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麼理解仙神?神在天仙在山!一口氣搞懂古人心目中的仙道'

"
"
古人怎麼理解仙神?神在天仙在山!一口氣搞懂古人心目中的仙道

很多人對於神和仙的概念是混淆的,因為這是個詞語組合,很多人看到後就自然的會聯繫到一起。

其實這是不對的,古代時,神和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神和仙是分開的,用現在的話說,這兩個不是一個體系的。

那麼,古人是如何區分的呢?一句話:神在天,仙在山。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天上的是神,是自然的住在天上的而仙則跟神完全不同,在古人心目中,所謂的仙,全部都在山上或者山裡。也就是說,古人認為,仙是人間之人修成的,他們得到了某種契機後在某個海外仙山中得道,然後成仙,跳出三界之外,不在眾生之中。

兩漢樂府《長歌行》中是這樣寫仙的:

仙人騎白鹿,發短耳何長。導我上太華,攬芝獲赤幢。來到主人門,奉藥一玉箱。主人服此藥,身體日康強。

"
古人怎麼理解仙神?神在天仙在山!一口氣搞懂古人心目中的仙道

很多人對於神和仙的概念是混淆的,因為這是個詞語組合,很多人看到後就自然的會聯繫到一起。

其實這是不對的,古代時,神和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神和仙是分開的,用現在的話說,這兩個不是一個體系的。

那麼,古人是如何區分的呢?一句話:神在天,仙在山。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天上的是神,是自然的住在天上的而仙則跟神完全不同,在古人心目中,所謂的仙,全部都在山上或者山裡。也就是說,古人認為,仙是人間之人修成的,他們得到了某種契機後在某個海外仙山中得道,然後成仙,跳出三界之外,不在眾生之中。

兩漢樂府《長歌行》中是這樣寫仙的:

仙人騎白鹿,發短耳何長。導我上太華,攬芝獲赤幢。來到主人門,奉藥一玉箱。主人服此藥,身體日康強。

古人怎麼理解仙神?神在天仙在山!一口氣搞懂古人心目中的仙道

我們可以看到,這裡的仙人和天上的神有根本性的不同。當然了,關於仙道,古人在詩詞裡寫了太多,可在嚴肅文獻裡也並不少見,南朝宋時劉敬叔編撰的《異苑》中寫了這樣一個故事:

陶侃,字士衡。微時,遭父艱,有人長九尺,端悅,通刺子,字不可識,心怪非常,出庭拜送。此人告侃曰:吾是王子晉,君有巨相,故來相看。於是脫衣帢,服仙羽,升鵠而騰颺。

我們可以看出來,古人心目中,活人無法成神,但是可以修仙。今天咱們只說仙道。那麼,古人是怎麼看待仙道的呢?

"
古人怎麼理解仙神?神在天仙在山!一口氣搞懂古人心目中的仙道

很多人對於神和仙的概念是混淆的,因為這是個詞語組合,很多人看到後就自然的會聯繫到一起。

其實這是不對的,古代時,神和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神和仙是分開的,用現在的話說,這兩個不是一個體系的。

那麼,古人是如何區分的呢?一句話:神在天,仙在山。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天上的是神,是自然的住在天上的而仙則跟神完全不同,在古人心目中,所謂的仙,全部都在山上或者山裡。也就是說,古人認為,仙是人間之人修成的,他們得到了某種契機後在某個海外仙山中得道,然後成仙,跳出三界之外,不在眾生之中。

兩漢樂府《長歌行》中是這樣寫仙的:

仙人騎白鹿,發短耳何長。導我上太華,攬芝獲赤幢。來到主人門,奉藥一玉箱。主人服此藥,身體日康強。

古人怎麼理解仙神?神在天仙在山!一口氣搞懂古人心目中的仙道

我們可以看到,這裡的仙人和天上的神有根本性的不同。當然了,關於仙道,古人在詩詞裡寫了太多,可在嚴肅文獻裡也並不少見,南朝宋時劉敬叔編撰的《異苑》中寫了這樣一個故事:

陶侃,字士衡。微時,遭父艱,有人長九尺,端悅,通刺子,字不可識,心怪非常,出庭拜送。此人告侃曰:吾是王子晉,君有巨相,故來相看。於是脫衣帢,服仙羽,升鵠而騰颺。

我們可以看出來,古人心目中,活人無法成神,但是可以修仙。今天咱們只說仙道。那麼,古人是怎麼看待仙道的呢?

古人怎麼理解仙神?神在天仙在山!一口氣搞懂古人心目中的仙道

一、什麼是仙

古人究竟是什麼時候認為人是可以得道成仙的?這個其實並沒有個確切的記載,但我們查閱古籍文獻的話,會發現漢朝時是個大爆發期,魏晉南北朝時大成。

東漢末年,劉熙《釋名》裡這樣解釋仙:

老而不死曰仙……筋骨致堅,眾邪辟除,正氣常存,累積長久變形而仙。

這裡說得很明白,人活得長久了,正氣常存,眾邪不侵,久而久之累積下來,就會變形成仙。

《釋名》是一本探求事物本源的佳作,劉熙在這裡這樣解釋仙,說明這是當時人們的主流思想,大家都是這樣認為的,並且堅信不疑。

晉代道教學者葛洪在《抱朴子》中這樣說:

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不修而但務方術,終不得長生。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想成仙,首先得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如果不修德只求方術,那麼最終也無法得到長生。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兩點:首先如果想要求仙,你得具有一定的美德,有一定的德行,其實這裡是教人向善和教人孝義為本,然後可以看出來,求仙為了長生。

