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為何燕國兩次打趙國,都大敗而逃'

"

長平之戰,趙國損失了45萬主力大軍。燕國看到這種情況後,落井下石,趁火打劫。可是遺憾的是,他們連續發動了兩次對趙國的進攻,最後都失敗了。

"

長平之戰,趙國損失了45萬主力大軍。燕國看到這種情況後,落井下石,趁火打劫。可是遺憾的是,他們連續發動了兩次對趙國的進攻,最後都失敗了。

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為何燕國兩次打趙國,都大敗而逃

(長平之戰)

既然趙國已經不堪一擊了,燕國為什麼還打不贏趙國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燕國沒有抓住好時機。

秦國雖然在長平之戰上殺掉趙國45萬大軍,但是自身的損失也相當慘重。這使得他們不敢繼續發動進攻。同時,剛獲得的上黨也人心不穩。因此,秦國把軍隊撤回去,休養生息。這樣延續了整整一年的時候。

這一段時間,正該是燕國進攻趙國的好機會。可是他們並沒有在這時候發動最趙國的進攻。

一年以後,秦軍重整旗鼓,重新發動對趙國的進攻,圍攻邯鄲一年之久。這時候,也正該是燕國進攻趙國的時候。可是燕國並沒有這樣做。

燕國真正進攻趙國,是在長平之戰近10年之後的公元前251年。那時候,燕王派宰相慄腹去趙國,和趙國訂立友好謀略。慄腹回國後,就對燕王說,趙國經過長平之戰後,青壯都戰死了,孩子還沒有長起來,正是攻打趙國的好機會。於是燕王發動了對趙國的戰爭。

不知道這個慄腹是通過什麼做出這樣的判斷。如果在長平之戰後立刻發動進攻,這個話還是有道理的。都經過了10,年,那些在邯鄲之戰上都上過戰場的孩子,早就已經成長起來了,而且正是勇猛善戰的年紀,怎麼還說趙國的孩子沒長起來呢?

"

長平之戰,趙國損失了45萬主力大軍。燕國看到這種情況後,落井下石,趁火打劫。可是遺憾的是,他們連續發動了兩次對趙國的進攻,最後都失敗了。

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為何燕國兩次打趙國,都大敗而逃

(長平之戰)

既然趙國已經不堪一擊了,燕國為什麼還打不贏趙國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燕國沒有抓住好時機。

秦國雖然在長平之戰上殺掉趙國45萬大軍,但是自身的損失也相當慘重。這使得他們不敢繼續發動進攻。同時,剛獲得的上黨也人心不穩。因此,秦國把軍隊撤回去,休養生息。這樣延續了整整一年的時候。

這一段時間,正該是燕國進攻趙國的好機會。可是他們並沒有在這時候發動最趙國的進攻。

一年以後,秦軍重整旗鼓,重新發動對趙國的進攻,圍攻邯鄲一年之久。這時候,也正該是燕國進攻趙國的時候。可是燕國並沒有這樣做。

燕國真正進攻趙國,是在長平之戰近10年之後的公元前251年。那時候,燕王派宰相慄腹去趙國,和趙國訂立友好謀略。慄腹回國後,就對燕王說,趙國經過長平之戰後,青壯都戰死了,孩子還沒有長起來,正是攻打趙國的好機會。於是燕王發動了對趙國的戰爭。

不知道這個慄腹是通過什麼做出這樣的判斷。如果在長平之戰後立刻發動進攻,這個話還是有道理的。都經過了10,年,那些在邯鄲之戰上都上過戰場的孩子,早就已經成長起來了,而且正是勇猛善戰的年紀,怎麼還說趙國的孩子沒長起來呢?

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為何燕國兩次打趙國,都大敗而逃

(廉頗劇照)

二、趙國有廉頗、李牧這樣的名將。

趙國雖然經歷了長平之戰,元氣大傷,軍隊的戰鬥能力大大減弱。但是因為有廉頗、李牧、龐煖這樣的大將,因此,趙軍的戰鬥能力其實一直不弱。

當燕國在公元前251年第一次攻打趙國的時候,就是廉頗率軍和燕軍對抗。這一戰,廉頗打敗並斬殺慄腹,又一直打到燕國的都城,把燕國的都城包圍起來。最後還是燕王派使者求和,廉頗才取消了對燕國都城的包圍。

第二次是在公元前243年,由於廉頗遭猜忌被逼走,燕王認為有利可圖,於是又一次進攻趙國。這時候,龐煖接過了趙軍統帥的重擔,打敗了燕國輕敵的劇辛。接著,李牧又參與夾攻燕軍,因此燕軍慘敗,前後損失了兩萬人,從此,再也沒有能力再和趙國對抗了。

三、趙國軍隊的精神強大。

趙軍無疑是戰國末期,除秦國以外,最為強大堅韌的軍隊。雖然他們在長平之戰上敗給了秦軍,元氣大傷。但是,新的一代趙軍,在經歷了邯鄲之戰的磨礪後,雖然人數上比不過之前的趙軍,但是在精神力量上,絲毫不亞於之前的趙軍。

