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片來源網絡

當今社會,化學與人類衣食住行以及能源、信息、材料、國防、環境保護、醫藥衛生、資源利用等方面的聯繫愈發密切,在保障人類生存並不斷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可以說,化學是一門國家、社會迫切需要的實用學科,相關人才培養也至關重要。

在我國內地高校中,到底哪家的化學學科最強?今天,我們就來盤點化學領域的中國內地頂級高校。

整體學科佈局

從全國範圍來看,共有69所高校擁有化學學科一級博士點。結合第四輪教育部一級學科評估,全國範圍內化學一級學科獲得“A-”類及以上的高校共有15所。其中,除福州大學外,其他14所均為“雙一流”建設高校。

這15所高校分別是北京市(2所)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市(2所)的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天津市(1所)的南開大學;安徽省(1所)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福建省(2所)的廈門大學、福州大學;吉林省(1所)的吉林大學;浙江省(1所)的浙江大學;江蘇省(1所)的南京大學;湖北省(1所)的武漢大學;湖南省(1所)的湖南大學;廣東省(1所)的中山大學;四川省(1所)的四川大學。

結合第四輪教育部一級學科評估,具體來看,15所設立了化學一級博士點的高校中,“A+”類高校僅有3所,“A”類高校有4所,“A-”類高校有8所(詳情見表1)。

"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片來源網絡

當今社會,化學與人類衣食住行以及能源、信息、材料、國防、環境保護、醫藥衛生、資源利用等方面的聯繫愈發密切,在保障人類生存並不斷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可以說,化學是一門國家、社會迫切需要的實用學科,相關人才培養也至關重要。

在我國內地高校中,到底哪家的化學學科最強?今天,我們就來盤點化學領域的中國內地頂級高校。

整體學科佈局

從全國範圍來看,共有69所高校擁有化學學科一級博士點。結合第四輪教育部一級學科評估,全國範圍內化學一級學科獲得“A-”類及以上的高校共有15所。其中,除福州大學外,其他14所均為“雙一流”建設高校。

這15所高校分別是北京市(2所)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市(2所)的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天津市(1所)的南開大學;安徽省(1所)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福建省(2所)的廈門大學、福州大學;吉林省(1所)的吉林大學;浙江省(1所)的浙江大學;江蘇省(1所)的南京大學;湖北省(1所)的武漢大學;湖南省(1所)的湖南大學;廣東省(1所)的中山大學;四川省(1所)的四川大學。

結合第四輪教育部一級學科評估,具體來看,15所設立了化學一級博士點的高校中,“A+”類高校僅有3所,“A”類高校有4所,“A-”類高校有8所(詳情見表1)。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表1.第四輪學科評估化學學科獲得“A-”類及以上的15所高校

提到第四輪學科評估,就不得不提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另一個熱點關鍵詞——“雙一流”。能否入選一流建設學科也是目前衡量我國高校學科實力的重要參考。

統計發現,在我國的465個一流建設學科中,有25所高校的化學學科入選。以上15所高校的化學學科均入選一流建設學科。可以說,它們是第四輪學科評估和一流建設學科的雙料寵兒。

此外,還有10所高校化學學科入選,它們分別是蘭州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山東大學、天津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鄭州大學(自定)、東北師範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新疆大學(自定)。

從教育部多輪學科評估結果來看,北京大學的化學學科連續三輪位列評估榜單榜首,學科優勢強勁。除了2016年的第四輪學科評估,還有之前的第三輪學科評估和第二輪學科評估。

科研實力表現

在科研實力方面,我們分別選取1996~2018年的23年間,14所高校化學學科科研產出數量、科研產出質量(FWCI)、TOP5%高被引文獻比例、國際合作文獻影響力、Top1%期刊文獻比例及其文獻影響力等指標,用愛思唯爾(Elsevier)的SciVal科研管理工具進行分析,觀察各高校化學學科的科研實力。

分析發現,從各維度彙總,高校化學科研表現各有千秋。

首先來看科研的產出數量,它涵蓋了各類公開發表的期刊、會議論文等。說起化學科研產量的“領頭羊”,在高校當中,北京大學與浙江大學當仁不讓。自1999年以來,兩所高校在化學學科的科研產量方面互執牛耳,直到2017年,清華大學才後來居上,成為當年學科科研產量的第二名,2018年,清華大學則以微弱優勢領先北京大學,奪得科研產量第一的寶座。

縱觀歷年學科產出變化趨勢,也能窺到各高校在科研戰場不見硝煙的博弈。

北大的化學學科肇始於1910年成立的京師大學堂格致科化學門,是我國國立大學中最早設立的化學系。師出名門的北大化學學科,也頗有高出不勝寒之感。1998年,北大化學學科在這14所高校的科研產量中首次排名第一。五年之後,其第一的位置被浙江大學取代。接下來的三年間,因為清華的超越,北大又從第二降到了第三。不過,在2007年清華、浙大學科產量都出現下滑之際,北大再次奮起,奪回第二寶座,從此一發不可收,2010年,北大奪回第一寶座,成為科研產量排名第一的高校。

在2018年,清華首次在排名中奪冠。但憑藉微弱優勢實現趕超的清華,要想在這場科研產量之戰中保持自己來之不易的霸主地位,未來還要付出更多。

看了14所高校在科研規模上群雄逐鹿般的競技,接下來我們從“質”的視角,更深入地觀察高校化學科研發展的質量。

“Field-Weighted Citation Impact”指標是學科標準化後的科研論文影響力,能夠用來橫向比較各高校在該學科上的科研產出質量。在這一指標中,各高校分佈集中,最為突出(或者說變動最大)的當屬湖南大學。作為14所高校中產量排名最後的學校,湖南大學在科研質量上顯然要引人注目得多,更別提2017年以最高增長率逆襲,突破了高校科研質量集中的天花板,一舉成為當年科研質量排名第一的高校,2018年不僅繼續維持其霸主地位,其增長率更是遠遠超過平均水平。

量與質的討論一直是恆古不變的話題,量多者並不意味著質的高級。2018年,學科科研產量第一的北大在“質”上名列第三。

"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片來源網絡

當今社會,化學與人類衣食住行以及能源、信息、材料、國防、環境保護、醫藥衛生、資源利用等方面的聯繫愈發密切,在保障人類生存並不斷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可以說,化學是一門國家、社會迫切需要的實用學科,相關人才培養也至關重要。

在我國內地高校中,到底哪家的化學學科最強?今天,我們就來盤點化學領域的中國內地頂級高校。

整體學科佈局

從全國範圍來看,共有69所高校擁有化學學科一級博士點。結合第四輪教育部一級學科評估,全國範圍內化學一級學科獲得“A-”類及以上的高校共有15所。其中,除福州大學外,其他14所均為“雙一流”建設高校。

這15所高校分別是北京市(2所)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市(2所)的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天津市(1所)的南開大學;安徽省(1所)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福建省(2所)的廈門大學、福州大學;吉林省(1所)的吉林大學;浙江省(1所)的浙江大學;江蘇省(1所)的南京大學;湖北省(1所)的武漢大學;湖南省(1所)的湖南大學;廣東省(1所)的中山大學;四川省(1所)的四川大學。

結合第四輪教育部一級學科評估,具體來看,15所設立了化學一級博士點的高校中,“A+”類高校僅有3所,“A”類高校有4所,“A-”類高校有8所(詳情見表1)。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表1.第四輪學科評估化學學科獲得“A-”類及以上的15所高校

提到第四輪學科評估,就不得不提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另一個熱點關鍵詞——“雙一流”。能否入選一流建設學科也是目前衡量我國高校學科實力的重要參考。

統計發現,在我國的465個一流建設學科中,有25所高校的化學學科入選。以上15所高校的化學學科均入選一流建設學科。可以說,它們是第四輪學科評估和一流建設學科的雙料寵兒。

