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道德經》的理解(二十五)

國學 故事 宗玉華 2017-04-06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以上是道德經第八章的原文。此章與第七章有異曲同之妙,都是說不要爭先恐後,都是說不要自私自利。第七章說只有不自私的人,其自身生存的空間才會存在。本章說不爭一已之私利的人才不會招來麻煩。本章與第七章一樣,明白意思容易,真正理解清楚確並不簡單。 "上善若水″。本章開篇第一句,過去一直把這句話理解為對水的讚揚,實際是個錯誤。這句話是用水作為例子來說明上善,也就是用水來為上善下一個定義,告訴人們什麼是上善。說到上善,那一定會有中善和下善。中善和下善各是什麼樣子,本章沒有提及,不知道後面會不會有,反正一定是沒上善的好了。上善是什麼樣子呢?跟水差不多,有兩條特點。一條特點是"利萬物而不爭″,也就是對誰都好,到處做好事,就象雷鋒那樣,而且做了好事還不要表揚,不求任何回報。另一條是"處眾人之所惡″。這句話很多地方都解釋為水處於低位,這是錯誤的,因為本章說的是上善,不是說水。此處的處應該是處理的處,也就是"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處。"處眾人之所惡″就是處理眾人所不願意處理的事。說白了,就是別人不願乾的活他幹。這兩條,做好事還不求回報,別人不肯做的事他去做,這就是上善的標準。所以上善差不多就是道了(故幾於道)。理解本章的重點是上善而不是水,水只是用來說明上善的一個舉例而已。相當於賦比興中的比的手法。做好事而不求回報相當於無,別人不願做的去做相當於有,無和有的集合便是玄,玄便是道,於是故幾於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