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相府作為中國北方第一古城堡,修建於明、興盛於清代。它的主人皇城陳氏家族在歷史上曾出現過九位進士、六位翰林,誕生了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理學家陳廷敬,而有作品傳世的詩人更達三十三位之多,是典型的翰林門第、宰相家風,被譽為中國清代北方第一文化大家族。農牧與耕讀、戰事與人心、興衰與榮辱……一個家族與一座古堡之間跌宕起伏的關係,如今讀來,仍歷歷在目。

皇城陳氏家族

撰文/馬甫平 攝影/王林 供圖、支持/“柴達木杯”第4屆尋找中國數碼攝影師攝影大賽組委會、晉城市旅遊文物局、皇城相府

皇城陳氏家族

△ 月色下的河山樓。明朝末年,陝西連年大旱,赤地千里,廣大貧苦農民無法生活,紛紛舉起起義大旗。是時,二十多萬人在晉城地區活動,為求自保,陳氏家族決定修一座堅固的高樓,即河山樓。同年十一月整體建築竣工,又安置了弓箭、槍、銃、火藥、石頭。在此期間,起義軍曾先後圍攻四次,皆沒能攻破,周圍村莊在樓中躲避的民眾前後達到一萬餘人次。

濫觴與崛起的時期

山西省陽城縣皇城村,原名中道莊。居住在這裡的陳氏家族,祖籍原在山西省澤州永義都天戶裡,世代居住於半坡溝南。陳氏的先祖曰陳仲名,其子曰陳靠。陳靠有二子,長曰陳巖,次曰陳林。

陳靠以牧羊耕田為生,相傳陳氏的祖祠中,原來供奉著陳氏始祖陳靠的畫像,手裡拿著放羊的鞭子,就是牧羊人的打扮裝束。陳靠去世後,其妻樊氏與長子陳巖、次子陳林於明宣德四年(1429年)遷到陽城縣郭峪村偏東北的樊河對岸定居下來。對於此地,《陳氏家譜》記載:“山嶺雄秀,泉水溫涼,風氣鬱茂,實太行之中落。”陳氏便在這裡修房置產,又因此地正處在上下兩個村落的道路中間(上有溝底村,下有郭峪村),所以取名中道莊,陳廷敬說:“中道莊者,上下皆村落,故以中道名。”

陳巖和陳林到中道莊定居,日漸繁衍,這樣就產生了陳氏家族。由於直到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秋,陳靠的九世孫陳廷敬才創修家譜,其時距陳氏遷居中道莊的明宣德四年(1429年)已經過了265年,陳氏其他各族系的資料皆無從收集,故陳廷敬所修的《陳氏家譜》主要記載了以陳廷敬本支為主體的家族史料。陳林是陳廷敬的直系宗祖,所以陳氏把他作為陳氏家族的二世祖。陳廷敬的伯父陳昌言曾說:“餘家苦無乘,其遠祖不可考,所可溯孝廟時有祖諱林者耳。”入清後,陳昌言官至江南提學使,才查清了陳林以上先祖的名字。他說:“餘督學江南,得後湖所藏黃冊而閱之,則永樂十年所造也。詳溯宗派,知林祖有兄曰巖,上之而考諱靠,祖諱仲名,仲名祖撥入河南彰德府臨漳縣籍……其詳悉家乘不若也。”陳氏先祖的歷史至此時才有了大致的線索。

皇城陳氏家族

△ 石牌坊,建於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正樓主牌“家宰總憲”,邊樓分刻“一門衍澤”“五世承恩”。

陳林娶妻郭氏,生有兩子,長子陳秀,次子陳武。陳秀是陳氏家族的三世祖。

陳秀在陳氏家族史上是一個極其重要的人物。首先,他是陳氏家族中第一個讀書人,雖然沒有取得任何功名,但卻為陳氏家族後來獲得九進士、六翰林奠定了基礎;其次,他是陳氏家族中第一個做官的人,雖然他只做了一個不入流的小官,但由此進入仕途為陳氏家族後來出現高官顯宦奠定了基礎;還有,陳秀是陳氏家族中第一個寫詩作文的人,雖然留下的詩數量不多,藝術價值也不甚高,但卻擠進了詩人的行列,為陳氏家族成為詩書世家、文化巨族奠定了基礎。陳秀是陳氏家族實現讀書入仕理想的第一人,難怪陳昌言在梳理家族史時曾說:“肇造餘家,實權輿諸此。”

