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知識付費的投資,投資人都愈加謹慎了'

"

創客貓注:本文來源於以“探索·破局”為主題的“2019年度知識服務行業峰會”上,微影資本執行董事吳麗、華蓋資本早期版塊合夥人張生太、好未來產業基金執行董事張魯遠、三千資本董事總經理石如麗圍繞《投資人共話,知識服務行業的天花板》主題展開的圓桌對話。青松基金投資副總裁孟德洋擔任圓桌主持人。


"

創客貓注:本文來源於以“探索·破局”為主題的“2019年度知識服務行業峰會”上,微影資本執行董事吳麗、華蓋資本早期版塊合夥人張生太、好未來產業基金執行董事張魯遠、三千資本董事總經理石如麗圍繞《投資人共話,知識服務行業的天花板》主題展開的圓桌對話。青松基金投資副總裁孟德洋擔任圓桌主持人。


對於知識付費的投資,投資人都愈加謹慎了


張生太表示,今天的創業者焦慮核心是增長的過程,以前是流量思維,現在從流量思維轉到用戶思維,最重要是解決這些事情,讓知識創業或者知識服務相關的創業項目能夠持續的成長,大家最後要做精品內容,同時做好對用戶的服務,最終轉向用戶思維,為用戶創造價值,這樣才可以持續發展。

從2018年以來,知識付費領域就開始進入相對的低潮期,與會嘉賓都表示了相同的觀點,對知識付費領域的投資更加謹慎了。吳麗表示,現在很多知識付費項目的復購率比起前兩年已經差很多,如何提高用戶的復購率成為很關鍵的問題。另外,大部分的領域已經有創業者在涉及了,很難看到新的機會出來,所以微影資本今年沒有太入局看知識付費行業,反而是看教育行業。“現在有很多知識付費公司往教育公司轉,但是知識付費與教育間有很大的差距,團隊能不能完成這樣的裂變與轉變,這對整個行業來講有蠻高的要求。”

張魯遠認為,知識服務是所有行業的一種變現模式,在項目選擇上他們有個邏輯,把知識付費看作上半場,知識服務看作下半場,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你收到錢的時候,是服務已經結束了,還是服務剛剛開始。他指出,“要注意的是在知識付費階段,很多媒體人特別適合轉型來做,但是一旦轉到知識服務裡面,要把你的團隊的服務短板補上,不然可能從投資人的視角會因為你的服務能力不足而否定掉對你的投資。”

對於知識付費、知識服務未來的出路,石如麗提到,未來知識服務平臺也許會朝兩個方向發展:提供深度學習的知識教育平臺和提供“泛學習”的綜合性知識服務平臺。提供深度學習的知識教育平臺更偏向線上教育範疇,而綜合性知識服務平臺可以作為主流教育方式的補充和延續,通過優質內容吸引用戶學習、讓用戶學習後看到一定的效果並通過平臺運營來激勵用戶持續性的學習,平臺在內容方面可以跳出常見的財經、職場、成功、情商等話題,增加一些更加貼近日常生活、更加接地氣的內容,同時拓展下沉市場,做內容下沉和用戶下沉也是值得關注的方向。

以下為對話實錄:(經創客貓編輯,有所刪減)


"

創客貓注:本文來源於以“探索·破局”為主題的“2019年度知識服務行業峰會”上,微影資本執行董事吳麗、華蓋資本早期版塊合夥人張生太、好未來產業基金執行董事張魯遠、三千資本董事總經理石如麗圍繞《投資人共話,知識服務行業的天花板》主題展開的圓桌對話。青松基金投資副總裁孟德洋擔任圓桌主持人。


對於知識付費的投資,投資人都愈加謹慎了


張生太表示,今天的創業者焦慮核心是增長的過程,以前是流量思維,現在從流量思維轉到用戶思維,最重要是解決這些事情,讓知識創業或者知識服務相關的創業項目能夠持續的成長,大家最後要做精品內容,同時做好對用戶的服務,最終轉向用戶思維,為用戶創造價值,這樣才可以持續發展。

從2018年以來,知識付費領域就開始進入相對的低潮期,與會嘉賓都表示了相同的觀點,對知識付費領域的投資更加謹慎了。吳麗表示,現在很多知識付費項目的復購率比起前兩年已經差很多,如何提高用戶的復購率成為很關鍵的問題。另外,大部分的領域已經有創業者在涉及了,很難看到新的機會出來,所以微影資本今年沒有太入局看知識付費行業,反而是看教育行業。“現在有很多知識付費公司往教育公司轉,但是知識付費與教育間有很大的差距,團隊能不能完成這樣的裂變與轉變,這對整個行業來講有蠻高的要求。”

張魯遠認為,知識服務是所有行業的一種變現模式,在項目選擇上他們有個邏輯,把知識付費看作上半場,知識服務看作下半場,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你收到錢的時候,是服務已經結束了,還是服務剛剛開始。他指出,“要注意的是在知識付費階段,很多媒體人特別適合轉型來做,但是一旦轉到知識服務裡面,要把你的團隊的服務短板補上,不然可能從投資人的視角會因為你的服務能力不足而否定掉對你的投資。”

對於知識付費、知識服務未來的出路,石如麗提到,未來知識服務平臺也許會朝兩個方向發展:提供深度學習的知識教育平臺和提供“泛學習”的綜合性知識服務平臺。提供深度學習的知識教育平臺更偏向線上教育範疇,而綜合性知識服務平臺可以作為主流教育方式的補充和延續,通過優質內容吸引用戶學習、讓用戶學習後看到一定的效果並通過平臺運營來激勵用戶持續性的學習,平臺在內容方面可以跳出常見的財經、職場、成功、情商等話題,增加一些更加貼近日常生活、更加接地氣的內容,同時拓展下沉市場,做內容下沉和用戶下沉也是值得關注的方向。

以下為對話實錄:(經創客貓編輯,有所刪減)


對於知識付費的投資,投資人都愈加謹慎了


微影資本執行董事吳麗

知識付費是解決焦慮還是販賣焦慮?

