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

作者:Pauline Kael

譯者:陳思航

校對:Issac

來源:The New Republic


年輕美國導演的基本觀點很簡單:那些我們從小觀看的大片,要麼就是腐敗、過時或僵死的,要麼就是超出了我們的能力範圍(我們無法得到一個製作好萊塢電影的機會)——所以我們會製作自己的電影,製作那種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掌控的低成本電影。

對於一些人來說,這是一種打入「行業」內部的嘗試;但對於其他人來說,這是一種不同的電影製作方式,一種不同於流行藝術或是大眾媒介的電影觀,是一種需要探索的藝術形式。

年輕美國導演的大多數電影風格,可能會被解釋為一種反抗性活動,他們針對的是那種奢華的、揮霍無度的平庸之作,這些作品的來源,通常被稱作是好萊塢的傑出「技藝」。作為對好萊塢的迴應,年輕人們稱為了「電影野獸派」。

他們(和他們的大多數觀眾)可能更喜歡那種粗糲的混亂——不均勻的燈光、笨拙的剪輯、扁平的攝影機運動、缺乏戲劇連貫性的場景銜接、難以解釋的動作,以及混淆一切的騷亂感——因為,這些元素讓他們的電影變得與好萊塢如此不同。

這種廉價感、經驗的匱乏以及未受雕琢的外觀,可以說是一種見證,它們呈現了創作者的誠意、貧窮,甚至還有純粹的意圖。它們就像是一張張麻布,屬於那些真正的信徒,讓他們身披道德,反抗身著花哨服裝的富人們。


"

作者:Pauline Kael

譯者:陳思航

校對:Issac

來源:The New Republic


年輕美國導演的基本觀點很簡單:那些我們從小觀看的大片,要麼就是腐敗、過時或僵死的,要麼就是超出了我們的能力範圍(我們無法得到一個製作好萊塢電影的機會)——所以我們會製作自己的電影,製作那種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掌控的低成本電影。

對於一些人來說,這是一種打入「行業」內部的嘗試;但對於其他人來說,這是一種不同的電影製作方式,一種不同於流行藝術或是大眾媒介的電影觀,是一種需要探索的藝術形式。

年輕美國導演的大多數電影風格,可能會被解釋為一種反抗性活動,他們針對的是那種奢華的、揮霍無度的平庸之作,這些作品的來源,通常被稱作是好萊塢的傑出「技藝」。作為對好萊塢的迴應,年輕人們稱為了「電影野獸派」。

他們(和他們的大多數觀眾)可能更喜歡那種粗糲的混亂——不均勻的燈光、笨拙的剪輯、扁平的攝影機運動、缺乏戲劇連貫性的場景銜接、難以解釋的動作,以及混淆一切的騷亂感——因為,這些元素讓他們的電影變得與好萊塢如此不同。

這種廉價感、經驗的匱乏以及未受雕琢的外觀,可以說是一種見證,它們呈現了創作者的誠意、貧窮,甚至還有純粹的意圖。它們就像是一張張麻布,屬於那些真正的信徒,讓他們身披道德,反抗身著花哨服裝的富人們。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本文作者 寶琳·凱爾

不過,這種貧窮的表徵不一定是必要的。我在擔任一個實驗性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時,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我穿著經過精心修補、熨燙過的黑色真絲連衣裙登上舞臺,將支票贈給獲獎的創作者,他身上穿著打了補丁、褪了色的工裝褲。當然,他得到了歡呼。

前一天晚上,我身著體面的黑色西裝遇到了他,不過這時候他已經穿上了屬於自己角色(值得受賞的藝術家)的服裝,正如我(傑出的評論家)也穿上了我的。

儘管許多美國的實驗主義者已經開發出了非凡的技術,但是,那些可以用製圖板和相機做出任何事情的藝術技師們,顯然沒有像野獸派畫家那樣,成為年輕人中的英雄。好萊塢總在吹捧自己的作品,而很少有人聽說過布魯斯·百利或卡羅爾·巴拉德,但他們的攝影技巧,足以呈現那些好萊塢大片是如此地無能、低效、缺乏想象力。


"

作者:Pauline Kael

譯者:陳思航

校對:Issac

來源:The New Republic


年輕美國導演的基本觀點很簡單:那些我們從小觀看的大片,要麼就是腐敗、過時或僵死的,要麼就是超出了我們的能力範圍(我們無法得到一個製作好萊塢電影的機會)——所以我們會製作自己的電影,製作那種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掌控的低成本電影。

對於一些人來說,這是一種打入「行業」內部的嘗試;但對於其他人來說,這是一種不同的電影製作方式,一種不同於流行藝術或是大眾媒介的電影觀,是一種需要探索的藝術形式。

年輕美國導演的大多數電影風格,可能會被解釋為一種反抗性活動,他們針對的是那種奢華的、揮霍無度的平庸之作,這些作品的來源,通常被稱作是好萊塢的傑出「技藝」。作為對好萊塢的迴應,年輕人們稱為了「電影野獸派」。

他們(和他們的大多數觀眾)可能更喜歡那種粗糲的混亂——不均勻的燈光、笨拙的剪輯、扁平的攝影機運動、缺乏戲劇連貫性的場景銜接、難以解釋的動作,以及混淆一切的騷亂感——因為,這些元素讓他們的電影變得與好萊塢如此不同。

這種廉價感、經驗的匱乏以及未受雕琢的外觀,可以說是一種見證,它們呈現了創作者的誠意、貧窮,甚至還有純粹的意圖。它們就像是一張張麻布,屬於那些真正的信徒,讓他們身披道德,反抗身著花哨服裝的富人們。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本文作者 寶琳·凱爾

不過,這種貧窮的表徵不一定是必要的。我在擔任一個實驗性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時,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我穿著經過精心修補、熨燙過的黑色真絲連衣裙登上舞臺,將支票贈給獲獎的創作者,他身上穿著打了補丁、褪了色的工裝褲。當然,他得到了歡呼。

前一天晚上,我身著體面的黑色西裝遇到了他,不過這時候他已經穿上了屬於自己角色(值得受賞的藝術家)的服裝,正如我(傑出的評論家)也穿上了我的。

儘管許多美國的實驗主義者已經開發出了非凡的技術,但是,那些可以用製圖板和相機做出任何事情的藝術技師們,顯然沒有像野獸派畫家那樣,成為年輕人中的英雄。好萊塢總在吹捧自己的作品,而很少有人聽說過布魯斯·百利或卡羅爾·巴拉德,但他們的攝影技巧,足以呈現那些好萊塢大片是如此地無能、低效、缺乏想象力。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布魯斯·百利導演的《卡斯特羅街》(1966)

同樣地,喬丹·貝爾森的那些抽象短片,有一種優雅與宏偉的質感,那些在好萊塢大肆吹噓的特效部門工作的地下室人員,在面對這些短片的時候,可能會顯得像是一個老古董。這些技藝和技巧本身,對年輕人並沒有太多的吸引力。


"

作者:Pauline Kael

譯者:陳思航

校對:Issac

來源:The New Republic


年輕美國導演的基本觀點很簡單:那些我們從小觀看的大片,要麼就是腐敗、過時或僵死的,要麼就是超出了我們的能力範圍(我們無法得到一個製作好萊塢電影的機會)——所以我們會製作自己的電影,製作那種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掌控的低成本電影。

對於一些人來說,這是一種打入「行業」內部的嘗試;但對於其他人來說,這是一種不同的電影製作方式,一種不同於流行藝術或是大眾媒介的電影觀,是一種需要探索的藝術形式。

年輕美國導演的大多數電影風格,可能會被解釋為一種反抗性活動,他們針對的是那種奢華的、揮霍無度的平庸之作,這些作品的來源,通常被稱作是好萊塢的傑出「技藝」。作為對好萊塢的迴應,年輕人們稱為了「電影野獸派」。

他們(和他們的大多數觀眾)可能更喜歡那種粗糲的混亂——不均勻的燈光、笨拙的剪輯、扁平的攝影機運動、缺乏戲劇連貫性的場景銜接、難以解釋的動作,以及混淆一切的騷亂感——因為,這些元素讓他們的電影變得與好萊塢如此不同。

這種廉價感、經驗的匱乏以及未受雕琢的外觀,可以說是一種見證,它們呈現了創作者的誠意、貧窮,甚至還有純粹的意圖。它們就像是一張張麻布,屬於那些真正的信徒,讓他們身披道德,反抗身著花哨服裝的富人們。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本文作者 寶琳·凱爾

不過,這種貧窮的表徵不一定是必要的。我在擔任一個實驗性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時,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我穿著經過精心修補、熨燙過的黑色真絲連衣裙登上舞臺,將支票贈給獲獎的創作者,他身上穿著打了補丁、褪了色的工裝褲。當然,他得到了歡呼。

前一天晚上,我身著體面的黑色西裝遇到了他,不過這時候他已經穿上了屬於自己角色(值得受賞的藝術家)的服裝,正如我(傑出的評論家)也穿上了我的。

儘管許多美國的實驗主義者已經開發出了非凡的技術,但是,那些可以用製圖板和相機做出任何事情的藝術技師們,顯然沒有像野獸派畫家那樣,成為年輕人中的英雄。好萊塢總在吹捧自己的作品,而很少有人聽說過布魯斯·百利或卡羅爾·巴拉德,但他們的攝影技巧,足以呈現那些好萊塢大片是如此地無能、低效、缺乏想象力。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布魯斯·百利導演的《卡斯特羅街》(1966)

同樣地,喬丹·貝爾森的那些抽象短片,有一種優雅與宏偉的質感,那些在好萊塢大肆吹噓的特效部門工作的地下室人員,在面對這些短片的時候,可能會顯得像是一個老古董。這些技藝和技巧本身,對年輕人並沒有太多的吸引力。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喬丹·貝爾森導演的《誘惑》(1961)

他們被這些粗糲的作品吸引,主要是因為它們看起來是反叛的,有時候它們確實很反叛:那些劃痕、汙點和多重疊印讓我們的視線不斷遊移,而在這些技巧中也隱藏著憤怒、沮喪與激情。事情已經非常明顯了:這些電影野獸派,正在通過傷害我們的眼睛,來拯救我們的靈魂。

當然,他們基本上是正確的,因為他們在反抗。無論是從美學層面還是從道德層面來說,對於好萊塢傳說技藝的反叛,早就應該開始了。好萊塢大肆宣揚所謂的「工藝」,他們還提出了一個概念:製片廠電影的那種昂貴性,對於某種技術上的完美或「完成度」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而我之所以用「傳說」這個詞,就是因為上述這些概念,不過是一種廣告式的吹捧。

它的反面要更接近事實:在好萊塢的製片廠中,製作一部看起來不錯的電影,幾乎是不可能的。除了古老戲劇觀的屍體之外(他們會在屍體上的某處稍微潤色一下,讓它看起來可愛一些,彷彿它還活著),那些大片還承載著許多沉重的東西,包括固定的攝影機、多用途的燈具和妓院般的佈景。

製片廠的花費往往與影片的主題類型極為不符,但製片廠的主管們——他們會銷掉大約30%的電影預算,作為製片廠的開銷——對這樣的高成本非常熱衷,他們總會不斷地提醒我們,這就是美國電影的特質。

在許多其他的國家,美國電影中的這種奢侈型,正是它最讓人羨慕、欽佩的地方:大型汽車、精緻的食品、富有的單身女郎、裝滿各種玩意的家庭住宅,甚至還有擁擠的高速公路和嘈雜的大城市。

"

作者:Pauline Kael

譯者:陳思航

校對:Issac

來源:The New Republic


年輕美國導演的基本觀點很簡單:那些我們從小觀看的大片,要麼就是腐敗、過時或僵死的,要麼就是超出了我們的能力範圍(我們無法得到一個製作好萊塢電影的機會)——所以我們會製作自己的電影,製作那種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掌控的低成本電影。

對於一些人來說,這是一種打入「行業」內部的嘗試;但對於其他人來說,這是一種不同的電影製作方式,一種不同於流行藝術或是大眾媒介的電影觀,是一種需要探索的藝術形式。

年輕美國導演的大多數電影風格,可能會被解釋為一種反抗性活動,他們針對的是那種奢華的、揮霍無度的平庸之作,這些作品的來源,通常被稱作是好萊塢的傑出「技藝」。作為對好萊塢的迴應,年輕人們稱為了「電影野獸派」。

他們(和他們的大多數觀眾)可能更喜歡那種粗糲的混亂——不均勻的燈光、笨拙的剪輯、扁平的攝影機運動、缺乏戲劇連貫性的場景銜接、難以解釋的動作,以及混淆一切的騷亂感——因為,這些元素讓他們的電影變得與好萊塢如此不同。

這種廉價感、經驗的匱乏以及未受雕琢的外觀,可以說是一種見證,它們呈現了創作者的誠意、貧窮,甚至還有純粹的意圖。它們就像是一張張麻布,屬於那些真正的信徒,讓他們身披道德,反抗身著花哨服裝的富人們。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本文作者 寶琳·凱爾

不過,這種貧窮的表徵不一定是必要的。我在擔任一個實驗性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時,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我穿著經過精心修補、熨燙過的黑色真絲連衣裙登上舞臺,將支票贈給獲獎的創作者,他身上穿著打了補丁、褪了色的工裝褲。當然,他得到了歡呼。

前一天晚上,我身著體面的黑色西裝遇到了他,不過這時候他已經穿上了屬於自己角色(值得受賞的藝術家)的服裝,正如我(傑出的評論家)也穿上了我的。

儘管許多美國的實驗主義者已經開發出了非凡的技術,但是,那些可以用製圖板和相機做出任何事情的藝術技師們,顯然沒有像野獸派畫家那樣,成為年輕人中的英雄。好萊塢總在吹捧自己的作品,而很少有人聽說過布魯斯·百利或卡羅爾·巴拉德,但他們的攝影技巧,足以呈現那些好萊塢大片是如此地無能、低效、缺乏想象力。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布魯斯·百利導演的《卡斯特羅街》(1966)

同樣地,喬丹·貝爾森的那些抽象短片,有一種優雅與宏偉的質感,那些在好萊塢大肆吹噓的特效部門工作的地下室人員,在面對這些短片的時候,可能會顯得像是一個老古董。這些技藝和技巧本身,對年輕人並沒有太多的吸引力。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喬丹·貝爾森導演的《誘惑》(1961)

他們被這些粗糲的作品吸引,主要是因為它們看起來是反叛的,有時候它們確實很反叛:那些劃痕、汙點和多重疊印讓我們的視線不斷遊移,而在這些技巧中也隱藏著憤怒、沮喪與激情。事情已經非常明顯了:這些電影野獸派,正在通過傷害我們的眼睛,來拯救我們的靈魂。

當然,他們基本上是正確的,因為他們在反抗。無論是從美學層面還是從道德層面來說,對於好萊塢傳說技藝的反叛,早就應該開始了。好萊塢大肆宣揚所謂的「工藝」,他們還提出了一個概念:製片廠電影的那種昂貴性,對於某種技術上的完美或「完成度」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而我之所以用「傳說」這個詞,就是因為上述這些概念,不過是一種廣告式的吹捧。

它的反面要更接近事實:在好萊塢的製片廠中,製作一部看起來不錯的電影,幾乎是不可能的。除了古老戲劇觀的屍體之外(他們會在屍體上的某處稍微潤色一下,讓它看起來可愛一些,彷彿它還活著),那些大片還承載著許多沉重的東西,包括固定的攝影機、多用途的燈具和妓院般的佈景。

製片廠的花費往往與影片的主題類型極為不符,但製片廠的主管們——他們會銷掉大約30%的電影預算,作為製片廠的開銷——對這樣的高成本非常熱衷,他們總會不斷地提醒我們,這就是美國電影的特質。

在許多其他的國家,美國電影中的這種奢侈型,正是它最讓人羨慕、欽佩的地方:大型汽車、精緻的食品、富有的單身女郎、裝滿各種玩意的家庭住宅,甚至還有擁擠的高速公路和嘈雜的大城市。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安倍遜大族》(1942)

讓人不太能夠理解的是,這些影片中似乎隱藏著製片廠主管們的一個假設,那就是美國觀眾也會喜歡這些東西。影片中的故事可能不會包含太多間諜或是反間諜人員,但起碼它的寬銀幕是要被填滿的。佈景師會在畫面上的空缺處填上水果、鮮花和傢俱。

當好萊塢的攝影師和剪輯師想要展現他們的專業技能時,他們會去模仿那些日本、歐洲工作人員的技巧,這一切的結果就是,他們會開始叫喊:「看吶,我們可以在好萊塢做任何事情。」

這種藝術性和獨創性,主要表現為這樣一種事實:那些好萊塢「工匠」可能會讓他們的兒子或是侄子加入工會,然後共同抵制那些變革化的嘗試,他們反對讓好萊塢的製片系統變得更加靈活,不然真正的藝術家就可以在這個系統中工作了。

在當下的好萊塢,可能沒有一位攝影師可以談論那些亨利·笛卡、拉烏爾·庫塔爾、晚期的吉亞尼·迪·凡納佐口中的術語,這是因為製片廠制度和工會上的限制,阻塞了天才們發展的空間。在這樣的商業官僚體系中,天才被扼殺了,我們最好的攝影師拍攝的是一些安全、健全的學院派作品。

不過,年輕的一代人似乎對好萊塢為藝術設置的障礙並不感興趣。他們並不關心,為什麼那些年長的導演要做那些他們所做的事情,他們也不在意那些更具天賦的好萊塢年輕導演,例如薩姆·佩金帕(《午後槍聲》、《鄧迪少校》)或厄文·克什納(《鐵腕天使》、《金傑·科菲的運氣》、《脂粉金剛》)。

"

作者:Pauline Kael

譯者:陳思航

校對:Issac

來源:The New Republic


年輕美國導演的基本觀點很簡單:那些我們從小觀看的大片,要麼就是腐敗、過時或僵死的,要麼就是超出了我們的能力範圍(我們無法得到一個製作好萊塢電影的機會)——所以我們會製作自己的電影,製作那種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掌控的低成本電影。

對於一些人來說,這是一種打入「行業」內部的嘗試;但對於其他人來說,這是一種不同的電影製作方式,一種不同於流行藝術或是大眾媒介的電影觀,是一種需要探索的藝術形式。

年輕美國導演的大多數電影風格,可能會被解釋為一種反抗性活動,他們針對的是那種奢華的、揮霍無度的平庸之作,這些作品的來源,通常被稱作是好萊塢的傑出「技藝」。作為對好萊塢的迴應,年輕人們稱為了「電影野獸派」。

他們(和他們的大多數觀眾)可能更喜歡那種粗糲的混亂——不均勻的燈光、笨拙的剪輯、扁平的攝影機運動、缺乏戲劇連貫性的場景銜接、難以解釋的動作,以及混淆一切的騷亂感——因為,這些元素讓他們的電影變得與好萊塢如此不同。

這種廉價感、經驗的匱乏以及未受雕琢的外觀,可以說是一種見證,它們呈現了創作者的誠意、貧窮,甚至還有純粹的意圖。它們就像是一張張麻布,屬於那些真正的信徒,讓他們身披道德,反抗身著花哨服裝的富人們。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本文作者 寶琳·凱爾

不過,這種貧窮的表徵不一定是必要的。我在擔任一個實驗性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時,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我穿著經過精心修補、熨燙過的黑色真絲連衣裙登上舞臺,將支票贈給獲獎的創作者,他身上穿著打了補丁、褪了色的工裝褲。當然,他得到了歡呼。

前一天晚上,我身著體面的黑色西裝遇到了他,不過這時候他已經穿上了屬於自己角色(值得受賞的藝術家)的服裝,正如我(傑出的評論家)也穿上了我的。

儘管許多美國的實驗主義者已經開發出了非凡的技術,但是,那些可以用製圖板和相機做出任何事情的藝術技師們,顯然沒有像野獸派畫家那樣,成為年輕人中的英雄。好萊塢總在吹捧自己的作品,而很少有人聽說過布魯斯·百利或卡羅爾·巴拉德,但他們的攝影技巧,足以呈現那些好萊塢大片是如此地無能、低效、缺乏想象力。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布魯斯·百利導演的《卡斯特羅街》(1966)

同樣地,喬丹·貝爾森的那些抽象短片,有一種優雅與宏偉的質感,那些在好萊塢大肆吹噓的特效部門工作的地下室人員,在面對這些短片的時候,可能會顯得像是一個老古董。這些技藝和技巧本身,對年輕人並沒有太多的吸引力。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喬丹·貝爾森導演的《誘惑》(1961)

他們被這些粗糲的作品吸引,主要是因為它們看起來是反叛的,有時候它們確實很反叛:那些劃痕、汙點和多重疊印讓我們的視線不斷遊移,而在這些技巧中也隱藏著憤怒、沮喪與激情。事情已經非常明顯了:這些電影野獸派,正在通過傷害我們的眼睛,來拯救我們的靈魂。

當然,他們基本上是正確的,因為他們在反抗。無論是從美學層面還是從道德層面來說,對於好萊塢傳說技藝的反叛,早就應該開始了。好萊塢大肆宣揚所謂的「工藝」,他們還提出了一個概念:製片廠電影的那種昂貴性,對於某種技術上的完美或「完成度」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而我之所以用「傳說」這個詞,就是因為上述這些概念,不過是一種廣告式的吹捧。

它的反面要更接近事實:在好萊塢的製片廠中,製作一部看起來不錯的電影,幾乎是不可能的。除了古老戲劇觀的屍體之外(他們會在屍體上的某處稍微潤色一下,讓它看起來可愛一些,彷彿它還活著),那些大片還承載著許多沉重的東西,包括固定的攝影機、多用途的燈具和妓院般的佈景。

製片廠的花費往往與影片的主題類型極為不符,但製片廠的主管們——他們會銷掉大約30%的電影預算,作為製片廠的開銷——對這樣的高成本非常熱衷,他們總會不斷地提醒我們,這就是美國電影的特質。

在許多其他的國家,美國電影中的這種奢侈型,正是它最讓人羨慕、欽佩的地方:大型汽車、精緻的食品、富有的單身女郎、裝滿各種玩意的家庭住宅,甚至還有擁擠的高速公路和嘈雜的大城市。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安倍遜大族》(1942)

讓人不太能夠理解的是,這些影片中似乎隱藏著製片廠主管們的一個假設,那就是美國觀眾也會喜歡這些東西。影片中的故事可能不會包含太多間諜或是反間諜人員,但起碼它的寬銀幕是要被填滿的。佈景師會在畫面上的空缺處填上水果、鮮花和傢俱。

當好萊塢的攝影師和剪輯師想要展現他們的專業技能時,他們會去模仿那些日本、歐洲工作人員的技巧,這一切的結果就是,他們會開始叫喊:「看吶,我們可以在好萊塢做任何事情。」

這種藝術性和獨創性,主要表現為這樣一種事實:那些好萊塢「工匠」可能會讓他們的兒子或是侄子加入工會,然後共同抵制那些變革化的嘗試,他們反對讓好萊塢的製片系統變得更加靈活,不然真正的藝術家就可以在這個系統中工作了。

在當下的好萊塢,可能沒有一位攝影師可以談論那些亨利·笛卡、拉烏爾·庫塔爾、晚期的吉亞尼·迪·凡納佐口中的術語,這是因為製片廠制度和工會上的限制,阻塞了天才們發展的空間。在這樣的商業官僚體系中,天才被扼殺了,我們最好的攝影師拍攝的是一些安全、健全的學院派作品。

不過,年輕的一代人似乎對好萊塢為藝術設置的障礙並不感興趣。他們並不關心,為什麼那些年長的導演要做那些他們所做的事情,他們也不在意那些更具天賦的好萊塢年輕導演,例如薩姆·佩金帕(《午後槍聲》、《鄧迪少校》)或厄文·克什納(《鐵腕天使》、《金傑·科菲的運氣》、《脂粉金剛》)。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午後槍聲》(1962)

他們要完成突破,要去做那些他們應該做的事情。人們對一些行業外的、有天賦的、較為聰明的創作者沒有太多的興趣,這些人包括詹姆斯·布盧(《正義的橄欖樹》)和約翰·科蒂(《瘋狂的被子》),他們試圖儘可能誠實、獨立地製作故事片。

"

作者:Pauline Kael

譯者:陳思航

校對:Issac

來源:The New Republic


年輕美國導演的基本觀點很簡單:那些我們從小觀看的大片,要麼就是腐敗、過時或僵死的,要麼就是超出了我們的能力範圍(我們無法得到一個製作好萊塢電影的機會)——所以我們會製作自己的電影,製作那種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掌控的低成本電影。

對於一些人來說,這是一種打入「行業」內部的嘗試;但對於其他人來說,這是一種不同的電影製作方式,一種不同於流行藝術或是大眾媒介的電影觀,是一種需要探索的藝術形式。

年輕美國導演的大多數電影風格,可能會被解釋為一種反抗性活動,他們針對的是那種奢華的、揮霍無度的平庸之作,這些作品的來源,通常被稱作是好萊塢的傑出「技藝」。作為對好萊塢的迴應,年輕人們稱為了「電影野獸派」。

他們(和他們的大多數觀眾)可能更喜歡那種粗糲的混亂——不均勻的燈光、笨拙的剪輯、扁平的攝影機運動、缺乏戲劇連貫性的場景銜接、難以解釋的動作,以及混淆一切的騷亂感——因為,這些元素讓他們的電影變得與好萊塢如此不同。

這種廉價感、經驗的匱乏以及未受雕琢的外觀,可以說是一種見證,它們呈現了創作者的誠意、貧窮,甚至還有純粹的意圖。它們就像是一張張麻布,屬於那些真正的信徒,讓他們身披道德,反抗身著花哨服裝的富人們。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本文作者 寶琳·凱爾

不過,這種貧窮的表徵不一定是必要的。我在擔任一個實驗性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時,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我穿著經過精心修補、熨燙過的黑色真絲連衣裙登上舞臺,將支票贈給獲獎的創作者,他身上穿著打了補丁、褪了色的工裝褲。當然,他得到了歡呼。

前一天晚上,我身著體面的黑色西裝遇到了他,不過這時候他已經穿上了屬於自己角色(值得受賞的藝術家)的服裝,正如我(傑出的評論家)也穿上了我的。

儘管許多美國的實驗主義者已經開發出了非凡的技術,但是,那些可以用製圖板和相機做出任何事情的藝術技師們,顯然沒有像野獸派畫家那樣,成為年輕人中的英雄。好萊塢總在吹捧自己的作品,而很少有人聽說過布魯斯·百利或卡羅爾·巴拉德,但他們的攝影技巧,足以呈現那些好萊塢大片是如此地無能、低效、缺乏想象力。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布魯斯·百利導演的《卡斯特羅街》(1966)

