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看點 安排孩子鞏固或預習知識,成為多數家長假期不二選擇。然而,比起課本知識,元認知知識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成長。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就強調了終身學習這類元認知知識的重要性。外灘教育特約作者,上海三林東校黨支部書記鄭鋼,將在下文解釋元認知知識的特點,指出元認知學習的關鍵所在,並幫讀者邁出元認知學習的第一步。

文丨鄭鋼 編丨Travis

日前,有一篇《月薪五萬,養不起一個孩子》的文章刷遍朋友圈,引發各種對孩子暑假生活關注

放假了,按理說,是孩子休息、放鬆和調整的時刻,可以肆意地睡懶覺,睡到噩夢驚醒為止;可以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祖國大好河山任憑遨遊;可以躺在沙發上跟劇,隨著劇情笑著前俯後仰。

然而,我們的眾多娃們卻不是在補課的路上,就是在補課。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看點 安排孩子鞏固或預習知識,成為多數家長假期不二選擇。然而,比起課本知識,元認知知識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成長。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就強調了終身學習這類元認知知識的重要性。外灘教育特約作者,上海三林東校黨支部書記鄭鋼,將在下文解釋元認知知識的特點,指出元認知學習的關鍵所在,並幫讀者邁出元認知學習的第一步。

文丨鄭鋼 編丨Travis

日前,有一篇《月薪五萬,養不起一個孩子》的文章刷遍朋友圈,引發各種對孩子暑假生活關注

放假了,按理說,是孩子休息、放鬆和調整的時刻,可以肆意地睡懶覺,睡到噩夢驚醒為止;可以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祖國大好河山任憑遨遊;可以躺在沙發上跟劇,隨著劇情笑著前俯後仰。

然而,我們的眾多娃們卻不是在補課的路上,就是在補課。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看點 安排孩子鞏固或預習知識,成為多數家長假期不二選擇。然而,比起課本知識,元認知知識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成長。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就強調了終身學習這類元認知知識的重要性。外灘教育特約作者,上海三林東校黨支部書記鄭鋼,將在下文解釋元認知知識的特點,指出元認知學習的關鍵所在,並幫讀者邁出元認知學習的第一步。

文丨鄭鋼 編丨Travis

日前,有一篇《月薪五萬,養不起一個孩子》的文章刷遍朋友圈,引發各種對孩子暑假生活關注

放假了,按理說,是孩子休息、放鬆和調整的時刻,可以肆意地睡懶覺,睡到噩夢驚醒為止;可以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祖國大好河山任憑遨遊;可以躺在沙發上跟劇,隨著劇情笑著前俯後仰。

然而,我們的眾多娃們卻不是在補課的路上,就是在補課。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我們學習的不是最重要的知識

如今,無論是暑假,還是平時,很多家長糾結的並非是否補課的問題,而是補什麼,或者安排什麼的問題。

不少家長想“彎道超車”,讓孩子提前學習下一學期的知識,認為如果孩子提前補課,先行一步,新學期可以超越其他同學了。還有的家長會患有“休閒恐懼症”,見不得孩子空下來,孩子如果不學習的話,大人感到無所適從。

所以,一場接著一場,密密麻麻的補課安排,成了很多孩子假期的標配,孩子的暑期儼然成了他們的第三學期。

孩子在補習班裡上什麼?學的全是教材上的內容,上的是新學期教師要上的知識,當家長們看到孩子在補課誦讀著一首首語文古詩、揹著一個個英語單詞、學著一個個的數學概念,他們的安全感油然而生,因為他們堅信“知識能夠改變命運”。

然而,這些知識真的是能改變命運的知識嗎?

人們對於知識的認識一直存在著誤區,認為只有印在教材上的那些白紙黑字是最重要的,所有很多父母會驕傲孩子三歲時會背很多唐詩宋詞,在四歲時會數數到100,等等。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看點 安排孩子鞏固或預習知識,成為多數家長假期不二選擇。然而,比起課本知識,元認知知識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成長。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就強調了終身學習這類元認知知識的重要性。外灘教育特約作者,上海三林東校黨支部書記鄭鋼,將在下文解釋元認知知識的特點,指出元認知學習的關鍵所在,並幫讀者邁出元認知學習的第一步。

文丨鄭鋼 編丨Travis

日前,有一篇《月薪五萬,養不起一個孩子》的文章刷遍朋友圈,引發各種對孩子暑假生活關注

放假了,按理說,是孩子休息、放鬆和調整的時刻,可以肆意地睡懶覺,睡到噩夢驚醒為止;可以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祖國大好河山任憑遨遊;可以躺在沙發上跟劇,隨著劇情笑著前俯後仰。

然而,我們的眾多娃們卻不是在補課的路上,就是在補課。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我們學習的不是最重要的知識

如今,無論是暑假,還是平時,很多家長糾結的並非是否補課的問題,而是補什麼,或者安排什麼的問題。

不少家長想“彎道超車”,讓孩子提前學習下一學期的知識,認為如果孩子提前補課,先行一步,新學期可以超越其他同學了。還有的家長會患有“休閒恐懼症”,見不得孩子空下來,孩子如果不學習的話,大人感到無所適從。

所以,一場接著一場,密密麻麻的補課安排,成了很多孩子假期的標配,孩子的暑期儼然成了他們的第三學期。

孩子在補習班裡上什麼?學的全是教材上的內容,上的是新學期教師要上的知識,當家長們看到孩子在補課誦讀著一首首語文古詩、揹著一個個英語單詞、學著一個個的數學概念,他們的安全感油然而生,因為他們堅信“知識能夠改變命運”。

然而,這些知識真的是能改變命運的知識嗎?

人們對於知識的認識一直存在著誤區,認為只有印在教材上的那些白紙黑字是最重要的,所有很多父母會驕傲孩子三歲時會背很多唐詩宋詞,在四歲時會數數到100,等等。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他們還要學習另一種重要的知識,那就是元認知知識。

元認知知識是什麼知識?是天文知識?數理知識?人文知識?自然知識?很多家長會疑問。

我們來說文解字一下。元,“是始也。從一從兀。”是指起點,原點,也就是說學習者要回歸自我,從自己出發,從根本從發。

元認知知識,說到底是學會學習的知識,是學習者對自我目標、策略和結果的反思,也是其對自我學習和認知能力的認識,通常被稱為“學會學習”,即學生要學會自我指導、自我激勵和反思,學習如何基於目標調整學習方法與行為。

其實,這個概念並不陌生,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這一文獻中指出:21世紀的學習者應該學會學習,終身學習是21世紀人的通行證。

因此,各國教育工作者都致力於尋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看點 安排孩子鞏固或預習知識,成為多數家長假期不二選擇。然而,比起課本知識,元認知知識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成長。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就強調了終身學習這類元認知知識的重要性。外灘教育特約作者,上海三林東校黨支部書記鄭鋼,將在下文解釋元認知知識的特點,指出元認知學習的關鍵所在,並幫讀者邁出元認知學習的第一步。

文丨鄭鋼 編丨Travis

日前,有一篇《月薪五萬,養不起一個孩子》的文章刷遍朋友圈,引發各種對孩子暑假生活關注

放假了,按理說,是孩子休息、放鬆和調整的時刻,可以肆意地睡懶覺,睡到噩夢驚醒為止;可以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祖國大好河山任憑遨遊;可以躺在沙發上跟劇,隨著劇情笑著前俯後仰。

然而,我們的眾多娃們卻不是在補課的路上,就是在補課。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我們學習的不是最重要的知識

如今,無論是暑假,還是平時,很多家長糾結的並非是否補課的問題,而是補什麼,或者安排什麼的問題。

不少家長想“彎道超車”,讓孩子提前學習下一學期的知識,認為如果孩子提前補課,先行一步,新學期可以超越其他同學了。還有的家長會患有“休閒恐懼症”,見不得孩子空下來,孩子如果不學習的話,大人感到無所適從。

所以,一場接著一場,密密麻麻的補課安排,成了很多孩子假期的標配,孩子的暑期儼然成了他們的第三學期。

孩子在補習班裡上什麼?學的全是教材上的內容,上的是新學期教師要上的知識,當家長們看到孩子在補課誦讀著一首首語文古詩、揹著一個個英語單詞、學著一個個的數學概念,他們的安全感油然而生,因為他們堅信“知識能夠改變命運”。

然而,這些知識真的是能改變命運的知識嗎?

人們對於知識的認識一直存在著誤區,認為只有印在教材上的那些白紙黑字是最重要的,所有很多父母會驕傲孩子三歲時會背很多唐詩宋詞,在四歲時會數數到100,等等。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他們還要學習另一種重要的知識,那就是元認知知識。

元認知知識是什麼知識?是天文知識?數理知識?人文知識?自然知識?很多家長會疑問。

我們來說文解字一下。元,“是始也。從一從兀。”是指起點,原點,也就是說學習者要回歸自我,從自己出發,從根本從發。

元認知知識,說到底是學會學習的知識,是學習者對自我目標、策略和結果的反思,也是其對自我學習和認知能力的認識,通常被稱為“學會學習”,即學生要學會自我指導、自我激勵和反思,學習如何基於目標調整學習方法與行為。

其實,這個概念並不陌生,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這一文獻中指出:21世紀的學習者應該學會學習,終身學習是21世紀人的通行證。

因此,各國教育工作者都致力於尋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教育——財富蘊藏其中》

後來,元認知知識的概念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和認識,紅遍了全球課堂教學設計和評估的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法,在修訂版中提出人類學習的四類知識:

第一類知識是事實性知識:是指事件、地點、人物、時間和信息,比如歷史事件中的人物、地點和過程;劇本里的角色、情節和背景;

第二類知識是概念性知識:是指結構化和系統化的知識,如不同時代地質時代的知識;物理學科裡的定律和概念;

第三種知識是程序性知識:是指關於“怎麼做的”的知識,如決定使用何種方式進行展示小組合作成果;考慮如何最快地到達目的地;

第四類知識就是元認知知識,也是指個體對自身認知過程的認識和意識,以及將學習與自身聯繫起來的知識。

不難看出,平時我們學習的絕大部分的知識屬於事實性知識,尤其是我們在上補習班時,不是考試的考點不學,不是教材上的不學,反覆操練事實性知識而已,不過只要稍過一段時間,就會遺忘的精光。

而只有學生自主學習的知識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識,因為當他們忘了或者學習遇到障礙時會知道如何去解決相應問題。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看點 安排孩子鞏固或預習知識,成為多數家長假期不二選擇。然而,比起課本知識,元認知知識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成長。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就強調了終身學習這類元認知知識的重要性。外灘教育特約作者,上海三林東校黨支部書記鄭鋼,將在下文解釋元認知知識的特點,指出元認知學習的關鍵所在,並幫讀者邁出元認知學習的第一步。

文丨鄭鋼 編丨Travis

日前,有一篇《月薪五萬,養不起一個孩子》的文章刷遍朋友圈,引發各種對孩子暑假生活關注

放假了,按理說,是孩子休息、放鬆和調整的時刻,可以肆意地睡懶覺,睡到噩夢驚醒為止;可以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祖國大好河山任憑遨遊;可以躺在沙發上跟劇,隨著劇情笑著前俯後仰。

然而,我們的眾多娃們卻不是在補課的路上,就是在補課。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我們學習的不是最重要的知識

如今,無論是暑假,還是平時,很多家長糾結的並非是否補課的問題,而是補什麼,或者安排什麼的問題。

不少家長想“彎道超車”,讓孩子提前學習下一學期的知識,認為如果孩子提前補課,先行一步,新學期可以超越其他同學了。還有的家長會患有“休閒恐懼症”,見不得孩子空下來,孩子如果不學習的話,大人感到無所適從。

所以,一場接著一場,密密麻麻的補課安排,成了很多孩子假期的標配,孩子的暑期儼然成了他們的第三學期。

孩子在補習班裡上什麼?學的全是教材上的內容,上的是新學期教師要上的知識,當家長們看到孩子在補課誦讀著一首首語文古詩、揹著一個個英語單詞、學著一個個的數學概念,他們的安全感油然而生,因為他們堅信“知識能夠改變命運”。

然而,這些知識真的是能改變命運的知識嗎?

人們對於知識的認識一直存在著誤區,認為只有印在教材上的那些白紙黑字是最重要的,所有很多父母會驕傲孩子三歲時會背很多唐詩宋詞,在四歲時會數數到100,等等。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他們還要學習另一種重要的知識,那就是元認知知識。

元認知知識是什麼知識?是天文知識?數理知識?人文知識?自然知識?很多家長會疑問。

我們來說文解字一下。元,“是始也。從一從兀。”是指起點,原點,也就是說學習者要回歸自我,從自己出發,從根本從發。

元認知知識,說到底是學會學習的知識,是學習者對自我目標、策略和結果的反思,也是其對自我學習和認知能力的認識,通常被稱為“學會學習”,即學生要學會自我指導、自我激勵和反思,學習如何基於目標調整學習方法與行為。

其實,這個概念並不陌生,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這一文獻中指出:21世紀的學習者應該學會學習,終身學習是21世紀人的通行證。

因此,各國教育工作者都致力於尋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教育——財富蘊藏其中》

後來,元認知知識的概念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和認識,紅遍了全球課堂教學設計和評估的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法,在修訂版中提出人類學習的四類知識:

第一類知識是事實性知識:是指事件、地點、人物、時間和信息,比如歷史事件中的人物、地點和過程;劇本里的角色、情節和背景;

第二類知識是概念性知識:是指結構化和系統化的知識,如不同時代地質時代的知識;物理學科裡的定律和概念;

第三種知識是程序性知識:是指關於“怎麼做的”的知識,如決定使用何種方式進行展示小組合作成果;考慮如何最快地到達目的地;

第四類知識就是元認知知識,也是指個體對自身認知過程的認識和意識,以及將學習與自身聯繫起來的知識。

不難看出,平時我們學習的絕大部分的知識屬於事實性知識,尤其是我們在上補習班時,不是考試的考點不學,不是教材上的不學,反覆操練事實性知識而已,不過只要稍過一段時間,就會遺忘的精光。

而只有學生自主學習的知識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識,因為當他們忘了或者學習遇到障礙時會知道如何去解決相應問題。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看點 安排孩子鞏固或預習知識,成為多數家長假期不二選擇。然而,比起課本知識,元認知知識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成長。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就強調了終身學習這類元認知知識的重要性。外灘教育特約作者,上海三林東校黨支部書記鄭鋼,將在下文解釋元認知知識的特點,指出元認知學習的關鍵所在,並幫讀者邁出元認知學習的第一步。

文丨鄭鋼 編丨Travis

日前,有一篇《月薪五萬,養不起一個孩子》的文章刷遍朋友圈,引發各種對孩子暑假生活關注

放假了,按理說,是孩子休息、放鬆和調整的時刻,可以肆意地睡懶覺,睡到噩夢驚醒為止;可以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祖國大好河山任憑遨遊;可以躺在沙發上跟劇,隨著劇情笑著前俯後仰。

然而,我們的眾多娃們卻不是在補課的路上,就是在補課。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我們學習的不是最重要的知識

如今,無論是暑假,還是平時,很多家長糾結的並非是否補課的問題,而是補什麼,或者安排什麼的問題。

不少家長想“彎道超車”,讓孩子提前學習下一學期的知識,認為如果孩子提前補課,先行一步,新學期可以超越其他同學了。還有的家長會患有“休閒恐懼症”,見不得孩子空下來,孩子如果不學習的話,大人感到無所適從。

所以,一場接著一場,密密麻麻的補課安排,成了很多孩子假期的標配,孩子的暑期儼然成了他們的第三學期。

孩子在補習班裡上什麼?學的全是教材上的內容,上的是新學期教師要上的知識,當家長們看到孩子在補課誦讀著一首首語文古詩、揹著一個個英語單詞、學著一個個的數學概念,他們的安全感油然而生,因為他們堅信“知識能夠改變命運”。

然而,這些知識真的是能改變命運的知識嗎?

