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

作者/王河北 誦讀/吳昆

在我的家鄉王家坊村西南一公里,有一個300餘口人的小村莊,名叫“李莊”。它東與佛張村接壤,西隔禹丁路與前莊科村相鄰,南靠安莊村,西南與譚莊村搭界。


"

作者/王河北 誦讀/吳昆

在我的家鄉王家坊村西南一公里,有一個300餘口人的小村莊,名叫“李莊”。它東與佛張村接壤,西隔禹丁路與前莊科村相鄰,南靠安莊村,西南與譚莊村搭界。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李莊村位置圖,點擊圖片可放大

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朱元璋一統天下,但此時的江山早已是遍地瘡痍,佈滿戰爭創傷。山東、河南、河北一帶到處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悲慘景象。

為儘快恢復農業生產、發展經濟,促進社會及人口均衡發展,以鞏固明王朝統治,明政府採取了一系列鼓勵移民的政策措施。由當時人口較為稠密的山西省先後向山東、河北、河南等區域移民,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遷移。


"

作者/王河北 誦讀/吳昆

在我的家鄉王家坊村西南一公里,有一個300餘口人的小村莊,名叫“李莊”。它東與佛張村接壤,西隔禹丁路與前莊科村相鄰,南靠安莊村,西南與譚莊村搭界。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李莊村位置圖,點擊圖片可放大

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朱元璋一統天下,但此時的江山早已是遍地瘡痍,佈滿戰爭創傷。山東、河南、河北一帶到處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悲慘景象。

為儘快恢復農業生產、發展經濟,促進社會及人口均衡發展,以鞏固明王朝統治,明政府採取了一系列鼓勵移民的政策措施。由當時人口較為稠密的山西省先後向山東、河北、河南等區域移民,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遷移。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李家寨李氏三兄弟李仁、李信、李智被列為移民對象,被迫由山西省洪洞縣遷離故土。李仁遷往河南省李集村,李信遷往山東夏津李集村,李智則遷往高唐州李集村。據說,臨分別前,三兄弟的家父李滄公讓工匠精心鑄造了三尊價值不菲的“金佛”,分別交由三個兒子,作為日後李氏子孫相見相認的證物,父子爺們兒隨後是灑淚而別。

日月如梭,時光如電,轉眼間到了明朝末年,李氏一支李思桂由高唐州李集村遷往禹城縣西南,在王家坊村西南新建了一個村莊“李莊”。

因李思桂早在老家高唐州李集村的時候,就跟高唐州的“賽魯班”學習木匠手藝,擅長打造各式各樣的椅子,“李莊”立村以後,李思桂仍然重操舊業,經常到周邊村莊給大戶人家做椅子,特別是還曾經給縣太爺做過座椅。這一下子使他名氣大震,木匠手藝也迅速聞名十里八鄉。有人遂把他的村名“李莊”戲稱作“椅子匠莊”。從那開始,真正的村名“李莊”反而被許多人忽略了。

"

作者/王河北 誦讀/吳昆

在我的家鄉王家坊村西南一公里,有一個300餘口人的小村莊,名叫“李莊”。它東與佛張村接壤,西隔禹丁路與前莊科村相鄰,南靠安莊村,西南與譚莊村搭界。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李莊村位置圖,點擊圖片可放大

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朱元璋一統天下,但此時的江山早已是遍地瘡痍,佈滿戰爭創傷。山東、河南、河北一帶到處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悲慘景象。

為儘快恢復農業生產、發展經濟,促進社會及人口均衡發展,以鞏固明王朝統治,明政府採取了一系列鼓勵移民的政策措施。由當時人口較為稠密的山西省先後向山東、河北、河南等區域移民,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遷移。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李家寨李氏三兄弟李仁、李信、李智被列為移民對象,被迫由山西省洪洞縣遷離故土。李仁遷往河南省李集村,李信遷往山東夏津李集村,李智則遷往高唐州李集村。據說,臨分別前,三兄弟的家父李滄公讓工匠精心鑄造了三尊價值不菲的“金佛”,分別交由三個兒子,作為日後李氏子孫相見相認的證物,父子爺們兒隨後是灑淚而別。

日月如梭,時光如電,轉眼間到了明朝末年,李氏一支李思桂由高唐州李集村遷往禹城縣西南,在王家坊村西南新建了一個村莊“李莊”。

因李思桂早在老家高唐州李集村的時候,就跟高唐州的“賽魯班”學習木匠手藝,擅長打造各式各樣的椅子,“李莊”立村以後,李思桂仍然重操舊業,經常到周邊村莊給大戶人家做椅子,特別是還曾經給縣太爺做過座椅。這一下子使他名氣大震,木匠手藝也迅速聞名十里八鄉。有人遂把他的村名“李莊”戲稱作“椅子匠莊”。從那開始,真正的村名“李莊”反而被許多人忽略了。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李莊”村因為人口較少,面積較小,周邊村莊的人們一直習慣性地俗稱其為“小李莊”。豈不知,辛寨鎮還有兩個村莊,分別為名副其實的“大李莊”和“小李莊”。為區分這三個村的村名,“文革”後,辛寨鄉政府分別將“大李莊”、“小李莊”村名改為“大李”“小李”。李莊村村名並沒有變化。然而,周邊村的莊鄉爺們兒依舊習慣性地稱“李莊”村為“小李莊”。致使許多郵寄到“李莊村”、“小李莊”的信函,經常錯寄到“小李莊”、“李莊村”,鬧出很多笑話。也讓郵局的工作人員頗傷腦筋。“文革”後,政府規範村名,將“椅子匠莊”名字正式定為“李莊”,並一直沿用至今天。

"

作者/王河北 誦讀/吳昆

在我的家鄉王家坊村西南一公里,有一個300餘口人的小村莊,名叫“李莊”。它東與佛張村接壤,西隔禹丁路與前莊科村相鄰,南靠安莊村,西南與譚莊村搭界。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李莊村位置圖,點擊圖片可放大

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朱元璋一統天下,但此時的江山早已是遍地瘡痍,佈滿戰爭創傷。山東、河南、河北一帶到處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悲慘景象。

為儘快恢復農業生產、發展經濟,促進社會及人口均衡發展,以鞏固明王朝統治,明政府採取了一系列鼓勵移民的政策措施。由當時人口較為稠密的山西省先後向山東、河北、河南等區域移民,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遷移。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李家寨李氏三兄弟李仁、李信、李智被列為移民對象,被迫由山西省洪洞縣遷離故土。李仁遷往河南省李集村,李信遷往山東夏津李集村,李智則遷往高唐州李集村。據說,臨分別前,三兄弟的家父李滄公讓工匠精心鑄造了三尊價值不菲的“金佛”,分別交由三個兒子,作為日後李氏子孫相見相認的證物,父子爺們兒隨後是灑淚而別。

日月如梭,時光如電,轉眼間到了明朝末年,李氏一支李思桂由高唐州李集村遷往禹城縣西南,在王家坊村西南新建了一個村莊“李莊”。

因李思桂早在老家高唐州李集村的時候,就跟高唐州的“賽魯班”學習木匠手藝,擅長打造各式各樣的椅子,“李莊”立村以後,李思桂仍然重操舊業,經常到周邊村莊給大戶人家做椅子,特別是還曾經給縣太爺做過座椅。這一下子使他名氣大震,木匠手藝也迅速聞名十里八鄉。有人遂把他的村名“李莊”戲稱作“椅子匠莊”。從那開始,真正的村名“李莊”反而被許多人忽略了。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李莊”村因為人口較少,面積較小,周邊村莊的人們一直習慣性地俗稱其為“小李莊”。豈不知,辛寨鎮還有兩個村莊,分別為名副其實的“大李莊”和“小李莊”。為區分這三個村的村名,“文革”後,辛寨鄉政府分別將“大李莊”、“小李莊”村名改為“大李”“小李”。李莊村村名並沒有變化。然而,周邊村的莊鄉爺們兒依舊習慣性地稱“李莊”村為“小李莊”。致使許多郵寄到“李莊村”、“小李莊”的信函,經常錯寄到“小李莊”、“李莊村”,鬧出很多笑話。也讓郵局的工作人員頗傷腦筋。“文革”後,政府規範村名,將“椅子匠莊”名字正式定為“李莊”,並一直沿用至今天。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在椅子匠村發生的一場“金佛”械鬥

傳說,早在一百年前,為保護祖傳寶貝“金佛”,椅子匠莊與附近土匪之間曾經發生過一場死傷人命的械鬥,最終結局是椅子匠莊大獲全勝。

從那以後,土匪們每聽到椅子匠這三個字便渾身哆嗦,聞風喪膽,屁滾尿流。當年參與椅子匠莊奪“金佛”之戰的土匪更是懷恨在心,編排的一句順口溜“寧過黃泥崗,不走椅子匠”,至今仍在民間傳揚。椅子匠村的大名更是不脛而走。