而在漫長的古代歷史和古代傳說中,黃帝是首先成仙的。黃帝的傳說很多,相比其它人,他似乎特別受人崇拜和喜愛,在口口相傳和古籍文獻記載中,黃帝都是被讚美的。

"
古人怎麼理解仙神?神在天仙在山!一口氣搞懂古人心目中的仙道

很多人對於神和仙的概念是混淆的,因為這是個詞語組合,很多人看到後就自然的會聯繫到一起。

其實這是不對的,古代時,神和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神和仙是分開的,用現在的話說,這兩個不是一個體系的。

那麼,古人是如何區分的呢?一句話:神在天,仙在山。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天上的是神,是自然的住在天上的而仙則跟神完全不同,在古人心目中,所謂的仙,全部都在山上或者山裡。也就是說,古人認為,仙是人間之人修成的,他們得到了某種契機後在某個海外仙山中得道,然後成仙,跳出三界之外,不在眾生之中。

兩漢樂府《長歌行》中是這樣寫仙的:

仙人騎白鹿,發短耳何長。導我上太華,攬芝獲赤幢。來到主人門,奉藥一玉箱。主人服此藥,身體日康強。

古人怎麼理解仙神?神在天仙在山!一口氣搞懂古人心目中的仙道

我們可以看到,這裡的仙人和天上的神有根本性的不同。當然了,關於仙道,古人在詩詞裡寫了太多,可在嚴肅文獻裡也並不少見,南朝宋時劉敬叔編撰的《異苑》中寫了這樣一個故事:

陶侃,字士衡。微時,遭父艱,有人長九尺,端悅,通刺子,字不可識,心怪非常,出庭拜送。此人告侃曰:吾是王子晉,君有巨相,故來相看。於是脫衣帢,服仙羽,升鵠而騰颺。

我們可以看出來,古人心目中,活人無法成神,但是可以修仙。今天咱們只說仙道。那麼,古人是怎麼看待仙道的呢?

古人怎麼理解仙神?神在天仙在山!一口氣搞懂古人心目中的仙道

一、什麼是仙

古人究竟是什麼時候認為人是可以得道成仙的?這個其實並沒有個確切的記載,但我們查閱古籍文獻的話,會發現漢朝時是個大爆發期,魏晉南北朝時大成。

東漢末年,劉熙《釋名》裡這樣解釋仙:

老而不死曰仙……筋骨致堅,眾邪辟除,正氣常存,累積長久變形而仙。

這裡說得很明白,人活得長久了,正氣常存,眾邪不侵,久而久之累積下來,就會變形成仙。

《釋名》是一本探求事物本源的佳作,劉熙在這裡這樣解釋仙,說明這是當時人們的主流思想,大家都是這樣認為的,並且堅信不疑。

晉代道教學者葛洪在《抱朴子》中這樣說:

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不修而但務方術,終不得長生。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想成仙,首先得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如果不修德只求方術,那麼最終也無法得到長生。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兩點:首先如果想要求仙,你得具有一定的美德,有一定的德行,其實這裡是教人向善和教人孝義為本,然後可以看出來,求仙為了長生。

而在漫長的古代歷史和古代傳說中,黃帝是首先成仙的。黃帝的傳說很多,相比其它人,他似乎特別受人崇拜和喜愛,在口口相傳和古籍文獻記載中,黃帝都是被讚美的。

古人怎麼理解仙神?神在天仙在山!一口氣搞懂古人心目中的仙道

當然了,咱們說的並不是什麼志怪小說,野史傳說,而是正規的史料記載,比如在司馬遷《史記·孝武本紀》中記載:

黃帝採首山銅,鑄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珣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龍七十餘人,乃上去。

翻譯過來就是:黃帝開採首山的銅,在荊山下鑄鼎。鼎鑄成後,有龍來接。黃帝騎上後,群臣和後宮后妃跟著騎上龍的有七十餘人,龍即飛上天去。

但他並不是直接寫的,更沒有寫在“五帝本紀”裡,而是寫在了“孝武本紀”裡,為什麼要這樣呢?說明司馬遷還是挺嚴謹的,成仙之事,太過虛幻縹緲。

 黃帝因為德行好,最終成仙。所以,後世那些自認為有黃帝之功的皇帝也想得到這樣的待遇,也想成仙,這就是後世皇帝的漫漫求仙路。

"
古人怎麼理解仙神?神在天仙在山!一口氣搞懂古人心目中的仙道

很多人對於神和仙的概念是混淆的,因為這是個詞語組合,很多人看到後就自然的會聯繫到一起。

其實這是不對的,古代時,神和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神和仙是分開的,用現在的話說,這兩個不是一個體系的。

那麼,古人是如何區分的呢?一句話:神在天,仙在山。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天上的是神,是自然的住在天上的而仙則跟神完全不同,在古人心目中,所謂的仙,全部都在山上或者山裡。也就是說,古人認為,仙是人間之人修成的,他們得到了某種契機後在某個海外仙山中得道,然後成仙,跳出三界之外,不在眾生之中。

兩漢樂府《長歌行》中是這樣寫仙的:

仙人騎白鹿,發短耳何長。導我上太華,攬芝獲赤幢。來到主人門,奉藥一玉箱。主人服此藥,身體日康強。

古人怎麼理解仙神?神在天仙在山!一口氣搞懂古人心目中的仙道

我們可以看到,這裡的仙人和天上的神有根本性的不同。當然了,關於仙道,古人在詩詞裡寫了太多,可在嚴肅文獻裡也並不少見,南朝宋時劉敬叔編撰的《異苑》中寫了這樣一個故事:

陶侃,字士衡。微時,遭父艱,有人長九尺,端悅,通刺子,字不可識,心怪非常,出庭拜送。此人告侃曰:吾是王子晉,君有巨相,故來相看。於是脫衣帢,服仙羽,升鵠而騰颺。

我們可以看出來,古人心目中,活人無法成神,但是可以修仙。今天咱們只說仙道。那麼,古人是怎麼看待仙道的呢?

