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為什麼殺白起,卻放過范雎?'

"

長平之戰結束後,白起請求乘勝追擊趙國,秦昭襄王卻聽從范雎的意見,下令秦軍回國休整。

一年後,秦趙兩國和談失敗,秦昭襄王再次發兵征討趙國,可是白起卻拒絕出征。

這讓秦昭襄王極為不爽,在范雎的慫恿下,白起被秦王賜死。

《史記》有記載,“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

白起去世後,范雎推薦鄭安平出戰趙國,結果他卻率領兩萬精兵投降了,而秦昭襄王卻沒有殺范雎。

秦國一向法度嚴明,白起因為拒絕秦昭襄王的命令而被賜死,為什麼放過數次犯錯的范雎?

"

長平之戰結束後,白起請求乘勝追擊趙國,秦昭襄王卻聽從范雎的意見,下令秦軍回國休整。

一年後,秦趙兩國和談失敗,秦昭襄王再次發兵征討趙國,可是白起卻拒絕出征。

這讓秦昭襄王極為不爽,在范雎的慫恿下,白起被秦王賜死。

《史記》有記載,“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

白起去世後,范雎推薦鄭安平出戰趙國,結果他卻率領兩萬精兵投降了,而秦昭襄王卻沒有殺范雎。

秦國一向法度嚴明,白起因為拒絕秦昭襄王的命令而被賜死,為什麼放過數次犯錯的范雎?

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為什麼殺白起,卻放過范雎?

在許多人看來,如果不是范雎慫恿秦昭襄王,白起可能就不會死,邯鄲保衛戰的結局又會不同,秦滅六國或許會提前。

秦昭襄王之所以這樣做,原因很簡單,範睢並沒有錯誤,不需要處罰他。

當時七國的關係非常複雜,兩國之間有時是盟友,有時又是敵人,沒有人情只有利益。

如果秦國是虎,趙國就是狼,長平之戰,這兩個軍事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對砍,對於其他五國來說,是一件喜聞樂見的事情。

"

長平之戰結束後,白起請求乘勝追擊趙國,秦昭襄王卻聽從范雎的意見,下令秦軍回國休整。

一年後,秦趙兩國和談失敗,秦昭襄王再次發兵征討趙國,可是白起卻拒絕出征。

這讓秦昭襄王極為不爽,在范雎的慫恿下,白起被秦王賜死。

《史記》有記載,“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

白起去世後,范雎推薦鄭安平出戰趙國,結果他卻率領兩萬精兵投降了,而秦昭襄王卻沒有殺范雎。

秦國一向法度嚴明,白起因為拒絕秦昭襄王的命令而被賜死,為什麼放過數次犯錯的范雎?

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為什麼殺白起,卻放過范雎?

在許多人看來,如果不是范雎慫恿秦昭襄王,白起可能就不會死,邯鄲保衛戰的結局又會不同,秦滅六國或許會提前。

秦昭襄王之所以這樣做,原因很簡單,範睢並沒有錯誤,不需要處罰他。

當時七國的關係非常複雜,兩國之間有時是盟友,有時又是敵人,沒有人情只有利益。

如果秦國是虎,趙國就是狼,長平之戰,這兩個軍事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對砍,對於其他五國來說,是一件喜聞樂見的事情。

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為什麼殺白起,卻放過范雎?

長平之戰中,秦趙兩國都不能徹底地消滅對方,趙國實力弱,不可能滅秦。

但是,秦國也無法滅趙國,因為其他五國在旁虎視眈眈,一旦秦軍有異常舉動,必然會介入戰場。

這一點,在秦滅六國之戰中表現得更明顯。

在統一之戰中,軍事上採用範睢的遠交近攻的戰略,先近後遠,各個擊破;政治上破除合縱,採用“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

因此,秦軍想要滅趙國,必然會在其他國家的監視下完成。

"

長平之戰結束後,白起請求乘勝追擊趙國,秦昭襄王卻聽從范雎的意見,下令秦軍回國休整。

一年後,秦趙兩國和談失敗,秦昭襄王再次發兵征討趙國,可是白起卻拒絕出征。

這讓秦昭襄王極為不爽,在范雎的慫恿下,白起被秦王賜死。

《史記》有記載,“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

白起去世後,范雎推薦鄭安平出戰趙國,結果他卻率領兩萬精兵投降了,而秦昭襄王卻沒有殺范雎。

秦國一向法度嚴明,白起因為拒絕秦昭襄王的命令而被賜死,為什麼放過數次犯錯的范雎?

