感的描述,小王子問狐狸,為什麼需要儀式感。狐狸說,儀式感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這就像少女時對婚禮的夢想,遇到現實瞬間就被擊潰。

你的婚禮夢,是否被現實擊潰過?

那麼,是否對此就沒有解決方案了?

我曾經參加過一個非常喜歡的婚禮現場。是朋友孟奇和Yvonne的婚禮。孟奇是河南人,Yvonne是臺灣人,兩人都在北京生活。兩人有自己的設計工作室。他們對待婚禮的態度鄭重而鬆弛。鄭重在於Yvonne認為,婚禮是一種和世界宣佈的儀式,最重要的是跟彼此宣告從今天開始我們就是夫妻。鬆弛在於他們對待婚禮的解決辦法,和那些為準備婚禮而崩潰的夫妻不同,他們將婚禮變成了一場朋友們的聚會。

那是幾年前立夏的北京,當時Yvonne已經有了五個月的身孕。北京春夏之際天氣涼爽,他們在蓬蒿劇場的天台上舉行了自己的婚禮。好朋友們組建了一個婚禮籌備委員會,負責場地佈置、海報跟邀請卡設計、現場樂隊、婚禮流程麻雀雖小樣樣俱全。Yvonne穿著臺北朋友設計的頭紗和手套,兩人穿著日常的白襯衫和白短褲,在夕陽快落的時候完成了儀式。後來就是朋友們一起在夏日來臨前喝酒、擼串、談琴唱歌。

你的婚禮夢,是否被現實擊潰過?

Yvonne說,這是給我們與朋友的婚禮。它簡單、純粹、沒有負擔。雙方父母都沒有到場,把所有京城的朋友聚在一起應該是這個儀式裡最美好的部分。朋友們按慣例有的給了紅包,但Yvonne印象深刻的是收到了很多奇怪的結婚禮物,一整組雕刻刀具和古老的燭臺。可以說,這是我這麼多年來參加過的最意義的婚禮。在臺上,他們收穫了朋友真摯的祝福,站在臺上的時候我隱約看到很多朋友眼角的淚光,那瞬間,似乎婚禮的意義顯得尤其重要。

過了一段時間,孟奇和Yvonne給家裡人準備的婚禮在河南舉行。Yvonne回憶說,婚禮的所有事情都是孟奇父母一手準備,他們尊重長輩們的安排,兩人頭一天抵達河南,在那裡擁有了有趣但像完全是兩個世界的婚禮。

你的婚禮夢,是否被現實擊潰過?

在婚禮一事上,傳統與純粹的對峙從來沒有消停過。我看到過一個有趣的報道,說的是為什麼在婚禮儀式上新娘的父親要陪同女兒走上紅毯,親手將女兒交給新郎,這一傳統源於1549年英國國教的祈禱書,象徵著婚姻更像是一筆交易,親手交付女兒的儀式就好比資產的移交。所以,婚禮的本質本身具備著特殊的社會屬性。

年輕人希望自己的婚禮小而美的願望在近些年也正在得到理解和支持。從一個婚戀平臺的調查來看,20%的新人在不舉辦結婚典禮的情況下,會分門別類地邀請同事、親友參加答謝會,即保留公開性,又滿足了婚禮人情化的需要。

大家都在看

你的婚禮夢,是否被現實擊潰過?你的婚禮夢,是否被現實擊潰過?你的婚禮夢,是否被現實擊潰過?你的婚禮夢,是否被現實擊潰過?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詩意中國】

你的婚禮夢,是否被現實擊潰過?

點擊閱讀原文,今日生活市集,發現更多好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