古人怎麼理解仙神?神在天仙在山!一口氣搞懂古人心目中的仙道

一、什麼是仙

古人究竟是什麼時候認為人是可以得道成仙的?這個其實並沒有個確切的記載,但我們查閱古籍文獻的話,會發現漢朝時是個大爆發期,魏晉南北朝時大成。

東漢末年,劉熙《釋名》裡這樣解釋仙:

老而不死曰仙……筋骨致堅,眾邪辟除,正氣常存,累積長久變形而仙。

這裡說得很明白,人活得長久了,正氣常存,眾邪不侵,久而久之累積下來,就會變形成仙。

《釋名》是一本探求事物本源的佳作,劉熙在這裡這樣解釋仙,說明這是當時人們的主流思想,大家都是這樣認為的,並且堅信不疑。

晉代道教學者葛洪在《抱朴子》中這樣說:

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不修而但務方術,終不得長生。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想成仙,首先得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如果不修德只求方術,那麼最終也無法得到長生。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兩點:首先如果想要求仙,你得具有一定的美德,有一定的德行,其實這裡是教人向善和教人孝義為本,然後可以看出來,求仙為了長生。

而在漫長的古代歷史和古代傳說中,黃帝是首先成仙的。黃帝的傳說很多,相比其它人,他似乎特別受人崇拜和喜愛,在口口相傳和古籍文獻記載中,黃帝都是被讚美的。

古人怎麼理解仙神?神在天仙在山!一口氣搞懂古人心目中的仙道

當然了,咱們說的並不是什麼志怪小說,野史傳說,而是正規的史料記載,比如在司馬遷《史記·孝武本紀》中記載:

黃帝採首山銅,鑄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珣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龍七十餘人,乃上去。

翻譯過來就是:黃帝開採首山的銅,在荊山下鑄鼎。鼎鑄成後,有龍來接。黃帝騎上後,群臣和後宮后妃跟著騎上龍的有七十餘人,龍即飛上天去。

但他並不是直接寫的,更沒有寫在“五帝本紀”裡,而是寫在了“孝武本紀”裡,為什麼要這樣呢?說明司馬遷還是挺嚴謹的,成仙之事,太過虛幻縹緲。

 黃帝因為德行好,最終成仙。所以,後世那些自認為有黃帝之功的皇帝也想得到這樣的待遇,也想成仙,這就是後世皇帝的漫漫求仙路。

古人怎麼理解仙神?神在天仙在山!一口氣搞懂古人心目中的仙道

二、求仙之路

說到求仙求長生,人們腦海中肯定首先會出現秦始皇,他對長生很執著,無數次派人去尋找海外仙山,妄想著得到不死靈藥,從此長生不老。確切來說,他是第一個刻意求仙的人。

正規史料中,比如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對秦始皇求仙之事下的筆墨也並不少,除了一筆帶來的記載,甚至還有整段的記載,這在一個帝王本紀裡所佔的篇幅是極大的。秦始皇的成仙之心也的確執著,司馬遷在裡面是這樣寫的:

盧生說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藥仙者常弗遇,類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時為微行以辟惡鬼,惡鬼闢……

大至意思是:盧生勸始皇說:“我和其他人尋找靈芝奇藥以及仙人,常常遇不上,好像有東西傷害它們。仙方中要求,君主時時隱蔽行跡。來躲避惡鬼……這段話很長,整體上,方士盧生勸秦始皇想要得仙藥,想要讓仙人來找自己,就必須要隱蔽行蹤啥的,於是秦始皇照做。

張藝謀電影《英雄》裡,人們去刺殺秦始皇時,鏡頭裡出現很多紗布做成的布帳,這個不是亂來的,是有史料記載的。正史裡記載,為了讓仙人降臨,甚至是臨幸後宮時,秦始皇也搞得神祕異常,誰洩漏出去要是死的。

"
古人怎麼理解仙神?神在天仙在山!一口氣搞懂古人心目中的仙道

很多人對於神和仙的概念是混淆的,因為這是個詞語組合,很多人看到後就自然的會聯繫到一起。

其實這是不對的,古代時,神和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神和仙是分開的,用現在的話說,這兩個不是一個體系的。

那麼,古人是如何區分的呢?一句話:神在天,仙在山。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天上的是神,是自然的住在天上的而仙則跟神完全不同,在古人心目中,所謂的仙,全部都在山上或者山裡。也就是說,古人認為,仙是人間之人修成的,他們得到了某種契機後在某個海外仙山中得道,然後成仙,跳出三界之外,不在眾生之中。

兩漢樂府《長歌行》中是這樣寫仙的:

仙人騎白鹿,發短耳何長。導我上太華,攬芝獲赤幢。來到主人門,奉藥一玉箱。主人服此藥,身體日康強。

古人怎麼理解仙神?神在天仙在山!一口氣搞懂古人心目中的仙道

我們可以看到,這裡的仙人和天上的神有根本性的不同。當然了,關於仙道,古人在詩詞裡寫了太多,可在嚴肅文獻裡也並不少見,南朝宋時劉敬叔編撰的《異苑》中寫了這樣一個故事:

陶侃,字士衡。微時,遭父艱,有人長九尺,端悅,通刺子,字不可識,心怪非常,出庭拜送。此人告侃曰:吾是王子晉,君有巨相,故來相看。於是脫衣帢,服仙羽,升鵠而騰颺。

我們可以看出來,古人心目中,活人無法成神,但是可以修仙。今天咱們只說仙道。那麼,古人是怎麼看待仙道的呢?