話說清末民國初年,軍閥割據,社會黑暗,盜賊橫起,民不聊生。東鄉齊河黃河岸邊出了一夥土匪,晝伏夜出,專幹打家劫舍的勾當,地方政府拿他們也沒啥好辦法。

高唐州李集村李氏族人因家中突遇不測變故,便祕密將寶物“金佛”轉移至辛寨李莊,由同宗同族的員外李族長一同代為保管。但不知是李莊村村民有意炫耀,還是樹大招風,反正是不小心走漏了“金佛”消息。

"

作者/王河北 誦讀/吳昆

在我的家鄉王家坊村西南一公里,有一個300餘口人的小村莊,名叫“李莊”。它東與佛張村接壤,西隔禹丁路與前莊科村相鄰,南靠安莊村,西南與譚莊村搭界。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李莊村位置圖,點擊圖片可放大

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朱元璋一統天下,但此時的江山早已是遍地瘡痍,佈滿戰爭創傷。山東、河南、河北一帶到處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悲慘景象。

為儘快恢復農業生產、發展經濟,促進社會及人口均衡發展,以鞏固明王朝統治,明政府採取了一系列鼓勵移民的政策措施。由當時人口較為稠密的山西省先後向山東、河北、河南等區域移民,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遷移。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李家寨李氏三兄弟李仁、李信、李智被列為移民對象,被迫由山西省洪洞縣遷離故土。李仁遷往河南省李集村,李信遷往山東夏津李集村,李智則遷往高唐州李集村。據說,臨分別前,三兄弟的家父李滄公讓工匠精心鑄造了三尊價值不菲的“金佛”,分別交由三個兒子,作為日後李氏子孫相見相認的證物,父子爺們兒隨後是灑淚而別。

日月如梭,時光如電,轉眼間到了明朝末年,李氏一支李思桂由高唐州李集村遷往禹城縣西南,在王家坊村西南新建了一個村莊“李莊”。

因李思桂早在老家高唐州李集村的時候,就跟高唐州的“賽魯班”學習木匠手藝,擅長打造各式各樣的椅子,“李莊”立村以後,李思桂仍然重操舊業,經常到周邊村莊給大戶人家做椅子,特別是還曾經給縣太爺做過座椅。這一下子使他名氣大震,木匠手藝也迅速聞名十里八鄉。有人遂把他的村名“李莊”戲稱作“椅子匠莊”。從那開始,真正的村名“李莊”反而被許多人忽略了。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李莊”村因為人口較少,面積較小,周邊村莊的人們一直習慣性地俗稱其為“小李莊”。豈不知,辛寨鎮還有兩個村莊,分別為名副其實的“大李莊”和“小李莊”。為區分這三個村的村名,“文革”後,辛寨鄉政府分別將“大李莊”、“小李莊”村名改為“大李”“小李”。李莊村村名並沒有變化。然而,周邊村的莊鄉爺們兒依舊習慣性地稱“李莊”村為“小李莊”。致使許多郵寄到“李莊村”、“小李莊”的信函,經常錯寄到“小李莊”、“李莊村”,鬧出很多笑話。也讓郵局的工作人員頗傷腦筋。“文革”後,政府規範村名,將“椅子匠莊”名字正式定為“李莊”,並一直沿用至今天。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在椅子匠村發生的一場“金佛”械鬥

傳說,早在一百年前,為保護祖傳寶貝“金佛”,椅子匠莊與附近土匪之間曾經發生過一場死傷人命的械鬥,最終結局是椅子匠莊大獲全勝。

從那以後,土匪們每聽到椅子匠這三個字便渾身哆嗦,聞風喪膽,屁滾尿流。當年參與椅子匠莊奪“金佛”之戰的土匪更是懷恨在心,編排的一句順口溜“寧過黃泥崗,不走椅子匠”,至今仍在民間傳揚。椅子匠村的大名更是不脛而走。

話說清末民國初年,軍閥割據,社會黑暗,盜賊橫起,民不聊生。東鄉齊河黃河岸邊出了一夥土匪,晝伏夜出,專幹打家劫舍的勾當,地方政府拿他們也沒啥好辦法。

高唐州李集村李氏族人因家中突遇不測變故,便祕密將寶物“金佛”轉移至辛寨李莊,由同宗同族的員外李族長一同代為保管。但不知是李莊村村民有意炫耀,還是樹大招風,反正是不小心走漏了“金佛”消息。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一日,王家坊集市上宋家茶館,來了兩個趕集的陌生人,他們兩人年紀都在三十來歲左右,一矮一高,一胖一瘦,一黑一白,“矮胖子”長得體格健壯,黑麵粗糙,臉上有道傷疤,人送綽號“疤拉閻王”。“瘦高個”弱不禁風,麵皮白淨,臉蛋上有顆黑痣,黑痣上有三根紅毛特別顯眼,人送綽號為“白無常”。

他們一頭鑽進茶館,要了一壺小酒,四個小菜,便小酌起來。幾杯小酒下肚,就見“疤拉閻王”紅著臉,斜著眼,看著瘦子,嘴裡噴著髒話:

“媽的,哥哥讓你打聽的“金佛”下落的事,有著落了嗎?”

就見“白無常”畢恭畢敬,壓低聲音說:“老大,都打聽清楚了。就在椅子匠李族長手裡,就是---就是----”

“快你媽的說,還給我打啞謎啊!”

“白無常”吞吞吐吐地說:“聽周圍村裡的人講,椅子匠村裡沒有雜姓,李族長手裡有人有兵器,在村子裡很有威信,人也都很抱團,防守得嚴密不好惹。我勸老大咱還是別打“金佛”的主意了。說實話,聽說就是在椅子匠村裡搶只小母雞都難上加難啊!”

“疤拉閻王”一聽勃然大怒,哇哇怪叫,大罵道:“你他孃的放屁!長他人志氣,滅自己的威風!難道椅子匠村是銅牆鐵壁不成?既然知道了“金佛”下落,咱就應該立即回去立馬組織人,今天晚上趁著天黑,殺他個人仰馬翻!我就不信,咱還滅不了他,搶不走這“金佛”?!”。

說著,兩個人欠身離座,付了店賬,一前一後,搖搖晃晃地離了宋家茶館,打馬向東南而去。

"

作者/王河北 誦讀/吳昆

在我的家鄉王家坊村西南一公里,有一個300餘口人的小村莊,名叫“李莊”。它東與佛張村接壤,西隔禹丁路與前莊科村相鄰,南靠安莊村,西南與譚莊村搭界。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李莊村位置圖,點擊圖片可放大

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朱元璋一統天下,但此時的江山早已是遍地瘡痍,佈滿戰爭創傷。山東、河南、河北一帶到處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悲慘景象。

為儘快恢復農業生產、發展經濟,促進社會及人口均衡發展,以鞏固明王朝統治,明政府採取了一系列鼓勵移民的政策措施。由當時人口較為稠密的山西省先後向山東、河北、河南等區域移民,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遷移。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李家寨李氏三兄弟李仁、李信、李智被列為移民對象,被迫由山西省洪洞縣遷離故土。李仁遷往河南省李集村,李信遷往山東夏津李集村,李智則遷往高唐州李集村。據說,臨分別前,三兄弟的家父李滄公讓工匠精心鑄造了三尊價值不菲的“金佛”,分別交由三個兒子,作為日後李氏子孫相見相認的證物,父子爺們兒隨後是灑淚而別。

日月如梭,時光如電,轉眼間到了明朝末年,李氏一支李思桂由高唐州李集村遷往禹城縣西南,在王家坊村西南新建了一個村莊“李莊”。

因李思桂早在老家高唐州李集村的時候,就跟高唐州的“賽魯班”學習木匠手藝,擅長打造各式各樣的椅子,“李莊”立村以後,李思桂仍然重操舊業,經常到周邊村莊給大戶人家做椅子,特別是還曾經給縣太爺做過座椅。這一下子使他名氣大震,木匠手藝也迅速聞名十里八鄉。有人遂把他的村名“李莊”戲稱作“椅子匠莊”。從那開始,真正的村名“李莊”反而被許多人忽略了。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李莊”村因為人口較少,面積較小,周邊村莊的人們一直習慣性地俗稱其為“小李莊”。豈不知,辛寨鎮還有兩個村莊,分別為名副其實的“大李莊”和“小李莊”。為區分這三個村的村名,“文革”後,辛寨鄉政府分別將“大李莊”、“小李莊”村名改為“大李”“小李”。李莊村村名並沒有變化。然而,周邊村的莊鄉爺們兒依舊習慣性地稱“李莊”村為“小李莊”。致使許多郵寄到“李莊村”、“小李莊”的信函,經常錯寄到“小李莊”、“李莊村”,鬧出很多笑話。也讓郵局的工作人員頗傷腦筋。“文革”後,政府規範村名,將“椅子匠莊”名字正式定為“李莊”,並一直沿用至今天。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在椅子匠村發生的一場“金佛”械鬥