人們對於知識的認識一直存在著誤區,認為只有印在教材上的那些白紙黑字是最重要的,所有很多父母會驕傲孩子三歲時會背很多唐詩宋詞,在四歲時會數數到100,等等。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他們還要學習另一種重要的知識,那就是元認知知識。

元認知知識是什麼知識?是天文知識?數理知識?人文知識?自然知識?很多家長會疑問。

我們來說文解字一下。元,“是始也。從一從兀。”是指起點,原點,也就是說學習者要回歸自我,從自己出發,從根本從發。

元認知知識,說到底是學會學習的知識,是學習者對自我目標、策略和結果的反思,也是其對自我學習和認知能力的認識,通常被稱為“學會學習”,即學生要學會自我指導、自我激勵和反思,學習如何基於目標調整學習方法與行為。

其實,這個概念並不陌生,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這一文獻中指出:21世紀的學習者應該學會學習,終身學習是21世紀人的通行證。

因此,各國教育工作者都致力於尋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教育——財富蘊藏其中》

後來,元認知知識的概念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和認識,紅遍了全球課堂教學設計和評估的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法,在修訂版中提出人類學習的四類知識:

第一類知識是事實性知識:是指事件、地點、人物、時間和信息,比如歷史事件中的人物、地點和過程;劇本里的角色、情節和背景;

第二類知識是概念性知識:是指結構化和系統化的知識,如不同時代地質時代的知識;物理學科裡的定律和概念;

第三種知識是程序性知識:是指關於“怎麼做的”的知識,如決定使用何種方式進行展示小組合作成果;考慮如何最快地到達目的地;

第四類知識就是元認知知識,也是指個體對自身認知過程的認識和意識,以及將學習與自身聯繫起來的知識。

不難看出,平時我們學習的絕大部分的知識屬於事實性知識,尤其是我們在上補習班時,不是考試的考點不學,不是教材上的不學,反覆操練事實性知識而已,不過只要稍過一段時間,就會遺忘的精光。

而只有學生自主學習的知識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識,因為當他們忘了或者學習遇到障礙時會知道如何去解決相應問題。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奇點時代,我們更需要這種知識

人類已經進入了第一代奇點時代,那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於互聯網的誕生,人類學習知識的速度遠遠跟不上信息技術驅動下的知識增量。

知識和信息更新速度不斷加快,知識量無限增長。據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統計,近30年來所積累的科學知識占人類知識總量的90%,按這個速度,如今人類的知識總量僅為2050年知識總量的1%

按照知識圖譜分析學家的判斷,現在大學生一年級所學習的東西到四年級的時候已經被更新了。

這一鉅變導致人類學習、教育方式的改變,我們可以不再依賴課堂為唯一學習場所,我們可以不再依賴老師為唯一的知識來源。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看點 安排孩子鞏固或預習知識,成為多數家長假期不二選擇。然而,比起課本知識,元認知知識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成長。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就強調了終身學習這類元認知知識的重要性。外灘教育特約作者,上海三林東校黨支部書記鄭鋼,將在下文解釋元認知知識的特點,指出元認知學習的關鍵所在,並幫讀者邁出元認知學習的第一步。

文丨鄭鋼 編丨Travis

日前,有一篇《月薪五萬,養不起一個孩子》的文章刷遍朋友圈,引發各種對孩子暑假生活關注

放假了,按理說,是孩子休息、放鬆和調整的時刻,可以肆意地睡懶覺,睡到噩夢驚醒為止;可以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祖國大好河山任憑遨遊;可以躺在沙發上跟劇,隨著劇情笑著前俯後仰。

然而,我們的眾多娃們卻不是在補課的路上,就是在補課。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我們學習的不是最重要的知識

如今,無論是暑假,還是平時,很多家長糾結的並非是否補課的問題,而是補什麼,或者安排什麼的問題。

不少家長想“彎道超車”,讓孩子提前學習下一學期的知識,認為如果孩子提前補課,先行一步,新學期可以超越其他同學了。還有的家長會患有“休閒恐懼症”,見不得孩子空下來,孩子如果不學習的話,大人感到無所適從。

所以,一場接著一場,密密麻麻的補課安排,成了很多孩子假期的標配,孩子的暑期儼然成了他們的第三學期。

孩子在補習班裡上什麼?學的全是教材上的內容,上的是新學期教師要上的知識,當家長們看到孩子在補課誦讀著一首首語文古詩、揹著一個個英語單詞、學著一個個的數學概念,他們的安全感油然而生,因為他們堅信“知識能夠改變命運”。

然而,這些知識真的是能改變命運的知識嗎?

人們對於知識的認識一直存在著誤區,認為只有印在教材上的那些白紙黑字是最重要的,所有很多父母會驕傲孩子三歲時會背很多唐詩宋詞,在四歲時會數數到100,等等。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他們還要學習另一種重要的知識,那就是元認知知識。

元認知知識是什麼知識?是天文知識?數理知識?人文知識?自然知識?很多家長會疑問。

我們來說文解字一下。元,“是始也。從一從兀。”是指起點,原點,也就是說學習者要回歸自我,從自己出發,從根本從發。

元認知知識,說到底是學會學習的知識,是學習者對自我目標、策略和結果的反思,也是其對自我學習和認知能力的認識,通常被稱為“學會學習”,即學生要學會自我指導、自我激勵和反思,學習如何基於目標調整學習方法與行為。

其實,這個概念並不陌生,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這一文獻中指出:21世紀的學習者應該學會學習,終身學習是21世紀人的通行證。

因此,各國教育工作者都致力於尋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教育——財富蘊藏其中》

後來,元認知知識的概念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和認識,紅遍了全球課堂教學設計和評估的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法,在修訂版中提出人類學習的四類知識:

第一類知識是事實性知識:是指事件、地點、人物、時間和信息,比如歷史事件中的人物、地點和過程;劇本里的角色、情節和背景;

第二類知識是概念性知識:是指結構化和系統化的知識,如不同時代地質時代的知識;物理學科裡的定律和概念;

第三種知識是程序性知識:是指關於“怎麼做的”的知識,如決定使用何種方式進行展示小組合作成果;考慮如何最快地到達目的地;

第四類知識就是元認知知識,也是指個體對自身認知過程的認識和意識,以及將學習與自身聯繫起來的知識。

不難看出,平時我們學習的絕大部分的知識屬於事實性知識,尤其是我們在上補習班時,不是考試的考點不學,不是教材上的不學,反覆操練事實性知識而已,不過只要稍過一段時間,就會遺忘的精光。

而只有學生自主學習的知識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識,因為當他們忘了或者學習遇到障礙時會知道如何去解決相應問題。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奇點時代,我們更需要這種知識

人類已經進入了第一代奇點時代,那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於互聯網的誕生,人類學習知識的速度遠遠跟不上信息技術驅動下的知識增量。

知識和信息更新速度不斷加快,知識量無限增長。據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統計,近30年來所積累的科學知識占人類知識總量的90%,按這個速度,如今人類的知識總量僅為2050年知識總量的1%

按照知識圖譜分析學家的判斷,現在大學生一年級所學習的東西到四年級的時候已經被更新了。

這一鉅變導致人類學習、教育方式的改變,我們可以不再依賴課堂為唯一學習場所,我們可以不再依賴老師為唯一的知識來源。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在不久的將來,或許我們將進入第二代奇點時代,也就是人工智能要超越人類智能,互聯網、大數據、深度學習、物聯網等技術交互作用極大地突破了人類的極限,替代人類能從事甚至以前根本不能從事的工作。

時代變了,我們學習的知識也要發生變化了,如果孩子只是天天花大量的時間去學習那些事實性的知識的話,也無疑是與時代發展的方向逆向而行。

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作者,托馬斯.費裡德曼指出,學生必須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和決心,以便“真正適應”全球一體化的趨勢,因為今天你的懂得知識,明天可能就沒有用了。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看點 安排孩子鞏固或預習知識,成為多數家長假期不二選擇。然而,比起課本知識,元認知知識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成長。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就強調了終身學習這類元認知知識的重要性。外灘教育特約作者,上海三林東校黨支部書記鄭鋼,將在下文解釋元認知知識的特點,指出元認知學習的關鍵所在,並幫讀者邁出元認知學習的第一步。

文丨鄭鋼 編丨Travis

日前,有一篇《月薪五萬,養不起一個孩子》的文章刷遍朋友圈,引發各種對孩子暑假生活關注

放假了,按理說,是孩子休息、放鬆和調整的時刻,可以肆意地睡懶覺,睡到噩夢驚醒為止;可以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祖國大好河山任憑遨遊;可以躺在沙發上跟劇,隨著劇情笑著前俯後仰。

然而,我們的眾多娃們卻不是在補課的路上,就是在補課。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我們學習的不是最重要的知識

如今,無論是暑假,還是平時,很多家長糾結的並非是否補課的問題,而是補什麼,或者安排什麼的問題。

不少家長想“彎道超車”,讓孩子提前學習下一學期的知識,認為如果孩子提前補課,先行一步,新學期可以超越其他同學了。還有的家長會患有“休閒恐懼症”,見不得孩子空下來,孩子如果不學習的話,大人感到無所適從。

所以,一場接著一場,密密麻麻的補課安排,成了很多孩子假期的標配,孩子的暑期儼然成了他們的第三學期。

孩子在補習班裡上什麼?學的全是教材上的內容,上的是新學期教師要上的知識,當家長們看到孩子在補課誦讀著一首首語文古詩、揹著一個個英語單詞、學著一個個的數學概念,他們的安全感油然而生,因為他們堅信“知識能夠改變命運”。

然而,這些知識真的是能改變命運的知識嗎?

人們對於知識的認識一直存在著誤區,認為只有印在教材上的那些白紙黑字是最重要的,所有很多父母會驕傲孩子三歲時會背很多唐詩宋詞,在四歲時會數數到100,等等。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他們還要學習另一種重要的知識,那就是元認知知識。

元認知知識是什麼知識?是天文知識?數理知識?人文知識?自然知識?很多家長會疑問。

我們來說文解字一下。元,“是始也。從一從兀。”是指起點,原點,也就是說學習者要回歸自我,從自己出發,從根本從發。

元認知知識,說到底是學會學習的知識,是學習者對自我目標、策略和結果的反思,也是其對自我學習和認知能力的認識,通常被稱為“學會學習”,即學生要學會自我指導、自我激勵和反思,學習如何基於目標調整學習方法與行為。

其實,這個概念並不陌生,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這一文獻中指出:21世紀的學習者應該學會學習,終身學習是21世紀人的通行證。

因此,各國教育工作者都致力於尋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教育——財富蘊藏其中》

後來,元認知知識的概念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和認識,紅遍了全球課堂教學設計和評估的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法,在修訂版中提出人類學習的四類知識:

第一類知識是事實性知識:是指事件、地點、人物、時間和信息,比如歷史事件中的人物、地點和過程;劇本里的角色、情節和背景;

第二類知識是概念性知識:是指結構化和系統化的知識,如不同時代地質時代的知識;物理學科裡的定律和概念;

第三種知識是程序性知識:是指關於“怎麼做的”的知識,如決定使用何種方式進行展示小組合作成果;考慮如何最快地到達目的地;

第四類知識就是元認知知識,也是指個體對自身認知過程的認識和意識,以及將學習與自身聯繫起來的知識。

不難看出,平時我們學習的絕大部分的知識屬於事實性知識,尤其是我們在上補習班時,不是考試的考點不學,不是教材上的不學,反覆操練事實性知識而已,不過只要稍過一段時間,就會遺忘的精光。

而只有學生自主學習的知識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識,因為當他們忘了或者學習遇到障礙時會知道如何去解決相應問題。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奇點時代,我們更需要這種知識

人類已經進入了第一代奇點時代,那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於互聯網的誕生,人類學習知識的速度遠遠跟不上信息技術驅動下的知識增量。

知識和信息更新速度不斷加快,知識量無限增長。據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統計,近30年來所積累的科學知識占人類知識總量的90%,按這個速度,如今人類的知識總量僅為2050年知識總量的1%

按照知識圖譜分析學家的判斷,現在大學生一年級所學習的東西到四年級的時候已經被更新了。

這一鉅變導致人類學習、教育方式的改變,我們可以不再依賴課堂為唯一學習場所,我們可以不再依賴老師為唯一的知識來源。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在不久的將來,或許我們將進入第二代奇點時代,也就是人工智能要超越人類智能,互聯網、大數據、深度學習、物聯網等技術交互作用極大地突破了人類的極限,替代人類能從事甚至以前根本不能從事的工作。

時代變了,我們學習的知識也要發生變化了,如果孩子只是天天花大量的時間去學習那些事實性的知識的話,也無疑是與時代發展的方向逆向而行。

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作者,托馬斯.費裡德曼指出,學生必須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和決心,以便“真正適應”全球一體化的趨勢,因為今天你的懂得知識,明天可能就沒有用了。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今天的社會需要的將不再是擁有一技之長的專業學習者,而是那些擁有內在學習動力的人才,他們是自主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他們是擁有和運用元認知知識的高手。

“脆弱知識綜合徵”是美國學者大衛·珀金斯針對學生知識掌握不到位的情況提出來的一個比喻,(他們)有時考試成績好像不錯,或者背誦頭頭是道,但是一兩週後就拿不出更多證據來證明自己還記得那些知識,更不用說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外部世界了。

其實,在歷史上,就有一位元認知的高手:晚清名臣——曾國藩。他身上有個最大的亮點,就是善於反思。

他自打29歲開始寫日記,終其一生,幾乎曾未間斷。之所以筆耕不輟,是因為在他看來,寫日記的過程相當於自省,可以對當天的所思所想,進行一個全盤的檢查與反思。

換句今天文章的語境說,這是在刻意修煉自己的“元認知能力”。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看點 安排孩子鞏固或預習知識,成為多數家長假期不二選擇。然而,比起課本知識,元認知知識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成長。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就強調了終身學習這類元認知知識的重要性。外灘教育特約作者,上海三林東校黨支部書記鄭鋼,將在下文解釋元認知知識的特點,指出元認知學習的關鍵所在,並幫讀者邁出元認知學習的第一步。

文丨鄭鋼 編丨Travis

日前,有一篇《月薪五萬,養不起一個孩子》的文章刷遍朋友圈,引發各種對孩子暑假生活關注

放假了,按理說,是孩子休息、放鬆和調整的時刻,可以肆意地睡懶覺,睡到噩夢驚醒為止;可以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祖國大好河山任憑遨遊;可以躺在沙發上跟劇,隨著劇情笑著前俯後仰。

然而,我們的眾多娃們卻不是在補課的路上,就是在補課。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我們學習的不是最重要的知識

如今,無論是暑假,還是平時,很多家長糾結的並非是否補課的問題,而是補什麼,或者安排什麼的問題。

不少家長想“彎道超車”,讓孩子提前學習下一學期的知識,認為如果孩子提前補課,先行一步,新學期可以超越其他同學了。還有的家長會患有“休閒恐懼症”,見不得孩子空下來,孩子如果不學習的話,大人感到無所適從。

所以,一場接著一場,密密麻麻的補課安排,成了很多孩子假期的標配,孩子的暑期儼然成了他們的第三學期。

孩子在補習班裡上什麼?學的全是教材上的內容,上的是新學期教師要上的知識,當家長們看到孩子在補課誦讀著一首首語文古詩、揹著一個個英語單詞、學著一個個的數學概念,他們的安全感油然而生,因為他們堅信“知識能夠改變命運”。

然而,這些知識真的是能改變命運的知識嗎?