同樣地,喬丹·貝爾森的那些抽象短片,有一種優雅與宏偉的質感,那些在好萊塢大肆吹噓的特效部門工作的地下室人員,在面對這些短片的時候,可能會顯得像是一個老古董。這些技藝和技巧本身,對年輕人並沒有太多的吸引力。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喬丹·貝爾森導演的《誘惑》(1961)

他們被這些粗糲的作品吸引,主要是因為它們看起來是反叛的,有時候它們確實很反叛:那些劃痕、汙點和多重疊印讓我們的視線不斷遊移,而在這些技巧中也隱藏著憤怒、沮喪與激情。事情已經非常明顯了:這些電影野獸派,正在通過傷害我們的眼睛,來拯救我們的靈魂。

當然,他們基本上是正確的,因為他們在反抗。無論是從美學層面還是從道德層面來說,對於好萊塢傳說技藝的反叛,早就應該開始了。好萊塢大肆宣揚所謂的「工藝」,他們還提出了一個概念:製片廠電影的那種昂貴性,對於某種技術上的完美或「完成度」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而我之所以用「傳說」這個詞,就是因為上述這些概念,不過是一種廣告式的吹捧。

它的反面要更接近事實:在好萊塢的製片廠中,製作一部看起來不錯的電影,幾乎是不可能的。除了古老戲劇觀的屍體之外(他們會在屍體上的某處稍微潤色一下,讓它看起來可愛一些,彷彿它還活著),那些大片還承載著許多沉重的東西,包括固定的攝影機、多用途的燈具和妓院般的佈景。

製片廠的花費往往與影片的主題類型極為不符,但製片廠的主管們——他們會銷掉大約30%的電影預算,作為製片廠的開銷——對這樣的高成本非常熱衷,他們總會不斷地提醒我們,這就是美國電影的特質。

在許多其他的國家,美國電影中的這種奢侈型,正是它最讓人羨慕、欽佩的地方:大型汽車、精緻的食品、富有的單身女郎、裝滿各種玩意的家庭住宅,甚至還有擁擠的高速公路和嘈雜的大城市。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安倍遜大族》(1942)

讓人不太能夠理解的是,這些影片中似乎隱藏著製片廠主管們的一個假設,那就是美國觀眾也會喜歡這些東西。影片中的故事可能不會包含太多間諜或是反間諜人員,但起碼它的寬銀幕是要被填滿的。佈景師會在畫面上的空缺處填上水果、鮮花和傢俱。

當好萊塢的攝影師和剪輯師想要展現他們的專業技能時,他們會去模仿那些日本、歐洲工作人員的技巧,這一切的結果就是,他們會開始叫喊:「看吶,我們可以在好萊塢做任何事情。」

這種藝術性和獨創性,主要表現為這樣一種事實:那些好萊塢「工匠」可能會讓他們的兒子或是侄子加入工會,然後共同抵制那些變革化的嘗試,他們反對讓好萊塢的製片系統變得更加靈活,不然真正的藝術家就可以在這個系統中工作了。

在當下的好萊塢,可能沒有一位攝影師可以談論那些亨利·笛卡、拉烏爾·庫塔爾、晚期的吉亞尼·迪·凡納佐口中的術語,這是因為製片廠制度和工會上的限制,阻塞了天才們發展的空間。在這樣的商業官僚體系中,天才被扼殺了,我們最好的攝影師拍攝的是一些安全、健全的學院派作品。

不過,年輕的一代人似乎對好萊塢為藝術設置的障礙並不感興趣。他們並不關心,為什麼那些年長的導演要做那些他們所做的事情,他們也不在意那些更具天賦的好萊塢年輕導演,例如薩姆·佩金帕(《午後槍聲》、《鄧迪少校》)或厄文·克什納(《鐵腕天使》、《金傑·科菲的運氣》、《脂粉金剛》)。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午後槍聲》(1962)

他們要完成突破,要去做那些他們應該做的事情。人們對一些行業外的、有天賦的、較為聰明的創作者沒有太多的興趣,這些人包括詹姆斯·布盧(《正義的橄欖樹》)和約翰·科蒂(《瘋狂的被子》),他們試圖儘可能誠實、獨立地製作故事片。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正義的橄欖樹》(1962)

這些人(和他們的電影)並不是很浮誇,他們沒有發表宣言,他們也沒有趕上年輕人的想象力。或許,他們就像電影課堂上的學生一樣,他們可以製作出一些新鮮的、生動的作品,但他們不足以讓人感到驚奇,也不夠特別。簡而言之,那些新一代的電影愛好者們,已經不再對那些比好萊塢更簡單、小巧、廉價的作品感興趣了。

那些工人的服裝和粗糲的電影技巧可能會對我們叫喊:「我們貧窮而真實。他們富有但墮落。」但是,你當然也可以在貧窮的同時,顯得不那麼真誠;另一種情況比較難以想象,但也存在,那就是你甚至可以是富有的,同時你可能也沒那麼墮落。那些年輕人似乎對野獸派更感興趣。在特定的群體中,攝影機的「自動寫作」被看做是最具創造性的電影創作方式。

他們的英雄是讓-呂克·戈達爾,他是電影史上最具獨創性、也最不穩定的天才之一。我們可能不能用上文中的那種野獸派概念,簡單地定義這位導演,但他確實代表了新一代人的態度。戈達爾正是所謂的「電影-製作者」(film-maker)。

"

作者:Pauline Kael

譯者:陳思航

校對:Issac

來源:The New Republic


年輕美國導演的基本觀點很簡單:那些我們從小觀看的大片,要麼就是腐敗、過時或僵死的,要麼就是超出了我們的能力範圍(我們無法得到一個製作好萊塢電影的機會)——所以我們會製作自己的電影,製作那種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掌控的低成本電影。

對於一些人來說,這是一種打入「行業」內部的嘗試;但對於其他人來說,這是一種不同的電影製作方式,一種不同於流行藝術或是大眾媒介的電影觀,是一種需要探索的藝術形式。

年輕美國導演的大多數電影風格,可能會被解釋為一種反抗性活動,他們針對的是那種奢華的、揮霍無度的平庸之作,這些作品的來源,通常被稱作是好萊塢的傑出「技藝」。作為對好萊塢的迴應,年輕人們稱為了「電影野獸派」。

他們(和他們的大多數觀眾)可能更喜歡那種粗糲的混亂——不均勻的燈光、笨拙的剪輯、扁平的攝影機運動、缺乏戲劇連貫性的場景銜接、難以解釋的動作,以及混淆一切的騷亂感——因為,這些元素讓他們的電影變得與好萊塢如此不同。

這種廉價感、經驗的匱乏以及未受雕琢的外觀,可以說是一種見證,它們呈現了創作者的誠意、貧窮,甚至還有純粹的意圖。它們就像是一張張麻布,屬於那些真正的信徒,讓他們身披道德,反抗身著花哨服裝的富人們。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本文作者 寶琳·凱爾

不過,這種貧窮的表徵不一定是必要的。我在擔任一個實驗性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時,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我穿著經過精心修補、熨燙過的黑色真絲連衣裙登上舞臺,將支票贈給獲獎的創作者,他身上穿著打了補丁、褪了色的工裝褲。當然,他得到了歡呼。

前一天晚上,我身著體面的黑色西裝遇到了他,不過這時候他已經穿上了屬於自己角色(值得受賞的藝術家)的服裝,正如我(傑出的評論家)也穿上了我的。

儘管許多美國的實驗主義者已經開發出了非凡的技術,但是,那些可以用製圖板和相機做出任何事情的藝術技師們,顯然沒有像野獸派畫家那樣,成為年輕人中的英雄。好萊塢總在吹捧自己的作品,而很少有人聽說過布魯斯·百利或卡羅爾·巴拉德,但他們的攝影技巧,足以呈現那些好萊塢大片是如此地無能、低效、缺乏想象力。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布魯斯·百利導演的《卡斯特羅街》(1966)

同樣地,喬丹·貝爾森的那些抽象短片,有一種優雅與宏偉的質感,那些在好萊塢大肆吹噓的特效部門工作的地下室人員,在面對這些短片的時候,可能會顯得像是一個老古董。這些技藝和技巧本身,對年輕人並沒有太多的吸引力。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喬丹·貝爾森導演的《誘惑》(1961)

他們被這些粗糲的作品吸引,主要是因為它們看起來是反叛的,有時候它們確實很反叛:那些劃痕、汙點和多重疊印讓我們的視線不斷遊移,而在這些技巧中也隱藏著憤怒、沮喪與激情。事情已經非常明顯了:這些電影野獸派,正在通過傷害我們的眼睛,來拯救我們的靈魂。

當然,他們基本上是正確的,因為他們在反抗。無論是從美學層面還是從道德層面來說,對於好萊塢傳說技藝的反叛,早就應該開始了。好萊塢大肆宣揚所謂的「工藝」,他們還提出了一個概念:製片廠電影的那種昂貴性,對於某種技術上的完美或「完成度」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而我之所以用「傳說」這個詞,就是因為上述這些概念,不過是一種廣告式的吹捧。

它的反面要更接近事實:在好萊塢的製片廠中,製作一部看起來不錯的電影,幾乎是不可能的。除了古老戲劇觀的屍體之外(他們會在屍體上的某處稍微潤色一下,讓它看起來可愛一些,彷彿它還活著),那些大片還承載著許多沉重的東西,包括固定的攝影機、多用途的燈具和妓院般的佈景。

製片廠的花費往往與影片的主題類型極為不符,但製片廠的主管們——他們會銷掉大約30%的電影預算,作為製片廠的開銷——對這樣的高成本非常熱衷,他們總會不斷地提醒我們,這就是美國電影的特質。

在許多其他的國家,美國電影中的這種奢侈型,正是它最讓人羨慕、欽佩的地方:大型汽車、精緻的食品、富有的單身女郎、裝滿各種玩意的家庭住宅,甚至還有擁擠的高速公路和嘈雜的大城市。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安倍遜大族》(1942)

讓人不太能夠理解的是,這些影片中似乎隱藏著製片廠主管們的一個假設,那就是美國觀眾也會喜歡這些東西。影片中的故事可能不會包含太多間諜或是反間諜人員,但起碼它的寬銀幕是要被填滿的。佈景師會在畫面上的空缺處填上水果、鮮花和傢俱。

當好萊塢的攝影師和剪輯師想要展現他們的專業技能時,他們會去模仿那些日本、歐洲工作人員的技巧,這一切的結果就是,他們會開始叫喊:「看吶,我們可以在好萊塢做任何事情。」

這種藝術性和獨創性,主要表現為這樣一種事實:那些好萊塢「工匠」可能會讓他們的兒子或是侄子加入工會,然後共同抵制那些變革化的嘗試,他們反對讓好萊塢的製片系統變得更加靈活,不然真正的藝術家就可以在這個系統中工作了。

在當下的好萊塢,可能沒有一位攝影師可以談論那些亨利·笛卡、拉烏爾·庫塔爾、晚期的吉亞尼·迪·凡納佐口中的術語,這是因為製片廠制度和工會上的限制,阻塞了天才們發展的空間。在這樣的商業官僚體系中,天才被扼殺了,我們最好的攝影師拍攝的是一些安全、健全的學院派作品。

不過,年輕的一代人似乎對好萊塢為藝術設置的障礙並不感興趣。他們並不關心,為什麼那些年長的導演要做那些他們所做的事情,他們也不在意那些更具天賦的好萊塢年輕導演,例如薩姆·佩金帕(《午後槍聲》、《鄧迪少校》)或厄文·克什納(《鐵腕天使》、《金傑·科菲的運氣》、《脂粉金剛》)。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午後槍聲》(1962)

他們要完成突破,要去做那些他們應該做的事情。人們對一些行業外的、有天賦的、較為聰明的創作者沒有太多的興趣,這些人包括詹姆斯·布盧(《正義的橄欖樹》)和約翰·科蒂(《瘋狂的被子》),他們試圖儘可能誠實、獨立地製作故事片。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正義的橄欖樹》(1962)

這些人(和他們的電影)並不是很浮誇,他們沒有發表宣言,他們也沒有趕上年輕人的想象力。或許,他們就像電影課堂上的學生一樣,他們可以製作出一些新鮮的、生動的作品,但他們不足以讓人感到驚奇,也不夠特別。簡而言之,那些新一代的電影愛好者們,已經不再對那些比好萊塢更簡單、小巧、廉價的作品感興趣了。

那些工人的服裝和粗糲的電影技巧可能會對我們叫喊:「我們貧窮而真實。他們富有但墮落。」但是,你當然也可以在貧窮的同時,顯得不那麼真誠;另一種情況比較難以想象,但也存在,那就是你甚至可以是富有的,同時你可能也沒那麼墮落。那些年輕人似乎對野獸派更感興趣。在特定的群體中,攝影機的「自動寫作」被看做是最具創造性的電影創作方式。

他們的英雄是讓-呂克·戈達爾,他是電影史上最具獨創性、也最不穩定的天才之一。我們可能不能用上文中的那種野獸派概念,簡單地定義這位導演,但他確實代表了新一代人的態度。戈達爾正是所謂的「電影-製作者」(film-maker)。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戈達爾導演的《精疲力盡》(1960)

他與一個較小的劇組一同工作,他不斷地改變自己的觀念與態度,這種改變有時發生在不同的電影之間,有時甚至發生在同一部電影之中。好萊塢的創作者們跨越大量的障礙,試圖辨明什麼才是正確的行動——但他們從未找到過;而戈達爾則跟隨著自己的內心去行動。

戈達爾的作品有一種令人不安的特質,這似乎可以解釋,為什麼年輕人被他的電影所吸引,而且還能認同他的電影;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許多更年長的人稱他為「小團體」中的藝術家,他們不認為他的電影很重要。他的角色似乎沒有任何未來,他們是最具活力的(也是最吸引人的),但這僅僅是因為他們不去考慮後天發生的事情。

他們沒有職業、沒有計劃,他們只會幻想自己可以扮演的角色,幻想不同職業、盜竊計劃、愛情故事、政治觀念、冒險活動、尋歡作樂,幻想電影中的那種生活。

即使是他那部塑造未來世界的影片(《阿爾法城》),從畫面上來說,也可以算作是當代巴黎的紀錄片。(他所有電影都是這種意義上的紀錄片——那些影響他的美國B級黑幫片也是如此,這種影響可以說是必要的。)

"

作者:Pauline Kael

譯者:陳思航

校對:Issac

來源:The New Republic


年輕美國導演的基本觀點很簡單:那些我們從小觀看的大片,要麼就是腐敗、過時或僵死的,要麼就是超出了我們的能力範圍(我們無法得到一個製作好萊塢電影的機會)——所以我們會製作自己的電影,製作那種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掌控的低成本電影。

對於一些人來說,這是一種打入「行業」內部的嘗試;但對於其他人來說,這是一種不同的電影製作方式,一種不同於流行藝術或是大眾媒介的電影觀,是一種需要探索的藝術形式。

年輕美國導演的大多數電影風格,可能會被解釋為一種反抗性活動,他們針對的是那種奢華的、揮霍無度的平庸之作,這些作品的來源,通常被稱作是好萊塢的傑出「技藝」。作為對好萊塢的迴應,年輕人們稱為了「電影野獸派」。

他們(和他們的大多數觀眾)可能更喜歡那種粗糲的混亂——不均勻的燈光、笨拙的剪輯、扁平的攝影機運動、缺乏戲劇連貫性的場景銜接、難以解釋的動作,以及混淆一切的騷亂感——因為,這些元素讓他們的電影變得與好萊塢如此不同。

這種廉價感、經驗的匱乏以及未受雕琢的外觀,可以說是一種見證,它們呈現了創作者的誠意、貧窮,甚至還有純粹的意圖。它們就像是一張張麻布,屬於那些真正的信徒,讓他們身披道德,反抗身著花哨服裝的富人們。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本文作者 寶琳·凱爾

不過,這種貧窮的表徵不一定是必要的。我在擔任一個實驗性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時,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我穿著經過精心修補、熨燙過的黑色真絲連衣裙登上舞臺,將支票贈給獲獎的創作者,他身上穿著打了補丁、褪了色的工裝褲。當然,他得到了歡呼。

前一天晚上,我身著體面的黑色西裝遇到了他,不過這時候他已經穿上了屬於自己角色(值得受賞的藝術家)的服裝,正如我(傑出的評論家)也穿上了我的。

儘管許多美國的實驗主義者已經開發出了非凡的技術,但是,那些可以用製圖板和相機做出任何事情的藝術技師們,顯然沒有像野獸派畫家那樣,成為年輕人中的英雄。好萊塢總在吹捧自己的作品,而很少有人聽說過布魯斯·百利或卡羅爾·巴拉德,但他們的攝影技巧,足以呈現那些好萊塢大片是如此地無能、低效、缺乏想象力。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布魯斯·百利導演的《卡斯特羅街》(1966)

同樣地,喬丹·貝爾森的那些抽象短片,有一種優雅與宏偉的質感,那些在好萊塢大肆吹噓的特效部門工作的地下室人員,在面對這些短片的時候,可能會顯得像是一個老古董。這些技藝和技巧本身,對年輕人並沒有太多的吸引力。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喬丹·貝爾森導演的《誘惑》(1961)

他們被這些粗糲的作品吸引,主要是因為它們看起來是反叛的,有時候它們確實很反叛:那些劃痕、汙點和多重疊印讓我們的視線不斷遊移,而在這些技巧中也隱藏著憤怒、沮喪與激情。事情已經非常明顯了:這些電影野獸派,正在通過傷害我們的眼睛,來拯救我們的靈魂。

當然,他們基本上是正確的,因為他們在反抗。無論是從美學層面還是從道德層面來說,對於好萊塢傳說技藝的反叛,早就應該開始了。好萊塢大肆宣揚所謂的「工藝」,他們還提出了一個概念:製片廠電影的那種昂貴性,對於某種技術上的完美或「完成度」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而我之所以用「傳說」這個詞,就是因為上述這些概念,不過是一種廣告式的吹捧。

它的反面要更接近事實:在好萊塢的製片廠中,製作一部看起來不錯的電影,幾乎是不可能的。除了古老戲劇觀的屍體之外(他們會在屍體上的某處稍微潤色一下,讓它看起來可愛一些,彷彿它還活著),那些大片還承載著許多沉重的東西,包括固定的攝影機、多用途的燈具和妓院般的佈景。

製片廠的花費往往與影片的主題類型極為不符,但製片廠的主管們——他們會銷掉大約30%的電影預算,作為製片廠的開銷——對這樣的高成本非常熱衷,他們總會不斷地提醒我們,這就是美國電影的特質。

在許多其他的國家,美國電影中的這種奢侈型,正是它最讓人羨慕、欽佩的地方:大型汽車、精緻的食品、富有的單身女郎、裝滿各種玩意的家庭住宅,甚至還有擁擠的高速公路和嘈雜的大城市。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安倍遜大族》(1942)

讓人不太能夠理解的是,這些影片中似乎隱藏著製片廠主管們的一個假設,那就是美國觀眾也會喜歡這些東西。影片中的故事可能不會包含太多間諜或是反間諜人員,但起碼它的寬銀幕是要被填滿的。佈景師會在畫面上的空缺處填上水果、鮮花和傢俱。

當好萊塢的攝影師和剪輯師想要展現他們的專業技能時,他們會去模仿那些日本、歐洲工作人員的技巧,這一切的結果就是,他們會開始叫喊:「看吶,我們可以在好萊塢做任何事情。」

這種藝術性和獨創性,主要表現為這樣一種事實:那些好萊塢「工匠」可能會讓他們的兒子或是侄子加入工會,然後共同抵制那些變革化的嘗試,他們反對讓好萊塢的製片系統變得更加靈活,不然真正的藝術家就可以在這個系統中工作了。

在當下的好萊塢,可能沒有一位攝影師可以談論那些亨利·笛卡、拉烏爾·庫塔爾、晚期的吉亞尼·迪·凡納佐口中的術語,這是因為製片廠制度和工會上的限制,阻塞了天才們發展的空間。在這樣的商業官僚體系中,天才被扼殺了,我們最好的攝影師拍攝的是一些安全、健全的學院派作品。

不過,年輕的一代人似乎對好萊塢為藝術設置的障礙並不感興趣。他們並不關心,為什麼那些年長的導演要做那些他們所做的事情,他們也不在意那些更具天賦的好萊塢年輕導演,例如薩姆·佩金帕(《午後槍聲》、《鄧迪少校》)或厄文·克什納(《鐵腕天使》、《金傑·科菲的運氣》、《脂粉金剛》)。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午後槍聲》(1962)

他們要完成突破,要去做那些他們應該做的事情。人們對一些行業外的、有天賦的、較為聰明的創作者沒有太多的興趣,這些人包括詹姆斯·布盧(《正義的橄欖樹》)和約翰·科蒂(《瘋狂的被子》),他們試圖儘可能誠實、獨立地製作故事片。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正義的橄欖樹》(1962)

這些人(和他們的電影)並不是很浮誇,他們沒有發表宣言,他們也沒有趕上年輕人的想象力。或許,他們就像電影課堂上的學生一樣,他們可以製作出一些新鮮的、生動的作品,但他們不足以讓人感到驚奇,也不夠特別。簡而言之,那些新一代的電影愛好者們,已經不再對那些比好萊塢更簡單、小巧、廉價的作品感興趣了。

那些工人的服裝和粗糲的電影技巧可能會對我們叫喊:「我們貧窮而真實。他們富有但墮落。」但是,你當然也可以在貧窮的同時,顯得不那麼真誠;另一種情況比較難以想象,但也存在,那就是你甚至可以是富有的,同時你可能也沒那麼墮落。那些年輕人似乎對野獸派更感興趣。在特定的群體中,攝影機的「自動寫作」被看做是最具創造性的電影創作方式。

他們的英雄是讓-呂克·戈達爾,他是電影史上最具獨創性、也最不穩定的天才之一。我們可能不能用上文中的那種野獸派概念,簡單地定義這位導演,但他確實代表了新一代人的態度。戈達爾正是所謂的「電影-製作者」(film-maker)。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戈達爾導演的《精疲力盡》(1960)

他與一個較小的劇組一同工作,他不斷地改變自己的觀念與態度,這種改變有時發生在不同的電影之間,有時甚至發生在同一部電影之中。好萊塢的創作者們跨越大量的障礙,試圖辨明什麼才是正確的行動——但他們從未找到過;而戈達爾則跟隨著自己的內心去行動。

戈達爾的作品有一種令人不安的特質,這似乎可以解釋,為什麼年輕人被他的電影所吸引,而且還能認同他的電影;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許多更年長的人稱他為「小團體」中的藝術家,他們不認為他的電影很重要。他的角色似乎沒有任何未來,他們是最具活力的(也是最吸引人的),但這僅僅是因為他們不去考慮後天發生的事情。

他們沒有職業、沒有計劃,他們只會幻想自己可以扮演的角色,幻想不同職業、盜竊計劃、愛情故事、政治觀念、冒險活動、尋歡作樂,幻想電影中的那種生活。

即使是他那部塑造未來世界的影片(《阿爾法城》),從畫面上來說,也可以算作是當代巴黎的紀錄片。(他所有電影都是這種意義上的紀錄片——那些影響他的美國B級黑幫片也是如此,這種影響可以說是必要的。)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阿爾法城》(1965)

甚至在《阿爾法城》之前,那些在《已婚女人》中的人物就已經是科幻式的——他們是如此蒼白、冷酷,只不過沒有人要求某位瘋狂的科學家來摧毀他們的靈魂。

"

作者:Pauline Kael

譯者:陳思航

校對:Issac

來源:The New Republic


年輕美國導演的基本觀點很簡單:那些我們從小觀看的大片,要麼就是腐敗、過時或僵死的,要麼就是超出了我們的能力範圍(我們無法得到一個製作好萊塢電影的機會)——所以我們會製作自己的電影,製作那種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掌控的低成本電影。

對於一些人來說,這是一種打入「行業」內部的嘗試;但對於其他人來說,這是一種不同的電影製作方式,一種不同於流行藝術或是大眾媒介的電影觀,是一種需要探索的藝術形式。

年輕美國導演的大多數電影風格,可能會被解釋為一種反抗性活動,他們針對的是那種奢華的、揮霍無度的平庸之作,這些作品的來源,通常被稱作是好萊塢的傑出「技藝」。作為對好萊塢的迴應,年輕人們稱為了「電影野獸派」。

他們(和他們的大多數觀眾)可能更喜歡那種粗糲的混亂——不均勻的燈光、笨拙的剪輯、扁平的攝影機運動、缺乏戲劇連貫性的場景銜接、難以解釋的動作,以及混淆一切的騷亂感——因為,這些元素讓他們的電影變得與好萊塢如此不同。

這種廉價感、經驗的匱乏以及未受雕琢的外觀,可以說是一種見證,它們呈現了創作者的誠意、貧窮,甚至還有純粹的意圖。它們就像是一張張麻布,屬於那些真正的信徒,讓他們身披道德,反抗身著花哨服裝的富人們。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本文作者 寶琳·凱爾

不過,這種貧窮的表徵不一定是必要的。我在擔任一個實驗性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時,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我穿著經過精心修補、熨燙過的黑色真絲連衣裙登上舞臺,將支票贈給獲獎的創作者,他身上穿著打了補丁、褪了色的工裝褲。當然,他得到了歡呼。

前一天晚上,我身著體面的黑色西裝遇到了他,不過這時候他已經穿上了屬於自己角色(值得受賞的藝術家)的服裝,正如我(傑出的評論家)也穿上了我的。

儘管許多美國的實驗主義者已經開發出了非凡的技術,但是,那些可以用製圖板和相機做出任何事情的藝術技師們,顯然沒有像野獸派畫家那樣,成為年輕人中的英雄。好萊塢總在吹捧自己的作品,而很少有人聽說過布魯斯·百利或卡羅爾·巴拉德,但他們的攝影技巧,足以呈現那些好萊塢大片是如此地無能、低效、缺乏想象力。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布魯斯·百利導演的《卡斯特羅街》(1966)

同樣地,喬丹·貝爾森的那些抽象短片,有一種優雅與宏偉的質感,那些在好萊塢大肆吹噓的特效部門工作的地下室人員,在面對這些短片的時候,可能會顯得像是一個老古董。這些技藝和技巧本身,對年輕人並沒有太多的吸引力。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喬丹·貝爾森導演的《誘惑》(1961)

