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逢佳節倍思親,對於外鄉的遊子來說,多數在年關這個特殊的節日才有可能真正達到全家團聚,中秋雖然也是個團圓的節日,卻不一定能夠達到真正的團圓,這種遺憾不僅僅今有,古人同樣存在,穿透歷史,共享了這個團圓節日的或是團圓或是離別的情懷。

"

每逢佳節倍思親,對於外鄉的遊子來說,多數在年關這個特殊的節日才有可能真正達到全家團聚,中秋雖然也是個團圓的節日,卻不一定能夠達到真正的團圓,這種遺憾不僅僅今有,古人同樣存在,穿透歷史,共享了這個團圓節日的或是團圓或是離別的情懷。

月是中秋明,看古人如何穿越中秋節

歷史的中秋

中秋一詞若考證起來,在《周禮》中即有“中秋獻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記載,但那時只是節令的概念,還沒有真正形成節日,只是在秋收時節舉行的秋社。到了唐朝,中秋才成為國家法定節日並且把中秋的時間定為八月十五,據說是唐太宗把中秋節定在了八月十五日,在《唐書太宗記》中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之名,可以作為佐證。唐朝民風相對淳樸和浪漫,中秋節的玩樂已經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結合起來,飲酒吟詩賞月,成為唐時一個比較有紀念意義的節日。

宋朝過中秋更是隆重,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有記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

"

每逢佳節倍思親,對於外鄉的遊子來說,多數在年關這個特殊的節日才有可能真正達到全家團聚,中秋雖然也是個團圓的節日,卻不一定能夠達到真正的團圓,這種遺憾不僅僅今有,古人同樣存在,穿透歷史,共享了這個團圓節日的或是團圓或是離別的情懷。

月是中秋明,看古人如何穿越中秋節

歷史的中秋

中秋一詞若考證起來,在《周禮》中即有“中秋獻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記載,但那時只是節令的概念,還沒有真正形成節日,只是在秋收時節舉行的秋社。到了唐朝,中秋才成為國家法定節日並且把中秋的時間定為八月十五,據說是唐太宗把中秋節定在了八月十五日,在《唐書太宗記》中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之名,可以作為佐證。唐朝民風相對淳樸和浪漫,中秋節的玩樂已經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結合起來,飲酒吟詩賞月,成為唐時一個比較有紀念意義的節日。

宋朝過中秋更是隆重,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有記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

月是中秋明,看古人如何穿越中秋節

吳自牧《夢樑錄》中說: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

到了清朝,中秋之夜也是家家有宴會,戶戶都拜月,在《清嘉錄》中有:婦女盛裝出遊,互相往還,或隨喜尼庵,雞聲喔喔,猶婆娑月下,謂走月亮……。清朝流傳的一句話則是:男不拜月,女不竄。所以拜月成了女人們的專利。算是女權的一點可憐的體現。

據《清史稿》記載,清宮各種節令活動中,其中中秋更顯得隆重,乾隆皇帝在避暑山莊過中秋節要舉行月供活動。如乾隆二十八年,在山莊的煙波致爽殿院內擺月供時,有供品二十八種,其中有自來紅小月餅。祭月完後,賞宮內眾人,隨往山莊的皇后、貴妃及妃四位、嬪五位、貴人三位、常在四位、阿哥七位等,每位亦伺候自來紅月餅一盤。而此時吟詩賞月更是少不了,光是這位皇帝本人的中秋賞月詩就有上百餘首,可見對中秋節日的重視,當然最主要可能通過這種節日增加君臣融洽關係。

詩詞的中秋

唐詩宋詞元曲,是中國古老燦爛文化不可忽視的一環,而在這些詩詞中,對於中秋的詠誦更是不可勝數。

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唐玄宗曾在宮中舉行中秋夜文酒宴,並熄滅燈火月飲,在月光下,君臣共飲美酒。皇帝有此雅興,民間對於這種詩詞歌賦賞月活動更是激情不動了,也從一個側面說明為什麼詠中秋的詩作如此之多。

"