此外,還有10所高校化學學科入選,它們分別是蘭州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山東大學、天津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鄭州大學(自定)、東北師範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新疆大學(自定)。

從教育部多輪學科評估結果來看,北京大學的化學學科連續三輪位列評估榜單榜首,學科優勢強勁。除了2016年的第四輪學科評估,還有之前的第三輪學科評估和第二輪學科評估。

科研實力表現

在科研實力方面,我們分別選取1996~2018年的23年間,14所高校化學學科科研產出數量、科研產出質量(FWCI)、TOP5%高被引文獻比例、國際合作文獻影響力、Top1%期刊文獻比例及其文獻影響力等指標,用愛思唯爾(Elsevier)的SciVal科研管理工具進行分析,觀察各高校化學學科的科研實力。

分析發現,從各維度彙總,高校化學科研表現各有千秋。

首先來看科研的產出數量,它涵蓋了各類公開發表的期刊、會議論文等。說起化學科研產量的“領頭羊”,在高校當中,北京大學與浙江大學當仁不讓。自1999年以來,兩所高校在化學學科的科研產量方面互執牛耳,直到2017年,清華大學才後來居上,成為當年學科科研產量的第二名,2018年,清華大學則以微弱優勢領先北京大學,奪得科研產量第一的寶座。

縱觀歷年學科產出變化趨勢,也能窺到各高校在科研戰場不見硝煙的博弈。

北大的化學學科肇始於1910年成立的京師大學堂格致科化學門,是我國國立大學中最早設立的化學系。師出名門的北大化學學科,也頗有高出不勝寒之感。1998年,北大化學學科在這14所高校的科研產量中首次排名第一。五年之後,其第一的位置被浙江大學取代。接下來的三年間,因為清華的超越,北大又從第二降到了第三。不過,在2007年清華、浙大學科產量都出現下滑之際,北大再次奮起,奪回第二寶座,從此一發不可收,2010年,北大奪回第一寶座,成為科研產量排名第一的高校。

在2018年,清華首次在排名中奪冠。但憑藉微弱優勢實現趕超的清華,要想在這場科研產量之戰中保持自己來之不易的霸主地位,未來還要付出更多。

看了14所高校在科研規模上群雄逐鹿般的競技,接下來我們從“質”的視角,更深入地觀察高校化學科研發展的質量。

“Field-Weighted Citation Impact”指標是學科標準化後的科研論文影響力,能夠用來橫向比較各高校在該學科上的科研產出質量。在這一指標中,各高校分佈集中,最為突出(或者說變動最大)的當屬湖南大學。作為14所高校中產量排名最後的學校,湖南大學在科研質量上顯然要引人注目得多,更別提2017年以最高增長率逆襲,突破了高校科研質量集中的天花板,一舉成為當年科研質量排名第一的高校,2018年不僅繼續維持其霸主地位,其增長率更是遠遠超過平均水平。

量與質的討論一直是恆古不變的話題,量多者並不意味著質的高級。2018年,學科科研產量第一的北大在“質”上名列第三。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1.14所高校化學學科科研產出數量比較

"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片來源網絡

當今社會,化學與人類衣食住行以及能源、信息、材料、國防、環境保護、醫藥衛生、資源利用等方面的聯繫愈發密切,在保障人類生存並不斷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可以說,化學是一門國家、社會迫切需要的實用學科,相關人才培養也至關重要。

在我國內地高校中,到底哪家的化學學科最強?今天,我們就來盤點化學領域的中國內地頂級高校。

整體學科佈局

從全國範圍來看,共有69所高校擁有化學學科一級博士點。結合第四輪教育部一級學科評估,全國範圍內化學一級學科獲得“A-”類及以上的高校共有15所。其中,除福州大學外,其他14所均為“雙一流”建設高校。

這15所高校分別是北京市(2所)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市(2所)的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天津市(1所)的南開大學;安徽省(1所)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福建省(2所)的廈門大學、福州大學;吉林省(1所)的吉林大學;浙江省(1所)的浙江大學;江蘇省(1所)的南京大學;湖北省(1所)的武漢大學;湖南省(1所)的湖南大學;廣東省(1所)的中山大學;四川省(1所)的四川大學。

結合第四輪教育部一級學科評估,具體來看,15所設立了化學一級博士點的高校中,“A+”類高校僅有3所,“A”類高校有4所,“A-”類高校有8所(詳情見表1)。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表1.第四輪學科評估化學學科獲得“A-”類及以上的15所高校

提到第四輪學科評估,就不得不提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另一個熱點關鍵詞——“雙一流”。能否入選一流建設學科也是目前衡量我國高校學科實力的重要參考。

統計發現,在我國的465個一流建設學科中,有25所高校的化學學科入選。以上15所高校的化學學科均入選一流建設學科。可以說,它們是第四輪學科評估和一流建設學科的雙料寵兒。

此外,還有10所高校化學學科入選,它們分別是蘭州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山東大學、天津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鄭州大學(自定)、東北師範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新疆大學(自定)。

從教育部多輪學科評估結果來看,北京大學的化學學科連續三輪位列評估榜單榜首,學科優勢強勁。除了2016年的第四輪學科評估,還有之前的第三輪學科評估和第二輪學科評估。

科研實力表現

在科研實力方面,我們分別選取1996~2018年的23年間,14所高校化學學科科研產出數量、科研產出質量(FWCI)、TOP5%高被引文獻比例、國際合作文獻影響力、Top1%期刊文獻比例及其文獻影響力等指標,用愛思唯爾(Elsevier)的SciVal科研管理工具進行分析,觀察各高校化學學科的科研實力。

分析發現,從各維度彙總,高校化學科研表現各有千秋。

首先來看科研的產出數量,它涵蓋了各類公開發表的期刊、會議論文等。說起化學科研產量的“領頭羊”,在高校當中,北京大學與浙江大學當仁不讓。自1999年以來,兩所高校在化學學科的科研產量方面互執牛耳,直到2017年,清華大學才後來居上,成為當年學科科研產量的第二名,2018年,清華大學則以微弱優勢領先北京大學,奪得科研產量第一的寶座。

縱觀歷年學科產出變化趨勢,也能窺到各高校在科研戰場不見硝煙的博弈。

北大的化學學科肇始於1910年成立的京師大學堂格致科化學門,是我國國立大學中最早設立的化學系。師出名門的北大化學學科,也頗有高出不勝寒之感。1998年,北大化學學科在這14所高校的科研產量中首次排名第一。五年之後,其第一的位置被浙江大學取代。接下來的三年間,因為清華的超越,北大又從第二降到了第三。不過,在2007年清華、浙大學科產量都出現下滑之際,北大再次奮起,奪回第二寶座,從此一發不可收,2010年,北大奪回第一寶座,成為科研產量排名第一的高校。

在2018年,清華首次在排名中奪冠。但憑藉微弱優勢實現趕超的清華,要想在這場科研產量之戰中保持自己來之不易的霸主地位,未來還要付出更多。

看了14所高校在科研規模上群雄逐鹿般的競技,接下來我們從“質”的視角,更深入地觀察高校化學科研發展的質量。

“Field-Weighted Citation Impact”指標是學科標準化後的科研論文影響力,能夠用來橫向比較各高校在該學科上的科研產出質量。在這一指標中,各高校分佈集中,最為突出(或者說變動最大)的當屬湖南大學。作為14所高校中產量排名最後的學校,湖南大學在科研質量上顯然要引人注目得多,更別提2017年以最高增長率逆襲,突破了高校科研質量集中的天花板,一舉成為當年科研質量排名第一的高校,2018年不僅繼續維持其霸主地位,其增長率更是遠遠超過平均水平。

