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故事 | 桃城區幹馬村的傳說'

"

桃城區有座幹馬村,幹馬村的“幹”字應讀音gān是平聲。明清時期,幹馬村一帶這裡是有幾個自然村組成,滏陽河從村西、村北繞過,河南岸連接大窪(千頃窪),擁有寬闊的大草甸,是建設養馬場的優選之地。村裡居民多以彭、鄭、郭、康、楊、王等幾大姓氏為主。村東老鹽河在歷史上曾經出產過小鹽,且河畔上古墓連連。村西的偌大水坑塘裡還隱藏著一段美麗的神話傳說故事……

"

桃城區有座幹馬村,幹馬村的“幹”字應讀音gān是平聲。明清時期,幹馬村一帶這裡是有幾個自然村組成,滏陽河從村西、村北繞過,河南岸連接大窪(千頃窪),擁有寬闊的大草甸,是建設養馬場的優選之地。村裡居民多以彭、鄭、郭、康、楊、王等幾大姓氏為主。村東老鹽河在歷史上曾經出產過小鹽,且河畔上古墓連連。村西的偌大水坑塘裡還隱藏著一段美麗的神話傳說故事……

衡水故事 | 桃城區幹馬村的傳說

據《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一書介紹,“幹”字自古就有,由骨刻文(甲骨文字形)演變而來。《說文》提到“幹”字,犯也。《爾雅·釋言》“幹”字,求也,又盾也。《皇極內篇》說“十為幹,十二為支”,為天干地支者。又據《天工開物》一書:凡“干戈”名最古,“幹” 與“ 戈”相連得名者,後世戰卒,短兵馳騎者更用之。衡水縣城周邊有幾處養馬的處所叫做“廠”。它們是幹馬廠、在城廠、小侯廠、蘇扎廠、五花廠、高村廠、侯店廠,一共七處,養育達千餘匹。“廠”因古代養馬而得名,養馬又分種兒馬、騾馬、本色馬之分。“幹馬” 蓋為軍隊養的馬群,供軍馬之用。“幹馬”的“幹”實為“干戈”的“幹”。

衡水老縣城周邊村鎮,在歷史上留存有幾處大軍營囤馬、圈養馬匹處所的遺蹟,如東團馬、西團馬、邢團馬、張團馬、杜團馬、諸村、張裡馬、李裡馬、鄭裡馬、王裡馬、劉裡馬諸村等。

"

桃城區有座幹馬村,幹馬村的“幹”字應讀音gān是平聲。明清時期,幹馬村一帶這裡是有幾個自然村組成,滏陽河從村西、村北繞過,河南岸連接大窪(千頃窪),擁有寬闊的大草甸,是建設養馬場的優選之地。村裡居民多以彭、鄭、郭、康、楊、王等幾大姓氏為主。村東老鹽河在歷史上曾經出產過小鹽,且河畔上古墓連連。村西的偌大水坑塘裡還隱藏著一段美麗的神話傳說故事……

衡水故事 | 桃城區幹馬村的傳說

據《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一書介紹,“幹”字自古就有,由骨刻文(甲骨文字形)演變而來。《說文》提到“幹”字,犯也。《爾雅·釋言》“幹”字,求也,又盾也。《皇極內篇》說“十為幹,十二為支”,為天干地支者。又據《天工開物》一書:凡“干戈”名最古,“幹” 與“ 戈”相連得名者,後世戰卒,短兵馳騎者更用之。衡水縣城周邊有幾處養馬的處所叫做“廠”。它們是幹馬廠、在城廠、小侯廠、蘇扎廠、五花廠、高村廠、侯店廠,一共七處,養育達千餘匹。“廠”因古代養馬而得名,養馬又分種兒馬、騾馬、本色馬之分。“幹馬” 蓋為軍隊養的馬群,供軍馬之用。“幹馬”的“幹”實為“干戈”的“幹”。