每逢佳節倍思親,對於外鄉的遊子來說,多數在年關這個特殊的節日才有可能真正達到全家團聚,中秋雖然也是個團圓的節日,卻不一定能夠達到真正的團圓,這種遺憾不僅僅今有,古人同樣存在,穿透歷史,共享了這個團圓節日的或是團圓或是離別的情懷。

月是中秋明,看古人如何穿越中秋節

歷史的中秋

中秋一詞若考證起來,在《周禮》中即有“中秋獻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記載,但那時只是節令的概念,還沒有真正形成節日,只是在秋收時節舉行的秋社。到了唐朝,中秋才成為國家法定節日並且把中秋的時間定為八月十五,據說是唐太宗把中秋節定在了八月十五日,在《唐書太宗記》中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之名,可以作為佐證。唐朝民風相對淳樸和浪漫,中秋節的玩樂已經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結合起來,飲酒吟詩賞月,成為唐時一個比較有紀念意義的節日。

宋朝過中秋更是隆重,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有記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

月是中秋明,看古人如何穿越中秋節

吳自牧《夢樑錄》中說: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

到了清朝,中秋之夜也是家家有宴會,戶戶都拜月,在《清嘉錄》中有:婦女盛裝出遊,互相往還,或隨喜尼庵,雞聲喔喔,猶婆娑月下,謂走月亮……。清朝流傳的一句話則是:男不拜月,女不竄。所以拜月成了女人們的專利。算是女權的一點可憐的體現。

據《清史稿》記載,清宮各種節令活動中,其中中秋更顯得隆重,乾隆皇帝在避暑山莊過中秋節要舉行月供活動。如乾隆二十八年,在山莊的煙波致爽殿院內擺月供時,有供品二十八種,其中有自來紅小月餅。祭月完後,賞宮內眾人,隨往山莊的皇后、貴妃及妃四位、嬪五位、貴人三位、常在四位、阿哥七位等,每位亦伺候自來紅月餅一盤。而此時吟詩賞月更是少不了,光是這位皇帝本人的中秋賞月詩就有上百餘首,可見對中秋節日的重視,當然最主要可能通過這種節日增加君臣融洽關係。

詩詞的中秋

唐詩宋詞元曲,是中國古老燦爛文化不可忽視的一環,而在這些詩詞中,對於中秋的詠誦更是不可勝數。

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唐玄宗曾在宮中舉行中秋夜文酒宴,並熄滅燈火月飲,在月光下,君臣共飲美酒。皇帝有此雅興,民間對於這種詩詞歌賦賞月活動更是激情不動了,也從一個側面說明為什麼詠中秋的詩作如此之多。

月是中秋明,看古人如何穿越中秋節

據考證,在全唐詩中有111首歌詠中秋的詩作。宋代朱翌在《曲消舊聞》中說:中秋玩月,不知始於何時?考古人賦詩,則始於杜子美(即杜甫),其中杜甫的中秋佳句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不知道打動了多少在外浪子的心。

李白那首經典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也許不一定是感嘆中秋的詩,但是其中明確能考證出來的很多,如:

《華陽觀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唐·白居易

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賞意如何?

華陽洞裡秋壇上,今夜清光此處多。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文人墨客的詠詩都會或是因景而發,可是因情而嘆,詩以言志,不斷的以詩詞來抒發心中感嘆,在宋朝同樣如此。

《中秋月》北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南宋·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

每逢佳節倍思親,對於外鄉的遊子來說,多數在年關這個特殊的節日才有可能真正達到全家團聚,中秋雖然也是個團圓的節日,卻不一定能夠達到真正的團圓,這種遺憾不僅僅今有,古人同樣存在,穿透歷史,共享了這個團圓節日的或是團圓或是離別的情懷。

月是中秋明,看古人如何穿越中秋節

歷史的中秋

中秋一詞若考證起來,在《周禮》中即有“中秋獻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記載,但那時只是節令的概念,還沒有真正形成節日,只是在秋收時節舉行的秋社。到了唐朝,中秋才成為國家法定節日並且把中秋的時間定為八月十五,據說是唐太宗把中秋節定在了八月十五日,在《唐書太宗記》中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之名,可以作為佐證。唐朝民風相對淳樸和浪漫,中秋節的玩樂已經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結合起來,飲酒吟詩賞月,成為唐時一個比較有紀念意義的節日。