人們對於知識的認識一直存在著誤區,認為只有印在教材上的那些白紙黑字是最重要的,所有很多父母會驕傲孩子三歲時會背很多唐詩宋詞,在四歲時會數數到100,等等。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他們還要學習另一種重要的知識,那就是元認知知識。

元認知知識是什麼知識?是天文知識?數理知識?人文知識?自然知識?很多家長會疑問。

我們來說文解字一下。元,“是始也。從一從兀。”是指起點,原點,也就是說學習者要回歸自我,從自己出發,從根本從發。

元認知知識,說到底是學會學習的知識,是學習者對自我目標、策略和結果的反思,也是其對自我學習和認知能力的認識,通常被稱為“學會學習”,即學生要學會自我指導、自我激勵和反思,學習如何基於目標調整學習方法與行為。

其實,這個概念並不陌生,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這一文獻中指出:21世紀的學習者應該學會學習,終身學習是21世紀人的通行證。

因此,各國教育工作者都致力於尋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教育——財富蘊藏其中》

後來,元認知知識的概念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和認識,紅遍了全球課堂教學設計和評估的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法,在修訂版中提出人類學習的四類知識:

第一類知識是事實性知識:是指事件、地點、人物、時間和信息,比如歷史事件中的人物、地點和過程;劇本里的角色、情節和背景;

第二類知識是概念性知識:是指結構化和系統化的知識,如不同時代地質時代的知識;物理學科裡的定律和概念;

第三種知識是程序性知識:是指關於“怎麼做的”的知識,如決定使用何種方式進行展示小組合作成果;考慮如何最快地到達目的地;

第四類知識就是元認知知識,也是指個體對自身認知過程的認識和意識,以及將學習與自身聯繫起來的知識。

不難看出,平時我們學習的絕大部分的知識屬於事實性知識,尤其是我們在上補習班時,不是考試的考點不學,不是教材上的不學,反覆操練事實性知識而已,不過只要稍過一段時間,就會遺忘的精光。

而只有學生自主學習的知識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識,因為當他們忘了或者學習遇到障礙時會知道如何去解決相應問題。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奇點時代,我們更需要這種知識

人類已經進入了第一代奇點時代,那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於互聯網的誕生,人類學習知識的速度遠遠跟不上信息技術驅動下的知識增量。

知識和信息更新速度不斷加快,知識量無限增長。據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統計,近30年來所積累的科學知識占人類知識總量的90%,按這個速度,如今人類的知識總量僅為2050年知識總量的1%

按照知識圖譜分析學家的判斷,現在大學生一年級所學習的東西到四年級的時候已經被更新了。

這一鉅變導致人類學習、教育方式的改變,我們可以不再依賴課堂為唯一學習場所,我們可以不再依賴老師為唯一的知識來源。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在不久的將來,或許我們將進入第二代奇點時代,也就是人工智能要超越人類智能,互聯網、大數據、深度學習、物聯網等技術交互作用極大地突破了人類的極限,替代人類能從事甚至以前根本不能從事的工作。

時代變了,我們學習的知識也要發生變化了,如果孩子只是天天花大量的時間去學習那些事實性的知識的話,也無疑是與時代發展的方向逆向而行。

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作者,托馬斯.費裡德曼指出,學生必須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和決心,以便“真正適應”全球一體化的趨勢,因為今天你的懂得知識,明天可能就沒有用了。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今天的社會需要的將不再是擁有一技之長的專業學習者,而是那些擁有內在學習動力的人才,他們是自主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他們是擁有和運用元認知知識的高手。

“脆弱知識綜合徵”是美國學者大衛·珀金斯針對學生知識掌握不到位的情況提出來的一個比喻,(他們)有時考試成績好像不錯,或者背誦頭頭是道,但是一兩週後就拿不出更多證據來證明自己還記得那些知識,更不用說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外部世界了。

其實,在歷史上,就有一位元認知的高手:晚清名臣——曾國藩。他身上有個最大的亮點,就是善於反思。

他自打29歲開始寫日記,終其一生,幾乎曾未間斷。之所以筆耕不輟,是因為在他看來,寫日記的過程相當於自省,可以對當天的所思所想,進行一個全盤的檢查與反思。

換句今天文章的語境說,這是在刻意修煉自己的“元認知能力”。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曾國藩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看點 安排孩子鞏固或預習知識,成為多數家長假期不二選擇。然而,比起課本知識,元認知知識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成長。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就強調了終身學習這類元認知知識的重要性。外灘教育特約作者,上海三林東校黨支部書記鄭鋼,將在下文解釋元認知知識的特點,指出元認知學習的關鍵所在,並幫讀者邁出元認知學習的第一步。

文丨鄭鋼 編丨Travis

日前,有一篇《月薪五萬,養不起一個孩子》的文章刷遍朋友圈,引發各種對孩子暑假生活關注

放假了,按理說,是孩子休息、放鬆和調整的時刻,可以肆意地睡懶覺,睡到噩夢驚醒為止;可以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祖國大好河山任憑遨遊;可以躺在沙發上跟劇,隨著劇情笑著前俯後仰。

然而,我們的眾多娃們卻不是在補課的路上,就是在補課。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我們學習的不是最重要的知識

如今,無論是暑假,還是平時,很多家長糾結的並非是否補課的問題,而是補什麼,或者安排什麼的問題。

不少家長想“彎道超車”,讓孩子提前學習下一學期的知識,認為如果孩子提前補課,先行一步,新學期可以超越其他同學了。還有的家長會患有“休閒恐懼症”,見不得孩子空下來,孩子如果不學習的話,大人感到無所適從。

所以,一場接著一場,密密麻麻的補課安排,成了很多孩子假期的標配,孩子的暑期儼然成了他們的第三學期。

孩子在補習班裡上什麼?學的全是教材上的內容,上的是新學期教師要上的知識,當家長們看到孩子在補課誦讀著一首首語文古詩、揹著一個個英語單詞、學著一個個的數學概念,他們的安全感油然而生,因為他們堅信“知識能夠改變命運”。

然而,這些知識真的是能改變命運的知識嗎?

人們對於知識的認識一直存在著誤區,認為只有印在教材上的那些白紙黑字是最重要的,所有很多父母會驕傲孩子三歲時會背很多唐詩宋詞,在四歲時會數數到100,等等。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他們還要學習另一種重要的知識,那就是元認知知識。

元認知知識是什麼知識?是天文知識?數理知識?人文知識?自然知識?很多家長會疑問。

我們來說文解字一下。元,“是始也。從一從兀。”是指起點,原點,也就是說學習者要回歸自我,從自己出發,從根本從發。

元認知知識,說到底是學會學習的知識,是學習者對自我目標、策略和結果的反思,也是其對自我學習和認知能力的認識,通常被稱為“學會學習”,即學生要學會自我指導、自我激勵和反思,學習如何基於目標調整學習方法與行為。

其實,這個概念並不陌生,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這一文獻中指出:21世紀的學習者應該學會學習,終身學習是21世紀人的通行證。

因此,各國教育工作者都致力於尋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教育——財富蘊藏其中》

後來,元認知知識的概念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和認識,紅遍了全球課堂教學設計和評估的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法,在修訂版中提出人類學習的四類知識:

第一類知識是事實性知識:是指事件、地點、人物、時間和信息,比如歷史事件中的人物、地點和過程;劇本里的角色、情節和背景;

第二類知識是概念性知識:是指結構化和系統化的知識,如不同時代地質時代的知識;物理學科裡的定律和概念;

第三種知識是程序性知識:是指關於“怎麼做的”的知識,如決定使用何種方式進行展示小組合作成果;考慮如何最快地到達目的地;

第四類知識就是元認知知識,也是指個體對自身認知過程的認識和意識,以及將學習與自身聯繫起來的知識。

不難看出,平時我們學習的絕大部分的知識屬於事實性知識,尤其是我們在上補習班時,不是考試的考點不學,不是教材上的不學,反覆操練事實性知識而已,不過只要稍過一段時間,就會遺忘的精光。

而只有學生自主學習的知識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識,因為當他們忘了或者學習遇到障礙時會知道如何去解決相應問題。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奇點時代,我們更需要這種知識

人類已經進入了第一代奇點時代,那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於互聯網的誕生,人類學習知識的速度遠遠跟不上信息技術驅動下的知識增量。

知識和信息更新速度不斷加快,知識量無限增長。據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統計,近30年來所積累的科學知識占人類知識總量的90%,按這個速度,如今人類的知識總量僅為2050年知識總量的1%

按照知識圖譜分析學家的判斷,現在大學生一年級所學習的東西到四年級的時候已經被更新了。

這一鉅變導致人類學習、教育方式的改變,我們可以不再依賴課堂為唯一學習場所,我們可以不再依賴老師為唯一的知識來源。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在不久的將來,或許我們將進入第二代奇點時代,也就是人工智能要超越人類智能,互聯網、大數據、深度學習、物聯網等技術交互作用極大地突破了人類的極限,替代人類能從事甚至以前根本不能從事的工作。

時代變了,我們學習的知識也要發生變化了,如果孩子只是天天花大量的時間去學習那些事實性的知識的話,也無疑是與時代發展的方向逆向而行。

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作者,托馬斯.費裡德曼指出,學生必須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和決心,以便“真正適應”全球一體化的趨勢,因為今天你的懂得知識,明天可能就沒有用了。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今天的社會需要的將不再是擁有一技之長的專業學習者,而是那些擁有內在學習動力的人才,他們是自主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他們是擁有和運用元認知知識的高手。

“脆弱知識綜合徵”是美國學者大衛·珀金斯針對學生知識掌握不到位的情況提出來的一個比喻,(他們)有時考試成績好像不錯,或者背誦頭頭是道,但是一兩週後就拿不出更多證據來證明自己還記得那些知識,更不用說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外部世界了。

其實,在歷史上,就有一位元認知的高手:晚清名臣——曾國藩。他身上有個最大的亮點,就是善於反思。

他自打29歲開始寫日記,終其一生,幾乎曾未間斷。之所以筆耕不輟,是因為在他看來,寫日記的過程相當於自省,可以對當天的所思所想,進行一個全盤的檢查與反思。

換句今天文章的語境說,這是在刻意修煉自己的“元認知能力”。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曾國藩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元認知學習的關鍵

是自我管理學習

我們平時經常會和孩子一樣看電影,討論、分享和覆盤故事的情節。

以電影《獅子王》為例,當談論人物的名稱、人物的關係、劇情的細節和人物的語言,甚至提到一些重要的話語,是談論事實性知識。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看點 安排孩子鞏固或預習知識,成為多數家長假期不二選擇。然而,比起課本知識,元認知知識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成長。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就強調了終身學習這類元認知知識的重要性。外灘教育特約作者,上海三林東校黨支部書記鄭鋼,將在下文解釋元認知知識的特點,指出元認知學習的關鍵所在,並幫讀者邁出元認知學習的第一步。

文丨鄭鋼 編丨Travis

日前,有一篇《月薪五萬,養不起一個孩子》的文章刷遍朋友圈,引發各種對孩子暑假生活關注

放假了,按理說,是孩子休息、放鬆和調整的時刻,可以肆意地睡懶覺,睡到噩夢驚醒為止;可以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祖國大好河山任憑遨遊;可以躺在沙發上跟劇,隨著劇情笑著前俯後仰。

然而,我們的眾多娃們卻不是在補課的路上,就是在補課。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我們學習的不是最重要的知識

如今,無論是暑假,還是平時,很多家長糾結的並非是否補課的問題,而是補什麼,或者安排什麼的問題。

不少家長想“彎道超車”,讓孩子提前學習下一學期的知識,認為如果孩子提前補課,先行一步,新學期可以超越其他同學了。還有的家長會患有“休閒恐懼症”,見不得孩子空下來,孩子如果不學習的話,大人感到無所適從。

所以,一場接著一場,密密麻麻的補課安排,成了很多孩子假期的標配,孩子的暑期儼然成了他們的第三學期。

孩子在補習班裡上什麼?學的全是教材上的內容,上的是新學期教師要上的知識,當家長們看到孩子在補課誦讀著一首首語文古詩、揹著一個個英語單詞、學著一個個的數學概念,他們的安全感油然而生,因為他們堅信“知識能夠改變命運”。

然而,這些知識真的是能改變命運的知識嗎?

人們對於知識的認識一直存在著誤區,認為只有印在教材上的那些白紙黑字是最重要的,所有很多父母會驕傲孩子三歲時會背很多唐詩宋詞,在四歲時會數數到100,等等。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他們還要學習另一種重要的知識,那就是元認知知識。

元認知知識是什麼知識?是天文知識?數理知識?人文知識?自然知識?很多家長會疑問。

我們來說文解字一下。元,“是始也。從一從兀。”是指起點,原點,也就是說學習者要回歸自我,從自己出發,從根本從發。

元認知知識,說到底是學會學習的知識,是學習者對自我目標、策略和結果的反思,也是其對自我學習和認知能力的認識,通常被稱為“學會學習”,即學生要學會自我指導、自我激勵和反思,學習如何基於目標調整學習方法與行為。

其實,這個概念並不陌生,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這一文獻中指出:21世紀的學習者應該學會學習,終身學習是21世紀人的通行證。

因此,各國教育工作者都致力於尋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教育——財富蘊藏其中》

後來,元認知知識的概念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和認識,紅遍了全球課堂教學設計和評估的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法,在修訂版中提出人類學習的四類知識:

第一類知識是事實性知識:是指事件、地點、人物、時間和信息,比如歷史事件中的人物、地點和過程;劇本里的角色、情節和背景;

第二類知識是概念性知識:是指結構化和系統化的知識,如不同時代地質時代的知識;物理學科裡的定律和概念;

第三種知識是程序性知識:是指關於“怎麼做的”的知識,如決定使用何種方式進行展示小組合作成果;考慮如何最快地到達目的地;

第四類知識就是元認知知識,也是指個體對自身認知過程的認識和意識,以及將學習與自身聯繫起來的知識。

不難看出,平時我們學習的絕大部分的知識屬於事實性知識,尤其是我們在上補習班時,不是考試的考點不學,不是教材上的不學,反覆操練事實性知識而已,不過只要稍過一段時間,就會遺忘的精光。

而只有學生自主學習的知識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識,因為當他們忘了或者學習遇到障礙時會知道如何去解決相應問題。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奇點時代,我們更需要這種知識

人類已經進入了第一代奇點時代,那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於互聯網的誕生,人類學習知識的速度遠遠跟不上信息技術驅動下的知識增量。

知識和信息更新速度不斷加快,知識量無限增長。據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統計,近30年來所積累的科學知識占人類知識總量的90%,按這個速度,如今人類的知識總量僅為2050年知識總量的1%

按照知識圖譜分析學家的判斷,現在大學生一年級所學習的東西到四年級的時候已經被更新了。

這一鉅變導致人類學習、教育方式的改變,我們可以不再依賴課堂為唯一學習場所,我們可以不再依賴老師為唯一的知識來源。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在不久的將來,或許我們將進入第二代奇點時代,也就是人工智能要超越人類智能,互聯網、大數據、深度學習、物聯網等技術交互作用極大地突破了人類的極限,替代人類能從事甚至以前根本不能從事的工作。

時代變了,我們學習的知識也要發生變化了,如果孩子只是天天花大量的時間去學習那些事實性的知識的話,也無疑是與時代發展的方向逆向而行。

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作者,托馬斯.費裡德曼指出,學生必須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和決心,以便“真正適應”全球一體化的趨勢,因為今天你的懂得知識,明天可能就沒有用了。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今天的社會需要的將不再是擁有一技之長的專業學習者,而是那些擁有內在學習動力的人才,他們是自主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他們是擁有和運用元認知知識的高手。