孟德洋:三四年前大家說知識付費解決焦慮問題,隨著時間推演,很多人說知識付費背後在販賣焦慮,包括正面、反面,大家覺得原因是什麼?

吳麗:關於販賣焦慮的問題,其實從2018年開始整個知識付費的市場還是魚龍混雜的狀態,有很好的內容,也有很糟糕的內容。確實有一些內容為了所謂的利益與變現,是在刻意販賣焦慮。但是也有一批人在堅持好的內容,從用戶本身出發。

我覺得我們要分兩個層次來看,好的內容確實可以解決一定的焦慮,但是也確實有一些販賣焦慮的內容,我覺得這是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很自然而然存在的問題

張生太:我們看一下知識付費的興起,它是在移動互聯網支付與移動互聯網起來之後,大家基於碎片化的背景下產生的,這些都是製造焦慮與販賣焦慮的過程。知識沒有錯,像好未來、新東方都是這樣的。

教育需要製造焦慮與販賣焦慮的過程,今天的創業者焦慮核心是增長的過程,以前是流量思維,現在我們從流量思維轉到用戶思維,最重要是解決這些事情,讓知識創業或者知識服務相關的創業項目能夠持續的成長,大家最後要做精品內容,同時做好對用戶的服務,最終轉向用戶思維,為用戶創造價值,這樣才可以持續發展。

張魯遠:要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問題。知識付費從定義來看的話,早期是在線新型出版物,可以說成在線書籍。我們看看書籍當年的發展經歷了哪些?第一個階段是彰顯身份,第二個階段緩解焦慮,第三個階段真正學習知識技能。

現在時間恰恰處在從第二個階段到第三個階段變化過程當中,大家感覺到市場表面上沒有那麼火爆了,但是剛剛開始。我想說的是第三階段,我們把知識服務定義為第三階段的話,大家一定要做好服務,因為知識付費越來越不像是一個出版物,而是學習與教育的過程。你做成學習與教育的過程,教學練測評,形成一個閉環,才能把更好的結果交付到用戶手裡。我覺得這塊是未來創業者要注意把握的方向,雖然都叫知識服務或者叫知識付費,但是我們的方向是在變化的。

石如麗:大道理我們都懂,但為什麼我們還會焦慮?因為我們今天是處在信息高度發展、快節奏、高度競爭的環境,焦慮肯定是普遍存在的。而有一些知識產業的內容產出方有目的性地製造一些恐慌,激化大家的焦慮,比如說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比優秀的人比你更努力。我們看到這樣的話題,感覺比打了雞血一樣,會引導一些人進行衝動性的消費。但是他們花了錢買了課之後,發現對自己的技能沒有什麼提升幫助,於是給知識付費扣上販賣焦慮的帽子,我覺得這確實是很不好的,投資人也很鄙視這樣的標題黨。

2018年以來,已經有不少平臺在強調要從知識付費轉型知識服務,我覺得服務其實是強調要有優質的內容加優質的服務,讓大部分用戶對於知識付費這件事情,從衝動性消費迴歸到理性常態化的持續消費。對於整個行業來講這是必然的發展過程,也是比較良性的發展。

對於能不能解決焦慮,我覺得通過我們輕度碎片化的學習解決焦慮,確實可能會起到安慰劑的作用,但是我們不能害怕焦慮,我覺得焦慮也是一個好事情。


"

創客貓注:本文來源於以“探索·破局”為主題的“2019年度知識服務行業峰會”上,微影資本執行董事吳麗、華蓋資本早期版塊合夥人張生太、好未來產業基金執行董事張魯遠、三千資本董事總經理石如麗圍繞《投資人共話,知識服務行業的天花板》主題展開的圓桌對話。青松基金投資副總裁孟德洋擔任圓桌主持人。


對於知識付費的投資,投資人都愈加謹慎了


張生太表示,今天的創業者焦慮核心是增長的過程,以前是流量思維,現在從流量思維轉到用戶思維,最重要是解決這些事情,讓知識創業或者知識服務相關的創業項目能夠持續的成長,大家最後要做精品內容,同時做好對用戶的服務,最終轉向用戶思維,為用戶創造價值,這樣才可以持續發展。

從2018年以來,知識付費領域就開始進入相對的低潮期,與會嘉賓都表示了相同的觀點,對知識付費領域的投資更加謹慎了。吳麗表示,現在很多知識付費項目的復購率比起前兩年已經差很多,如何提高用戶的復購率成為很關鍵的問題。另外,大部分的領域已經有創業者在涉及了,很難看到新的機會出來,所以微影資本今年沒有太入局看知識付費行業,反而是看教育行業。“現在有很多知識付費公司往教育公司轉,但是知識付費與教育間有很大的差距,團隊能不能完成這樣的裂變與轉變,這對整個行業來講有蠻高的要求。”

張魯遠認為,知識服務是所有行業的一種變現模式,在項目選擇上他們有個邏輯,把知識付費看作上半場,知識服務看作下半場,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你收到錢的時候,是服務已經結束了,還是服務剛剛開始。他指出,“要注意的是在知識付費階段,很多媒體人特別適合轉型來做,但是一旦轉到知識服務裡面,要把你的團隊的服務短板補上,不然可能從投資人的視角會因為你的服務能力不足而否定掉對你的投資。”

對於知識付費、知識服務未來的出路,石如麗提到,未來知識服務平臺也許會朝兩個方向發展:提供深度學習的知識教育平臺和提供“泛學習”的綜合性知識服務平臺。提供深度學習的知識教育平臺更偏向線上教育範疇,而綜合性知識服務平臺可以作為主流教育方式的補充和延續,通過優質內容吸引用戶學習、讓用戶學習後看到一定的效果並通過平臺運營來激勵用戶持續性的學習,平臺在內容方面可以跳出常見的財經、職場、成功、情商等話題,增加一些更加貼近日常生活、更加接地氣的內容,同時拓展下沉市場,做內容下沉和用戶下沉也是值得關注的方向。

以下為對話實錄:(經創客貓編輯,有所刪減)


對於知識付費的投資,投資人都愈加謹慎了


微影資本執行董事吳麗

知識付費是解決焦慮還是販賣焦慮?