量與質的討論一直是恆古不變的話題,量多者並不意味著質的高級。2018年,學科科研產量第一的北大在“質”上名列第三。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1.14所高校化學學科科研產出數量比較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2.14所高校化學學科科研產出質量(FWCI)比較

在整體科研質量和影響力上表現不俗的湖南大學,在Top5%高被引文獻的比例上也是高居榜首。特別是在2017年,比2016年整整提高了6.7個百分點。

在化學科研的國際合作方面,廈門大學拔得頭籌。

從圖4可以看到各高校多維度的科研表現,總結成一句話就是“廈大的國際範兒、湖大的影響力和北大的科研量”,三所高校化學科研可謂各有千秋,表現可喜。

"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片來源網絡

當今社會,化學與人類衣食住行以及能源、信息、材料、國防、環境保護、醫藥衛生、資源利用等方面的聯繫愈發密切,在保障人類生存並不斷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可以說,化學是一門國家、社會迫切需要的實用學科,相關人才培養也至關重要。

在我國內地高校中,到底哪家的化學學科最強?今天,我們就來盤點化學領域的中國內地頂級高校。

整體學科佈局

從全國範圍來看,共有69所高校擁有化學學科一級博士點。結合第四輪教育部一級學科評估,全國範圍內化學一級學科獲得“A-”類及以上的高校共有15所。其中,除福州大學外,其他14所均為“雙一流”建設高校。

這15所高校分別是北京市(2所)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市(2所)的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天津市(1所)的南開大學;安徽省(1所)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福建省(2所)的廈門大學、福州大學;吉林省(1所)的吉林大學;浙江省(1所)的浙江大學;江蘇省(1所)的南京大學;湖北省(1所)的武漢大學;湖南省(1所)的湖南大學;廣東省(1所)的中山大學;四川省(1所)的四川大學。

結合第四輪教育部一級學科評估,具體來看,15所設立了化學一級博士點的高校中,“A+”類高校僅有3所,“A”類高校有4所,“A-”類高校有8所(詳情見表1)。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表1.第四輪學科評估化學學科獲得“A-”類及以上的15所高校

提到第四輪學科評估,就不得不提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另一個熱點關鍵詞——“雙一流”。能否入選一流建設學科也是目前衡量我國高校學科實力的重要參考。

統計發現,在我國的465個一流建設學科中,有25所高校的化學學科入選。以上15所高校的化學學科均入選一流建設學科。可以說,它們是第四輪學科評估和一流建設學科的雙料寵兒。

此外,還有10所高校化學學科入選,它們分別是蘭州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山東大學、天津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鄭州大學(自定)、東北師範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新疆大學(自定)。

從教育部多輪學科評估結果來看,北京大學的化學學科連續三輪位列評估榜單榜首,學科優勢強勁。除了2016年的第四輪學科評估,還有之前的第三輪學科評估和第二輪學科評估。

科研實力表現

在科研實力方面,我們分別選取1996~2018年的23年間,14所高校化學學科科研產出數量、科研產出質量(FWCI)、TOP5%高被引文獻比例、國際合作文獻影響力、Top1%期刊文獻比例及其文獻影響力等指標,用愛思唯爾(Elsevier)的SciVal科研管理工具進行分析,觀察各高校化學學科的科研實力。

分析發現,從各維度彙總,高校化學科研表現各有千秋。

首先來看科研的產出數量,它涵蓋了各類公開發表的期刊、會議論文等。說起化學科研產量的“領頭羊”,在高校當中,北京大學與浙江大學當仁不讓。自1999年以來,兩所高校在化學學科的科研產量方面互執牛耳,直到2017年,清華大學才後來居上,成為當年學科科研產量的第二名,2018年,清華大學則以微弱優勢領先北京大學,奪得科研產量第一的寶座。

縱觀歷年學科產出變化趨勢,也能窺到各高校在科研戰場不見硝煙的博弈。

北大的化學學科肇始於1910年成立的京師大學堂格致科化學門,是我國國立大學中最早設立的化學系。師出名門的北大化學學科,也頗有高出不勝寒之感。1998年,北大化學學科在這14所高校的科研產量中首次排名第一。五年之後,其第一的位置被浙江大學取代。接下來的三年間,因為清華的超越,北大又從第二降到了第三。不過,在2007年清華、浙大學科產量都出現下滑之際,北大再次奮起,奪回第二寶座,從此一發不可收,2010年,北大奪回第一寶座,成為科研產量排名第一的高校。

在2018年,清華首次在排名中奪冠。但憑藉微弱優勢實現趕超的清華,要想在這場科研產量之戰中保持自己來之不易的霸主地位,未來還要付出更多。

看了14所高校在科研規模上群雄逐鹿般的競技,接下來我們從“質”的視角,更深入地觀察高校化學科研發展的質量。

“Field-Weighted Citation Impact”指標是學科標準化後的科研論文影響力,能夠用來橫向比較各高校在該學科上的科研產出質量。在這一指標中,各高校分佈集中,最為突出(或者說變動最大)的當屬湖南大學。作為14所高校中產量排名最後的學校,湖南大學在科研質量上顯然要引人注目得多,更別提2017年以最高增長率逆襲,突破了高校科研質量集中的天花板,一舉成為當年科研質量排名第一的高校,2018年不僅繼續維持其霸主地位,其增長率更是遠遠超過平均水平。

量與質的討論一直是恆古不變的話題,量多者並不意味著質的高級。2018年,學科科研產量第一的北大在“質”上名列第三。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1.14所高校化學學科科研產出數量比較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2.14所高校化學學科科研產出質量(FWCI)比較

在整體科研質量和影響力上表現不俗的湖南大學,在Top5%高被引文獻的比例上也是高居榜首。特別是在2017年,比2016年整整提高了6.7個百分點。

在化學科研的國際合作方面,廈門大學拔得頭籌。

從圖4可以看到各高校多維度的科研表現,總結成一句話就是“廈大的國際範兒、湖大的影響力和北大的科研量”,三所高校化學科研可謂各有千秋,表現可喜。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3.14所高校化學學科TOP5%高被引文獻比例比較

"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片來源網絡

當今社會,化學與人類衣食住行以及能源、信息、材料、國防、環境保護、醫藥衛生、資源利用等方面的聯繫愈發密切,在保障人類生存並不斷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可以說,化學是一門國家、社會迫切需要的實用學科,相關人才培養也至關重要。

在我國內地高校中,到底哪家的化學學科最強?今天,我們就來盤點化學領域的中國內地頂級高校。

整體學科佈局

從全國範圍來看,共有69所高校擁有化學學科一級博士點。結合第四輪教育部一級學科評估,全國範圍內化學一級學科獲得“A-”類及以上的高校共有15所。其中,除福州大學外,其他14所均為“雙一流”建設高校。

這15所高校分別是北京市(2所)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市(2所)的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天津市(1所)的南開大學;安徽省(1所)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福建省(2所)的廈門大學、福州大學;吉林省(1所)的吉林大學;浙江省(1所)的浙江大學;江蘇省(1所)的南京大學;湖北省(1所)的武漢大學;湖南省(1所)的湖南大學;廣東省(1所)的中山大學;四川省(1所)的四川大學。

結合第四輪教育部一級學科評估,具體來看,15所設立了化學一級博士點的高校中,“A+”類高校僅有3所,“A”類高校有4所,“A-”類高校有8所(詳情見表1)。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表1.第四輪學科評估化學學科獲得“A-”類及以上的15所高校

提到第四輪學科評估,就不得不提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另一個熱點關鍵詞——“雙一流”。能否入選一流建設學科也是目前衡量我國高校學科實力的重要參考。

統計發現,在我國的465個一流建設學科中,有25所高校的化學學科入選。以上15所高校的化學學科均入選一流建設學科。可以說,它們是第四輪學科評估和一流建設學科的雙料寵兒。