宋朝過中秋更是隆重,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有記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

月是中秋明,看古人如何穿越中秋節

吳自牧《夢樑錄》中說: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

到了清朝,中秋之夜也是家家有宴會,戶戶都拜月,在《清嘉錄》中有:婦女盛裝出遊,互相往還,或隨喜尼庵,雞聲喔喔,猶婆娑月下,謂走月亮……。清朝流傳的一句話則是:男不拜月,女不竄。所以拜月成了女人們的專利。算是女權的一點可憐的體現。

據《清史稿》記載,清宮各種節令活動中,其中中秋更顯得隆重,乾隆皇帝在避暑山莊過中秋節要舉行月供活動。如乾隆二十八年,在山莊的煙波致爽殿院內擺月供時,有供品二十八種,其中有自來紅小月餅。祭月完後,賞宮內眾人,隨往山莊的皇后、貴妃及妃四位、嬪五位、貴人三位、常在四位、阿哥七位等,每位亦伺候自來紅月餅一盤。而此時吟詩賞月更是少不了,光是這位皇帝本人的中秋賞月詩就有上百餘首,可見對中秋節日的重視,當然最主要可能通過這種節日增加君臣融洽關係。

詩詞的中秋

唐詩宋詞元曲,是中國古老燦爛文化不可忽視的一環,而在這些詩詞中,對於中秋的詠誦更是不可勝數。

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唐玄宗曾在宮中舉行中秋夜文酒宴,並熄滅燈火月飲,在月光下,君臣共飲美酒。皇帝有此雅興,民間對於這種詩詞歌賦賞月活動更是激情不動了,也從一個側面說明為什麼詠中秋的詩作如此之多。

月是中秋明,看古人如何穿越中秋節

據考證,在全唐詩中有111首歌詠中秋的詩作。宋代朱翌在《曲消舊聞》中說:中秋玩月,不知始於何時?考古人賦詩,則始於杜子美(即杜甫),其中杜甫的中秋佳句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不知道打動了多少在外浪子的心。

李白那首經典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也許不一定是感嘆中秋的詩,但是其中明確能考證出來的很多,如:

《華陽觀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唐·白居易

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賞意如何?

華陽洞裡秋壇上,今夜清光此處多。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文人墨客的詠詩都會或是因景而發,可是因情而嘆,詩以言志,不斷的以詩詞來抒發心中感嘆,在宋朝同樣如此。

《中秋月》北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南宋·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月是中秋明,看古人如何穿越中秋節

當然,在這歡度中秋過程中,也有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據說有一年中秋,歐陽修與詩人王君玉備好酒席,叫來歌女,待賞明月。不巧趕上一場大雨,無月可賞,但兩人仍賦詩自娛,雨夜不眠,歡度中秋,歐陽修寫下了《酬王君玉中秋席上待月值雨》作為紀念:“池上雖然無皓魄,樽前殊未減清歡”。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在詩詞歌賦中,才子佳人借中秋月夜表達自己的人生體悟,即是對於節日這種儀式感的認同,更是對於傳統文化能夠源遠流長的一種傳遞,從這方面來說,不管是中秋還是其他節日,正是在這種儀式感中達到共情和歸屬境界。

浪漫故事的中秋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商隱的《嫦娥》指的是流傳千古的浪漫傳奇故事,古代賞月由來已久,看到月亮中的如同樹影的景象無法解釋,於是神話故事就此誕生了,這不但是中國,西方同樣如是,遇到無法解釋的現象時就以神話想象作為補充,以此來達到解釋的圓滿。

"

每逢佳節倍思親,對於外鄉的遊子來說,多數在年關這個特殊的節日才有可能真正達到全家團聚,中秋雖然也是個團圓的節日,卻不一定能夠達到真正的團圓,這種遺憾不僅僅今有,古人同樣存在,穿透歷史,共享了這個團圓節日的或是團圓或是離別的情懷。