“脆弱知識綜合徵”是美國學者大衛·珀金斯針對學生知識掌握不到位的情況提出來的一個比喻,(他們)有時考試成績好像不錯,或者背誦頭頭是道,但是一兩週後就拿不出更多證據來證明自己還記得那些知識,更不用說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外部世界了。

其實,在歷史上,就有一位元認知的高手:晚清名臣——曾國藩。他身上有個最大的亮點,就是善於反思。

他自打29歲開始寫日記,終其一生,幾乎曾未間斷。之所以筆耕不輟,是因為在他看來,寫日記的過程相當於自省,可以對當天的所思所想,進行一個全盤的檢查與反思。

換句今天文章的語境說,這是在刻意修煉自己的“元認知能力”。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曾國藩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元認知學習的關鍵

是自我管理學習

我們平時經常會和孩子一樣看電影,討論、分享和覆盤故事的情節。

以電影《獅子王》為例,當談論人物的名稱、人物的關係、劇情的細節和人物的語言,甚至提到一些重要的話語,是談論事實性知識。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如果討論的是復仇、善與惡的較量、生命輪迴、自然規律等話題時,則是關於概念性知識

如果談論這部電影,先一起討論劇情,再考察人物關係,探尋劇本創作者傳遞的信息,最後考慮劇本的寫作方式和文化背景。也就是說,在學習和討論程序性知識

第四種方式是同樣把《獅子王》看做是電影的樣例,也有一套理解、分析和欣賞的方法,但是要求孩子在運用這些工具時保持自我反思的心態,聯繫劇中人物思考一下自己的志向和觀念,將復仇、善良和生命等話題與孩子個人聯繫起來,就如探討什麼是真正的復仇?是不是當有人在學校裡欺負你,一定要復仇?善良意味著什麼?你是否真的做到了善良了?等等問題。

由此可見,元認知知識是關乎的是孩子的成長,孩子自身與所學知識的關係,孩子自身發展的知識,只有當知識與孩子自我聯繫起來時,知識才會進入他們的骨髓血肉。

學習的根本任務是為了改造自我,促進自我的成長。元認知知識的意義和價值就在於此,所以不管你學習多少事實性的知識,當他們沒有轉化、內化成為個人的收穫時,只是徒勞而已。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看點 安排孩子鞏固或預習知識,成為多數家長假期不二選擇。然而,比起課本知識,元認知知識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成長。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就強調了終身學習這類元認知知識的重要性。外灘教育特約作者,上海三林東校黨支部書記鄭鋼,將在下文解釋元認知知識的特點,指出元認知學習的關鍵所在,並幫讀者邁出元認知學習的第一步。

文丨鄭鋼 編丨Travis

日前,有一篇《月薪五萬,養不起一個孩子》的文章刷遍朋友圈,引發各種對孩子暑假生活關注

放假了,按理說,是孩子休息、放鬆和調整的時刻,可以肆意地睡懶覺,睡到噩夢驚醒為止;可以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祖國大好河山任憑遨遊;可以躺在沙發上跟劇,隨著劇情笑著前俯後仰。

然而,我們的眾多娃們卻不是在補課的路上,就是在補課。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我們學習的不是最重要的知識

如今,無論是暑假,還是平時,很多家長糾結的並非是否補課的問題,而是補什麼,或者安排什麼的問題。

不少家長想“彎道超車”,讓孩子提前學習下一學期的知識,認為如果孩子提前補課,先行一步,新學期可以超越其他同學了。還有的家長會患有“休閒恐懼症”,見不得孩子空下來,孩子如果不學習的話,大人感到無所適從。

所以,一場接著一場,密密麻麻的補課安排,成了很多孩子假期的標配,孩子的暑期儼然成了他們的第三學期。

孩子在補習班裡上什麼?學的全是教材上的內容,上的是新學期教師要上的知識,當家長們看到孩子在補課誦讀著一首首語文古詩、揹著一個個英語單詞、學著一個個的數學概念,他們的安全感油然而生,因為他們堅信“知識能夠改變命運”。

然而,這些知識真的是能改變命運的知識嗎?

人們對於知識的認識一直存在著誤區,認為只有印在教材上的那些白紙黑字是最重要的,所有很多父母會驕傲孩子三歲時會背很多唐詩宋詞,在四歲時會數數到100,等等。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他們還要學習另一種重要的知識,那就是元認知知識。

元認知知識是什麼知識?是天文知識?數理知識?人文知識?自然知識?很多家長會疑問。

我們來說文解字一下。元,“是始也。從一從兀。”是指起點,原點,也就是說學習者要回歸自我,從自己出發,從根本從發。

元認知知識,說到底是學會學習的知識,是學習者對自我目標、策略和結果的反思,也是其對自我學習和認知能力的認識,通常被稱為“學會學習”,即學生要學會自我指導、自我激勵和反思,學習如何基於目標調整學習方法與行為。

其實,這個概念並不陌生,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這一文獻中指出:21世紀的學習者應該學會學習,終身學習是21世紀人的通行證。

因此,各國教育工作者都致力於尋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教育——財富蘊藏其中》

後來,元認知知識的概念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和認識,紅遍了全球課堂教學設計和評估的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法,在修訂版中提出人類學習的四類知識:

第一類知識是事實性知識:是指事件、地點、人物、時間和信息,比如歷史事件中的人物、地點和過程;劇本里的角色、情節和背景;

第二類知識是概念性知識:是指結構化和系統化的知識,如不同時代地質時代的知識;物理學科裡的定律和概念;

第三種知識是程序性知識:是指關於“怎麼做的”的知識,如決定使用何種方式進行展示小組合作成果;考慮如何最快地到達目的地;

第四類知識就是元認知知識,也是指個體對自身認知過程的認識和意識,以及將學習與自身聯繫起來的知識。

不難看出,平時我們學習的絕大部分的知識屬於事實性知識,尤其是我們在上補習班時,不是考試的考點不學,不是教材上的不學,反覆操練事實性知識而已,不過只要稍過一段時間,就會遺忘的精光。

而只有學生自主學習的知識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識,因為當他們忘了或者學習遇到障礙時會知道如何去解決相應問題。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奇點時代,我們更需要這種知識

人類已經進入了第一代奇點時代,那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於互聯網的誕生,人類學習知識的速度遠遠跟不上信息技術驅動下的知識增量。

知識和信息更新速度不斷加快,知識量無限增長。據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統計,近30年來所積累的科學知識占人類知識總量的90%,按這個速度,如今人類的知識總量僅為2050年知識總量的1%

按照知識圖譜分析學家的判斷,現在大學生一年級所學習的東西到四年級的時候已經被更新了。

這一鉅變導致人類學習、教育方式的改變,我們可以不再依賴課堂為唯一學習場所,我們可以不再依賴老師為唯一的知識來源。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在不久的將來,或許我們將進入第二代奇點時代,也就是人工智能要超越人類智能,互聯網、大數據、深度學習、物聯網等技術交互作用極大地突破了人類的極限,替代人類能從事甚至以前根本不能從事的工作。

時代變了,我們學習的知識也要發生變化了,如果孩子只是天天花大量的時間去學習那些事實性的知識的話,也無疑是與時代發展的方向逆向而行。

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作者,托馬斯.費裡德曼指出,學生必須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和決心,以便“真正適應”全球一體化的趨勢,因為今天你的懂得知識,明天可能就沒有用了。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今天的社會需要的將不再是擁有一技之長的專業學習者,而是那些擁有內在學習動力的人才,他們是自主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他們是擁有和運用元認知知識的高手。

“脆弱知識綜合徵”是美國學者大衛·珀金斯針對學生知識掌握不到位的情況提出來的一個比喻,(他們)有時考試成績好像不錯,或者背誦頭頭是道,但是一兩週後就拿不出更多證據來證明自己還記得那些知識,更不用說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外部世界了。

其實,在歷史上,就有一位元認知的高手:晚清名臣——曾國藩。他身上有個最大的亮點,就是善於反思。

他自打29歲開始寫日記,終其一生,幾乎曾未間斷。之所以筆耕不輟,是因為在他看來,寫日記的過程相當於自省,可以對當天的所思所想,進行一個全盤的檢查與反思。

換句今天文章的語境說,這是在刻意修煉自己的“元認知能力”。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曾國藩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元認知學習的關鍵

是自我管理學習

我們平時經常會和孩子一樣看電影,討論、分享和覆盤故事的情節。

以電影《獅子王》為例,當談論人物的名稱、人物的關係、劇情的細節和人物的語言,甚至提到一些重要的話語,是談論事實性知識。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如果討論的是復仇、善與惡的較量、生命輪迴、自然規律等話題時,則是關於概念性知識

如果談論這部電影,先一起討論劇情,再考察人物關係,探尋劇本創作者傳遞的信息,最後考慮劇本的寫作方式和文化背景。也就是說,在學習和討論程序性知識

第四種方式是同樣把《獅子王》看做是電影的樣例,也有一套理解、分析和欣賞的方法,但是要求孩子在運用這些工具時保持自我反思的心態,聯繫劇中人物思考一下自己的志向和觀念,將復仇、善良和生命等話題與孩子個人聯繫起來,就如探討什麼是真正的復仇?是不是當有人在學校裡欺負你,一定要復仇?善良意味著什麼?你是否真的做到了善良了?等等問題。

由此可見,元認知知識是關乎的是孩子的成長,孩子自身與所學知識的關係,孩子自身發展的知識,只有當知識與孩子自我聯繫起來時,知識才會進入他們的骨髓血肉。

學習的根本任務是為了改造自我,促進自我的成長。元認知知識的意義和價值就在於此,所以不管你學習多少事實性的知識,當他們沒有轉化、內化成為個人的收穫時,只是徒勞而已。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獅子王》的案例告訴我們,要讓孩子能夠將學習的內容與自己生活和成長聯繫起來,但這是一個維度,這還不夠!

有些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並不是因為下的功夫不夠,或者說花的時間不多,而是他們沒有找到自己的成長密碼,不會監控自己的學習,不會找到自己問題所在。

元認知,簡而言之,是對學習目標的設定,學習管理的監控和管理,核心詞是監控和反思,再講的實在點,就是學習時遇到障礙或者困難如何辦。

我們在閱讀英語文章或書籍時,常常會碰到攔路虎,那就是生詞。

有些孩子會無視這些單詞,直接跳過,這樣會導致影響詞彙的積累和學習以及閱讀理解;

還有些學生會查字典或者向老師、同學求救;

還有的學生會根據上下文或者語境猜測、推理。

這三類同學截然不同地反映出元認知知識的掌握和應用情況。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看點 安排孩子鞏固或預習知識,成為多數家長假期不二選擇。然而,比起課本知識,元認知知識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成長。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就強調了終身學習這類元認知知識的重要性。外灘教育特約作者,上海三林東校黨支部書記鄭鋼,將在下文解釋元認知知識的特點,指出元認知學習的關鍵所在,並幫讀者邁出元認知學習的第一步。

文丨鄭鋼 編丨Travis

日前,有一篇《月薪五萬,養不起一個孩子》的文章刷遍朋友圈,引發各種對孩子暑假生活關注

放假了,按理說,是孩子休息、放鬆和調整的時刻,可以肆意地睡懶覺,睡到噩夢驚醒為止;可以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祖國大好河山任憑遨遊;可以躺在沙發上跟劇,隨著劇情笑著前俯後仰。

然而,我們的眾多娃們卻不是在補課的路上,就是在補課。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我們學習的不是最重要的知識

如今,無論是暑假,還是平時,很多家長糾結的並非是否補課的問題,而是補什麼,或者安排什麼的問題。

不少家長想“彎道超車”,讓孩子提前學習下一學期的知識,認為如果孩子提前補課,先行一步,新學期可以超越其他同學了。還有的家長會患有“休閒恐懼症”,見不得孩子空下來,孩子如果不學習的話,大人感到無所適從。

所以,一場接著一場,密密麻麻的補課安排,成了很多孩子假期的標配,孩子的暑期儼然成了他們的第三學期。

孩子在補習班裡上什麼?學的全是教材上的內容,上的是新學期教師要上的知識,當家長們看到孩子在補課誦讀著一首首語文古詩、揹著一個個英語單詞、學著一個個的數學概念,他們的安全感油然而生,因為他們堅信“知識能夠改變命運”。

然而,這些知識真的是能改變命運的知識嗎?

人們對於知識的認識一直存在著誤區,認為只有印在教材上的那些白紙黑字是最重要的,所有很多父母會驕傲孩子三歲時會背很多唐詩宋詞,在四歲時會數數到100,等等。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他們還要學習另一種重要的知識,那就是元認知知識。

元認知知識是什麼知識?是天文知識?數理知識?人文知識?自然知識?很多家長會疑問。

我們來說文解字一下。元,“是始也。從一從兀。”是指起點,原點,也就是說學習者要回歸自我,從自己出發,從根本從發。

元認知知識,說到底是學會學習的知識,是學習者對自我目標、策略和結果的反思,也是其對自我學習和認知能力的認識,通常被稱為“學會學習”,即學生要學會自我指導、自我激勵和反思,學習如何基於目標調整學習方法與行為。

其實,這個概念並不陌生,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這一文獻中指出:21世紀的學習者應該學會學習,終身學習是21世紀人的通行證。

因此,各國教育工作者都致力於尋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教育——財富蘊藏其中》

後來,元認知知識的概念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和認識,紅遍了全球課堂教學設計和評估的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法,在修訂版中提出人類學習的四類知識:

第一類知識是事實性知識:是指事件、地點、人物、時間和信息,比如歷史事件中的人物、地點和過程;劇本里的角色、情節和背景;

第二類知識是概念性知識:是指結構化和系統化的知識,如不同時代地質時代的知識;物理學科裡的定律和概念;

第三種知識是程序性知識:是指關於“怎麼做的”的知識,如決定使用何種方式進行展示小組合作成果;考慮如何最快地到達目的地;

第四類知識就是元認知知識,也是指個體對自身認知過程的認識和意識,以及將學習與自身聯繫起來的知識。

不難看出,平時我們學習的絕大部分的知識屬於事實性知識,尤其是我們在上補習班時,不是考試的考點不學,不是教材上的不學,反覆操練事實性知識而已,不過只要稍過一段時間,就會遺忘的精光。

而只有學生自主學習的知識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識,因為當他們忘了或者學習遇到障礙時會知道如何去解決相應問題。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奇點時代,我們更需要這種知識

人類已經進入了第一代奇點時代,那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於互聯網的誕生,人類學習知識的速度遠遠跟不上信息技術驅動下的知識增量。

知識和信息更新速度不斷加快,知識量無限增長。據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統計,近30年來所積累的科學知識占人類知識總量的90%,按這個速度,如今人類的知識總量僅為2050年知識總量的1%

按照知識圖譜分析學家的判斷,現在大學生一年級所學習的東西到四年級的時候已經被更新了。

這一鉅變導致人類學習、教育方式的改變,我們可以不再依賴課堂為唯一學習場所,我們可以不再依賴老師為唯一的知識來源。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在不久的將來,或許我們將進入第二代奇點時代,也就是人工智能要超越人類智能,互聯網、大數據、深度學習、物聯網等技術交互作用極大地突破了人類的極限,替代人類能從事甚至以前根本不能從事的工作。

時代變了,我們學習的知識也要發生變化了,如果孩子只是天天花大量的時間去學習那些事實性的知識的話,也無疑是與時代發展的方向逆向而行。

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作者,托馬斯.費裡德曼指出,學生必須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和決心,以便“真正適應”全球一體化的趨勢,因為今天你的懂得知識,明天可能就沒有用了。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今天的社會需要的將不再是擁有一技之長的專業學習者,而是那些擁有內在學習動力的人才,他們是自主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他們是擁有和運用元認知知識的高手。

“脆弱知識綜合徵”是美國學者大衛·珀金斯針對學生知識掌握不到位的情況提出來的一個比喻,(他們)有時考試成績好像不錯,或者背誦頭頭是道,但是一兩週後就拿不出更多證據來證明自己還記得那些知識,更不用說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外部世界了。

其實,在歷史上,就有一位元認知的高手:晚清名臣——曾國藩。他身上有個最大的亮點,就是善於反思。

他自打29歲開始寫日記,終其一生,幾乎曾未間斷。之所以筆耕不輟,是因為在他看來,寫日記的過程相當於自省,可以對當天的所思所想,進行一個全盤的檢查與反思。

換句今天文章的語境說,這是在刻意修煉自己的“元認知能力”。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曾國藩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元認知學習的關鍵

是自我管理學習

我們平時經常會和孩子一樣看電影,討論、分享和覆盤故事的情節。

以電影《獅子王》為例,當談論人物的名稱、人物的關係、劇情的細節和人物的語言,甚至提到一些重要的話語,是談論事實性知識。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如果討論的是復仇、善與惡的較量、生命輪迴、自然規律等話題時,則是關於概念性知識

如果談論這部電影,先一起討論劇情,再考察人物關係,探尋劇本創作者傳遞的信息,最後考慮劇本的寫作方式和文化背景。也就是說,在學習和討論程序性知識

第四種方式是同樣把《獅子王》看做是電影的樣例,也有一套理解、分析和欣賞的方法,但是要求孩子在運用這些工具時保持自我反思的心態,聯繫劇中人物思考一下自己的志向和觀念,將復仇、善良和生命等話題與孩子個人聯繫起來,就如探討什麼是真正的復仇?是不是當有人在學校裡欺負你,一定要復仇?善良意味著什麼?你是否真的做到了善良了?等等問題。

由此可見,元認知知識是關乎的是孩子的成長,孩子自身與所學知識的關係,孩子自身發展的知識,只有當知識與孩子自我聯繫起來時,知識才會進入他們的骨髓血肉。

學習的根本任務是為了改造自我,促進自我的成長。元認知知識的意義和價值就在於此,所以不管你學習多少事實性的知識,當他們沒有轉化、內化成為個人的收穫時,只是徒勞而已。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獅子王》的案例告訴我們,要讓孩子能夠將學習的內容與自己生活和成長聯繫起來,但這是一個維度,這還不夠!