陳秀教子詩對陳氏家族後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成為陳氏後人居家立身之本。故陳昌言說:“每捧讀之,奚啻義方訓,允為子若孫守身家良謨也。”“佑啟我後人,尚念毋忘。”陳廷敬也說:“迄今予家食醇厚和平之福者,實肇於此也。”

皇城陳氏家族

△ 黃昏中的皇城相府內城牆。之所以名為“皇城”,是因為皇城相府城門外的御書樓,模仿皇家建築規制,紅牆黃瓦,並收藏著康熙皇帝歷次賜給文淵閣大學士陳廷敬親筆御書,故俗稱為“皇樓”,後來人們就自然而然把這座城堡也稱作“皇城”。

陳氏家族從始祖陳靠、二世陳林、三世陳秀、四世陳珙、五世陳修、六世陳三樂、七世陳經濟,發展到八世陳昌言、陳昌期、陳昌齊弟兄三人,已經成為方圓百里的富戶巨族,到了非常興旺的階段。那麼陳氏是靠什麼發財致富的呢?有學者把陳氏家族定位為晉商的一支,但我們在陳氏家族的歷史上沒有看到經商的記載。陳氏的五世祖陳修雖然從事過鼓鑄業,但屬生產性的實業,並不是經營性的商業,而陳氏主要從事的還是農業,即前面講到的耕田和牧羊。在陽城的生產習俗中,牧羊的用途也主要是用來“臥地”的:白天在野外放牧,晚上把羊趕入地裡休息,通過羊所拉的糞便肥田,所以說牧羊也是耕田所不可缺少的。陳廷敬之父陳昌期曾說:“明季吾兄宦遊於外,餘以耕讀攝家政,銖積寸累,薄成基業。”陳廷敬也說“吾家自上世已來雖業儒,然本農家,衣食僅自給。”在陳廷敬編成的《陳氏家譜》中,曾經在後面題了一首詩:

處士及吏隱,一一皆可傳。

淳休被邑里,聲華如蟬聯。

緬維卜東莊,始自宣德年。

耕稼三百載,風義桑梓前。

小子恥甘肥,食利忘所先。

惕然從中懼,勖哉以無愆。

其中“耕稼三百載,風義桑梓前”兩句,明確指出陳氏有三百年的農耕歷史,是典型的耕讀之家。

皇城陳氏家族

△ 陳天佑,嘉靖甲辰(1544年)進士,歷官陝西按察司副使、分守荊西道(左圖)。陳昌言(1598〜1655),明崇禎甲戌(1634年)進士,入清後以原官提督江南學政(中圖)。陳廷敬(1638〜1712),順治十五年丙戌(1658年)進士,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右圖)

皇城陳氏家族

△ 陳元(1632〜1662),順治十六年己亥科(1659年)進士,選翰林院清書庶吉士(左圖)。陳豫朋(1672〜1751),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1694年)進士,官翰林院編修、禮部郎中(中圖)。陳壯履(1680〜1748),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1697年)進士,官至翰林院侍讀學士(右圖)。

皇城陳氏家族

△ 陳觀顒(1679〜1723),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1706年)進士,官浚縣知縣(左圖)。陳隨貞(1675〜?),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1709年)進士,選翰林院清書庶吉士(中圖)。陳師儉(1699〜1728),雍正五年丁未科(1727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改泗城府同知(右圖)。

明清之交的曲折發展

明朝末年,陝西連年大旱,廣大貧苦農民無法生活,紛紛舉起起義大旗。當時,在晉城地區活動的起義軍有二十多萬人,由於起義軍所到之處,焚殺擄掠,慘不可聞,所以各地都設法防禦。