衡水老縣城周邊村鎮,在歷史上留存有幾處大軍營囤馬、圈養馬匹處所的遺蹟,如東團馬、西團馬、邢團馬、張團馬、杜團馬、諸村、張裡馬、李裡馬、鄭裡馬、王裡馬、劉裡馬諸村等。

衡水故事 | 桃城區幹馬村的傳說

清康熙縣誌 幹馬村:出蔬菜、出鹽。養馬的村落:

從人類有了戰爭開始,就有馬的身影。歷史上的馬,不但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而且是國家戰備物資主力。馬政,指我國曆代政府對官用馬匹的牧養﹑訓練﹑使用和採購等的管理制度。既然馬政為國家重務,馬政即成為政府行政的重要內容,養馬即成為百姓的重要義務。此項義務從明初開始。明代指派民間養馬有養馬戶,馬戶不僅要保證馬的健壯,而且完成孳息之額,否則要如數賠償。

明朝洪武二十八年榜示:“江南十一戶,江北五戶共養馬一匹。”衡水縣城就設有兩座馬神廟。馬神廟由來久矣,修建馬神廟就是為祈求良馬繁衍、戰馬健壯。又相傳馬神廟興旺於明初的原因是為了紀念朱元璋之妻馬皇后,俗稱馬政娘娘的道教場所。

幹馬村原為明清時期養育戰馬的村落。

"

桃城區有座幹馬村,幹馬村的“幹”字應讀音gān是平聲。明清時期,幹馬村一帶這裡是有幾個自然村組成,滏陽河從村西、村北繞過,河南岸連接大窪(千頃窪),擁有寬闊的大草甸,是建設養馬場的優選之地。村裡居民多以彭、鄭、郭、康、楊、王等幾大姓氏為主。村東老鹽河在歷史上曾經出產過小鹽,且河畔上古墓連連。村西的偌大水坑塘裡還隱藏著一段美麗的神話傳說故事……

衡水故事 | 桃城區幹馬村的傳說

據《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一書介紹,“幹”字自古就有,由骨刻文(甲骨文字形)演變而來。《說文》提到“幹”字,犯也。《爾雅·釋言》“幹”字,求也,又盾也。《皇極內篇》說“十為幹,十二為支”,為天干地支者。又據《天工開物》一書:凡“干戈”名最古,“幹” 與“ 戈”相連得名者,後世戰卒,短兵馳騎者更用之。衡水縣城周邊有幾處養馬的處所叫做“廠”。它們是幹馬廠、在城廠、小侯廠、蘇扎廠、五花廠、高村廠、侯店廠,一共七處,養育達千餘匹。“廠”因古代養馬而得名,養馬又分種兒馬、騾馬、本色馬之分。“幹馬” 蓋為軍隊養的馬群,供軍馬之用。“幹馬”的“幹”實為“干戈”的“幹”。

衡水老縣城周邊村鎮,在歷史上留存有幾處大軍營囤馬、圈養馬匹處所的遺蹟,如東團馬、西團馬、邢團馬、張團馬、杜團馬、諸村、張裡馬、李裡馬、鄭裡馬、王裡馬、劉裡馬諸村等。

衡水故事 | 桃城區幹馬村的傳說

清康熙縣誌 幹馬村:出蔬菜、出鹽。養馬的村落:

從人類有了戰爭開始,就有馬的身影。歷史上的馬,不但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而且是國家戰備物資主力。馬政,指我國曆代政府對官用馬匹的牧養﹑訓練﹑使用和採購等的管理制度。既然馬政為國家重務,馬政即成為政府行政的重要內容,養馬即成為百姓的重要義務。此項義務從明初開始。明代指派民間養馬有養馬戶,馬戶不僅要保證馬的健壯,而且完成孳息之額,否則要如數賠償。