他們被這些粗糲的作品吸引,主要是因為它們看起來是反叛的,有時候它們確實很反叛:那些劃痕、汙點和多重疊印讓我們的視線不斷遊移,而在這些技巧中也隱藏著憤怒、沮喪與激情。事情已經非常明顯了:這些電影野獸派,正在通過傷害我們的眼睛,來拯救我們的靈魂。

當然,他們基本上是正確的,因為他們在反抗。無論是從美學層面還是從道德層面來說,對於好萊塢傳說技藝的反叛,早就應該開始了。好萊塢大肆宣揚所謂的「工藝」,他們還提出了一個概念:製片廠電影的那種昂貴性,對於某種技術上的完美或「完成度」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而我之所以用「傳說」這個詞,就是因為上述這些概念,不過是一種廣告式的吹捧。

它的反面要更接近事實:在好萊塢的製片廠中,製作一部看起來不錯的電影,幾乎是不可能的。除了古老戲劇觀的屍體之外(他們會在屍體上的某處稍微潤色一下,讓它看起來可愛一些,彷彿它還活著),那些大片還承載著許多沉重的東西,包括固定的攝影機、多用途的燈具和妓院般的佈景。

製片廠的花費往往與影片的主題類型極為不符,但製片廠的主管們——他們會銷掉大約30%的電影預算,作為製片廠的開銷——對這樣的高成本非常熱衷,他們總會不斷地提醒我們,這就是美國電影的特質。

在許多其他的國家,美國電影中的這種奢侈型,正是它最讓人羨慕、欽佩的地方:大型汽車、精緻的食品、富有的單身女郎、裝滿各種玩意的家庭住宅,甚至還有擁擠的高速公路和嘈雜的大城市。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安倍遜大族》(1942)

讓人不太能夠理解的是,這些影片中似乎隱藏著製片廠主管們的一個假設,那就是美國觀眾也會喜歡這些東西。影片中的故事可能不會包含太多間諜或是反間諜人員,但起碼它的寬銀幕是要被填滿的。佈景師會在畫面上的空缺處填上水果、鮮花和傢俱。

當好萊塢的攝影師和剪輯師想要展現他們的專業技能時,他們會去模仿那些日本、歐洲工作人員的技巧,這一切的結果就是,他們會開始叫喊:「看吶,我們可以在好萊塢做任何事情。」

這種藝術性和獨創性,主要表現為這樣一種事實:那些好萊塢「工匠」可能會讓他們的兒子或是侄子加入工會,然後共同抵制那些變革化的嘗試,他們反對讓好萊塢的製片系統變得更加靈活,不然真正的藝術家就可以在這個系統中工作了。

在當下的好萊塢,可能沒有一位攝影師可以談論那些亨利·笛卡、拉烏爾·庫塔爾、晚期的吉亞尼·迪·凡納佐口中的術語,這是因為製片廠制度和工會上的限制,阻塞了天才們發展的空間。在這樣的商業官僚體系中,天才被扼殺了,我們最好的攝影師拍攝的是一些安全、健全的學院派作品。

不過,年輕的一代人似乎對好萊塢為藝術設置的障礙並不感興趣。他們並不關心,為什麼那些年長的導演要做那些他們所做的事情,他們也不在意那些更具天賦的好萊塢年輕導演,例如薩姆·佩金帕(《午後槍聲》、《鄧迪少校》)或厄文·克什納(《鐵腕天使》、《金傑·科菲的運氣》、《脂粉金剛》)。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午後槍聲》(1962)

他們要完成突破,要去做那些他們應該做的事情。人們對一些行業外的、有天賦的、較為聰明的創作者沒有太多的興趣,這些人包括詹姆斯·布盧(《正義的橄欖樹》)和約翰·科蒂(《瘋狂的被子》),他們試圖儘可能誠實、獨立地製作故事片。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正義的橄欖樹》(1962)

這些人(和他們的電影)並不是很浮誇,他們沒有發表宣言,他們也沒有趕上年輕人的想象力。或許,他們就像電影課堂上的學生一樣,他們可以製作出一些新鮮的、生動的作品,但他們不足以讓人感到驚奇,也不夠特別。簡而言之,那些新一代的電影愛好者們,已經不再對那些比好萊塢更簡單、小巧、廉價的作品感興趣了。

那些工人的服裝和粗糲的電影技巧可能會對我們叫喊:「我們貧窮而真實。他們富有但墮落。」但是,你當然也可以在貧窮的同時,顯得不那麼真誠;另一種情況比較難以想象,但也存在,那就是你甚至可以是富有的,同時你可能也沒那麼墮落。那些年輕人似乎對野獸派更感興趣。在特定的群體中,攝影機的「自動寫作」被看做是最具創造性的電影創作方式。

他們的英雄是讓-呂克·戈達爾,他是電影史上最具獨創性、也最不穩定的天才之一。我們可能不能用上文中的那種野獸派概念,簡單地定義這位導演,但他確實代表了新一代人的態度。戈達爾正是所謂的「電影-製作者」(film-maker)。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戈達爾導演的《精疲力盡》(1960)

他與一個較小的劇組一同工作,他不斷地改變自己的觀念與態度,這種改變有時發生在不同的電影之間,有時甚至發生在同一部電影之中。好萊塢的創作者們跨越大量的障礙,試圖辨明什麼才是正確的行動——但他們從未找到過;而戈達爾則跟隨著自己的內心去行動。

戈達爾的作品有一種令人不安的特質,這似乎可以解釋,為什麼年輕人被他的電影所吸引,而且還能認同他的電影;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許多更年長的人稱他為「小團體」中的藝術家,他們不認為他的電影很重要。他的角色似乎沒有任何未來,他們是最具活力的(也是最吸引人的),但這僅僅是因為他們不去考慮後天發生的事情。

他們沒有職業、沒有計劃,他們只會幻想自己可以扮演的角色,幻想不同職業、盜竊計劃、愛情故事、政治觀念、冒險活動、尋歡作樂,幻想電影中的那種生活。

即使是他那部塑造未來世界的影片(《阿爾法城》),從畫面上來說,也可以算作是當代巴黎的紀錄片。(他所有電影都是這種意義上的紀錄片——那些影響他的美國B級黑幫片也是如此,這種影響可以說是必要的。)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阿爾法城》(1965)

甚至在《阿爾法城》之前,那些在《已婚女人》中的人物就已經是科幻式的——他們是如此蒼白、冷酷,只不過沒有人要求某位瘋狂的科學家來摧毀他們的靈魂。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已婚女人》(1964)

他的角色們都很年輕,他們與家庭無關,也沒有其他的背景信息。無論他是有意還是無意的,他都會讓他的角色變成孤兒,他們就像劇院裡的學生那樣,覺得自己只和朋友、戀人存在聯繫——這種聯繫的消解,可能僅僅是因為一句偶然的話或是一個學期的結束。

他們是孤兒,如果引申開來,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他們與世界無關,他們覺得自己與世界缺乏聯繫。這一代人都是「熟悉的陌生人」。

近來,一位年長的紳士給我寫信,「噢,他們是如此無趣、無趣、無趣的一批現代青年!他們有的只是態度,在這些態度內部不存在任何東西。當我二十歲的時候,我絕不僅僅是四處閒逛、做一個反叛者,我會去某些地方,做某些事情。他們討厭廣場,僅僅只是因為廣場讓他們想起一件他們試圖忘記的事情:存在一種未來,而你必須參與到這種未來的建設之中。」

我認為他是錯的。年輕人並沒有「試圖忘記」:他們只是不認同而已。戈達爾的力量——可能也是他作為藝術家的侷限性——在於他可以如此強烈地展現年輕人的感受方式和思維方式。

他的角色們不會去做計劃,也不會擔憂自己的工作或責任,他們只是生活而已。他們的青春年華讓他們成為了天然的貴族,他們對生計、安全和勤勉工作都漠不關心。經濟的繁榮已經將整整一代人——至少是中產階級——都變成了貴族。

"

作者:Pauline Kael

譯者:陳思航

校對:Issac

來源:The New Republic


年輕美國導演的基本觀點很簡單:那些我們從小觀看的大片,要麼就是腐敗、過時或僵死的,要麼就是超出了我們的能力範圍(我們無法得到一個製作好萊塢電影的機會)——所以我們會製作自己的電影,製作那種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掌控的低成本電影。

對於一些人來說,這是一種打入「行業」內部的嘗試;但對於其他人來說,這是一種不同的電影製作方式,一種不同於流行藝術或是大眾媒介的電影觀,是一種需要探索的藝術形式。

年輕美國導演的大多數電影風格,可能會被解釋為一種反抗性活動,他們針對的是那種奢華的、揮霍無度的平庸之作,這些作品的來源,通常被稱作是好萊塢的傑出「技藝」。作為對好萊塢的迴應,年輕人們稱為了「電影野獸派」。

他們(和他們的大多數觀眾)可能更喜歡那種粗糲的混亂——不均勻的燈光、笨拙的剪輯、扁平的攝影機運動、缺乏戲劇連貫性的場景銜接、難以解釋的動作,以及混淆一切的騷亂感——因為,這些元素讓他們的電影變得與好萊塢如此不同。

這種廉價感、經驗的匱乏以及未受雕琢的外觀,可以說是一種見證,它們呈現了創作者的誠意、貧窮,甚至還有純粹的意圖。它們就像是一張張麻布,屬於那些真正的信徒,讓他們身披道德,反抗身著花哨服裝的富人們。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本文作者 寶琳·凱爾

不過,這種貧窮的表徵不一定是必要的。我在擔任一個實驗性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時,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我穿著經過精心修補、熨燙過的黑色真絲連衣裙登上舞臺,將支票贈給獲獎的創作者,他身上穿著打了補丁、褪了色的工裝褲。當然,他得到了歡呼。

前一天晚上,我身著體面的黑色西裝遇到了他,不過這時候他已經穿上了屬於自己角色(值得受賞的藝術家)的服裝,正如我(傑出的評論家)也穿上了我的。

儘管許多美國的實驗主義者已經開發出了非凡的技術,但是,那些可以用製圖板和相機做出任何事情的藝術技師們,顯然沒有像野獸派畫家那樣,成為年輕人中的英雄。好萊塢總在吹捧自己的作品,而很少有人聽說過布魯斯·百利或卡羅爾·巴拉德,但他們的攝影技巧,足以呈現那些好萊塢大片是如此地無能、低效、缺乏想象力。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布魯斯·百利導演的《卡斯特羅街》(1966)

同樣地,喬丹·貝爾森的那些抽象短片,有一種優雅與宏偉的質感,那些在好萊塢大肆吹噓的特效部門工作的地下室人員,在面對這些短片的時候,可能會顯得像是一個老古董。這些技藝和技巧本身,對年輕人並沒有太多的吸引力。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喬丹·貝爾森導演的《誘惑》(1961)

他們被這些粗糲的作品吸引,主要是因為它們看起來是反叛的,有時候它們確實很反叛:那些劃痕、汙點和多重疊印讓我們的視線不斷遊移,而在這些技巧中也隱藏著憤怒、沮喪與激情。事情已經非常明顯了:這些電影野獸派,正在通過傷害我們的眼睛,來拯救我們的靈魂。

當然,他們基本上是正確的,因為他們在反抗。無論是從美學層面還是從道德層面來說,對於好萊塢傳說技藝的反叛,早就應該開始了。好萊塢大肆宣揚所謂的「工藝」,他們還提出了一個概念:製片廠電影的那種昂貴性,對於某種技術上的完美或「完成度」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而我之所以用「傳說」這個詞,就是因為上述這些概念,不過是一種廣告式的吹捧。

它的反面要更接近事實:在好萊塢的製片廠中,製作一部看起來不錯的電影,幾乎是不可能的。除了古老戲劇觀的屍體之外(他們會在屍體上的某處稍微潤色一下,讓它看起來可愛一些,彷彿它還活著),那些大片還承載著許多沉重的東西,包括固定的攝影機、多用途的燈具和妓院般的佈景。

製片廠的花費往往與影片的主題類型極為不符,但製片廠的主管們——他們會銷掉大約30%的電影預算,作為製片廠的開銷——對這樣的高成本非常熱衷,他們總會不斷地提醒我們,這就是美國電影的特質。

在許多其他的國家,美國電影中的這種奢侈型,正是它最讓人羨慕、欽佩的地方:大型汽車、精緻的食品、富有的單身女郎、裝滿各種玩意的家庭住宅,甚至還有擁擠的高速公路和嘈雜的大城市。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安倍遜大族》(1942)

讓人不太能夠理解的是,這些影片中似乎隱藏著製片廠主管們的一個假設,那就是美國觀眾也會喜歡這些東西。影片中的故事可能不會包含太多間諜或是反間諜人員,但起碼它的寬銀幕是要被填滿的。佈景師會在畫面上的空缺處填上水果、鮮花和傢俱。

當好萊塢的攝影師和剪輯師想要展現他們的專業技能時,他們會去模仿那些日本、歐洲工作人員的技巧,這一切的結果就是,他們會開始叫喊:「看吶,我們可以在好萊塢做任何事情。」

這種藝術性和獨創性,主要表現為這樣一種事實:那些好萊塢「工匠」可能會讓他們的兒子或是侄子加入工會,然後共同抵制那些變革化的嘗試,他們反對讓好萊塢的製片系統變得更加靈活,不然真正的藝術家就可以在這個系統中工作了。

在當下的好萊塢,可能沒有一位攝影師可以談論那些亨利·笛卡、拉烏爾·庫塔爾、晚期的吉亞尼·迪·凡納佐口中的術語,這是因為製片廠制度和工會上的限制,阻塞了天才們發展的空間。在這樣的商業官僚體系中,天才被扼殺了,我們最好的攝影師拍攝的是一些安全、健全的學院派作品。

不過,年輕的一代人似乎對好萊塢為藝術設置的障礙並不感興趣。他們並不關心,為什麼那些年長的導演要做那些他們所做的事情,他們也不在意那些更具天賦的好萊塢年輕導演,例如薩姆·佩金帕(《午後槍聲》、《鄧迪少校》)或厄文·克什納(《鐵腕天使》、《金傑·科菲的運氣》、《脂粉金剛》)。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午後槍聲》(1962)

他們要完成突破,要去做那些他們應該做的事情。人們對一些行業外的、有天賦的、較為聰明的創作者沒有太多的興趣,這些人包括詹姆斯·布盧(《正義的橄欖樹》)和約翰·科蒂(《瘋狂的被子》),他們試圖儘可能誠實、獨立地製作故事片。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正義的橄欖樹》(1962)

這些人(和他們的電影)並不是很浮誇,他們沒有發表宣言,他們也沒有趕上年輕人的想象力。或許,他們就像電影課堂上的學生一樣,他們可以製作出一些新鮮的、生動的作品,但他們不足以讓人感到驚奇,也不夠特別。簡而言之,那些新一代的電影愛好者們,已經不再對那些比好萊塢更簡單、小巧、廉價的作品感興趣了。

那些工人的服裝和粗糲的電影技巧可能會對我們叫喊:「我們貧窮而真實。他們富有但墮落。」但是,你當然也可以在貧窮的同時,顯得不那麼真誠;另一種情況比較難以想象,但也存在,那就是你甚至可以是富有的,同時你可能也沒那麼墮落。那些年輕人似乎對野獸派更感興趣。在特定的群體中,攝影機的「自動寫作」被看做是最具創造性的電影創作方式。

他們的英雄是讓-呂克·戈達爾,他是電影史上最具獨創性、也最不穩定的天才之一。我們可能不能用上文中的那種野獸派概念,簡單地定義這位導演,但他確實代表了新一代人的態度。戈達爾正是所謂的「電影-製作者」(film-maker)。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戈達爾導演的《精疲力盡》(1960)

他與一個較小的劇組一同工作,他不斷地改變自己的觀念與態度,這種改變有時發生在不同的電影之間,有時甚至發生在同一部電影之中。好萊塢的創作者們跨越大量的障礙,試圖辨明什麼才是正確的行動——但他們從未找到過;而戈達爾則跟隨著自己的內心去行動。

戈達爾的作品有一種令人不安的特質,這似乎可以解釋,為什麼年輕人被他的電影所吸引,而且還能認同他的電影;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許多更年長的人稱他為「小團體」中的藝術家,他們不認為他的電影很重要。他的角色似乎沒有任何未來,他們是最具活力的(也是最吸引人的),但這僅僅是因為他們不去考慮後天發生的事情。

他們沒有職業、沒有計劃,他們只會幻想自己可以扮演的角色,幻想不同職業、盜竊計劃、愛情故事、政治觀念、冒險活動、尋歡作樂,幻想電影中的那種生活。

即使是他那部塑造未來世界的影片(《阿爾法城》),從畫面上來說,也可以算作是當代巴黎的紀錄片。(他所有電影都是這種意義上的紀錄片——那些影響他的美國B級黑幫片也是如此,這種影響可以說是必要的。)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阿爾法城》(1965)

甚至在《阿爾法城》之前,那些在《已婚女人》中的人物就已經是科幻式的——他們是如此蒼白、冷酷,只不過沒有人要求某位瘋狂的科學家來摧毀他們的靈魂。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已婚女人》(1964)

他的角色們都很年輕,他們與家庭無關,也沒有其他的背景信息。無論他是有意還是無意的,他都會讓他的角色變成孤兒,他們就像劇院裡的學生那樣,覺得自己只和朋友、戀人存在聯繫——這種聯繫的消解,可能僅僅是因為一句偶然的話或是一個學期的結束。

他們是孤兒,如果引申開來,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他們與世界無關,他們覺得自己與世界缺乏聯繫。這一代人都是「熟悉的陌生人」。

近來,一位年長的紳士給我寫信,「噢,他們是如此無趣、無趣、無趣的一批現代青年!他們有的只是態度,在這些態度內部不存在任何東西。當我二十歲的時候,我絕不僅僅是四處閒逛、做一個反叛者,我會去某些地方,做某些事情。他們討厭廣場,僅僅只是因為廣場讓他們想起一件他們試圖忘記的事情:存在一種未來,而你必須參與到這種未來的建設之中。」

我認為他是錯的。年輕人並沒有「試圖忘記」:他們只是不認同而已。戈達爾的力量——可能也是他作為藝術家的侷限性——在於他可以如此強烈地展現年輕人的感受方式和思維方式。

他的角色們不會去做計劃,也不會擔憂自己的工作或責任,他們只是生活而已。他們的青春年華讓他們成為了天然的貴族,他們對生計、安全和勤勉工作都漠不關心。經濟的繁榮已經將整整一代人——至少是中產階級——都變成了貴族。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已婚女人》(1964)

他們去過的地方、做過的事情之多,實在令人震驚。他們與其他人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可以如此輕鬆地獲得一切。

他們對創造性活動的態度也與那些貴族藝術家驚人地相似,這些藝術家會俯首屈尊,謙遜地面對那些中產階級的勞作者,這些人必須要勞動才能生活下來,而藝術家對他們的觀察,是為了學習,為了「文化」。

同樣地,從這一點上來說,戈達爾也可以作為一種象徵、範例和證明。他讓一切看起來都那麼輕鬆,那麼私人化——他彷彿只是在一部又一部地拍攝電影。

但他的技巧足夠嫻熟,所以他可以用十萬美元以下的成本拍攝自己的電影。而且,因為在法國有足夠的年輕觀眾支持這些影片,所以他幾乎可以在預算的限制之內做任何事情。


"

作者:Pauline Kael

譯者:陳思航

校對:Issac

來源:The New Republic


年輕美國導演的基本觀點很簡單:那些我們從小觀看的大片,要麼就是腐敗、過時或僵死的,要麼就是超出了我們的能力範圍(我們無法得到一個製作好萊塢電影的機會)——所以我們會製作自己的電影,製作那種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掌控的低成本電影。

對於一些人來說,這是一種打入「行業」內部的嘗試;但對於其他人來說,這是一種不同的電影製作方式,一種不同於流行藝術或是大眾媒介的電影觀,是一種需要探索的藝術形式。

年輕美國導演的大多數電影風格,可能會被解釋為一種反抗性活動,他們針對的是那種奢華的、揮霍無度的平庸之作,這些作品的來源,通常被稱作是好萊塢的傑出「技藝」。作為對好萊塢的迴應,年輕人們稱為了「電影野獸派」。

他們(和他們的大多數觀眾)可能更喜歡那種粗糲的混亂——不均勻的燈光、笨拙的剪輯、扁平的攝影機運動、缺乏戲劇連貫性的場景銜接、難以解釋的動作,以及混淆一切的騷亂感——因為,這些元素讓他們的電影變得與好萊塢如此不同。

這種廉價感、經驗的匱乏以及未受雕琢的外觀,可以說是一種見證,它們呈現了創作者的誠意、貧窮,甚至還有純粹的意圖。它們就像是一張張麻布,屬於那些真正的信徒,讓他們身披道德,反抗身著花哨服裝的富人們。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本文作者 寶琳·凱爾

不過,這種貧窮的表徵不一定是必要的。我在擔任一個實驗性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時,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我穿著經過精心修補、熨燙過的黑色真絲連衣裙登上舞臺,將支票贈給獲獎的創作者,他身上穿著打了補丁、褪了色的工裝褲。當然,他得到了歡呼。

前一天晚上,我身著體面的黑色西裝遇到了他,不過這時候他已經穿上了屬於自己角色(值得受賞的藝術家)的服裝,正如我(傑出的評論家)也穿上了我的。

儘管許多美國的實驗主義者已經開發出了非凡的技術,但是,那些可以用製圖板和相機做出任何事情的藝術技師們,顯然沒有像野獸派畫家那樣,成為年輕人中的英雄。好萊塢總在吹捧自己的作品,而很少有人聽說過布魯斯·百利或卡羅爾·巴拉德,但他們的攝影技巧,足以呈現那些好萊塢大片是如此地無能、低效、缺乏想象力。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布魯斯·百利導演的《卡斯特羅街》(1966)

同樣地,喬丹·貝爾森的那些抽象短片,有一種優雅與宏偉的質感,那些在好萊塢大肆吹噓的特效部門工作的地下室人員,在面對這些短片的時候,可能會顯得像是一個老古董。這些技藝和技巧本身,對年輕人並沒有太多的吸引力。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喬丹·貝爾森導演的《誘惑》(1961)

他們被這些粗糲的作品吸引,主要是因為它們看起來是反叛的,有時候它們確實很反叛:那些劃痕、汙點和多重疊印讓我們的視線不斷遊移,而在這些技巧中也隱藏著憤怒、沮喪與激情。事情已經非常明顯了:這些電影野獸派,正在通過傷害我們的眼睛,來拯救我們的靈魂。

當然,他們基本上是正確的,因為他們在反抗。無論是從美學層面還是從道德層面來說,對於好萊塢傳說技藝的反叛,早就應該開始了。好萊塢大肆宣揚所謂的「工藝」,他們還提出了一個概念:製片廠電影的那種昂貴性,對於某種技術上的完美或「完成度」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而我之所以用「傳說」這個詞,就是因為上述這些概念,不過是一種廣告式的吹捧。

它的反面要更接近事實:在好萊塢的製片廠中,製作一部看起來不錯的電影,幾乎是不可能的。除了古老戲劇觀的屍體之外(他們會在屍體上的某處稍微潤色一下,讓它看起來可愛一些,彷彿它還活著),那些大片還承載著許多沉重的東西,包括固定的攝影機、多用途的燈具和妓院般的佈景。

製片廠的花費往往與影片的主題類型極為不符,但製片廠的主管們——他們會銷掉大約30%的電影預算,作為製片廠的開銷——對這樣的高成本非常熱衷,他們總會不斷地提醒我們,這就是美國電影的特質。

在許多其他的國家,美國電影中的這種奢侈型,正是它最讓人羨慕、欽佩的地方:大型汽車、精緻的食品、富有的單身女郎、裝滿各種玩意的家庭住宅,甚至還有擁擠的高速公路和嘈雜的大城市。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安倍遜大族》(1942)

讓人不太能夠理解的是,這些影片中似乎隱藏著製片廠主管們的一個假設,那就是美國觀眾也會喜歡這些東西。影片中的故事可能不會包含太多間諜或是反間諜人員,但起碼它的寬銀幕是要被填滿的。佈景師會在畫面上的空缺處填上水果、鮮花和傢俱。

當好萊塢的攝影師和剪輯師想要展現他們的專業技能時,他們會去模仿那些日本、歐洲工作人員的技巧,這一切的結果就是,他們會開始叫喊:「看吶,我們可以在好萊塢做任何事情。」

這種藝術性和獨創性,主要表現為這樣一種事實:那些好萊塢「工匠」可能會讓他們的兒子或是侄子加入工會,然後共同抵制那些變革化的嘗試,他們反對讓好萊塢的製片系統變得更加靈活,不然真正的藝術家就可以在這個系統中工作了。

在當下的好萊塢,可能沒有一位攝影師可以談論那些亨利·笛卡、拉烏爾·庫塔爾、晚期的吉亞尼·迪·凡納佐口中的術語,這是因為製片廠制度和工會上的限制,阻塞了天才們發展的空間。在這樣的商業官僚體系中,天才被扼殺了,我們最好的攝影師拍攝的是一些安全、健全的學院派作品。

不過,年輕的一代人似乎對好萊塢為藝術設置的障礙並不感興趣。他們並不關心,為什麼那些年長的導演要做那些他們所做的事情,他們也不在意那些更具天賦的好萊塢年輕導演,例如薩姆·佩金帕(《午後槍聲》、《鄧迪少校》)或厄文·克什納(《鐵腕天使》、《金傑·科菲的運氣》、《脂粉金剛》)。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午後槍聲》(1962)

他們要完成突破,要去做那些他們應該做的事情。人們對一些行業外的、有天賦的、較為聰明的創作者沒有太多的興趣,這些人包括詹姆斯·布盧(《正義的橄欖樹》)和約翰·科蒂(《瘋狂的被子》),他們試圖儘可能誠實、獨立地製作故事片。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正義的橄欖樹》(1962)

這些人(和他們的電影)並不是很浮誇,他們沒有發表宣言,他們也沒有趕上年輕人的想象力。或許,他們就像電影課堂上的學生一樣,他們可以製作出一些新鮮的、生動的作品,但他們不足以讓人感到驚奇,也不夠特別。簡而言之,那些新一代的電影愛好者們,已經不再對那些比好萊塢更簡單、小巧、廉價的作品感興趣了。

那些工人的服裝和粗糲的電影技巧可能會對我們叫喊:「我們貧窮而真實。他們富有但墮落。」但是,你當然也可以在貧窮的同時,顯得不那麼真誠;另一種情況比較難以想象,但也存在,那就是你甚至可以是富有的,同時你可能也沒那麼墮落。那些年輕人似乎對野獸派更感興趣。在特定的群體中,攝影機的「自動寫作」被看做是最具創造性的電影創作方式。

