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民血腸很有名哦,很多人都慕名前往品嚐。

"

新民血腸很有名哦,很多人都慕名前往品嚐。

走進瀋陽之新民市

一、基本情況

新民市是遼寧省瀋陽市所轄的縣級市,位於遼寧省中部,瀋陽市西部,區域面積3318平方公里,人口70萬。轄24個鄉鎮(20個鎮、4個鄉)、5個街道、335個行政村、34個社區,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新民經濟開發區)。歷史淵源:新民境內高臺子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測定,早在6000年前、新民地區就有人類活動。戰國和秦時期,在新民地區設遼東郡;遼金時期設遼濱縣;1813年,設新民廳;1902年改新民府;1913年設置新民縣;1993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新民市。交通區位:新民處於瀋陽半小時經濟圈內,最近點胡臺新城距瀋陽市區僅9公里,是瀋陽經濟區沈阜城際連接帶的起點,境內有沈通、遼寧中部環線兩條高速公路,102、304、101等6條國省級公路,京哈、高新兩條鐵路;京沈客專、蒙遼客專在新民交會設立新民北站,目前正在建設,預計2018年年底瀋陽至承德段通車試運營。資源稟賦:新民境內有遼河、柳河、蒲河等6條河流,地下水資源量5.47億立方米,城市日供水能力10萬噸;森林覆蓋率達20%,林木總蓄積量為231萬立方米;地下有儲量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及溫泉資源,興隆堡鎮是遼河油田主產區瀋陽採油廠所在地,是北方最大的高凝油生產基地。以興隆堡為重點的蒲河沿線興隆堡、法哈牛、張屯等750平方公里範圍內蘊藏著大量的優質溫泉資源。先後榮獲全國企業創業環境最佳城市、國家農業標準化示範區、中國最具投資價值旅遊名城、中國綠色名縣、國家級生態縣(市)等榮譽稱號。2015年被國家發改委等11部委確定為全國第二批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城市;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綜合改革工作被評為“2015中國改革十大案例”。2016年被確定為全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市、國家新型城鎮化標準化試點市。

全市人口總數670,000人。男女性別比104.26。平均人口密度:209.9人/平方公里,其中城區人口密度:2541人/平方公里。

全市共有18個少數民族。漢族人口占92.5%;滿族、蒙古族、回族、錫伯族、朝鮮族人口較多,分別佔少數民族人口的66.77%、17.98%、8.04%、7.64%、5.24%;彝族、壯族、苗族、維吾爾族、藏族、布依族、達翰爾族、白族、土家族、鄂溫克族、傣族、土族和羌族13個民族佔少數民族人口的0.33% 。

全市鄉村和農業人口比重大。鄉村人口占77.58%,其中農業人口占80.71%;城鎮人口中,城區人口占常住人口的14.85%。

全市6歲及6歲以上人口受教育率達94.76%。其中,接受大學專科及以上教育的佔1.9%;接受中專和高中教育的佔8.9%;接受初中教育的佔45.8% 。

全市人口就業率為86.8%。其中,農業從業人員佔就業人口的79.77%;第二產業從業人員佔就業人口的4.91%;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佔就業人口的15.32%。

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一)新常態下致力新作為,經濟發展穩中有進

2018年,我們始終堅持經濟工作項目化、項目推進責任化、責任落實具體化,通過擴大有效投資,鞏固“穩”的基礎、積蓄“進”的力量。一年來,我們致力狠抓項目建設、狠抓產業升級、狠抓改革創新、狠抓鄉村振興、狠抓民生改善,較好地完成了市六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任務目標。預計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4%;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實現10.95億元,增長5%;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16624元,增長7.5%。

(二)堅持“項目為王”新突破,項目建設成效凸顯

項目招商成果顯著。成立了市政府招商服務中心和生物醫藥產業園,完善了項目異地擺放和招商獎勵政策,多措並舉、全員招商,簽約項目總數35個,總投資252.7億元,其中億元以上項目18個,全市超億元項目累計達50個。新引進投資20億元以上項目3個,分別是總投資32億元的新希望農業全產業鏈項目,總投資24.7億元的玖龍紙業二期項目及總投資21億元的韻達快遞物流中心項目。投資5億元的林特醫藥項目實現當年簽約、當年開工建設、當年主體完工。實行重大項目市領導包保、掛圖作戰,加大三爭取力度,全力以赴做好項目服務保障,在全市掀起了新一輪項目建設熱潮。全市500萬元以上項目達91個,2018年完成投資52.48億元。總投資120億元的中核集團風電項目已經完成前期準備工作,66個點位已完成土地調規。力邦製藥、遼寧眾盟等項目順利開工建設。