明朝洪武二十八年榜示:“江南十一戶,江北五戶共養馬一匹。”衡水縣城就設有兩座馬神廟。馬神廟由來久矣,修建馬神廟就是為祈求良馬繁衍、戰馬健壯。又相傳馬神廟興旺於明初的原因是為了紀念朱元璋之妻馬皇后,俗稱馬政娘娘的道教場所。

幹馬村原為明清時期養育戰馬的村落。

衡水故事 | 桃城區幹馬村的傳說

此圖從民國十九年(1930年)華北水利委員會出版的《順直地形圖》中截取的,圖中可以看出民國時期幹馬村的五個自然村的輪廓。1939年,侵華日軍在衡水縣城組建“偽衡水縣政府”,在繪製地圖時,將幹馬村標註成“千”馬村

"

桃城區有座幹馬村,幹馬村的“幹”字應讀音gān是平聲。明清時期,幹馬村一帶這裡是有幾個自然村組成,滏陽河從村西、村北繞過,河南岸連接大窪(千頃窪),擁有寬闊的大草甸,是建設養馬場的優選之地。村裡居民多以彭、鄭、郭、康、楊、王等幾大姓氏為主。村東老鹽河在歷史上曾經出產過小鹽,且河畔上古墓連連。村西的偌大水坑塘裡還隱藏著一段美麗的神話傳說故事……

衡水故事 | 桃城區幹馬村的傳說

據《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一書介紹,“幹”字自古就有,由骨刻文(甲骨文字形)演變而來。《說文》提到“幹”字,犯也。《爾雅·釋言》“幹”字,求也,又盾也。《皇極內篇》說“十為幹,十二為支”,為天干地支者。又據《天工開物》一書:凡“干戈”名最古,“幹” 與“ 戈”相連得名者,後世戰卒,短兵馳騎者更用之。衡水縣城周邊有幾處養馬的處所叫做“廠”。它們是幹馬廠、在城廠、小侯廠、蘇扎廠、五花廠、高村廠、侯店廠,一共七處,養育達千餘匹。“廠”因古代養馬而得名,養馬又分種兒馬、騾馬、本色馬之分。“幹馬” 蓋為軍隊養的馬群,供軍馬之用。“幹馬”的“幹”實為“干戈”的“幹”。

衡水老縣城周邊村鎮,在歷史上留存有幾處大軍營囤馬、圈養馬匹處所的遺蹟,如東團馬、西團馬、邢團馬、張團馬、杜團馬、諸村、張裡馬、李裡馬、鄭裡馬、王裡馬、劉裡馬諸村等。

衡水故事 | 桃城區幹馬村的傳說

清康熙縣誌 幹馬村:出蔬菜、出鹽。養馬的村落:

從人類有了戰爭開始,就有馬的身影。歷史上的馬,不但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而且是國家戰備物資主力。馬政,指我國曆代政府對官用馬匹的牧養﹑訓練﹑使用和採購等的管理制度。既然馬政為國家重務,馬政即成為政府行政的重要內容,養馬即成為百姓的重要義務。此項義務從明初開始。明代指派民間養馬有養馬戶,馬戶不僅要保證馬的健壯,而且完成孳息之額,否則要如數賠償。

明朝洪武二十八年榜示:“江南十一戶,江北五戶共養馬一匹。”衡水縣城就設有兩座馬神廟。馬神廟由來久矣,修建馬神廟就是為祈求良馬繁衍、戰馬健壯。又相傳馬神廟興旺於明初的原因是為了紀念朱元璋之妻馬皇后,俗稱馬政娘娘的道教場所。

幹馬村原為明清時期養育戰馬的村落。

衡水故事 | 桃城區幹馬村的傳說

此圖從民國十九年(1930年)華北水利委員會出版的《順直地形圖》中截取的,圖中可以看出民國時期幹馬村的五個自然村的輪廓。1939年,侵華日軍在衡水縣城組建“偽衡水縣政府”,在繪製地圖時,將幹馬村標註成“千”馬村