此外,還有10所高校化學學科入選,它們分別是蘭州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山東大學、天津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鄭州大學(自定)、東北師範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新疆大學(自定)。

從教育部多輪學科評估結果來看,北京大學的化學學科連續三輪位列評估榜單榜首,學科優勢強勁。除了2016年的第四輪學科評估,還有之前的第三輪學科評估和第二輪學科評估。

科研實力表現

在科研實力方面,我們分別選取1996~2018年的23年間,14所高校化學學科科研產出數量、科研產出質量(FWCI)、TOP5%高被引文獻比例、國際合作文獻影響力、Top1%期刊文獻比例及其文獻影響力等指標,用愛思唯爾(Elsevier)的SciVal科研管理工具進行分析,觀察各高校化學學科的科研實力。

分析發現,從各維度彙總,高校化學科研表現各有千秋。

首先來看科研的產出數量,它涵蓋了各類公開發表的期刊、會議論文等。說起化學科研產量的“領頭羊”,在高校當中,北京大學與浙江大學當仁不讓。自1999年以來,兩所高校在化學學科的科研產量方面互執牛耳,直到2017年,清華大學才後來居上,成為當年學科科研產量的第二名,2018年,清華大學則以微弱優勢領先北京大學,奪得科研產量第一的寶座。

縱觀歷年學科產出變化趨勢,也能窺到各高校在科研戰場不見硝煙的博弈。

北大的化學學科肇始於1910年成立的京師大學堂格致科化學門,是我國國立大學中最早設立的化學系。師出名門的北大化學學科,也頗有高出不勝寒之感。1998年,北大化學學科在這14所高校的科研產量中首次排名第一。五年之後,其第一的位置被浙江大學取代。接下來的三年間,因為清華的超越,北大又從第二降到了第三。不過,在2007年清華、浙大學科產量都出現下滑之際,北大再次奮起,奪回第二寶座,從此一發不可收,2010年,北大奪回第一寶座,成為科研產量排名第一的高校。

在2018年,清華首次在排名中奪冠。但憑藉微弱優勢實現趕超的清華,要想在這場科研產量之戰中保持自己來之不易的霸主地位,未來還要付出更多。

看了14所高校在科研規模上群雄逐鹿般的競技,接下來我們從“質”的視角,更深入地觀察高校化學科研發展的質量。

“Field-Weighted Citation Impact”指標是學科標準化後的科研論文影響力,能夠用來橫向比較各高校在該學科上的科研產出質量。在這一指標中,各高校分佈集中,最為突出(或者說變動最大)的當屬湖南大學。作為14所高校中產量排名最後的學校,湖南大學在科研質量上顯然要引人注目得多,更別提2017年以最高增長率逆襲,突破了高校科研質量集中的天花板,一舉成為當年科研質量排名第一的高校,2018年不僅繼續維持其霸主地位,其增長率更是遠遠超過平均水平。

量與質的討論一直是恆古不變的話題,量多者並不意味著質的高級。2018年,學科科研產量第一的北大在“質”上名列第三。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1.14所高校化學學科科研產出數量比較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2.14所高校化學學科科研產出質量(FWCI)比較

在整體科研質量和影響力上表現不俗的湖南大學,在Top5%高被引文獻的比例上也是高居榜首。特別是在2017年,比2016年整整提高了6.7個百分點。

在化學科研的國際合作方面,廈門大學拔得頭籌。

從圖4可以看到各高校多維度的科研表現,總結成一句話就是“廈大的國際範兒、湖大的影響力和北大的科研量”,三所高校化學科研可謂各有千秋,表現可喜。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3.14所高校化學學科TOP5%高被引文獻比例比較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4.14所高校化學學科國際合作文獻影響力比較

科研熱點研究情況

我們採用SciVal Topic of Prominence的話題集(Topic clusters)指標,來看各高校都有多少最關注同時最有話語權的研究領域。

表現最突出的是浙江大學,共在226個話題領域上有話語權,即浙大在226個話題領域發表的文章有顯著影響(見圖5)。

具體來看,浙江大學話題領域呈現與十多個學科交叉分佈的情況,最明顯的是與化學工程、材料科學的交叉研究(見圖6)。

"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片來源網絡

當今社會,化學與人類衣食住行以及能源、信息、材料、國防、環境保護、醫藥衛生、資源利用等方面的聯繫愈發密切,在保障人類生存並不斷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可以說,化學是一門國家、社會迫切需要的實用學科,相關人才培養也至關重要。

在我國內地高校中,到底哪家的化學學科最強?今天,我們就來盤點化學領域的中國內地頂級高校。

整體學科佈局

從全國範圍來看,共有69所高校擁有化學學科一級博士點。結合第四輪教育部一級學科評估,全國範圍內化學一級學科獲得“A-”類及以上的高校共有15所。其中,除福州大學外,其他14所均為“雙一流”建設高校。

這15所高校分別是北京市(2所)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市(2所)的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天津市(1所)的南開大學;安徽省(1所)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福建省(2所)的廈門大學、福州大學;吉林省(1所)的吉林大學;浙江省(1所)的浙江大學;江蘇省(1所)的南京大學;湖北省(1所)的武漢大學;湖南省(1所)的湖南大學;廣東省(1所)的中山大學;四川省(1所)的四川大學。

結合第四輪教育部一級學科評估,具體來看,15所設立了化學一級博士點的高校中,“A+”類高校僅有3所,“A”類高校有4所,“A-”類高校有8所(詳情見表1)。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表1.第四輪學科評估化學學科獲得“A-”類及以上的15所高校

提到第四輪學科評估,就不得不提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另一個熱點關鍵詞——“雙一流”。能否入選一流建設學科也是目前衡量我國高校學科實力的重要參考。

統計發現,在我國的465個一流建設學科中,有25所高校的化學學科入選。以上15所高校的化學學科均入選一流建設學科。可以說,它們是第四輪學科評估和一流建設學科的雙料寵兒。

此外,還有10所高校化學學科入選,它們分別是蘭州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山東大學、天津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鄭州大學(自定)、東北師範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新疆大學(自定)。

從教育部多輪學科評估結果來看,北京大學的化學學科連續三輪位列評估榜單榜首,學科優勢強勁。除了2016年的第四輪學科評估,還有之前的第三輪學科評估和第二輪學科評估。

科研實力表現

在科研實力方面,我們分別選取1996~2018年的23年間,14所高校化學學科科研產出數量、科研產出質量(FWCI)、TOP5%高被引文獻比例、國際合作文獻影響力、Top1%期刊文獻比例及其文獻影響力等指標,用愛思唯爾(Elsevier)的SciVal科研管理工具進行分析,觀察各高校化學學科的科研實力。

分析發現,從各維度彙總,高校化學科研表現各有千秋。

首先來看科研的產出數量,它涵蓋了各類公開發表的期刊、會議論文等。說起化學科研產量的“領頭羊”,在高校當中,北京大學與浙江大學當仁不讓。自1999年以來,兩所高校在化學學科的科研產量方面互執牛耳,直到2017年,清華大學才後來居上,成為當年學科科研產量的第二名,2018年,清華大學則以微弱優勢領先北京大學,奪得科研產量第一的寶座。

縱觀歷年學科產出變化趨勢,也能窺到各高校在科研戰場不見硝煙的博弈。

北大的化學學科肇始於1910年成立的京師大學堂格致科化學門,是我國國立大學中最早設立的化學系。師出名門的北大化學學科,也頗有高出不勝寒之感。1998年,北大化學學科在這14所高校的科研產量中首次排名第一。五年之後,其第一的位置被浙江大學取代。接下來的三年間,因為清華的超越,北大又從第二降到了第三。不過,在2007年清華、浙大學科產量都出現下滑之際,北大再次奮起,奪回第二寶座,從此一發不可收,2010年,北大奪回第一寶座,成為科研產量排名第一的高校。