孟德洋:三四年前大家說知識付費解決焦慮問題,隨著時間推演,很多人說知識付費背後在販賣焦慮,包括正面、反面,大家覺得原因是什麼?

吳麗:關於販賣焦慮的問題,其實從2018年開始整個知識付費的市場還是魚龍混雜的狀態,有很好的內容,也有很糟糕的內容。確實有一些內容為了所謂的利益與變現,是在刻意販賣焦慮。但是也有一批人在堅持好的內容,從用戶本身出發。

我覺得我們要分兩個層次來看,好的內容確實可以解決一定的焦慮,但是也確實有一些販賣焦慮的內容,我覺得這是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很自然而然存在的問題

張生太:我們看一下知識付費的興起,它是在移動互聯網支付與移動互聯網起來之後,大家基於碎片化的背景下產生的,這些都是製造焦慮與販賣焦慮的過程。知識沒有錯,像好未來、新東方都是這樣的。

教育需要製造焦慮與販賣焦慮的過程,今天的創業者焦慮核心是增長的過程,以前是流量思維,現在我們從流量思維轉到用戶思維,最重要是解決這些事情,讓知識創業或者知識服務相關的創業項目能夠持續的成長,大家最後要做精品內容,同時做好對用戶的服務,最終轉向用戶思維,為用戶創造價值,這樣才可以持續發展。

張魯遠:要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問題。知識付費從定義來看的話,早期是在線新型出版物,可以說成在線書籍。我們看看書籍當年的發展經歷了哪些?第一個階段是彰顯身份,第二個階段緩解焦慮,第三個階段真正學習知識技能。

現在時間恰恰處在從第二個階段到第三個階段變化過程當中,大家感覺到市場表面上沒有那麼火爆了,但是剛剛開始。我想說的是第三階段,我們把知識服務定義為第三階段的話,大家一定要做好服務,因為知識付費越來越不像是一個出版物,而是學習與教育的過程。你做成學習與教育的過程,教學練測評,形成一個閉環,才能把更好的結果交付到用戶手裡。我覺得這塊是未來創業者要注意把握的方向,雖然都叫知識服務或者叫知識付費,但是我們的方向是在變化的。

石如麗:大道理我們都懂,但為什麼我們還會焦慮?因為我們今天是處在信息高度發展、快節奏、高度競爭的環境,焦慮肯定是普遍存在的。而有一些知識產業的內容產出方有目的性地製造一些恐慌,激化大家的焦慮,比如說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比優秀的人比你更努力。我們看到這樣的話題,感覺比打了雞血一樣,會引導一些人進行衝動性的消費。但是他們花了錢買了課之後,發現對自己的技能沒有什麼提升幫助,於是給知識付費扣上販賣焦慮的帽子,我覺得這確實是很不好的,投資人也很鄙視這樣的標題黨。

2018年以來,已經有不少平臺在強調要從知識付費轉型知識服務,我覺得服務其實是強調要有優質的內容加優質的服務,讓大部分用戶對於知識付費這件事情,從衝動性消費迴歸到理性常態化的持續消費。對於整個行業來講這是必然的發展過程,也是比較良性的發展。

對於能不能解決焦慮,我覺得通過我們輕度碎片化的學習解決焦慮,確實可能會起到安慰劑的作用,但是我們不能害怕焦慮,我覺得焦慮也是一個好事情。


對於知識付費的投資,投資人都愈加謹慎了


華蓋資本早期版塊合夥人張生太

投資人對知識付費領域的投資愈發謹慎

孟德洋:從投資的角度來講,大家還會不會看知識付費的項目,看的話覺得是早期有機會,還是後期更有機會?

吳麗:微影資本2019年沒有投過一個知識付費的案子,2017、2018年投了很多。今天反過頭來看知識付費公司,我自己感覺到整個行業進入明朗的階段第二,整個行業進入很苦逼的階段。

逐漸明朗是,大家覺得這個行業是挺好賺錢的行業,我稍微有一些影響力,我賣點內容很容易變現,跟平臺五五分,但是現在來看有CP方變得弱勢了。你跟平臺博弈的時候,拿到越來越少了。這是第一。

第二,因為整個行業存在亂局,包括存在販賣焦慮的問題,其實用戶也在不斷成長的過程當中,用戶對於內容選擇的門檻跟選擇的難度也在加大。最開始很多人是非理性消費,但今天很多人是很理性地消費知識付費,你說服用戶買單的事情比原來更難了。

第三,我們也看到很多知識付費的公司,目前的復購率已經比2017、2018年差很多,如何提高用戶的復購率成為很關鍵的問題。現在整個流量已經過去了,所以你不斷拉新的獲客成本也在增加。怎麼樣提高復購,這是很多公司非常核心的問題,不管是頭部的平臺性公司,還是之前看到的明星項目,大家都在解決復購的問題。

另外,從我們這邊來講,我們覺得整個知識付費的行業從目前所覆蓋的一些人群來講,大部分都有一些創業者在涉及,所以我們很難看到新的機會出來。對此我們是持相對比較謹慎的態度,所以今年沒有太入局看知識付費行業。

我們反而是看教育行業,怎麼樣從輕知識到教育的轉變,我們開始往教育方向轉。我們也知道現在有很多知識付費公司往教育公司轉,但是知識付費與教育間有很大的差距,團隊能不能完成這樣的裂變與轉變,這對整個行業來講有蠻高的要求。

