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是杭州的象徵,歷經千年都沒有改變……

它曾是杭州的象徵,歷經千年都沒有改變……

舊杭州城的城門遺址,總有明顯的痕跡。往往有一片開闊的空地,遠離民居,也有後來的“速成”建築。

它曾是杭州的象徵,歷經千年都沒有改變……

錢塘門建於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1)。“錢塘”的取名也有根基,說的是東漢郡議曹華信在此築錢塘湖,以防海水。錢塘湖就是西湖,白居易的《錢塘湖石記》說得分明。舊時的杭州城門,從隋朝的四座,到吳越國的十座,再到南宋的十三座,最後到明朝的十座。這杭州城就好比是一隻木桶,兩頭長長短短地變,中間粗粗細細地變,變了千年,一座錢塘門卻沒變,幾乎是杭州的象徵。

它曾是杭州的象徵,歷經千年都沒有改變……

古錢塘門遺址

有意思的是,杭州十大城門十條直街(或路),忘得最徹底的,也是錢塘門。為什麼?可能這裡曾是延續了250多年的旗營以及後來的監獄所在,致使錢塘門一帶少了街市,少了人氣的脈絡。如此悠久的歷史,就這麼淡出了杭州人的記憶,只剩下了一句“錢塘門外香籃兒”的杭諺,還有一個小車橋的概念。

有關“香籃兒”一說,只是借了杭州城這一佛地的光。杭州寺廟最集中、最具規模的地方,就是在錢塘門外。於是,城裡的人出去燒香,松木場下船的香客進城採買,一座錢塘門,一年中有大半的時間人流如織。

錢塘門外最熱鬧的香會位於松木場水岸通往昭慶寺的路上,店鋪林立,旗幡連綿。此外,就是昭慶寺到靈隱、天竺一路,也是川流不息,摩肩接踵。明代張岱的《陶庵夢憶》說到“無日不市”的昭慶寺香會,有如下描些:“殿中邊甬道上下,池左右,山門內外,有屋則攤,無屋則廠(臨時搭的露天棚),廠外有柵,柵外有攤,節節寸寸。”以致“岸無留船,寓無留客,肆無留釀。”

這一盛景一直延續到民國初期,當年住在錢塘門附近的李叔同先生也提到過這次“春秋兩季的香會”。說起李叔同那曲悽迷陰柔的《送別》,有一種說法是此曲是在錢塘門外構思的。“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歌曲寫於1914至1915年間,這段時間正是先生自述“住在錢塘門附近”的日子。那一年,先生“久為失眠所困”,“常常一個人踱到景春園(今湖畔居一帶)樓上,品一壺炒青,憑欄遠眺”。夕陽西下,離愁別緒百感交集,思緒極度亢奮。“十里明湖一葉舟,城南煙月水西樓;幾許秋容嬌欲流,隔著垂楊柳。”先生的這一《悲秋》,與《送別》一脈相承。

它曾是杭州的象徵,歷經千年都沒有改變……

錢塘門外(老照片)

錢塘門被重提是在日軍佔領期間。城內的日軍以舊城垣為據,死守十個城門的口子。那時的錢塘門,早已無門可守。日軍在今湖畔居附近的路口架起鐵蒺藜,進出錢塘門關卡,就連祖輩在此的船民,都要定期打通行證。平民百姓進出卡子,一不小心就遭拳打腳踢,東西扣了,人就送進不遠處的監牢。想來,城門與卡子,給人的記憶,總是以痛苦為多,這些許是這座城門被忘記的原因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