(三)聚焦“四化”融合新實踐,轉型升級步伐加快

現代農業層次提升。全市糧食總產量達到20.1億斤,蔬菜及經濟作物播種面積69.2萬畝,設施農業24.32萬畝,設施蔬菜產量達84萬噸。主要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5%,水稻生產實現全程機械化。改造中低產田4萬畝。新增家庭農場3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69家。漁業、畜牧業發展態勢良好,動物防疫工作紮實開展。完成造林6.28萬畝。公主屯雞蛋獲批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新農寒富蘋果、柳河溝香瓜獲批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2018年中國國際商標品牌節,新民市被中華商標協會授予品牌“貢獻獎”。335個村的土地確權頒證登記工作完成了權屬調查,全市土地流轉面積達94.9萬畝。

工業經濟擴量提質。造紙包印、醫藥、農產品深加工三大支柱產業拉動經濟效應增強。三九藥業、福來食品等重點工業企業運行態勢良好。9個項目被列入瀋陽市技術改造三年滾動項目,預計完成投資8.4億元。引進三九新五代頭孢、四川好醫生北方基地總部等一批重大醫藥項目;遼寧億邦製藥研發質檢中心落成使用;汽車零部件產業園一期已具備項目落地條件。宏冠塑料成功在遼寧股權交易中心科技板掛牌。大力發展“飛地經濟”,與皇姑區達成飛地經濟合作協議。全市新增規上企業7家,規上企業總數達69家。

服務業發展態勢良好。以“互聯網+”模式助推傳統商貿業向新業態、新模式轉變。信昌糧貿網上年銷售額超10億元。生產性服務業日益壯大,以萬隆華興、康迪醫藥等物流公司為代表的物流業迅速發展。生活性服務業多元發展,深入開展“休閒+”,鄉村休閒遊有效拉動經濟增長,成功舉辦荷花節、國際馬術耐力賽、蘋果節、西瓜節、冰雪溫泉節等節慶旅遊活動。恆眾歐亞非溫泉水世界項目即將竣工。旅遊業保持穩定增長,全年預計接待遊客240萬人次,旅遊業收入5.6億元。

(四)深化改革實現新進展,跨越動力有效集聚

供給側改革持續推進。完成12戶“殭屍企業”處置工作,編制了6戶廠辦大集體的企業職工安置方案,全面取締地條鋼生產企業;採取貨幣化安置等方式,完成棚戶區改造1502套;規範債務管理,化解政府債務2.34億元,堅持市場化、法治化推動企業債務風險處置;推進小微企業應收賬款融資試點工作;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三九醫藥等5家企業被認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全年調減玉米種植面積2萬畝。國家級試點有力推進。深入推進國家新型城鎮化、農村產業融合兩個國家級試點,成功獲批瀋陽新民省級農業科技園區。興隆堡健康養生養老小鎮成功獲批省級特色鄉鎮,前當堡荷花魚鄉小鎮、梁山西瓜小鎮被列入省級特色鄉鎮培育名單。行政體制改革統籌推進。國地稅合併掛牌,事業單位改革基本完成。“多規合一”改革全面實施。開發區綜合改革正式啟動,按照“開發區+園區”模式組建了生物醫藥產業園;農村產權綜合交易服務中心完成籌建;鄉鎮財政體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全市設立24個鄉鎮國庫並正式運行。

(五)彰顯城鄉建設新品質,統籌推進協調發展

城鄉環境整治有序推進。著力開展102、304國道及城區主幹道兩側環境衛生、道路兩側綠化、廣告牌匾、建築立面、人車混行、車輛亂停放、佔道經營等問題整治。按照城市品質提升六大任務,全市共整改點位1500個,累計拆除違規牌匾2160塊、整改970塊。累計拆除違法建築127萬平方米,完成瀋陽市下達任務的141.7%。推進城區、國省幹道綠化等工程。查封胡臺、法哈牛兩個地區的“散亂汙”企業300餘家。深入開展環保督察“回頭看”、河流斷面整治、生態保護區劃定等重點工作。節能減排工作有序開展,進一步加大秸稈禁燒管控力度;城區和工業園區全面取締10噸及以下燃煤鍋爐,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7%。空氣質量持續向好,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290天。

城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投資1.1億元的宜居鄉村建設項目穩步實施,惠及18個鄉鎮48個行政村。惠及高臺子鎮、新農村鎮兩個鎮5個村屯6850人的飲水安全工程持續推進。實施了防洪治理、農田基礎設施等42項水利工程,總投資1.27億元。柳河左岸新民城市段治理工程全部竣工。京沈客專新民北站及配套設施全部完工,新通客專主體施工已完成,預計明年1月兩條高鐵線路正式通車運行。完成各級公路維修改造336.9公里,完成了彰北大橋主體工程建設,完成了清真寺東路改擴建、施公廟街南段等市政工程;完成了胡臺汙水處理廠和興隆堡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

