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榮國府丫頭的月例錢看《紅樓夢》創作時代

作者:逄冠卿

前幾天,在《鳳凰讀書》網站上,見到一篇署名王彬的文章:《榮國府月例》,讀後深受啟發。文章從《紅樓夢》所寫榮國府主子和奴才們的月例錢這一似乎不太為人所注意的角度出發,探討書中故事發生年代的社會經濟狀況,這是別出心裁並很有見地的研究方法。這篇文章的作者,在書中有一個重要的發現,即紅樓故事的發生年代,一兩銀子的價值要高於一吊(即一貫)銅錢,這引起了筆者的注意,願就這個問題再談點意見。

從榮國府丫頭的月例錢看《紅樓夢》創作時代

還是看看《紅樓夢》書中的具體描寫吧。書中第三十六回,寫王夫人在金釧投井後,議論如何補充榮國府各房中丫頭缺額時,向鳳姐盤問丫頭們的月例錢,也就是書中說的“月銀”、“月錢”或“分例”,用現代詞語說就是丫頭們的工資吧:

平兒說:“如今太太房裡有四個大的(丫頭),一個月一兩銀子的分例,下剩的都是一個月只幾百錢的(小丫頭)。”王夫人問:“老太太屋裡幾個一兩的(大丫頭)?”鳳姐答:“八個。如今只有七個,那一個是襲人。”王夫人說:“這就是了。你寶兄弟也並沒有一兩的丫頭,襲人還算是老太太房裡的人。”鳳姐接著說:“襲人原是老太太的人,不過給了寶兄弟使。她這一兩銀子還在老太太的丫頭分例上領。如今說因為襲人是寶玉的人,裁了這一兩銀子,斷乎使不得。若說再添一個人給老太太,這個還可以裁她的。若不裁她的,須得環兄弟屋裡也添上一個才公道均勻了。就是晴雯、麝月等七個大丫頭,每月人各月錢一吊,佳蕙等八個小丫頭,每月人各月錢五百,還是老太太的話,別人如何惱得氣得呢?”

從以上描寫可以看出,榮國府各房的丫頭,按月例錢的多少,大體可分為三等:老太太、太太房中的大丫頭月例錢最高,是每人每月一兩銀子;寶玉房中除襲人從老太太房中帶來一兩月例錢外,晴雯、麝月等另七個大丫頭月例錢次之,是每人每月一吊(即一貫,1000文)銅錢;佳蕙等八個小丫頭月例錢最低,是每人每月五百文銅錢。由此還可見,晴雯、麝月等人的月例錢一吊,價值應低於襲人的月例銀一兩,這就有點奇怪了。

從榮國府丫頭的月例錢看《紅樓夢》創作時代

在我國古代的貨幣史上,向來是銀子和銅錢同時流通,二者之間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比價關係。明清兩代的一吊錢也稱一貫,合一千枚銅錢,也就是一千文,大體上摺合白銀一兩。清順治四年朝廷明文規定:“每十文(銅錢),準銀一分,永著為令。”即規定銅錢與白銀的比價為1000∶1,也就是一兩白銀等於1000文銅錢,即一貫或一吊錢。那麼,《紅樓夢》中為什麼要分別規定不同等級的丫頭月例錢有一兩銀子和一吊錢之別,並且讓一吊錢的丫頭等級低於一兩銀子的丫頭呢?

原來,一兩銀子等於一吊錢,這只是朝廷制度上的規定,實際執行中,不同時代的比價關係是有很大差異的。特別是在戰爭、災荒年代,由於物價飛漲,銅錢貶值,一吊錢便換不來一兩銀子了,甚至有七錢、五錢乃至三錢銀子便可兌換一吊銅錢的時候。綜合有清一代的情況看,清初的順康年間,由於平定三藩之亂,對臺灣和西部用兵,連年戰亂加之災荒頻繁,物價波動很大,銅錢大幅貶值,銀子相對堅挺。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四朝的清中葉,由於社會相對穩定,銀子與銅錢之間的比價關係基本恢復到一兩銀子兌換一吊錢的水平。乾隆《欽定大清會典》卷十八《戶部·俸餉》記載:“每銀一兩折制錢九百文”,這就是說,一吊錢的價值比一兩銀子還要高些。至於鴉片戰爭以後,銀子與銅錢的比價關係再次回到清初的情況,甚至出現兩吊錢換不來一兩銀子的現象,因與《紅樓夢》無關,這裡就不說了。