他們的英雄是讓-呂克·戈達爾,他是電影史上最具獨創性、也最不穩定的天才之一。我們可能不能用上文中的那種野獸派概念,簡單地定義這位導演,但他確實代表了新一代人的態度。戈達爾正是所謂的「電影-製作者」(film-maker)。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戈達爾導演的《精疲力盡》(1960)

他與一個較小的劇組一同工作,他不斷地改變自己的觀念與態度,這種改變有時發生在不同的電影之間,有時甚至發生在同一部電影之中。好萊塢的創作者們跨越大量的障礙,試圖辨明什麼才是正確的行動——但他們從未找到過;而戈達爾則跟隨著自己的內心去行動。

戈達爾的作品有一種令人不安的特質,這似乎可以解釋,為什麼年輕人被他的電影所吸引,而且還能認同他的電影;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許多更年長的人稱他為「小團體」中的藝術家,他們不認為他的電影很重要。他的角色似乎沒有任何未來,他們是最具活力的(也是最吸引人的),但這僅僅是因為他們不去考慮後天發生的事情。

他們沒有職業、沒有計劃,他們只會幻想自己可以扮演的角色,幻想不同職業、盜竊計劃、愛情故事、政治觀念、冒險活動、尋歡作樂,幻想電影中的那種生活。

即使是他那部塑造未來世界的影片(《阿爾法城》),從畫面上來說,也可以算作是當代巴黎的紀錄片。(他所有電影都是這種意義上的紀錄片——那些影響他的美國B級黑幫片也是如此,這種影響可以說是必要的。)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阿爾法城》(1965)

甚至在《阿爾法城》之前,那些在《已婚女人》中的人物就已經是科幻式的——他們是如此蒼白、冷酷,只不過沒有人要求某位瘋狂的科學家來摧毀他們的靈魂。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已婚女人》(1964)

他的角色們都很年輕,他們與家庭無關,也沒有其他的背景信息。無論他是有意還是無意的,他都會讓他的角色變成孤兒,他們就像劇院裡的學生那樣,覺得自己只和朋友、戀人存在聯繫——這種聯繫的消解,可能僅僅是因為一句偶然的話或是一個學期的結束。

他們是孤兒,如果引申開來,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他們與世界無關,他們覺得自己與世界缺乏聯繫。這一代人都是「熟悉的陌生人」。

近來,一位年長的紳士給我寫信,「噢,他們是如此無趣、無趣、無趣的一批現代青年!他們有的只是態度,在這些態度內部不存在任何東西。當我二十歲的時候,我絕不僅僅是四處閒逛、做一個反叛者,我會去某些地方,做某些事情。他們討厭廣場,僅僅只是因為廣場讓他們想起一件他們試圖忘記的事情:存在一種未來,而你必須參與到這種未來的建設之中。」

我認為他是錯的。年輕人並沒有「試圖忘記」:他們只是不認同而已。戈達爾的力量——可能也是他作為藝術家的侷限性——在於他可以如此強烈地展現年輕人的感受方式和思維方式。

他的角色們不會去做計劃,也不會擔憂自己的工作或責任,他們只是生活而已。他們的青春年華讓他們成為了天然的貴族,他們對生計、安全和勤勉工作都漠不關心。經濟的繁榮已經將整整一代人——至少是中產階級——都變成了貴族。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已婚女人》(1964)

他們去過的地方、做過的事情之多,實在令人震驚。他們與其他人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可以如此輕鬆地獲得一切。

他們對創造性活動的態度也與那些貴族藝術家驚人地相似,這些藝術家會俯首屈尊,謙遜地面對那些中產階級的勞作者,這些人必須要勞動才能生活下來,而藝術家對他們的觀察,是為了學習,為了「文化」。

同樣地,從這一點上來說,戈達爾也可以作為一種象徵、範例和證明。他讓一切看起來都那麼輕鬆,那麼私人化——他彷彿只是在一部又一部地拍攝電影。

但他的技巧足夠嫻熟,所以他可以用十萬美元以下的成本拍攝自己的電影。而且,因為在法國有足夠的年輕觀眾支持這些影片,所以他幾乎可以在預算的限制之內做任何事情。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已婚女人》(1964)

由於他享有這樣的自由度,所以他基本上是電影導演中唯一的特例。這是一次真正英雄般的成就。他已經向年輕一代證明,用自己的方式製作電影,然後繼續製作電影,是一件可能的事情。

但是這些年輕人似乎沒有意識到,他是一個多麼罕有的存在,想到達到他的位置,是一件多麼難的事情。雖然現在的大學和基金會都讓這一切變得更加容易,但他們想要獨立地製作電影,不僅需要才華,還需要韌性。

由於戈達爾已經能夠解決經濟自由的問題,他的作品現在提出了藝術自由的問題——在電影史上,很少有導演足夠幸運,能夠面對這樣的問題。

那些偉大電影導演的歷史,基本上就是關乎經濟、政治難題的歷史——關乎妥協、失敗、絕望乃至恥辱的歷史。格里菲斯、愛森斯坦、馮·斯登堡、科克託、雷諾阿、馬克斯·奧菲爾斯、奧遜·威爾斯——他們職業生涯中的失敗,是因為他們沒有獲得一個機會,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

"

作者:Pauline Kael

譯者:陳思航

校對:Issac

來源:The New Republic


年輕美國導演的基本觀點很簡單:那些我們從小觀看的大片,要麼就是腐敗、過時或僵死的,要麼就是超出了我們的能力範圍(我們無法得到一個製作好萊塢電影的機會)——所以我們會製作自己的電影,製作那種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掌控的低成本電影。

對於一些人來說,這是一種打入「行業」內部的嘗試;但對於其他人來說,這是一種不同的電影製作方式,一種不同於流行藝術或是大眾媒介的電影觀,是一種需要探索的藝術形式。

年輕美國導演的大多數電影風格,可能會被解釋為一種反抗性活動,他們針對的是那種奢華的、揮霍無度的平庸之作,這些作品的來源,通常被稱作是好萊塢的傑出「技藝」。作為對好萊塢的迴應,年輕人們稱為了「電影野獸派」。

他們(和他們的大多數觀眾)可能更喜歡那種粗糲的混亂——不均勻的燈光、笨拙的剪輯、扁平的攝影機運動、缺乏戲劇連貫性的場景銜接、難以解釋的動作,以及混淆一切的騷亂感——因為,這些元素讓他們的電影變得與好萊塢如此不同。

這種廉價感、經驗的匱乏以及未受雕琢的外觀,可以說是一種見證,它們呈現了創作者的誠意、貧窮,甚至還有純粹的意圖。它們就像是一張張麻布,屬於那些真正的信徒,讓他們身披道德,反抗身著花哨服裝的富人們。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本文作者 寶琳·凱爾

不過,這種貧窮的表徵不一定是必要的。我在擔任一個實驗性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時,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我穿著經過精心修補、熨燙過的黑色真絲連衣裙登上舞臺,將支票贈給獲獎的創作者,他身上穿著打了補丁、褪了色的工裝褲。當然,他得到了歡呼。

前一天晚上,我身著體面的黑色西裝遇到了他,不過這時候他已經穿上了屬於自己角色(值得受賞的藝術家)的服裝,正如我(傑出的評論家)也穿上了我的。

儘管許多美國的實驗主義者已經開發出了非凡的技術,但是,那些可以用製圖板和相機做出任何事情的藝術技師們,顯然沒有像野獸派畫家那樣,成為年輕人中的英雄。好萊塢總在吹捧自己的作品,而很少有人聽說過布魯斯·百利或卡羅爾·巴拉德,但他們的攝影技巧,足以呈現那些好萊塢大片是如此地無能、低效、缺乏想象力。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布魯斯·百利導演的《卡斯特羅街》(1966)

同樣地,喬丹·貝爾森的那些抽象短片,有一種優雅與宏偉的質感,那些在好萊塢大肆吹噓的特效部門工作的地下室人員,在面對這些短片的時候,可能會顯得像是一個老古董。這些技藝和技巧本身,對年輕人並沒有太多的吸引力。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喬丹·貝爾森導演的《誘惑》(1961)

他們被這些粗糲的作品吸引,主要是因為它們看起來是反叛的,有時候它們確實很反叛:那些劃痕、汙點和多重疊印讓我們的視線不斷遊移,而在這些技巧中也隱藏著憤怒、沮喪與激情。事情已經非常明顯了:這些電影野獸派,正在通過傷害我們的眼睛,來拯救我們的靈魂。

當然,他們基本上是正確的,因為他們在反抗。無論是從美學層面還是從道德層面來說,對於好萊塢傳說技藝的反叛,早就應該開始了。好萊塢大肆宣揚所謂的「工藝」,他們還提出了一個概念:製片廠電影的那種昂貴性,對於某種技術上的完美或「完成度」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而我之所以用「傳說」這個詞,就是因為上述這些概念,不過是一種廣告式的吹捧。

它的反面要更接近事實:在好萊塢的製片廠中,製作一部看起來不錯的電影,幾乎是不可能的。除了古老戲劇觀的屍體之外(他們會在屍體上的某處稍微潤色一下,讓它看起來可愛一些,彷彿它還活著),那些大片還承載著許多沉重的東西,包括固定的攝影機、多用途的燈具和妓院般的佈景。

製片廠的花費往往與影片的主題類型極為不符,但製片廠的主管們——他們會銷掉大約30%的電影預算,作為製片廠的開銷——對這樣的高成本非常熱衷,他們總會不斷地提醒我們,這就是美國電影的特質。

在許多其他的國家,美國電影中的這種奢侈型,正是它最讓人羨慕、欽佩的地方:大型汽車、精緻的食品、富有的單身女郎、裝滿各種玩意的家庭住宅,甚至還有擁擠的高速公路和嘈雜的大城市。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安倍遜大族》(1942)

讓人不太能夠理解的是,這些影片中似乎隱藏著製片廠主管們的一個假設,那就是美國觀眾也會喜歡這些東西。影片中的故事可能不會包含太多間諜或是反間諜人員,但起碼它的寬銀幕是要被填滿的。佈景師會在畫面上的空缺處填上水果、鮮花和傢俱。

當好萊塢的攝影師和剪輯師想要展現他們的專業技能時,他們會去模仿那些日本、歐洲工作人員的技巧,這一切的結果就是,他們會開始叫喊:「看吶,我們可以在好萊塢做任何事情。」

這種藝術性和獨創性,主要表現為這樣一種事實:那些好萊塢「工匠」可能會讓他們的兒子或是侄子加入工會,然後共同抵制那些變革化的嘗試,他們反對讓好萊塢的製片系統變得更加靈活,不然真正的藝術家就可以在這個系統中工作了。

在當下的好萊塢,可能沒有一位攝影師可以談論那些亨利·笛卡、拉烏爾·庫塔爾、晚期的吉亞尼·迪·凡納佐口中的術語,這是因為製片廠制度和工會上的限制,阻塞了天才們發展的空間。在這樣的商業官僚體系中,天才被扼殺了,我們最好的攝影師拍攝的是一些安全、健全的學院派作品。

不過,年輕的一代人似乎對好萊塢為藝術設置的障礙並不感興趣。他們並不關心,為什麼那些年長的導演要做那些他們所做的事情,他們也不在意那些更具天賦的好萊塢年輕導演,例如薩姆·佩金帕(《午後槍聲》、《鄧迪少校》)或厄文·克什納(《鐵腕天使》、《金傑·科菲的運氣》、《脂粉金剛》)。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午後槍聲》(1962)

他們要完成突破,要去做那些他們應該做的事情。人們對一些行業外的、有天賦的、較為聰明的創作者沒有太多的興趣,這些人包括詹姆斯·布盧(《正義的橄欖樹》)和約翰·科蒂(《瘋狂的被子》),他們試圖儘可能誠實、獨立地製作故事片。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正義的橄欖樹》(1962)

這些人(和他們的電影)並不是很浮誇,他們沒有發表宣言,他們也沒有趕上年輕人的想象力。或許,他們就像電影課堂上的學生一樣,他們可以製作出一些新鮮的、生動的作品,但他們不足以讓人感到驚奇,也不夠特別。簡而言之,那些新一代的電影愛好者們,已經不再對那些比好萊塢更簡單、小巧、廉價的作品感興趣了。

那些工人的服裝和粗糲的電影技巧可能會對我們叫喊:「我們貧窮而真實。他們富有但墮落。」但是,你當然也可以在貧窮的同時,顯得不那麼真誠;另一種情況比較難以想象,但也存在,那就是你甚至可以是富有的,同時你可能也沒那麼墮落。那些年輕人似乎對野獸派更感興趣。在特定的群體中,攝影機的「自動寫作」被看做是最具創造性的電影創作方式。

他們的英雄是讓-呂克·戈達爾,他是電影史上最具獨創性、也最不穩定的天才之一。我們可能不能用上文中的那種野獸派概念,簡單地定義這位導演,但他確實代表了新一代人的態度。戈達爾正是所謂的「電影-製作者」(film-maker)。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戈達爾導演的《精疲力盡》(1960)

他與一個較小的劇組一同工作,他不斷地改變自己的觀念與態度,這種改變有時發生在不同的電影之間,有時甚至發生在同一部電影之中。好萊塢的創作者們跨越大量的障礙,試圖辨明什麼才是正確的行動——但他們從未找到過;而戈達爾則跟隨著自己的內心去行動。

戈達爾的作品有一種令人不安的特質,這似乎可以解釋,為什麼年輕人被他的電影所吸引,而且還能認同他的電影;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許多更年長的人稱他為「小團體」中的藝術家,他們不認為他的電影很重要。他的角色似乎沒有任何未來,他們是最具活力的(也是最吸引人的),但這僅僅是因為他們不去考慮後天發生的事情。

他們沒有職業、沒有計劃,他們只會幻想自己可以扮演的角色,幻想不同職業、盜竊計劃、愛情故事、政治觀念、冒險活動、尋歡作樂,幻想電影中的那種生活。

即使是他那部塑造未來世界的影片(《阿爾法城》),從畫面上來說,也可以算作是當代巴黎的紀錄片。(他所有電影都是這種意義上的紀錄片——那些影響他的美國B級黑幫片也是如此,這種影響可以說是必要的。)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阿爾法城》(1965)

甚至在《阿爾法城》之前,那些在《已婚女人》中的人物就已經是科幻式的——他們是如此蒼白、冷酷,只不過沒有人要求某位瘋狂的科學家來摧毀他們的靈魂。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已婚女人》(1964)

他的角色們都很年輕,他們與家庭無關,也沒有其他的背景信息。無論他是有意還是無意的,他都會讓他的角色變成孤兒,他們就像劇院裡的學生那樣,覺得自己只和朋友、戀人存在聯繫——這種聯繫的消解,可能僅僅是因為一句偶然的話或是一個學期的結束。

他們是孤兒,如果引申開來,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他們與世界無關,他們覺得自己與世界缺乏聯繫。這一代人都是「熟悉的陌生人」。

近來,一位年長的紳士給我寫信,「噢,他們是如此無趣、無趣、無趣的一批現代青年!他們有的只是態度,在這些態度內部不存在任何東西。當我二十歲的時候,我絕不僅僅是四處閒逛、做一個反叛者,我會去某些地方,做某些事情。他們討厭廣場,僅僅只是因為廣場讓他們想起一件他們試圖忘記的事情:存在一種未來,而你必須參與到這種未來的建設之中。」

我認為他是錯的。年輕人並沒有「試圖忘記」:他們只是不認同而已。戈達爾的力量——可能也是他作為藝術家的侷限性——在於他可以如此強烈地展現年輕人的感受方式和思維方式。

他的角色們不會去做計劃,也不會擔憂自己的工作或責任,他們只是生活而已。他們的青春年華讓他們成為了天然的貴族,他們對生計、安全和勤勉工作都漠不關心。經濟的繁榮已經將整整一代人——至少是中產階級——都變成了貴族。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已婚女人》(1964)

他們去過的地方、做過的事情之多,實在令人震驚。他們與其他人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可以如此輕鬆地獲得一切。

他們對創造性活動的態度也與那些貴族藝術家驚人地相似,這些藝術家會俯首屈尊,謙遜地面對那些中產階級的勞作者,這些人必須要勞動才能生活下來,而藝術家對他們的觀察,是為了學習,為了「文化」。

同樣地,從這一點上來說,戈達爾也可以作為一種象徵、範例和證明。他讓一切看起來都那麼輕鬆,那麼私人化——他彷彿只是在一部又一部地拍攝電影。

但他的技巧足夠嫻熟,所以他可以用十萬美元以下的成本拍攝自己的電影。而且,因為在法國有足夠的年輕觀眾支持這些影片,所以他幾乎可以在預算的限制之內做任何事情。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已婚女人》(1964)

由於他享有這樣的自由度,所以他基本上是電影導演中唯一的特例。這是一次真正英雄般的成就。他已經向年輕一代證明,用自己的方式製作電影,然後繼續製作電影,是一件可能的事情。

但是這些年輕人似乎沒有意識到,他是一個多麼罕有的存在,想到達到他的位置,是一件多麼難的事情。雖然現在的大學和基金會都讓這一切變得更加容易,但他們想要獨立地製作電影,不僅需要才華,還需要韌性。

由於戈達爾已經能夠解決經濟自由的問題,他的作品現在提出了藝術自由的問題——在電影史上,很少有導演足夠幸運,能夠面對這樣的問題。

那些偉大電影導演的歷史,基本上就是關乎經濟、政治難題的歷史——關乎妥協、失敗、絕望乃至恥辱的歷史。格里菲斯、愛森斯坦、馮·斯登堡、科克託、雷諾阿、馬克斯·奧菲爾斯、奧遜·威爾斯——他們職業生涯中的失敗,是因為他們沒有獲得一個機會,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格里菲斯導演的《黨同伐異》(1916)

如果戈達爾失敗了,只會是因為他想做的那些事情——也是他正在做的事情——做得不夠好。

或許,當他在製作一部優美的影片時,他會試圖去擺脫這種自由,接著,他顯然就會把它丟到一邊。他對主題的處理,有一種自毀性的緊迫感,這種動力促使他迅速地完結一部影片。

即使對於主角或是作品本身來說,這會是一種自殺,但戈達爾對於等待結局這件事有些不耐煩:他的影片中存在著一種情緒,那就是無論如何都是沒有出路的。即使有件事情是災難性的,它也必須發生。不存在什麼無法容忍的行動。

很多年輕人似乎不願等待被人稱呼他們藝術家,他們僅僅只是宣稱自己是藝術家,他們沒有耐心去創造藝術。一位電影製作者應有的學習觀念,不是坐在家裡學習、思考、工作——就像大多數藝術那樣——而是走出家門,與朋友們一起拍攝電影。

這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是一位天才創作者外化的、自負的行動。對於費里尼來說,這就是《八部半》,電影導演就是一位明星。

"

作者:Pauline Kael

譯者:陳思航

校對:Issac

來源:The New Republic


年輕美國導演的基本觀點很簡單:那些我們從小觀看的大片,要麼就是腐敗、過時或僵死的,要麼就是超出了我們的能力範圍(我們無法得到一個製作好萊塢電影的機會)——所以我們會製作自己的電影,製作那種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掌控的低成本電影。

對於一些人來說,這是一種打入「行業」內部的嘗試;但對於其他人來說,這是一種不同的電影製作方式,一種不同於流行藝術或是大眾媒介的電影觀,是一種需要探索的藝術形式。

年輕美國導演的大多數電影風格,可能會被解釋為一種反抗性活動,他們針對的是那種奢華的、揮霍無度的平庸之作,這些作品的來源,通常被稱作是好萊塢的傑出「技藝」。作為對好萊塢的迴應,年輕人們稱為了「電影野獸派」。

他們(和他們的大多數觀眾)可能更喜歡那種粗糲的混亂——不均勻的燈光、笨拙的剪輯、扁平的攝影機運動、缺乏戲劇連貫性的場景銜接、難以解釋的動作,以及混淆一切的騷亂感——因為,這些元素讓他們的電影變得與好萊塢如此不同。

這種廉價感、經驗的匱乏以及未受雕琢的外觀,可以說是一種見證,它們呈現了創作者的誠意、貧窮,甚至還有純粹的意圖。它們就像是一張張麻布,屬於那些真正的信徒,讓他們身披道德,反抗身著花哨服裝的富人們。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本文作者 寶琳·凱爾

不過,這種貧窮的表徵不一定是必要的。我在擔任一個實驗性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時,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我穿著經過精心修補、熨燙過的黑色真絲連衣裙登上舞臺,將支票贈給獲獎的創作者,他身上穿著打了補丁、褪了色的工裝褲。當然,他得到了歡呼。

前一天晚上,我身著體面的黑色西裝遇到了他,不過這時候他已經穿上了屬於自己角色(值得受賞的藝術家)的服裝,正如我(傑出的評論家)也穿上了我的。

儘管許多美國的實驗主義者已經開發出了非凡的技術,但是,那些可以用製圖板和相機做出任何事情的藝術技師們,顯然沒有像野獸派畫家那樣,成為年輕人中的英雄。好萊塢總在吹捧自己的作品,而很少有人聽說過布魯斯·百利或卡羅爾·巴拉德,但他們的攝影技巧,足以呈現那些好萊塢大片是如此地無能、低效、缺乏想象力。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布魯斯·百利導演的《卡斯特羅街》(1966)

同樣地,喬丹·貝爾森的那些抽象短片,有一種優雅與宏偉的質感,那些在好萊塢大肆吹噓的特效部門工作的地下室人員,在面對這些短片的時候,可能會顯得像是一個老古董。這些技藝和技巧本身,對年輕人並沒有太多的吸引力。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喬丹·貝爾森導演的《誘惑》(1961)

他們被這些粗糲的作品吸引,主要是因為它們看起來是反叛的,有時候它們確實很反叛:那些劃痕、汙點和多重疊印讓我們的視線不斷遊移,而在這些技巧中也隱藏著憤怒、沮喪與激情。事情已經非常明顯了:這些電影野獸派,正在通過傷害我們的眼睛,來拯救我們的靈魂。

當然,他們基本上是正確的,因為他們在反抗。無論是從美學層面還是從道德層面來說,對於好萊塢傳說技藝的反叛,早就應該開始了。好萊塢大肆宣揚所謂的「工藝」,他們還提出了一個概念:製片廠電影的那種昂貴性,對於某種技術上的完美或「完成度」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而我之所以用「傳說」這個詞,就是因為上述這些概念,不過是一種廣告式的吹捧。

它的反面要更接近事實:在好萊塢的製片廠中,製作一部看起來不錯的電影,幾乎是不可能的。除了古老戲劇觀的屍體之外(他們會在屍體上的某處稍微潤色一下,讓它看起來可愛一些,彷彿它還活著),那些大片還承載著許多沉重的東西,包括固定的攝影機、多用途的燈具和妓院般的佈景。

製片廠的花費往往與影片的主題類型極為不符,但製片廠的主管們——他們會銷掉大約30%的電影預算,作為製片廠的開銷——對這樣的高成本非常熱衷,他們總會不斷地提醒我們,這就是美國電影的特質。

在許多其他的國家,美國電影中的這種奢侈型,正是它最讓人羨慕、欽佩的地方:大型汽車、精緻的食品、富有的單身女郎、裝滿各種玩意的家庭住宅,甚至還有擁擠的高速公路和嘈雜的大城市。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安倍遜大族》(1942)

讓人不太能夠理解的是,這些影片中似乎隱藏著製片廠主管們的一個假設,那就是美國觀眾也會喜歡這些東西。影片中的故事可能不會包含太多間諜或是反間諜人員,但起碼它的寬銀幕是要被填滿的。佈景師會在畫面上的空缺處填上水果、鮮花和傢俱。

當好萊塢的攝影師和剪輯師想要展現他們的專業技能時,他們會去模仿那些日本、歐洲工作人員的技巧,這一切的結果就是,他們會開始叫喊:「看吶,我們可以在好萊塢做任何事情。」

這種藝術性和獨創性,主要表現為這樣一種事實:那些好萊塢「工匠」可能會讓他們的兒子或是侄子加入工會,然後共同抵制那些變革化的嘗試,他們反對讓好萊塢的製片系統變得更加靈活,不然真正的藝術家就可以在這個系統中工作了。

在當下的好萊塢,可能沒有一位攝影師可以談論那些亨利·笛卡、拉烏爾·庫塔爾、晚期的吉亞尼·迪·凡納佐口中的術語,這是因為製片廠制度和工會上的限制,阻塞了天才們發展的空間。在這樣的商業官僚體系中,天才被扼殺了,我們最好的攝影師拍攝的是一些安全、健全的學院派作品。

不過,年輕的一代人似乎對好萊塢為藝術設置的障礙並不感興趣。他們並不關心,為什麼那些年長的導演要做那些他們所做的事情,他們也不在意那些更具天賦的好萊塢年輕導演,例如薩姆·佩金帕(《午後槍聲》、《鄧迪少校》)或厄文·克什納(《鐵腕天使》、《金傑·科菲的運氣》、《脂粉金剛》)。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午後槍聲》(1962)

他們要完成突破,要去做那些他們應該做的事情。人們對一些行業外的、有天賦的、較為聰明的創作者沒有太多的興趣,這些人包括詹姆斯·布盧(《正義的橄欖樹》)和約翰·科蒂(《瘋狂的被子》),他們試圖儘可能誠實、獨立地製作故事片。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正義的橄欖樹》(1962)

這些人(和他們的電影)並不是很浮誇,他們沒有發表宣言,他們也沒有趕上年輕人的想象力。或許,他們就像電影課堂上的學生一樣,他們可以製作出一些新鮮的、生動的作品,但他們不足以讓人感到驚奇,也不夠特別。簡而言之,那些新一代的電影愛好者們,已經不再對那些比好萊塢更簡單、小巧、廉價的作品感興趣了。

那些工人的服裝和粗糲的電影技巧可能會對我們叫喊:「我們貧窮而真實。他們富有但墮落。」但是,你當然也可以在貧窮的同時,顯得不那麼真誠;另一種情況比較難以想象,但也存在,那就是你甚至可以是富有的,同時你可能也沒那麼墮落。那些年輕人似乎對野獸派更感興趣。在特定的群體中,攝影機的「自動寫作」被看做是最具創造性的電影創作方式。