而正是因為有這樣強大的精神力量,他們在長平之戰後,竟然出現了短暫的中興。他們不但兩次打敗燕國,還在廉頗的帶領下,奪取了魏國的繁陽。接著蒙驁率十萬大軍攻趙,趙國龐煖率軍抵抗。這一戰,趙軍打敗秦軍,射死蒙驁,斬殺秦軍三萬人。再接著,秦國的桓齮又率大軍攻打趙國。李牧率軍與秦國一戰,全殲秦軍十萬人。

趙軍連續兩次打敗秦軍,由此可見,趙軍有多麼強大的精神力量。

"

長平之戰,趙國損失了45萬主力大軍。燕國看到這種情況後,落井下石,趁火打劫。可是遺憾的是,他們連續發動了兩次對趙國的進攻,最後都失敗了。

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為何燕國兩次打趙國,都大敗而逃

(長平之戰)

既然趙國已經不堪一擊了,燕國為什麼還打不贏趙國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燕國沒有抓住好時機。

秦國雖然在長平之戰上殺掉趙國45萬大軍,但是自身的損失也相當慘重。這使得他們不敢繼續發動進攻。同時,剛獲得的上黨也人心不穩。因此,秦國把軍隊撤回去,休養生息。這樣延續了整整一年的時候。

這一段時間,正該是燕國進攻趙國的好機會。可是他們並沒有在這時候發動最趙國的進攻。

一年以後,秦軍重整旗鼓,重新發動對趙國的進攻,圍攻邯鄲一年之久。這時候,也正該是燕國進攻趙國的時候。可是燕國並沒有這樣做。

燕國真正進攻趙國,是在長平之戰近10年之後的公元前251年。那時候,燕王派宰相慄腹去趙國,和趙國訂立友好謀略。慄腹回國後,就對燕王說,趙國經過長平之戰後,青壯都戰死了,孩子還沒有長起來,正是攻打趙國的好機會。於是燕王發動了對趙國的戰爭。

不知道這個慄腹是通過什麼做出這樣的判斷。如果在長平之戰後立刻發動進攻,這個話還是有道理的。都經過了10,年,那些在邯鄲之戰上都上過戰場的孩子,早就已經成長起來了,而且正是勇猛善戰的年紀,怎麼還說趙國的孩子沒長起來呢?

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為何燕國兩次打趙國,都大敗而逃

(廉頗劇照)

二、趙國有廉頗、李牧這樣的名將。

趙國雖然經歷了長平之戰,元氣大傷,軍隊的戰鬥能力大大減弱。但是因為有廉頗、李牧、龐煖這樣的大將,因此,趙軍的戰鬥能力其實一直不弱。

當燕國在公元前251年第一次攻打趙國的時候,就是廉頗率軍和燕軍對抗。這一戰,廉頗打敗並斬殺慄腹,又一直打到燕國的都城,把燕國的都城包圍起來。最後還是燕王派使者求和,廉頗才取消了對燕國都城的包圍。

第二次是在公元前243年,由於廉頗遭猜忌被逼走,燕王認為有利可圖,於是又一次進攻趙國。這時候,龐煖接過了趙軍統帥的重擔,打敗了燕國輕敵的劇辛。接著,李牧又參與夾攻燕軍,因此燕軍慘敗,前後損失了兩萬人,從此,再也沒有能力再和趙國對抗了。

三、趙國軍隊的精神強大。

趙軍無疑是戰國末期,除秦國以外,最為強大堅韌的軍隊。雖然他們在長平之戰上敗給了秦軍,元氣大傷。但是,新的一代趙軍,在經歷了邯鄲之戰的磨礪後,雖然人數上比不過之前的趙軍,但是在精神力量上,絲毫不亞於之前的趙軍。

而正是因為有這樣強大的精神力量,他們在長平之戰後,竟然出現了短暫的中興。他們不但兩次打敗燕國,還在廉頗的帶領下,奪取了魏國的繁陽。接著蒙驁率十萬大軍攻趙,趙國龐煖率軍抵抗。這一戰,趙軍打敗秦軍,射死蒙驁,斬殺秦軍三萬人。再接著,秦國的桓齮又率大軍攻打趙國。李牧率軍與秦國一戰,全殲秦軍十萬人。

趙軍連續兩次打敗秦軍,由此可見,趙軍有多麼強大的精神力量。

長平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為何燕國兩次打趙國,都大敗而逃

(李牧劇照)

四、燕國後期政治刀法混亂。

說燕國後期政治的刀法混亂,除了兩次在不恰當的時期發動與趙國的戰爭外,還有就是他們對待秦國的做法。特別是燕太子丹派荊軻刺秦王,不但沒有成功,而且還把燕國推到了火線上。話說回來,就算荊軻刺秦王成功了,其實也沒有什麼用。秦國從秦孝公開始後的歷代君王,都一直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就算秦王嬴政被殺,還有其他人站出來,對秦國整體也沒有什麼影響。

燕國的統治者也顯得很平庸。從前面慄腹在不恰當的時候發動對趙國的戰爭,以及劇辛率領燕軍打趙軍的時候,驕傲自滿,就可以看出,燕國無論君臣,都不出色。由此可見,他們打不過趙國,也是情理之中的。

(參考資料:《史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