傳說,早在一百年前,為保護祖傳寶貝“金佛”,椅子匠莊與附近土匪之間曾經發生過一場死傷人命的械鬥,最終結局是椅子匠莊大獲全勝。

從那以後,土匪們每聽到椅子匠這三個字便渾身哆嗦,聞風喪膽,屁滾尿流。當年參與椅子匠莊奪“金佛”之戰的土匪更是懷恨在心,編排的一句順口溜“寧過黃泥崗,不走椅子匠”,至今仍在民間傳揚。椅子匠村的大名更是不脛而走。

話說清末民國初年,軍閥割據,社會黑暗,盜賊橫起,民不聊生。東鄉齊河黃河岸邊出了一夥土匪,晝伏夜出,專幹打家劫舍的勾當,地方政府拿他們也沒啥好辦法。

高唐州李集村李氏族人因家中突遇不測變故,便祕密將寶物“金佛”轉移至辛寨李莊,由同宗同族的員外李族長一同代為保管。但不知是李莊村村民有意炫耀,還是樹大招風,反正是不小心走漏了“金佛”消息。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一日,王家坊集市上宋家茶館,來了兩個趕集的陌生人,他們兩人年紀都在三十來歲左右,一矮一高,一胖一瘦,一黑一白,“矮胖子”長得體格健壯,黑麵粗糙,臉上有道傷疤,人送綽號“疤拉閻王”。“瘦高個”弱不禁風,麵皮白淨,臉蛋上有顆黑痣,黑痣上有三根紅毛特別顯眼,人送綽號為“白無常”。

他們一頭鑽進茶館,要了一壺小酒,四個小菜,便小酌起來。幾杯小酒下肚,就見“疤拉閻王”紅著臉,斜著眼,看著瘦子,嘴裡噴著髒話:

“媽的,哥哥讓你打聽的“金佛”下落的事,有著落了嗎?”

就見“白無常”畢恭畢敬,壓低聲音說:“老大,都打聽清楚了。就在椅子匠李族長手裡,就是---就是----”

“快你媽的說,還給我打啞謎啊!”

“白無常”吞吞吐吐地說:“聽周圍村裡的人講,椅子匠村裡沒有雜姓,李族長手裡有人有兵器,在村子裡很有威信,人也都很抱團,防守得嚴密不好惹。我勸老大咱還是別打“金佛”的主意了。說實話,聽說就是在椅子匠村裡搶只小母雞都難上加難啊!”

“疤拉閻王”一聽勃然大怒,哇哇怪叫,大罵道:“你他孃的放屁!長他人志氣,滅自己的威風!難道椅子匠村是銅牆鐵壁不成?既然知道了“金佛”下落,咱就應該立即回去立馬組織人,今天晚上趁著天黑,殺他個人仰馬翻!我就不信,咱還滅不了他,搶不走這“金佛”?!”。

說著,兩個人欠身離座,付了店賬,一前一後,搖搖晃晃地離了宋家茶館,打馬向東南而去。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剛才那兩個人的對話,早被宋家茶館的宋掌櫃,從窗外聽得一清二楚,宋掌櫃連忙打發店小二收拾殘席,自己則騎驢趕快去了椅子匠莊。見到李族長,就把聽到的消息一五一十相告。

李族長大吃一驚。

千恩萬謝,事不宜遲,送走宋掌櫃後,李族長馬上召集相關人員來他家商量對策。大家聽到這個消息,火冒三丈,義憤填膺,一致表示要“兵來將擋,水來土吞”。徹底將來犯的土匪消滅乾淨!

李族長見大家士氣高漲,便做了周密安排,並立即派人給老家高唐州李集村的同宗同祖兄弟送了信,要求晚飯後必須趕到椅子匠莊東北那片松樹林子裡埋伏,共同禦敵。不到兩個時辰,人馬便集合完畢。

李成(李族長在高唐州李集村的同宗同祖兄弟)帶著從高唐州李集村趕來的60餘人,在村東北樹林裡也埋伏隱蔽好。椅子匠村一貫有尚武的習慣,此時更是全民皆兵,村民都手持大刀、長矛、鐵杴、木棒等器械,做好迎戰準備。

"

作者/王河北 誦讀/吳昆

在我的家鄉王家坊村西南一公里,有一個300餘口人的小村莊,名叫“李莊”。它東與佛張村接壤,西隔禹丁路與前莊科村相鄰,南靠安莊村,西南與譚莊村搭界。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李莊村位置圖,點擊圖片可放大

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朱元璋一統天下,但此時的江山早已是遍地瘡痍,佈滿戰爭創傷。山東、河南、河北一帶到處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悲慘景象。

為儘快恢復農業生產、發展經濟,促進社會及人口均衡發展,以鞏固明王朝統治,明政府採取了一系列鼓勵移民的政策措施。由當時人口較為稠密的山西省先後向山東、河北、河南等區域移民,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遷移。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李家寨李氏三兄弟李仁、李信、李智被列為移民對象,被迫由山西省洪洞縣遷離故土。李仁遷往河南省李集村,李信遷往山東夏津李集村,李智則遷往高唐州李集村。據說,臨分別前,三兄弟的家父李滄公讓工匠精心鑄造了三尊價值不菲的“金佛”,分別交由三個兒子,作為日後李氏子孫相見相認的證物,父子爺們兒隨後是灑淚而別。

日月如梭,時光如電,轉眼間到了明朝末年,李氏一支李思桂由高唐州李集村遷往禹城縣西南,在王家坊村西南新建了一個村莊“李莊”。

因李思桂早在老家高唐州李集村的時候,就跟高唐州的“賽魯班”學習木匠手藝,擅長打造各式各樣的椅子,“李莊”立村以後,李思桂仍然重操舊業,經常到周邊村莊給大戶人家做椅子,特別是還曾經給縣太爺做過座椅。這一下子使他名氣大震,木匠手藝也迅速聞名十里八鄉。有人遂把他的村名“李莊”戲稱作“椅子匠莊”。從那開始,真正的村名“李莊”反而被許多人忽略了。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李莊”村因為人口較少,面積較小,周邊村莊的人們一直習慣性地俗稱其為“小李莊”。豈不知,辛寨鎮還有兩個村莊,分別為名副其實的“大李莊”和“小李莊”。為區分這三個村的村名,“文革”後,辛寨鄉政府分別將“大李莊”、“小李莊”村名改為“大李”“小李”。李莊村村名並沒有變化。然而,周邊村的莊鄉爺們兒依舊習慣性地稱“李莊”村為“小李莊”。致使許多郵寄到“李莊村”、“小李莊”的信函,經常錯寄到“小李莊”、“李莊村”,鬧出很多笑話。也讓郵局的工作人員頗傷腦筋。“文革”後,政府規範村名,將“椅子匠莊”名字正式定為“李莊”,並一直沿用至今天。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在椅子匠村發生的一場“金佛”械鬥

傳說,早在一百年前,為保護祖傳寶貝“金佛”,椅子匠莊與附近土匪之間曾經發生過一場死傷人命的械鬥,最終結局是椅子匠莊大獲全勝。

從那以後,土匪們每聽到椅子匠這三個字便渾身哆嗦,聞風喪膽,屁滾尿流。當年參與椅子匠莊奪“金佛”之戰的土匪更是懷恨在心,編排的一句順口溜“寧過黃泥崗,不走椅子匠”,至今仍在民間傳揚。椅子匠村的大名更是不脛而走。

話說清末民國初年,軍閥割據,社會黑暗,盜賊橫起,民不聊生。東鄉齊河黃河岸邊出了一夥土匪,晝伏夜出,專幹打家劫舍的勾當,地方政府拿他們也沒啥好辦法。

高唐州李集村李氏族人因家中突遇不測變故,便祕密將寶物“金佛”轉移至辛寨李莊,由同宗同族的員外李族長一同代為保管。但不知是李莊村村民有意炫耀,還是樹大招風,反正是不小心走漏了“金佛”消息。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一日,王家坊集市上宋家茶館,來了兩個趕集的陌生人,他們兩人年紀都在三十來歲左右,一矮一高,一胖一瘦,一黑一白,“矮胖子”長得體格健壯,黑麵粗糙,臉上有道傷疤,人送綽號“疤拉閻王”。“瘦高個”弱不禁風,麵皮白淨,臉蛋上有顆黑痣,黑痣上有三根紅毛特別顯眼,人送綽號為“白無常”。

他們一頭鑽進茶館,要了一壺小酒,四個小菜,便小酌起來。幾杯小酒下肚,就見“疤拉閻王”紅著臉,斜著眼,看著瘦子,嘴裡噴著髒話:

“媽的,哥哥讓你打聽的“金佛”下落的事,有著落了嗎?”

就見“白無常”畢恭畢敬,壓低聲音說:“老大,都打聽清楚了。就在椅子匠李族長手裡,就是---就是----”

“快你媽的說,還給我打啞謎啊!”