有些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並不是因為下的功夫不夠,或者說花的時間不多,而是他們沒有找到自己的成長密碼,不會監控自己的學習,不會找到自己問題所在。

元認知,簡而言之,是對學習目標的設定,學習管理的監控和管理,核心詞是監控和反思,再講的實在點,就是學習時遇到障礙或者困難如何辦。

我們在閱讀英語文章或書籍時,常常會碰到攔路虎,那就是生詞。

有些孩子會無視這些單詞,直接跳過,這樣會導致影響詞彙的積累和學習以及閱讀理解;

還有些學生會查字典或者向老師、同學求救;

還有的學生會根據上下文或者語境猜測、推理。

這三類同學截然不同地反映出元認知知識的掌握和應用情況。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第一類學生不具備元認知知識和方法,對於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視而不見,時間一長,勢必會影響學習效果,累積性錯誤一多,勢必將影響英語學習;

第二類學生擁有惰性元認知知識,有困難會求救,但是不是解決根本問題,

第三類學生則熟練掌握英語學習的元認知知識,知道在閱讀過程中,碰到生詞,該如何根據學科本質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英語學習和提高的過程,不僅僅是詞彙學習,還有理解和分析、遷移,這是學習英語的核心。

所以,孩子一個學期下來,不要去下猛藥,化大量的時間去補課,而是應該化一定的時間,去思考和確定自己知識薄弱,或者欠缺之處,或者不會應用之處, 然後想法設法地去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和應用體系。

很多學校和學生流行錯題本,是不錯的學習方法。可是還是有很多學生辛辛苦苦化了時間去記錄和抄寫錯題,可是見效甚微。原因何在?因為錯題本,是優秀學生反思的形式或產物,覆盤和反思才是他學業進步的關鍵。

記錄了厚厚的錯題本,缺乏覆盤、理解和反思,多數只是浪費筆墨和紙張;背了無數篇英語課文,不是學習和掌握其間的英式思維結構和句法,又缺乏遷移訓練,多數也只是收穫肌肉記憶而已。

具有元認知知識的孩子,如果學習時間安排不合理,藉助元認知可以優化他的學習計劃,如果他學習動機不強,可以藉助元認知調節他的學習目標,如果一個學生數學知識都掌握了,就是不大會解題,那就讓孩子反思自己的思考或者解題過程,藉助元認知優化他的解題策略。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看點 安排孩子鞏固或預習知識,成為多數家長假期不二選擇。然而,比起課本知識,元認知知識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成長。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就強調了終身學習這類元認知知識的重要性。外灘教育特約作者,上海三林東校黨支部書記鄭鋼,將在下文解釋元認知知識的特點,指出元認知學習的關鍵所在,並幫讀者邁出元認知學習的第一步。

文丨鄭鋼 編丨Travis

日前,有一篇《月薪五萬,養不起一個孩子》的文章刷遍朋友圈,引發各種對孩子暑假生活關注

放假了,按理說,是孩子休息、放鬆和調整的時刻,可以肆意地睡懶覺,睡到噩夢驚醒為止;可以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祖國大好河山任憑遨遊;可以躺在沙發上跟劇,隨著劇情笑著前俯後仰。

然而,我們的眾多娃們卻不是在補課的路上,就是在補課。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我們學習的不是最重要的知識

如今,無論是暑假,還是平時,很多家長糾結的並非是否補課的問題,而是補什麼,或者安排什麼的問題。

不少家長想“彎道超車”,讓孩子提前學習下一學期的知識,認為如果孩子提前補課,先行一步,新學期可以超越其他同學了。還有的家長會患有“休閒恐懼症”,見不得孩子空下來,孩子如果不學習的話,大人感到無所適從。

所以,一場接著一場,密密麻麻的補課安排,成了很多孩子假期的標配,孩子的暑期儼然成了他們的第三學期。

孩子在補習班裡上什麼?學的全是教材上的內容,上的是新學期教師要上的知識,當家長們看到孩子在補課誦讀著一首首語文古詩、揹著一個個英語單詞、學著一個個的數學概念,他們的安全感油然而生,因為他們堅信“知識能夠改變命運”。

然而,這些知識真的是能改變命運的知識嗎?

人們對於知識的認識一直存在著誤區,認為只有印在教材上的那些白紙黑字是最重要的,所有很多父母會驕傲孩子三歲時會背很多唐詩宋詞,在四歲時會數數到100,等等。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他們還要學習另一種重要的知識,那就是元認知知識。

元認知知識是什麼知識?是天文知識?數理知識?人文知識?自然知識?很多家長會疑問。

我們來說文解字一下。元,“是始也。從一從兀。”是指起點,原點,也就是說學習者要回歸自我,從自己出發,從根本從發。

元認知知識,說到底是學會學習的知識,是學習者對自我目標、策略和結果的反思,也是其對自我學習和認知能力的認識,通常被稱為“學會學習”,即學生要學會自我指導、自我激勵和反思,學習如何基於目標調整學習方法與行為。

其實,這個概念並不陌生,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這一文獻中指出:21世紀的學習者應該學會學習,終身學習是21世紀人的通行證。

因此,各國教育工作者都致力於尋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教育——財富蘊藏其中》

後來,元認知知識的概念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和認識,紅遍了全球課堂教學設計和評估的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法,在修訂版中提出人類學習的四類知識:

第一類知識是事實性知識:是指事件、地點、人物、時間和信息,比如歷史事件中的人物、地點和過程;劇本里的角色、情節和背景;

第二類知識是概念性知識:是指結構化和系統化的知識,如不同時代地質時代的知識;物理學科裡的定律和概念;

第三種知識是程序性知識:是指關於“怎麼做的”的知識,如決定使用何種方式進行展示小組合作成果;考慮如何最快地到達目的地;

第四類知識就是元認知知識,也是指個體對自身認知過程的認識和意識,以及將學習與自身聯繫起來的知識。

不難看出,平時我們學習的絕大部分的知識屬於事實性知識,尤其是我們在上補習班時,不是考試的考點不學,不是教材上的不學,反覆操練事實性知識而已,不過只要稍過一段時間,就會遺忘的精光。

而只有學生自主學習的知識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識,因為當他們忘了或者學習遇到障礙時會知道如何去解決相應問題。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奇點時代,我們更需要這種知識

人類已經進入了第一代奇點時代,那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於互聯網的誕生,人類學習知識的速度遠遠跟不上信息技術驅動下的知識增量。

知識和信息更新速度不斷加快,知識量無限增長。據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統計,近30年來所積累的科學知識占人類知識總量的90%,按這個速度,如今人類的知識總量僅為2050年知識總量的1%

按照知識圖譜分析學家的判斷,現在大學生一年級所學習的東西到四年級的時候已經被更新了。

這一鉅變導致人類學習、教育方式的改變,我們可以不再依賴課堂為唯一學習場所,我們可以不再依賴老師為唯一的知識來源。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在不久的將來,或許我們將進入第二代奇點時代,也就是人工智能要超越人類智能,互聯網、大數據、深度學習、物聯網等技術交互作用極大地突破了人類的極限,替代人類能從事甚至以前根本不能從事的工作。

時代變了,我們學習的知識也要發生變化了,如果孩子只是天天花大量的時間去學習那些事實性的知識的話,也無疑是與時代發展的方向逆向而行。

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作者,托馬斯.費裡德曼指出,學生必須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和決心,以便“真正適應”全球一體化的趨勢,因為今天你的懂得知識,明天可能就沒有用了。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今天的社會需要的將不再是擁有一技之長的專業學習者,而是那些擁有內在學習動力的人才,他們是自主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他們是擁有和運用元認知知識的高手。

“脆弱知識綜合徵”是美國學者大衛·珀金斯針對學生知識掌握不到位的情況提出來的一個比喻,(他們)有時考試成績好像不錯,或者背誦頭頭是道,但是一兩週後就拿不出更多證據來證明自己還記得那些知識,更不用說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外部世界了。

其實,在歷史上,就有一位元認知的高手:晚清名臣——曾國藩。他身上有個最大的亮點,就是善於反思。

他自打29歲開始寫日記,終其一生,幾乎曾未間斷。之所以筆耕不輟,是因為在他看來,寫日記的過程相當於自省,可以對當天的所思所想,進行一個全盤的檢查與反思。

換句今天文章的語境說,這是在刻意修煉自己的“元認知能力”。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曾國藩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元認知學習的關鍵

是自我管理學習

我們平時經常會和孩子一樣看電影,討論、分享和覆盤故事的情節。

以電影《獅子王》為例,當談論人物的名稱、人物的關係、劇情的細節和人物的語言,甚至提到一些重要的話語,是談論事實性知識。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如果討論的是復仇、善與惡的較量、生命輪迴、自然規律等話題時,則是關於概念性知識

如果談論這部電影,先一起討論劇情,再考察人物關係,探尋劇本創作者傳遞的信息,最後考慮劇本的寫作方式和文化背景。也就是說,在學習和討論程序性知識

第四種方式是同樣把《獅子王》看做是電影的樣例,也有一套理解、分析和欣賞的方法,但是要求孩子在運用這些工具時保持自我反思的心態,聯繫劇中人物思考一下自己的志向和觀念,將復仇、善良和生命等話題與孩子個人聯繫起來,就如探討什麼是真正的復仇?是不是當有人在學校裡欺負你,一定要復仇?善良意味著什麼?你是否真的做到了善良了?等等問題。

由此可見,元認知知識是關乎的是孩子的成長,孩子自身與所學知識的關係,孩子自身發展的知識,只有當知識與孩子自我聯繫起來時,知識才會進入他們的骨髓血肉。

學習的根本任務是為了改造自我,促進自我的成長。元認知知識的意義和價值就在於此,所以不管你學習多少事實性的知識,當他們沒有轉化、內化成為個人的收穫時,只是徒勞而已。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獅子王》的案例告訴我們,要讓孩子能夠將學習的內容與自己生活和成長聯繫起來,但這是一個維度,這還不夠!

有些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並不是因為下的功夫不夠,或者說花的時間不多,而是他們沒有找到自己的成長密碼,不會監控自己的學習,不會找到自己問題所在。

元認知,簡而言之,是對學習目標的設定,學習管理的監控和管理,核心詞是監控和反思,再講的實在點,就是學習時遇到障礙或者困難如何辦。

我們在閱讀英語文章或書籍時,常常會碰到攔路虎,那就是生詞。

有些孩子會無視這些單詞,直接跳過,這樣會導致影響詞彙的積累和學習以及閱讀理解;

還有些學生會查字典或者向老師、同學求救;

還有的學生會根據上下文或者語境猜測、推理。

這三類同學截然不同地反映出元認知知識的掌握和應用情況。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第一類學生不具備元認知知識和方法,對於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視而不見,時間一長,勢必會影響學習效果,累積性錯誤一多,勢必將影響英語學習;

第二類學生擁有惰性元認知知識,有困難會求救,但是不是解決根本問題,

第三類學生則熟練掌握英語學習的元認知知識,知道在閱讀過程中,碰到生詞,該如何根據學科本質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英語學習和提高的過程,不僅僅是詞彙學習,還有理解和分析、遷移,這是學習英語的核心。

所以,孩子一個學期下來,不要去下猛藥,化大量的時間去補課,而是應該化一定的時間,去思考和確定自己知識薄弱,或者欠缺之處,或者不會應用之處, 然後想法設法地去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和應用體系。

很多學校和學生流行錯題本,是不錯的學習方法。可是還是有很多學生辛辛苦苦化了時間去記錄和抄寫錯題,可是見效甚微。原因何在?因為錯題本,是優秀學生反思的形式或產物,覆盤和反思才是他學業進步的關鍵。

記錄了厚厚的錯題本,缺乏覆盤、理解和反思,多數只是浪費筆墨和紙張;背了無數篇英語課文,不是學習和掌握其間的英式思維結構和句法,又缺乏遷移訓練,多數也只是收穫肌肉記憶而已。

具有元認知知識的孩子,如果學習時間安排不合理,藉助元認知可以優化他的學習計劃,如果他學習動機不強,可以藉助元認知調節他的學習目標,如果一個學生數學知識都掌握了,就是不大會解題,那就讓孩子反思自己的思考或者解題過程,藉助元認知優化他的解題策略。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看點 安排孩子鞏固或預習知識,成為多數家長假期不二選擇。然而,比起課本知識,元認知知識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成長。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就強調了終身學習這類元認知知識的重要性。外灘教育特約作者,上海三林東校黨支部書記鄭鋼,將在下文解釋元認知知識的特點,指出元認知學習的關鍵所在,並幫讀者邁出元認知學習的第一步。

文丨鄭鋼 編丨Travis

日前,有一篇《月薪五萬,養不起一個孩子》的文章刷遍朋友圈,引發各種對孩子暑假生活關注

放假了,按理說,是孩子休息、放鬆和調整的時刻,可以肆意地睡懶覺,睡到噩夢驚醒為止;可以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祖國大好河山任憑遨遊;可以躺在沙發上跟劇,隨著劇情笑著前俯後仰。

然而,我們的眾多娃們卻不是在補課的路上,就是在補課。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我們學習的不是最重要的知識

如今,無論是暑假,還是平時,很多家長糾結的並非是否補課的問題,而是補什麼,或者安排什麼的問題。

不少家長想“彎道超車”,讓孩子提前學習下一學期的知識,認為如果孩子提前補課,先行一步,新學期可以超越其他同學了。還有的家長會患有“休閒恐懼症”,見不得孩子空下來,孩子如果不學習的話,大人感到無所適從。

所以,一場接著一場,密密麻麻的補課安排,成了很多孩子假期的標配,孩子的暑期儼然成了他們的第三學期。

孩子在補習班裡上什麼?學的全是教材上的內容,上的是新學期教師要上的知識,當家長們看到孩子在補課誦讀著一首首語文古詩、揹著一個個英語單詞、學著一個個的數學概念,他們的安全感油然而生,因為他們堅信“知識能夠改變命運”。

然而,這些知識真的是能改變命運的知識嗎?