居於中道莊的陳氏家族,每聽到起義軍搶劫殺掠的事就膽戰心驚,日夜焦心。這時陳廷敬的祖父陳經濟已於天啟六年(1626年)死去,其夫人範氏尚健在。陳廷敬父輩弟兄三人是陳氏的第八代,老大陳昌言,是陳廷敬的伯父,生於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到崇禎五年(1632年)是35歲;老二陳昌期,是陳廷敬的父親,生於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此時25歲;老三陳昌齊,是陳廷敬的叔父,生於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是時17歲。由於他們所居的中道莊“僻處隅曲,戶不滿百,離城稍遠,無險可恃,無人足守”,面臨此種局勢,弟兄三人為求自保,決定修一座堅固的高樓。形勢緊急,他們就在崇禎五年(1632年)正月動工。

皇城陳氏家族

△ 中道莊。是皇城相府所在地的原始名稱,其地“山嶺雄秀,泉水溫涼,風氣鬱茂,實太行之中落”。因此地正處在上下兩個村落的道路中間,故取名中道莊,陳廷敬說:“中道莊者,上下皆村落,故以中道名。”

樓佔地只有三間房大小,長三丈四尺,寬二丈四尺,共修七層,高十丈餘。最下面一層深入地下,掘有水井,備有碾磨,並有暗道與外面相通。三層以上才設窗戶,但都有厚實堅硬的木板門可隨時關閉。樓頂築有女牆,可以由家丁把守。居高臨下,是一座易守難攻的防禦建築。整個工程共用石料三千塊、磚三十萬塊,“為費頗奢”。工匠的飲食等事都靠陳廷敬的祖母範氏料理,工地的備料經營等由陳昌期奔波,全家上下都在為此事忙碌,“數月無有寧晷”。

同年十一月,整體建築竣工,又安置了弓箭、槍、銃、火藥、石頭。在此期間,起義軍曾連續來圍攻四次,皆沒有攻破,周圍村莊民眾在樓中躲避前後達到一萬餘人次。此後,陳昌言想為樓取名,想了好久,沒有結果。在崇禎六年的八月初一夜晚,陳昌言夢見與仙人在樓上相會,他就懇請仙人為其樓題名。這位仙人在向周圍環視之後,提筆寫了“河山為囿” 四個大字。陳昌言向仙人叩問,這個“囿”字何意?仙人說:“登斯樓而望河山,不宛若一苑囿乎?”陳昌言醒來之後,覺得很奇異,次日早起,登樓四望,看到周圍的景象,果然不錯,山環水繞,就是一個大園林,於是就把這座樓命為“河山樓”。

皇城陳氏家族

△ 河山樓內部。長期的戰亂,迫使人們為應付可能出現的長期圍困局面,在河山樓內配備了水井、碾、磨等生活設施,儲有充足的糧食。

隨著起義軍的勢力不斷壯大,河山樓雖足獨當一面,樓內可容人千口之多,但糧食包裹不能多藏,牛馬等牲畜也無處躲避,每每遭到殺掠。陳昌言“日夜圖維,思保障於萬全”,想到修一座樓已經很有成效,如果能修一座城堡肯定會更加安全可靠。況中道莊本來就不很大,所居住的又都是陳氏同宗之人,如果能共同修築一個城堡自守應該不是難事。於是他就把族人集中起來,申說他的想法,曉以同舟共濟的道理,“期共築一堡以圖永利”。但是陳氏族人各藏私心,大多是重金錢而輕性命,人多嘴雜,眾說紛紜,無法形成統一意見。陳昌言也無法相強,只好打算把自己這一家所居住的地方圍起來修一座城堡。可是他的居處所相鄰的地基都是同宗族人的產業,“數傳以來,若不肯相成”,他只好懇請親友幫助說合。不但破費了很多錢財,而且再以自己的產業相兌換,才勉強將相鄰的房產地基談妥。