古人怎麼理解仙神?神在天仙在山!一口氣搞懂古人心目中的仙道

一、什麼是仙

古人究竟是什麼時候認為人是可以得道成仙的?這個其實並沒有個確切的記載,但我們查閱古籍文獻的話,會發現漢朝時是個大爆發期,魏晉南北朝時大成。

東漢末年,劉熙《釋名》裡這樣解釋仙:

老而不死曰仙……筋骨致堅,眾邪辟除,正氣常存,累積長久變形而仙。

這裡說得很明白,人活得長久了,正氣常存,眾邪不侵,久而久之累積下來,就會變形成仙。

《釋名》是一本探求事物本源的佳作,劉熙在這裡這樣解釋仙,說明這是當時人們的主流思想,大家都是這樣認為的,並且堅信不疑。

晉代道教學者葛洪在《抱朴子》中這樣說:

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不修而但務方術,終不得長生。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想成仙,首先得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如果不修德只求方術,那麼最終也無法得到長生。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兩點:首先如果想要求仙,你得具有一定的美德,有一定的德行,其實這裡是教人向善和教人孝義為本,然後可以看出來,求仙為了長生。

而在漫長的古代歷史和古代傳說中,黃帝是首先成仙的。黃帝的傳說很多,相比其它人,他似乎特別受人崇拜和喜愛,在口口相傳和古籍文獻記載中,黃帝都是被讚美的。

古人怎麼理解仙神?神在天仙在山!一口氣搞懂古人心目中的仙道

當然了,咱們說的並不是什麼志怪小說,野史傳說,而是正規的史料記載,比如在司馬遷《史記·孝武本紀》中記載:

黃帝採首山銅,鑄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珣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龍七十餘人,乃上去。

翻譯過來就是:黃帝開採首山的銅,在荊山下鑄鼎。鼎鑄成後,有龍來接。黃帝騎上後,群臣和後宮后妃跟著騎上龍的有七十餘人,龍即飛上天去。

但他並不是直接寫的,更沒有寫在“五帝本紀”裡,而是寫在了“孝武本紀”裡,為什麼要這樣呢?說明司馬遷還是挺嚴謹的,成仙之事,太過虛幻縹緲。

 黃帝因為德行好,最終成仙。所以,後世那些自認為有黃帝之功的皇帝也想得到這樣的待遇,也想成仙,這就是後世皇帝的漫漫求仙路。

古人怎麼理解仙神?神在天仙在山!一口氣搞懂古人心目中的仙道

二、求仙之路

說到求仙求長生,人們腦海中肯定首先會出現秦始皇,他對長生很執著,無數次派人去尋找海外仙山,妄想著得到不死靈藥,從此長生不老。確切來說,他是第一個刻意求仙的人。

正規史料中,比如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對秦始皇求仙之事下的筆墨也並不少,除了一筆帶來的記載,甚至還有整段的記載,這在一個帝王本紀裡所佔的篇幅是極大的。秦始皇的成仙之心也的確執著,司馬遷在裡面是這樣寫的:

盧生說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藥仙者常弗遇,類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時為微行以辟惡鬼,惡鬼闢……

大至意思是:盧生勸始皇說:“我和其他人尋找靈芝奇藥以及仙人,常常遇不上,好像有東西傷害它們。仙方中要求,君主時時隱蔽行跡。來躲避惡鬼……這段話很長,整體上,方士盧生勸秦始皇想要得仙藥,想要讓仙人來找自己,就必須要隱蔽行蹤啥的,於是秦始皇照做。

張藝謀電影《英雄》裡,人們去刺殺秦始皇時,鏡頭裡出現很多紗布做成的布帳,這個不是亂來的,是有史料記載的。正史裡記載,為了讓仙人降臨,甚至是臨幸後宮時,秦始皇也搞得神祕異常,誰洩漏出去要是死的。

古人怎麼理解仙神?神在天仙在山!一口氣搞懂古人心目中的仙道

我們有時候看史料也是挺有樂趣的,《史記·孝武本紀》通篇其實沒寫啥內容,都是寫求仙的:

臣嘗遊海上,見安期生,食臣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居久之,李少君病死。天子以為化去不死也,而使黃錘史寬舒受其方。

我曾遊歷海上,見到安期生,他拿了棗子給我吃,像瓜那樣大。安期生是仙人,能來往蓬萊山中,他只見跟他的道術相合的人,不合的人就隱匿不見。過了很久,李少君患病死去。天子以為他是變化飛昇而不是死去,便叫黃、錘之人史寬舒等繼承少君的方術。

為什麼說有意思呢?我們都知道,司馬遷和漢武帝是同時期的人,他寫本朝皇帝的傳紀,自然是要過漢武帝的目的,裡面有內容其實有些會失真,但求仙之事卻保留了下來,這說明在當時,漢武帝認為求仙並不是什麼醜事。

但從漢朝到魏晉南北朝以後,人們明白求仙之事太過虛幻,後面的皇帝再沒有像前人那樣執著於成仙。

"
古人怎麼理解仙神?神在天仙在山!一口氣搞懂古人心目中的仙道

很多人對於神和仙的概念是混淆的,因為這是個詞語組合,很多人看到後就自然的會聯繫到一起。

其實這是不對的,古代時,神和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神和仙是分開的,用現在的話說,這兩個不是一個體系的。

那麼,古人是如何區分的呢?一句話:神在天,仙在山。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天上的是神,是自然的住在天上的而仙則跟神完全不同,在古人心目中,所謂的仙,全部都在山上或者山裡。也就是說,古人認為,仙是人間之人修成的,他們得到了某種契機後在某個海外仙山中得道,然後成仙,跳出三界之外,不在眾生之中。

兩漢樂府《長歌行》中是這樣寫仙的:

仙人騎白鹿,發短耳何長。導我上太華,攬芝獲赤幢。來到主人門,奉藥一玉箱。主人服此藥,身體日康強。

古人怎麼理解仙神?神在天仙在山!一口氣搞懂古人心目中的仙道

我們可以看到,這裡的仙人和天上的神有根本性的不同。當然了,關於仙道,古人在詩詞裡寫了太多,可在嚴肅文獻裡也並不少見,南朝宋時劉敬叔編撰的《異苑》中寫了這樣一個故事:

陶侃,字士衡。微時,遭父艱,有人長九尺,端悅,通刺子,字不可識,心怪非常,出庭拜送。此人告侃曰:吾是王子晉,君有巨相,故來相看。於是脫衣帢,服仙羽,升鵠而騰颺。

我們可以看出來,古人心目中,活人無法成神,但是可以修仙。今天咱們只說仙道。那麼,古人是怎麼看待仙道的呢?