人們對於知識的認識一直存在著誤區,認為只有印在教材上的那些白紙黑字是最重要的,所有很多父母會驕傲孩子三歲時會背很多唐詩宋詞,在四歲時會數數到100,等等。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他們還要學習另一種重要的知識,那就是元認知知識。

元認知知識是什麼知識?是天文知識?數理知識?人文知識?自然知識?很多家長會疑問。

我們來說文解字一下。元,“是始也。從一從兀。”是指起點,原點,也就是說學習者要回歸自我,從自己出發,從根本從發。

元認知知識,說到底是學會學習的知識,是學習者對自我目標、策略和結果的反思,也是其對自我學習和認知能力的認識,通常被稱為“學會學習”,即學生要學會自我指導、自我激勵和反思,學習如何基於目標調整學習方法與行為。

其實,這個概念並不陌生,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這一文獻中指出:21世紀的學習者應該學會學習,終身學習是21世紀人的通行證。

因此,各國教育工作者都致力於尋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教育——財富蘊藏其中》

後來,元認知知識的概念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和認識,紅遍了全球課堂教學設計和評估的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法,在修訂版中提出人類學習的四類知識:

第一類知識是事實性知識:是指事件、地點、人物、時間和信息,比如歷史事件中的人物、地點和過程;劇本里的角色、情節和背景;

第二類知識是概念性知識:是指結構化和系統化的知識,如不同時代地質時代的知識;物理學科裡的定律和概念;

第三種知識是程序性知識:是指關於“怎麼做的”的知識,如決定使用何種方式進行展示小組合作成果;考慮如何最快地到達目的地;

第四類知識就是元認知知識,也是指個體對自身認知過程的認識和意識,以及將學習與自身聯繫起來的知識。

不難看出,平時我們學習的絕大部分的知識屬於事實性知識,尤其是我們在上補習班時,不是考試的考點不學,不是教材上的不學,反覆操練事實性知識而已,不過只要稍過一段時間,就會遺忘的精光。

而只有學生自主學習的知識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識,因為當他們忘了或者學習遇到障礙時會知道如何去解決相應問題。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奇點時代,我們更需要這種知識

人類已經進入了第一代奇點時代,那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於互聯網的誕生,人類學習知識的速度遠遠跟不上信息技術驅動下的知識增量。

知識和信息更新速度不斷加快,知識量無限增長。據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統計,近30年來所積累的科學知識占人類知識總量的90%,按這個速度,如今人類的知識總量僅為2050年知識總量的1%

按照知識圖譜分析學家的判斷,現在大學生一年級所學習的東西到四年級的時候已經被更新了。

這一鉅變導致人類學習、教育方式的改變,我們可以不再依賴課堂為唯一學習場所,我們可以不再依賴老師為唯一的知識來源。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在不久的將來,或許我們將進入第二代奇點時代,也就是人工智能要超越人類智能,互聯網、大數據、深度學習、物聯網等技術交互作用極大地突破了人類的極限,替代人類能從事甚至以前根本不能從事的工作。

時代變了,我們學習的知識也要發生變化了,如果孩子只是天天花大量的時間去學習那些事實性的知識的話,也無疑是與時代發展的方向逆向而行。

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作者,托馬斯.費裡德曼指出,學生必須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和決心,以便“真正適應”全球一體化的趨勢,因為今天你的懂得知識,明天可能就沒有用了。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今天的社會需要的將不再是擁有一技之長的專業學習者,而是那些擁有內在學習動力的人才,他們是自主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他們是擁有和運用元認知知識的高手。

“脆弱知識綜合徵”是美國學者大衛·珀金斯針對學生知識掌握不到位的情況提出來的一個比喻,(他們)有時考試成績好像不錯,或者背誦頭頭是道,但是一兩週後就拿不出更多證據來證明自己還記得那些知識,更不用說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外部世界了。

其實,在歷史上,就有一位元認知的高手:晚清名臣——曾國藩。他身上有個最大的亮點,就是善於反思。

他自打29歲開始寫日記,終其一生,幾乎曾未間斷。之所以筆耕不輟,是因為在他看來,寫日記的過程相當於自省,可以對當天的所思所想,進行一個全盤的檢查與反思。

換句今天文章的語境說,這是在刻意修煉自己的“元認知能力”。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曾國藩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元認知學習的關鍵

是自我管理學習

我們平時經常會和孩子一樣看電影,討論、分享和覆盤故事的情節。

以電影《獅子王》為例,當談論人物的名稱、人物的關係、劇情的細節和人物的語言,甚至提到一些重要的話語,是談論事實性知識。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如果討論的是復仇、善與惡的較量、生命輪迴、自然規律等話題時,則是關於概念性知識

如果談論這部電影,先一起討論劇情,再考察人物關係,探尋劇本創作者傳遞的信息,最後考慮劇本的寫作方式和文化背景。也就是說,在學習和討論程序性知識

第四種方式是同樣把《獅子王》看做是電影的樣例,也有一套理解、分析和欣賞的方法,但是要求孩子在運用這些工具時保持自我反思的心態,聯繫劇中人物思考一下自己的志向和觀念,將復仇、善良和生命等話題與孩子個人聯繫起來,就如探討什麼是真正的復仇?是不是當有人在學校裡欺負你,一定要復仇?善良意味著什麼?你是否真的做到了善良了?等等問題。

由此可見,元認知知識是關乎的是孩子的成長,孩子自身與所學知識的關係,孩子自身發展的知識,只有當知識與孩子自我聯繫起來時,知識才會進入他們的骨髓血肉。

學習的根本任務是為了改造自我,促進自我的成長。元認知知識的意義和價值就在於此,所以不管你學習多少事實性的知識,當他們沒有轉化、內化成為個人的收穫時,只是徒勞而已。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獅子王》的案例告訴我們,要讓孩子能夠將學習的內容與自己生活和成長聯繫起來,但這是一個維度,這還不夠!

有些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並不是因為下的功夫不夠,或者說花的時間不多,而是他們沒有找到自己的成長密碼,不會監控自己的學習,不會找到自己問題所在。

元認知,簡而言之,是對學習目標的設定,學習管理的監控和管理,核心詞是監控和反思,再講的實在點,就是學習時遇到障礙或者困難如何辦。

我們在閱讀英語文章或書籍時,常常會碰到攔路虎,那就是生詞。

有些孩子會無視這些單詞,直接跳過,這樣會導致影響詞彙的積累和學習以及閱讀理解;

還有些學生會查字典或者向老師、同學求救;

還有的學生會根據上下文或者語境猜測、推理。

這三類同學截然不同地反映出元認知知識的掌握和應用情況。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第一類學生不具備元認知知識和方法,對於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視而不見,時間一長,勢必會影響學習效果,累積性錯誤一多,勢必將影響英語學習;

第二類學生擁有惰性元認知知識,有困難會求救,但是不是解決根本問題,

第三類學生則熟練掌握英語學習的元認知知識,知道在閱讀過程中,碰到生詞,該如何根據學科本質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英語學習和提高的過程,不僅僅是詞彙學習,還有理解和分析、遷移,這是學習英語的核心。

所以,孩子一個學期下來,不要去下猛藥,化大量的時間去補課,而是應該化一定的時間,去思考和確定自己知識薄弱,或者欠缺之處,或者不會應用之處, 然後想法設法地去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和應用體系。

很多學校和學生流行錯題本,是不錯的學習方法。可是還是有很多學生辛辛苦苦化了時間去記錄和抄寫錯題,可是見效甚微。原因何在?因為錯題本,是優秀學生反思的形式或產物,覆盤和反思才是他學業進步的關鍵。

記錄了厚厚的錯題本,缺乏覆盤、理解和反思,多數只是浪費筆墨和紙張;背了無數篇英語課文,不是學習和掌握其間的英式思維結構和句法,又缺乏遷移訓練,多數也只是收穫肌肉記憶而已。

具有元認知知識的孩子,如果學習時間安排不合理,藉助元認知可以優化他的學習計劃,如果他學習動機不強,可以藉助元認知調節他的學習目標,如果一個學生數學知識都掌握了,就是不大會解題,那就讓孩子反思自己的思考或者解題過程,藉助元認知優化他的解題策略。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從制定目標起開啟元認知學習

培養孩子具有元認知知識的目的是培養他們對學習的規劃、監控、調節的能力,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

當一個孩子具有元認知知識的話,即使他們忘了所有在學校學習的知識,依然能夠在未來不確定的世界中生存和生活。

《三國志》中說到:“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站為下。”父母和老師要從小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在學習上更要如此,不要孩子成績一退步就找老師或者到教育培訓機構補課,而是應該讓孩子反思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自己的問題自己去解決,做一個自主學習的管理者。

制定計劃,是元認知知識最重要的內容。

哈佛1979年,哈佛商學院的學者們做了一項研究,他們選擇一個班級做實驗,請學生們給未來規劃一個目標,結果是:

84%的人沒有任何目標;

13%的人有目標,但是沒有具體實施的步驟;

3%的人既有目標,也有具體實施的步驟。

10年之後,哈佛的學者們繼續追蹤那些當初調研的學生們,他們發現:

那些13%人群(有目標但是沒有具體步驟)的收入,是84%人群(沒有任何目標)的2倍之多。

那些3%人群(既有目標也有具體步驟)的收入,是其餘剩下的97%人群的10倍之多。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看點 安排孩子鞏固或預習知識,成為多數家長假期不二選擇。然而,比起課本知識,元認知知識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成長。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就強調了終身學習這類元認知知識的重要性。外灘教育特約作者,上海三林東校黨支部書記鄭鋼,將在下文解釋元認知知識的特點,指出元認知學習的關鍵所在,並幫讀者邁出元認知學習的第一步。

文丨鄭鋼 編丨Travis

日前,有一篇《月薪五萬,養不起一個孩子》的文章刷遍朋友圈,引發各種對孩子暑假生活關注

放假了,按理說,是孩子休息、放鬆和調整的時刻,可以肆意地睡懶覺,睡到噩夢驚醒為止;可以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祖國大好河山任憑遨遊;可以躺在沙發上跟劇,隨著劇情笑著前俯後仰。

然而,我們的眾多娃們卻不是在補課的路上,就是在補課。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我們學習的不是最重要的知識

如今,無論是暑假,還是平時,很多家長糾結的並非是否補課的問題,而是補什麼,或者安排什麼的問題。

不少家長想“彎道超車”,讓孩子提前學習下一學期的知識,認為如果孩子提前補課,先行一步,新學期可以超越其他同學了。還有的家長會患有“休閒恐懼症”,見不得孩子空下來,孩子如果不學習的話,大人感到無所適從。

所以,一場接著一場,密密麻麻的補課安排,成了很多孩子假期的標配,孩子的暑期儼然成了他們的第三學期。

孩子在補習班裡上什麼?學的全是教材上的內容,上的是新學期教師要上的知識,當家長們看到孩子在補課誦讀著一首首語文古詩、揹著一個個英語單詞、學著一個個的數學概念,他們的安全感油然而生,因為他們堅信“知識能夠改變命運”。

然而,這些知識真的是能改變命運的知識嗎?

人們對於知識的認識一直存在著誤區,認為只有印在教材上的那些白紙黑字是最重要的,所有很多父母會驕傲孩子三歲時會背很多唐詩宋詞,在四歲時會數數到100,等等。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他們還要學習另一種重要的知識,那就是元認知知識。

元認知知識是什麼知識?是天文知識?數理知識?人文知識?自然知識?很多家長會疑問。

我們來說文解字一下。元,“是始也。從一從兀。”是指起點,原點,也就是說學習者要回歸自我,從自己出發,從根本從發。

元認知知識,說到底是學會學習的知識,是學習者對自我目標、策略和結果的反思,也是其對自我學習和認知能力的認識,通常被稱為“學會學習”,即學生要學會自我指導、自我激勵和反思,學習如何基於目標調整學習方法與行為。

其實,這個概念並不陌生,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這一文獻中指出:21世紀的學習者應該學會學習,終身學習是21世紀人的通行證。

因此,各國教育工作者都致力於尋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教育——財富蘊藏其中》

後來,元認知知識的概念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和認識,紅遍了全球課堂教學設計和評估的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法,在修訂版中提出人類學習的四類知識:

第一類知識是事實性知識:是指事件、地點、人物、時間和信息,比如歷史事件中的人物、地點和過程;劇本里的角色、情節和背景;

第二類知識是概念性知識:是指結構化和系統化的知識,如不同時代地質時代的知識;物理學科裡的定律和概念;

第三種知識是程序性知識:是指關於“怎麼做的”的知識,如決定使用何種方式進行展示小組合作成果;考慮如何最快地到達目的地;

第四類知識就是元認知知識,也是指個體對自身認知過程的認識和意識,以及將學習與自身聯繫起來的知識。

不難看出,平時我們學習的絕大部分的知識屬於事實性知識,尤其是我們在上補習班時,不是考試的考點不學,不是教材上的不學,反覆操練事實性知識而已,不過只要稍過一段時間,就會遺忘的精光。

而只有學生自主學習的知識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識,因為當他們忘了或者學習遇到障礙時會知道如何去解決相應問題。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奇點時代,我們更需要這種知識

人類已經進入了第一代奇點時代,那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於互聯網的誕生,人類學習知識的速度遠遠跟不上信息技術驅動下的知識增量。

知識和信息更新速度不斷加快,知識量無限增長。據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統計,近30年來所積累的科學知識占人類知識總量的90%,按這個速度,如今人類的知識總量僅為2050年知識總量的1%

按照知識圖譜分析學家的判斷,現在大學生一年級所學習的東西到四年級的時候已經被更新了。

這一鉅變導致人類學習、教育方式的改變,我們可以不再依賴課堂為唯一學習場所,我們可以不再依賴老師為唯一的知識來源。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在不久的將來,或許我們將進入第二代奇點時代,也就是人工智能要超越人類智能,互聯網、大數據、深度學習、物聯網等技術交互作用極大地突破了人類的極限,替代人類能從事甚至以前根本不能從事的工作。

時代變了,我們學習的知識也要發生變化了,如果孩子只是天天花大量的時間去學習那些事實性的知識的話,也無疑是與時代發展的方向逆向而行。

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作者,托馬斯.費裡德曼指出,學生必須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和決心,以便“真正適應”全球一體化的趨勢,因為今天你的懂得知識,明天可能就沒有用了。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今天的社會需要的將不再是擁有一技之長的專業學習者,而是那些擁有內在學習動力的人才,他們是自主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他們是擁有和運用元認知知識的高手。

“脆弱知識綜合徵”是美國學者大衛·珀金斯針對學生知識掌握不到位的情況提出來的一個比喻,(他們)有時考試成績好像不錯,或者背誦頭頭是道,但是一兩週後就拿不出更多證據來證明自己還記得那些知識,更不用說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外部世界了。

其實,在歷史上,就有一位元認知的高手:晚清名臣——曾國藩。他身上有個最大的亮點,就是善於反思。

他自打29歲開始寫日記,終其一生,幾乎曾未間斷。之所以筆耕不輟,是因為在他看來,寫日記的過程相當於自省,可以對當天的所思所想,進行一個全盤的檢查與反思。

換句今天文章的語境說,這是在刻意修煉自己的“元認知能力”。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曾國藩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元認知學習的關鍵

是自我管理學習

我們平時經常會和孩子一樣看電影,討論、分享和覆盤故事的情節。

以電影《獅子王》為例,當談論人物的名稱、人物的關係、劇情的細節和人物的語言,甚至提到一些重要的話語,是談論事實性知識。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如果討論的是復仇、善與惡的較量、生命輪迴、自然規律等話題時,則是關於概念性知識

如果談論這部電影,先一起討論劇情,再考察人物關係,探尋劇本創作者傳遞的信息,最後考慮劇本的寫作方式和文化背景。也就是說,在學習和討論程序性知識

第四種方式是同樣把《獅子王》看做是電影的樣例,也有一套理解、分析和欣賞的方法,但是要求孩子在運用這些工具時保持自我反思的心態,聯繫劇中人物思考一下自己的志向和觀念,將復仇、善良和生命等話題與孩子個人聯繫起來,就如探討什麼是真正的復仇?是不是當有人在學校裡欺負你,一定要復仇?善良意味著什麼?你是否真的做到了善良了?等等問題。

由此可見,元認知知識是關乎的是孩子的成長,孩子自身與所學知識的關係,孩子自身發展的知識,只有當知識與孩子自我聯繫起來時,知識才會進入他們的骨髓血肉。

學習的根本任務是為了改造自我,促進自我的成長。元認知知識的意義和價值就在於此,所以不管你學習多少事實性的知識,當他們沒有轉化、內化成為個人的收穫時,只是徒勞而已。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獅子王》的案例告訴我們,要讓孩子能夠將學習的內容與自己生活和成長聯繫起來,但這是一個維度,這還不夠!