張生太:知識付費這一塊確實從2018、2019年比較難投,我們越來越謹慎。一般投早期項目的話,還是看人,以及做事情的初心。現在即使有好的內容,在流量增長結束的階段,要再跑出來的難度非常大。所以早期投資在知識付費領域,非常有難度。看後面的增長與PE的倍數,確實頭部的項目由於前期的高估,加上二級市場的情況,這樣子項目PE估值倍數已經非常高,中後期投的話也比較困難。

我們這塊的佈局從2018、2019年相對更少,更謹慎,更多是跳出知識付費,可能會延伸到一些細分的領域,像企業服務。第二,與教育結合在一起,像學齡前的少兒這塊有一些空間。知識服務作為獲客引流方式與區隔細分市場的手段,在現在流量減少的情況下,與線下的結合,從純線下輕的部分越來越往重走,最終需要人的服務。

這主要是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解決知識付費APP值相對比較低,線上課程在99-299元,轉到線下服務,可能輕鬆能做到兩三千,或者是可以有過萬。第二,通過有溫度的服務,來解決一部分復購的問題。

怎麼從流量思維切到做內容,最終為用戶創造價值,這是整個知識付費創業者們需要深度思考的問題。就是在線上增長紅利結束的情況下,如何更深地做好針對用戶服務,為用戶創造新的價值,這樣還能夠有持續耕耘走出來的機會。


"

創客貓注:本文來源於以“探索·破局”為主題的“2019年度知識服務行業峰會”上,微影資本執行董事吳麗、華蓋資本早期版塊合夥人張生太、好未來產業基金執行董事張魯遠、三千資本董事總經理石如麗圍繞《投資人共話,知識服務行業的天花板》主題展開的圓桌對話。青松基金投資副總裁孟德洋擔任圓桌主持人。


對於知識付費的投資,投資人都愈加謹慎了


張生太表示,今天的創業者焦慮核心是增長的過程,以前是流量思維,現在從流量思維轉到用戶思維,最重要是解決這些事情,讓知識創業或者知識服務相關的創業項目能夠持續的成長,大家最後要做精品內容,同時做好對用戶的服務,最終轉向用戶思維,為用戶創造價值,這樣才可以持續發展。

從2018年以來,知識付費領域就開始進入相對的低潮期,與會嘉賓都表示了相同的觀點,對知識付費領域的投資更加謹慎了。吳麗表示,現在很多知識付費項目的復購率比起前兩年已經差很多,如何提高用戶的復購率成為很關鍵的問題。另外,大部分的領域已經有創業者在涉及了,很難看到新的機會出來,所以微影資本今年沒有太入局看知識付費行業,反而是看教育行業。“現在有很多知識付費公司往教育公司轉,但是知識付費與教育間有很大的差距,團隊能不能完成這樣的裂變與轉變,這對整個行業來講有蠻高的要求。”

張魯遠認為,知識服務是所有行業的一種變現模式,在項目選擇上他們有個邏輯,把知識付費看作上半場,知識服務看作下半場,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你收到錢的時候,是服務已經結束了,還是服務剛剛開始。他指出,“要注意的是在知識付費階段,很多媒體人特別適合轉型來做,但是一旦轉到知識服務裡面,要把你的團隊的服務短板補上,不然可能從投資人的視角會因為你的服務能力不足而否定掉對你的投資。”

對於知識付費、知識服務未來的出路,石如麗提到,未來知識服務平臺也許會朝兩個方向發展:提供深度學習的知識教育平臺和提供“泛學習”的綜合性知識服務平臺。提供深度學習的知識教育平臺更偏向線上教育範疇,而綜合性知識服務平臺可以作為主流教育方式的補充和延續,通過優質內容吸引用戶學習、讓用戶學習後看到一定的效果並通過平臺運營來激勵用戶持續性的學習,平臺在內容方面可以跳出常見的財經、職場、成功、情商等話題,增加一些更加貼近日常生活、更加接地氣的內容,同時拓展下沉市場,做內容下沉和用戶下沉也是值得關注的方向。

以下為對話實錄:(經創客貓編輯,有所刪減)


對於知識付費的投資,投資人都愈加謹慎了


微影資本執行董事吳麗

知識付費是解決焦慮還是販賣焦慮?

孟德洋:三四年前大家說知識付費解決焦慮問題,隨著時間推演,很多人說知識付費背後在販賣焦慮,包括正面、反面,大家覺得原因是什麼?

吳麗:關於販賣焦慮的問題,其實從2018年開始整個知識付費的市場還是魚龍混雜的狀態,有很好的內容,也有很糟糕的內容。確實有一些內容為了所謂的利益與變現,是在刻意販賣焦慮。但是也有一批人在堅持好的內容,從用戶本身出發。

我覺得我們要分兩個層次來看,好的內容確實可以解決一定的焦慮,但是也確實有一些販賣焦慮的內容,我覺得這是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很自然而然存在的問題

張生太:我們看一下知識付費的興起,它是在移動互聯網支付與移動互聯網起來之後,大家基於碎片化的背景下產生的,這些都是製造焦慮與販賣焦慮的過程。知識沒有錯,像好未來、新東方都是這樣的。

教育需要製造焦慮與販賣焦慮的過程,今天的創業者焦慮核心是增長的過程,以前是流量思維,現在我們從流量思維轉到用戶思維,最重要是解決這些事情,讓知識創業或者知識服務相關的創業項目能夠持續的成長,大家最後要做精品內容,同時做好對用戶的服務,最終轉向用戶思維,為用戶創造價值,這樣才可以持續發展。

張魯遠:要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問題。知識付費從定義來看的話,早期是在線新型出版物,可以說成在線書籍。我們看看書籍當年的發展經歷了哪些?第一個階段是彰顯身份,第二個階段緩解焦慮,第三個階段真正學習知識技能。