他們的英雄是讓-呂克·戈達爾,他是電影史上最具獨創性、也最不穩定的天才之一。我們可能不能用上文中的那種野獸派概念,簡單地定義這位導演,但他確實代表了新一代人的態度。戈達爾正是所謂的「電影-製作者」(film-maker)。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戈達爾導演的《精疲力盡》(1960)

他與一個較小的劇組一同工作,他不斷地改變自己的觀念與態度,這種改變有時發生在不同的電影之間,有時甚至發生在同一部電影之中。好萊塢的創作者們跨越大量的障礙,試圖辨明什麼才是正確的行動——但他們從未找到過;而戈達爾則跟隨著自己的內心去行動。

戈達爾的作品有一種令人不安的特質,這似乎可以解釋,為什麼年輕人被他的電影所吸引,而且還能認同他的電影;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許多更年長的人稱他為「小團體」中的藝術家,他們不認為他的電影很重要。他的角色似乎沒有任何未來,他們是最具活力的(也是最吸引人的),但這僅僅是因為他們不去考慮後天發生的事情。

他們沒有職業、沒有計劃,他們只會幻想自己可以扮演的角色,幻想不同職業、盜竊計劃、愛情故事、政治觀念、冒險活動、尋歡作樂,幻想電影中的那種生活。

即使是他那部塑造未來世界的影片(《阿爾法城》),從畫面上來說,也可以算作是當代巴黎的紀錄片。(他所有電影都是這種意義上的紀錄片——那些影響他的美國B級黑幫片也是如此,這種影響可以說是必要的。)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阿爾法城》(1965)

甚至在《阿爾法城》之前,那些在《已婚女人》中的人物就已經是科幻式的——他們是如此蒼白、冷酷,只不過沒有人要求某位瘋狂的科學家來摧毀他們的靈魂。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已婚女人》(1964)

他的角色們都很年輕,他們與家庭無關,也沒有其他的背景信息。無論他是有意還是無意的,他都會讓他的角色變成孤兒,他們就像劇院裡的學生那樣,覺得自己只和朋友、戀人存在聯繫——這種聯繫的消解,可能僅僅是因為一句偶然的話或是一個學期的結束。

他們是孤兒,如果引申開來,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他們與世界無關,他們覺得自己與世界缺乏聯繫。這一代人都是「熟悉的陌生人」。

近來,一位年長的紳士給我寫信,「噢,他們是如此無趣、無趣、無趣的一批現代青年!他們有的只是態度,在這些態度內部不存在任何東西。當我二十歲的時候,我絕不僅僅是四處閒逛、做一個反叛者,我會去某些地方,做某些事情。他們討厭廣場,僅僅只是因為廣場讓他們想起一件他們試圖忘記的事情:存在一種未來,而你必須參與到這種未來的建設之中。」

我認為他是錯的。年輕人並沒有「試圖忘記」:他們只是不認同而已。戈達爾的力量——可能也是他作為藝術家的侷限性——在於他可以如此強烈地展現年輕人的感受方式和思維方式。

他的角色們不會去做計劃,也不會擔憂自己的工作或責任,他們只是生活而已。他們的青春年華讓他們成為了天然的貴族,他們對生計、安全和勤勉工作都漠不關心。經濟的繁榮已經將整整一代人——至少是中產階級——都變成了貴族。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已婚女人》(1964)

他們去過的地方、做過的事情之多,實在令人震驚。他們與其他人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可以如此輕鬆地獲得一切。

他們對創造性活動的態度也與那些貴族藝術家驚人地相似,這些藝術家會俯首屈尊,謙遜地面對那些中產階級的勞作者,這些人必須要勞動才能生活下來,而藝術家對他們的觀察,是為了學習,為了「文化」。

同樣地,從這一點上來說,戈達爾也可以作為一種象徵、範例和證明。他讓一切看起來都那麼輕鬆,那麼私人化——他彷彿只是在一部又一部地拍攝電影。

但他的技巧足夠嫻熟,所以他可以用十萬美元以下的成本拍攝自己的電影。而且,因為在法國有足夠的年輕觀眾支持這些影片,所以他幾乎可以在預算的限制之內做任何事情。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已婚女人》(1964)

由於他享有這樣的自由度,所以他基本上是電影導演中唯一的特例。這是一次真正英雄般的成就。他已經向年輕一代證明,用自己的方式製作電影,然後繼續製作電影,是一件可能的事情。

但是這些年輕人似乎沒有意識到,他是一個多麼罕有的存在,想到達到他的位置,是一件多麼難的事情。雖然現在的大學和基金會都讓這一切變得更加容易,但他們想要獨立地製作電影,不僅需要才華,還需要韌性。

由於戈達爾已經能夠解決經濟自由的問題,他的作品現在提出了藝術自由的問題——在電影史上,很少有導演足夠幸運,能夠面對這樣的問題。

那些偉大電影導演的歷史,基本上就是關乎經濟、政治難題的歷史——關乎妥協、失敗、絕望乃至恥辱的歷史。格里菲斯、愛森斯坦、馮·斯登堡、科克託、雷諾阿、馬克斯·奧菲爾斯、奧遜·威爾斯——他們職業生涯中的失敗,是因為他們沒有獲得一個機會,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格里菲斯導演的《黨同伐異》(1916)

如果戈達爾失敗了,只會是因為他想做的那些事情——也是他正在做的事情——做得不夠好。

或許,當他在製作一部優美的影片時,他會試圖去擺脫這種自由,接著,他顯然就會把它丟到一邊。他對主題的處理,有一種自毀性的緊迫感,這種動力促使他迅速地完結一部影片。

即使對於主角或是作品本身來說,這會是一種自殺,但戈達爾對於等待結局這件事有些不耐煩:他的影片中存在著一種情緒,那就是無論如何都是沒有出路的。即使有件事情是災難性的,它也必須發生。不存在什麼無法容忍的行動。

很多年輕人似乎不願等待被人稱呼他們藝術家,他們僅僅只是宣稱自己是藝術家,他們沒有耐心去創造藝術。一位電影製作者應有的學習觀念,不是坐在家裡學習、思考、工作——就像大多數藝術那樣——而是走出家門,與朋友們一起拍攝電影。

這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是一位天才創作者外化的、自負的行動。對於費里尼來說,這就是《八部半》,電影導演就是一位明星。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八部半》(1963)

似乎很少有人注意到,當他拍攝《朱麗葉與魔鬼》的時候,他已經轉型成了一位專業的派對舉辦人。電影製作就像是舉辦一場派對那樣,這正是許多孩子所做的事情。這些導演對於電影的「想法」,常常就是調度、拍攝一場狂熱的、怪異的派對。

"

作者:Pauline Kael

譯者:陳思航

校對:Issac

來源:The New Republic


年輕美國導演的基本觀點很簡單:那些我們從小觀看的大片,要麼就是腐敗、過時或僵死的,要麼就是超出了我們的能力範圍(我們無法得到一個製作好萊塢電影的機會)——所以我們會製作自己的電影,製作那種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掌控的低成本電影。

對於一些人來說,這是一種打入「行業」內部的嘗試;但對於其他人來說,這是一種不同的電影製作方式,一種不同於流行藝術或是大眾媒介的電影觀,是一種需要探索的藝術形式。

年輕美國導演的大多數電影風格,可能會被解釋為一種反抗性活動,他們針對的是那種奢華的、揮霍無度的平庸之作,這些作品的來源,通常被稱作是好萊塢的傑出「技藝」。作為對好萊塢的迴應,年輕人們稱為了「電影野獸派」。

他們(和他們的大多數觀眾)可能更喜歡那種粗糲的混亂——不均勻的燈光、笨拙的剪輯、扁平的攝影機運動、缺乏戲劇連貫性的場景銜接、難以解釋的動作,以及混淆一切的騷亂感——因為,這些元素讓他們的電影變得與好萊塢如此不同。

這種廉價感、經驗的匱乏以及未受雕琢的外觀,可以說是一種見證,它們呈現了創作者的誠意、貧窮,甚至還有純粹的意圖。它們就像是一張張麻布,屬於那些真正的信徒,讓他們身披道德,反抗身著花哨服裝的富人們。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本文作者 寶琳·凱爾

不過,這種貧窮的表徵不一定是必要的。我在擔任一個實驗性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時,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我穿著經過精心修補、熨燙過的黑色真絲連衣裙登上舞臺,將支票贈給獲獎的創作者,他身上穿著打了補丁、褪了色的工裝褲。當然,他得到了歡呼。

前一天晚上,我身著體面的黑色西裝遇到了他,不過這時候他已經穿上了屬於自己角色(值得受賞的藝術家)的服裝,正如我(傑出的評論家)也穿上了我的。

儘管許多美國的實驗主義者已經開發出了非凡的技術,但是,那些可以用製圖板和相機做出任何事情的藝術技師們,顯然沒有像野獸派畫家那樣,成為年輕人中的英雄。好萊塢總在吹捧自己的作品,而很少有人聽說過布魯斯·百利或卡羅爾·巴拉德,但他們的攝影技巧,足以呈現那些好萊塢大片是如此地無能、低效、缺乏想象力。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布魯斯·百利導演的《卡斯特羅街》(1966)

同樣地,喬丹·貝爾森的那些抽象短片,有一種優雅與宏偉的質感,那些在好萊塢大肆吹噓的特效部門工作的地下室人員,在面對這些短片的時候,可能會顯得像是一個老古董。這些技藝和技巧本身,對年輕人並沒有太多的吸引力。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喬丹·貝爾森導演的《誘惑》(1961)

他們被這些粗糲的作品吸引,主要是因為它們看起來是反叛的,有時候它們確實很反叛:那些劃痕、汙點和多重疊印讓我們的視線不斷遊移,而在這些技巧中也隱藏著憤怒、沮喪與激情。事情已經非常明顯了:這些電影野獸派,正在通過傷害我們的眼睛,來拯救我們的靈魂。

當然,他們基本上是正確的,因為他們在反抗。無論是從美學層面還是從道德層面來說,對於好萊塢傳說技藝的反叛,早就應該開始了。好萊塢大肆宣揚所謂的「工藝」,他們還提出了一個概念:製片廠電影的那種昂貴性,對於某種技術上的完美或「完成度」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而我之所以用「傳說」這個詞,就是因為上述這些概念,不過是一種廣告式的吹捧。

它的反面要更接近事實:在好萊塢的製片廠中,製作一部看起來不錯的電影,幾乎是不可能的。除了古老戲劇觀的屍體之外(他們會在屍體上的某處稍微潤色一下,讓它看起來可愛一些,彷彿它還活著),那些大片還承載著許多沉重的東西,包括固定的攝影機、多用途的燈具和妓院般的佈景。

製片廠的花費往往與影片的主題類型極為不符,但製片廠的主管們——他們會銷掉大約30%的電影預算,作為製片廠的開銷——對這樣的高成本非常熱衷,他們總會不斷地提醒我們,這就是美國電影的特質。

在許多其他的國家,美國電影中的這種奢侈型,正是它最讓人羨慕、欽佩的地方:大型汽車、精緻的食品、富有的單身女郎、裝滿各種玩意的家庭住宅,甚至還有擁擠的高速公路和嘈雜的大城市。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安倍遜大族》(1942)

讓人不太能夠理解的是,這些影片中似乎隱藏著製片廠主管們的一個假設,那就是美國觀眾也會喜歡這些東西。影片中的故事可能不會包含太多間諜或是反間諜人員,但起碼它的寬銀幕是要被填滿的。佈景師會在畫面上的空缺處填上水果、鮮花和傢俱。

當好萊塢的攝影師和剪輯師想要展現他們的專業技能時,他們會去模仿那些日本、歐洲工作人員的技巧,這一切的結果就是,他們會開始叫喊:「看吶,我們可以在好萊塢做任何事情。」

這種藝術性和獨創性,主要表現為這樣一種事實:那些好萊塢「工匠」可能會讓他們的兒子或是侄子加入工會,然後共同抵制那些變革化的嘗試,他們反對讓好萊塢的製片系統變得更加靈活,不然真正的藝術家就可以在這個系統中工作了。

在當下的好萊塢,可能沒有一位攝影師可以談論那些亨利·笛卡、拉烏爾·庫塔爾、晚期的吉亞尼·迪·凡納佐口中的術語,這是因為製片廠制度和工會上的限制,阻塞了天才們發展的空間。在這樣的商業官僚體系中,天才被扼殺了,我們最好的攝影師拍攝的是一些安全、健全的學院派作品。

不過,年輕的一代人似乎對好萊塢為藝術設置的障礙並不感興趣。他們並不關心,為什麼那些年長的導演要做那些他們所做的事情,他們也不在意那些更具天賦的好萊塢年輕導演,例如薩姆·佩金帕(《午後槍聲》、《鄧迪少校》)或厄文·克什納(《鐵腕天使》、《金傑·科菲的運氣》、《脂粉金剛》)。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午後槍聲》(1962)

他們要完成突破,要去做那些他們應該做的事情。人們對一些行業外的、有天賦的、較為聰明的創作者沒有太多的興趣,這些人包括詹姆斯·布盧(《正義的橄欖樹》)和約翰·科蒂(《瘋狂的被子》),他們試圖儘可能誠實、獨立地製作故事片。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正義的橄欖樹》(1962)

這些人(和他們的電影)並不是很浮誇,他們沒有發表宣言,他們也沒有趕上年輕人的想象力。或許,他們就像電影課堂上的學生一樣,他們可以製作出一些新鮮的、生動的作品,但他們不足以讓人感到驚奇,也不夠特別。簡而言之,那些新一代的電影愛好者們,已經不再對那些比好萊塢更簡單、小巧、廉價的作品感興趣了。

那些工人的服裝和粗糲的電影技巧可能會對我們叫喊:「我們貧窮而真實。他們富有但墮落。」但是,你當然也可以在貧窮的同時,顯得不那麼真誠;另一種情況比較難以想象,但也存在,那就是你甚至可以是富有的,同時你可能也沒那麼墮落。那些年輕人似乎對野獸派更感興趣。在特定的群體中,攝影機的「自動寫作」被看做是最具創造性的電影創作方式。

他們的英雄是讓-呂克·戈達爾,他是電影史上最具獨創性、也最不穩定的天才之一。我們可能不能用上文中的那種野獸派概念,簡單地定義這位導演,但他確實代表了新一代人的態度。戈達爾正是所謂的「電影-製作者」(film-maker)。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戈達爾導演的《精疲力盡》(1960)

他與一個較小的劇組一同工作,他不斷地改變自己的觀念與態度,這種改變有時發生在不同的電影之間,有時甚至發生在同一部電影之中。好萊塢的創作者們跨越大量的障礙,試圖辨明什麼才是正確的行動——但他們從未找到過;而戈達爾則跟隨著自己的內心去行動。

戈達爾的作品有一種令人不安的特質,這似乎可以解釋,為什麼年輕人被他的電影所吸引,而且還能認同他的電影;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許多更年長的人稱他為「小團體」中的藝術家,他們不認為他的電影很重要。他的角色似乎沒有任何未來,他們是最具活力的(也是最吸引人的),但這僅僅是因為他們不去考慮後天發生的事情。

他們沒有職業、沒有計劃,他們只會幻想自己可以扮演的角色,幻想不同職業、盜竊計劃、愛情故事、政治觀念、冒險活動、尋歡作樂,幻想電影中的那種生活。

即使是他那部塑造未來世界的影片(《阿爾法城》),從畫面上來說,也可以算作是當代巴黎的紀錄片。(他所有電影都是這種意義上的紀錄片——那些影響他的美國B級黑幫片也是如此,這種影響可以說是必要的。)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阿爾法城》(1965)

甚至在《阿爾法城》之前,那些在《已婚女人》中的人物就已經是科幻式的——他們是如此蒼白、冷酷,只不過沒有人要求某位瘋狂的科學家來摧毀他們的靈魂。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已婚女人》(1964)

他的角色們都很年輕,他們與家庭無關,也沒有其他的背景信息。無論他是有意還是無意的,他都會讓他的角色變成孤兒,他們就像劇院裡的學生那樣,覺得自己只和朋友、戀人存在聯繫——這種聯繫的消解,可能僅僅是因為一句偶然的話或是一個學期的結束。

他們是孤兒,如果引申開來,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他們與世界無關,他們覺得自己與世界缺乏聯繫。這一代人都是「熟悉的陌生人」。

近來,一位年長的紳士給我寫信,「噢,他們是如此無趣、無趣、無趣的一批現代青年!他們有的只是態度,在這些態度內部不存在任何東西。當我二十歲的時候,我絕不僅僅是四處閒逛、做一個反叛者,我會去某些地方,做某些事情。他們討厭廣場,僅僅只是因為廣場讓他們想起一件他們試圖忘記的事情:存在一種未來,而你必須參與到這種未來的建設之中。」

我認為他是錯的。年輕人並沒有「試圖忘記」:他們只是不認同而已。戈達爾的力量——可能也是他作為藝術家的侷限性——在於他可以如此強烈地展現年輕人的感受方式和思維方式。

他的角色們不會去做計劃,也不會擔憂自己的工作或責任,他們只是生活而已。他們的青春年華讓他們成為了天然的貴族,他們對生計、安全和勤勉工作都漠不關心。經濟的繁榮已經將整整一代人——至少是中產階級——都變成了貴族。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已婚女人》(1964)

他們去過的地方、做過的事情之多,實在令人震驚。他們與其他人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可以如此輕鬆地獲得一切。

他們對創造性活動的態度也與那些貴族藝術家驚人地相似,這些藝術家會俯首屈尊,謙遜地面對那些中產階級的勞作者,這些人必須要勞動才能生活下來,而藝術家對他們的觀察,是為了學習,為了「文化」。

同樣地,從這一點上來說,戈達爾也可以作為一種象徵、範例和證明。他讓一切看起來都那麼輕鬆,那麼私人化——他彷彿只是在一部又一部地拍攝電影。

但他的技巧足夠嫻熟,所以他可以用十萬美元以下的成本拍攝自己的電影。而且,因為在法國有足夠的年輕觀眾支持這些影片,所以他幾乎可以在預算的限制之內做任何事情。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已婚女人》(1964)

由於他享有這樣的自由度,所以他基本上是電影導演中唯一的特例。這是一次真正英雄般的成就。他已經向年輕一代證明,用自己的方式製作電影,然後繼續製作電影,是一件可能的事情。

但是這些年輕人似乎沒有意識到,他是一個多麼罕有的存在,想到達到他的位置,是一件多麼難的事情。雖然現在的大學和基金會都讓這一切變得更加容易,但他們想要獨立地製作電影,不僅需要才華,還需要韌性。

由於戈達爾已經能夠解決經濟自由的問題,他的作品現在提出了藝術自由的問題——在電影史上,很少有導演足夠幸運,能夠面對這樣的問題。

那些偉大電影導演的歷史,基本上就是關乎經濟、政治難題的歷史——關乎妥協、失敗、絕望乃至恥辱的歷史。格里菲斯、愛森斯坦、馮·斯登堡、科克託、雷諾阿、馬克斯·奧菲爾斯、奧遜·威爾斯——他們職業生涯中的失敗,是因為他們沒有獲得一個機會,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格里菲斯導演的《黨同伐異》(1916)

如果戈達爾失敗了,只會是因為他想做的那些事情——也是他正在做的事情——做得不夠好。

或許,當他在製作一部優美的影片時,他會試圖去擺脫這種自由,接著,他顯然就會把它丟到一邊。他對主題的處理,有一種自毀性的緊迫感,這種動力促使他迅速地完結一部影片。

即使對於主角或是作品本身來說,這會是一種自殺,但戈達爾對於等待結局這件事有些不耐煩:他的影片中存在著一種情緒,那就是無論如何都是沒有出路的。即使有件事情是災難性的,它也必須發生。不存在什麼無法容忍的行動。

很多年輕人似乎不願等待被人稱呼他們藝術家,他們僅僅只是宣稱自己是藝術家,他們沒有耐心去創造藝術。一位電影製作者應有的學習觀念,不是坐在家裡學習、思考、工作——就像大多數藝術那樣——而是走出家門,與朋友們一起拍攝電影。

這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是一位天才創作者外化的、自負的行動。對於費里尼來說,這就是《八部半》,電影導演就是一位明星。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八部半》(1963)

似乎很少有人注意到,當他拍攝《朱麗葉與魔鬼》的時候,他已經轉型成了一位專業的派對舉辦人。電影製作就像是舉辦一場派對那樣,這正是許多孩子所做的事情。這些導演對於電影的「想法」,常常就是調度、拍攝一場狂熱的、怪異的派對。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朱麗葉與魔鬼》(1965)

「創造性」是通往權力或名譽的捷徑。一位流行歌手、作曲家或是造型設計師在談論自己工作的時候會說:「這是一種創造性的謀生方式」——這意味著他沒有花費大量沉悶的時間去學習或計劃,他可以在不流多少汗水的情況下,就憑藉自己的創造力或獨創性登上頂峰。我聽過一位年輕的導演告訴一個青年藝術學生:「你要在生命的課堂中學到什麼呢?你可能可以畫畫,也可能畫不了。

你應該做的事情,就是去完成一場表演。暴露自己是非常重要的。」老師們曾告訴他們,只有當你能夠以傳統的方式做事情的時候,你才能擁有擺脫束縛的權力,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如果他們必須聽從老師的意見,你可以想象他們的表情。他們只是走進了那些簡單的捷徑,踏入其他的藝術門類,或是直接從事流行藝術,這樣他們就可以「表現自我」了。

戈達爾式技巧的觀念,可以看作是這些態度的升級版,是它們高度理性化、原理化的形態。「對我來說,最理想的方式,」他說道,「就是直接獲取那些有效的東西——而不是重拍。如果有些事物是必要的,那麼它們就不符合我的標準。瞬間性意味著機遇,同時也意味著最佳時刻。我想要的東西,就是那種最佳的偶然。」

有時候,他彷彿通過近乎神奇的方式,獲得了這種東西——就像《精疲力盡》和《法外之徒》中的許多場戲——但通常來說,他似乎只能勉強接受一些抽象的效果,《已婚女人》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

作者:Pauline Kael

譯者:陳思航

校對:Issac

來源:The New Republic


年輕美國導演的基本觀點很簡單:那些我們從小觀看的大片,要麼就是腐敗、過時或僵死的,要麼就是超出了我們的能力範圍(我們無法得到一個製作好萊塢電影的機會)——所以我們會製作自己的電影,製作那種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掌控的低成本電影。

對於一些人來說,這是一種打入「行業」內部的嘗試;但對於其他人來說,這是一種不同的電影製作方式,一種不同於流行藝術或是大眾媒介的電影觀,是一種需要探索的藝術形式。

年輕美國導演的大多數電影風格,可能會被解釋為一種反抗性活動,他們針對的是那種奢華的、揮霍無度的平庸之作,這些作品的來源,通常被稱作是好萊塢的傑出「技藝」。作為對好萊塢的迴應,年輕人們稱為了「電影野獸派」。

他們(和他們的大多數觀眾)可能更喜歡那種粗糲的混亂——不均勻的燈光、笨拙的剪輯、扁平的攝影機運動、缺乏戲劇連貫性的場景銜接、難以解釋的動作,以及混淆一切的騷亂感——因為,這些元素讓他們的電影變得與好萊塢如此不同。

這種廉價感、經驗的匱乏以及未受雕琢的外觀,可以說是一種見證,它們呈現了創作者的誠意、貧窮,甚至還有純粹的意圖。它們就像是一張張麻布,屬於那些真正的信徒,讓他們身披道德,反抗身著花哨服裝的富人們。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本文作者 寶琳·凱爾

不過,這種貧窮的表徵不一定是必要的。我在擔任一個實驗性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時,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我穿著經過精心修補、熨燙過的黑色真絲連衣裙登上舞臺,將支票贈給獲獎的創作者,他身上穿著打了補丁、褪了色的工裝褲。當然,他得到了歡呼。

前一天晚上,我身著體面的黑色西裝遇到了他,不過這時候他已經穿上了屬於自己角色(值得受賞的藝術家)的服裝,正如我(傑出的評論家)也穿上了我的。

儘管許多美國的實驗主義者已經開發出了非凡的技術,但是,那些可以用製圖板和相機做出任何事情的藝術技師們,顯然沒有像野獸派畫家那樣,成為年輕人中的英雄。好萊塢總在吹捧自己的作品,而很少有人聽說過布魯斯·百利或卡羅爾·巴拉德,但他們的攝影技巧,足以呈現那些好萊塢大片是如此地無能、低效、缺乏想象力。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布魯斯·百利導演的《卡斯特羅街》(1966)

同樣地,喬丹·貝爾森的那些抽象短片,有一種優雅與宏偉的質感,那些在好萊塢大肆吹噓的特效部門工作的地下室人員,在面對這些短片的時候,可能會顯得像是一個老古董。這些技藝和技巧本身,對年輕人並沒有太多的吸引力。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喬丹·貝爾森導演的《誘惑》(1961)

他們被這些粗糲的作品吸引,主要是因為它們看起來是反叛的,有時候它們確實很反叛:那些劃痕、汙點和多重疊印讓我們的視線不斷遊移,而在這些技巧中也隱藏著憤怒、沮喪與激情。事情已經非常明顯了:這些電影野獸派,正在通過傷害我們的眼睛,來拯救我們的靈魂。

當然,他們基本上是正確的,因為他們在反抗。無論是從美學層面還是從道德層面來說,對於好萊塢傳說技藝的反叛,早就應該開始了。好萊塢大肆宣揚所謂的「工藝」,他們還提出了一個概念:製片廠電影的那種昂貴性,對於某種技術上的完美或「完成度」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而我之所以用「傳說」這個詞,就是因為上述這些概念,不過是一種廣告式的吹捧。

它的反面要更接近事實:在好萊塢的製片廠中,製作一部看起來不錯的電影,幾乎是不可能的。除了古老戲劇觀的屍體之外(他們會在屍體上的某處稍微潤色一下,讓它看起來可愛一些,彷彿它還活著),那些大片還承載著許多沉重的東西,包括固定的攝影機、多用途的燈具和妓院般的佈景。

製片廠的花費往往與影片的主題類型極為不符,但製片廠的主管們——他們會銷掉大約30%的電影預算,作為製片廠的開銷——對這樣的高成本非常熱衷,他們總會不斷地提醒我們,這就是美國電影的特質。

在許多其他的國家,美國電影中的這種奢侈型,正是它最讓人羨慕、欽佩的地方:大型汽車、精緻的食品、富有的單身女郎、裝滿各種玩意的家庭住宅,甚至還有擁擠的高速公路和嘈雜的大城市。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安倍遜大族》(1942)