古人怎麼理解仙神?神在天仙在山!一口氣搞懂古人心目中的仙道

一、什麼是仙

古人究竟是什麼時候認為人是可以得道成仙的?這個其實並沒有個確切的記載,但我們查閱古籍文獻的話,會發現漢朝時是個大爆發期,魏晉南北朝時大成。

東漢末年,劉熙《釋名》裡這樣解釋仙:

老而不死曰仙……筋骨致堅,眾邪辟除,正氣常存,累積長久變形而仙。

這裡說得很明白,人活得長久了,正氣常存,眾邪不侵,久而久之累積下來,就會變形成仙。

《釋名》是一本探求事物本源的佳作,劉熙在這裡這樣解釋仙,說明這是當時人們的主流思想,大家都是這樣認為的,並且堅信不疑。

晉代道教學者葛洪在《抱朴子》中這樣說:

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不修而但務方術,終不得長生。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想成仙,首先得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如果不修德只求方術,那麼最終也無法得到長生。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兩點:首先如果想要求仙,你得具有一定的美德,有一定的德行,其實這裡是教人向善和教人孝義為本,然後可以看出來,求仙為了長生。

而在漫長的古代歷史和古代傳說中,黃帝是首先成仙的。黃帝的傳說很多,相比其它人,他似乎特別受人崇拜和喜愛,在口口相傳和古籍文獻記載中,黃帝都是被讚美的。

古人怎麼理解仙神?神在天仙在山!一口氣搞懂古人心目中的仙道

當然了,咱們說的並不是什麼志怪小說,野史傳說,而是正規的史料記載,比如在司馬遷《史記·孝武本紀》中記載:

黃帝採首山銅,鑄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珣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龍七十餘人,乃上去。

翻譯過來就是:黃帝開採首山的銅,在荊山下鑄鼎。鼎鑄成後,有龍來接。黃帝騎上後,群臣和後宮后妃跟著騎上龍的有七十餘人,龍即飛上天去。

但他並不是直接寫的,更沒有寫在“五帝本紀”裡,而是寫在了“孝武本紀”裡,為什麼要這樣呢?說明司馬遷還是挺嚴謹的,成仙之事,太過虛幻縹緲。

 黃帝因為德行好,最終成仙。所以,後世那些自認為有黃帝之功的皇帝也想得到這樣的待遇,也想成仙,這就是後世皇帝的漫漫求仙路。

古人怎麼理解仙神?神在天仙在山!一口氣搞懂古人心目中的仙道

二、求仙之路

說到求仙求長生,人們腦海中肯定首先會出現秦始皇,他對長生很執著,無數次派人去尋找海外仙山,妄想著得到不死靈藥,從此長生不老。確切來說,他是第一個刻意求仙的人。

正規史料中,比如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對秦始皇求仙之事下的筆墨也並不少,除了一筆帶來的記載,甚至還有整段的記載,這在一個帝王本紀裡所佔的篇幅是極大的。秦始皇的成仙之心也的確執著,司馬遷在裡面是這樣寫的:

盧生說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藥仙者常弗遇,類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時為微行以辟惡鬼,惡鬼闢……

大至意思是:盧生勸始皇說:“我和其他人尋找靈芝奇藥以及仙人,常常遇不上,好像有東西傷害它們。仙方中要求,君主時時隱蔽行跡。來躲避惡鬼……這段話很長,整體上,方士盧生勸秦始皇想要得仙藥,想要讓仙人來找自己,就必須要隱蔽行蹤啥的,於是秦始皇照做。

張藝謀電影《英雄》裡,人們去刺殺秦始皇時,鏡頭裡出現很多紗布做成的布帳,這個不是亂來的,是有史料記載的。正史裡記載,為了讓仙人降臨,甚至是臨幸後宮時,秦始皇也搞得神祕異常,誰洩漏出去要是死的。

古人怎麼理解仙神?神在天仙在山!一口氣搞懂古人心目中的仙道

我們有時候看史料也是挺有樂趣的,《史記·孝武本紀》通篇其實沒寫啥內容,都是寫求仙的:

臣嘗遊海上,見安期生,食臣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居久之,李少君病死。天子以為化去不死也,而使黃錘史寬舒受其方。

我曾遊歷海上,見到安期生,他拿了棗子給我吃,像瓜那樣大。安期生是仙人,能來往蓬萊山中,他只見跟他的道術相合的人,不合的人就隱匿不見。過了很久,李少君患病死去。天子以為他是變化飛昇而不是死去,便叫黃、錘之人史寬舒等繼承少君的方術。

為什麼說有意思呢?我們都知道,司馬遷和漢武帝是同時期的人,他寫本朝皇帝的傳紀,自然是要過漢武帝的目的,裡面有內容其實有些會失真,但求仙之事卻保留了下來,這說明在當時,漢武帝認為求仙並不是什麼醜事。

但從漢朝到魏晉南北朝以後,人們明白求仙之事太過虛幻,後面的皇帝再沒有像前人那樣執著於成仙。

古人怎麼理解仙神?神在天仙在山!一口氣搞懂古人心目中的仙道

三、成仙之人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神話志怪小說最火爆的時代,人們談虛論玄,出了很多這方面的小說,因此,這時期也出了大量成仙得道之人。道教學者葛洪《神仙傳》裡寫了老子成仙: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賴鄉人也。其母感大星而有娠,雖受氣於天,其母懷之八十一歲乃生。生時,剖其母左腋出,出而白首,故謂之老子。雲母到李樹下生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樹曰:以此為我姓……所出度世之法,九丹八石,玉醴金液,治鬼養性,絕谷變,役使鬼之法。

