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是一場罕見的消耗戰,那秦國為什麼非要打這場仗呢?

文/會喊666的文哥

在這裡先來分析一下戰國七雄的格局。

秦國方面。經秦惠文王、秦武王多年經營,秦國已經據有關中隴蜀之全部,具備向東兵出中原的能力。秦昭襄王時期,在位五十六年,其五十三年都在與戰國其他六雄征戰。此時逐鹿中原,吞併六國的戰略目標基本形成,並不斷蠶食其它六國國土。


長平之戰是一場罕見的消耗戰,那秦國為什麼非要打這場仗呢?


齊國、燕國方面。長平之戰前,蘇秦這個大忽悠,受燕王所託,潛入齊國,勸說齊閔王攻宋。齊王在三次用兵之後,終於拿下宋國。但是其他幾國看到齊國滅宋,也隱約看到了自己也有可能被齊國滅國的下場。齊國得一國,而使其他六國為敵,不得不說是一大敗筆。此後,秦、魏、韓、趙、楚聯軍攻齊,齊軍大敗。燕國傾全國之兵攻齊,幾致齊國滅國。此後,田單復齊國。至此,齊國國力大衰,六國唯一可以與強秦較量的齊國自此沒落。齊國和燕國由於世世代代互相攻伐,互視對方為虎狼,此二國已無暇顧及其他諸國。


長平之戰是一場罕見的消耗戰,那秦國為什麼非要打這場仗呢?


楚國方面。秦昭襄王通過澠池之會穩住趙王,集中主要兵力,由白起、司馬錯等將領攻楚。並攻取了楚國都城郢都,燒其先王陵墓,迫使楚國將國都北移至陳。此時,楚國受到重大的軍事打擊,雖然其國得以留存,但經此一戰,楚國再也沒有與秦國爭雄的能力。


長平之戰是一場罕見的消耗戰,那秦國為什麼非要打這場仗呢?


趙魏韓三國方面。三家分晉,成為戰國七雄中的三位。由於三國同出一家,在戰國早期,三家尚能同進同出,有外敵侵略,三家互為幫襯,形成同盟共同抵擋外敵。但是到了趙惠文王時期,由於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趙國軍事發展得很強大,在趙惠文王時期,趙國不斷攻打魏國、韓國,蠶食兩國土地。自此,趙國與韓魏兩國產生離隙。而秦國連續四年攻韓魏,斬殺敵國20餘萬,嚴重削弱了韓魏的有生力量,韓魏此時聞秦色變,亦不敢主動用兵於秦。而趙國未償出兵相助,趙國與其他兩國關係日漸疏遠。


長平之戰是一場罕見的消耗戰,那秦國為什麼非要打這場仗呢?


長平之戰初期,秦國先打韓國,韓國軍事水平本身就差,經秦國打擊,只有上黨之地求和。而趙國接管上黨後,直接與秦國衝突。在接連受挫之後,趙孝成王沒有努力促成魏楚合縱抗秦,而是選擇與秦國講和,並派使臣出使秦國。秦國在接待使臣上大做文章,高規格接待,高調宣傳,使本來準備出兵救趙的魏、楚、齊以為秦趙將會和好,此時出兵反而會惹禍上身。於是各國持觀望態度。


長平之戰是一場罕見的消耗戰,那秦國為什麼非要打這場仗呢?


秦國一邊加緊攻打上黨,一邊通過高規格接待趙國求和使臣,以此來迷惑各國。但秦國與趙國打上持久戰的時候,其實當時各國也都在打小算盤。秦國勢強,趙國軍事力量也不弱,這兩個國家打三年還不夠,要是能打上十年才好呢。到時候無論誰勝誰負,這兩個國家都已經消耗的差不多了,其餘幾國便可以趁虛而入。所以,哪個國家都不願打破秦趙兩國的平衡,希望他們鬥個魚死網破。趙國之所以派使者去秦國求和,估計也考慮到這個因素。而後來事實證明,趙國在拉鋸戰中,國家物質供給及財力方面的弱勢要遠遠大於軍事方面。


長平之戰是一場罕見的消耗戰,那秦國為什麼非要打這場仗呢?


秦國何嘗不知消耗戰對一個國家的損傷呢?但秦國不惜一切代價一定要拿下這場戰爭,主要原因有四個。

其一,秦國東向兼併主要要幹掉楚、趙、韓三個國家。楚國之前已經打殘,不足為患,先留著,滅了他只是個時間問題。隨著多年征戰,韓國和魏國軍兵已被秦國打怕了,韓魏軍隊已經沒有和秦軍作戰的信心和能力了。存在的障礙只剩下趙國。 當時秦國以外的國家,秦軍只在和趙國對抗中吃過敗仗。秦軍在對趙國用兵時基本上互有勝負。在秦國統一六國的道路上,只有趙國還有著抗衡的能力。如果秦國的格局不是整個天下,估計也不會和趙國打這場消耗戰。但是,秦國的目標是明確的,就是把趙國也打殘,在秦國想滅掉他的時候就能滅掉。所以,秦國必須要打這場仗。

其二,機會難得。之前秦國和趙國戰鬥,基本上趙國都能找到幫手合縱抗秦。秦國雖然有實力,但是一國單挑兩國或三國,也是沒有勝算的。如果陷入多線作戰,對秦國沒有任何好處。但這次,燕齊兩國互相牽制,楚國無力西顧,趙魏多年互戰,兩國敵意甚濃,韓國自身難保,而趙國在外交上屢屢犯錯,導致無人救助趙國。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一個秦國終於可以單挑趙國的機會。所以秦國必須打這場仗。

其三,上黨之地戰略位置重要,佔的此地便可佔據優勢地形,俯瞰中原。在秦國的戰略上,上黨這個地方十分重要,必須拿下來,所以這場仗必須打。

其四。上黨本是韓國要獻給秦國的,但是趙國插手捷足先登,這讓戰國後期的老大秦國面子上很不好看,如果此地不爭,何以做老大,所以秦國必須打這場仗。


長平之戰是一場罕見的消耗戰,那秦國為什麼非要打這場仗呢?


抓住時機,把握機會,秦國必須要打這場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