讓人不太能夠理解的是,這些影片中似乎隱藏著製片廠主管們的一個假設,那就是美國觀眾也會喜歡這些東西。影片中的故事可能不會包含太多間諜或是反間諜人員,但起碼它的寬銀幕是要被填滿的。佈景師會在畫面上的空缺處填上水果、鮮花和傢俱。

當好萊塢的攝影師和剪輯師想要展現他們的專業技能時,他們會去模仿那些日本、歐洲工作人員的技巧,這一切的結果就是,他們會開始叫喊:「看吶,我們可以在好萊塢做任何事情。」

這種藝術性和獨創性,主要表現為這樣一種事實:那些好萊塢「工匠」可能會讓他們的兒子或是侄子加入工會,然後共同抵制那些變革化的嘗試,他們反對讓好萊塢的製片系統變得更加靈活,不然真正的藝術家就可以在這個系統中工作了。

在當下的好萊塢,可能沒有一位攝影師可以談論那些亨利·笛卡、拉烏爾·庫塔爾、晚期的吉亞尼·迪·凡納佐口中的術語,這是因為製片廠制度和工會上的限制,阻塞了天才們發展的空間。在這樣的商業官僚體系中,天才被扼殺了,我們最好的攝影師拍攝的是一些安全、健全的學院派作品。

不過,年輕的一代人似乎對好萊塢為藝術設置的障礙並不感興趣。他們並不關心,為什麼那些年長的導演要做那些他們所做的事情,他們也不在意那些更具天賦的好萊塢年輕導演,例如薩姆·佩金帕(《午後槍聲》、《鄧迪少校》)或厄文·克什納(《鐵腕天使》、《金傑·科菲的運氣》、《脂粉金剛》)。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午後槍聲》(1962)

他們要完成突破,要去做那些他們應該做的事情。人們對一些行業外的、有天賦的、較為聰明的創作者沒有太多的興趣,這些人包括詹姆斯·布盧(《正義的橄欖樹》)和約翰·科蒂(《瘋狂的被子》),他們試圖儘可能誠實、獨立地製作故事片。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正義的橄欖樹》(1962)

這些人(和他們的電影)並不是很浮誇,他們沒有發表宣言,他們也沒有趕上年輕人的想象力。或許,他們就像電影課堂上的學生一樣,他們可以製作出一些新鮮的、生動的作品,但他們不足以讓人感到驚奇,也不夠特別。簡而言之,那些新一代的電影愛好者們,已經不再對那些比好萊塢更簡單、小巧、廉價的作品感興趣了。

那些工人的服裝和粗糲的電影技巧可能會對我們叫喊:「我們貧窮而真實。他們富有但墮落。」但是,你當然也可以在貧窮的同時,顯得不那麼真誠;另一種情況比較難以想象,但也存在,那就是你甚至可以是富有的,同時你可能也沒那麼墮落。那些年輕人似乎對野獸派更感興趣。在特定的群體中,攝影機的「自動寫作」被看做是最具創造性的電影創作方式。

他們的英雄是讓-呂克·戈達爾,他是電影史上最具獨創性、也最不穩定的天才之一。我們可能不能用上文中的那種野獸派概念,簡單地定義這位導演,但他確實代表了新一代人的態度。戈達爾正是所謂的「電影-製作者」(film-maker)。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戈達爾導演的《精疲力盡》(1960)

他與一個較小的劇組一同工作,他不斷地改變自己的觀念與態度,這種改變有時發生在不同的電影之間,有時甚至發生在同一部電影之中。好萊塢的創作者們跨越大量的障礙,試圖辨明什麼才是正確的行動——但他們從未找到過;而戈達爾則跟隨著自己的內心去行動。

戈達爾的作品有一種令人不安的特質,這似乎可以解釋,為什麼年輕人被他的電影所吸引,而且還能認同他的電影;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許多更年長的人稱他為「小團體」中的藝術家,他們不認為他的電影很重要。他的角色似乎沒有任何未來,他們是最具活力的(也是最吸引人的),但這僅僅是因為他們不去考慮後天發生的事情。

他們沒有職業、沒有計劃,他們只會幻想自己可以扮演的角色,幻想不同職業、盜竊計劃、愛情故事、政治觀念、冒險活動、尋歡作樂,幻想電影中的那種生活。

即使是他那部塑造未來世界的影片(《阿爾法城》),從畫面上來說,也可以算作是當代巴黎的紀錄片。(他所有電影都是這種意義上的紀錄片——那些影響他的美國B級黑幫片也是如此,這種影響可以說是必要的。)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阿爾法城》(1965)

甚至在《阿爾法城》之前,那些在《已婚女人》中的人物就已經是科幻式的——他們是如此蒼白、冷酷,只不過沒有人要求某位瘋狂的科學家來摧毀他們的靈魂。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已婚女人》(1964)

他的角色們都很年輕,他們與家庭無關,也沒有其他的背景信息。無論他是有意還是無意的,他都會讓他的角色變成孤兒,他們就像劇院裡的學生那樣,覺得自己只和朋友、戀人存在聯繫——這種聯繫的消解,可能僅僅是因為一句偶然的話或是一個學期的結束。

他們是孤兒,如果引申開來,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他們與世界無關,他們覺得自己與世界缺乏聯繫。這一代人都是「熟悉的陌生人」。

近來,一位年長的紳士給我寫信,「噢,他們是如此無趣、無趣、無趣的一批現代青年!他們有的只是態度,在這些態度內部不存在任何東西。當我二十歲的時候,我絕不僅僅是四處閒逛、做一個反叛者,我會去某些地方,做某些事情。他們討厭廣場,僅僅只是因為廣場讓他們想起一件他們試圖忘記的事情:存在一種未來,而你必須參與到這種未來的建設之中。」

我認為他是錯的。年輕人並沒有「試圖忘記」:他們只是不認同而已。戈達爾的力量——可能也是他作為藝術家的侷限性——在於他可以如此強烈地展現年輕人的感受方式和思維方式。

他的角色們不會去做計劃,也不會擔憂自己的工作或責任,他們只是生活而已。他們的青春年華讓他們成為了天然的貴族,他們對生計、安全和勤勉工作都漠不關心。經濟的繁榮已經將整整一代人——至少是中產階級——都變成了貴族。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已婚女人》(1964)

他們去過的地方、做過的事情之多,實在令人震驚。他們與其他人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可以如此輕鬆地獲得一切。

他們對創造性活動的態度也與那些貴族藝術家驚人地相似,這些藝術家會俯首屈尊,謙遜地面對那些中產階級的勞作者,這些人必須要勞動才能生活下來,而藝術家對他們的觀察,是為了學習,為了「文化」。

同樣地,從這一點上來說,戈達爾也可以作為一種象徵、範例和證明。他讓一切看起來都那麼輕鬆,那麼私人化——他彷彿只是在一部又一部地拍攝電影。

但他的技巧足夠嫻熟,所以他可以用十萬美元以下的成本拍攝自己的電影。而且,因為在法國有足夠的年輕觀眾支持這些影片,所以他幾乎可以在預算的限制之內做任何事情。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已婚女人》(1964)

由於他享有這樣的自由度,所以他基本上是電影導演中唯一的特例。這是一次真正英雄般的成就。他已經向年輕一代證明,用自己的方式製作電影,然後繼續製作電影,是一件可能的事情。

但是這些年輕人似乎沒有意識到,他是一個多麼罕有的存在,想到達到他的位置,是一件多麼難的事情。雖然現在的大學和基金會都讓這一切變得更加容易,但他們想要獨立地製作電影,不僅需要才華,還需要韌性。

由於戈達爾已經能夠解決經濟自由的問題,他的作品現在提出了藝術自由的問題——在電影史上,很少有導演足夠幸運,能夠面對這樣的問題。

那些偉大電影導演的歷史,基本上就是關乎經濟、政治難題的歷史——關乎妥協、失敗、絕望乃至恥辱的歷史。格里菲斯、愛森斯坦、馮·斯登堡、科克託、雷諾阿、馬克斯·奧菲爾斯、奧遜·威爾斯——他們職業生涯中的失敗,是因為他們沒有獲得一個機會,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格里菲斯導演的《黨同伐異》(1916)

如果戈達爾失敗了,只會是因為他想做的那些事情——也是他正在做的事情——做得不夠好。

或許,當他在製作一部優美的影片時,他會試圖去擺脫這種自由,接著,他顯然就會把它丟到一邊。他對主題的處理,有一種自毀性的緊迫感,這種動力促使他迅速地完結一部影片。

即使對於主角或是作品本身來說,這會是一種自殺,但戈達爾對於等待結局這件事有些不耐煩:他的影片中存在著一種情緒,那就是無論如何都是沒有出路的。即使有件事情是災難性的,它也必須發生。不存在什麼無法容忍的行動。

很多年輕人似乎不願等待被人稱呼他們藝術家,他們僅僅只是宣稱自己是藝術家,他們沒有耐心去創造藝術。一位電影製作者應有的學習觀念,不是坐在家裡學習、思考、工作——就像大多數藝術那樣——而是走出家門,與朋友們一起拍攝電影。

這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是一位天才創作者外化的、自負的行動。對於費里尼來說,這就是《八部半》,電影導演就是一位明星。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八部半》(1963)

似乎很少有人注意到,當他拍攝《朱麗葉與魔鬼》的時候,他已經轉型成了一位專業的派對舉辦人。電影製作就像是舉辦一場派對那樣,這正是許多孩子所做的事情。這些導演對於電影的「想法」,常常就是調度、拍攝一場狂熱的、怪異的派對。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朱麗葉與魔鬼》(1965)

「創造性」是通往權力或名譽的捷徑。一位流行歌手、作曲家或是造型設計師在談論自己工作的時候會說:「這是一種創造性的謀生方式」——這意味著他沒有花費大量沉悶的時間去學習或計劃,他可以在不流多少汗水的情況下,就憑藉自己的創造力或獨創性登上頂峰。我聽過一位年輕的導演告訴一個青年藝術學生:「你要在生命的課堂中學到什麼呢?你可能可以畫畫,也可能畫不了。

你應該做的事情,就是去完成一場表演。暴露自己是非常重要的。」老師們曾告訴他們,只有當你能夠以傳統的方式做事情的時候,你才能擁有擺脫束縛的權力,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如果他們必須聽從老師的意見,你可以想象他們的表情。他們只是走進了那些簡單的捷徑,踏入其他的藝術門類,或是直接從事流行藝術,這樣他們就可以「表現自我」了。

戈達爾式技巧的觀念,可以看作是這些態度的升級版,是它們高度理性化、原理化的形態。「對我來說,最理想的方式,」他說道,「就是直接獲取那些有效的東西——而不是重拍。如果有些事物是必要的,那麼它們就不符合我的標準。瞬間性意味著機遇,同時也意味著最佳時刻。我想要的東西,就是那種最佳的偶然。」

有時候,他彷彿通過近乎神奇的方式,獲得了這種東西——就像《精疲力盡》和《法外之徒》中的許多場戲——但通常來說,他似乎只能勉強接受一些抽象的效果,《已婚女人》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法外之徒》(1964)

這種有些怪誕的手法,在年輕美國導演的作品中是很常見的。有些人相信,他們捕捉到的任何影像都是最佳的,所以他們不會做任何剪輯工作。他們不會用迂腐的成見或是平庸的判斷,來玷汙這些直覺性的證據,他們會在電影的膠片中保留一開始的空鏡。他們可能還會留下那些模糊不清的鏡頭,證明他們在創造過程中的真誠性。

儘管這看起來很荒謬,但這與戈達爾的工作方式差別不大。雖然他在技術上的控制是如此精湛、完整,以至於人們很難分辨他究竟是否是即興創作,但是,他的想法和實踐方式總是如此隨意,它們就像是(可能確實是)他那天剛好想到的東西,或是他剛好在一本書上讀到的東西。

有時候,在他使用引文的時候,他會消除我們的戒心,會用一種近乎欣喜的、天真的方式,彷彿他只是剛剛聽說了這些美妙的觀念,只是想要和這個世界分享他的熱情。我們會快樂地微笑,當一個孩子發現一片葉子或一首詩,和我們分享他的驚奇時,我們也會露出同樣的微笑,我們可能會沉入精神世界之中,不會有絲毫懷疑的情緒。

這是一種關乎「思想」的狂喜,這些思想源於那些還未被「思考」玷汙的大腦。它們是脫離思考的「思想」:它們不是源於某種思路,或是一連串的思考過程,它們並不是從具體的情境中衍生出來的。它們是「靈感」——從烏有之處閃現的靈光——那些將自己看作是詩人、藝術家或是創作者的孩子,就是這樣思考他們的觀念的:那是一種神聖的感覺。

創作者會用一些線索來潤色這部影片,而觀眾很容易就會覺得,他們是在賦予電影某種深層意義。觀眾認為,如果自己跟隨這些線索,他們就可以更好地理解這部影片。

但是,如果觀眾在這麼做的過程中,得到了一些怪異的、離題的信息,這是因為這些「線索」並不是電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通往藝術家的其他思想,那是創作的過程中閃現的獨特靈光。

藝術家將湧向他們的一切,都放到自己的作品中,這就是創作過程中的基本原理。對於年輕的美國人來說,這就更加順理成章了,因為他們從小就被鼓勵,要去創造性地表達自我,去說出自己腦中想到的東西。

那些優秀的、自由主義的父母,不會迫使他們的孩子去研習學術科目,但當孩子們為他們端上「烤好的」菸灰缸或是「織好的」桌布時,他們會表露出虛假的喜悅,然後「大吃大喝」。

是否有人曾猜測或預見過,這一代人在這種平庸的「創造力」之中,會發展出何等自戀的自信心呢?現在我們已經被藝術家所包圍、淹沒了。他們中有許多人希望成為「電影創作者」,有人甚至已經如此宣稱了。

幾年前,一位年輕人告訴我,他將「放棄」詩歌和先鋒派電影(因為他除了談論它們之外,並沒有做出更多的舉措,所以這可能算不上太大的犧牲),投入創作「藝術歌曲」的事業。

"

作者:Pauline Kael

譯者:陳思航

校對:Issac

來源:The New Republic


年輕美國導演的基本觀點很簡單:那些我們從小觀看的大片,要麼就是腐敗、過時或僵死的,要麼就是超出了我們的能力範圍(我們無法得到一個製作好萊塢電影的機會)——所以我們會製作自己的電影,製作那種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掌控的低成本電影。

對於一些人來說,這是一種打入「行業」內部的嘗試;但對於其他人來說,這是一種不同的電影製作方式,一種不同於流行藝術或是大眾媒介的電影觀,是一種需要探索的藝術形式。

年輕美國導演的大多數電影風格,可能會被解釋為一種反抗性活動,他們針對的是那種奢華的、揮霍無度的平庸之作,這些作品的來源,通常被稱作是好萊塢的傑出「技藝」。作為對好萊塢的迴應,年輕人們稱為了「電影野獸派」。

他們(和他們的大多數觀眾)可能更喜歡那種粗糲的混亂——不均勻的燈光、笨拙的剪輯、扁平的攝影機運動、缺乏戲劇連貫性的場景銜接、難以解釋的動作,以及混淆一切的騷亂感——因為,這些元素讓他們的電影變得與好萊塢如此不同。

這種廉價感、經驗的匱乏以及未受雕琢的外觀,可以說是一種見證,它們呈現了創作者的誠意、貧窮,甚至還有純粹的意圖。它們就像是一張張麻布,屬於那些真正的信徒,讓他們身披道德,反抗身著花哨服裝的富人們。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本文作者 寶琳·凱爾

不過,這種貧窮的表徵不一定是必要的。我在擔任一個實驗性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時,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我穿著經過精心修補、熨燙過的黑色真絲連衣裙登上舞臺,將支票贈給獲獎的創作者,他身上穿著打了補丁、褪了色的工裝褲。當然,他得到了歡呼。

前一天晚上,我身著體面的黑色西裝遇到了他,不過這時候他已經穿上了屬於自己角色(值得受賞的藝術家)的服裝,正如我(傑出的評論家)也穿上了我的。

儘管許多美國的實驗主義者已經開發出了非凡的技術,但是,那些可以用製圖板和相機做出任何事情的藝術技師們,顯然沒有像野獸派畫家那樣,成為年輕人中的英雄。好萊塢總在吹捧自己的作品,而很少有人聽說過布魯斯·百利或卡羅爾·巴拉德,但他們的攝影技巧,足以呈現那些好萊塢大片是如此地無能、低效、缺乏想象力。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布魯斯·百利導演的《卡斯特羅街》(1966)

同樣地,喬丹·貝爾森的那些抽象短片,有一種優雅與宏偉的質感,那些在好萊塢大肆吹噓的特效部門工作的地下室人員,在面對這些短片的時候,可能會顯得像是一個老古董。這些技藝和技巧本身,對年輕人並沒有太多的吸引力。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喬丹·貝爾森導演的《誘惑》(1961)

他們被這些粗糲的作品吸引,主要是因為它們看起來是反叛的,有時候它們確實很反叛:那些劃痕、汙點和多重疊印讓我們的視線不斷遊移,而在這些技巧中也隱藏著憤怒、沮喪與激情。事情已經非常明顯了:這些電影野獸派,正在通過傷害我們的眼睛,來拯救我們的靈魂。

當然,他們基本上是正確的,因為他們在反抗。無論是從美學層面還是從道德層面來說,對於好萊塢傳說技藝的反叛,早就應該開始了。好萊塢大肆宣揚所謂的「工藝」,他們還提出了一個概念:製片廠電影的那種昂貴性,對於某種技術上的完美或「完成度」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而我之所以用「傳說」這個詞,就是因為上述這些概念,不過是一種廣告式的吹捧。

它的反面要更接近事實:在好萊塢的製片廠中,製作一部看起來不錯的電影,幾乎是不可能的。除了古老戲劇觀的屍體之外(他們會在屍體上的某處稍微潤色一下,讓它看起來可愛一些,彷彿它還活著),那些大片還承載著許多沉重的東西,包括固定的攝影機、多用途的燈具和妓院般的佈景。

製片廠的花費往往與影片的主題類型極為不符,但製片廠的主管們——他們會銷掉大約30%的電影預算,作為製片廠的開銷——對這樣的高成本非常熱衷,他們總會不斷地提醒我們,這就是美國電影的特質。

在許多其他的國家,美國電影中的這種奢侈型,正是它最讓人羨慕、欽佩的地方:大型汽車、精緻的食品、富有的單身女郎、裝滿各種玩意的家庭住宅,甚至還有擁擠的高速公路和嘈雜的大城市。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安倍遜大族》(1942)

讓人不太能夠理解的是,這些影片中似乎隱藏著製片廠主管們的一個假設,那就是美國觀眾也會喜歡這些東西。影片中的故事可能不會包含太多間諜或是反間諜人員,但起碼它的寬銀幕是要被填滿的。佈景師會在畫面上的空缺處填上水果、鮮花和傢俱。

當好萊塢的攝影師和剪輯師想要展現他們的專業技能時,他們會去模仿那些日本、歐洲工作人員的技巧,這一切的結果就是,他們會開始叫喊:「看吶,我們可以在好萊塢做任何事情。」

這種藝術性和獨創性,主要表現為這樣一種事實:那些好萊塢「工匠」可能會讓他們的兒子或是侄子加入工會,然後共同抵制那些變革化的嘗試,他們反對讓好萊塢的製片系統變得更加靈活,不然真正的藝術家就可以在這個系統中工作了。

在當下的好萊塢,可能沒有一位攝影師可以談論那些亨利·笛卡、拉烏爾·庫塔爾、晚期的吉亞尼·迪·凡納佐口中的術語,這是因為製片廠制度和工會上的限制,阻塞了天才們發展的空間。在這樣的商業官僚體系中,天才被扼殺了,我們最好的攝影師拍攝的是一些安全、健全的學院派作品。

不過,年輕的一代人似乎對好萊塢為藝術設置的障礙並不感興趣。他們並不關心,為什麼那些年長的導演要做那些他們所做的事情,他們也不在意那些更具天賦的好萊塢年輕導演,例如薩姆·佩金帕(《午後槍聲》、《鄧迪少校》)或厄文·克什納(《鐵腕天使》、《金傑·科菲的運氣》、《脂粉金剛》)。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午後槍聲》(1962)

他們要完成突破,要去做那些他們應該做的事情。人們對一些行業外的、有天賦的、較為聰明的創作者沒有太多的興趣,這些人包括詹姆斯·布盧(《正義的橄欖樹》)和約翰·科蒂(《瘋狂的被子》),他們試圖儘可能誠實、獨立地製作故事片。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正義的橄欖樹》(1962)

這些人(和他們的電影)並不是很浮誇,他們沒有發表宣言,他們也沒有趕上年輕人的想象力。或許,他們就像電影課堂上的學生一樣,他們可以製作出一些新鮮的、生動的作品,但他們不足以讓人感到驚奇,也不夠特別。簡而言之,那些新一代的電影愛好者們,已經不再對那些比好萊塢更簡單、小巧、廉價的作品感興趣了。

那些工人的服裝和粗糲的電影技巧可能會對我們叫喊:「我們貧窮而真實。他們富有但墮落。」但是,你當然也可以在貧窮的同時,顯得不那麼真誠;另一種情況比較難以想象,但也存在,那就是你甚至可以是富有的,同時你可能也沒那麼墮落。那些年輕人似乎對野獸派更感興趣。在特定的群體中,攝影機的「自動寫作」被看做是最具創造性的電影創作方式。

他們的英雄是讓-呂克·戈達爾,他是電影史上最具獨創性、也最不穩定的天才之一。我們可能不能用上文中的那種野獸派概念,簡單地定義這位導演,但他確實代表了新一代人的態度。戈達爾正是所謂的「電影-製作者」(film-maker)。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戈達爾導演的《精疲力盡》(1960)

他與一個較小的劇組一同工作,他不斷地改變自己的觀念與態度,這種改變有時發生在不同的電影之間,有時甚至發生在同一部電影之中。好萊塢的創作者們跨越大量的障礙,試圖辨明什麼才是正確的行動——但他們從未找到過;而戈達爾則跟隨著自己的內心去行動。

戈達爾的作品有一種令人不安的特質,這似乎可以解釋,為什麼年輕人被他的電影所吸引,而且還能認同他的電影;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許多更年長的人稱他為「小團體」中的藝術家,他們不認為他的電影很重要。他的角色似乎沒有任何未來,他們是最具活力的(也是最吸引人的),但這僅僅是因為他們不去考慮後天發生的事情。

他們沒有職業、沒有計劃,他們只會幻想自己可以扮演的角色,幻想不同職業、盜竊計劃、愛情故事、政治觀念、冒險活動、尋歡作樂,幻想電影中的那種生活。

即使是他那部塑造未來世界的影片(《阿爾法城》),從畫面上來說,也可以算作是當代巴黎的紀錄片。(他所有電影都是這種意義上的紀錄片——那些影響他的美國B級黑幫片也是如此,這種影響可以說是必要的。)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阿爾法城》(1965)

甚至在《阿爾法城》之前,那些在《已婚女人》中的人物就已經是科幻式的——他們是如此蒼白、冷酷,只不過沒有人要求某位瘋狂的科學家來摧毀他們的靈魂。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已婚女人》(1964)

他的角色們都很年輕,他們與家庭無關,也沒有其他的背景信息。無論他是有意還是無意的,他都會讓他的角色變成孤兒,他們就像劇院裡的學生那樣,覺得自己只和朋友、戀人存在聯繫——這種聯繫的消解,可能僅僅是因為一句偶然的話或是一個學期的結束。

他們是孤兒,如果引申開來,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他們與世界無關,他們覺得自己與世界缺乏聯繫。這一代人都是「熟悉的陌生人」。

近來,一位年長的紳士給我寫信,「噢,他們是如此無趣、無趣、無趣的一批現代青年!他們有的只是態度,在這些態度內部不存在任何東西。當我二十歲的時候,我絕不僅僅是四處閒逛、做一個反叛者,我會去某些地方,做某些事情。他們討厭廣場,僅僅只是因為廣場讓他們想起一件他們試圖忘記的事情:存在一種未來,而你必須參與到這種未來的建設之中。」

我認為他是錯的。年輕人並沒有「試圖忘記」:他們只是不認同而已。戈達爾的力量——可能也是他作為藝術家的侷限性——在於他可以如此強烈地展現年輕人的感受方式和思維方式。

他的角色們不會去做計劃,也不會擔憂自己的工作或責任,他們只是生活而已。他們的青春年華讓他們成為了天然的貴族,他們對生計、安全和勤勉工作都漠不關心。經濟的繁榮已經將整整一代人——至少是中產階級——都變成了貴族。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已婚女人》(1964)

他們去過的地方、做過的事情之多,實在令人震驚。他們與其他人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可以如此輕鬆地獲得一切。

他們對創造性活動的態度也與那些貴族藝術家驚人地相似,這些藝術家會俯首屈尊,謙遜地面對那些中產階級的勞作者,這些人必須要勞動才能生活下來,而藝術家對他們的觀察,是為了學習,為了「文化」。

同樣地,從這一點上來說,戈達爾也可以作為一種象徵、範例和證明。他讓一切看起來都那麼輕鬆,那麼私人化——他彷彿只是在一部又一部地拍攝電影。

但他的技巧足夠嫻熟,所以他可以用十萬美元以下的成本拍攝自己的電影。而且,因為在法國有足夠的年輕觀眾支持這些影片,所以他幾乎可以在預算的限制之內做任何事情。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已婚女人》(1964)

由於他享有這樣的自由度,所以他基本上是電影導演中唯一的特例。這是一次真正英雄般的成就。他已經向年輕一代證明,用自己的方式製作電影,然後繼續製作電影,是一件可能的事情。

但是這些年輕人似乎沒有意識到,他是一個多麼罕有的存在,想到達到他的位置,是一件多麼難的事情。雖然現在的大學和基金會都讓這一切變得更加容易,但他們想要獨立地製作電影,不僅需要才華,還需要韌性。

由於戈達爾已經能夠解決經濟自由的問題,他的作品現在提出了藝術自由的問題——在電影史上,很少有導演足夠幸運,能夠面對這樣的問題。

那些偉大電影導演的歷史,基本上就是關乎經濟、政治難題的歷史——關乎妥協、失敗、絕望乃至恥辱的歷史。格里菲斯、愛森斯坦、馮·斯登堡、科克託、雷諾阿、馬克斯·奧菲爾斯、奧遜·威爾斯——他們職業生涯中的失敗,是因為他們沒有獲得一個機會,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格里菲斯導演的《黨同伐異》(1916)