"
古人怎麼理解仙神?神在天仙在山!一口氣搞懂古人心目中的仙道

很多人對於神和仙的概念是混淆的,因為這是個詞語組合,很多人看到後就自然的會聯繫到一起。

其實這是不對的,古代時,神和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神和仙是分開的,用現在的話說,這兩個不是一個體系的。

那麼,古人是如何區分的呢?一句話:神在天,仙在山。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天上的是神,是自然的住在天上的而仙則跟神完全不同,在古人心目中,所謂的仙,全部都在山上或者山裡。也就是說,古人認為,仙是人間之人修成的,他們得到了某種契機後在某個海外仙山中得道,然後成仙,跳出三界之外,不在眾生之中。

兩漢樂府《長歌行》中是這樣寫仙的:

仙人騎白鹿,發短耳何長。導我上太華,攬芝獲赤幢。來到主人門,奉藥一玉箱。主人服此藥,身體日康強。

古人怎麼理解仙神?神在天仙在山!一口氣搞懂古人心目中的仙道

我們可以看到,這裡的仙人和天上的神有根本性的不同。當然了,關於仙道,古人在詩詞裡寫了太多,可在嚴肅文獻裡也並不少見,南朝宋時劉敬叔編撰的《異苑》中寫了這樣一個故事:

陶侃,字士衡。微時,遭父艱,有人長九尺,端悅,通刺子,字不可識,心怪非常,出庭拜送。此人告侃曰:吾是王子晉,君有巨相,故來相看。於是脫衣帢,服仙羽,升鵠而騰颺。

我們可以看出來,古人心目中,活人無法成神,但是可以修仙。今天咱們只說仙道。那麼,古人是怎麼看待仙道的呢?

古人怎麼理解仙神?神在天仙在山!一口氣搞懂古人心目中的仙道

一、什麼是仙

古人究竟是什麼時候認為人是可以得道成仙的?這個其實並沒有個確切的記載,但我們查閱古籍文獻的話,會發現漢朝時是個大爆發期,魏晉南北朝時大成。

東漢末年,劉熙《釋名》裡這樣解釋仙:

老而不死曰仙……筋骨致堅,眾邪辟除,正氣常存,累積長久變形而仙。

這裡說得很明白,人活得長久了,正氣常存,眾邪不侵,久而久之累積下來,就會變形成仙。

《釋名》是一本探求事物本源的佳作,劉熙在這裡這樣解釋仙,說明這是當時人們的主流思想,大家都是這樣認為的,並且堅信不疑。

晉代道教學者葛洪在《抱朴子》中這樣說:

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不修而但務方術,終不得長生。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想成仙,首先得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如果不修德只求方術,那麼最終也無法得到長生。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兩點:首先如果想要求仙,你得具有一定的美德,有一定的德行,其實這裡是教人向善和教人孝義為本,然後可以看出來,求仙為了長生。

而在漫長的古代歷史和古代傳說中,黃帝是首先成仙的。黃帝的傳說很多,相比其它人,他似乎特別受人崇拜和喜愛,在口口相傳和古籍文獻記載中,黃帝都是被讚美的。

古人怎麼理解仙神?神在天仙在山!一口氣搞懂古人心目中的仙道

當然了,咱們說的並不是什麼志怪小說,野史傳說,而是正規的史料記載,比如在司馬遷《史記·孝武本紀》中記載:

黃帝採首山銅,鑄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珣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龍七十餘人,乃上去。

翻譯過來就是:黃帝開採首山的銅,在荊山下鑄鼎。鼎鑄成後,有龍來接。黃帝騎上後,群臣和後宮后妃跟著騎上龍的有七十餘人,龍即飛上天去。

但他並不是直接寫的,更沒有寫在“五帝本紀”裡,而是寫在了“孝武本紀”裡,為什麼要這樣呢?說明司馬遷還是挺嚴謹的,成仙之事,太過虛幻縹緲。

 黃帝因為德行好,最終成仙。所以,後世那些自認為有黃帝之功的皇帝也想得到這樣的待遇,也想成仙,這就是後世皇帝的漫漫求仙路。

古人怎麼理解仙神?神在天仙在山!一口氣搞懂古人心目中的仙道

二、求仙之路

說到求仙求長生,人們腦海中肯定首先會出現秦始皇,他對長生很執著,無數次派人去尋找海外仙山,妄想著得到不死靈藥,從此長生不老。確切來說,他是第一個刻意求仙的人。

正規史料中,比如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對秦始皇求仙之事下的筆墨也並不少,除了一筆帶來的記載,甚至還有整段的記載,這在一個帝王本紀裡所佔的篇幅是極大的。秦始皇的成仙之心也的確執著,司馬遷在裡面是這樣寫的:

盧生說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藥仙者常弗遇,類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時為微行以辟惡鬼,惡鬼闢……

大至意思是:盧生勸始皇說:“我和其他人尋找靈芝奇藥以及仙人,常常遇不上,好像有東西傷害它們。仙方中要求,君主時時隱蔽行跡。來躲避惡鬼……這段話很長,整體上,方士盧生勸秦始皇想要得仙藥,想要讓仙人來找自己,就必須要隱蔽行蹤啥的,於是秦始皇照做。

張藝謀電影《英雄》裡,人們去刺殺秦始皇時,鏡頭裡出現很多紗布做成的布帳,這個不是亂來的,是有史料記載的。正史裡記載,為了讓仙人降臨,甚至是臨幸後宮時,秦始皇也搞得神祕異常,誰洩漏出去要是死的。

