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秋——故事與傳說

八月十五——中秋節,是一個後起的節日。

唐宋以前,七月十五(中元節、盂蘭盆節、鬼節)的盛大可能要超過今日的中秋。

中秋節的興起

“年怕中秋,月怕半”,可以用來形容當下人對中秋的看重!

但是,在古代專門紀述節令的書——六朝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唐朝人韓鄂的《歲華紀麗》裡,都沒有提到中秋這個節日。

隨意翻開一本《唐詩三百首》,寫清明、七夕、重陽、除夕、元宵的詩為數不少,寫中秋的卻只有韓愈的《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而韓愈的時代已經進入唐朝中晚期。

中秋節的真正興盛,大致要到明、清時代。特別是民間的店鋪,養成了三節結帳的慣例——也就是到過年、端午、中秋,計算盈虧,回收帳款。然後,一家人團團圓圓、開開心心過個節。

這樣,中秋也就成了大節!

"
中秋——故事與傳說

八月十五——中秋節,是一個後起的節日。

唐宋以前,七月十五(中元節、盂蘭盆節、鬼節)的盛大可能要超過今日的中秋。

中秋節的興起

“年怕中秋,月怕半”,可以用來形容當下人對中秋的看重!

但是,在古代專門紀述節令的書——六朝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唐朝人韓鄂的《歲華紀麗》裡,都沒有提到中秋這個節日。

隨意翻開一本《唐詩三百首》,寫清明、七夕、重陽、除夕、元宵的詩為數不少,寫中秋的卻只有韓愈的《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而韓愈的時代已經進入唐朝中晚期。

中秋節的真正興盛,大致要到明、清時代。特別是民間的店鋪,養成了三節結帳的慣例——也就是到過年、端午、中秋,計算盈虧,回收帳款。然後,一家人團團圓圓、開開心心過個節。

這樣,中秋也就成了大節!

中秋——故事與傳說

霓裳羽衣曲

當然,唐朝沒有中秋節,不等於沒有中秋賞月,而最著名的賞月要算唐明皇遊月宮。

唐明皇李隆基是有名的愛玩、會玩的風流天子,經常能玩出花樣來!

後宮裡妃子太多,唐明皇拿不定主意臨幸哪一個,就讓妃子們打扮得花枝招展,到花園裡去,蝴蝶落到那個妃子身上,就由那個妃子當晚侍駕。因此,也留下了“招蜂引蝶”的成語。

這樣一個天子,遊月宮的故事自然要安到他頭上。

據說,開元年間一箇中秋的晚上,唐明皇和道士羅公遠在長安宮中賞月,忽然說:如果能到月宮看看該有多好啊!

羅公遠說:陛下想去,這也不難!說完,就把手裡的柺杖往空中一擲,頓時變成一座銀色的長橋。

羅公遠陪唐明皇上了橋,大約走了幾十裡,離月亮越來越近,月光也越來越耀眼,寒氣逼人,最後到了一座宮殿。

羅公遠說:這就是月宮。

兩個人進了城,數百個仙女著白色長裙,正在殿前舞蹈,舞姿輕盈曼妙,非人間可比。特別是舞曲,抑揚宛轉,優雅動聽。

唐明皇精於音律,甚至被後人奉為戲曲祖師爺,但從沒有聽過這麼美妙的樂曲,就問羅公遠:這是什麼曲子?羅公遠說:這叫做“霓裳羽衣曲”!

唐明皇暗暗記下曲譜,回到人間,訓練宮中的樂師和舞女按照曲譜演奏、舞蹈。這就是《霓裳羽衣曲》的來源。

回來的路上,空中路過潞州城,月光如畫。唐明皇一時興起,吹了一曲笛子,還抓了一把銅錢從空中灑下。

"
中秋——故事與傳說

八月十五——中秋節,是一個後起的節日。

唐宋以前,七月十五(中元節、盂蘭盆節、鬼節)的盛大可能要超過今日的中秋。

中秋節的興起

“年怕中秋,月怕半”,可以用來形容當下人對中秋的看重!

但是,在古代專門紀述節令的書——六朝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唐朝人韓鄂的《歲華紀麗》裡,都沒有提到中秋這個節日。

隨意翻開一本《唐詩三百首》,寫清明、七夕、重陽、除夕、元宵的詩為數不少,寫中秋的卻只有韓愈的《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而韓愈的時代已經進入唐朝中晚期。

中秋節的真正興盛,大致要到明、清時代。特別是民間的店鋪,養成了三節結帳的慣例——也就是到過年、端午、中秋,計算盈虧,回收帳款。然後,一家人團團圓圓、開開心心過個節。

這樣,中秋也就成了大節!

中秋——故事與傳說

霓裳羽衣曲

當然,唐朝沒有中秋節,不等於沒有中秋賞月,而最著名的賞月要算唐明皇遊月宮。

唐明皇李隆基是有名的愛玩、會玩的風流天子,經常能玩出花樣來!