有些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並不是因為下的功夫不夠,或者說花的時間不多,而是他們沒有找到自己的成長密碼,不會監控自己的學習,不會找到自己問題所在。

元認知,簡而言之,是對學習目標的設定,學習管理的監控和管理,核心詞是監控和反思,再講的實在點,就是學習時遇到障礙或者困難如何辦。

我們在閱讀英語文章或書籍時,常常會碰到攔路虎,那就是生詞。

有些孩子會無視這些單詞,直接跳過,這樣會導致影響詞彙的積累和學習以及閱讀理解;

還有些學生會查字典或者向老師、同學求救;

還有的學生會根據上下文或者語境猜測、推理。

這三類同學截然不同地反映出元認知知識的掌握和應用情況。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第一類學生不具備元認知知識和方法,對於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視而不見,時間一長,勢必會影響學習效果,累積性錯誤一多,勢必將影響英語學習;

第二類學生擁有惰性元認知知識,有困難會求救,但是不是解決根本問題,

第三類學生則熟練掌握英語學習的元認知知識,知道在閱讀過程中,碰到生詞,該如何根據學科本質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英語學習和提高的過程,不僅僅是詞彙學習,還有理解和分析、遷移,這是學習英語的核心。

所以,孩子一個學期下來,不要去下猛藥,化大量的時間去補課,而是應該化一定的時間,去思考和確定自己知識薄弱,或者欠缺之處,或者不會應用之處, 然後想法設法地去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和應用體系。

很多學校和學生流行錯題本,是不錯的學習方法。可是還是有很多學生辛辛苦苦化了時間去記錄和抄寫錯題,可是見效甚微。原因何在?因為錯題本,是優秀學生反思的形式或產物,覆盤和反思才是他學業進步的關鍵。

記錄了厚厚的錯題本,缺乏覆盤、理解和反思,多數只是浪費筆墨和紙張;背了無數篇英語課文,不是學習和掌握其間的英式思維結構和句法,又缺乏遷移訓練,多數也只是收穫肌肉記憶而已。

具有元認知知識的孩子,如果學習時間安排不合理,藉助元認知可以優化他的學習計劃,如果他學習動機不強,可以藉助元認知調節他的學習目標,如果一個學生數學知識都掌握了,就是不大會解題,那就讓孩子反思自己的思考或者解題過程,藉助元認知優化他的解題策略。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從制定目標起開啟元認知學習

培養孩子具有元認知知識的目的是培養他們對學習的規劃、監控、調節的能力,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

當一個孩子具有元認知知識的話,即使他們忘了所有在學校學習的知識,依然能夠在未來不確定的世界中生存和生活。

《三國志》中說到:“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站為下。”父母和老師要從小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在學習上更要如此,不要孩子成績一退步就找老師或者到教育培訓機構補課,而是應該讓孩子反思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自己的問題自己去解決,做一個自主學習的管理者。

制定計劃,是元認知知識最重要的內容。

哈佛1979年,哈佛商學院的學者們做了一項研究,他們選擇一個班級做實驗,請學生們給未來規劃一個目標,結果是:

84%的人沒有任何目標;

13%的人有目標,但是沒有具體實施的步驟;

3%的人既有目標,也有具體實施的步驟。

10年之後,哈佛的學者們繼續追蹤那些當初調研的學生們,他們發現:

那些13%人群(有目標但是沒有具體步驟)的收入,是84%人群(沒有任何目標)的2倍之多。

那些3%人群(既有目標也有具體步驟)的收入,是其餘剩下的97%人群的10倍之多。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對孩子來說,無論在學習上,生活上,還是未來在工作上,如果希望他們將來有更大成就的話,培養他們計劃感是很重要。

當一個新的時間即將到來時,考慮讓孩子制定一個計劃,或者許下一個什麼願望,或者全家一起坐下來,討論一下要做些什麼。

這個時間無論長短,新學期到來時,暑期到來時,甚至每天早上起床時,明確一下要做的事,或者達成的目標。

閱讀書單也是隱形的計劃,當我們擁有一份閱讀書單時,其實就是制定了一份閱讀計劃,知道一年、一個月或者一週應該讀哪些書。

目標感也是生活意義的所在,會召喚人們不斷前行和努力,或者說是希望所在。即使有時疲憊了,也會鼓起勇氣或者振奮精神,繼續前行。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看點 安排孩子鞏固或預習知識,成為多數家長假期不二選擇。然而,比起課本知識,元認知知識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成長。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就強調了終身學習這類元認知知識的重要性。外灘教育特約作者,上海三林東校黨支部書記鄭鋼,將在下文解釋元認知知識的特點,指出元認知學習的關鍵所在,並幫讀者邁出元認知學習的第一步。

文丨鄭鋼 編丨Travis

日前,有一篇《月薪五萬,養不起一個孩子》的文章刷遍朋友圈,引發各種對孩子暑假生活關注

放假了,按理說,是孩子休息、放鬆和調整的時刻,可以肆意地睡懶覺,睡到噩夢驚醒為止;可以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祖國大好河山任憑遨遊;可以躺在沙發上跟劇,隨著劇情笑著前俯後仰。

然而,我們的眾多娃們卻不是在補課的路上,就是在補課。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我們學習的不是最重要的知識

如今,無論是暑假,還是平時,很多家長糾結的並非是否補課的問題,而是補什麼,或者安排什麼的問題。

不少家長想“彎道超車”,讓孩子提前學習下一學期的知識,認為如果孩子提前補課,先行一步,新學期可以超越其他同學了。還有的家長會患有“休閒恐懼症”,見不得孩子空下來,孩子如果不學習的話,大人感到無所適從。

所以,一場接著一場,密密麻麻的補課安排,成了很多孩子假期的標配,孩子的暑期儼然成了他們的第三學期。

孩子在補習班裡上什麼?學的全是教材上的內容,上的是新學期教師要上的知識,當家長們看到孩子在補課誦讀著一首首語文古詩、揹著一個個英語單詞、學著一個個的數學概念,他們的安全感油然而生,因為他們堅信“知識能夠改變命運”。

然而,這些知識真的是能改變命運的知識嗎?

人們對於知識的認識一直存在著誤區,認為只有印在教材上的那些白紙黑字是最重要的,所有很多父母會驕傲孩子三歲時會背很多唐詩宋詞,在四歲時會數數到100,等等。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他們還要學習另一種重要的知識,那就是元認知知識。

元認知知識是什麼知識?是天文知識?數理知識?人文知識?自然知識?很多家長會疑問。

我們來說文解字一下。元,“是始也。從一從兀。”是指起點,原點,也就是說學習者要回歸自我,從自己出發,從根本從發。

元認知知識,說到底是學會學習的知識,是學習者對自我目標、策略和結果的反思,也是其對自我學習和認知能力的認識,通常被稱為“學會學習”,即學生要學會自我指導、自我激勵和反思,學習如何基於目標調整學習方法與行為。

其實,這個概念並不陌生,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這一文獻中指出:21世紀的學習者應該學會學習,終身學習是21世紀人的通行證。

因此,各國教育工作者都致力於尋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教育——財富蘊藏其中》

後來,元認知知識的概念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和認識,紅遍了全球課堂教學設計和評估的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法,在修訂版中提出人類學習的四類知識:

第一類知識是事實性知識:是指事件、地點、人物、時間和信息,比如歷史事件中的人物、地點和過程;劇本里的角色、情節和背景;

第二類知識是概念性知識:是指結構化和系統化的知識,如不同時代地質時代的知識;物理學科裡的定律和概念;

第三種知識是程序性知識:是指關於“怎麼做的”的知識,如決定使用何種方式進行展示小組合作成果;考慮如何最快地到達目的地;

第四類知識就是元認知知識,也是指個體對自身認知過程的認識和意識,以及將學習與自身聯繫起來的知識。

不難看出,平時我們學習的絕大部分的知識屬於事實性知識,尤其是我們在上補習班時,不是考試的考點不學,不是教材上的不學,反覆操練事實性知識而已,不過只要稍過一段時間,就會遺忘的精光。

而只有學生自主學習的知識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識,因為當他們忘了或者學習遇到障礙時會知道如何去解決相應問題。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奇點時代,我們更需要這種知識

人類已經進入了第一代奇點時代,那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於互聯網的誕生,人類學習知識的速度遠遠跟不上信息技術驅動下的知識增量。

知識和信息更新速度不斷加快,知識量無限增長。據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統計,近30年來所積累的科學知識占人類知識總量的90%,按這個速度,如今人類的知識總量僅為2050年知識總量的1%

按照知識圖譜分析學家的判斷,現在大學生一年級所學習的東西到四年級的時候已經被更新了。

這一鉅變導致人類學習、教育方式的改變,我們可以不再依賴課堂為唯一學習場所,我們可以不再依賴老師為唯一的知識來源。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在不久的將來,或許我們將進入第二代奇點時代,也就是人工智能要超越人類智能,互聯網、大數據、深度學習、物聯網等技術交互作用極大地突破了人類的極限,替代人類能從事甚至以前根本不能從事的工作。

時代變了,我們學習的知識也要發生變化了,如果孩子只是天天花大量的時間去學習那些事實性的知識的話,也無疑是與時代發展的方向逆向而行。

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作者,托馬斯.費裡德曼指出,學生必須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和決心,以便“真正適應”全球一體化的趨勢,因為今天你的懂得知識,明天可能就沒有用了。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今天的社會需要的將不再是擁有一技之長的專業學習者,而是那些擁有內在學習動力的人才,他們是自主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他們是擁有和運用元認知知識的高手。

“脆弱知識綜合徵”是美國學者大衛·珀金斯針對學生知識掌握不到位的情況提出來的一個比喻,(他們)有時考試成績好像不錯,或者背誦頭頭是道,但是一兩週後就拿不出更多證據來證明自己還記得那些知識,更不用說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外部世界了。

其實,在歷史上,就有一位元認知的高手:晚清名臣——曾國藩。他身上有個最大的亮點,就是善於反思。

他自打29歲開始寫日記,終其一生,幾乎曾未間斷。之所以筆耕不輟,是因為在他看來,寫日記的過程相當於自省,可以對當天的所思所想,進行一個全盤的檢查與反思。

換句今天文章的語境說,這是在刻意修煉自己的“元認知能力”。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曾國藩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元認知學習的關鍵

是自我管理學習

我們平時經常會和孩子一樣看電影,討論、分享和覆盤故事的情節。

以電影《獅子王》為例,當談論人物的名稱、人物的關係、劇情的細節和人物的語言,甚至提到一些重要的話語,是談論事實性知識。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如果討論的是復仇、善與惡的較量、生命輪迴、自然規律等話題時,則是關於概念性知識

如果談論這部電影,先一起討論劇情,再考察人物關係,探尋劇本創作者傳遞的信息,最後考慮劇本的寫作方式和文化背景。也就是說,在學習和討論程序性知識

第四種方式是同樣把《獅子王》看做是電影的樣例,也有一套理解、分析和欣賞的方法,但是要求孩子在運用這些工具時保持自我反思的心態,聯繫劇中人物思考一下自己的志向和觀念,將復仇、善良和生命等話題與孩子個人聯繫起來,就如探討什麼是真正的復仇?是不是當有人在學校裡欺負你,一定要復仇?善良意味著什麼?你是否真的做到了善良了?等等問題。

由此可見,元認知知識是關乎的是孩子的成長,孩子自身與所學知識的關係,孩子自身發展的知識,只有當知識與孩子自我聯繫起來時,知識才會進入他們的骨髓血肉。

學習的根本任務是為了改造自我,促進自我的成長。元認知知識的意義和價值就在於此,所以不管你學習多少事實性的知識,當他們沒有轉化、內化成為個人的收穫時,只是徒勞而已。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獅子王》的案例告訴我們,要讓孩子能夠將學習的內容與自己生活和成長聯繫起來,但這是一個維度,這還不夠!

有些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並不是因為下的功夫不夠,或者說花的時間不多,而是他們沒有找到自己的成長密碼,不會監控自己的學習,不會找到自己問題所在。

元認知,簡而言之,是對學習目標的設定,學習管理的監控和管理,核心詞是監控和反思,再講的實在點,就是學習時遇到障礙或者困難如何辦。

我們在閱讀英語文章或書籍時,常常會碰到攔路虎,那就是生詞。

有些孩子會無視這些單詞,直接跳過,這樣會導致影響詞彙的積累和學習以及閱讀理解;

還有些學生會查字典或者向老師、同學求救;

還有的學生會根據上下文或者語境猜測、推理。

這三類同學截然不同地反映出元認知知識的掌握和應用情況。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第一類學生不具備元認知知識和方法,對於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視而不見,時間一長,勢必會影響學習效果,累積性錯誤一多,勢必將影響英語學習;

第二類學生擁有惰性元認知知識,有困難會求救,但是不是解決根本問題,

第三類學生則熟練掌握英語學習的元認知知識,知道在閱讀過程中,碰到生詞,該如何根據學科本質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英語學習和提高的過程,不僅僅是詞彙學習,還有理解和分析、遷移,這是學習英語的核心。

所以,孩子一個學期下來,不要去下猛藥,化大量的時間去補課,而是應該化一定的時間,去思考和確定自己知識薄弱,或者欠缺之處,或者不會應用之處, 然後想法設法地去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和應用體系。

很多學校和學生流行錯題本,是不錯的學習方法。可是還是有很多學生辛辛苦苦化了時間去記錄和抄寫錯題,可是見效甚微。原因何在?因為錯題本,是優秀學生反思的形式或產物,覆盤和反思才是他學業進步的關鍵。

記錄了厚厚的錯題本,缺乏覆盤、理解和反思,多數只是浪費筆墨和紙張;背了無數篇英語課文,不是學習和掌握其間的英式思維結構和句法,又缺乏遷移訓練,多數也只是收穫肌肉記憶而已。

具有元認知知識的孩子,如果學習時間安排不合理,藉助元認知可以優化他的學習計劃,如果他學習動機不強,可以藉助元認知調節他的學習目標,如果一個學生數學知識都掌握了,就是不大會解題,那就讓孩子反思自己的思考或者解題過程,藉助元認知優化他的解題策略。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從制定目標起開啟元認知學習

培養孩子具有元認知知識的目的是培養他們對學習的規劃、監控、調節的能力,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