皇城陳氏家族

△ 藏兵洞,戰亂時期,駐守家丁的窯洞。因地制宜,層層遞進,洞間三五相連,層間暗道相通,出入方便,直達城頭,攻防兼備,獨具匠心。

崇禎六年(1633年)七月,陳氏動工築堡,次年二月竣工。城堡修成之後,陳氏又訓練了守城的家丁,添置了武器,備了火藥,貯積了糧食煤炭,萬事俱備,沒有更多的擔憂了。陳昌言把這座城堡取名叫做“鬥築居”,並在城門上題了四個字“鬥築可居”。

在農民起義軍渡過黃河南下中原之後,晉城地區又恢復了暫時的平靜,中道莊的陳氏家族也回到了原來的發展軌道上。陳氏三兄弟中的陳昌言,在修建鬥築居城堡期間,赴京參加了崇禎七年(1634年)春的會試和殿試,高中進士,成為陳氏家族第二個進士。

陳氏三兄弟的老二陳昌期,因其兄陳昌言在外做官,他便在籍治家,奉養老母範氏。崇禎十五年(1642年),陳昌期在鬥築居城外買了四十畝地,寫信告訴陳昌言,陳昌言立即對這四十畝地作了安排。按陳昌言的計劃,要在鬥築居城外修建一座別墅。別墅北面的土地用來種莊稼,南面可以修建止園、書堂,作為自己將來養老讀書的地方。得此計劃之後,陳昌期按照大哥的吩咐,立刻動工在鬥築居前修建了別墅和“中道莊”城堡,這個別墅就是後來的大學士第,即陳廷敬的相府。

皇城陳氏家族

△ 陳廷敬的行草,內容為書趙孟詩。

皇城陳氏家族

△ 陳廷敬出生地世德院。整體建築依山而建,簡潔、古樸、典雅,是陳氏家族走向鼎盛的發祥地。

清廷入關定鼎北京之後,關內的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滿清朝廷對前明官員大加籠絡,只要是在明朝做過官的,都按原官起用。甚至對投降了大順朝並且在大順朝又升了官的,就高不就低,按較高的官階起用。對於在明朝犯了嚴重錯誤、品行極其惡劣的官員,也仍然按原官起用。明朝原大學士馮銓,曾經投靠宦官魏忠賢,人品極其低下,被崇禎皇帝列入“逆案”,永不續用。就是這樣一個臭名昭著、世人不齒的大奸臣,也被滿清朝廷起用了,而且仍然任命為大學士,並排在大學士范文程和洪承疇的前面。大批明朝官紳為了榮華富貴,奴顏婢膝,投靠了清廷,為其進一步征服漢民族擴充了力量。

清廷的這一項政策給中道莊的陳昌言帶來了曙光,他投降了清朝之後,立即官復原職,仍然是浙江道監察御史。清順治二年(1645年),滿清的軍隊攻克了南京,史可法英勇殉國,弘光朝廷覆亡之後,清廷設置江南省,轄今江蘇、安徽及江北等地,陳昌言就被任命為提督江南學政。清順治時,只有順天府(今北京市)、江南省、浙江省稱學政,其餘各省都稱學道。江南在全國來說是一個大省,地位非常重要,由此可見陳昌言很受清廷的重用。

皇城陳氏家族

△ 容公山府。陳氏家族第一位進士陳天佑的府第,陳廷敬曾說:“餘家近堯畿,代有文學。高伯祖容山公,萬曆甲戌進士,歷關陝副憲,詩名尤重於世。”

由於清廷對漢族的征服過程中,採取了極其殘酷的野蠻政策,比如清軍攻破揚州之後,大肆屠殺,十日不封刀,史稱“揚州十日”。清廷強制推行剃髮令,不從者軍法從事,聲稱“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進一步激化了民族矛盾。嘉定人民在一個多月內曾舉行三次起義,被清軍屠殺三次,史稱“嘉定三屠”;江陰人民守城八十一日,城破後被屠殺一空,全城只有53人逃避。雖然大規模的抗清鬥爭主要在南方,但山西的反清鬥爭也從來沒有間斷。清順治五年(1648年)十一月,山西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姜起義,清廷在山西的政權幾乎全部瓦解,省會太原岌岌可危。陳氏家族的進一步發展,與這一歷史時期有著複雜的關係。