現在時間恰恰處在從第二個階段到第三個階段變化過程當中,大家感覺到市場表面上沒有那麼火爆了,但是剛剛開始。我想說的是第三階段,我們把知識服務定義為第三階段的話,大家一定要做好服務,因為知識付費越來越不像是一個出版物,而是學習與教育的過程。你做成學習與教育的過程,教學練測評,形成一個閉環,才能把更好的結果交付到用戶手裡。我覺得這塊是未來創業者要注意把握的方向,雖然都叫知識服務或者叫知識付費,但是我們的方向是在變化的。

石如麗:大道理我們都懂,但為什麼我們還會焦慮?因為我們今天是處在信息高度發展、快節奏、高度競爭的環境,焦慮肯定是普遍存在的。而有一些知識產業的內容產出方有目的性地製造一些恐慌,激化大家的焦慮,比如說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比優秀的人比你更努力。我們看到這樣的話題,感覺比打了雞血一樣,會引導一些人進行衝動性的消費。但是他們花了錢買了課之後,發現對自己的技能沒有什麼提升幫助,於是給知識付費扣上販賣焦慮的帽子,我覺得這確實是很不好的,投資人也很鄙視這樣的標題黨。

2018年以來,已經有不少平臺在強調要從知識付費轉型知識服務,我覺得服務其實是強調要有優質的內容加優質的服務,讓大部分用戶對於知識付費這件事情,從衝動性消費迴歸到理性常態化的持續消費。對於整個行業來講這是必然的發展過程,也是比較良性的發展。

對於能不能解決焦慮,我覺得通過我們輕度碎片化的學習解決焦慮,確實可能會起到安慰劑的作用,但是我們不能害怕焦慮,我覺得焦慮也是一個好事情。


對於知識付費的投資,投資人都愈加謹慎了


華蓋資本早期版塊合夥人張生太

投資人對知識付費領域的投資愈發謹慎

孟德洋:從投資的角度來講,大家還會不會看知識付費的項目,看的話覺得是早期有機會,還是後期更有機會?

吳麗:微影資本2019年沒有投過一個知識付費的案子,2017、2018年投了很多。今天反過頭來看知識付費公司,我自己感覺到整個行業進入明朗的階段第二,整個行業進入很苦逼的階段。

逐漸明朗是,大家覺得這個行業是挺好賺錢的行業,我稍微有一些影響力,我賣點內容很容易變現,跟平臺五五分,但是現在來看有CP方變得弱勢了。你跟平臺博弈的時候,拿到越來越少了。這是第一。

第二,因為整個行業存在亂局,包括存在販賣焦慮的問題,其實用戶也在不斷成長的過程當中,用戶對於內容選擇的門檻跟選擇的難度也在加大。最開始很多人是非理性消費,但今天很多人是很理性地消費知識付費,你說服用戶買單的事情比原來更難了。

第三,我們也看到很多知識付費的公司,目前的復購率已經比2017、2018年差很多,如何提高用戶的復購率成為很關鍵的問題。現在整個流量已經過去了,所以你不斷拉新的獲客成本也在增加。怎麼樣提高復購,這是很多公司非常核心的問題,不管是頭部的平臺性公司,還是之前看到的明星項目,大家都在解決復購的問題。

另外,從我們這邊來講,我們覺得整個知識付費的行業從目前所覆蓋的一些人群來講,大部分都有一些創業者在涉及,所以我們很難看到新的機會出來。對此我們是持相對比較謹慎的態度,所以今年沒有太入局看知識付費行業。

我們反而是看教育行業,怎麼樣從輕知識到教育的轉變,我們開始往教育方向轉。我們也知道現在有很多知識付費公司往教育公司轉,但是知識付費與教育間有很大的差距,團隊能不能完成這樣的裂變與轉變,這對整個行業來講有蠻高的要求。

張生太:知識付費這一塊確實從2018、2019年比較難投,我們越來越謹慎。一般投早期項目的話,還是看人,以及做事情的初心。現在即使有好的內容,在流量增長結束的階段,要再跑出來的難度非常大。所以早期投資在知識付費領域,非常有難度。看後面的增長與PE的倍數,確實頭部的項目由於前期的高估,加上二級市場的情況,這樣子項目PE估值倍數已經非常高,中後期投的話也比較困難。

我們這塊的佈局從2018、2019年相對更少,更謹慎,更多是跳出知識付費,可能會延伸到一些細分的領域,像企業服務。第二,與教育結合在一起,像學齡前的少兒這塊有一些空間。知識服務作為獲客引流方式與區隔細分市場的手段,在現在流量減少的情況下,與線下的結合,從純線下輕的部分越來越往重走,最終需要人的服務。

這主要是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解決知識付費APP值相對比較低,線上課程在99-299元,轉到線下服務,可能輕鬆能做到兩三千,或者是可以有過萬。第二,通過有溫度的服務,來解決一部分復購的問題。

怎麼從流量思維切到做內容,最終為用戶創造價值,這是整個知識付費創業者們需要深度思考的問題。就是在線上增長紅利結束的情況下,如何更深地做好針對用戶服務,為用戶創造新的價值,這樣還能夠有持續耕耘走出來的機會。


對於知識付費的投資,投資人都愈加謹慎了


好未來產業基金執行董事張魯遠

張魯遠:我們是專注於在泛教育領域的投資者,並不會把知識服務作為一個單獨的賽道來看,我們認為知識服務是所有行業的一種變現模式。這意味著所有的產品形態裡面,都或多或少有知識服務的形態。