月是中秋明,看古人如何穿越中秋節

歷史的中秋

中秋一詞若考證起來,在《周禮》中即有“中秋獻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記載,但那時只是節令的概念,還沒有真正形成節日,只是在秋收時節舉行的秋社。到了唐朝,中秋才成為國家法定節日並且把中秋的時間定為八月十五,據說是唐太宗把中秋節定在了八月十五日,在《唐書太宗記》中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之名,可以作為佐證。唐朝民風相對淳樸和浪漫,中秋節的玩樂已經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結合起來,飲酒吟詩賞月,成為唐時一個比較有紀念意義的節日。

宋朝過中秋更是隆重,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有記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

月是中秋明,看古人如何穿越中秋節

吳自牧《夢樑錄》中說: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

到了清朝,中秋之夜也是家家有宴會,戶戶都拜月,在《清嘉錄》中有:婦女盛裝出遊,互相往還,或隨喜尼庵,雞聲喔喔,猶婆娑月下,謂走月亮……。清朝流傳的一句話則是:男不拜月,女不竄。所以拜月成了女人們的專利。算是女權的一點可憐的體現。

據《清史稿》記載,清宮各種節令活動中,其中中秋更顯得隆重,乾隆皇帝在避暑山莊過中秋節要舉行月供活動。如乾隆二十八年,在山莊的煙波致爽殿院內擺月供時,有供品二十八種,其中有自來紅小月餅。祭月完後,賞宮內眾人,隨往山莊的皇后、貴妃及妃四位、嬪五位、貴人三位、常在四位、阿哥七位等,每位亦伺候自來紅月餅一盤。而此時吟詩賞月更是少不了,光是這位皇帝本人的中秋賞月詩就有上百餘首,可見對中秋節日的重視,當然最主要可能通過這種節日增加君臣融洽關係。

詩詞的中秋

唐詩宋詞元曲,是中國古老燦爛文化不可忽視的一環,而在這些詩詞中,對於中秋的詠誦更是不可勝數。

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唐玄宗曾在宮中舉行中秋夜文酒宴,並熄滅燈火月飲,在月光下,君臣共飲美酒。皇帝有此雅興,民間對於這種詩詞歌賦賞月活動更是激情不動了,也從一個側面說明為什麼詠中秋的詩作如此之多。

月是中秋明,看古人如何穿越中秋節

據考證,在全唐詩中有111首歌詠中秋的詩作。宋代朱翌在《曲消舊聞》中說:中秋玩月,不知始於何時?考古人賦詩,則始於杜子美(即杜甫),其中杜甫的中秋佳句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不知道打動了多少在外浪子的心。

李白那首經典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也許不一定是感嘆中秋的詩,但是其中明確能考證出來的很多,如:

《華陽觀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唐·白居易

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賞意如何?

華陽洞裡秋壇上,今夜清光此處多。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文人墨客的詠詩都會或是因景而發,可是因情而嘆,詩以言志,不斷的以詩詞來抒發心中感嘆,在宋朝同樣如此。

《中秋月》北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南宋·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月是中秋明,看古人如何穿越中秋節

當然,在這歡度中秋過程中,也有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據說有一年中秋,歐陽修與詩人王君玉備好酒席,叫來歌女,待賞明月。不巧趕上一場大雨,無月可賞,但兩人仍賦詩自娛,雨夜不眠,歡度中秋,歐陽修寫下了《酬王君玉中秋席上待月值雨》作為紀念:“池上雖然無皓魄,樽前殊未減清歡”。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在詩詞歌賦中,才子佳人借中秋月夜表達自己的人生體悟,即是對於節日這種儀式感的認同,更是對於傳統文化能夠源遠流長的一種傳遞,從這方面來說,不管是中秋還是其他節日,正是在這種儀式感中達到共情和歸屬境界。

浪漫故事的中秋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商隱的《嫦娥》指的是流傳千古的浪漫傳奇故事,古代賞月由來已久,看到月亮中的如同樹影的景象無法解釋,於是神話故事就此誕生了,這不但是中國,西方同樣如是,遇到無法解釋的現象時就以神話想象作為補充,以此來達到解釋的圓滿。

月是中秋明,看古人如何穿越中秋節

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許多人都熟悉,前面后羿射日的故事基本上一致,後面的奔月則版本眾多,有的是以褒義,如嫦娥逢蒙偷竊不死藥時情急之下吞了藥後飛到了天上,有的是貶義,是嫦娥自己偷吃神藥,而李商隱以詩抒意,表達的一種孤寂之情,倒是把偷藥的大帽子安在了嫦娥頭上。