“白無常”吞吞吐吐地說:“聽周圍村裡的人講,椅子匠村裡沒有雜姓,李族長手裡有人有兵器,在村子裡很有威信,人也都很抱團,防守得嚴密不好惹。我勸老大咱還是別打“金佛”的主意了。說實話,聽說就是在椅子匠村裡搶只小母雞都難上加難啊!”

“疤拉閻王”一聽勃然大怒,哇哇怪叫,大罵道:“你他孃的放屁!長他人志氣,滅自己的威風!難道椅子匠村是銅牆鐵壁不成?既然知道了“金佛”下落,咱就應該立即回去立馬組織人,今天晚上趁著天黑,殺他個人仰馬翻!我就不信,咱還滅不了他,搶不走這“金佛”?!”。

說著,兩個人欠身離座,付了店賬,一前一後,搖搖晃晃地離了宋家茶館,打馬向東南而去。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剛才那兩個人的對話,早被宋家茶館的宋掌櫃,從窗外聽得一清二楚,宋掌櫃連忙打發店小二收拾殘席,自己則騎驢趕快去了椅子匠莊。見到李族長,就把聽到的消息一五一十相告。

李族長大吃一驚。

千恩萬謝,事不宜遲,送走宋掌櫃後,李族長馬上召集相關人員來他家商量對策。大家聽到這個消息,火冒三丈,義憤填膺,一致表示要“兵來將擋,水來土吞”。徹底將來犯的土匪消滅乾淨!

李族長見大家士氣高漲,便做了周密安排,並立即派人給老家高唐州李集村的同宗同祖兄弟送了信,要求晚飯後必須趕到椅子匠莊東北那片松樹林子裡埋伏,共同禦敵。不到兩個時辰,人馬便集合完畢。

李成(李族長在高唐州李集村的同宗同祖兄弟)帶著從高唐州李集村趕來的60餘人,在村東北樹林裡也埋伏隱蔽好。椅子匠村一貫有尚武的習慣,此時更是全民皆兵,村民都手持大刀、長矛、鐵杴、木棒等器械,做好迎戰準備。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接近子夜時分,就見遠處傳來馬掛鑾鈴聲,從正東方向來了一對人馬,足足有上百人,手裡抄著傢伙,領頭的正是白天宋家茶館裡出現的那個“疤拉閻王”。這時,探馬藍旗早已報告給李族長,眼見著土匪進入了伏擊圈,李族長手持土槍向天鳴放。聽到發令槍響,各路人馬立即手持器械殺奔而來,因為早有準備,大家便裡應外合,同時出擊,將土匪們層層包圍,殺了他個措手不及。

雙方展開肉搏戰。土匪死傷慘重。混戰中,“白無常”被長矛擊中,死於非命。“疤拉閻王”被大刀砍傷左肩,疼得齜牙咧嘴,見椅子匠村人多勢眾,佔不到半點便宜,就在馬上打了個呼哨,嘴裡說著黑話“風緊,撤乎!”。便帶領著殘兵敗將,向東南逃竄而去。

這場械鬥,終於以椅子匠村村民完勝而告終。土匪們“金佛”沒搶去,倒是把命搭上了好幾條。難怪從那以後,土匪發出了“寧過黃泥崗,不走椅子匠”的慨嘆。

事情雖然已過去了上百年,“金佛”早已不知去向,但關於“金佛”械鬥的傳奇故事,卻一直在李莊村四鄰八鄉廣為傳揚。

"

作者/王河北 誦讀/吳昆

在我的家鄉王家坊村西南一公里,有一個300餘口人的小村莊,名叫“李莊”。它東與佛張村接壤,西隔禹丁路與前莊科村相鄰,南靠安莊村,西南與譚莊村搭界。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李莊村位置圖,點擊圖片可放大

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朱元璋一統天下,但此時的江山早已是遍地瘡痍,佈滿戰爭創傷。山東、河南、河北一帶到處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悲慘景象。

為儘快恢復農業生產、發展經濟,促進社會及人口均衡發展,以鞏固明王朝統治,明政府採取了一系列鼓勵移民的政策措施。由當時人口較為稠密的山西省先後向山東、河北、河南等區域移民,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遷移。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李家寨李氏三兄弟李仁、李信、李智被列為移民對象,被迫由山西省洪洞縣遷離故土。李仁遷往河南省李集村,李信遷往山東夏津李集村,李智則遷往高唐州李集村。據說,臨分別前,三兄弟的家父李滄公讓工匠精心鑄造了三尊價值不菲的“金佛”,分別交由三個兒子,作為日後李氏子孫相見相認的證物,父子爺們兒隨後是灑淚而別。

日月如梭,時光如電,轉眼間到了明朝末年,李氏一支李思桂由高唐州李集村遷往禹城縣西南,在王家坊村西南新建了一個村莊“李莊”。

因李思桂早在老家高唐州李集村的時候,就跟高唐州的“賽魯班”學習木匠手藝,擅長打造各式各樣的椅子,“李莊”立村以後,李思桂仍然重操舊業,經常到周邊村莊給大戶人家做椅子,特別是還曾經給縣太爺做過座椅。這一下子使他名氣大震,木匠手藝也迅速聞名十里八鄉。有人遂把他的村名“李莊”戲稱作“椅子匠莊”。從那開始,真正的村名“李莊”反而被許多人忽略了。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李莊”村因為人口較少,面積較小,周邊村莊的人們一直習慣性地俗稱其為“小李莊”。豈不知,辛寨鎮還有兩個村莊,分別為名副其實的“大李莊”和“小李莊”。為區分這三個村的村名,“文革”後,辛寨鄉政府分別將“大李莊”、“小李莊”村名改為“大李”“小李”。李莊村村名並沒有變化。然而,周邊村的莊鄉爺們兒依舊習慣性地稱“李莊”村為“小李莊”。致使許多郵寄到“李莊村”、“小李莊”的信函,經常錯寄到“小李莊”、“李莊村”,鬧出很多笑話。也讓郵局的工作人員頗傷腦筋。“文革”後,政府規範村名,將“椅子匠莊”名字正式定為“李莊”,並一直沿用至今天。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在椅子匠村發生的一場“金佛”械鬥

傳說,早在一百年前,為保護祖傳寶貝“金佛”,椅子匠莊與附近土匪之間曾經發生過一場死傷人命的械鬥,最終結局是椅子匠莊大獲全勝。

從那以後,土匪們每聽到椅子匠這三個字便渾身哆嗦,聞風喪膽,屁滾尿流。當年參與椅子匠莊奪“金佛”之戰的土匪更是懷恨在心,編排的一句順口溜“寧過黃泥崗,不走椅子匠”,至今仍在民間傳揚。椅子匠村的大名更是不脛而走。

話說清末民國初年,軍閥割據,社會黑暗,盜賊橫起,民不聊生。東鄉齊河黃河岸邊出了一夥土匪,晝伏夜出,專幹打家劫舍的勾當,地方政府拿他們也沒啥好辦法。

高唐州李集村李氏族人因家中突遇不測變故,便祕密將寶物“金佛”轉移至辛寨李莊,由同宗同族的員外李族長一同代為保管。但不知是李莊村村民有意炫耀,還是樹大招風,反正是不小心走漏了“金佛”消息。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一日,王家坊集市上宋家茶館,來了兩個趕集的陌生人,他們兩人年紀都在三十來歲左右,一矮一高,一胖一瘦,一黑一白,“矮胖子”長得體格健壯,黑麵粗糙,臉上有道傷疤,人送綽號“疤拉閻王”。“瘦高個”弱不禁風,麵皮白淨,臉蛋上有顆黑痣,黑痣上有三根紅毛特別顯眼,人送綽號為“白無常”。

他們一頭鑽進茶館,要了一壺小酒,四個小菜,便小酌起來。幾杯小酒下肚,就見“疤拉閻王”紅著臉,斜著眼,看著瘦子,嘴裡噴著髒話:

“媽的,哥哥讓你打聽的“金佛”下落的事,有著落了嗎?”

就見“白無常”畢恭畢敬,壓低聲音說:“老大,都打聽清楚了。就在椅子匠李族長手裡,就是---就是----”

“快你媽的說,還給我打啞謎啊!”

“白無常”吞吞吐吐地說:“聽周圍村裡的人講,椅子匠村裡沒有雜姓,李族長手裡有人有兵器,在村子裡很有威信,人也都很抱團,防守得嚴密不好惹。我勸老大咱還是別打“金佛”的主意了。說實話,聽說就是在椅子匠村裡搶只小母雞都難上加難啊!”