我有一些小小的項目選擇邏輯。我們把知識付費看作上半場,知識服務看作下半場,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你收到錢的時候,是服務已經結束了,還是服務剛剛開始。上半場一旦收到錢,服務已經結束了,是電商的邏輯。下半場收到錢之後,服務才剛剛開始。大家有一些財務的嘗試,一定知道教育類的學費,都是放到預收賬款裡面,需要通過後期不斷的服務,才能不斷地確定你的好壞。這就意味著服務的好壞,決定了消課的意願,以及再充值消課的意願,我們需要創業者有這樣的意識。

要注意的是在知識付費階段,很多媒體人特別適合轉型來做,但是一旦轉到知識服務裡面,要把你的團隊的服務短板補上,不然可能從投資人的視角會因為你的服務能力不足而否定掉對你的投資。

石如麗:現在知識服務已經走入了下半場,綜合類的知識服務平臺比如知乎、得到、喜馬拉雅、還有我們投的懶人聽書、荔枝等等,基本上大的知識服務平臺競爭格局已經形成。新入局的創業者想和這些“大而廣”的綜合型平臺正面競爭很難,但還有一些“小而美”的垂直細分領域,比如像計算機編程、法律等更細分的行業,切入某個細分領域為用戶提供一些更專業的、深度學習的知識服務,我覺得還是有機會的。


"

創客貓注:本文來源於以“探索·破局”為主題的“2019年度知識服務行業峰會”上,微影資本執行董事吳麗、華蓋資本早期版塊合夥人張生太、好未來產業基金執行董事張魯遠、三千資本董事總經理石如麗圍繞《投資人共話,知識服務行業的天花板》主題展開的圓桌對話。青松基金投資副總裁孟德洋擔任圓桌主持人。


對於知識付費的投資,投資人都愈加謹慎了


張生太表示,今天的創業者焦慮核心是增長的過程,以前是流量思維,現在從流量思維轉到用戶思維,最重要是解決這些事情,讓知識創業或者知識服務相關的創業項目能夠持續的成長,大家最後要做精品內容,同時做好對用戶的服務,最終轉向用戶思維,為用戶創造價值,這樣才可以持續發展。

從2018年以來,知識付費領域就開始進入相對的低潮期,與會嘉賓都表示了相同的觀點,對知識付費領域的投資更加謹慎了。吳麗表示,現在很多知識付費項目的復購率比起前兩年已經差很多,如何提高用戶的復購率成為很關鍵的問題。另外,大部分的領域已經有創業者在涉及了,很難看到新的機會出來,所以微影資本今年沒有太入局看知識付費行業,反而是看教育行業。“現在有很多知識付費公司往教育公司轉,但是知識付費與教育間有很大的差距,團隊能不能完成這樣的裂變與轉變,這對整個行業來講有蠻高的要求。”

張魯遠認為,知識服務是所有行業的一種變現模式,在項目選擇上他們有個邏輯,把知識付費看作上半場,知識服務看作下半場,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你收到錢的時候,是服務已經結束了,還是服務剛剛開始。他指出,“要注意的是在知識付費階段,很多媒體人特別適合轉型來做,但是一旦轉到知識服務裡面,要把你的團隊的服務短板補上,不然可能從投資人的視角會因為你的服務能力不足而否定掉對你的投資。”

對於知識付費、知識服務未來的出路,石如麗提到,未來知識服務平臺也許會朝兩個方向發展:提供深度學習的知識教育平臺和提供“泛學習”的綜合性知識服務平臺。提供深度學習的知識教育平臺更偏向線上教育範疇,而綜合性知識服務平臺可以作為主流教育方式的補充和延續,通過優質內容吸引用戶學習、讓用戶學習後看到一定的效果並通過平臺運營來激勵用戶持續性的學習,平臺在內容方面可以跳出常見的財經、職場、成功、情商等話題,增加一些更加貼近日常生活、更加接地氣的內容,同時拓展下沉市場,做內容下沉和用戶下沉也是值得關注的方向。

以下為對話實錄:(經創客貓編輯,有所刪減)


對於知識付費的投資,投資人都愈加謹慎了


微影資本執行董事吳麗

知識付費是解決焦慮還是販賣焦慮?

孟德洋:三四年前大家說知識付費解決焦慮問題,隨著時間推演,很多人說知識付費背後在販賣焦慮,包括正面、反面,大家覺得原因是什麼?

吳麗:關於販賣焦慮的問題,其實從2018年開始整個知識付費的市場還是魚龍混雜的狀態,有很好的內容,也有很糟糕的內容。確實有一些內容為了所謂的利益與變現,是在刻意販賣焦慮。但是也有一批人在堅持好的內容,從用戶本身出發。

我覺得我們要分兩個層次來看,好的內容確實可以解決一定的焦慮,但是也確實有一些販賣焦慮的內容,我覺得這是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很自然而然存在的問題

張生太:我們看一下知識付費的興起,它是在移動互聯網支付與移動互聯網起來之後,大家基於碎片化的背景下產生的,這些都是製造焦慮與販賣焦慮的過程。知識沒有錯,像好未來、新東方都是這樣的。

教育需要製造焦慮與販賣焦慮的過程,今天的創業者焦慮核心是增長的過程,以前是流量思維,現在我們從流量思維轉到用戶思維,最重要是解決這些事情,讓知識創業或者知識服務相關的創業項目能夠持續的成長,大家最後要做精品內容,同時做好對用戶的服務,最終轉向用戶思維,為用戶創造價值,這樣才可以持續發展。

張魯遠:要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問題。知識付費從定義來看的話,早期是在線新型出版物,可以說成在線書籍。我們看看書籍當年的發展經歷了哪些?第一個階段是彰顯身份,第二個階段緩解焦慮,第三個階段真正學習知識技能。