當一個孩子具有元認知知識的話,即使他們忘了所有在學校學習的知識,依然能夠在未來不確定的世界中生存和生活。

《三國志》中說到:“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站為下。”父母和老師要從小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在學習上更要如此,不要孩子成績一退步就找老師或者到教育培訓機構補課,而是應該讓孩子反思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自己的問題自己去解決,做一個自主學習的管理者。

制定計劃,是元認知知識最重要的內容。

哈佛1979年,哈佛商學院的學者們做了一項研究,他們選擇一個班級做實驗,請學生們給未來規劃一個目標,結果是:

84%的人沒有任何目標;

13%的人有目標,但是沒有具體實施的步驟;

3%的人既有目標,也有具體實施的步驟。

10年之後,哈佛的學者們繼續追蹤那些當初調研的學生們,他們發現:

那些13%人群(有目標但是沒有具體步驟)的收入,是84%人群(沒有任何目標)的2倍之多。

那些3%人群(既有目標也有具體步驟)的收入,是其餘剩下的97%人群的10倍之多。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對孩子來說,無論在學習上,生活上,還是未來在工作上,如果希望他們將來有更大成就的話,培養他們計劃感是很重要。

當一個新的時間即將到來時,考慮讓孩子制定一個計劃,或者許下一個什麼願望,或者全家一起坐下來,討論一下要做些什麼。

這個時間無論長短,新學期到來時,暑期到來時,甚至每天早上起床時,明確一下要做的事,或者達成的目標。

閱讀書單也是隱形的計劃,當我們擁有一份閱讀書單時,其實就是制定了一份閱讀計劃,知道一年、一個月或者一週應該讀哪些書。

目標感也是生活意義的所在,會召喚人們不斷前行和努力,或者說是希望所在。即使有時疲憊了,也會鼓起勇氣或者振奮精神,繼續前行。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當然,有了目標還是不夠的,還要有清晰的行動計劃,這是一個人未來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一個能成功的人,總是意志堅定,能夠消除影響成功的障礙,嚴格地執行計劃和安排的人。

家長和老師可以利用日常事務表,生活計劃表,運動計劃表、學習計劃表,或者閱讀計劃表等模板,幫助孩子做好計劃。

當孩子沒有完成時,一起分析原因,然後再製定調整計劃,直至執行為止,一次又一次的制定和討論,是幫助孩子樹立自己是學習主人的意識,而不是家長或者老師。

要執行好計劃,關鍵是學會執行,執行力是第一生產力。把良好的計劃變得孩子的現實,就跟我們學習需要預習和複習一樣,要讓孩子每天能夠牢記在心,也應該在每天執行之後進行檢查,只有如此才能不停地督促自己,持之以恆。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看點 安排孩子鞏固或預習知識,成為多數家長假期不二選擇。然而,比起課本知識,元認知知識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成長。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就強調了終身學習這類元認知知識的重要性。外灘教育特約作者,上海三林東校黨支部書記鄭鋼,將在下文解釋元認知知識的特點,指出元認知學習的關鍵所在,並幫讀者邁出元認知學習的第一步。

文丨鄭鋼 編丨Travis

日前,有一篇《月薪五萬,養不起一個孩子》的文章刷遍朋友圈,引發各種對孩子暑假生活關注

放假了,按理說,是孩子休息、放鬆和調整的時刻,可以肆意地睡懶覺,睡到噩夢驚醒為止;可以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祖國大好河山任憑遨遊;可以躺在沙發上跟劇,隨著劇情笑著前俯後仰。

然而,我們的眾多娃們卻不是在補課的路上,就是在補課。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我們學習的不是最重要的知識

如今,無論是暑假,還是平時,很多家長糾結的並非是否補課的問題,而是補什麼,或者安排什麼的問題。

不少家長想“彎道超車”,讓孩子提前學習下一學期的知識,認為如果孩子提前補課,先行一步,新學期可以超越其他同學了。還有的家長會患有“休閒恐懼症”,見不得孩子空下來,孩子如果不學習的話,大人感到無所適從。

所以,一場接著一場,密密麻麻的補課安排,成了很多孩子假期的標配,孩子的暑期儼然成了他們的第三學期。

孩子在補習班裡上什麼?學的全是教材上的內容,上的是新學期教師要上的知識,當家長們看到孩子在補課誦讀著一首首語文古詩、揹著一個個英語單詞、學著一個個的數學概念,他們的安全感油然而生,因為他們堅信“知識能夠改變命運”。

然而,這些知識真的是能改變命運的知識嗎?

人們對於知識的認識一直存在著誤區,認為只有印在教材上的那些白紙黑字是最重要的,所有很多父母會驕傲孩子三歲時會背很多唐詩宋詞,在四歲時會數數到100,等等。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他們還要學習另一種重要的知識,那就是元認知知識。

元認知知識是什麼知識?是天文知識?數理知識?人文知識?自然知識?很多家長會疑問。

我們來說文解字一下。元,“是始也。從一從兀。”是指起點,原點,也就是說學習者要回歸自我,從自己出發,從根本從發。

元認知知識,說到底是學會學習的知識,是學習者對自我目標、策略和結果的反思,也是其對自我學習和認知能力的認識,通常被稱為“學會學習”,即學生要學會自我指導、自我激勵和反思,學習如何基於目標調整學習方法與行為。

其實,這個概念並不陌生,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這一文獻中指出:21世紀的學習者應該學會學習,終身學習是21世紀人的通行證。

因此,各國教育工作者都致力於尋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教育——財富蘊藏其中》

後來,元認知知識的概念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和認識,紅遍了全球課堂教學設計和評估的布魯姆認知目標分類法,在修訂版中提出人類學習的四類知識:

第一類知識是事實性知識:是指事件、地點、人物、時間和信息,比如歷史事件中的人物、地點和過程;劇本里的角色、情節和背景;

第二類知識是概念性知識:是指結構化和系統化的知識,如不同時代地質時代的知識;物理學科裡的定律和概念;

第三種知識是程序性知識:是指關於“怎麼做的”的知識,如決定使用何種方式進行展示小組合作成果;考慮如何最快地到達目的地;

第四類知識就是元認知知識,也是指個體對自身認知過程的認識和意識,以及將學習與自身聯繫起來的知識。

不難看出,平時我們學習的絕大部分的知識屬於事實性知識,尤其是我們在上補習班時,不是考試的考點不學,不是教材上的不學,反覆操練事實性知識而已,不過只要稍過一段時間,就會遺忘的精光。

而只有學生自主學習的知識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識,因為當他們忘了或者學習遇到障礙時會知道如何去解決相應問題。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奇點時代,我們更需要這種知識

人類已經進入了第一代奇點時代,那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於互聯網的誕生,人類學習知識的速度遠遠跟不上信息技術驅動下的知識增量。

知識和信息更新速度不斷加快,知識量無限增長。據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統計,近30年來所積累的科學知識占人類知識總量的90%,按這個速度,如今人類的知識總量僅為2050年知識總量的1%

按照知識圖譜分析學家的判斷,現在大學生一年級所學習的東西到四年級的時候已經被更新了。

這一鉅變導致人類學習、教育方式的改變,我們可以不再依賴課堂為唯一學習場所,我們可以不再依賴老師為唯一的知識來源。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在不久的將來,或許我們將進入第二代奇點時代,也就是人工智能要超越人類智能,互聯網、大數據、深度學習、物聯網等技術交互作用極大地突破了人類的極限,替代人類能從事甚至以前根本不能從事的工作。

時代變了,我們學習的知識也要發生變化了,如果孩子只是天天花大量的時間去學習那些事實性的知識的話,也無疑是與時代發展的方向逆向而行。

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作者,托馬斯.費裡德曼指出,學生必須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和決心,以便“真正適應”全球一體化的趨勢,因為今天你的懂得知識,明天可能就沒有用了。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今天的社會需要的將不再是擁有一技之長的專業學習者,而是那些擁有內在學習動力的人才,他們是自主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他們是擁有和運用元認知知識的高手。

“脆弱知識綜合徵”是美國學者大衛·珀金斯針對學生知識掌握不到位的情況提出來的一個比喻,(他們)有時考試成績好像不錯,或者背誦頭頭是道,但是一兩週後就拿不出更多證據來證明自己還記得那些知識,更不用說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外部世界了。

其實,在歷史上,就有一位元認知的高手:晚清名臣——曾國藩。他身上有個最大的亮點,就是善於反思。

他自打29歲開始寫日記,終其一生,幾乎曾未間斷。之所以筆耕不輟,是因為在他看來,寫日記的過程相當於自省,可以對當天的所思所想,進行一個全盤的檢查與反思。

換句今天文章的語境說,這是在刻意修煉自己的“元認知能力”。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曾國藩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元認知學習的關鍵

是自我管理學習

我們平時經常會和孩子一樣看電影,討論、分享和覆盤故事的情節。

以電影《獅子王》為例,當談論人物的名稱、人物的關係、劇情的細節和人物的語言,甚至提到一些重要的話語,是談論事實性知識。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如果討論的是復仇、善與惡的較量、生命輪迴、自然規律等話題時,則是關於概念性知識

如果談論這部電影,先一起討論劇情,再考察人物關係,探尋劇本創作者傳遞的信息,最後考慮劇本的寫作方式和文化背景。也就是說,在學習和討論程序性知識

第四種方式是同樣把《獅子王》看做是電影的樣例,也有一套理解、分析和欣賞的方法,但是要求孩子在運用這些工具時保持自我反思的心態,聯繫劇中人物思考一下自己的志向和觀念,將復仇、善良和生命等話題與孩子個人聯繫起來,就如探討什麼是真正的復仇?是不是當有人在學校裡欺負你,一定要復仇?善良意味著什麼?你是否真的做到了善良了?等等問題。

由此可見,元認知知識是關乎的是孩子的成長,孩子自身與所學知識的關係,孩子自身發展的知識,只有當知識與孩子自我聯繫起來時,知識才會進入他們的骨髓血肉。

學習的根本任務是為了改造自我,促進自我的成長。元認知知識的意義和價值就在於此,所以不管你學習多少事實性的知識,當他們沒有轉化、內化成為個人的收穫時,只是徒勞而已。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獅子王》的案例告訴我們,要讓孩子能夠將學習的內容與自己生活和成長聯繫起來,但這是一個維度,這還不夠!

有些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並不是因為下的功夫不夠,或者說花的時間不多,而是他們沒有找到自己的成長密碼,不會監控自己的學習,不會找到自己問題所在。

元認知,簡而言之,是對學習目標的設定,學習管理的監控和管理,核心詞是監控和反思,再講的實在點,就是學習時遇到障礙或者困難如何辦。

我們在閱讀英語文章或書籍時,常常會碰到攔路虎,那就是生詞。

有些孩子會無視這些單詞,直接跳過,這樣會導致影響詞彙的積累和學習以及閱讀理解;

還有些學生會查字典或者向老師、同學求救;

還有的學生會根據上下文或者語境猜測、推理。

這三類同學截然不同地反映出元認知知識的掌握和應用情況。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第一類學生不具備元認知知識和方法,對於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視而不見,時間一長,勢必會影響學習效果,累積性錯誤一多,勢必將影響英語學習;

第二類學生擁有惰性元認知知識,有困難會求救,但是不是解決根本問題,

第三類學生則熟練掌握英語學習的元認知知識,知道在閱讀過程中,碰到生詞,該如何根據學科本質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英語學習和提高的過程,不僅僅是詞彙學習,還有理解和分析、遷移,這是學習英語的核心。

所以,孩子一個學期下來,不要去下猛藥,化大量的時間去補課,而是應該化一定的時間,去思考和確定自己知識薄弱,或者欠缺之處,或者不會應用之處, 然後想法設法地去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和應用體系。

很多學校和學生流行錯題本,是不錯的學習方法。可是還是有很多學生辛辛苦苦化了時間去記錄和抄寫錯題,可是見效甚微。原因何在?因為錯題本,是優秀學生反思的形式或產物,覆盤和反思才是他學業進步的關鍵。

記錄了厚厚的錯題本,缺乏覆盤、理解和反思,多數只是浪費筆墨和紙張;背了無數篇英語課文,不是學習和掌握其間的英式思維結構和句法,又缺乏遷移訓練,多數也只是收穫肌肉記憶而已。

具有元認知知識的孩子,如果學習時間安排不合理,藉助元認知可以優化他的學習計劃,如果他學習動機不強,可以藉助元認知調節他的學習目標,如果一個學生數學知識都掌握了,就是不大會解題,那就讓孩子反思自己的思考或者解題過程,藉助元認知優化他的解題策略。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從制定目標起開啟元認知學習

培養孩子具有元認知知識的目的是培養他們對學習的規劃、監控、調節的能力,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

當一個孩子具有元認知知識的話,即使他們忘了所有在學校學習的知識,依然能夠在未來不確定的世界中生存和生活。

《三國志》中說到:“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站為下。”父母和老師要從小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在學習上更要如此,不要孩子成績一退步就找老師或者到教育培訓機構補課,而是應該讓孩子反思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自己的問題自己去解決,做一個自主學習的管理者。

制定計劃,是元認知知識最重要的內容。

哈佛1979年,哈佛商學院的學者們做了一項研究,他們選擇一個班級做實驗,請學生們給未來規劃一個目標,結果是:

84%的人沒有任何目標;

13%的人有目標,但是沒有具體實施的步驟;

3%的人既有目標,也有具體實施的步驟。

10年之後,哈佛的學者們繼續追蹤那些當初調研的學生們,他們發現:

那些13%人群(有目標但是沒有具體步驟)的收入,是84%人群(沒有任何目標)的2倍之多。

那些3%人群(既有目標也有具體步驟)的收入,是其餘剩下的97%人群的10倍之多。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對孩子來說,無論在學習上,生活上,還是未來在工作上,如果希望他們將來有更大成就的話,培養他們計劃感是很重要。

當一個新的時間即將到來時,考慮讓孩子制定一個計劃,或者許下一個什麼願望,或者全家一起坐下來,討論一下要做些什麼。

這個時間無論長短,新學期到來時,暑期到來時,甚至每天早上起床時,明確一下要做的事,或者達成的目標。

閱讀書單也是隱形的計劃,當我們擁有一份閱讀書單時,其實就是制定了一份閱讀計劃,知道一年、一個月或者一週應該讀哪些書。

目標感也是生活意義的所在,會召喚人們不斷前行和努力,或者說是希望所在。即使有時疲憊了,也會鼓起勇氣或者振奮精神,繼續前行。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當然,有了目標還是不夠的,還要有清晰的行動計劃,這是一個人未來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一個能成功的人,總是意志堅定,能夠消除影響成功的障礙,嚴格地執行計劃和安排的人。

家長和老師可以利用日常事務表,生活計劃表,運動計劃表、學習計劃表,或者閱讀計劃表等模板,幫助孩子做好計劃。

當孩子沒有完成時,一起分析原因,然後再製定調整計劃,直至執行為止,一次又一次的制定和討論,是幫助孩子樹立自己是學習主人的意識,而不是家長或者老師。

要執行好計劃,關鍵是學會執行,執行力是第一生產力。把良好的計劃變得孩子的現實,就跟我們學習需要預習和複習一樣,要讓孩子每天能夠牢記在心,也應該在每天執行之後進行檢查,只有如此才能不停地督促自己,持之以恆。

“知識”分四類,大多數孩子只學懂了前三類

最後,將駕駛和元認知知識做個比喻:一名優秀的駕駛員,清晰地知道目標在哪兒,在行駛過程中總會聽聽發動機的聲音,覺察是否有異常,遇到路堵的時候會調整線路,到達目的地後,一定要四處看看車況。

他在整個駕駛前後的反應就是元認知知識的應用。你的孩子是否也是“優秀的駕駛員”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