“疤拉閻王”一聽勃然大怒,哇哇怪叫,大罵道:“你他孃的放屁!長他人志氣,滅自己的威風!難道椅子匠村是銅牆鐵壁不成?既然知道了“金佛”下落,咱就應該立即回去立馬組織人,今天晚上趁著天黑,殺他個人仰馬翻!我就不信,咱還滅不了他,搶不走這“金佛”?!”。

說著,兩個人欠身離座,付了店賬,一前一後,搖搖晃晃地離了宋家茶館,打馬向東南而去。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剛才那兩個人的對話,早被宋家茶館的宋掌櫃,從窗外聽得一清二楚,宋掌櫃連忙打發店小二收拾殘席,自己則騎驢趕快去了椅子匠莊。見到李族長,就把聽到的消息一五一十相告。

李族長大吃一驚。

千恩萬謝,事不宜遲,送走宋掌櫃後,李族長馬上召集相關人員來他家商量對策。大家聽到這個消息,火冒三丈,義憤填膺,一致表示要“兵來將擋,水來土吞”。徹底將來犯的土匪消滅乾淨!

李族長見大家士氣高漲,便做了周密安排,並立即派人給老家高唐州李集村的同宗同祖兄弟送了信,要求晚飯後必須趕到椅子匠莊東北那片松樹林子裡埋伏,共同禦敵。不到兩個時辰,人馬便集合完畢。

李成(李族長在高唐州李集村的同宗同祖兄弟)帶著從高唐州李集村趕來的60餘人,在村東北樹林裡也埋伏隱蔽好。椅子匠村一貫有尚武的習慣,此時更是全民皆兵,村民都手持大刀、長矛、鐵杴、木棒等器械,做好迎戰準備。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接近子夜時分,就見遠處傳來馬掛鑾鈴聲,從正東方向來了一對人馬,足足有上百人,手裡抄著傢伙,領頭的正是白天宋家茶館裡出現的那個“疤拉閻王”。這時,探馬藍旗早已報告給李族長,眼見著土匪進入了伏擊圈,李族長手持土槍向天鳴放。聽到發令槍響,各路人馬立即手持器械殺奔而來,因為早有準備,大家便裡應外合,同時出擊,將土匪們層層包圍,殺了他個措手不及。

雙方展開肉搏戰。土匪死傷慘重。混戰中,“白無常”被長矛擊中,死於非命。“疤拉閻王”被大刀砍傷左肩,疼得齜牙咧嘴,見椅子匠村人多勢眾,佔不到半點便宜,就在馬上打了個呼哨,嘴裡說著黑話“風緊,撤乎!”。便帶領著殘兵敗將,向東南逃竄而去。

這場械鬥,終於以椅子匠村村民完勝而告終。土匪們“金佛”沒搶去,倒是把命搭上了好幾條。難怪從那以後,土匪發出了“寧過黃泥崗,不走椅子匠”的慨嘆。

事情雖然已過去了上百年,“金佛”早已不知去向,但關於“金佛”械鬥的傳奇故事,卻一直在李莊村四鄰八鄉廣為傳揚。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椅子匠村民國時期的一位知名人物

李莊村有一位著名的民國傳奇人物---國民黨抗日將領,名叫李文彥。

李文彥出生在一個富裕的財主家庭。少年時期讀私塾,他聰明好學,深受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的影響,接受了許多新思想,新事物。他立下宏偉大志,長大要投軍光宗耀祖,報效祖國。

19歲那年,他投筆從戎,以優異成績,考入黃埔軍校,接受專業的軍事訓練。他學習刻苦,成績優秀,畢業後,被分配到重慶某集團軍,先後任連長、營長、空軍飛行團上校團長。抗戰時期,國民黨組織的幾次重大對日會戰,他都率部參加,為地面部隊保駕護航,曾擊落數架倭寇飛機,立下赫赫戰功。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但李文彥仍愚忠於蔣家王朝。1949年,渡江戰役打響後,李文彥奉命攔截我軍渡江,給我解放大軍渡江製造了不少麻煩。戰役失敗後,蔣介石曾親自發報,命其速飛臺灣。

但我共產黨大軍沒有給他留下任何逃跑的機會。李文彥終在一次戰役中被我軍俘獲,並列為國民黨戰犯,關押於鄭州監獄服刑。期間,李文彥通過深入學習毛主席著作,在我監獄管理人員的耐心教育、說服下,在我黨統一戰線政策感召下,終於洗心革面,深刻反省了自己所犯的反人民罪行。通過不斷提高政治覺悟,最後終於接受了人民的改造,被鄭州監獄評選為“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得到政府寬大處理,提前特赦釋放。後被人民政府安置到鄭州福利院工作,最後在鄭州福利院病逝。

本文資料由李莊村退休教師李世華口述,下圖為李老師。

"

作者/王河北 誦讀/吳昆

在我的家鄉王家坊村西南一公里,有一個300餘口人的小村莊,名叫“李莊”。它東與佛張村接壤,西隔禹丁路與前莊科村相鄰,南靠安莊村,西南與譚莊村搭界。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李莊村位置圖,點擊圖片可放大

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朱元璋一統天下,但此時的江山早已是遍地瘡痍,佈滿戰爭創傷。山東、河南、河北一帶到處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悲慘景象。

為儘快恢復農業生產、發展經濟,促進社會及人口均衡發展,以鞏固明王朝統治,明政府採取了一系列鼓勵移民的政策措施。由當時人口較為稠密的山西省先後向山東、河北、河南等區域移民,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遷移。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李家寨李氏三兄弟李仁、李信、李智被列為移民對象,被迫由山西省洪洞縣遷離故土。李仁遷往河南省李集村,李信遷往山東夏津李集村,李智則遷往高唐州李集村。據說,臨分別前,三兄弟的家父李滄公讓工匠精心鑄造了三尊價值不菲的“金佛”,分別交由三個兒子,作為日後李氏子孫相見相認的證物,父子爺們兒隨後是灑淚而別。

日月如梭,時光如電,轉眼間到了明朝末年,李氏一支李思桂由高唐州李集村遷往禹城縣西南,在王家坊村西南新建了一個村莊“李莊”。

因李思桂早在老家高唐州李集村的時候,就跟高唐州的“賽魯班”學習木匠手藝,擅長打造各式各樣的椅子,“李莊”立村以後,李思桂仍然重操舊業,經常到周邊村莊給大戶人家做椅子,特別是還曾經給縣太爺做過座椅。這一下子使他名氣大震,木匠手藝也迅速聞名十里八鄉。有人遂把他的村名“李莊”戲稱作“椅子匠莊”。從那開始,真正的村名“李莊”反而被許多人忽略了。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李莊”村因為人口較少,面積較小,周邊村莊的人們一直習慣性地俗稱其為“小李莊”。豈不知,辛寨鎮還有兩個村莊,分別為名副其實的“大李莊”和“小李莊”。為區分這三個村的村名,“文革”後,辛寨鄉政府分別將“大李莊”、“小李莊”村名改為“大李”“小李”。李莊村村名並沒有變化。然而,周邊村的莊鄉爺們兒依舊習慣性地稱“李莊”村為“小李莊”。致使許多郵寄到“李莊村”、“小李莊”的信函,經常錯寄到“小李莊”、“李莊村”,鬧出很多笑話。也讓郵局的工作人員頗傷腦筋。“文革”後,政府規範村名,將“椅子匠莊”名字正式定為“李莊”,並一直沿用至今天。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在椅子匠村發生的一場“金佛”械鬥

傳說,早在一百年前,為保護祖傳寶貝“金佛”,椅子匠莊與附近土匪之間曾經發生過一場死傷人命的械鬥,最終結局是椅子匠莊大獲全勝。

從那以後,土匪們每聽到椅子匠這三個字便渾身哆嗦,聞風喪膽,屁滾尿流。當年參與椅子匠莊奪“金佛”之戰的土匪更是懷恨在心,編排的一句順口溜“寧過黃泥崗,不走椅子匠”,至今仍在民間傳揚。椅子匠村的大名更是不脛而走。

話說清末民國初年,軍閥割據,社會黑暗,盜賊橫起,民不聊生。東鄉齊河黃河岸邊出了一夥土匪,晝伏夜出,專幹打家劫舍的勾當,地方政府拿他們也沒啥好辦法。

高唐州李集村李氏族人因家中突遇不測變故,便祕密將寶物“金佛”轉移至辛寨李莊,由同宗同族的員外李族長一同代為保管。但不知是李莊村村民有意炫耀,還是樹大招風,反正是不小心走漏了“金佛”消息。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一日,王家坊集市上宋家茶館,來了兩個趕集的陌生人,他們兩人年紀都在三十來歲左右,一矮一高,一胖一瘦,一黑一白,“矮胖子”長得體格健壯,黑麵粗糙,臉上有道傷疤,人送綽號“疤拉閻王”。“瘦高個”弱不禁風,麵皮白淨,臉蛋上有顆黑痣,黑痣上有三根紅毛特別顯眼,人送綽號為“白無常”。

他們一頭鑽進茶館,要了一壺小酒,四個小菜,便小酌起來。幾杯小酒下肚,就見“疤拉閻王”紅著臉,斜著眼,看著瘦子,嘴裡噴著髒話:

“媽的,哥哥讓你打聽的“金佛”下落的事,有著落了嗎?”