山西緊靠京城,形勢的風雲突變對滿洲貴族的統治中心威脅極大。清廷多爾袞深知局勢的險惡,幾乎把滿、蒙、漢精兵猛將全部投入山西戰場。清廷入關之後,執掌清廷最高權力的攝政王多爾袞從來沒有親自統兵出征過,但他擔心在山西被牽制的兵力太多,曠日持久必將影響全國戰局,因此兩次親征山西,卻都沒有取得明顯戰果。

皇城陳氏家族

△ 管家院。管家辦事和居住的地方,其房舍均為單層結構,簡潔質樸,與裝飾華美的主體建築形成對比,門楣上刻著“篤誠”二字,是相府選拔管家的用人標尺。

轉機發生在起義軍內部的變節。順治六年(1649年)八月,大同失守,朔州、渾源相繼被攻破,清軍大肆屠戮,生靈塗炭。據守澤州的起義軍領袖張鬥光想爭取地方紳士的支持,因為中道莊的陳昌期是當時晉城一帶最有名望的鄉紳,便決定請陳昌期共謀抗清大事,但被陳昌期拒絕。

山西這一次反清鬥爭被撲滅之後,清廷在北方的統治逐漸趨於穩固。陳昌言、陳昌期弟兄叛明投清的選擇使陳氏家族安全地度過改朝換代天下動亂的危險期,仍然保持了陳昌言的高官厚祿、榮華富貴,保持了陳氏家族富甲一方的鄉紳地位,並且為陳氏家族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

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陳昌期的長子陳廷敬考中舉人,陳氏在中道莊城內修建了功名牌坊。這座牌坊是陳氏家族科舉與仕宦興旺發達的標誌,自此陳氏家族便逐步走向了科甲鼎盛、簪纓滿門的佳境。

皇城陳氏家族

△止園。內有假山、魚池、迴廊、花圃交輝相映,面積雖小,但流水潺潺,魚戲翩翩,構思巧妙,建造精美。

康雍時期的空前興盛

清朝定鼎中原,陳氏家族一躍成為新朝的顯貴,鄉紳地位得到了進一步鞏固與提高。康熙年間,隨著陳廷敬仕途的一帆風順,陳氏家族也開始進入空前興盛的時期。如果我們將注意力鎖定在一個家庭最基本的關係家庭成員之間、家庭與鄰里之間,就會發現以陳廷敬為標誌的家族空前興盛不是沒有緣由的。

陳昌期,字大來,號魚山。他先娶了白巷裡的鄉飲賓李氏之女,早卒。其母範氏為兒擇配,里人爭傳沁水縣郭壁宅後的張家有賢女,即聘為兒媳,她即陳廷敬生母張氏。

張氏父洪翼,字萬涵,萬曆癸卯(1603年)科舉人,署朝邑縣教諭,官至廣平府威縣知縣。母王孺人,明吏部尚書王國光孫女。張洪翼壯年無子,見此女少聰穎,異於常兒,十分鐘愛。親授《四書》《通鑑》及《列女傳》諸書,張氏無不熟背,且能通曉大義,並工筆札,“如經生然”。其母王氏善治家,事親戚鄉鄰皆以禮,對下人寬嚴得中;對女兒日夜訓誡,纖細而有法度,女兒亦善承母意。

皇城陳氏家族

△ 小姐院,陳氏家族女子日常學習女子之德的地方。

陳昌期為人方正嚴肅,雖於盛夏酷暑,必衣冠端坐,張氏亦言笑不苟,相對甚莊,反覆談論者,皆前古忠孝義烈之行。張氏知書,“凡治家悉遵禮法,絕不信鬼神禱禳之事,尼師巫姥尤禁往來”。家政稍有餘暇,即取出書籍,憑几誦讀,夜深方寢,“雖經生好學者”也不過如此。陳廷敬幼時,尚未就師,張氏口授《四書》《詩經》諸書,以至精熟。陳昌期對於陳廷敬和其兄之子陳元督教甚嚴,常曰:“學者攻應舉文字,恆視讀書立品為二事。吾所以教汝曹者,以讀聖賢書,當實存諸心而見之行事。凡讀書令往復涵泳其中,身體力行以變化氣質為先。”