在2018年,清華首次在排名中奪冠。但憑藉微弱優勢實現趕超的清華,要想在這場科研產量之戰中保持自己來之不易的霸主地位,未來還要付出更多。

看了14所高校在科研規模上群雄逐鹿般的競技,接下來我們從“質”的視角,更深入地觀察高校化學科研發展的質量。

“Field-Weighted Citation Impact”指標是學科標準化後的科研論文影響力,能夠用來橫向比較各高校在該學科上的科研產出質量。在這一指標中,各高校分佈集中,最為突出(或者說變動最大)的當屬湖南大學。作為14所高校中產量排名最後的學校,湖南大學在科研質量上顯然要引人注目得多,更別提2017年以最高增長率逆襲,突破了高校科研質量集中的天花板,一舉成為當年科研質量排名第一的高校,2018年不僅繼續維持其霸主地位,其增長率更是遠遠超過平均水平。

量與質的討論一直是恆古不變的話題,量多者並不意味著質的高級。2018年,學科科研產量第一的北大在“質”上名列第三。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1.14所高校化學學科科研產出數量比較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2.14所高校化學學科科研產出質量(FWCI)比較

在整體科研質量和影響力上表現不俗的湖南大學,在Top5%高被引文獻的比例上也是高居榜首。特別是在2017年,比2016年整整提高了6.7個百分點。

在化學科研的國際合作方面,廈門大學拔得頭籌。

從圖4可以看到各高校多維度的科研表現,總結成一句話就是“廈大的國際範兒、湖大的影響力和北大的科研量”,三所高校化學科研可謂各有千秋,表現可喜。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3.14所高校化學學科TOP5%高被引文獻比例比較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4.14所高校化學學科國際合作文獻影響力比較

科研熱點研究情況

我們採用SciVal Topic of Prominence的話題集(Topic clusters)指標,來看各高校都有多少最關注同時最有話語權的研究領域。

表現最突出的是浙江大學,共在226個話題領域上有話語權,即浙大在226個話題領域發表的文章有顯著影響(見圖5)。

具體來看,浙江大學話題領域呈現與十多個學科交叉分佈的情況,最明顯的是與化學工程、材料科學的交叉研究(見圖6)。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5.14所高校化學科研最為關注且最有話語權的話題領域數量

"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片來源網絡

當今社會,化學與人類衣食住行以及能源、信息、材料、國防、環境保護、醫藥衛生、資源利用等方面的聯繫愈發密切,在保障人類生存並不斷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可以說,化學是一門國家、社會迫切需要的實用學科,相關人才培養也至關重要。

在我國內地高校中,到底哪家的化學學科最強?今天,我們就來盤點化學領域的中國內地頂級高校。

整體學科佈局

從全國範圍來看,共有69所高校擁有化學學科一級博士點。結合第四輪教育部一級學科評估,全國範圍內化學一級學科獲得“A-”類及以上的高校共有15所。其中,除福州大學外,其他14所均為“雙一流”建設高校。

這15所高校分別是北京市(2所)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市(2所)的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天津市(1所)的南開大學;安徽省(1所)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福建省(2所)的廈門大學、福州大學;吉林省(1所)的吉林大學;浙江省(1所)的浙江大學;江蘇省(1所)的南京大學;湖北省(1所)的武漢大學;湖南省(1所)的湖南大學;廣東省(1所)的中山大學;四川省(1所)的四川大學。

結合第四輪教育部一級學科評估,具體來看,15所設立了化學一級博士點的高校中,“A+”類高校僅有3所,“A”類高校有4所,“A-”類高校有8所(詳情見表1)。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表1.第四輪學科評估化學學科獲得“A-”類及以上的15所高校

提到第四輪學科評估,就不得不提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另一個熱點關鍵詞——“雙一流”。能否入選一流建設學科也是目前衡量我國高校學科實力的重要參考。

統計發現,在我國的465個一流建設學科中,有25所高校的化學學科入選。以上15所高校的化學學科均入選一流建設學科。可以說,它們是第四輪學科評估和一流建設學科的雙料寵兒。

此外,還有10所高校化學學科入選,它們分別是蘭州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山東大學、天津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鄭州大學(自定)、東北師範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新疆大學(自定)。

從教育部多輪學科評估結果來看,北京大學的化學學科連續三輪位列評估榜單榜首,學科優勢強勁。除了2016年的第四輪學科評估,還有之前的第三輪學科評估和第二輪學科評估。

科研實力表現

在科研實力方面,我們分別選取1996~2018年的23年間,14所高校化學學科科研產出數量、科研產出質量(FWCI)、TOP5%高被引文獻比例、國際合作文獻影響力、Top1%期刊文獻比例及其文獻影響力等指標,用愛思唯爾(Elsevier)的SciVal科研管理工具進行分析,觀察各高校化學學科的科研實力。

分析發現,從各維度彙總,高校化學科研表現各有千秋。

首先來看科研的產出數量,它涵蓋了各類公開發表的期刊、會議論文等。說起化學科研產量的“領頭羊”,在高校當中,北京大學與浙江大學當仁不讓。自1999年以來,兩所高校在化學學科的科研產量方面互執牛耳,直到2017年,清華大學才後來居上,成為當年學科科研產量的第二名,2018年,清華大學則以微弱優勢領先北京大學,奪得科研產量第一的寶座。

縱觀歷年學科產出變化趨勢,也能窺到各高校在科研戰場不見硝煙的博弈。

北大的化學學科肇始於1910年成立的京師大學堂格致科化學門,是我國國立大學中最早設立的化學系。師出名門的北大化學學科,也頗有高出不勝寒之感。1998年,北大化學學科在這14所高校的科研產量中首次排名第一。五年之後,其第一的位置被浙江大學取代。接下來的三年間,因為清華的超越,北大又從第二降到了第三。不過,在2007年清華、浙大學科產量都出現下滑之際,北大再次奮起,奪回第二寶座,從此一發不可收,2010年,北大奪回第一寶座,成為科研產量排名第一的高校。

在2018年,清華首次在排名中奪冠。但憑藉微弱優勢實現趕超的清華,要想在這場科研產量之戰中保持自己來之不易的霸主地位,未來還要付出更多。

看了14所高校在科研規模上群雄逐鹿般的競技,接下來我們從“質”的視角,更深入地觀察高校化學科研發展的質量。

“Field-Weighted Citation Impact”指標是學科標準化後的科研論文影響力,能夠用來橫向比較各高校在該學科上的科研產出質量。在這一指標中,各高校分佈集中,最為突出(或者說變動最大)的當屬湖南大學。作為14所高校中產量排名最後的學校,湖南大學在科研質量上顯然要引人注目得多,更別提2017年以最高增長率逆襲,突破了高校科研質量集中的天花板,一舉成為當年科研質量排名第一的高校,2018年不僅繼續維持其霸主地位,其增長率更是遠遠超過平均水平。

量與質的討論一直是恆古不變的話題,量多者並不意味著質的高級。2018年,學科科研產量第一的北大在“質”上名列第三。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1.14所高校化學學科科研產出數量比較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2.14所高校化學學科科研產出質量(FWCI)比較

在整體科研質量和影響力上表現不俗的湖南大學,在Top5%高被引文獻的比例上也是高居榜首。特別是在2017年,比2016年整整提高了6.7個百分點。

在化學科研的國際合作方面,廈門大學拔得頭籌。

從圖4可以看到各高校多維度的科研表現,總結成一句話就是“廈大的國際範兒、湖大的影響力和北大的科研量”,三所高校化學科研可謂各有千秋,表現可喜。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3.14所高校化學學科TOP5%高被引文獻比例比較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4.14所高校化學學科國際合作文獻影響力比較