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為什麼殺白起,卻放過范雎?

在許多人看來,如果不是范雎慫恿秦昭襄王,白起可能就不會死,邯鄲保衛戰的結局又會不同,秦滅六國或許會提前。

秦昭襄王之所以這樣做,原因很簡單,範睢並沒有錯誤,不需要處罰他。

當時七國的關係非常複雜,兩國之間有時是盟友,有時又是敵人,沒有人情只有利益。

如果秦國是虎,趙國就是狼,長平之戰,這兩個軍事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對砍,對於其他五國來說,是一件喜聞樂見的事情。

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為什麼殺白起,卻放過范雎?

長平之戰中,秦趙兩國都不能徹底地消滅對方,趙國實力弱,不可能滅秦。

但是,秦國也無法滅趙國,因為其他五國在旁虎視眈眈,一旦秦軍有異常舉動,必然會介入戰場。

這一點,在秦滅六國之戰中表現得更明顯。

在統一之戰中,軍事上採用範睢的遠交近攻的戰略,先近後遠,各個擊破;政治上破除合縱,採用“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

因此,秦軍想要滅趙國,必然會在其他國家的監視下完成。

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為什麼殺白起,卻放過范雎?

既然如此,白起從前線返回秦國後,為什麼還有一部分秦軍在攻打太原?

《史記》有記載,“王齕攻皮牢,拔之;司馬梗定太原。”

之所以出現如此詭異的一幕,是因為秦國的外交失敗,當秦國全殲趙軍,魏、楚、齊、燕、韓依然不願意參與對趙國的瓜分。

也正因為五國一直按兵不動,秦軍也只能硬著頭皮繼續打下去。

這時候,范雎接受趙韓兩國的賄賂,說是嫉妒白起,其實只不過是掩飾秦國外交失敗的藉口,給秦昭襄王一個合理的臺階停戰而已。

"

長平之戰結束後,白起請求乘勝追擊趙國,秦昭襄王卻聽從范雎的意見,下令秦軍回國休整。

一年後,秦趙兩國和談失敗,秦昭襄王再次發兵征討趙國,可是白起卻拒絕出征。

這讓秦昭襄王極為不爽,在范雎的慫恿下,白起被秦王賜死。

《史記》有記載,“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

白起去世後,范雎推薦鄭安平出戰趙國,結果他卻率領兩萬精兵投降了,而秦昭襄王卻沒有殺范雎。

秦國一向法度嚴明,白起因為拒絕秦昭襄王的命令而被賜死,為什麼放過數次犯錯的范雎?

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為什麼殺白起,卻放過范雎?

在許多人看來,如果不是范雎慫恿秦昭襄王,白起可能就不會死,邯鄲保衛戰的結局又會不同,秦滅六國或許會提前。

秦昭襄王之所以這樣做,原因很簡單,範睢並沒有錯誤,不需要處罰他。

當時七國的關係非常複雜,兩國之間有時是盟友,有時又是敵人,沒有人情只有利益。

如果秦國是虎,趙國就是狼,長平之戰,這兩個軍事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對砍,對於其他五國來說,是一件喜聞樂見的事情。

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為什麼殺白起,卻放過范雎?

長平之戰中,秦趙兩國都不能徹底地消滅對方,趙國實力弱,不可能滅秦。

但是,秦國也無法滅趙國,因為其他五國在旁虎視眈眈,一旦秦軍有異常舉動,必然會介入戰場。

這一點,在秦滅六國之戰中表現得更明顯。

在統一之戰中,軍事上採用範睢的遠交近攻的戰略,先近後遠,各個擊破;政治上破除合縱,採用“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

因此,秦軍想要滅趙國,必然會在其他國家的監視下完成。

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為什麼殺白起,卻放過范雎?

既然如此,白起從前線返回秦國後,為什麼還有一部分秦軍在攻打太原?

《史記》有記載,“王齕攻皮牢,拔之;司馬梗定太原。”

之所以出現如此詭異的一幕,是因為秦國的外交失敗,當秦國全殲趙軍,魏、楚、齊、燕、韓依然不願意參與對趙國的瓜分。

也正因為五國一直按兵不動,秦軍也只能硬著頭皮繼續打下去。

這時候,范雎接受趙韓兩國的賄賂,說是嫉妒白起,其實只不過是掩飾秦國外交失敗的藉口,給秦昭襄王一個合理的臺階停戰而已。

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為什麼殺白起,卻放過范雎?