古人怎麼理解仙神?神在天仙在山!一口氣搞懂古人心目中的仙道

我們有時候看史料也是挺有樂趣的,《史記·孝武本紀》通篇其實沒寫啥內容,都是寫求仙的:

臣嘗遊海上,見安期生,食臣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居久之,李少君病死。天子以為化去不死也,而使黃錘史寬舒受其方。

我曾遊歷海上,見到安期生,他拿了棗子給我吃,像瓜那樣大。安期生是仙人,能來往蓬萊山中,他只見跟他的道術相合的人,不合的人就隱匿不見。過了很久,李少君患病死去。天子以為他是變化飛昇而不是死去,便叫黃、錘之人史寬舒等繼承少君的方術。

為什麼說有意思呢?我們都知道,司馬遷和漢武帝是同時期的人,他寫本朝皇帝的傳紀,自然是要過漢武帝的目的,裡面有內容其實有些會失真,但求仙之事卻保留了下來,這說明在當時,漢武帝認為求仙並不是什麼醜事。

但從漢朝到魏晉南北朝以後,人們明白求仙之事太過虛幻,後面的皇帝再沒有像前人那樣執著於成仙。

古人怎麼理解仙神?神在天仙在山!一口氣搞懂古人心目中的仙道

三、成仙之人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神話志怪小說最火爆的時代,人們談虛論玄,出了很多這方面的小說,因此,這時期也出了大量成仙得道之人。道教學者葛洪《神仙傳》裡寫了老子成仙: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賴鄉人也。其母感大星而有娠,雖受氣於天,其母懷之八十一歲乃生。生時,剖其母左腋出,出而白首,故謂之老子。雲母到李樹下生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樹曰:以此為我姓……所出度世之法,九丹八石,玉醴金液,治鬼養性,絕谷變,役使鬼之法。

古人怎麼理解仙神?神在天仙在山!一口氣搞懂古人心目中的仙道

葛洪《神仙傳》裡寫了不少人成仙,而他最終也被人寫成了仙。南朝宋時,何法盛編撰的《晉中興書》中記載:

葛洪,字稚川,亡時年八十一,視其貌如平生,體亦軟弱,舉屍入棺,其輕如空衣,時鹹以為尸解得仙。

如果我們查閱典籍就會發現,這些關於成仙的記載,多出現在魏晉南北朝以前和漢朝時,唐時以後,這方面的記載或者志怪小說大減,當然也不是說沒有了。可人們對修道成仙之事已經很釋然,正如唐末宋初時,名字已經不可考的一位作者寫的押先韻七言絕句《失題》中寫的那樣:

東上波流西上船,桃源未必有真仙。干戈滿目家何在,寂寞空山聞杜鵑。

"
古人怎麼理解仙神?神在天仙在山!一口氣搞懂古人心目中的仙道

很多人對於神和仙的概念是混淆的,因為這是個詞語組合,很多人看到後就自然的會聯繫到一起。

其實這是不對的,古代時,神和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神和仙是分開的,用現在的話說,這兩個不是一個體系的。

那麼,古人是如何區分的呢?一句話:神在天,仙在山。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天上的是神,是自然的住在天上的而仙則跟神完全不同,在古人心目中,所謂的仙,全部都在山上或者山裡。也就是說,古人認為,仙是人間之人修成的,他們得到了某種契機後在某個海外仙山中得道,然後成仙,跳出三界之外,不在眾生之中。

兩漢樂府《長歌行》中是這樣寫仙的:

仙人騎白鹿,發短耳何長。導我上太華,攬芝獲赤幢。來到主人門,奉藥一玉箱。主人服此藥,身體日康強。

古人怎麼理解仙神?神在天仙在山!一口氣搞懂古人心目中的仙道

我們可以看到,這裡的仙人和天上的神有根本性的不同。當然了,關於仙道,古人在詩詞裡寫了太多,可在嚴肅文獻裡也並不少見,南朝宋時劉敬叔編撰的《異苑》中寫了這樣一個故事:

陶侃,字士衡。微時,遭父艱,有人長九尺,端悅,通刺子,字不可識,心怪非常,出庭拜送。此人告侃曰:吾是王子晉,君有巨相,故來相看。於是脫衣帢,服仙羽,升鵠而騰颺。

我們可以看出來,古人心目中,活人無法成神,但是可以修仙。今天咱們只說仙道。那麼,古人是怎麼看待仙道的呢?

古人怎麼理解仙神?神在天仙在山!一口氣搞懂古人心目中的仙道

一、什麼是仙

古人究竟是什麼時候認為人是可以得道成仙的?這個其實並沒有個確切的記載,但我們查閱古籍文獻的話,會發現漢朝時是個大爆發期,魏晉南北朝時大成。

東漢末年,劉熙《釋名》裡這樣解釋仙:

老而不死曰仙……筋骨致堅,眾邪辟除,正氣常存,累積長久變形而仙。

這裡說得很明白,人活得長久了,正氣常存,眾邪不侵,久而久之累積下來,就會變形成仙。

《釋名》是一本探求事物本源的佳作,劉熙在這裡這樣解釋仙,說明這是當時人們的主流思想,大家都是這樣認為的,並且堅信不疑。

晉代道教學者葛洪在《抱朴子》中這樣說:

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不修而但務方術,終不得長生。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想成仙,首先得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如果不修德只求方術,那麼最終也無法得到長生。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兩點:首先如果想要求仙,你得具有一定的美德,有一定的德行,其實這裡是教人向善和教人孝義為本,然後可以看出來,求仙為了長生。

而在漫長的古代歷史和古代傳說中,黃帝是首先成仙的。黃帝的傳說很多,相比其它人,他似乎特別受人崇拜和喜愛,在口口相傳和古籍文獻記載中,黃帝都是被讚美的。

古人怎麼理解仙神?神在天仙在山!一口氣搞懂古人心目中的仙道

當然了,咱們說的並不是什麼志怪小說,野史傳說,而是正規的史料記載,比如在司馬遷《史記·孝武本紀》中記載:

