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體重增加多少比較好?醫生的答案,有可能與你想得不同!

孕期體重增加多少比較好?如果整個孕期只胖5公斤,這樣好嗎?懷雙胞胎,可以增加2倍體重嗎?懷孕真的不能吃麻辣燙或吃辣嗎?該怎麼吃,才能兼顧孕婦與胎兒的營養?肚子餓了,代表寶寶也餓了嗎?有請婦產科醫師來解答。

懷孕體重增加多少比較好?醫生的答案,有可能與你想得不同!

孕期體重增加多少比較好?

孕期體重增加應以孕前的身體質量指數(BMI)值來計算,並要注意體重增加的速度。懷孕前BMI如果小於18.5,整個孕期建議增加約12.5~18公斤,於第二、三孕期每週增加0.5~0.6公斤;BMI在18.5~24.9之間者,則建議增加11.5~16公斤,於第二、三孕期每週增加0.4~0.5公斤;孕前BMI在25~29.9者,則增加重量建議控制在7~11.5公斤,於第二、三孕期每週增加0.2~0.3公斤;BMI如果≧30,整個孕期建議控制在5~9公斤以下,於第二、三孕期每週增加0.2~0.3公斤。

對於體重適中的孕婦來說,整個孕期增加大約12公斤較理想,大約14周時可比孕前增加1公斤,20周比孕前增加3公斤,28周比孕前增加5公斤,生產前比孕前增加12公斤。

雙胞胎孕婦體重增加建議?

單胞胎大約整個孕期體重增加12公斤,雙胞胎則大約15~20公斤左右即可,不是12×2=24公斤,體重增加太多,孕婦的負擔可能會更大,而且懷雙胞胎大多36、37週會先提前生產,比單胞胎大約40周生產來得早,所以體重增加幅度也不用那麼大。

整個孕期只胖5公斤,這樣好嗎?

如果體重增加與上述建議落差太大,例如整個孕期只比懷孕前增加5公斤,孕期體重不宜增加太少,而且要注意營養。寶寶出生體重大約3公斤;胎盤加生產時出血大約1公斤;羊水大約1公斤;孕期增加血液量大約1500~2000C.C.,大約可概算為增加2公斤血量;這大約7公斤是生產後可較快減掉的重量。

如果增加的體重太少,這表示孕婦身體消耗掉內在較多營養、消耗掉自己身體的本錢,不僅可能影響孕婦的健康根本,寶寶的營養也可能不足、影響發育,畢竟寶寶的營養要靠母親供應,而且寶寶也可能會把母親本身的營養拿走,導致孕婦供給自己的營養不足。

但是相反的,孕婦也不能毫無節制吃太多,體重增加太多,生產時會較難順產與增加產道裂傷機率、提升剖腹產機率、寶寶容易變巨嬰,但出生後寶寶反而低血糖。有時候孕婦吃太多、超過寶寶的營養所需,其實只是胖到孕婦自己身上,所以雖然不要刻意節食,卻仍不能過於放縱大吃大喝。

懷孕體重增加多少比較好?醫生的答案,有可能與你想得不同!

寶寶為什麼太大或太小?

除了孕婦體重增加較多,可能會使寶寶較大以外,孕期血糖太高,也可能會使寶寶較大,或是如果臍帶較粗,寶寶也容易較大;反之則易較小。另外,如果孕婦有免疫疾病或妊娠高血壓,寶寶也容易較小。如果寶寶過小,也不建議以吃甜食來增加體重,還是要均衡營養與聽從醫囑建議,過猶不及,還是要適可而止。

孕期體重沒控制好,結果是…

曾有一位孕婦懷孕初期孕吐嚴重、體重下降,擔心胎兒營養不足,懷孕中後期拼命吃,很快就增重了20公斤,醫生叮囑要控制體重後卻繼續大吃,生產時比懷孕前足足胖了30公斤,寶寶體重飆到4200公克,只好剖腹產,產後子宮收縮無力、出血較多,服用子宮收縮劑與持續按摩子宮來止血。另外也曾有一位孕婦,懷孕中期發現胎兒太小,每天努力吃甜食與下午茶、喝甘蔗汁想衝胎兒體重,發現後期胎兒太大也沒忌口,最後胎兒太大,生產時胎頭卡住、又有胎便,只好緊急剖腹產。所以還是要適可而止,並注意營養均衡。

懷孕真的不能吃麻辣鍋或吃辣嗎?

如果孕婦真的很想吃辣或吃麻辣鍋,,偶爾可以少量食用,但不宜過多。因為懷孕肚子大、腸胃空間變小,吃多了會想吐,而且辛辣的食物更容易引起胃食道逆流;麻辣鍋通常高油脂、高鈉、湯底高嘌呤、添加物多,吃多了也容易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而且麻辣鍋也可能有獨門中藥配方,孕期要更謹慎。原則上是能不吃盡量不吃;萬一真的很想吃,則適可而止,不要吃太多。

此外,孕婦也比較不適合去吃到飽餐廳用餐,胎兒會頂到胃、使胃的空間變小,吃太飽容易想吐與腸胃不適,應少量多餐;如果睡前肚子很餓、想吃消夜,最好不要吃太飽,並儘量不在睡前吃易產氣食物。

孕期需避吃易致敏食物嗎?

除非孕婦本身對這些食物過敏,才要避免食用;如果本身不會過敏,仍建議均衡飲食。

懷孕體重增加多少比較好?醫生的答案,有可能與你想得不同!

肚子餓了,代表寶寶也餓了嗎?

其實大多是孕婦本身肚子餓。偶爾餓一下通常不會對胎兒造成太大的影響,身體原先所儲存的營養可以先供胎兒所需。但是,如果孕婦經常捱餓、或怕胖而節食,就可能會影響胎兒發育,不得不慎。平時飲食建議少量多餐,並可隨身帶一點蘇打餅乾,餓的時候吃。平時要觀察胎動,胎動正常,則正常飲食即可;如果胎動過少,可吃一些食物再來觀察胎動(但有些人反而是肚子餓時胎動較多)。建議少量多餐,但不是多量多餐,不要讓自己過飽或過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