就見“白無常”畢恭畢敬,壓低聲音說:“老大,都打聽清楚了。就在椅子匠李族長手裡,就是---就是----”

“快你媽的說,還給我打啞謎啊!”

“白無常”吞吞吐吐地說:“聽周圍村裡的人講,椅子匠村裡沒有雜姓,李族長手裡有人有兵器,在村子裡很有威信,人也都很抱團,防守得嚴密不好惹。我勸老大咱還是別打“金佛”的主意了。說實話,聽說就是在椅子匠村裡搶只小母雞都難上加難啊!”

“疤拉閻王”一聽勃然大怒,哇哇怪叫,大罵道:“你他孃的放屁!長他人志氣,滅自己的威風!難道椅子匠村是銅牆鐵壁不成?既然知道了“金佛”下落,咱就應該立即回去立馬組織人,今天晚上趁著天黑,殺他個人仰馬翻!我就不信,咱還滅不了他,搶不走這“金佛”?!”。

說著,兩個人欠身離座,付了店賬,一前一後,搖搖晃晃地離了宋家茶館,打馬向東南而去。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剛才那兩個人的對話,早被宋家茶館的宋掌櫃,從窗外聽得一清二楚,宋掌櫃連忙打發店小二收拾殘席,自己則騎驢趕快去了椅子匠莊。見到李族長,就把聽到的消息一五一十相告。

李族長大吃一驚。

千恩萬謝,事不宜遲,送走宋掌櫃後,李族長馬上召集相關人員來他家商量對策。大家聽到這個消息,火冒三丈,義憤填膺,一致表示要“兵來將擋,水來土吞”。徹底將來犯的土匪消滅乾淨!

李族長見大家士氣高漲,便做了周密安排,並立即派人給老家高唐州李集村的同宗同祖兄弟送了信,要求晚飯後必須趕到椅子匠莊東北那片松樹林子裡埋伏,共同禦敵。不到兩個時辰,人馬便集合完畢。

李成(李族長在高唐州李集村的同宗同祖兄弟)帶著從高唐州李集村趕來的60餘人,在村東北樹林裡也埋伏隱蔽好。椅子匠村一貫有尚武的習慣,此時更是全民皆兵,村民都手持大刀、長矛、鐵杴、木棒等器械,做好迎戰準備。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接近子夜時分,就見遠處傳來馬掛鑾鈴聲,從正東方向來了一對人馬,足足有上百人,手裡抄著傢伙,領頭的正是白天宋家茶館裡出現的那個“疤拉閻王”。這時,探馬藍旗早已報告給李族長,眼見著土匪進入了伏擊圈,李族長手持土槍向天鳴放。聽到發令槍響,各路人馬立即手持器械殺奔而來,因為早有準備,大家便裡應外合,同時出擊,將土匪們層層包圍,殺了他個措手不及。

雙方展開肉搏戰。土匪死傷慘重。混戰中,“白無常”被長矛擊中,死於非命。“疤拉閻王”被大刀砍傷左肩,疼得齜牙咧嘴,見椅子匠村人多勢眾,佔不到半點便宜,就在馬上打了個呼哨,嘴裡說著黑話“風緊,撤乎!”。便帶領著殘兵敗將,向東南逃竄而去。

這場械鬥,終於以椅子匠村村民完勝而告終。土匪們“金佛”沒搶去,倒是把命搭上了好幾條。難怪從那以後,土匪發出了“寧過黃泥崗,不走椅子匠”的慨嘆。

事情雖然已過去了上百年,“金佛”早已不知去向,但關於“金佛”械鬥的傳奇故事,卻一直在李莊村四鄰八鄉廣為傳揚。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椅子匠村民國時期的一位知名人物

李莊村有一位著名的民國傳奇人物---國民黨抗日將領,名叫李文彥。

李文彥出生在一個富裕的財主家庭。少年時期讀私塾,他聰明好學,深受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的影響,接受了許多新思想,新事物。他立下宏偉大志,長大要投軍光宗耀祖,報效祖國。

19歲那年,他投筆從戎,以優異成績,考入黃埔軍校,接受專業的軍事訓練。他學習刻苦,成績優秀,畢業後,被分配到重慶某集團軍,先後任連長、營長、空軍飛行團上校團長。抗戰時期,國民黨組織的幾次重大對日會戰,他都率部參加,為地面部隊保駕護航,曾擊落數架倭寇飛機,立下赫赫戰功。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但李文彥仍愚忠於蔣家王朝。1949年,渡江戰役打響後,李文彥奉命攔截我軍渡江,給我解放大軍渡江製造了不少麻煩。戰役失敗後,蔣介石曾親自發報,命其速飛臺灣。

但我共產黨大軍沒有給他留下任何逃跑的機會。李文彥終在一次戰役中被我軍俘獲,並列為國民黨戰犯,關押於鄭州監獄服刑。期間,李文彥通過深入學習毛主席著作,在我監獄管理人員的耐心教育、說服下,在我黨統一戰線政策感召下,終於洗心革面,深刻反省了自己所犯的反人民罪行。通過不斷提高政治覺悟,最後終於接受了人民的改造,被鄭州監獄評選為“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得到政府寬大處理,提前特赦釋放。後被人民政府安置到鄭州福利院工作,最後在鄭州福利院病逝。

本文資料由李莊村退休教師李世華口述,下圖為李老師。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作者簡介

"

作者/王河北 誦讀/吳昆

在我的家鄉王家坊村西南一公里,有一個300餘口人的小村莊,名叫“李莊”。它東與佛張村接壤,西隔禹丁路與前莊科村相鄰,南靠安莊村,西南與譚莊村搭界。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李莊村位置圖,點擊圖片可放大

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朱元璋一統天下,但此時的江山早已是遍地瘡痍,佈滿戰爭創傷。山東、河南、河北一帶到處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悲慘景象。

為儘快恢復農業生產、發展經濟,促進社會及人口均衡發展,以鞏固明王朝統治,明政府採取了一系列鼓勵移民的政策措施。由當時人口較為稠密的山西省先後向山東、河北、河南等區域移民,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遷移。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李家寨李氏三兄弟李仁、李信、李智被列為移民對象,被迫由山西省洪洞縣遷離故土。李仁遷往河南省李集村,李信遷往山東夏津李集村,李智則遷往高唐州李集村。據說,臨分別前,三兄弟的家父李滄公讓工匠精心鑄造了三尊價值不菲的“金佛”,分別交由三個兒子,作為日後李氏子孫相見相認的證物,父子爺們兒隨後是灑淚而別。

日月如梭,時光如電,轉眼間到了明朝末年,李氏一支李思桂由高唐州李集村遷往禹城縣西南,在王家坊村西南新建了一個村莊“李莊”。

因李思桂早在老家高唐州李集村的時候,就跟高唐州的“賽魯班”學習木匠手藝,擅長打造各式各樣的椅子,“李莊”立村以後,李思桂仍然重操舊業,經常到周邊村莊給大戶人家做椅子,特別是還曾經給縣太爺做過座椅。這一下子使他名氣大震,木匠手藝也迅速聞名十里八鄉。有人遂把他的村名“李莊”戲稱作“椅子匠莊”。從那開始,真正的村名“李莊”反而被許多人忽略了。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李莊”村因為人口較少,面積較小,周邊村莊的人們一直習慣性地俗稱其為“小李莊”。豈不知,辛寨鎮還有兩個村莊,分別為名副其實的“大李莊”和“小李莊”。為區分這三個村的村名,“文革”後,辛寨鄉政府分別將“大李莊”、“小李莊”村名改為“大李”“小李”。李莊村村名並沒有變化。然而,周邊村的莊鄉爺們兒依舊習慣性地稱“李莊”村為“小李莊”。致使許多郵寄到“李莊村”、“小李莊”的信函,經常錯寄到“小李莊”、“李莊村”,鬧出很多笑話。也讓郵局的工作人員頗傷腦筋。“文革”後,政府規範村名,將“椅子匠莊”名字正式定為“李莊”,並一直沿用至今天。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在椅子匠村發生的一場“金佛”械鬥

傳說,早在一百年前,為保護祖傳寶貝“金佛”,椅子匠莊與附近土匪之間曾經發生過一場死傷人命的械鬥,最終結局是椅子匠莊大獲全勝。

從那以後,土匪們每聽到椅子匠這三個字便渾身哆嗦,聞風喪膽,屁滾尿流。當年參與椅子匠莊奪“金佛”之戰的土匪更是懷恨在心,編排的一句順口溜“寧過黃泥崗,不走椅子匠”,至今仍在民間傳揚。椅子匠村的大名更是不脛而走。

話說清末民國初年,軍閥割據,社會黑暗,盜賊橫起,民不聊生。東鄉齊河黃河岸邊出了一夥土匪,晝伏夜出,專幹打家劫舍的勾當,地方政府拿他們也沒啥好辦法。

高唐州李集村李氏族人因家中突遇不測變故,便祕密將寶物“金佛”轉移至辛寨李莊,由同宗同族的員外李族長一同代為保管。但不知是李莊村村民有意炫耀,還是樹大招風,反正是不小心走漏了“金佛”消息。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一日,王家坊集市上宋家茶館,來了兩個趕集的陌生人,他們兩人年紀都在三十來歲左右,一矮一高,一胖一瘦,一黑一白,“矮胖子”長得體格健壯,黑麵粗糙,臉上有道傷疤,人送綽號“疤拉閻王”。“瘦高個”弱不禁風,麵皮白淨,臉蛋上有顆黑痣,黑痣上有三根紅毛特別顯眼,人送綽號為“白無常”。

他們一頭鑽進茶館,要了一壺小酒,四個小菜,便小酌起來。幾杯小酒下肚,就見“疤拉閻王”紅著臉,斜著眼,看著瘦子,嘴裡噴著髒話:

“媽的,哥哥讓你打聽的“金佛”下落的事,有著落了嗎?”

