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道樓觀臺

國學 老子 孔子 尹喜 東方散文 2017-05-07

問道樓觀臺

樓觀臺是老子當年的說經之地。相傳周康王時,天文星象學家尹喜為函谷關關令,於終南山中結草為樓,每日登草樓觀星望氣。一日忽見紫氣東來,吉星西行,他預感必有聖人經過此關,於是守候關中。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雲衣,騎青牛而至,原來是老子西遊入秦。尹喜忙把老子請到樓觀,執弟子禮,請其講經著書。老子在樓南的高崗上為尹喜講授《道德經》五千言,然後飄然而去。傳說今天樓觀臺的說經臺就是當年老子講經之處。

一進山門抬頭就望見三個燙金大字“說經臺”,乃長安畫派主要創始人石魯手書。進得門內有一整面牆壁是用瓷片砌成,內容是孔子問禮於老子。孔子問禮於老子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之所以說它是大事是因為孔子問禮於老子其實是兩種文化——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一次對話。關於這次對話《史記》是這樣記載的: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由司馬遷的記載我們不難看出孔子與老子的這次對話其實是不愉快的,是“道不同,不相為謀”。這與其說是兩種學說的不同,不如說是兩種人生觀的根本對立。孔子少時貧賤,一心入仕;老子做過周守藏室之史,博覽群書,深諳興衰存亡之道,故能清虛自守,無為而治。

說經臺前院,有兩個對峙的小亭,八卦懸頂,兩亭下豎立石碑一通,碑上刻的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隸書“上善池”三字,取意《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亭側有一石砌小池,池水清洌,終年不涸。說經臺雖說由前院、老山門、碑廊、靈官殿、老子祠、鬥姥殿、修道院、救苦殿等八部分組成。但在我看來,八部之中除老子祠外,其餘皆不足觀。老子祠三字系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所題。老子祠大門內東西兩側立有兩組道德經碑石,頗值一提。東側一組為唐代楷書鐫刻的“樓觀正本《道德經》”;西側一組為元朝高文舉古篆書(梅花篆字)“古老子”,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除此外,說經臺另有樓、堂、閣計146間;金石文物60多件;名人字畫三十餘幅。其中有唐武德年間歐陽詢書《大唐宗聖觀記》碑,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書“第一山”碑等珍貴文物。

問道樓觀臺

立於說經臺上,舉目北望,八百里秦川盡收眼底。遂想起蘇軾的那首《授經臺》:“劍舞有人通草聖,海山無事化琴工。此臺一覽秦川小,不待傳經意已空。”世人言:不學道,不足以處世。不識道,不足以經商。不得道,不足以為官。那麼什麼又是“道”呢?“道”是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老子》全書八十一章,直接論及“道”的就有三十七章,“道”字先後出現了七十四次。“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第一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老子》第二十一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在老子看來,道,是無象不包,無形不顯,無景不呈,無色不備。

走下說經臺,便到宗聖宮。宗聖宮位於說經臺北一公里處,原為尹喜觀星望氣的草樓觀遺址。唐武德三年(620年),高祖李淵親至樓觀拜謁老子,詔改樓觀為“宗聖觀”。宗聖宮內建有三清殿、文始殿、紫雲樓三座樓殿。院內有很多充滿禪機的楹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玄音高遠華嶽接天,大道澄明川流歸海”;“俯仰天地遊目騁懷信可樂也,感悟古今臨風暢詠豈不快哉;地鄰太乙須知在上有仙都,門對終南莫向此中求捷徑”……宗聖宮內有古樹名木數十棵,尤其是傳說的周代所植直徑三米的古銀杏樹以及系牛柏、三鷹柏等10棵古柏樹,其中古銀杏樹相傳為老子手栽植。

英國科學家李約瑟曾說:“中國人的特性中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都來自道家的傳統。中國如果沒有道家,就像一棵大樹沒有根一樣。”同樣魯迅先生也說過:“中國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讀史,有許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記得樓觀臺有一巨石上刻:“老子天下第一”。想想的確如此,有了老子思想,中華文化不僅增加了廣度、深度,而且也增加了韌性。

問道樓觀臺

作者簡介

問道樓觀臺

史飛翔,文化學者、散文作家。中國作協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傳記文學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咸陽師範學院兼職教授、文學與傳播學院“陝西當代文藝批評研究中心”研究員。寶雞文理學院陝西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陝西省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特邀研究員。陝西省首批重點扶持的一百名青年文學藝術家。陝西省“百優人才”。陝西省傳記文學學會副會長,陝西省吳宓研究會副會長;陝西省散文學會祕書長、文藝評論委員會主任。長期致力於文化、人物研究與寫作,文章在各種紙媒及互聯網上廣為流傳,深受讀者喜愛,有多篇文章入選大中小學教材、語文試題及各種權威選本。已出版暢銷書《民國大先生》《追影:真名士自風流》《歷史的面孔》等15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