現在時間恰恰處在從第二個階段到第三個階段變化過程當中,大家感覺到市場表面上沒有那麼火爆了,但是剛剛開始。我想說的是第三階段,我們把知識服務定義為第三階段的話,大家一定要做好服務,因為知識付費越來越不像是一個出版物,而是學習與教育的過程。你做成學習與教育的過程,教學練測評,形成一個閉環,才能把更好的結果交付到用戶手裡。我覺得這塊是未來創業者要注意把握的方向,雖然都叫知識服務或者叫知識付費,但是我們的方向是在變化的。

石如麗:大道理我們都懂,但為什麼我們還會焦慮?因為我們今天是處在信息高度發展、快節奏、高度競爭的環境,焦慮肯定是普遍存在的。而有一些知識產業的內容產出方有目的性地製造一些恐慌,激化大家的焦慮,比如說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比優秀的人比你更努力。我們看到這樣的話題,感覺比打了雞血一樣,會引導一些人進行衝動性的消費。但是他們花了錢買了課之後,發現對自己的技能沒有什麼提升幫助,於是給知識付費扣上販賣焦慮的帽子,我覺得這確實是很不好的,投資人也很鄙視這樣的標題黨。

2018年以來,已經有不少平臺在強調要從知識付費轉型知識服務,我覺得服務其實是強調要有優質的內容加優質的服務,讓大部分用戶對於知識付費這件事情,從衝動性消費迴歸到理性常態化的持續消費。對於整個行業來講這是必然的發展過程,也是比較良性的發展。

對於能不能解決焦慮,我覺得通過我們輕度碎片化的學習解決焦慮,確實可能會起到安慰劑的作用,但是我們不能害怕焦慮,我覺得焦慮也是一個好事情。


對於知識付費的投資,投資人都愈加謹慎了


華蓋資本早期版塊合夥人張生太

投資人對知識付費領域的投資愈發謹慎

孟德洋:從投資的角度來講,大家還會不會看知識付費的項目,看的話覺得是早期有機會,還是後期更有機會?

吳麗:微影資本2019年沒有投過一個知識付費的案子,2017、2018年投了很多。今天反過頭來看知識付費公司,我自己感覺到整個行業進入明朗的階段第二,整個行業進入很苦逼的階段。

逐漸明朗是,大家覺得這個行業是挺好賺錢的行業,我稍微有一些影響力,我賣點內容很容易變現,跟平臺五五分,但是現在來看有CP方變得弱勢了。你跟平臺博弈的時候,拿到越來越少了。這是第一。

第二,因為整個行業存在亂局,包括存在販賣焦慮的問題,其實用戶也在不斷成長的過程當中,用戶對於內容選擇的門檻跟選擇的難度也在加大。最開始很多人是非理性消費,但今天很多人是很理性地消費知識付費,你說服用戶買單的事情比原來更難了。

第三,我們也看到很多知識付費的公司,目前的復購率已經比2017、2018年差很多,如何提高用戶的復購率成為很關鍵的問題。現在整個流量已經過去了,所以你不斷拉新的獲客成本也在增加。怎麼樣提高復購,這是很多公司非常核心的問題,不管是頭部的平臺性公司,還是之前看到的明星項目,大家都在解決復購的問題。

另外,從我們這邊來講,我們覺得整個知識付費的行業從目前所覆蓋的一些人群來講,大部分都有一些創業者在涉及,所以我們很難看到新的機會出來。對此我們是持相對比較謹慎的態度,所以今年沒有太入局看知識付費行業。

我們反而是看教育行業,怎麼樣從輕知識到教育的轉變,我們開始往教育方向轉。我們也知道現在有很多知識付費公司往教育公司轉,但是知識付費與教育間有很大的差距,團隊能不能完成這樣的裂變與轉變,這對整個行業來講有蠻高的要求。

張生太:知識付費這一塊確實從2018、2019年比較難投,我們越來越謹慎。一般投早期項目的話,還是看人,以及做事情的初心。現在即使有好的內容,在流量增長結束的階段,要再跑出來的難度非常大。所以早期投資在知識付費領域,非常有難度。看後面的增長與PE的倍數,確實頭部的項目由於前期的高估,加上二級市場的情況,這樣子項目PE估值倍數已經非常高,中後期投的話也比較困難。

我們這塊的佈局從2018、2019年相對更少,更謹慎,更多是跳出知識付費,可能會延伸到一些細分的領域,像企業服務。第二,與教育結合在一起,像學齡前的少兒這塊有一些空間。知識服務作為獲客引流方式與區隔細分市場的手段,在現在流量減少的情況下,與線下的結合,從純線下輕的部分越來越往重走,最終需要人的服務。

這主要是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解決知識付費APP值相對比較低,線上課程在99-299元,轉到線下服務,可能輕鬆能做到兩三千,或者是可以有過萬。第二,通過有溫度的服務,來解決一部分復購的問題。

怎麼從流量思維切到做內容,最終為用戶創造價值,這是整個知識付費創業者們需要深度思考的問題。就是在線上增長紅利結束的情況下,如何更深地做好針對用戶服務,為用戶創造新的價值,這樣還能夠有持續耕耘走出來的機會。


對於知識付費的投資,投資人都愈加謹慎了


好未來產業基金執行董事張魯遠

張魯遠:我們是專注於在泛教育領域的投資者,並不會把知識服務作為一個單獨的賽道來看,我們認為知識服務是所有行業的一種變現模式。這意味著所有的產品形態裡面,都或多或少有知識服務的形態。

我有一些小小的項目選擇邏輯。我們把知識付費看作上半場,知識服務看作下半場,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你收到錢的時候,是服務已經結束了,還是服務剛剛開始。上半場一旦收到錢,服務已經結束了,是電商的邏輯。下半場收到錢之後,服務才剛剛開始。大家有一些財務的嘗試,一定知道教育類的學費,都是放到預收賬款裡面,需要通過後期不斷的服務,才能不斷地確定你的好壞。這就意味著服務的好壞,決定了消課的意願,以及再充值消課的意願,我們需要創業者有這樣的意識。