後宮裡妃子太多,唐明皇拿不定主意臨幸哪一個,就讓妃子們打扮得花枝招展,到花園裡去,蝴蝶落到那個妃子身上,就由那個妃子當晚侍駕。因此,也留下了“招蜂引蝶”的成語。

這樣一個天子,遊月宮的故事自然要安到他頭上。

據說,開元年間一箇中秋的晚上,唐明皇和道士羅公遠在長安宮中賞月,忽然說:如果能到月宮看看該有多好啊!

羅公遠說:陛下想去,這也不難!說完,就把手裡的柺杖往空中一擲,頓時變成一座銀色的長橋。

羅公遠陪唐明皇上了橋,大約走了幾十裡,離月亮越來越近,月光也越來越耀眼,寒氣逼人,最後到了一座宮殿。

羅公遠說:這就是月宮。

兩個人進了城,數百個仙女著白色長裙,正在殿前舞蹈,舞姿輕盈曼妙,非人間可比。特別是舞曲,抑揚宛轉,優雅動聽。

唐明皇精於音律,甚至被後人奉為戲曲祖師爺,但從沒有聽過這麼美妙的樂曲,就問羅公遠:這是什麼曲子?羅公遠說:這叫做“霓裳羽衣曲”!

唐明皇暗暗記下曲譜,回到人間,訓練宮中的樂師和舞女按照曲譜演奏、舞蹈。這就是《霓裳羽衣曲》的來源。

回來的路上,空中路過潞州城,月光如畫。唐明皇一時興起,吹了一曲笛子,還抓了一把銅錢從空中灑下。

中秋——故事與傳說

過了十多天,潞州官員報告說:八月十五夜裡,空中有神仙奏樂,還下了一陣錢雨。他們哪裡知道,那是皇帝乾的!

唐朝的好多小說,像《神仙感遇傳》、《仙傳拾遺》都記載了這個故事,情節大同小異。不過,給唐明皇施法術的人,除了羅公遠,有的說是葉法善,有的說是張果老。

吃月餅殺韃子

八月十五——吃月餅,也是後起的節俗。據說,跟元朝蒙古人有關,明朝小說、筆記裡有很多記載。

蒙古人統一中國,建立元朝以後,實際種族統治。被統治者還要被分成“十流”: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後世,“臭老九”的說法就從這裡來。

這樣的統治,必然招致漢人的反抗,再加蒙古人人數上處於劣勢,統治更加嚴厲。

十戶人家就要派一個蒙古頭目監督,而且不準漢人私藏武器,連廚房裡的菜刀,也只許十家合用一把。蒙古人私下裡被漢人稱為“韃子”。

這麼嚴密的控制,通風報信都很困難,怎麼傳遞消息呢?

於是,有個聰明人——民間傳說是劉伯溫,想了個辦法,說今年要有冬瘟,八月十五的時候買月餅吃,就能保平安。人們就一窩風地去買月餅。

買回家,掰開月餅,發現餡裡有一張紙條,約定中秋夜大家一齊動手,殺掉管制漢人的“韃子”。

起義最後成功,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也就傳了下來。

傳說畢竟是傳說,但是很多地區民間還有八月十五“吃月餅,殺韃子”的諺語。

玉兔和金蟾

說中秋節,就離不開月亮。

有關月亮的故事和傳說很多,筆者曾寫過一篇《中秋之月亮傳說》,就不重複了,只說一說跟月亮有關的民俗。

有一句諺語,叫“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

好多人以為是說,八月十五的時候容易陰天,雲彩遮擋住月亮;正月十五的時候容易下雪,打在花燈上。

其實,這句諺語的真正意思是:如果今年“八月十五雲遮月”,來年“正月十五”就要“雪打燈”。

是不是這樣呢?

也許偶爾會有相合,但說能準確預測,肯定不靠譜。就像民間諺語講:乾淨冬至邋遢年,就是說如果冬至天晴,過年就不會是好天氣,是一樣的道理。

以前,農家還有一個說法,認為中秋節下雨,兔子就不生崽,所以必須在兔籠上掛一盞小圓燈籠,代替月亮。

沿海一帶的漁民,還有“中秋不見月,珍珠收成薄”的說法。

民間甚至嚇唬小孩子,八月十五不準戲弄兔子,捉癩蛤蟆。否則,將來會生兔脣兒子、長癩瘡。

這些都是因為月亮裡有玉兔和金蟾的傳說,以及珍珠和月亮一樣又圓又亮。

明清的時候,秀才們參加鄉試,大致在中秋前後。如果有幸中舉,就稱為“蟾宮折桂”。所謂“蟾宮”,也是因為傳說月亮中有金蟾,得月魄之精光。

時光荏苒,日月穿梭。

商人們沒有了三節結帳收款,普通人沒有了那麼多故事和傳說,小孩子們也沒有了那麼多忌諱!

傳統在慢慢銷蝕!剩下的,還有什麼呢?

來源:弘德新國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