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陰市碑與韓侯祠

淮陰市碑與韓侯祠

上次去淮安參觀淮安府暑的時候,曾經在車上看到過這塊淮陰市碑,只是這塊碑所在的位置是一個三叉路口的街心島,周邊無法停車,再加上時間比較緊,就沒停下細看。這次我將車子停在了總理故居停車場,然後一路步行由南往北參觀了鎮淮樓、總督漕運公署遺址、中國漕運博物館,從博物館的北門出來,隔著一條東門大街,正對著博物館北門的是淮安府暑,而沿著東門大街往西走百來米,就能看到這淮陰市碑了。 淮安有兩大名人,往近了說是總理,往遠了說就是韓信了。相傳漢初韓信受封淮陰侯時,立了這塊碑,後因年久蝕損,明萬曆年間重修,然後就到了那場很有文化的革命了,碑毀。1987年,政府欲重立此碑,但只找回了三分之一殘碑,只得按明萬曆碑的原樣複製了一塊,就是我在路口看見的這一塊了。背身正面陰刻有“淮陰市”三字,左側偏下有“東魯劉大文題”六字,是明萬曆年間,時任淮安知府的山東人劉大文題寫的。碑身反面刻有“漢淮陰侯韓信故里”八字。整座碑鑲嵌在一座磚砌碑亭中,正反面開拱券門露出碑身,正面門兩側有門聯,上聯“王孫遺址”,下聯“國士無雙”;反面門兩側有警示聯,左為“文官下轎”,右為“武官下馬”。(以上摘錄整理自網絡)

淮陰市碑現為淮安市文物保護單位,看到這“淮陰市”三個字,淮陰、淮安這倆名字又開始在我腦中糾纏。淮陰市碑的南面有條上阪街,是淮安的一條著名老街,不過現在就是條狹窄擁擠的商業街。我穿過上阪街,回總理故居停車場取車。

沿著鎮淮樓街往東開半公里左右,就看到了路左邊的韓侯祠。據網上介紹,以前的韓侯祠有前殿、穿堂、後殿、後樓、後花園等建築沿南北中軸線分佈,規模比較大,建國後被拆得拆,毀得毀,現在的韓侯祠只剩院落一進了。走進上掛“漢韓侯祠”石制橫額的仿古大門,迎面是一座磚砌照壁,上有“靈武冠世”四個鎏金大字,繞過照壁,是條柏樹掩映的通道,通道的那頭,就是院落盡頭的享殿了。享殿三間,建於清朝,為原韓侯祠建築群中僅存,雖未被拆毀,卻也是形制大改了。享殿中間大門上有“勳冠三傑”的匾額,兩側外廊柱上有對聯,上聯“英雄既許驅馳,固已誓忠漢,詎肯聽蒯生之計”,下聯“豪傑非無智略,顧乃罔籌劉,只為酬蕭相之知”。享殿內正中塑韓信立像,內著戰甲、下套戰靴,外披戰戰袍,頭扎綸巾,白麵八字須,作儒將裝扮,不過粉色的戰袍讓人覺得有點古怪。

除了塑像,享殿內空空的,僅四壁有些展牌、碑刻和楹聯。其中東西山牆上各有一塊清碑,是古物,西邊一塊較小,為清康熙年間曾主持重修韓侯祠的山陰縣令徐恕撰寫,已大部漫漶不清;東山的一塊是駐淮漕運總督德保於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撰寫的,德保很推崇韓信,曾在山西靈石縣的韓侯嶺上祭奠過韓信墓,到淮安上任伊始,便祭拜韓侯祠,並賦詩一首,刻於碑上,“曾於古嶺奠公墳,故里初來訪舊聞。胯下有人驅壯士,冢旁何處葬將軍。假王生死權蕭相,震主功勳失後君。颯爽英姿遺恨在,靈祠日暮吊寒雲。”(以上摘錄整理自網絡)

院子的東西廊道內,山牆上鑲嵌著很有關於韓信的碑刻,內容是歷代的,或贊或嘆,不過都是今人所書。韓侯祠也是淮安市保。

淮陰市碑與韓侯祠

淮陰市碑與韓侯祠

淮陰市碑與韓侯祠

淮陰市碑與韓侯祠

淮陰市碑與韓侯祠

淮陰市碑與韓侯祠

淮陰市碑與韓侯祠

淮陰市碑與韓侯祠

淮陰市碑與韓侯祠

淮陰市碑與韓侯祠

淮陰市碑與韓侯祠

淮陰市碑與韓侯祠

淮陰市碑與韓侯祠

淮陰市碑與韓侯祠

淮陰市碑與韓侯祠

淮陰市碑與韓侯祠

淮陰市碑與韓侯祠

淮陰市碑與韓侯祠

淮陰市碑與韓侯祠

淮陰市碑與韓侯祠

淮陰市碑與韓侯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