後來則是嫦娥奔月,玉兔搗藥為人間送藥及吳剛砍樹等故事慢慢的成形,這些優美動聽的故事則和中國月文化、團圓文化融合在一起,不分彼此了。

"

每逢佳節倍思親,對於外鄉的遊子來說,多數在年關這個特殊的節日才有可能真正達到全家團聚,中秋雖然也是個團圓的節日,卻不一定能夠達到真正的團圓,這種遺憾不僅僅今有,古人同樣存在,穿透歷史,共享了這個團圓節日的或是團圓或是離別的情懷。

月是中秋明,看古人如何穿越中秋節

歷史的中秋

中秋一詞若考證起來,在《周禮》中即有“中秋獻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記載,但那時只是節令的概念,還沒有真正形成節日,只是在秋收時節舉行的秋社。到了唐朝,中秋才成為國家法定節日並且把中秋的時間定為八月十五,據說是唐太宗把中秋節定在了八月十五日,在《唐書太宗記》中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之名,可以作為佐證。唐朝民風相對淳樸和浪漫,中秋節的玩樂已經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結合起來,飲酒吟詩賞月,成為唐時一個比較有紀念意義的節日。

宋朝過中秋更是隆重,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有記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

月是中秋明,看古人如何穿越中秋節

吳自牧《夢樑錄》中說: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

到了清朝,中秋之夜也是家家有宴會,戶戶都拜月,在《清嘉錄》中有:婦女盛裝出遊,互相往還,或隨喜尼庵,雞聲喔喔,猶婆娑月下,謂走月亮……。清朝流傳的一句話則是:男不拜月,女不竄。所以拜月成了女人們的專利。算是女權的一點可憐的體現。

據《清史稿》記載,清宮各種節令活動中,其中中秋更顯得隆重,乾隆皇帝在避暑山莊過中秋節要舉行月供活動。如乾隆二十八年,在山莊的煙波致爽殿院內擺月供時,有供品二十八種,其中有自來紅小月餅。祭月完後,賞宮內眾人,隨往山莊的皇后、貴妃及妃四位、嬪五位、貴人三位、常在四位、阿哥七位等,每位亦伺候自來紅月餅一盤。而此時吟詩賞月更是少不了,光是這位皇帝本人的中秋賞月詩就有上百餘首,可見對中秋節日的重視,當然最主要可能通過這種節日增加君臣融洽關係。

詩詞的中秋

唐詩宋詞元曲,是中國古老燦爛文化不可忽視的一環,而在這些詩詞中,對於中秋的詠誦更是不可勝數。

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唐玄宗曾在宮中舉行中秋夜文酒宴,並熄滅燈火月飲,在月光下,君臣共飲美酒。皇帝有此雅興,民間對於這種詩詞歌賦賞月活動更是激情不動了,也從一個側面說明為什麼詠中秋的詩作如此之多。

月是中秋明,看古人如何穿越中秋節

據考證,在全唐詩中有111首歌詠中秋的詩作。宋代朱翌在《曲消舊聞》中說:中秋玩月,不知始於何時?考古人賦詩,則始於杜子美(即杜甫),其中杜甫的中秋佳句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不知道打動了多少在外浪子的心。

李白那首經典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也許不一定是感嘆中秋的詩,但是其中明確能考證出來的很多,如:

《華陽觀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唐·白居易

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賞意如何?

華陽洞裡秋壇上,今夜清光此處多。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文人墨客的詠詩都會或是因景而發,可是因情而嘆,詩以言志,不斷的以詩詞來抒發心中感嘆,在宋朝同樣如此。

《中秋月》北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南宋·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月是中秋明,看古人如何穿越中秋節

當然,在這歡度中秋過程中,也有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據說有一年中秋,歐陽修與詩人王君玉備好酒席,叫來歌女,待賞明月。不巧趕上一場大雨,無月可賞,但兩人仍賦詩自娛,雨夜不眠,歡度中秋,歐陽修寫下了《酬王君玉中秋席上待月值雨》作為紀念:“池上雖然無皓魄,樽前殊未減清歡”。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在詩詞歌賦中,才子佳人借中秋月夜表達自己的人生體悟,即是對於節日這種儀式感的認同,更是對於傳統文化能夠源遠流長的一種傳遞,從這方面來說,不管是中秋還是其他節日,正是在這種儀式感中達到共情和歸屬境界。