就見“白無常”畢恭畢敬,壓低聲音說:“老大,都打聽清楚了。就在椅子匠李族長手裡,就是---就是----”

“快你媽的說,還給我打啞謎啊!”

“白無常”吞吞吐吐地說:“聽周圍村裡的人講,椅子匠村裡沒有雜姓,李族長手裡有人有兵器,在村子裡很有威信,人也都很抱團,防守得嚴密不好惹。我勸老大咱還是別打“金佛”的主意了。說實話,聽說就是在椅子匠村裡搶只小母雞都難上加難啊!”

“疤拉閻王”一聽勃然大怒,哇哇怪叫,大罵道:“你他孃的放屁!長他人志氣,滅自己的威風!難道椅子匠村是銅牆鐵壁不成?既然知道了“金佛”下落,咱就應該立即回去立馬組織人,今天晚上趁著天黑,殺他個人仰馬翻!我就不信,咱還滅不了他,搶不走這“金佛”?!”。

說著,兩個人欠身離座,付了店賬,一前一後,搖搖晃晃地離了宋家茶館,打馬向東南而去。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剛才那兩個人的對話,早被宋家茶館的宋掌櫃,從窗外聽得一清二楚,宋掌櫃連忙打發店小二收拾殘席,自己則騎驢趕快去了椅子匠莊。見到李族長,就把聽到的消息一五一十相告。

李族長大吃一驚。

千恩萬謝,事不宜遲,送走宋掌櫃後,李族長馬上召集相關人員來他家商量對策。大家聽到這個消息,火冒三丈,義憤填膺,一致表示要“兵來將擋,水來土吞”。徹底將來犯的土匪消滅乾淨!

李族長見大家士氣高漲,便做了周密安排,並立即派人給老家高唐州李集村的同宗同祖兄弟送了信,要求晚飯後必須趕到椅子匠莊東北那片松樹林子裡埋伏,共同禦敵。不到兩個時辰,人馬便集合完畢。

李成(李族長在高唐州李集村的同宗同祖兄弟)帶著從高唐州李集村趕來的60餘人,在村東北樹林裡也埋伏隱蔽好。椅子匠村一貫有尚武的習慣,此時更是全民皆兵,村民都手持大刀、長矛、鐵杴、木棒等器械,做好迎戰準備。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接近子夜時分,就見遠處傳來馬掛鑾鈴聲,從正東方向來了一對人馬,足足有上百人,手裡抄著傢伙,領頭的正是白天宋家茶館裡出現的那個“疤拉閻王”。這時,探馬藍旗早已報告給李族長,眼見著土匪進入了伏擊圈,李族長手持土槍向天鳴放。聽到發令槍響,各路人馬立即手持器械殺奔而來,因為早有準備,大家便裡應外合,同時出擊,將土匪們層層包圍,殺了他個措手不及。

雙方展開肉搏戰。土匪死傷慘重。混戰中,“白無常”被長矛擊中,死於非命。“疤拉閻王”被大刀砍傷左肩,疼得齜牙咧嘴,見椅子匠村人多勢眾,佔不到半點便宜,就在馬上打了個呼哨,嘴裡說著黑話“風緊,撤乎!”。便帶領著殘兵敗將,向東南逃竄而去。

這場械鬥,終於以椅子匠村村民完勝而告終。土匪們“金佛”沒搶去,倒是把命搭上了好幾條。難怪從那以後,土匪發出了“寧過黃泥崗,不走椅子匠”的慨嘆。

事情雖然已過去了上百年,“金佛”早已不知去向,但關於“金佛”械鬥的傳奇故事,卻一直在李莊村四鄰八鄉廣為傳揚。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椅子匠村民國時期的一位知名人物

李莊村有一位著名的民國傳奇人物---國民黨抗日將領,名叫李文彥。

李文彥出生在一個富裕的財主家庭。少年時期讀私塾,他聰明好學,深受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的影響,接受了許多新思想,新事物。他立下宏偉大志,長大要投軍光宗耀祖,報效祖國。

19歲那年,他投筆從戎,以優異成績,考入黃埔軍校,接受專業的軍事訓練。他學習刻苦,成績優秀,畢業後,被分配到重慶某集團軍,先後任連長、營長、空軍飛行團上校團長。抗戰時期,國民黨組織的幾次重大對日會戰,他都率部參加,為地面部隊保駕護航,曾擊落數架倭寇飛機,立下赫赫戰功。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但李文彥仍愚忠於蔣家王朝。1949年,渡江戰役打響後,李文彥奉命攔截我軍渡江,給我解放大軍渡江製造了不少麻煩。戰役失敗後,蔣介石曾親自發報,命其速飛臺灣。

但我共產黨大軍沒有給他留下任何逃跑的機會。李文彥終在一次戰役中被我軍俘獲,並列為國民黨戰犯,關押於鄭州監獄服刑。期間,李文彥通過深入學習毛主席著作,在我監獄管理人員的耐心教育、說服下,在我黨統一戰線政策感召下,終於洗心革面,深刻反省了自己所犯的反人民罪行。通過不斷提高政治覺悟,最後終於接受了人民的改造,被鄭州監獄評選為“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得到政府寬大處理,提前特赦釋放。後被人民政府安置到鄭州福利院工作,最後在鄭州福利院病逝。

本文資料由李莊村退休教師李世華口述,下圖為李老師。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作者簡介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王河北,禹城人,中學高級教師,德州作家協會會員,平時愛好讀書、上網學習、旅遊,喜歡村志的挖掘與整理。文章散見《禹城市報》、《德州日報》,《德州晚報》報刊,《德州》《禹城與禹文化》《禹城文萃》等雜誌,《德州作家協會》、《長河副刊》《雪蓮傳媒》《九州作家》《山東精短文學微刊》、《史志花開》、《雷鳴文苑》《薔薇詩歌》《山東金融文學》《齊魯壹點》《人文禹城》、《今日頭條》《小樓夜聽》《暖人心聲》等網絡平臺。

誦讀者簡介

"

作者/王河北 誦讀/吳昆

在我的家鄉王家坊村西南一公里,有一個300餘口人的小村莊,名叫“李莊”。它東與佛張村接壤,西隔禹丁路與前莊科村相鄰,南靠安莊村,西南與譚莊村搭界。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李莊村位置圖,點擊圖片可放大

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朱元璋一統天下,但此時的江山早已是遍地瘡痍,佈滿戰爭創傷。山東、河南、河北一帶到處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悲慘景象。

為儘快恢復農業生產、發展經濟,促進社會及人口均衡發展,以鞏固明王朝統治,明政府採取了一系列鼓勵移民的政策措施。由當時人口較為稠密的山西省先後向山東、河北、河南等區域移民,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遷移。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李家寨李氏三兄弟李仁、李信、李智被列為移民對象,被迫由山西省洪洞縣遷離故土。李仁遷往河南省李集村,李信遷往山東夏津李集村,李智則遷往高唐州李集村。據說,臨分別前,三兄弟的家父李滄公讓工匠精心鑄造了三尊價值不菲的“金佛”,分別交由三個兒子,作為日後李氏子孫相見相認的證物,父子爺們兒隨後是灑淚而別。

