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地方文化|吉林傳說故事之十三|德源石橋的傳說'

"
"
吉林地方文化|吉林傳說故事之十三|德源石橋的傳說

吉林市是一座擁有300多年曆史的古城,其原名“吉林烏拉”滿語意為沿江的城池。19世紀吉林是東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早在3000多年前,這裡已是氏族部落的集居之地。明朝此地為“烏拉國”,明永樂十八年遼東都指揮使劉清奉命來松花江上造船,因此吉林市又有“船廠”之稱。公元1673年吉林建城,1674年康熙東巡時賦詩《松花江放船歌》,詩中有“連檣接艦屯江城”句,故吉林市素有“北國江城”之稱。吉林市還是京劇的第二故鄉,素有“書法城”之稱。1676年船廠改稱吉林烏拉。1948年3月9日吉林市解放,成立吉林市政府。1954年前是吉林省省會,是中國惟一一個市名與省名相同的城市。1994年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特產:“東北三寶”——人蔘、貂皮、鹿茸 ,四大景觀:霧凇奇觀/滑雪天堂/白山鬆水/滿族風情 ,吉林還有它鮮為人知的吉林市傳說故事——

"
吉林地方文化|吉林傳說故事之十三|德源石橋的傳說

吉林市是一座擁有300多年曆史的古城,其原名“吉林烏拉”滿語意為沿江的城池。19世紀吉林是東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早在3000多年前,這裡已是氏族部落的集居之地。明朝此地為“烏拉國”,明永樂十八年遼東都指揮使劉清奉命來松花江上造船,因此吉林市又有“船廠”之稱。公元1673年吉林建城,1674年康熙東巡時賦詩《松花江放船歌》,詩中有“連檣接艦屯江城”句,故吉林市素有“北國江城”之稱。吉林市還是京劇的第二故鄉,素有“書法城”之稱。1676年船廠改稱吉林烏拉。1948年3月9日吉林市解放,成立吉林市政府。1954年前是吉林省省會,是中國惟一一個市名與省名相同的城市。1994年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特產:“東北三寶”——人蔘、貂皮、鹿茸 ,四大景觀:霧凇奇觀/滑雪天堂/白山鬆水/滿族風情 ,吉林還有它鮮為人知的吉林市傳說故事——

吉林地方文化|吉林傳說故事之十三|德源石橋的傳說

吉林市西南面有一座石橋叫溫德橋。在早,這裡只是條又窄又矮的木板橋,天一下大雨,河水就溢過橋面,不能走人。每到這時,就有一個姓付的船伕在河上駕船擺渡,此人見錢眼開,凡是坐他船過河的人,必須付五吊錢,不給五吊錢,不管是誰也不讓上船。

有一天,有一個叫德源的道士要過河南去,當他走到河邊,見一個衣衫襤褸的老太太站在那裡流淚,就上前問道:“施主,你為何這樣難過?”那個老太太抹了把淚水說:“我女兒在河那邊住,有人捎來信說,她得了重病,要不行了,我要去看看她,可沒有錢我過不去河,怕是再也見不到我那可憐的孩子了……”說著,老太太嗚嗚地哭了起來。德源道士聽後,把身上僅有的五吊錢全都給了那老太太。那老太太千恩萬謝,上船過了河到那岸去了,可德源道士自己卻因無錢過河,無奈回到了城中。

從那天起,德源道士決心募捐築橋,為河兩岸人造福。他四處奔波、八方化緣,可募集來的錢卻遠遠不夠建一座橋。後來他給自己做了個木籠子,籠子裡插滿了尖銳的鐵釘,他把這個木籠放置在北山坎離宮人流熙攘的地方,每天在裡面“坐觀”。每當有人捐一筆款時,就拔掉一顆釘子。因為那些鐵釘正抵著他的皮膚,所以他從早到晚一動也不能動,那正是三伏的天氣,晌午時酷陽似火,他在籠子裡汗流浹背,一些過往行人實在看不下眼,就主動給他送來了水,可他卻一口也不喝,只是說:“給我一口水,不如捐上一文錢。”

德源道士面前的錢一天比一天多,籠子裡的鐵釘也一根一根地被拔掉了,可募捐來的錢仍然不夠造橋所用,他心裡非常著急。這一天,坎離宮前來了一位衣不遮體的老女人,她拄著木棍,顫顫抖抖地來到德源道士的木籠前,跪在地上說:“好人哪,好人哪!”說著,從懷裡掏出了個小布包,一層一層地打開,裡面包著的是五吊錢,她把錢全都拿出來,輕輕地放在了德源道士的面前,然後一顫一顫地離去,這人正是曾被德源道士資助過的老者。

這一幕,被一個叫牛子厚的大富商看到了,他非常感動,當下捐了一筆鉅款,拔掉了最後那顆直指向德源道士喉嚨的鐵釘。很快,一座二百多丈長的堅固石橋築成了。人們為了紀念德源道士,把這座橋叫德源橋。因為這橋是建在溫德河上,後來百姓們叫順了嘴,又把這橋叫成了“溫德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