浪漫故事的中秋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商隱的《嫦娥》指的是流傳千古的浪漫傳奇故事,古代賞月由來已久,看到月亮中的如同樹影的景象無法解釋,於是神話故事就此誕生了,這不但是中國,西方同樣如是,遇到無法解釋的現象時就以神話想象作為補充,以此來達到解釋的圓滿。

月是中秋明,看古人如何穿越中秋節

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許多人都熟悉,前面后羿射日的故事基本上一致,後面的奔月則版本眾多,有的是以褒義,如嫦娥逢蒙偷竊不死藥時情急之下吞了藥後飛到了天上,有的是貶義,是嫦娥自己偷吃神藥,而李商隱以詩抒意,表達的一種孤寂之情,倒是把偷藥的大帽子安在了嫦娥頭上。

後來則是嫦娥奔月,玉兔搗藥為人間送藥及吳剛砍樹等故事慢慢的成形,這些優美動聽的故事則和中國月文化、團圓文化融合在一起,不分彼此了。

月是中秋明,看古人如何穿越中秋節

嫦娥奔月表達的古人對於月宮及桂樹來源的神話,而拜月則另有說法,其中最主要的說法則來自齊國醜女無鹽的傳說。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有醜女的傳說,就會有美女的傳說,而美女的傳說則讓人們對於美好事物寄予善良幻想。

"

每逢佳節倍思親,對於外鄉的遊子來說,多數在年關這個特殊的節日才有可能真正達到全家團聚,中秋雖然也是個團圓的節日,卻不一定能夠達到真正的團圓,這種遺憾不僅僅今有,古人同樣存在,穿透歷史,共享了這個團圓節日的或是團圓或是離別的情懷。

月是中秋明,看古人如何穿越中秋節

歷史的中秋

中秋一詞若考證起來,在《周禮》中即有“中秋獻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記載,但那時只是節令的概念,還沒有真正形成節日,只是在秋收時節舉行的秋社。到了唐朝,中秋才成為國家法定節日並且把中秋的時間定為八月十五,據說是唐太宗把中秋節定在了八月十五日,在《唐書太宗記》中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之名,可以作為佐證。唐朝民風相對淳樸和浪漫,中秋節的玩樂已經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結合起來,飲酒吟詩賞月,成為唐時一個比較有紀念意義的節日。

宋朝過中秋更是隆重,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有記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

月是中秋明,看古人如何穿越中秋節

吳自牧《夢樑錄》中說: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

到了清朝,中秋之夜也是家家有宴會,戶戶都拜月,在《清嘉錄》中有:婦女盛裝出遊,互相往還,或隨喜尼庵,雞聲喔喔,猶婆娑月下,謂走月亮……。清朝流傳的一句話則是:男不拜月,女不竄。所以拜月成了女人們的專利。算是女權的一點可憐的體現。

據《清史稿》記載,清宮各種節令活動中,其中中秋更顯得隆重,乾隆皇帝在避暑山莊過中秋節要舉行月供活動。如乾隆二十八年,在山莊的煙波致爽殿院內擺月供時,有供品二十八種,其中有自來紅小月餅。祭月完後,賞宮內眾人,隨往山莊的皇后、貴妃及妃四位、嬪五位、貴人三位、常在四位、阿哥七位等,每位亦伺候自來紅月餅一盤。而此時吟詩賞月更是少不了,光是這位皇帝本人的中秋賞月詩就有上百餘首,可見對中秋節日的重視,當然最主要可能通過這種節日增加君臣融洽關係。

詩詞的中秋

唐詩宋詞元曲,是中國古老燦爛文化不可忽視的一環,而在這些詩詞中,對於中秋的詠誦更是不可勝數。

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唐玄宗曾在宮中舉行中秋夜文酒宴,並熄滅燈火月飲,在月光下,君臣共飲美酒。皇帝有此雅興,民間對於這種詩詞歌賦賞月活動更是激情不動了,也從一個側面說明為什麼詠中秋的詩作如此之多。

月是中秋明,看古人如何穿越中秋節

據考證,在全唐詩中有111首歌詠中秋的詩作。宋代朱翌在《曲消舊聞》中說:中秋玩月,不知始於何時?考古人賦詩,則始於杜子美(即杜甫),其中杜甫的中秋佳句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不知道打動了多少在外浪子的心。

李白那首經典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也許不一定是感嘆中秋的詩,但是其中明確能考證出來的很多,如:

《華陽觀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唐·白居易

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賞意如何?

