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修行”淺論“儒釋道”之——儒

國學 孔子 文化 杜沛桐 2017-04-18

孔子、佛陀、老子,雖倡三教,說自家之言,但歸結修證之路,其理一如。光談本體差別,無實質意義,須從“修行”(踐行)來談,其本體思想才落實處,不負孔子、佛陀、老子之慈悲救世之心。常人所言“修行”,即修證自己行為。實屬基本認識,非本質。定義“修行”:透過現象看本質,超越宇宙萬象,體悟到萬物隱含的永恆不變的宇宙本質。天生萬物,萬物皆具天性。“天”無私養育萬物,即是善良,人作為天下之生命體,也應善良。人之所以不善,源於後天習氣汙染。根除習氣,掃除障礙,善良本性自然顯現。孔子認為,天地之仁心,在人身上即孝心,無人不愛父母,由愛父母之“孝”推及愛自己兄弟之“悌”;再把“孝”推至社會之無血緣關係之垂直情感“忠”;同樣,把“悌”擴張出去,推至社會之無血緣關係之平行情感“信”。

“孝悌”情感:解決好了家庭內部關係;

“忠信”情感:解決好了家庭外部關係;

“孝悌、忠信”涵括了一切社會關係之良好次序。

具體修行方法論:天生萬物,(天地之心是仁)→“仁”在人,即“愛人”→基本即愛父母“孝”→愛父母之愛的兄弟姐妹“悌”→泛及一切社會之“忠信”。遵從“天道、地道、人道”,時刻踐行“孝悌忠信”,即可達到“天人合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當以厚德載物”:天道運行自強不息,作為天之生命體,君子也應該自強不息;天地無私包容養育萬物,作為天地生命體,君子也應該厚德載物)之境界。孔孟朱王,闡述有同異,其本歸一。提倡“體用合一”,不可偏頗一方,有與無、因與果、知與行、形而上與形而下、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方可修行有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