要注意的是在知識付費階段,很多媒體人特別適合轉型來做,但是一旦轉到知識服務裡面,要把你的團隊的服務短板補上,不然可能從投資人的視角會因為你的服務能力不足而否定掉對你的投資。

石如麗:現在知識服務已經走入了下半場,綜合類的知識服務平臺比如知乎、得到、喜馬拉雅、還有我們投的懶人聽書、荔枝等等,基本上大的知識服務平臺競爭格局已經形成。新入局的創業者想和這些“大而廣”的綜合型平臺正面競爭很難,但還有一些“小而美”的垂直細分領域,比如像計算機編程、法律等更細分的行業,切入某個細分領域為用戶提供一些更專業的、深度學習的知識服務,我覺得還是有機會的。


對於知識付費的投資,投資人都愈加謹慎了


三千資本董事總經理石如麗

未來知識付費、知識服務可以與哪些產業結合?

孟德洋:剛才聽到大家提到知識付費、知識服務,還有教育,所以大家覺得目前知識服務、知識付費可預見的未來在哪兒,可以與哪些產業結合呢?

吳麗:我們最近比較關注的是在下沉市場,在三四五線城市,人們對於知識付費購買力其實沒有我們預想中的下滑厲害,反而是有些地方有明顯的增長。這裡面可能有一些更垂直的賽道,最近我們一直在找健康領域,在中老年人群裡面,有沒有一些新的細分機會?我們覺得還是存在一些機會。

比如說健康這個領域,我一直沒有找到讓我覺得做得非常好的一家所謂的知識付費公司,但是我認為這個市場是有機會的,我們是能夠看到中老年消費力的存在。我覺得在一些更細分的人群裡面可以尋找一些機會。

第二,在渠道選擇上。我們之前看很多知識付費,基本上都來自於線上獲客,但我們發現現在線下渠道的獲客轉化不比線上差。如果在線下擁有相對比較強的渠道商,讓它作為你的渠道,一起聯合生產某些內容,通過會員制的形式,還是有一些機會存在的。

張生太:我去年年底看過一個項目,他先做了內容體系化,緊接著做了社群的社交化的裂變模式,也是做一個系統生態圈,最後面做的是通過知識內容,通過兩個創始人,再反向聯合創始人所在的企業進行增長的賦能。

通過這個項目跟大家交流的是,一定要重視知識,包括投資人也一樣,知識可以很快的傳播、很大的影響力,能夠慢慢把你與客戶的關係,從甲乙方的關係變成老師與學生的關係,幹這一件事情,他可以把精準的目標客戶群進行識別。

同時,藉助知識付費與連接的人,為用戶創造更多的價值。知識付費最大的挑戰是知識創業者依賴於內容的生產方,依賴於精英人群,但是精英人群的創作一定會被枯竭,會被時代淘汰。所以,要創造一種機制,讓案例在學員案例當中進行自發式的增長,有很好的機制,最終是通過真正把知識變成人的連接,通過用戶思維賦能,讓用戶以及所在的組織能夠從中得到很好的價值,最後完成從知識付費到知識服務,再反過頭來做流量的變現。

我覺得從這樣的閉環來講,堅持知識付費的用戶思維,真正為用戶創造價值。用會員制、社交化裂變、客戶群細分、下沉市場,都可以做一些探索與嘗試。

張魯遠:剛才說到,我認為知識服務的未來是一種變現模式,是平行於傳統的電商變現、廣告變現、金融變現之外的變現能力。意味著所有公司,只要具備一些要素,就可以通過知識服務變現。而這一要素就是:有價值的認知勢能差。一方面是在某一領域有足夠專業的認知,並能形成對他人的勢能差;另一方面是別人願意為更有效率的獲取這種認知而付費。

如果把知識服務當作教育一個子賽道來看的話,教育是所有的消費領域大概除了房地產之外,最有投資屬性的一個領域。不但要付費,還要付出時間,所以一定是要考慮產出和“投資”回報的。所以哪些行業裡面的知識,能夠讓受眾認為值得投入時間和金錢,可以為他帶來新的潛在收穫,那麼這個行業就有能力也有潛力,把知識服務作為變現模式。

石如麗:未來知識服務行業會對內容產出方與平臺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基於我們投資對於平臺與用戶的瞭解,我們發現平臺上真正有深度學習需求的用戶佔少數,因為學習這件事情本身是反人性的,對於已經步入職場的人,想讓他們靜下心來進行深度學習真的很難。

那麼對於大部分用戶來講,他們真正的需求點在哪?或者他們對於平臺的期望是什麼?大部分的用戶他們沒有想去深度的學習,只是尋求在更短的時間內以更高效的方式拓寬認知的廣度。

這就要求內容生產方要更好的貼合用戶的需求,要把複雜的知識講的更通俗易懂,把量大的知識提煉成精華。對於平臺來講,用戶希望平臺儲備一些更具有吸引力的、能留住用戶的內容,同時要提供配套的服務,比如說平臺應該增加一些督促的服務,或者加設一些能提高用戶成就感的機制,或者加強社區交互等等,並且平臺應該關注用戶聽完課之後的反饋和評價,通過這些措施優化用戶使用體驗,更好地服務用戶。

未來知識服務平臺也許會朝兩個方向發展:提供深度學習的知識教育平臺和提供“泛學習”的綜合性知識服務平臺。提供深度學習的知識教育平臺更偏向線上教育範疇,而綜合性知識服務平臺可以作為主流教育方式的補充和延續,通過優質內容吸引用戶學習、讓用戶學習後看到一定的效果並通過平臺運營來激勵用戶持續性的學習,平臺在內容方面可以跳出常見的財經、職場、成功、情商等話題,增加一些更加貼近日常生活、更加接地氣的內容,同時拓展下沉市場,做內容下沉和用戶下沉也是值得關注的方向。

(以上為創客貓現場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