如果戈達爾失敗了,只會是因為他想做的那些事情——也是他正在做的事情——做得不夠好。

或許,當他在製作一部優美的影片時,他會試圖去擺脫這種自由,接著,他顯然就會把它丟到一邊。他對主題的處理,有一種自毀性的緊迫感,這種動力促使他迅速地完結一部影片。

即使對於主角或是作品本身來說,這會是一種自殺,但戈達爾對於等待結局這件事有些不耐煩:他的影片中存在著一種情緒,那就是無論如何都是沒有出路的。即使有件事情是災難性的,它也必須發生。不存在什麼無法容忍的行動。

很多年輕人似乎不願等待被人稱呼他們藝術家,他們僅僅只是宣稱自己是藝術家,他們沒有耐心去創造藝術。一位電影製作者應有的學習觀念,不是坐在家裡學習、思考、工作——就像大多數藝術那樣——而是走出家門,與朋友們一起拍攝電影。

這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是一位天才創作者外化的、自負的行動。對於費里尼來說,這就是《八部半》,電影導演就是一位明星。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八部半》(1963)

似乎很少有人注意到,當他拍攝《朱麗葉與魔鬼》的時候,他已經轉型成了一位專業的派對舉辦人。電影製作就像是舉辦一場派對那樣,這正是許多孩子所做的事情。這些導演對於電影的「想法」,常常就是調度、拍攝一場狂熱的、怪異的派對。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朱麗葉與魔鬼》(1965)

「創造性」是通往權力或名譽的捷徑。一位流行歌手、作曲家或是造型設計師在談論自己工作的時候會說:「這是一種創造性的謀生方式」——這意味著他沒有花費大量沉悶的時間去學習或計劃,他可以在不流多少汗水的情況下,就憑藉自己的創造力或獨創性登上頂峰。我聽過一位年輕的導演告訴一個青年藝術學生:「你要在生命的課堂中學到什麼呢?你可能可以畫畫,也可能畫不了。

你應該做的事情,就是去完成一場表演。暴露自己是非常重要的。」老師們曾告訴他們,只有當你能夠以傳統的方式做事情的時候,你才能擁有擺脫束縛的權力,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如果他們必須聽從老師的意見,你可以想象他們的表情。他們只是走進了那些簡單的捷徑,踏入其他的藝術門類,或是直接從事流行藝術,這樣他們就可以「表現自我」了。

戈達爾式技巧的觀念,可以看作是這些態度的升級版,是它們高度理性化、原理化的形態。「對我來說,最理想的方式,」他說道,「就是直接獲取那些有效的東西——而不是重拍。如果有些事物是必要的,那麼它們就不符合我的標準。瞬間性意味著機遇,同時也意味著最佳時刻。我想要的東西,就是那種最佳的偶然。」

有時候,他彷彿通過近乎神奇的方式,獲得了這種東西——就像《精疲力盡》和《法外之徒》中的許多場戲——但通常來說,他似乎只能勉強接受一些抽象的效果,《已婚女人》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法外之徒》(1964)

這種有些怪誕的手法,在年輕美國導演的作品中是很常見的。有些人相信,他們捕捉到的任何影像都是最佳的,所以他們不會做任何剪輯工作。他們不會用迂腐的成見或是平庸的判斷,來玷汙這些直覺性的證據,他們會在電影的膠片中保留一開始的空鏡。他們可能還會留下那些模糊不清的鏡頭,證明他們在創造過程中的真誠性。

儘管這看起來很荒謬,但這與戈達爾的工作方式差別不大。雖然他在技術上的控制是如此精湛、完整,以至於人們很難分辨他究竟是否是即興創作,但是,他的想法和實踐方式總是如此隨意,它們就像是(可能確實是)他那天剛好想到的東西,或是他剛好在一本書上讀到的東西。

有時候,在他使用引文的時候,他會消除我們的戒心,會用一種近乎欣喜的、天真的方式,彷彿他只是剛剛聽說了這些美妙的觀念,只是想要和這個世界分享他的熱情。我們會快樂地微笑,當一個孩子發現一片葉子或一首詩,和我們分享他的驚奇時,我們也會露出同樣的微笑,我們可能會沉入精神世界之中,不會有絲毫懷疑的情緒。

這是一種關乎「思想」的狂喜,這些思想源於那些還未被「思考」玷汙的大腦。它們是脫離思考的「思想」:它們不是源於某種思路,或是一連串的思考過程,它們並不是從具體的情境中衍生出來的。它們是「靈感」——從烏有之處閃現的靈光——那些將自己看作是詩人、藝術家或是創作者的孩子,就是這樣思考他們的觀念的:那是一種神聖的感覺。

創作者會用一些線索來潤色這部影片,而觀眾很容易就會覺得,他們是在賦予電影某種深層意義。觀眾認為,如果自己跟隨這些線索,他們就可以更好地理解這部影片。

但是,如果觀眾在這麼做的過程中,得到了一些怪異的、離題的信息,這是因為這些「線索」並不是電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通往藝術家的其他思想,那是創作的過程中閃現的獨特靈光。

藝術家將湧向他們的一切,都放到自己的作品中,這就是創作過程中的基本原理。對於年輕的美國人來說,這就更加順理成章了,因為他們從小就被鼓勵,要去創造性地表達自我,去說出自己腦中想到的東西。

那些優秀的、自由主義的父母,不會迫使他們的孩子去研習學術科目,但當孩子們為他們端上「烤好的」菸灰缸或是「織好的」桌布時,他們會表露出虛假的喜悅,然後「大吃大喝」。

是否有人曾猜測或預見過,這一代人在這種平庸的「創造力」之中,會發展出何等自戀的自信心呢?現在我們已經被藝術家所包圍、淹沒了。他們中有許多人希望成為「電影創作者」,有人甚至已經如此宣稱了。

幾年前,一位年輕人告訴我,他將「放棄」詩歌和先鋒派電影(因為他除了談論它們之外,並沒有做出更多的舉措,所以這可能算不上太大的犧牲),投入創作「藝術歌曲」的事業。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超現實作品《一條安達魯狗》(1929)

我記得我曾問他:「你讀過音樂方面的書籍嗎?」他說他沒有,這並不讓我感到驚訝。我從其他年輕人那裡得知,當他們把「藝術」作為一個形容詞使用的時候,就意味著他們可以繞過該領域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識。

那些聲稱他們要製作藝術電影的人,不僅認為他們根本不必去觀看那些普通的商業電影,而且他們通常對先鋒電影也一無所知。我後來沒有繼續和這個年輕人探討「藝術歌曲」的議題,因為他顯然不會去做任何事情。不過,一些聲稱他們要製作「藝術電影」的人,其實已經開始拍電影了。

那些不會寫作、沒有學習過攝影技巧、沒有表演經歷、沒有戲劇導演經歷的孩子,似乎並不覺得拍電影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情。大多數的結果都很糟糕,這種糟糕甚至超出了我們所有的想象,彷彿要摧毀我們預測未來的信心。

不過,即使是在最無知、最自命不凡的少男少女中,還是有那麼一小部分人,在做著一些有趣的事情。

但是,為什麼即使是最糟糕、最冗長的好萊塢電影,也比那些實驗短片更容易被我們接納呢?這是因為好萊塢電影裡有演員和一個故事。

幾乎是出於技術層面的僥倖,那些16毫米的電影攝影機,能為那些實驗電影的導演提供更高的機動性,他們不會像那些操縱35毫米相機的攝影師那樣,受到那麼多的限制。

但同樣地,他們也沒法獲得充足的同步聲。因此,這些實驗者們彷彿想要把劣勢轉化為優勢,他們宣稱,這種部分地使用媒介的能力,代表了真實的電影藝術,因為這意味著純粹的視覺性。

不過,他們對自己意識狀態的視覺探索(通常還暗含著對社會的抗議)變得沉悶無聊,觀眾們的思維就會開始遊離。雖然這種注意力的喪失,可以被解釋為一種全新的觀看體驗,這甚至也可以是電影本身的目的,但是,我們觀看一部電影的慾望並沒有得到滿足。(當然,有一些年輕的電影導演,對我們慣常認為的那種電影並不感興趣,他們對那些類似繪畫或音樂的影像藝術媒介更感興趣,對於這樣的作品,必須用不同的方式來觀看——我們不能期待看到故事的內容或是意義。)

如果他們只是從技術層面上解決聲音問題的話,可能他們還無法制作出令人滿意的電影,除非他們也解決了情節、結構、意義和關聯性等各種維度的問題。

只是依賴於欺騙性的半同步音軌,是無法找到問題的答案的,有許多年輕導演都是這麼做的。創作者完全可以通過簡單的方式,來讓自己的影像變得有趣一些——例如羅伯特·唐尼的《暴躁之肘》,在這部影片中,至少影像和聲音採取了同樣的風格。


"

作者:Pauline Kael

譯者:陳思航

校對:Issac

來源:The New Republic


年輕美國導演的基本觀點很簡單:那些我們從小觀看的大片,要麼就是腐敗、過時或僵死的,要麼就是超出了我們的能力範圍(我們無法得到一個製作好萊塢電影的機會)——所以我們會製作自己的電影,製作那種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掌控的低成本電影。

對於一些人來說,這是一種打入「行業」內部的嘗試;但對於其他人來說,這是一種不同的電影製作方式,一種不同於流行藝術或是大眾媒介的電影觀,是一種需要探索的藝術形式。

年輕美國導演的大多數電影風格,可能會被解釋為一種反抗性活動,他們針對的是那種奢華的、揮霍無度的平庸之作,這些作品的來源,通常被稱作是好萊塢的傑出「技藝」。作為對好萊塢的迴應,年輕人們稱為了「電影野獸派」。

他們(和他們的大多數觀眾)可能更喜歡那種粗糲的混亂——不均勻的燈光、笨拙的剪輯、扁平的攝影機運動、缺乏戲劇連貫性的場景銜接、難以解釋的動作,以及混淆一切的騷亂感——因為,這些元素讓他們的電影變得與好萊塢如此不同。

這種廉價感、經驗的匱乏以及未受雕琢的外觀,可以說是一種見證,它們呈現了創作者的誠意、貧窮,甚至還有純粹的意圖。它們就像是一張張麻布,屬於那些真正的信徒,讓他們身披道德,反抗身著花哨服裝的富人們。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本文作者 寶琳·凱爾

不過,這種貧窮的表徵不一定是必要的。我在擔任一個實驗性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時,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我穿著經過精心修補、熨燙過的黑色真絲連衣裙登上舞臺,將支票贈給獲獎的創作者,他身上穿著打了補丁、褪了色的工裝褲。當然,他得到了歡呼。

前一天晚上,我身著體面的黑色西裝遇到了他,不過這時候他已經穿上了屬於自己角色(值得受賞的藝術家)的服裝,正如我(傑出的評論家)也穿上了我的。

儘管許多美國的實驗主義者已經開發出了非凡的技術,但是,那些可以用製圖板和相機做出任何事情的藝術技師們,顯然沒有像野獸派畫家那樣,成為年輕人中的英雄。好萊塢總在吹捧自己的作品,而很少有人聽說過布魯斯·百利或卡羅爾·巴拉德,但他們的攝影技巧,足以呈現那些好萊塢大片是如此地無能、低效、缺乏想象力。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布魯斯·百利導演的《卡斯特羅街》(1966)

同樣地,喬丹·貝爾森的那些抽象短片,有一種優雅與宏偉的質感,那些在好萊塢大肆吹噓的特效部門工作的地下室人員,在面對這些短片的時候,可能會顯得像是一個老古董。這些技藝和技巧本身,對年輕人並沒有太多的吸引力。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喬丹·貝爾森導演的《誘惑》(1961)

他們被這些粗糲的作品吸引,主要是因為它們看起來是反叛的,有時候它們確實很反叛:那些劃痕、汙點和多重疊印讓我們的視線不斷遊移,而在這些技巧中也隱藏著憤怒、沮喪與激情。事情已經非常明顯了:這些電影野獸派,正在通過傷害我們的眼睛,來拯救我們的靈魂。

當然,他們基本上是正確的,因為他們在反抗。無論是從美學層面還是從道德層面來說,對於好萊塢傳說技藝的反叛,早就應該開始了。好萊塢大肆宣揚所謂的「工藝」,他們還提出了一個概念:製片廠電影的那種昂貴性,對於某種技術上的完美或「完成度」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而我之所以用「傳說」這個詞,就是因為上述這些概念,不過是一種廣告式的吹捧。

它的反面要更接近事實:在好萊塢的製片廠中,製作一部看起來不錯的電影,幾乎是不可能的。除了古老戲劇觀的屍體之外(他們會在屍體上的某處稍微潤色一下,讓它看起來可愛一些,彷彿它還活著),那些大片還承載著許多沉重的東西,包括固定的攝影機、多用途的燈具和妓院般的佈景。

製片廠的花費往往與影片的主題類型極為不符,但製片廠的主管們——他們會銷掉大約30%的電影預算,作為製片廠的開銷——對這樣的高成本非常熱衷,他們總會不斷地提醒我們,這就是美國電影的特質。

在許多其他的國家,美國電影中的這種奢侈型,正是它最讓人羨慕、欽佩的地方:大型汽車、精緻的食品、富有的單身女郎、裝滿各種玩意的家庭住宅,甚至還有擁擠的高速公路和嘈雜的大城市。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安倍遜大族》(1942)

讓人不太能夠理解的是,這些影片中似乎隱藏著製片廠主管們的一個假設,那就是美國觀眾也會喜歡這些東西。影片中的故事可能不會包含太多間諜或是反間諜人員,但起碼它的寬銀幕是要被填滿的。佈景師會在畫面上的空缺處填上水果、鮮花和傢俱。

當好萊塢的攝影師和剪輯師想要展現他們的專業技能時,他們會去模仿那些日本、歐洲工作人員的技巧,這一切的結果就是,他們會開始叫喊:「看吶,我們可以在好萊塢做任何事情。」

這種藝術性和獨創性,主要表現為這樣一種事實:那些好萊塢「工匠」可能會讓他們的兒子或是侄子加入工會,然後共同抵制那些變革化的嘗試,他們反對讓好萊塢的製片系統變得更加靈活,不然真正的藝術家就可以在這個系統中工作了。

在當下的好萊塢,可能沒有一位攝影師可以談論那些亨利·笛卡、拉烏爾·庫塔爾、晚期的吉亞尼·迪·凡納佐口中的術語,這是因為製片廠制度和工會上的限制,阻塞了天才們發展的空間。在這樣的商業官僚體系中,天才被扼殺了,我們最好的攝影師拍攝的是一些安全、健全的學院派作品。

不過,年輕的一代人似乎對好萊塢為藝術設置的障礙並不感興趣。他們並不關心,為什麼那些年長的導演要做那些他們所做的事情,他們也不在意那些更具天賦的好萊塢年輕導演,例如薩姆·佩金帕(《午後槍聲》、《鄧迪少校》)或厄文·克什納(《鐵腕天使》、《金傑·科菲的運氣》、《脂粉金剛》)。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午後槍聲》(1962)

他們要完成突破,要去做那些他們應該做的事情。人們對一些行業外的、有天賦的、較為聰明的創作者沒有太多的興趣,這些人包括詹姆斯·布盧(《正義的橄欖樹》)和約翰·科蒂(《瘋狂的被子》),他們試圖儘可能誠實、獨立地製作故事片。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正義的橄欖樹》(1962)

這些人(和他們的電影)並不是很浮誇,他們沒有發表宣言,他們也沒有趕上年輕人的想象力。或許,他們就像電影課堂上的學生一樣,他們可以製作出一些新鮮的、生動的作品,但他們不足以讓人感到驚奇,也不夠特別。簡而言之,那些新一代的電影愛好者們,已經不再對那些比好萊塢更簡單、小巧、廉價的作品感興趣了。

那些工人的服裝和粗糲的電影技巧可能會對我們叫喊:「我們貧窮而真實。他們富有但墮落。」但是,你當然也可以在貧窮的同時,顯得不那麼真誠;另一種情況比較難以想象,但也存在,那就是你甚至可以是富有的,同時你可能也沒那麼墮落。那些年輕人似乎對野獸派更感興趣。在特定的群體中,攝影機的「自動寫作」被看做是最具創造性的電影創作方式。

他們的英雄是讓-呂克·戈達爾,他是電影史上最具獨創性、也最不穩定的天才之一。我們可能不能用上文中的那種野獸派概念,簡單地定義這位導演,但他確實代表了新一代人的態度。戈達爾正是所謂的「電影-製作者」(film-maker)。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戈達爾導演的《精疲力盡》(1960)

他與一個較小的劇組一同工作,他不斷地改變自己的觀念與態度,這種改變有時發生在不同的電影之間,有時甚至發生在同一部電影之中。好萊塢的創作者們跨越大量的障礙,試圖辨明什麼才是正確的行動——但他們從未找到過;而戈達爾則跟隨著自己的內心去行動。

戈達爾的作品有一種令人不安的特質,這似乎可以解釋,為什麼年輕人被他的電影所吸引,而且還能認同他的電影;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許多更年長的人稱他為「小團體」中的藝術家,他們不認為他的電影很重要。他的角色似乎沒有任何未來,他們是最具活力的(也是最吸引人的),但這僅僅是因為他們不去考慮後天發生的事情。

他們沒有職業、沒有計劃,他們只會幻想自己可以扮演的角色,幻想不同職業、盜竊計劃、愛情故事、政治觀念、冒險活動、尋歡作樂,幻想電影中的那種生活。

即使是他那部塑造未來世界的影片(《阿爾法城》),從畫面上來說,也可以算作是當代巴黎的紀錄片。(他所有電影都是這種意義上的紀錄片——那些影響他的美國B級黑幫片也是如此,這種影響可以說是必要的。)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阿爾法城》(1965)

甚至在《阿爾法城》之前,那些在《已婚女人》中的人物就已經是科幻式的——他們是如此蒼白、冷酷,只不過沒有人要求某位瘋狂的科學家來摧毀他們的靈魂。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已婚女人》(1964)

他的角色們都很年輕,他們與家庭無關,也沒有其他的背景信息。無論他是有意還是無意的,他都會讓他的角色變成孤兒,他們就像劇院裡的學生那樣,覺得自己只和朋友、戀人存在聯繫——這種聯繫的消解,可能僅僅是因為一句偶然的話或是一個學期的結束。

他們是孤兒,如果引申開來,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他們與世界無關,他們覺得自己與世界缺乏聯繫。這一代人都是「熟悉的陌生人」。

近來,一位年長的紳士給我寫信,「噢,他們是如此無趣、無趣、無趣的一批現代青年!他們有的只是態度,在這些態度內部不存在任何東西。當我二十歲的時候,我絕不僅僅是四處閒逛、做一個反叛者,我會去某些地方,做某些事情。他們討厭廣場,僅僅只是因為廣場讓他們想起一件他們試圖忘記的事情:存在一種未來,而你必須參與到這種未來的建設之中。」

我認為他是錯的。年輕人並沒有「試圖忘記」:他們只是不認同而已。戈達爾的力量——可能也是他作為藝術家的侷限性——在於他可以如此強烈地展現年輕人的感受方式和思維方式。

他的角色們不會去做計劃,也不會擔憂自己的工作或責任,他們只是生活而已。他們的青春年華讓他們成為了天然的貴族,他們對生計、安全和勤勉工作都漠不關心。經濟的繁榮已經將整整一代人——至少是中產階級——都變成了貴族。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已婚女人》(1964)

他們去過的地方、做過的事情之多,實在令人震驚。他們與其他人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可以如此輕鬆地獲得一切。

他們對創造性活動的態度也與那些貴族藝術家驚人地相似,這些藝術家會俯首屈尊,謙遜地面對那些中產階級的勞作者,這些人必須要勞動才能生活下來,而藝術家對他們的觀察,是為了學習,為了「文化」。

同樣地,從這一點上來說,戈達爾也可以作為一種象徵、範例和證明。他讓一切看起來都那麼輕鬆,那麼私人化——他彷彿只是在一部又一部地拍攝電影。

但他的技巧足夠嫻熟,所以他可以用十萬美元以下的成本拍攝自己的電影。而且,因為在法國有足夠的年輕觀眾支持這些影片,所以他幾乎可以在預算的限制之內做任何事情。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已婚女人》(1964)

由於他享有這樣的自由度,所以他基本上是電影導演中唯一的特例。這是一次真正英雄般的成就。他已經向年輕一代證明,用自己的方式製作電影,然後繼續製作電影,是一件可能的事情。

但是這些年輕人似乎沒有意識到,他是一個多麼罕有的存在,想到達到他的位置,是一件多麼難的事情。雖然現在的大學和基金會都讓這一切變得更加容易,但他們想要獨立地製作電影,不僅需要才華,還需要韌性。

由於戈達爾已經能夠解決經濟自由的問題,他的作品現在提出了藝術自由的問題——在電影史上,很少有導演足夠幸運,能夠面對這樣的問題。

那些偉大電影導演的歷史,基本上就是關乎經濟、政治難題的歷史——關乎妥協、失敗、絕望乃至恥辱的歷史。格里菲斯、愛森斯坦、馮·斯登堡、科克託、雷諾阿、馬克斯·奧菲爾斯、奧遜·威爾斯——他們職業生涯中的失敗,是因為他們沒有獲得一個機會,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格里菲斯導演的《黨同伐異》(1916)

如果戈達爾失敗了,只會是因為他想做的那些事情——也是他正在做的事情——做得不夠好。

或許,當他在製作一部優美的影片時,他會試圖去擺脫這種自由,接著,他顯然就會把它丟到一邊。他對主題的處理,有一種自毀性的緊迫感,這種動力促使他迅速地完結一部影片。

即使對於主角或是作品本身來說,這會是一種自殺,但戈達爾對於等待結局這件事有些不耐煩:他的影片中存在著一種情緒,那就是無論如何都是沒有出路的。即使有件事情是災難性的,它也必須發生。不存在什麼無法容忍的行動。

很多年輕人似乎不願等待被人稱呼他們藝術家,他們僅僅只是宣稱自己是藝術家,他們沒有耐心去創造藝術。一位電影製作者應有的學習觀念,不是坐在家裡學習、思考、工作——就像大多數藝術那樣——而是走出家門,與朋友們一起拍攝電影。

這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是一位天才創作者外化的、自負的行動。對於費里尼來說,這就是《八部半》,電影導演就是一位明星。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八部半》(1963)

似乎很少有人注意到,當他拍攝《朱麗葉與魔鬼》的時候,他已經轉型成了一位專業的派對舉辦人。電影製作就像是舉辦一場派對那樣,這正是許多孩子所做的事情。這些導演對於電影的「想法」,常常就是調度、拍攝一場狂熱的、怪異的派對。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朱麗葉與魔鬼》(1965)

「創造性」是通往權力或名譽的捷徑。一位流行歌手、作曲家或是造型設計師在談論自己工作的時候會說:「這是一種創造性的謀生方式」——這意味著他沒有花費大量沉悶的時間去學習或計劃,他可以在不流多少汗水的情況下,就憑藉自己的創造力或獨創性登上頂峰。我聽過一位年輕的導演告訴一個青年藝術學生:「你要在生命的課堂中學到什麼呢?你可能可以畫畫,也可能畫不了。

你應該做的事情,就是去完成一場表演。暴露自己是非常重要的。」老師們曾告訴他們,只有當你能夠以傳統的方式做事情的時候,你才能擁有擺脫束縛的權力,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如果他們必須聽從老師的意見,你可以想象他們的表情。他們只是走進了那些簡單的捷徑,踏入其他的藝術門類,或是直接從事流行藝術,這樣他們就可以「表現自我」了。

戈達爾式技巧的觀念,可以看作是這些態度的升級版,是它們高度理性化、原理化的形態。「對我來說,最理想的方式,」他說道,「就是直接獲取那些有效的東西——而不是重拍。如果有些事物是必要的,那麼它們就不符合我的標準。瞬間性意味著機遇,同時也意味著最佳時刻。我想要的東西,就是那種最佳的偶然。」

有時候,他彷彿通過近乎神奇的方式,獲得了這種東西——就像《精疲力盡》和《法外之徒》中的許多場戲——但通常來說,他似乎只能勉強接受一些抽象的效果,《已婚女人》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法外之徒》(1964)

這種有些怪誕的手法,在年輕美國導演的作品中是很常見的。有些人相信,他們捕捉到的任何影像都是最佳的,所以他們不會做任何剪輯工作。他們不會用迂腐的成見或是平庸的判斷,來玷汙這些直覺性的證據,他們會在電影的膠片中保留一開始的空鏡。他們可能還會留下那些模糊不清的鏡頭,證明他們在創造過程中的真誠性。

儘管這看起來很荒謬,但這與戈達爾的工作方式差別不大。雖然他在技術上的控制是如此精湛、完整,以至於人們很難分辨他究竟是否是即興創作,但是,他的想法和實踐方式總是如此隨意,它們就像是(可能確實是)他那天剛好想到的東西,或是他剛好在一本書上讀到的東西。

有時候,在他使用引文的時候,他會消除我們的戒心,會用一種近乎欣喜的、天真的方式,彷彿他只是剛剛聽說了這些美妙的觀念,只是想要和這個世界分享他的熱情。我們會快樂地微笑,當一個孩子發現一片葉子或一首詩,和我們分享他的驚奇時,我們也會露出同樣的微笑,我們可能會沉入精神世界之中,不會有絲毫懷疑的情緒。

這是一種關乎「思想」的狂喜,這些思想源於那些還未被「思考」玷汙的大腦。它們是脫離思考的「思想」:它們不是源於某種思路,或是一連串的思考過程,它們並不是從具體的情境中衍生出來的。它們是「靈感」——從烏有之處閃現的靈光——那些將自己看作是詩人、藝術家或是創作者的孩子,就是這樣思考他們的觀念的:那是一種神聖的感覺。

創作者會用一些線索來潤色這部影片,而觀眾很容易就會覺得,他們是在賦予電影某種深層意義。觀眾認為,如果自己跟隨這些線索,他們就可以更好地理解這部影片。

但是,如果觀眾在這麼做的過程中,得到了一些怪異的、離題的信息,這是因為這些「線索」並不是電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通往藝術家的其他思想,那是創作的過程中閃現的獨特靈光。

藝術家將湧向他們的一切,都放到自己的作品中,這就是創作過程中的基本原理。對於年輕的美國人來說,這就更加順理成章了,因為他們從小就被鼓勵,要去創造性地表達自我,去說出自己腦中想到的東西。

那些優秀的、自由主義的父母,不會迫使他們的孩子去研習學術科目,但當孩子們為他們端上「烤好的」菸灰缸或是「織好的」桌布時,他們會表露出虛假的喜悅,然後「大吃大喝」。