科研熱點研究情況

我們採用SciVal Topic of Prominence的話題集(Topic clusters)指標,來看各高校都有多少最關注同時最有話語權的研究領域。

表現最突出的是浙江大學,共在226個話題領域上有話語權,即浙大在226個話題領域發表的文章有顯著影響(見圖5)。

具體來看,浙江大學話題領域呈現與十多個學科交叉分佈的情況,最明顯的是與化學工程、材料科學的交叉研究(見圖6)。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5.14所高校化學科研最為關注且最有話語權的話題領域數量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6.浙江大學化學學科Top1% 研究領域及交叉學科分佈

師資力量對比

學科建設離不開優秀的師資,作為第四輪學科評估與“雙一流”建設高校的雙料寵兒,這14所高校師資力量強大,坐擁院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萬人計劃”人選、“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以及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優秀人才。

在這14所高校中,由於部分高校包含化學、化工等多個一級學科,因此採用人工核對方式統計,剔除部分無法單獨統計化學學科師資的高校,最終選取以下8所高校化學學科師資力量進行對比(見圖7)。

評價師資的科研水平,我們根據2018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來看,化學學科共有159位學者上榜。其中,第四輪學科評估中14所化學學科評為A的“雙一流”建設高校(不含廈門大學)佔據了半壁江山,共有77名學者榜上有名,接近於榜單人數的一半(見圖8)。

"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片來源網絡

當今社會,化學與人類衣食住行以及能源、信息、材料、國防、環境保護、醫藥衛生、資源利用等方面的聯繫愈發密切,在保障人類生存並不斷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可以說,化學是一門國家、社會迫切需要的實用學科,相關人才培養也至關重要。

在我國內地高校中,到底哪家的化學學科最強?今天,我們就來盤點化學領域的中國內地頂級高校。

整體學科佈局

從全國範圍來看,共有69所高校擁有化學學科一級博士點。結合第四輪教育部一級學科評估,全國範圍內化學一級學科獲得“A-”類及以上的高校共有15所。其中,除福州大學外,其他14所均為“雙一流”建設高校。

這15所高校分別是北京市(2所)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市(2所)的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天津市(1所)的南開大學;安徽省(1所)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福建省(2所)的廈門大學、福州大學;吉林省(1所)的吉林大學;浙江省(1所)的浙江大學;江蘇省(1所)的南京大學;湖北省(1所)的武漢大學;湖南省(1所)的湖南大學;廣東省(1所)的中山大學;四川省(1所)的四川大學。

結合第四輪教育部一級學科評估,具體來看,15所設立了化學一級博士點的高校中,“A+”類高校僅有3所,“A”類高校有4所,“A-”類高校有8所(詳情見表1)。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表1.第四輪學科評估化學學科獲得“A-”類及以上的15所高校

提到第四輪學科評估,就不得不提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另一個熱點關鍵詞——“雙一流”。能否入選一流建設學科也是目前衡量我國高校學科實力的重要參考。

統計發現,在我國的465個一流建設學科中,有25所高校的化學學科入選。以上15所高校的化學學科均入選一流建設學科。可以說,它們是第四輪學科評估和一流建設學科的雙料寵兒。

此外,還有10所高校化學學科入選,它們分別是蘭州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山東大學、天津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鄭州大學(自定)、東北師範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新疆大學(自定)。

從教育部多輪學科評估結果來看,北京大學的化學學科連續三輪位列評估榜單榜首,學科優勢強勁。除了2016年的第四輪學科評估,還有之前的第三輪學科評估和第二輪學科評估。

科研實力表現

在科研實力方面,我們分別選取1996~2018年的23年間,14所高校化學學科科研產出數量、科研產出質量(FWCI)、TOP5%高被引文獻比例、國際合作文獻影響力、Top1%期刊文獻比例及其文獻影響力等指標,用愛思唯爾(Elsevier)的SciVal科研管理工具進行分析,觀察各高校化學學科的科研實力。

分析發現,從各維度彙總,高校化學科研表現各有千秋。

首先來看科研的產出數量,它涵蓋了各類公開發表的期刊、會議論文等。說起化學科研產量的“領頭羊”,在高校當中,北京大學與浙江大學當仁不讓。自1999年以來,兩所高校在化學學科的科研產量方面互執牛耳,直到2017年,清華大學才後來居上,成為當年學科科研產量的第二名,2018年,清華大學則以微弱優勢領先北京大學,奪得科研產量第一的寶座。

縱觀歷年學科產出變化趨勢,也能窺到各高校在科研戰場不見硝煙的博弈。

北大的化學學科肇始於1910年成立的京師大學堂格致科化學門,是我國國立大學中最早設立的化學系。師出名門的北大化學學科,也頗有高出不勝寒之感。1998年,北大化學學科在這14所高校的科研產量中首次排名第一。五年之後,其第一的位置被浙江大學取代。接下來的三年間,因為清華的超越,北大又從第二降到了第三。不過,在2007年清華、浙大學科產量都出現下滑之際,北大再次奮起,奪回第二寶座,從此一發不可收,2010年,北大奪回第一寶座,成為科研產量排名第一的高校。

在2018年,清華首次在排名中奪冠。但憑藉微弱優勢實現趕超的清華,要想在這場科研產量之戰中保持自己來之不易的霸主地位,未來還要付出更多。

看了14所高校在科研規模上群雄逐鹿般的競技,接下來我們從“質”的視角,更深入地觀察高校化學科研發展的質量。

“Field-Weighted Citation Impact”指標是學科標準化後的科研論文影響力,能夠用來橫向比較各高校在該學科上的科研產出質量。在這一指標中,各高校分佈集中,最為突出(或者說變動最大)的當屬湖南大學。作為14所高校中產量排名最後的學校,湖南大學在科研質量上顯然要引人注目得多,更別提2017年以最高增長率逆襲,突破了高校科研質量集中的天花板,一舉成為當年科研質量排名第一的高校,2018年不僅繼續維持其霸主地位,其增長率更是遠遠超過平均水平。

量與質的討論一直是恆古不變的話題,量多者並不意味著質的高級。2018年,學科科研產量第一的北大在“質”上名列第三。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1.14所高校化學學科科研產出數量比較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2.14所高校化學學科科研產出質量(FWCI)比較

在整體科研質量和影響力上表現不俗的湖南大學,在Top5%高被引文獻的比例上也是高居榜首。特別是在2017年,比2016年整整提高了6.7個百分點。

在化學科研的國際合作方面,廈門大學拔得頭籌。

從圖4可以看到各高校多維度的科研表現,總結成一句話就是“廈大的國際範兒、湖大的影響力和北大的科研量”,三所高校化學科研可謂各有千秋,表現可喜。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3.14所高校化學學科TOP5%高被引文獻比例比較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4.14所高校化學學科國際合作文獻影響力比較

科研熱點研究情況

我們採用SciVal Topic of Prominence的話題集(Topic clusters)指標,來看各高校都有多少最關注同時最有話語權的研究領域。

表現最突出的是浙江大學,共在226個話題領域上有話語權,即浙大在226個話題領域發表的文章有顯著影響(見圖5)。

具體來看,浙江大學話題領域呈現與十多個學科交叉分佈的情況,最明顯的是與化學工程、材料科學的交叉研究(見圖6)。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5.14所高校化學科研最為關注且最有話語權的話題領域數量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6.浙江大學化學學科Top1% 研究領域及交叉學科分佈

師資力量對比

學科建設離不開優秀的師資,作為第四輪學科評估與“雙一流”建設高校的雙料寵兒,這14所高校師資力量強大,坐擁院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萬人計劃”人選、“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以及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優秀人才。