衡水故事 | 桃城區幹馬村的傳說

民國23年衡水縣地圖(部分)圖中未寫幹馬村,只標出郭家村、康家村、彭家村、鄭家村

"

桃城區有座幹馬村,幹馬村的“幹”字應讀音gān是平聲。明清時期,幹馬村一帶這裡是有幾個自然村組成,滏陽河從村西、村北繞過,河南岸連接大窪(千頃窪),擁有寬闊的大草甸,是建設養馬場的優選之地。村裡居民多以彭、鄭、郭、康、楊、王等幾大姓氏為主。村東老鹽河在歷史上曾經出產過小鹽,且河畔上古墓連連。村西的偌大水坑塘裡還隱藏著一段美麗的神話傳說故事……

衡水故事 | 桃城區幹馬村的傳說

據《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一書介紹,“幹”字自古就有,由骨刻文(甲骨文字形)演變而來。《說文》提到“幹”字,犯也。《爾雅·釋言》“幹”字,求也,又盾也。《皇極內篇》說“十為幹,十二為支”,為天干地支者。又據《天工開物》一書:凡“干戈”名最古,“幹” 與“ 戈”相連得名者,後世戰卒,短兵馳騎者更用之。衡水縣城周邊有幾處養馬的處所叫做“廠”。它們是幹馬廠、在城廠、小侯廠、蘇扎廠、五花廠、高村廠、侯店廠,一共七處,養育達千餘匹。“廠”因古代養馬而得名,養馬又分種兒馬、騾馬、本色馬之分。“幹馬” 蓋為軍隊養的馬群,供軍馬之用。“幹馬”的“幹”實為“干戈”的“幹”。

衡水老縣城周邊村鎮,在歷史上留存有幾處大軍營囤馬、圈養馬匹處所的遺蹟,如東團馬、西團馬、邢團馬、張團馬、杜團馬、諸村、張裡馬、李裡馬、鄭裡馬、王裡馬、劉裡馬諸村等。

衡水故事 | 桃城區幹馬村的傳說

清康熙縣誌 幹馬村:出蔬菜、出鹽。養馬的村落:

從人類有了戰爭開始,就有馬的身影。歷史上的馬,不但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而且是國家戰備物資主力。馬政,指我國曆代政府對官用馬匹的牧養﹑訓練﹑使用和採購等的管理制度。既然馬政為國家重務,馬政即成為政府行政的重要內容,養馬即成為百姓的重要義務。此項義務從明初開始。明代指派民間養馬有養馬戶,馬戶不僅要保證馬的健壯,而且完成孳息之額,否則要如數賠償。

明朝洪武二十八年榜示:“江南十一戶,江北五戶共養馬一匹。”衡水縣城就設有兩座馬神廟。馬神廟由來久矣,修建馬神廟就是為祈求良馬繁衍、戰馬健壯。又相傳馬神廟興旺於明初的原因是為了紀念朱元璋之妻馬皇后,俗稱馬政娘娘的道教場所。

幹馬村原為明清時期養育戰馬的村落。

衡水故事 | 桃城區幹馬村的傳說

此圖從民國十九年(1930年)華北水利委員會出版的《順直地形圖》中截取的,圖中可以看出民國時期幹馬村的五個自然村的輪廓。1939年,侵華日軍在衡水縣城組建“偽衡水縣政府”,在繪製地圖時,將幹馬村標註成“千”馬村

衡水故事 | 桃城區幹馬村的傳說

民國23年衡水縣地圖(部分)圖中未寫幹馬村,只標出郭家村、康家村、彭家村、鄭家村

衡水故事 | 桃城區幹馬村的傳說

"

桃城區有座幹馬村,幹馬村的“幹”字應讀音gān是平聲。明清時期,幹馬村一帶這裡是有幾個自然村組成,滏陽河從村西、村北繞過,河南岸連接大窪(千頃窪),擁有寬闊的大草甸,是建設養馬場的優選之地。村裡居民多以彭、鄭、郭、康、楊、王等幾大姓氏為主。村東老鹽河在歷史上曾經出產過小鹽,且河畔上古墓連連。村西的偌大水坑塘裡還隱藏著一段美麗的神話傳說故事……