華陽洞裡秋壇上,今夜清光此處多。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文人墨客的詠詩都會或是因景而發,可是因情而嘆,詩以言志,不斷的以詩詞來抒發心中感嘆,在宋朝同樣如此。

《中秋月》北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南宋·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月是中秋明,看古人如何穿越中秋節

當然,在這歡度中秋過程中,也有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據說有一年中秋,歐陽修與詩人王君玉備好酒席,叫來歌女,待賞明月。不巧趕上一場大雨,無月可賞,但兩人仍賦詩自娛,雨夜不眠,歡度中秋,歐陽修寫下了《酬王君玉中秋席上待月值雨》作為紀念:“池上雖然無皓魄,樽前殊未減清歡”。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在詩詞歌賦中,才子佳人借中秋月夜表達自己的人生體悟,即是對於節日這種儀式感的認同,更是對於傳統文化能夠源遠流長的一種傳遞,從這方面來說,不管是中秋還是其他節日,正是在這種儀式感中達到共情和歸屬境界。

浪漫故事的中秋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商隱的《嫦娥》指的是流傳千古的浪漫傳奇故事,古代賞月由來已久,看到月亮中的如同樹影的景象無法解釋,於是神話故事就此誕生了,這不但是中國,西方同樣如是,遇到無法解釋的現象時就以神話想象作為補充,以此來達到解釋的圓滿。

月是中秋明,看古人如何穿越中秋節

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許多人都熟悉,前面后羿射日的故事基本上一致,後面的奔月則版本眾多,有的是以褒義,如嫦娥逢蒙偷竊不死藥時情急之下吞了藥後飛到了天上,有的是貶義,是嫦娥自己偷吃神藥,而李商隱以詩抒意,表達的一種孤寂之情,倒是把偷藥的大帽子安在了嫦娥頭上。

後來則是嫦娥奔月,玉兔搗藥為人間送藥及吳剛砍樹等故事慢慢的成形,這些優美動聽的故事則和中國月文化、團圓文化融合在一起,不分彼此了。

月是中秋明,看古人如何穿越中秋節

嫦娥奔月表達的古人對於月宮及桂樹來源的神話,而拜月則另有說法,其中最主要的說法則來自齊國醜女無鹽的傳說。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有醜女的傳說,就會有美女的傳說,而美女的傳說則讓人們對於美好事物寄予善良幻想。

月是中秋明,看古人如何穿越中秋節

傳說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蟬是“露中生,影裡死”。露中生是當王允把貂蟬送給董卓時怕他疑惑有詐,就說貂蟬乃天人,生於霧中,是福德深厚之人。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貂蟬離間董卓和呂布,然後呂布是有勇無謀劃,最後敗於曹操手中,當呂布身死,曹操把貂蟬賞給了劉備,而關羽認為貂蟬貌美如花,若是大哥被美色所迷,忘記了大業怎麼辦,因此打定主意要殺貂蟬。這天中秋佳節,貂蟬亭亭玉立的在拜月光,月光之下如畫中仙子,楚楚動人,讓拿著青龍偃月刀的關羽根本橫不下心,關羽嘆一聲把青龍偃月刀擲到地上,結果刀恰好落在貂蟬月光下的影子中,奇怪的事發生了,貂蟬應聲倒下,就此身亡。

中秋節是農耕文明的產物,而其中的核心則是月文化和團圓文化,寄託的是國人對於民族對於人民團圓的期望,穿過歷史,以詩詞歌賦和神話傳說為底色,表達了人們最真摯的情感,正是人逢喜事尤其樂,月到中秋分外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