日月如梭,時光如電,轉眼間到了明朝末年,李氏一支李思桂由高唐州李集村遷往禹城縣西南,在王家坊村西南新建了一個村莊“李莊”。

因李思桂早在老家高唐州李集村的時候,就跟高唐州的“賽魯班”學習木匠手藝,擅長打造各式各樣的椅子,“李莊”立村以後,李思桂仍然重操舊業,經常到周邊村莊給大戶人家做椅子,特別是還曾經給縣太爺做過座椅。這一下子使他名氣大震,木匠手藝也迅速聞名十里八鄉。有人遂把他的村名“李莊”戲稱作“椅子匠莊”。從那開始,真正的村名“李莊”反而被許多人忽略了。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李莊”村因為人口較少,面積較小,周邊村莊的人們一直習慣性地俗稱其為“小李莊”。豈不知,辛寨鎮還有兩個村莊,分別為名副其實的“大李莊”和“小李莊”。為區分這三個村的村名,“文革”後,辛寨鄉政府分別將“大李莊”、“小李莊”村名改為“大李”“小李”。李莊村村名並沒有變化。然而,周邊村的莊鄉爺們兒依舊習慣性地稱“李莊”村為“小李莊”。致使許多郵寄到“李莊村”、“小李莊”的信函,經常錯寄到“小李莊”、“李莊村”,鬧出很多笑話。也讓郵局的工作人員頗傷腦筋。“文革”後,政府規範村名,將“椅子匠莊”名字正式定為“李莊”,並一直沿用至今天。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在椅子匠村發生的一場“金佛”械鬥

傳說,早在一百年前,為保護祖傳寶貝“金佛”,椅子匠莊與附近土匪之間曾經發生過一場死傷人命的械鬥,最終結局是椅子匠莊大獲全勝。

從那以後,土匪們每聽到椅子匠這三個字便渾身哆嗦,聞風喪膽,屁滾尿流。當年參與椅子匠莊奪“金佛”之戰的土匪更是懷恨在心,編排的一句順口溜“寧過黃泥崗,不走椅子匠”,至今仍在民間傳揚。椅子匠村的大名更是不脛而走。

話說清末民國初年,軍閥割據,社會黑暗,盜賊橫起,民不聊生。東鄉齊河黃河岸邊出了一夥土匪,晝伏夜出,專幹打家劫舍的勾當,地方政府拿他們也沒啥好辦法。

高唐州李集村李氏族人因家中突遇不測變故,便祕密將寶物“金佛”轉移至辛寨李莊,由同宗同族的員外李族長一同代為保管。但不知是李莊村村民有意炫耀,還是樹大招風,反正是不小心走漏了“金佛”消息。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一日,王家坊集市上宋家茶館,來了兩個趕集的陌生人,他們兩人年紀都在三十來歲左右,一矮一高,一胖一瘦,一黑一白,“矮胖子”長得體格健壯,黑麵粗糙,臉上有道傷疤,人送綽號“疤拉閻王”。“瘦高個”弱不禁風,麵皮白淨,臉蛋上有顆黑痣,黑痣上有三根紅毛特別顯眼,人送綽號為“白無常”。

他們一頭鑽進茶館,要了一壺小酒,四個小菜,便小酌起來。幾杯小酒下肚,就見“疤拉閻王”紅著臉,斜著眼,看著瘦子,嘴裡噴著髒話:

“媽的,哥哥讓你打聽的“金佛”下落的事,有著落了嗎?”

就見“白無常”畢恭畢敬,壓低聲音說:“老大,都打聽清楚了。就在椅子匠李族長手裡,就是---就是----”

“快你媽的說,還給我打啞謎啊!”

“白無常”吞吞吐吐地說:“聽周圍村裡的人講,椅子匠村裡沒有雜姓,李族長手裡有人有兵器,在村子裡很有威信,人也都很抱團,防守得嚴密不好惹。我勸老大咱還是別打“金佛”的主意了。說實話,聽說就是在椅子匠村裡搶只小母雞都難上加難啊!”

“疤拉閻王”一聽勃然大怒,哇哇怪叫,大罵道:“你他孃的放屁!長他人志氣,滅自己的威風!難道椅子匠村是銅牆鐵壁不成?既然知道了“金佛”下落,咱就應該立即回去立馬組織人,今天晚上趁著天黑,殺他個人仰馬翻!我就不信,咱還滅不了他,搶不走這“金佛”?!”。

說著,兩個人欠身離座,付了店賬,一前一後,搖搖晃晃地離了宋家茶館,打馬向東南而去。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剛才那兩個人的對話,早被宋家茶館的宋掌櫃,從窗外聽得一清二楚,宋掌櫃連忙打發店小二收拾殘席,自己則騎驢趕快去了椅子匠莊。見到李族長,就把聽到的消息一五一十相告。

李族長大吃一驚。

千恩萬謝,事不宜遲,送走宋掌櫃後,李族長馬上召集相關人員來他家商量對策。大家聽到這個消息,火冒三丈,義憤填膺,一致表示要“兵來將擋,水來土吞”。徹底將來犯的土匪消滅乾淨!

李族長見大家士氣高漲,便做了周密安排,並立即派人給老家高唐州李集村的同宗同祖兄弟送了信,要求晚飯後必須趕到椅子匠莊東北那片松樹林子裡埋伏,共同禦敵。不到兩個時辰,人馬便集合完畢。

李成(李族長在高唐州李集村的同宗同祖兄弟)帶著從高唐州李集村趕來的60餘人,在村東北樹林裡也埋伏隱蔽好。椅子匠村一貫有尚武的習慣,此時更是全民皆兵,村民都手持大刀、長矛、鐵杴、木棒等器械,做好迎戰準備。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接近子夜時分,就見遠處傳來馬掛鑾鈴聲,從正東方向來了一對人馬,足足有上百人,手裡抄著傢伙,領頭的正是白天宋家茶館裡出現的那個“疤拉閻王”。這時,探馬藍旗早已報告給李族長,眼見著土匪進入了伏擊圈,李族長手持土槍向天鳴放。聽到發令槍響,各路人馬立即手持器械殺奔而來,因為早有準備,大家便裡應外合,同時出擊,將土匪們層層包圍,殺了他個措手不及。

雙方展開肉搏戰。土匪死傷慘重。混戰中,“白無常”被長矛擊中,死於非命。“疤拉閻王”被大刀砍傷左肩,疼得齜牙咧嘴,見椅子匠村人多勢眾,佔不到半點便宜,就在馬上打了個呼哨,嘴裡說著黑話“風緊,撤乎!”。便帶領著殘兵敗將,向東南逃竄而去。

這場械鬥,終於以椅子匠村村民完勝而告終。土匪們“金佛”沒搶去,倒是把命搭上了好幾條。難怪從那以後,土匪發出了“寧過黃泥崗,不走椅子匠”的慨嘆。

事情雖然已過去了上百年,“金佛”早已不知去向,但關於“金佛”械鬥的傳奇故事,卻一直在李莊村四鄰八鄉廣為傳揚。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椅子匠村民國時期的一位知名人物

李莊村有一位著名的民國傳奇人物---國民黨抗日將領,名叫李文彥。

李文彥出生在一個富裕的財主家庭。少年時期讀私塾,他聰明好學,深受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的影響,接受了許多新思想,新事物。他立下宏偉大志,長大要投軍光宗耀祖,報效祖國。

19歲那年,他投筆從戎,以優異成績,考入黃埔軍校,接受專業的軍事訓練。他學習刻苦,成績優秀,畢業後,被分配到重慶某集團軍,先後任連長、營長、空軍飛行團上校團長。抗戰時期,國民黨組織的幾次重大對日會戰,他都率部參加,為地面部隊保駕護航,曾擊落數架倭寇飛機,立下赫赫戰功。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但李文彥仍愚忠於蔣家王朝。1949年,渡江戰役打響後,李文彥奉命攔截我軍渡江,給我解放大軍渡江製造了不少麻煩。戰役失敗後,蔣介石曾親自發報,命其速飛臺灣。

但我共產黨大軍沒有給他留下任何逃跑的機會。李文彥終在一次戰役中被我軍俘獲,並列為國民黨戰犯,關押於鄭州監獄服刑。期間,李文彥通過深入學習毛主席著作,在我監獄管理人員的耐心教育、說服下,在我黨統一戰線政策感召下,終於洗心革面,深刻反省了自己所犯的反人民罪行。通過不斷提高政治覺悟,最後終於接受了人民的改造,被鄭州監獄評選為“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得到政府寬大處理,提前特赦釋放。後被人民政府安置到鄭州福利院工作,最後在鄭州福利院病逝。

本文資料由李莊村退休教師李世華口述,下圖為李老師。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作者簡介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王河北,禹城人,中學高級教師,德州作家協會會員,平時愛好讀書、上網學習、旅遊,喜歡村志的挖掘與整理。文章散見《禹城市報》、《德州日報》,《德州晚報》報刊,《德州》《禹城與禹文化》《禹城文萃》等雜誌,《德州作家協會》、《長河副刊》《雪蓮傳媒》《九州作家》《山東精短文學微刊》、《史志花開》、《雷鳴文苑》《薔薇詩歌》《山東金融文學》《齊魯壹點》《人文禹城》、《今日頭條》《小樓夜聽》《暖人心聲》等網絡平臺。

誦讀者簡介

辛寨鎮李莊村的那些歷史故事

吳昆,禹城潤禹水務有限公司員工,喜愛朗讀、唱歌,願意用聲音帶給大家快樂,用音色穿越時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