在這14所高校中,由於部分高校包含化學、化工等多個一級學科,因此採用人工核對方式統計,剔除部分無法單獨統計化學學科師資的高校,最終選取以下8所高校化學學科師資力量進行對比(見圖7)。

評價師資的科研水平,我們根據2018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來看,化學學科共有159位學者上榜。其中,第四輪學科評估中14所化學學科評為A的“雙一流”建設高校(不含廈門大學)佔據了半壁江山,共有77名學者榜上有名,接近於榜單人數的一半(見圖8)。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7.8所高校化學學科師資力量對比

"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片來源網絡

當今社會,化學與人類衣食住行以及能源、信息、材料、國防、環境保護、醫藥衛生、資源利用等方面的聯繫愈發密切,在保障人類生存並不斷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可以說,化學是一門國家、社會迫切需要的實用學科,相關人才培養也至關重要。

在我國內地高校中,到底哪家的化學學科最強?今天,我們就來盤點化學領域的中國內地頂級高校。

整體學科佈局

從全國範圍來看,共有69所高校擁有化學學科一級博士點。結合第四輪教育部一級學科評估,全國範圍內化學一級學科獲得“A-”類及以上的高校共有15所。其中,除福州大學外,其他14所均為“雙一流”建設高校。

這15所高校分別是北京市(2所)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市(2所)的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天津市(1所)的南開大學;安徽省(1所)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福建省(2所)的廈門大學、福州大學;吉林省(1所)的吉林大學;浙江省(1所)的浙江大學;江蘇省(1所)的南京大學;湖北省(1所)的武漢大學;湖南省(1所)的湖南大學;廣東省(1所)的中山大學;四川省(1所)的四川大學。

結合第四輪教育部一級學科評估,具體來看,15所設立了化學一級博士點的高校中,“A+”類高校僅有3所,“A”類高校有4所,“A-”類高校有8所(詳情見表1)。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表1.第四輪學科評估化學學科獲得“A-”類及以上的15所高校

提到第四輪學科評估,就不得不提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另一個熱點關鍵詞——“雙一流”。能否入選一流建設學科也是目前衡量我國高校學科實力的重要參考。

統計發現,在我國的465個一流建設學科中,有25所高校的化學學科入選。以上15所高校的化學學科均入選一流建設學科。可以說,它們是第四輪學科評估和一流建設學科的雙料寵兒。

此外,還有10所高校化學學科入選,它們分別是蘭州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山東大學、天津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鄭州大學(自定)、東北師範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新疆大學(自定)。

從教育部多輪學科評估結果來看,北京大學的化學學科連續三輪位列評估榜單榜首,學科優勢強勁。除了2016年的第四輪學科評估,還有之前的第三輪學科評估和第二輪學科評估。

科研實力表現

在科研實力方面,我們分別選取1996~2018年的23年間,14所高校化學學科科研產出數量、科研產出質量(FWCI)、TOP5%高被引文獻比例、國際合作文獻影響力、Top1%期刊文獻比例及其文獻影響力等指標,用愛思唯爾(Elsevier)的SciVal科研管理工具進行分析,觀察各高校化學學科的科研實力。

分析發現,從各維度彙總,高校化學科研表現各有千秋。

首先來看科研的產出數量,它涵蓋了各類公開發表的期刊、會議論文等。說起化學科研產量的“領頭羊”,在高校當中,北京大學與浙江大學當仁不讓。自1999年以來,兩所高校在化學學科的科研產量方面互執牛耳,直到2017年,清華大學才後來居上,成為當年學科科研產量的第二名,2018年,清華大學則以微弱優勢領先北京大學,奪得科研產量第一的寶座。

縱觀歷年學科產出變化趨勢,也能窺到各高校在科研戰場不見硝煙的博弈。

北大的化學學科肇始於1910年成立的京師大學堂格致科化學門,是我國國立大學中最早設立的化學系。師出名門的北大化學學科,也頗有高出不勝寒之感。1998年,北大化學學科在這14所高校的科研產量中首次排名第一。五年之後,其第一的位置被浙江大學取代。接下來的三年間,因為清華的超越,北大又從第二降到了第三。不過,在2007年清華、浙大學科產量都出現下滑之際,北大再次奮起,奪回第二寶座,從此一發不可收,2010年,北大奪回第一寶座,成為科研產量排名第一的高校。

在2018年,清華首次在排名中奪冠。但憑藉微弱優勢實現趕超的清華,要想在這場科研產量之戰中保持自己來之不易的霸主地位,未來還要付出更多。

看了14所高校在科研規模上群雄逐鹿般的競技,接下來我們從“質”的視角,更深入地觀察高校化學科研發展的質量。

“Field-Weighted Citation Impact”指標是學科標準化後的科研論文影響力,能夠用來橫向比較各高校在該學科上的科研產出質量。在這一指標中,各高校分佈集中,最為突出(或者說變動最大)的當屬湖南大學。作為14所高校中產量排名最後的學校,湖南大學在科研質量上顯然要引人注目得多,更別提2017年以最高增長率逆襲,突破了高校科研質量集中的天花板,一舉成為當年科研質量排名第一的高校,2018年不僅繼續維持其霸主地位,其增長率更是遠遠超過平均水平。

量與質的討論一直是恆古不變的話題,量多者並不意味著質的高級。2018年,學科科研產量第一的北大在“質”上名列第三。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1.14所高校化學學科科研產出數量比較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2.14所高校化學學科科研產出質量(FWCI)比較

在整體科研質量和影響力上表現不俗的湖南大學,在Top5%高被引文獻的比例上也是高居榜首。特別是在2017年,比2016年整整提高了6.7個百分點。

在化學科研的國際合作方面,廈門大學拔得頭籌。

從圖4可以看到各高校多維度的科研表現,總結成一句話就是“廈大的國際範兒、湖大的影響力和北大的科研量”,三所高校化學科研可謂各有千秋,表現可喜。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3.14所高校化學學科TOP5%高被引文獻比例比較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4.14所高校化學學科國際合作文獻影響力比較

科研熱點研究情況

我們採用SciVal Topic of Prominence的話題集(Topic clusters)指標,來看各高校都有多少最關注同時最有話語權的研究領域。

表現最突出的是浙江大學,共在226個話題領域上有話語權,即浙大在226個話題領域發表的文章有顯著影響(見圖5)。

具體來看,浙江大學話題領域呈現與十多個學科交叉分佈的情況,最明顯的是與化學工程、材料科學的交叉研究(見圖6)。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5.14所高校化學科研最為關注且最有話語權的話題領域數量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6.浙江大學化學學科Top1% 研究領域及交叉學科分佈

師資力量對比

學科建設離不開優秀的師資,作為第四輪學科評估與“雙一流”建設高校的雙料寵兒,這14所高校師資力量強大,坐擁院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萬人計劃”人選、“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以及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優秀人才。

在這14所高校中,由於部分高校包含化學、化工等多個一級學科,因此採用人工核對方式統計,剔除部分無法單獨統計化學學科師資的高校,最終選取以下8所高校化學學科師資力量進行對比(見圖7)。

評價師資的科研水平,我們根據2018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來看,化學學科共有159位學者上榜。其中,第四輪學科評估中14所化學學科評為A的“雙一流”建設高校(不含廈門大學)佔據了半壁江山,共有77名學者榜上有名,接近於榜單人數的一半(見圖8)。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7.8所高校化學學科師資力量對比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8.13所高校化學學科高被引學者人數榜

項目與經費資源

由於各高校學科建設經費在公開渠道很難獲取,本文采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情況,將學科分類選為化學科學部,立項時間選取2016~2018年3年時間,用以比較化學學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情況,間接表徵各高校化學學科項目及經費實力。

"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片來源網絡

當今社會,化學與人類衣食住行以及能源、信息、材料、國防、環境保護、醫藥衛生、資源利用等方面的聯繫愈發密切,在保障人類生存並不斷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可以說,化學是一門國家、社會迫切需要的實用學科,相關人才培養也至關重要。