是否有人曾猜測或預見過,這一代人在這種平庸的「創造力」之中,會發展出何等自戀的自信心呢?現在我們已經被藝術家所包圍、淹沒了。他們中有許多人希望成為「電影創作者」,有人甚至已經如此宣稱了。

幾年前,一位年輕人告訴我,他將「放棄」詩歌和先鋒派電影(因為他除了談論它們之外,並沒有做出更多的舉措,所以這可能算不上太大的犧牲),投入創作「藝術歌曲」的事業。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超現實作品《一條安達魯狗》(1929)

我記得我曾問他:「你讀過音樂方面的書籍嗎?」他說他沒有,這並不讓我感到驚訝。我從其他年輕人那裡得知,當他們把「藝術」作為一個形容詞使用的時候,就意味著他們可以繞過該領域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識。

那些聲稱他們要製作藝術電影的人,不僅認為他們根本不必去觀看那些普通的商業電影,而且他們通常對先鋒電影也一無所知。我後來沒有繼續和這個年輕人探討「藝術歌曲」的議題,因為他顯然不會去做任何事情。不過,一些聲稱他們要製作「藝術電影」的人,其實已經開始拍電影了。

那些不會寫作、沒有學習過攝影技巧、沒有表演經歷、沒有戲劇導演經歷的孩子,似乎並不覺得拍電影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情。大多數的結果都很糟糕,這種糟糕甚至超出了我們所有的想象,彷彿要摧毀我們預測未來的信心。

不過,即使是在最無知、最自命不凡的少男少女中,還是有那麼一小部分人,在做著一些有趣的事情。

但是,為什麼即使是最糟糕、最冗長的好萊塢電影,也比那些實驗短片更容易被我們接納呢?這是因為好萊塢電影裡有演員和一個故事。

幾乎是出於技術層面的僥倖,那些16毫米的電影攝影機,能為那些實驗電影的導演提供更高的機動性,他們不會像那些操縱35毫米相機的攝影師那樣,受到那麼多的限制。

但同樣地,他們也沒法獲得充足的同步聲。因此,這些實驗者們彷彿想要把劣勢轉化為優勢,他們宣稱,這種部分地使用媒介的能力,代表了真實的電影藝術,因為這意味著純粹的視覺性。

不過,他們對自己意識狀態的視覺探索(通常還暗含著對社會的抗議)變得沉悶無聊,觀眾們的思維就會開始遊離。雖然這種注意力的喪失,可以被解釋為一種全新的觀看體驗,這甚至也可以是電影本身的目的,但是,我們觀看一部電影的慾望並沒有得到滿足。(當然,有一些年輕的電影導演,對我們慣常認為的那種電影並不感興趣,他們對那些類似繪畫或音樂的影像藝術媒介更感興趣,對於這樣的作品,必須用不同的方式來觀看——我們不能期待看到故事的內容或是意義。)

如果他們只是從技術層面上解決聲音問題的話,可能他們還無法制作出令人滿意的電影,除非他們也解決了情節、結構、意義和關聯性等各種維度的問題。

只是依賴於欺騙性的半同步音軌,是無法找到問題的答案的,有許多年輕導演都是這麼做的。創作者完全可以通過簡單的方式,來讓自己的影像變得有趣一些——例如羅伯特·唐尼的《暴躁之肘》,在這部影片中,至少影像和聲音採取了同樣的風格。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暴躁之肘》(1966)

但是,這部影片與喬治·阿克塞爾羅德的《閣下愛鴨》和布萊克·愛德華茲的《異想天開大逃亡》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這樣的概念也不足以讓我們讚賞這些作為地下電影的作品。

徹底的諷刺總是投機取巧、易於操作的,真正困難的事情,是去製作一部真正探討某些東西的電影——而不是去愚弄你自己。肯尼思·安格在《天蠍星升起》中就做到了這一點。但是,很少有人像他一樣,去設計一個精彩的基本架構,去編排一個主題,或是作出一次探索世界的嘗試。

好萊塢對這些年輕人的運動感興趣嗎?如果它可以吸引顧客,好萊塢就會把它吃掉。例如,《野幫夥》已經把《天蠍星升起》用作食糧了。

"

作者:Pauline Kael

譯者:陳思航

校對:Issac

來源:The New Republic


年輕美國導演的基本觀點很簡單:那些我們從小觀看的大片,要麼就是腐敗、過時或僵死的,要麼就是超出了我們的能力範圍(我們無法得到一個製作好萊塢電影的機會)——所以我們會製作自己的電影,製作那種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掌控的低成本電影。

對於一些人來說,這是一種打入「行業」內部的嘗試;但對於其他人來說,這是一種不同的電影製作方式,一種不同於流行藝術或是大眾媒介的電影觀,是一種需要探索的藝術形式。

年輕美國導演的大多數電影風格,可能會被解釋為一種反抗性活動,他們針對的是那種奢華的、揮霍無度的平庸之作,這些作品的來源,通常被稱作是好萊塢的傑出「技藝」。作為對好萊塢的迴應,年輕人們稱為了「電影野獸派」。

他們(和他們的大多數觀眾)可能更喜歡那種粗糲的混亂——不均勻的燈光、笨拙的剪輯、扁平的攝影機運動、缺乏戲劇連貫性的場景銜接、難以解釋的動作,以及混淆一切的騷亂感——因為,這些元素讓他們的電影變得與好萊塢如此不同。

這種廉價感、經驗的匱乏以及未受雕琢的外觀,可以說是一種見證,它們呈現了創作者的誠意、貧窮,甚至還有純粹的意圖。它們就像是一張張麻布,屬於那些真正的信徒,讓他們身披道德,反抗身著花哨服裝的富人們。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本文作者 寶琳·凱爾

不過,這種貧窮的表徵不一定是必要的。我在擔任一個實驗性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時,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我穿著經過精心修補、熨燙過的黑色真絲連衣裙登上舞臺,將支票贈給獲獎的創作者,他身上穿著打了補丁、褪了色的工裝褲。當然,他得到了歡呼。

前一天晚上,我身著體面的黑色西裝遇到了他,不過這時候他已經穿上了屬於自己角色(值得受賞的藝術家)的服裝,正如我(傑出的評論家)也穿上了我的。

儘管許多美國的實驗主義者已經開發出了非凡的技術,但是,那些可以用製圖板和相機做出任何事情的藝術技師們,顯然沒有像野獸派畫家那樣,成為年輕人中的英雄。好萊塢總在吹捧自己的作品,而很少有人聽說過布魯斯·百利或卡羅爾·巴拉德,但他們的攝影技巧,足以呈現那些好萊塢大片是如此地無能、低效、缺乏想象力。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布魯斯·百利導演的《卡斯特羅街》(1966)

同樣地,喬丹·貝爾森的那些抽象短片,有一種優雅與宏偉的質感,那些在好萊塢大肆吹噓的特效部門工作的地下室人員,在面對這些短片的時候,可能會顯得像是一個老古董。這些技藝和技巧本身,對年輕人並沒有太多的吸引力。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喬丹·貝爾森導演的《誘惑》(1961)

他們被這些粗糲的作品吸引,主要是因為它們看起來是反叛的,有時候它們確實很反叛:那些劃痕、汙點和多重疊印讓我們的視線不斷遊移,而在這些技巧中也隱藏著憤怒、沮喪與激情。事情已經非常明顯了:這些電影野獸派,正在通過傷害我們的眼睛,來拯救我們的靈魂。

當然,他們基本上是正確的,因為他們在反抗。無論是從美學層面還是從道德層面來說,對於好萊塢傳說技藝的反叛,早就應該開始了。好萊塢大肆宣揚所謂的「工藝」,他們還提出了一個概念:製片廠電影的那種昂貴性,對於某種技術上的完美或「完成度」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而我之所以用「傳說」這個詞,就是因為上述這些概念,不過是一種廣告式的吹捧。

它的反面要更接近事實:在好萊塢的製片廠中,製作一部看起來不錯的電影,幾乎是不可能的。除了古老戲劇觀的屍體之外(他們會在屍體上的某處稍微潤色一下,讓它看起來可愛一些,彷彿它還活著),那些大片還承載著許多沉重的東西,包括固定的攝影機、多用途的燈具和妓院般的佈景。

製片廠的花費往往與影片的主題類型極為不符,但製片廠的主管們——他們會銷掉大約30%的電影預算,作為製片廠的開銷——對這樣的高成本非常熱衷,他們總會不斷地提醒我們,這就是美國電影的特質。

在許多其他的國家,美國電影中的這種奢侈型,正是它最讓人羨慕、欽佩的地方:大型汽車、精緻的食品、富有的單身女郎、裝滿各種玩意的家庭住宅,甚至還有擁擠的高速公路和嘈雜的大城市。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安倍遜大族》(1942)

讓人不太能夠理解的是,這些影片中似乎隱藏著製片廠主管們的一個假設,那就是美國觀眾也會喜歡這些東西。影片中的故事可能不會包含太多間諜或是反間諜人員,但起碼它的寬銀幕是要被填滿的。佈景師會在畫面上的空缺處填上水果、鮮花和傢俱。

當好萊塢的攝影師和剪輯師想要展現他們的專業技能時,他們會去模仿那些日本、歐洲工作人員的技巧,這一切的結果就是,他們會開始叫喊:「看吶,我們可以在好萊塢做任何事情。」

這種藝術性和獨創性,主要表現為這樣一種事實:那些好萊塢「工匠」可能會讓他們的兒子或是侄子加入工會,然後共同抵制那些變革化的嘗試,他們反對讓好萊塢的製片系統變得更加靈活,不然真正的藝術家就可以在這個系統中工作了。

在當下的好萊塢,可能沒有一位攝影師可以談論那些亨利·笛卡、拉烏爾·庫塔爾、晚期的吉亞尼·迪·凡納佐口中的術語,這是因為製片廠制度和工會上的限制,阻塞了天才們發展的空間。在這樣的商業官僚體系中,天才被扼殺了,我們最好的攝影師拍攝的是一些安全、健全的學院派作品。

不過,年輕的一代人似乎對好萊塢為藝術設置的障礙並不感興趣。他們並不關心,為什麼那些年長的導演要做那些他們所做的事情,他們也不在意那些更具天賦的好萊塢年輕導演,例如薩姆·佩金帕(《午後槍聲》、《鄧迪少校》)或厄文·克什納(《鐵腕天使》、《金傑·科菲的運氣》、《脂粉金剛》)。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午後槍聲》(1962)

他們要完成突破,要去做那些他們應該做的事情。人們對一些行業外的、有天賦的、較為聰明的創作者沒有太多的興趣,這些人包括詹姆斯·布盧(《正義的橄欖樹》)和約翰·科蒂(《瘋狂的被子》),他們試圖儘可能誠實、獨立地製作故事片。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正義的橄欖樹》(1962)

這些人(和他們的電影)並不是很浮誇,他們沒有發表宣言,他們也沒有趕上年輕人的想象力。或許,他們就像電影課堂上的學生一樣,他們可以製作出一些新鮮的、生動的作品,但他們不足以讓人感到驚奇,也不夠特別。簡而言之,那些新一代的電影愛好者們,已經不再對那些比好萊塢更簡單、小巧、廉價的作品感興趣了。

那些工人的服裝和粗糲的電影技巧可能會對我們叫喊:「我們貧窮而真實。他們富有但墮落。」但是,你當然也可以在貧窮的同時,顯得不那麼真誠;另一種情況比較難以想象,但也存在,那就是你甚至可以是富有的,同時你可能也沒那麼墮落。那些年輕人似乎對野獸派更感興趣。在特定的群體中,攝影機的「自動寫作」被看做是最具創造性的電影創作方式。

他們的英雄是讓-呂克·戈達爾,他是電影史上最具獨創性、也最不穩定的天才之一。我們可能不能用上文中的那種野獸派概念,簡單地定義這位導演,但他確實代表了新一代人的態度。戈達爾正是所謂的「電影-製作者」(film-maker)。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戈達爾導演的《精疲力盡》(1960)

他與一個較小的劇組一同工作,他不斷地改變自己的觀念與態度,這種改變有時發生在不同的電影之間,有時甚至發生在同一部電影之中。好萊塢的創作者們跨越大量的障礙,試圖辨明什麼才是正確的行動——但他們從未找到過;而戈達爾則跟隨著自己的內心去行動。

戈達爾的作品有一種令人不安的特質,這似乎可以解釋,為什麼年輕人被他的電影所吸引,而且還能認同他的電影;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許多更年長的人稱他為「小團體」中的藝術家,他們不認為他的電影很重要。他的角色似乎沒有任何未來,他們是最具活力的(也是最吸引人的),但這僅僅是因為他們不去考慮後天發生的事情。

他們沒有職業、沒有計劃,他們只會幻想自己可以扮演的角色,幻想不同職業、盜竊計劃、愛情故事、政治觀念、冒險活動、尋歡作樂,幻想電影中的那種生活。

即使是他那部塑造未來世界的影片(《阿爾法城》),從畫面上來說,也可以算作是當代巴黎的紀錄片。(他所有電影都是這種意義上的紀錄片——那些影響他的美國B級黑幫片也是如此,這種影響可以說是必要的。)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阿爾法城》(1965)

甚至在《阿爾法城》之前,那些在《已婚女人》中的人物就已經是科幻式的——他們是如此蒼白、冷酷,只不過沒有人要求某位瘋狂的科學家來摧毀他們的靈魂。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已婚女人》(1964)

他的角色們都很年輕,他們與家庭無關,也沒有其他的背景信息。無論他是有意還是無意的,他都會讓他的角色變成孤兒,他們就像劇院裡的學生那樣,覺得自己只和朋友、戀人存在聯繫——這種聯繫的消解,可能僅僅是因為一句偶然的話或是一個學期的結束。

他們是孤兒,如果引申開來,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他們與世界無關,他們覺得自己與世界缺乏聯繫。這一代人都是「熟悉的陌生人」。

近來,一位年長的紳士給我寫信,「噢,他們是如此無趣、無趣、無趣的一批現代青年!他們有的只是態度,在這些態度內部不存在任何東西。當我二十歲的時候,我絕不僅僅是四處閒逛、做一個反叛者,我會去某些地方,做某些事情。他們討厭廣場,僅僅只是因為廣場讓他們想起一件他們試圖忘記的事情:存在一種未來,而你必須參與到這種未來的建設之中。」

我認為他是錯的。年輕人並沒有「試圖忘記」:他們只是不認同而已。戈達爾的力量——可能也是他作為藝術家的侷限性——在於他可以如此強烈地展現年輕人的感受方式和思維方式。

他的角色們不會去做計劃,也不會擔憂自己的工作或責任,他們只是生活而已。他們的青春年華讓他們成為了天然的貴族,他們對生計、安全和勤勉工作都漠不關心。經濟的繁榮已經將整整一代人——至少是中產階級——都變成了貴族。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已婚女人》(1964)

他們去過的地方、做過的事情之多,實在令人震驚。他們與其他人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可以如此輕鬆地獲得一切。

他們對創造性活動的態度也與那些貴族藝術家驚人地相似,這些藝術家會俯首屈尊,謙遜地面對那些中產階級的勞作者,這些人必須要勞動才能生活下來,而藝術家對他們的觀察,是為了學習,為了「文化」。

同樣地,從這一點上來說,戈達爾也可以作為一種象徵、範例和證明。他讓一切看起來都那麼輕鬆,那麼私人化——他彷彿只是在一部又一部地拍攝電影。

但他的技巧足夠嫻熟,所以他可以用十萬美元以下的成本拍攝自己的電影。而且,因為在法國有足夠的年輕觀眾支持這些影片,所以他幾乎可以在預算的限制之內做任何事情。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已婚女人》(1964)

由於他享有這樣的自由度,所以他基本上是電影導演中唯一的特例。這是一次真正英雄般的成就。他已經向年輕一代證明,用自己的方式製作電影,然後繼續製作電影,是一件可能的事情。

但是這些年輕人似乎沒有意識到,他是一個多麼罕有的存在,想到達到他的位置,是一件多麼難的事情。雖然現在的大學和基金會都讓這一切變得更加容易,但他們想要獨立地製作電影,不僅需要才華,還需要韌性。

由於戈達爾已經能夠解決經濟自由的問題,他的作品現在提出了藝術自由的問題——在電影史上,很少有導演足夠幸運,能夠面對這樣的問題。

那些偉大電影導演的歷史,基本上就是關乎經濟、政治難題的歷史——關乎妥協、失敗、絕望乃至恥辱的歷史。格里菲斯、愛森斯坦、馮·斯登堡、科克託、雷諾阿、馬克斯·奧菲爾斯、奧遜·威爾斯——他們職業生涯中的失敗,是因為他們沒有獲得一個機會,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格里菲斯導演的《黨同伐異》(1916)

如果戈達爾失敗了,只會是因為他想做的那些事情——也是他正在做的事情——做得不夠好。

或許,當他在製作一部優美的影片時,他會試圖去擺脫這種自由,接著,他顯然就會把它丟到一邊。他對主題的處理,有一種自毀性的緊迫感,這種動力促使他迅速地完結一部影片。

即使對於主角或是作品本身來說,這會是一種自殺,但戈達爾對於等待結局這件事有些不耐煩:他的影片中存在著一種情緒,那就是無論如何都是沒有出路的。即使有件事情是災難性的,它也必須發生。不存在什麼無法容忍的行動。

很多年輕人似乎不願等待被人稱呼他們藝術家,他們僅僅只是宣稱自己是藝術家,他們沒有耐心去創造藝術。一位電影製作者應有的學習觀念,不是坐在家裡學習、思考、工作——就像大多數藝術那樣——而是走出家門,與朋友們一起拍攝電影。

這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是一位天才創作者外化的、自負的行動。對於費里尼來說,這就是《八部半》,電影導演就是一位明星。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八部半》(1963)

似乎很少有人注意到,當他拍攝《朱麗葉與魔鬼》的時候,他已經轉型成了一位專業的派對舉辦人。電影製作就像是舉辦一場派對那樣,這正是許多孩子所做的事情。這些導演對於電影的「想法」,常常就是調度、拍攝一場狂熱的、怪異的派對。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朱麗葉與魔鬼》(1965)

「創造性」是通往權力或名譽的捷徑。一位流行歌手、作曲家或是造型設計師在談論自己工作的時候會說:「這是一種創造性的謀生方式」——這意味著他沒有花費大量沉悶的時間去學習或計劃,他可以在不流多少汗水的情況下,就憑藉自己的創造力或獨創性登上頂峰。我聽過一位年輕的導演告訴一個青年藝術學生:「你要在生命的課堂中學到什麼呢?你可能可以畫畫,也可能畫不了。

你應該做的事情,就是去完成一場表演。暴露自己是非常重要的。」老師們曾告訴他們,只有當你能夠以傳統的方式做事情的時候,你才能擁有擺脫束縛的權力,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如果他們必須聽從老師的意見,你可以想象他們的表情。他們只是走進了那些簡單的捷徑,踏入其他的藝術門類,或是直接從事流行藝術,這樣他們就可以「表現自我」了。

戈達爾式技巧的觀念,可以看作是這些態度的升級版,是它們高度理性化、原理化的形態。「對我來說,最理想的方式,」他說道,「就是直接獲取那些有效的東西——而不是重拍。如果有些事物是必要的,那麼它們就不符合我的標準。瞬間性意味著機遇,同時也意味著最佳時刻。我想要的東西,就是那種最佳的偶然。」

有時候,他彷彿通過近乎神奇的方式,獲得了這種東西——就像《精疲力盡》和《法外之徒》中的許多場戲——但通常來說,他似乎只能勉強接受一些抽象的效果,《已婚女人》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法外之徒》(1964)

這種有些怪誕的手法,在年輕美國導演的作品中是很常見的。有些人相信,他們捕捉到的任何影像都是最佳的,所以他們不會做任何剪輯工作。他們不會用迂腐的成見或是平庸的判斷,來玷汙這些直覺性的證據,他們會在電影的膠片中保留一開始的空鏡。他們可能還會留下那些模糊不清的鏡頭,證明他們在創造過程中的真誠性。

儘管這看起來很荒謬,但這與戈達爾的工作方式差別不大。雖然他在技術上的控制是如此精湛、完整,以至於人們很難分辨他究竟是否是即興創作,但是,他的想法和實踐方式總是如此隨意,它們就像是(可能確實是)他那天剛好想到的東西,或是他剛好在一本書上讀到的東西。

有時候,在他使用引文的時候,他會消除我們的戒心,會用一種近乎欣喜的、天真的方式,彷彿他只是剛剛聽說了這些美妙的觀念,只是想要和這個世界分享他的熱情。我們會快樂地微笑,當一個孩子發現一片葉子或一首詩,和我們分享他的驚奇時,我們也會露出同樣的微笑,我們可能會沉入精神世界之中,不會有絲毫懷疑的情緒。

這是一種關乎「思想」的狂喜,這些思想源於那些還未被「思考」玷汙的大腦。它們是脫離思考的「思想」:它們不是源於某種思路,或是一連串的思考過程,它們並不是從具體的情境中衍生出來的。它們是「靈感」——從烏有之處閃現的靈光——那些將自己看作是詩人、藝術家或是創作者的孩子,就是這樣思考他們的觀念的:那是一種神聖的感覺。

創作者會用一些線索來潤色這部影片,而觀眾很容易就會覺得,他們是在賦予電影某種深層意義。觀眾認為,如果自己跟隨這些線索,他們就可以更好地理解這部影片。

但是,如果觀眾在這麼做的過程中,得到了一些怪異的、離題的信息,這是因為這些「線索」並不是電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通往藝術家的其他思想,那是創作的過程中閃現的獨特靈光。

藝術家將湧向他們的一切,都放到自己的作品中,這就是創作過程中的基本原理。對於年輕的美國人來說,這就更加順理成章了,因為他們從小就被鼓勵,要去創造性地表達自我,去說出自己腦中想到的東西。

那些優秀的、自由主義的父母,不會迫使他們的孩子去研習學術科目,但當孩子們為他們端上「烤好的」菸灰缸或是「織好的」桌布時,他們會表露出虛假的喜悅,然後「大吃大喝」。

是否有人曾猜測或預見過,這一代人在這種平庸的「創造力」之中,會發展出何等自戀的自信心呢?現在我們已經被藝術家所包圍、淹沒了。他們中有許多人希望成為「電影創作者」,有人甚至已經如此宣稱了。

幾年前,一位年輕人告訴我,他將「放棄」詩歌和先鋒派電影(因為他除了談論它們之外,並沒有做出更多的舉措,所以這可能算不上太大的犧牲),投入創作「藝術歌曲」的事業。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超現實作品《一條安達魯狗》(1929)

我記得我曾問他:「你讀過音樂方面的書籍嗎?」他說他沒有,這並不讓我感到驚訝。我從其他年輕人那裡得知,當他們把「藝術」作為一個形容詞使用的時候,就意味著他們可以繞過該領域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識。

那些聲稱他們要製作藝術電影的人,不僅認為他們根本不必去觀看那些普通的商業電影,而且他們通常對先鋒電影也一無所知。我後來沒有繼續和這個年輕人探討「藝術歌曲」的議題,因為他顯然不會去做任何事情。不過,一些聲稱他們要製作「藝術電影」的人,其實已經開始拍電影了。

那些不會寫作、沒有學習過攝影技巧、沒有表演經歷、沒有戲劇導演經歷的孩子,似乎並不覺得拍電影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情。大多數的結果都很糟糕,這種糟糕甚至超出了我們所有的想象,彷彿要摧毀我們預測未來的信心。

不過,即使是在最無知、最自命不凡的少男少女中,還是有那麼一小部分人,在做著一些有趣的事情。

但是,為什麼即使是最糟糕、最冗長的好萊塢電影,也比那些實驗短片更容易被我們接納呢?這是因為好萊塢電影裡有演員和一個故事。

幾乎是出於技術層面的僥倖,那些16毫米的電影攝影機,能為那些實驗電影的導演提供更高的機動性,他們不會像那些操縱35毫米相機的攝影師那樣,受到那麼多的限制。

但同樣地,他們也沒法獲得充足的同步聲。因此,這些實驗者們彷彿想要把劣勢轉化為優勢,他們宣稱,這種部分地使用媒介的能力,代表了真實的電影藝術,因為這意味著純粹的視覺性。

不過,他們對自己意識狀態的視覺探索(通常還暗含著對社會的抗議)變得沉悶無聊,觀眾們的思維就會開始遊離。雖然這種注意力的喪失,可以被解釋為一種全新的觀看體驗,這甚至也可以是電影本身的目的,但是,我們觀看一部電影的慾望並沒有得到滿足。(當然,有一些年輕的電影導演,對我們慣常認為的那種電影並不感興趣,他們對那些類似繪畫或音樂的影像藝術媒介更感興趣,對於這樣的作品,必須用不同的方式來觀看——我們不能期待看到故事的內容或是意義。)

如果他們只是從技術層面上解決聲音問題的話,可能他們還無法制作出令人滿意的電影,除非他們也解決了情節、結構、意義和關聯性等各種維度的問題。

只是依賴於欺騙性的半同步音軌,是無法找到問題的答案的,有許多年輕導演都是這麼做的。創作者完全可以通過簡單的方式,來讓自己的影像變得有趣一些——例如羅伯特·唐尼的《暴躁之肘》,在這部影片中,至少影像和聲音採取了同樣的風格。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暴躁之肘》(1966)

但是,這部影片與喬治·阿克塞爾羅德的《閣下愛鴨》和布萊克·愛德華茲的《異想天開大逃亡》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這樣的概念也不足以讓我們讚賞這些作為地下電影的作品。

徹底的諷刺總是投機取巧、易於操作的,真正困難的事情,是去製作一部真正探討某些東西的電影——而不是去愚弄你自己。肯尼思·安格在《天蠍星升起》中就做到了這一點。但是,很少有人像他一樣,去設計一個精彩的基本架構,去編排一個主題,或是作出一次探索世界的嘗試。

好萊塢對這些年輕人的運動感興趣嗎?如果它可以吸引顧客,好萊塢就會把它吃掉。例如,《野幫夥》已經把《天蠍星升起》用作食糧了。

美國電影不止是你知道的那些

《野幫夥》(1966)

在一場聚會中,商業世界與非商業世界的電影人齊聚一堂。一位好萊塢劇作家看著一位地下電影導演及其妻子走了進來,她穿著其中一種常見的導演妻子服裝:簡單的的粗麻布長裙,有著天然的棕色,帶著稻草人式的衣袖。

劇作家熱情地和她打著招呼,「我真的很喜歡的你的衣服,親愛的,」他說道,「我也曾經有過一條這樣的裙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