衡水故事 | 桃城區幹馬村的傳說

據《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一書介紹,“幹”字自古就有,由骨刻文(甲骨文字形)演變而來。《說文》提到“幹”字,犯也。《爾雅·釋言》“幹”字,求也,又盾也。《皇極內篇》說“十為幹,十二為支”,為天干地支者。又據《天工開物》一書:凡“干戈”名最古,“幹” 與“ 戈”相連得名者,後世戰卒,短兵馳騎者更用之。衡水縣城周邊有幾處養馬的處所叫做“廠”。它們是幹馬廠、在城廠、小侯廠、蘇扎廠、五花廠、高村廠、侯店廠,一共七處,養育達千餘匹。“廠”因古代養馬而得名,養馬又分種兒馬、騾馬、本色馬之分。“幹馬” 蓋為軍隊養的馬群,供軍馬之用。“幹馬”的“幹”實為“干戈”的“幹”。

衡水老縣城周邊村鎮,在歷史上留存有幾處大軍營囤馬、圈養馬匹處所的遺蹟,如東團馬、西團馬、邢團馬、張團馬、杜團馬、諸村、張裡馬、李裡馬、鄭裡馬、王裡馬、劉裡馬諸村等。

衡水故事 | 桃城區幹馬村的傳說

清康熙縣誌 幹馬村:出蔬菜、出鹽。養馬的村落:

從人類有了戰爭開始,就有馬的身影。歷史上的馬,不但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而且是國家戰備物資主力。馬政,指我國曆代政府對官用馬匹的牧養﹑訓練﹑使用和採購等的管理制度。既然馬政為國家重務,馬政即成為政府行政的重要內容,養馬即成為百姓的重要義務。此項義務從明初開始。明代指派民間養馬有養馬戶,馬戶不僅要保證馬的健壯,而且完成孳息之額,否則要如數賠償。

明朝洪武二十八年榜示:“江南十一戶,江北五戶共養馬一匹。”衡水縣城就設有兩座馬神廟。馬神廟由來久矣,修建馬神廟就是為祈求良馬繁衍、戰馬健壯。又相傳馬神廟興旺於明初的原因是為了紀念朱元璋之妻馬皇后,俗稱馬政娘娘的道教場所。

幹馬村原為明清時期養育戰馬的村落。

衡水故事 | 桃城區幹馬村的傳說

此圖從民國十九年(1930年)華北水利委員會出版的《順直地形圖》中截取的,圖中可以看出民國時期幹馬村的五個自然村的輪廓。1939年,侵華日軍在衡水縣城組建“偽衡水縣政府”,在繪製地圖時,將幹馬村標註成“千”馬村

衡水故事 | 桃城區幹馬村的傳說

民國23年衡水縣地圖(部分)圖中未寫幹馬村,只標出郭家村、康家村、彭家村、鄭家村

衡水故事 | 桃城區幹馬村的傳說

衡水故事 | 桃城區幹馬村的傳說

據史料統計

1974年,全村耕地2187畝,265戶,人口1129人。全村飼養馬匹29頭,1976年飼養馬匹34頭(相當年武家莊村飼養馬匹42頭,這是衡水全縣養馬最多的兩個村莊)。1990年487戶1880人,機井6眼,大牲畜23頭。

"

桃城區有座幹馬村,幹馬村的“幹”字應讀音gān是平聲。明清時期,幹馬村一帶這裡是有幾個自然村組成,滏陽河從村西、村北繞過,河南岸連接大窪(千頃窪),擁有寬闊的大草甸,是建設養馬場的優選之地。村裡居民多以彭、鄭、郭、康、楊、王等幾大姓氏為主。村東老鹽河在歷史上曾經出產過小鹽,且河畔上古墓連連。村西的偌大水坑塘裡還隱藏著一段美麗的神話傳說故事……