另一方面,還涉及到秦國內部的政治鬥爭,自商鞅變法以來,軍功集團的勢力逐漸強大。

從某種角度來說,他們是好戰分子,希望隨時都有戰爭發生,因為有了戰爭,才會有戰功加官封爵。

長平之戰後第一時間攻打邯鄲,這是以白起為代表的軍功集團的意見,由此可以看出,秦國的軍人集團和政治集團存在很大的分歧。

但是對於秦昭襄王來說,遠交近攻是秦國的外交戰略,征服固然重要,但是軍事行動必須服從政治。

"

長平之戰結束後,白起請求乘勝追擊趙國,秦昭襄王卻聽從范雎的意見,下令秦軍回國休整。

一年後,秦趙兩國和談失敗,秦昭襄王再次發兵征討趙國,可是白起卻拒絕出征。

這讓秦昭襄王極為不爽,在范雎的慫恿下,白起被秦王賜死。

《史記》有記載,“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

白起去世後,范雎推薦鄭安平出戰趙國,結果他卻率領兩萬精兵投降了,而秦昭襄王卻沒有殺范雎。

秦國一向法度嚴明,白起因為拒絕秦昭襄王的命令而被賜死,為什麼放過數次犯錯的范雎?

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為什麼殺白起,卻放過范雎?

在許多人看來,如果不是范雎慫恿秦昭襄王,白起可能就不會死,邯鄲保衛戰的結局又會不同,秦滅六國或許會提前。

秦昭襄王之所以這樣做,原因很簡單,範睢並沒有錯誤,不需要處罰他。

當時七國的關係非常複雜,兩國之間有時是盟友,有時又是敵人,沒有人情只有利益。

如果秦國是虎,趙國就是狼,長平之戰,這兩個軍事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對砍,對於其他五國來說,是一件喜聞樂見的事情。

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為什麼殺白起,卻放過范雎?

長平之戰中,秦趙兩國都不能徹底地消滅對方,趙國實力弱,不可能滅秦。

但是,秦國也無法滅趙國,因為其他五國在旁虎視眈眈,一旦秦軍有異常舉動,必然會介入戰場。

這一點,在秦滅六國之戰中表現得更明顯。

在統一之戰中,軍事上採用範睢的遠交近攻的戰略,先近後遠,各個擊破;政治上破除合縱,採用“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

因此,秦軍想要滅趙國,必然會在其他國家的監視下完成。

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為什麼殺白起,卻放過范雎?

既然如此,白起從前線返回秦國後,為什麼還有一部分秦軍在攻打太原?

《史記》有記載,“王齕攻皮牢,拔之;司馬梗定太原。”

之所以出現如此詭異的一幕,是因為秦國的外交失敗,當秦國全殲趙軍,魏、楚、齊、燕、韓依然不願意參與對趙國的瓜分。

也正因為五國一直按兵不動,秦軍也只能硬著頭皮繼續打下去。

這時候,范雎接受趙韓兩國的賄賂,說是嫉妒白起,其實只不過是掩飾秦國外交失敗的藉口,給秦昭襄王一個合理的臺階停戰而已。

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為什麼殺白起,卻放過范雎?

另一方面,還涉及到秦國內部的政治鬥爭,自商鞅變法以來,軍功集團的勢力逐漸強大。

從某種角度來說,他們是好戰分子,希望隨時都有戰爭發生,因為有了戰爭,才會有戰功加官封爵。

長平之戰後第一時間攻打邯鄲,這是以白起為代表的軍功集團的意見,由此可以看出,秦國的軍人集團和政治集團存在很大的分歧。

但是對於秦昭襄王來說,遠交近攻是秦國的外交戰略,征服固然重要,但是軍事行動必須服從政治。

長平之戰後,秦昭襄王為什麼殺白起,卻放過范雎?

白起之死,表面上看是因為多次反對秦昭襄王,引來君主的怨恨,背後主因還是政治鬥爭。

白起是秦國軍人的標誌性人物,代表著軍功集團,他一生大大小小數十場戰役,從未有過一敗,在軍中有很高的威望。

如此一個人,幾次三番地拒絕出征,讓秦昭襄王的顏面掃地,為了就是保護自己的名聲。

這麼在乎名聲,到底想幹什麼?要知道,秦昭襄王已經68歲了。

(參考文獻:《史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