據此看來,《紅樓夢》所寫丫頭月例錢一兩銀子高於一吊錢的現象,只能發生在清初順康年間,而絕無可能是乾隆年間的事情。網上有一篇題為《一文錢能買什麼看康熙時代的生活水平》的文章,文中記載,康熙初期,有一名比利時的耶酥會傳教士魯日滿,在江南的蘇州、松江、常熟等地佈道,他留下了一本從康熙十三年到康熙十五年的帳本,詳細記載了當時的物價情況和銀錢兌換情況。他在康熙十四年的賬本中記載,一兩銀子高的時候兌銅錢1771文,低的時候兌1637文,全年平均為1680文。也就是說,在康熙前期,一兩銀子與一吊錢並不等值,而是可兌換1.6-1.7吊銅錢,換句話說,也就是一吊錢只相當於0.6兩銀子。這應當就是《紅樓夢》中丫頭們月例錢價值的真實情況了,月領一吊錢的大丫頭當然低於月領一兩銀子的大丫頭,至於只領500文錢的小丫頭,就更不用說了。

從當時的物價看,情況也是如此。這位傳教士賬本中記載:他有一次在市場買了五斗優質大米,共花了756文錢,相當於0.45兩銀子。也就是說,當時一兩銀子可以買一擔大米還要多些。《紅樓夢》書中寫大觀園中的螃蟹宴,一頓飯花了二十兩銀子,劉姥姥感嘆道,夠我們莊戶人家一年的嚼裹了。按這位傳教士記載的大米價格,二十兩銀子當時可買20多擔即3000多斤大米,確實夠莊戶人家吃一年了。而到了乾隆年間,由於銀子與銅錢的比價跌破了1:1,米價相對於銀錢比價關係也同步飆升。乾隆九年米價每擔1.2兩白銀,幾年後又升至每擔1.7兩,至乾隆中期,米價更飆升到每擔要1.9兩白銀。二十兩白銀只能買十擔多一點即大約1500斤大米,絕不夠劉姥姥家吃一年的。《紅樓夢》中劉姥姥這番感慨只能發在康熙年間,倘發在乾隆時代就莫名其妙了。

從榮國府丫頭的月例錢看《紅樓夢》創作時代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黃金和白銀的比價關係。在《紅樓夢》第五十三回所寫烏進孝進租故事裡,烏莊頭說宮裡的娘娘給孃家每年都有賞賜銀子,過年夠用;賈蓉反駁說“……縱賞銀子,不過一百兩金子,才值了一千兩銀子,夠一年的什麼?……”這就是說,當時一兩黃金可換十兩白銀,金銀比為“十換”。我國明清兩代金銀比價關係一直是上升的,明代初年,官方規定一兩黃金抵四兩白銀,即“四換”關係。不過執行中並非如此,金銀比價很快就升到“六換”、“七換”。從明末到清初的一百年中,金銀比價又升至“十換”,並一直穩定在“十換”左右。到了雍正年間,金銀比價關係又發生了較大變化。當時閩粵海關發現,歐洲各國的金銀比價高達十五換,對外貿易中造成了黃金外流,也推高了我國金價,從雍正十年(1732)起,廣州的金價開始浮動,帶動了全國金價的上漲。據學者統計,1741-1750年,金銀比價由1:10升到了1:11.8;而在接下來的十年裡,一下子又漲到1:14.9。這個“十五換”的比值,一直維持到乾隆年間。《紅樓夢》所寫是清朝故事無疑,書中明確交代當時金銀比價為“十換”,顯然只能是順康年間發生的故事,而不可能是“十五換”的乾隆年間故事。

本文著眼於貨幣和物價,總體上解析了《紅樓夢》中三件與此相關的事情:一是通過丫頭們的月例錢,剖析了當時白銀與銅錢的比價關係;二是通過劉姥姥感慨螃蟹宴,剖析了當時米價與銀價的關係;三是通過烏莊頭談娘娘賞賜,剖析了當時的黃金與白銀比價關係。這三個比價關係都足以證明,紅樓故事的發生年代在清初的順康年間,而不是紅學界通常解釋的乾隆年間,也間接斷定乾隆年間北京西山的那個曹雪芹其生也晚,體味不到這些微妙的比價關係變化,在一個一兩銀子只能兌換900文制錢的乾隆時代,寫不出丫頭們月例錢一兩銀子高於一吊錢的康熙年間故事。這些年學界都欣賞黃仁宇《萬曆十五年》一書,從經濟角度剖析歷史進程的研究方法和考察途徑,紅學界研究《紅樓夢》為什麼不可以參照黃仁宇的方法,從經濟角度去破解該小說是晚明文化氣脈的產物,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在順康年間呢?

————————————————————

校對:王華東 至真齋主 編輯:瀟湘夜雨

深度解讀,高屋建瓴。吳氏紅學,高端學術。知識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觀點、新視角,同一部紅樓夢,不一樣的文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