陳廷敬進入仕途,陳昌期夫婦經常告誡他不能有貪心。康熙元年(1662年),陳廷敬歸省,其父陳昌期瞭解了他為官的情況,說:“汝清品正爾難得!”康熙四年(1665年),陳廷敬還京赴任之時,母親張氏為他治理行裝,告訴他說:“汝往哉!吾為汝娶婦嫁女,治裝具給資斧焉,慎毋愛官家一錢。”此後其父每有書至,張氏亦必附手書,以勤謹居官為勉,大略曰:“吾兒已致身,所宜忘家為國。吾兩人猶壯盛,萬勿以為念。”廷敬居官兢兢自守,得張氏教誨為多。陳廷敬每想到父母的教誨,輒往往失聲痛哭。晚年,他檢點自己一生,清廉自守,果不負父母期望,寫詩道:“不負當年過庭語,先公曾許是清官。”

陳昌期守祖宗遺產,治家謹嚴,勤儉節用,常以錢糧賙濟族人和鄉黨,每逢饑年,必出家谷救災,鄉人皆感其恩德。朝中大臣魏象樞曾賦詩《陳太翁出家谷賑饑,鄉里德之,賦呈說巖先生》曰:

古道何能遘?高風尚在今。原素念,桑梓況關心。

盡飽仁人粟,爭傳義士吟。貞珉書不朽,遍滿太行陰。

皇城陳氏家族

△ 南書院,陳氏家族弟子日常學習的地方。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陳昌期“盡棄先世所積粟累數十萬石”以與鄉人,“所全活者不可勝計”,又焚券“計捐金錢數十萬”。鄉人懷德感義,共同請求官府,奏請朝廷旌表。昌期聞而止之曰:“何可乃爾?”但眾意不可挽回,山西巡撫諮文上達禮部。昌期大驚,派人七晝夜馳往京師,命陳廷敬速阻止此事。陳廷敬遵父命具牒於禮部,禮部大人曰:“成長者志。”方停止上奏。京城中能為詩古文者,紛紛吟詩作文歌詠此事,以為可以“勸善而勵世”,其詩文集為一卷,名曰《惠民錄》。鄉人“為立石通衢接數十里”,達三十多處,以頌其德。

陳廷敬自幼善作詩文,九歲就寫出了“要使物皆春”的詩句。考中進士之後,進入翰林院,那是一個文人薈萃的地方,陳廷敬嶄露頭角,顯示出超群的才華。在詩風上,陳廷敬主張學杜,繼承了杜甫以來的現實主義詩歌傳統,注重反映社會現實和國家大事。紀曉嵐等四庫館臣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對陳廷敬評價說:“文章宿老,人望所歸,燕許大手,海內無異詞焉。”即陳廷敬是文壇的老前輩,享有很高的聲望,海內一致稱他是燕許大手筆,別無二說。(唐玄宗時名臣燕國公張說、許國公蘇頲,兩人皆以文章顯世,時號“燕許大手筆”。)

陳廷敬年老退休之後,到禁苑中向康熙皇帝謝恩,康熙皇帝對陳廷敬說:“卿是老大人,是極齊全的人。”“老大人”的稱呼,表達了康熙皇帝內心深處對陳廷敬的敬重,自此之後,康熙皇帝就稱呼陳廷敬為“老大人”。這是很難得的,特別是清代,中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達到了頂峰,皇帝的權力和威嚴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皇帝能稱呼一位大臣為老大人,這是絕無僅有的。