衡水故事 | 桃城區幹馬村的傳說

據《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一書介紹,“幹”字自古就有,由骨刻文(甲骨文字形)演變而來。《說文》提到“幹”字,犯也。《爾雅·釋言》“幹”字,求也,又盾也。《皇極內篇》說“十為幹,十二為支”,為天干地支者。又據《天工開物》一書:凡“干戈”名最古,“幹” 與“ 戈”相連得名者,後世戰卒,短兵馳騎者更用之。衡水縣城周邊有幾處養馬的處所叫做“廠”。它們是幹馬廠、在城廠、小侯廠、蘇扎廠、五花廠、高村廠、侯店廠,一共七處,養育達千餘匹。“廠”因古代養馬而得名,養馬又分種兒馬、騾馬、本色馬之分。“幹馬” 蓋為軍隊養的馬群,供軍馬之用。“幹馬”的“幹”實為“干戈”的“幹”。

衡水老縣城周邊村鎮,在歷史上留存有幾處大軍營囤馬、圈養馬匹處所的遺蹟,如東團馬、西團馬、邢團馬、張團馬、杜團馬、諸村、張裡馬、李裡馬、鄭裡馬、王裡馬、劉裡馬諸村等。

衡水故事 | 桃城區幹馬村的傳說

清康熙縣誌 幹馬村:出蔬菜、出鹽。養馬的村落:

從人類有了戰爭開始,就有馬的身影。歷史上的馬,不但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而且是國家戰備物資主力。馬政,指我國曆代政府對官用馬匹的牧養﹑訓練﹑使用和採購等的管理制度。既然馬政為國家重務,馬政即成為政府行政的重要內容,養馬即成為百姓的重要義務。此項義務從明初開始。明代指派民間養馬有養馬戶,馬戶不僅要保證馬的健壯,而且完成孳息之額,否則要如數賠償。

明朝洪武二十八年榜示:“江南十一戶,江北五戶共養馬一匹。”衡水縣城就設有兩座馬神廟。馬神廟由來久矣,修建馬神廟就是為祈求良馬繁衍、戰馬健壯。又相傳馬神廟興旺於明初的原因是為了紀念朱元璋之妻馬皇后,俗稱馬政娘娘的道教場所。

幹馬村原為明清時期養育戰馬的村落。

衡水故事 | 桃城區幹馬村的傳說

此圖從民國十九年(1930年)華北水利委員會出版的《順直地形圖》中截取的,圖中可以看出民國時期幹馬村的五個自然村的輪廓。1939年,侵華日軍在衡水縣城組建“偽衡水縣政府”,在繪製地圖時,將幹馬村標註成“千”馬村

衡水故事 | 桃城區幹馬村的傳說

民國23年衡水縣地圖(部分)圖中未寫幹馬村,只標出郭家村、康家村、彭家村、鄭家村

衡水故事 | 桃城區幹馬村的傳說

衡水故事 | 桃城區幹馬村的傳說

據史料統計

1974年,全村耕地2187畝,265戶,人口1129人。全村飼養馬匹29頭,1976年飼養馬匹34頭(相當年武家莊村飼養馬匹42頭,這是衡水全縣養馬最多的兩個村莊)。1990年487戶1880人,機井6眼,大牲畜23頭。

衡水故事 | 桃城區幹馬村的傳說

幹馬村現如今分為六個小隊,經過歷年來的不斷髮展,幹馬村附近已高樓林立,幹馬橋南紅旗大街西的搬遷、滏陽河畔的治理改造、自身原因的遷出,加上2016年南外環的擴建拆遷,已經使得很多幹馬村人搬到了其它地方居住。隨著城市的變遷,或許有一天整個幹馬村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企盼那時物非人是。

(康佔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