在我國內地高校中,到底哪家的化學學科最強?今天,我們就來盤點化學領域的中國內地頂級高校。

整體學科佈局

從全國範圍來看,共有69所高校擁有化學學科一級博士點。結合第四輪教育部一級學科評估,全國範圍內化學一級學科獲得“A-”類及以上的高校共有15所。其中,除福州大學外,其他14所均為“雙一流”建設高校。

這15所高校分別是北京市(2所)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市(2所)的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天津市(1所)的南開大學;安徽省(1所)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福建省(2所)的廈門大學、福州大學;吉林省(1所)的吉林大學;浙江省(1所)的浙江大學;江蘇省(1所)的南京大學;湖北省(1所)的武漢大學;湖南省(1所)的湖南大學;廣東省(1所)的中山大學;四川省(1所)的四川大學。

結合第四輪教育部一級學科評估,具體來看,15所設立了化學一級博士點的高校中,“A+”類高校僅有3所,“A”類高校有4所,“A-”類高校有8所(詳情見表1)。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表1.第四輪學科評估化學學科獲得“A-”類及以上的15所高校

提到第四輪學科評估,就不得不提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另一個熱點關鍵詞——“雙一流”。能否入選一流建設學科也是目前衡量我國高校學科實力的重要參考。

統計發現,在我國的465個一流建設學科中,有25所高校的化學學科入選。以上15所高校的化學學科均入選一流建設學科。可以說,它們是第四輪學科評估和一流建設學科的雙料寵兒。

此外,還有10所高校化學學科入選,它們分別是蘭州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山東大學、天津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鄭州大學(自定)、東北師範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新疆大學(自定)。

從教育部多輪學科評估結果來看,北京大學的化學學科連續三輪位列評估榜單榜首,學科優勢強勁。除了2016年的第四輪學科評估,還有之前的第三輪學科評估和第二輪學科評估。

科研實力表現

在科研實力方面,我們分別選取1996~2018年的23年間,14所高校化學學科科研產出數量、科研產出質量(FWCI)、TOP5%高被引文獻比例、國際合作文獻影響力、Top1%期刊文獻比例及其文獻影響力等指標,用愛思唯爾(Elsevier)的SciVal科研管理工具進行分析,觀察各高校化學學科的科研實力。

分析發現,從各維度彙總,高校化學科研表現各有千秋。

首先來看科研的產出數量,它涵蓋了各類公開發表的期刊、會議論文等。說起化學科研產量的“領頭羊”,在高校當中,北京大學與浙江大學當仁不讓。自1999年以來,兩所高校在化學學科的科研產量方面互執牛耳,直到2017年,清華大學才後來居上,成為當年學科科研產量的第二名,2018年,清華大學則以微弱優勢領先北京大學,奪得科研產量第一的寶座。

縱觀歷年學科產出變化趨勢,也能窺到各高校在科研戰場不見硝煙的博弈。

北大的化學學科肇始於1910年成立的京師大學堂格致科化學門,是我國國立大學中最早設立的化學系。師出名門的北大化學學科,也頗有高出不勝寒之感。1998年,北大化學學科在這14所高校的科研產量中首次排名第一。五年之後,其第一的位置被浙江大學取代。接下來的三年間,因為清華的超越,北大又從第二降到了第三。不過,在2007年清華、浙大學科產量都出現下滑之際,北大再次奮起,奪回第二寶座,從此一發不可收,2010年,北大奪回第一寶座,成為科研產量排名第一的高校。

在2018年,清華首次在排名中奪冠。但憑藉微弱優勢實現趕超的清華,要想在這場科研產量之戰中保持自己來之不易的霸主地位,未來還要付出更多。

看了14所高校在科研規模上群雄逐鹿般的競技,接下來我們從“質”的視角,更深入地觀察高校化學科研發展的質量。

“Field-Weighted Citation Impact”指標是學科標準化後的科研論文影響力,能夠用來橫向比較各高校在該學科上的科研產出質量。在這一指標中,各高校分佈集中,最為突出(或者說變動最大)的當屬湖南大學。作為14所高校中產量排名最後的學校,湖南大學在科研質量上顯然要引人注目得多,更別提2017年以最高增長率逆襲,突破了高校科研質量集中的天花板,一舉成為當年科研質量排名第一的高校,2018年不僅繼續維持其霸主地位,其增長率更是遠遠超過平均水平。

量與質的討論一直是恆古不變的話題,量多者並不意味著質的高級。2018年,學科科研產量第一的北大在“質”上名列第三。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1.14所高校化學學科科研產出數量比較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2.14所高校化學學科科研產出質量(FWCI)比較

在整體科研質量和影響力上表現不俗的湖南大學,在Top5%高被引文獻的比例上也是高居榜首。特別是在2017年,比2016年整整提高了6.7個百分點。

在化學科研的國際合作方面,廈門大學拔得頭籌。

從圖4可以看到各高校多維度的科研表現,總結成一句話就是“廈大的國際範兒、湖大的影響力和北大的科研量”,三所高校化學科研可謂各有千秋,表現可喜。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3.14所高校化學學科TOP5%高被引文獻比例比較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4.14所高校化學學科國際合作文獻影響力比較

科研熱點研究情況

我們採用SciVal Topic of Prominence的話題集(Topic clusters)指標,來看各高校都有多少最關注同時最有話語權的研究領域。

表現最突出的是浙江大學,共在226個話題領域上有話語權,即浙大在226個話題領域發表的文章有顯著影響(見圖5)。

具體來看,浙江大學話題領域呈現與十多個學科交叉分佈的情況,最明顯的是與化學工程、材料科學的交叉研究(見圖6)。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5.14所高校化學科研最為關注且最有話語權的話題領域數量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6.浙江大學化學學科Top1% 研究領域及交叉學科分佈

師資力量對比

學科建設離不開優秀的師資,作為第四輪學科評估與“雙一流”建設高校的雙料寵兒,這14所高校師資力量強大,坐擁院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萬人計劃”人選、“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以及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優秀人才。

在這14所高校中,由於部分高校包含化學、化工等多個一級學科,因此採用人工核對方式統計,剔除部分無法單獨統計化學學科師資的高校,最終選取以下8所高校化學學科師資力量進行對比(見圖7)。

評價師資的科研水平,我們根據2018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來看,化學學科共有159位學者上榜。其中,第四輪學科評估中14所化學學科評為A的“雙一流”建設高校(不含廈門大學)佔據了半壁江山,共有77名學者榜上有名,接近於榜單人數的一半(見圖8)。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7.8所高校化學學科師資力量對比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8.13所高校化學學科高被引學者人數榜

項目與經費資源

由於各高校學科建設經費在公開渠道很難獲取,本文采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情況,將學科分類選為化學科學部,立項時間選取2016~2018年3年時間,用以比較化學學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情況,間接表徵各高校化學學科項目及經費實力。

內地高校化學學科哪家強

圖9.14所高校2016~2018年國家自然基金項目數量

總的來說,從科研水平到研究熱點,從師資力量再到項目資金,各大高校各有千秋、綜合發展,這也從側面反映出第四輪學科評估首次採用“分檔”方式公佈評估結果的良苦用心。

我們從不同維度分析中國高校的化學學科實力,但百舸爭流,哪家才是真正的大佬,讓我們拭目以待。

(注:在科研實力表現、科研熱點研究情況、師資力量對比以及項目與經費資源四個部分,本文選取在第四輪化學學科一級學科評估中獲得“A-”類及以上且為“雙一流”建設高校的14所高校進行分析,故而不含福州大學)

(本期內容由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計算傳播學研究中心提供)


來源:科學網

本期編輯:科學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