而“極齊全的人”,則是一位年近花甲的皇帝對陳廷敬一生人品道德和清廉作風所作出的高度評價,這種評價在清代皇帝對於大臣的評價中也是絕無僅有的,可見陳廷敬在康熙皇帝心目中的地位。

康熙皇帝又為陳廷敬御筆親書“午亭山村”匾額和一副楹聯:“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並說:“朕特書匾聯賜卿,自此再不與人寫字矣。”康熙皇帝此時58歲。

皇城陳氏家族

△ 康熙帝親筆題寫的“午亭山村”四字。康熙皇帝此時58歲,他專門為陳廷敬寫了這副匾聯,並決定以後再不給別人寫字,“朕特書匾聯賜卿,自此再不與人寫字矣”,以表示他內心深處對陳廷敬的敬重。

“午亭山村”的匾額是康熙皇帝為陳廷敬的裡第所題,午亭是陳廷敬的號。康熙皇帝為陳廷敬題的楹聯,實際上也是康熙皇帝對陳廷敬的全面評價。這上聯的字面意思是說,春風吹來喬木高大濃蔭茂盛,實際意思是說陳廷敬一生的功業,就如同春天的大樹一樣枝葉繁茂。下聯提到的黃花是指菊花。菊花秋開,秋令在金,故以黃色為正,因稱黃花。這下聯的字面意思是說,秋霜降臨菊花芳菲晚節馨香,實際意思是說陳廷敬晚節昭明,如菊花一樣經霜耐寒,更加芳香。這一副楹聯概括了陳廷敬一生的功業與品行。

陳廷敬獲准致仕後,康熙皇帝仍然讓他留京編纂御集,暫時不能離京歸裡。僅過了五個月,大學士張玉書暴卒。康熙皇帝遍觀滿漢大臣,沒有合適的人主持閣務,於是他給陳廷敬下了聖旨,讓陳廷敬重新入閣主持閣務,並特地在聖旨中說不用推辭。已經因老病而休致的大臣再起入閣,這種情況是很少見的,這說明了陳廷敬確是康熙皇帝晚年最為倚重的元老重臣,說明康熙皇帝在政治上對陳廷敬這位德高望重的老臣的依賴心理。陳廷敬以七十四歲的高齡再起入閣,京城中一時傳為佳話。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陳廷敬的第三子陳壯履考中丁丑科會魁,賜二甲第八名進士,入選翰林院庶吉士,其時他年僅十八歲,陳氏大約在此時修建了冢宰總憲牌坊。

皇城陳氏家族

△ 御書樓。陳廷敬三子陳壯履為展示皇恩浩蕩而建,據新編《晉城金石志》載,該樓建成時,上有康熙帝親筆御書賜陳廷敬及陳壯履詩近二十首,楹聯四副和其它題記等,瀟灑飛逸蔚為壯觀,現樓內僅存康熙御匾“午亭山村”及御聯“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

乾嘉時期的漸次式微

進入乾隆時期,陳氏家道中落,陳廷敬的遺著如《述古訓》《午亭筆話》《歷代詩藏》皆未刻版,稿本逐漸散佚。乾隆七年(1742年),陳廷敬的《午亭山人第二集》三卷才由陳廷敬之子陳壯履的女婿,即被稱為一代廉吏的兩江總督于成龍的曾孫,時任廣東潮州府知府的於大刻版印刷,方得以流傳。

後來,陳氏“宗衰,家弗能寶”,《午亭文編》和《午亭山人第二集》的版片竟“為人竊以置典肆,不克贖者二十年”。乾隆四十三年,陳氏的第十世子孫陳觀化等尚在世,他們擔心《午亭文編》和《午亭山人第二集》的版片年久散佚,向時任陽城縣教諭的徐昆說明了情況,並請求說:“願先生善計之,置以所。”徐昆,字厚山,平陽府(今山西臨汾)舉人,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任陽城教諭。他“才美學富”,在任“實心訓迪,一時士風丕變”,教諭署內“列彝鼎圖書,名宿詩歌唱和不絕”。徐昆聽了陳觀化等的敘說,感嘆說:“是刻非獨陳氏子孫所當寶,乃陽邑士大夫所共寶;亦非獨一邑所寶愛,乃天下士大夫所共寶愛也。”於是徐昆便出面與陽城知縣宋本敬相商。宋本敬,湖南湘潭舉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任陽城知縣,在任“愛民養士”,“興利除害”,政聲甚著。他亦“久慕午亭風流者,清俸周畫,力肩厥事”,遂得將二書的版片贖回儲藏於陽城縣學宮。