黃帝採首山銅,鑄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珣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龍七十餘人,乃上去。

翻譯過來就是:黃帝開採首山的銅,在荊山下鑄鼎。鼎鑄成後,有龍來接。黃帝騎上後,群臣和後宮后妃跟著騎上龍的有七十餘人,龍即飛上天去。

但他並不是直接寫的,更沒有寫在“五帝本紀”裡,而是寫在了“孝武本紀”裡,為什麼要這樣呢?說明司馬遷還是挺嚴謹的,成仙之事,太過虛幻縹緲。

 黃帝因為德行好,最終成仙。所以,後世那些自認為有黃帝之功的皇帝也想得到這樣的待遇,也想成仙,這就是後世皇帝的漫漫求仙路。

古人怎麼理解仙神?神在天仙在山!一口氣搞懂古人心目中的仙道

二、求仙之路

說到求仙求長生,人們腦海中肯定首先會出現秦始皇,他對長生很執著,無數次派人去尋找海外仙山,妄想著得到不死靈藥,從此長生不老。確切來說,他是第一個刻意求仙的人。

正規史料中,比如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對秦始皇求仙之事下的筆墨也並不少,除了一筆帶來的記載,甚至還有整段的記載,這在一個帝王本紀裡所佔的篇幅是極大的。秦始皇的成仙之心也的確執著,司馬遷在裡面是這樣寫的:

盧生說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藥仙者常弗遇,類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時為微行以辟惡鬼,惡鬼闢……

大至意思是:盧生勸始皇說:“我和其他人尋找靈芝奇藥以及仙人,常常遇不上,好像有東西傷害它們。仙方中要求,君主時時隱蔽行跡。來躲避惡鬼……這段話很長,整體上,方士盧生勸秦始皇想要得仙藥,想要讓仙人來找自己,就必須要隱蔽行蹤啥的,於是秦始皇照做。

張藝謀電影《英雄》裡,人們去刺殺秦始皇時,鏡頭裡出現很多紗布做成的布帳,這個不是亂來的,是有史料記載的。正史裡記載,為了讓仙人降臨,甚至是臨幸後宮時,秦始皇也搞得神祕異常,誰洩漏出去要是死的。

古人怎麼理解仙神?神在天仙在山!一口氣搞懂古人心目中的仙道

我們有時候看史料也是挺有樂趣的,《史記·孝武本紀》通篇其實沒寫啥內容,都是寫求仙的:

臣嘗遊海上,見安期生,食臣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居久之,李少君病死。天子以為化去不死也,而使黃錘史寬舒受其方。

我曾遊歷海上,見到安期生,他拿了棗子給我吃,像瓜那樣大。安期生是仙人,能來往蓬萊山中,他只見跟他的道術相合的人,不合的人就隱匿不見。過了很久,李少君患病死去。天子以為他是變化飛昇而不是死去,便叫黃、錘之人史寬舒等繼承少君的方術。

為什麼說有意思呢?我們都知道,司馬遷和漢武帝是同時期的人,他寫本朝皇帝的傳紀,自然是要過漢武帝的目的,裡面有內容其實有些會失真,但求仙之事卻保留了下來,這說明在當時,漢武帝認為求仙並不是什麼醜事。

但從漢朝到魏晉南北朝以後,人們明白求仙之事太過虛幻,後面的皇帝再沒有像前人那樣執著於成仙。

古人怎麼理解仙神?神在天仙在山!一口氣搞懂古人心目中的仙道

三、成仙之人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神話志怪小說最火爆的時代,人們談虛論玄,出了很多這方面的小說,因此,這時期也出了大量成仙得道之人。道教學者葛洪《神仙傳》裡寫了老子成仙: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賴鄉人也。其母感大星而有娠,雖受氣於天,其母懷之八十一歲乃生。生時,剖其母左腋出,出而白首,故謂之老子。雲母到李樹下生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樹曰:以此為我姓……所出度世之法,九丹八石,玉醴金液,治鬼養性,絕谷變,役使鬼之法。

古人怎麼理解仙神?神在天仙在山!一口氣搞懂古人心目中的仙道

葛洪《神仙傳》裡寫了不少人成仙,而他最終也被人寫成了仙。南朝宋時,何法盛編撰的《晉中興書》中記載:

葛洪,字稚川,亡時年八十一,視其貌如平生,體亦軟弱,舉屍入棺,其輕如空衣,時鹹以為尸解得仙。

如果我們查閱典籍就會發現,這些關於成仙的記載,多出現在魏晉南北朝以前和漢朝時,唐時以後,這方面的記載或者志怪小說大減,當然也不是說沒有了。可人們對修道成仙之事已經很釋然,正如唐末宋初時,名字已經不可考的一位作者寫的押先韻七言絕句《失題》中寫的那樣:

東上波流西上船,桃源未必有真仙。干戈滿目家何在,寂寞空山聞杜鵑。

古人怎麼理解仙神?神在天仙在山!一口氣搞懂古人心目中的仙道

是啊,這世上又豈止是桃園沒有真仙?整個人間又怎麼會有仙道呢?如果生活和睦,為人和善,那麼終其一生過的都是神仙一樣的生活,假如生性暴戾,就算是錦衣玉食終不會得到心安。我們好像是在說仙道,說古人對仙道的理解。其實我們可以看出來,古人所認為的仙道,就是善孝為本,德行一生,這樣的人,不得仙道而勝似仙道。而這樣的善孝為本,又怎麼可以分出古代和現代呢?這應該是我們每個人都推崇的優良傳統。為人善孝,自然心寬,心寬則長壽,這才是古人所認為的仙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