皇城陳氏家族

△ 陳廷敬墓地紫雲阡。之所以名“紫雲阡”,陳廷敬五弟陳廷愫在《紫雲阡跋》解釋說:“吾家墳塋,四處皆一氣迴環貫注,是阡之吉,概可知矣!甫闢土,於兆側得虛壙焉,中空洞無一物,雲氣蒸鬱,凝膏如乳,累累下垂。四周則藤蘿糾結,壯如瓔珞。其色紫,其芬烈似芸……因侄輩以命‘紫雲阡’。”

陳氏的第十一世子孫除個別年長者外,大多生活於雍正與乾隆時期。雖有數人步入仕途,但無突出政績。由於陳氏家境的沒落,大多過著詩酒自娛的生活。他們的詩文雖有別集,但也皆未刻版,流傳下來的也僅是零篇碎什,吉光片羽。在陳氏的十一世人中,最為突出的是女詩人陳靜淵。

陳靜淵,陳廷敬孫女,陳豫朋長女,清雍正乾隆年間人。她生長在詩書世家,祖、父、兄弟都是詩人,從小便受到了極好的文學薰陶。成年後嫁與滄州(祖籍澤州)衛璠之子衛封沛。衛璠字奐魯,康熙辛未(1691年)進士,官刑部主事、禮部郎中,轉陝西神木道,和陳豫朋是同僚好友。衛封沛,貢生,年少而富有才華,與陳靜淵婚後曾生一子,忽患癲癇病而死。陳靜淵寡居後便迴歸孃家,坐臥於一樓,多愁善病。陳豫朋念她悽苦,取“悟卻前因,萬慮皆消”之意,為她居處之樓題額曰“悟因樓”,叮嚀她說:“宜常體吾心,遣卻愁懷,莫役神思。”她秉承父命,每日吟詩課子,怎奈天長日久,愁緒紛投,亟遣難盡,因於病中賦詩云:

悟卻前因萬慮消,今朝誰復計明朝。只憐欲遣愁無力,憔悴形容暗裡凋。

陳靜淵一生在愁病中度過,著有《悟因樓存草》詩寫個人情懷,纏綿悱惻,幾乎篇篇都說愁,體現了她悽苦孤寂的內心世界。雖然前人稱讚她“以禮自持,以詩自適,清節高風,尤富貴家閨中所難,固巾幗高士也”(李牧坪語)。可誰又知道在這“清節高風”的背後,掩藏著多少辛酸悲苦的淚水。

陳氏在第十一世之後,家境趨於衰落,第十二世子孫中,不僅再無人考中進士、舉人,府學、縣學生員也是鳳毛麟角,其中較為突出的當數陳秉灼和陳法於二人,其次是陳法登、陳金銘、陳沛霖等人。

陳氏以文學起家,詩人眾多,林林總總,代有其人,雖詩集大多失傳,但至今有詩作傳世者尚達33人之多。因此,陳氏家族近年被譽為中國清代北方第一文化大家族。

(馬甫平 晉城市地方誌辦公室研究員,山西曆史學會陳廷敬研究會副會長,晉城市三晉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晉城市國學研究會祕書長。)


皇城陳氏家族

本文選自《文明》雜誌2013年10期,責編 / 劉麗萍 製作 / 金妤

搜索並關注《文明》雜誌公眾號:WENMINGZAZHI,瞭解更多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文明》雜誌所使用的文章和圖片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敬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繫及時處理。版權作品,未經《文明》雜誌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客服郵箱:[email protected] 電話:010-67135553/67112221。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