(六)心繫群眾民生新福祉,社會事業不斷進步

持續加大民生事業投入,全年民生類支出28.29億元,佔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達79.2%。

就業創業形勢良好。新增城鎮就業2716人,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6562人,“零就業家庭”保持動態為0。“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不斷加強,扶持創業帶頭人91人,創業帶頭人帶動就業547人。社會保障穩步提升。全市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73萬人,累計發放企業退休金、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金8.04億元。開展扶貧項目3個,完成4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危房改造工作,完成了金五臺子鎮杏樹坨子村精準扶貧建設工程。對城鄉低保戶、低保邊緣戶、特困人員、重點優撫對象發放各類補助救助款9233.3萬元。社會事業均衡發展。加快推進數字校園、幼兒園建設。啟動周坨子等8所幼兒園、興隆堡等6所農村學校配套工程。胡臺學校分校、城南小學項目按計劃實施。加強教育“三亂”問題治理。開展雙向轉診分級診療工作,建設5家數字化預防接種門診,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繼續推進。文體事業蓬勃發展。組織開展各類文體活動2000多場次,遼河文體主題公園加速建設。社會環境和諧友善。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全面開展,全面夯實立體化防控體系建設,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取得顯著成效。積極推動信訪問題減存控增“融冰行動”三年攻堅工作,信訪積案有效化解,全年共化解各類信訪積案188件,綜合化解率達44%,“東北城”、“美國郡”等重點集體訪案件取得重要進展。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有效推進,發揮社會組織作用,推動社會治理重心下移。強化安全生產工作,開展了道路交通、食品藥品安全、消防安全等重點領域專項整治,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七)轉作風打造營商新環境,全面加強政府建設

全面加強政府自身建設。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紮實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嚴格落實中央巡視整改、省委第一巡視組巡視“回頭看”反饋意見,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淨化優化政治生態。市政府立足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邏輯起點,務實、求實開展工作,工作作風明顯轉變,嚴格落實“不為不辦找理由,只為辦好想辦法”,行政效能持續提升。民主法治建設不斷深化。重大行政決策社會聽證、政府法律顧問等制度有效落實,決策更加科學民主。建立項目審批聯評聯審機制,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全市新增各類市場經營主體9764戶。自覺接受市人大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民主監督,14件市人大議案和建議全部辦結,辦結率100%;28件政協提案辦結27件,辦結率96.4%;全年收到民意訴求5496件,其中民心網1850件,辦結率97.48%,滿意率80.72%,12345瀋陽市民熱線3646件,辦結率99.80%,滿意率97.75%。自身建設進一步提升,政府承諾10件實事全部辦結。主動公開政務信息3600餘條,行政審批事項向政務服務中心及分中心集中,清單制管理、網上行權全面推行,實施專項資金、重大投資審計制度,嚴格落實政府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兩個責任”,持續治理不正之風,法治政府、廉潔政府、效能政府、誠信政府建設取得實效。

一、地理位置

新民市是瀋陽市所轄(縣)市。位於遼寧省中部。東連瀋陽市新城子區、于洪區;南鄰遼中縣;西與黑山縣接壤;北靠彰武縣、法庫縣;西北一角與阜新縣毗連。面積331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70萬畝。全市設18個鎮、6個鄉和5個街道,335個行政村。有漢、滿、蒙古、回、朝鮮等18個民族。總人口670,000人。

二、地貌特徵

新民市為遼河沖積平原。地勢北高南低,北部邊界一帶海拔在50米以上,向南逐漸降低,最低點在金五臺子鄉南部一角海拔19米。依地勢把全境分為各具不同特點的四個地區:一是北部低丘區,海拔35-55米;二是遼河以東平原區,為沖積平原,海拔20-40米;三是柳繞沙鹼區,為沖積傾斜平原,海拔30-50米;四是遼繞低窪區,為繞陽河、遼河、柳河沖積平原,地面以細粉砂為主。

三、氣 候

新民市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西伯利亞冷空氣經常侵襲,幹寒時間較長;夏季溼熱;春季風沙大;秋季晴朗。春秋兩季時間較短,氣候多變。年平均氣溫7.6 ℃。七月最熱,平均氣溫24.3℃;一月最冷,平均零下12 ℃。全年降水量600毫米左右,年平均相對溼度62%。

四、自然資源

全市地下水天然資源量5.47億立方米。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18.16%。林木總蓄積量為231萬立方米,人均3.3立方米。新民市山雖不多,卻盛產石料,梁山的安山岩、蛇山子山的砂頁岩、龍頭山的花崗石,是建築用優質石料。境內油氣資源豐富,地下油氣分佈面積達700多平方公里,儲量達3億噸。

五、名勝古蹟

新民市清真寺

新民市清真寺共有四處,市內有南寺和北寺,農村有大民屯寺和白旗堡寺(即現在的大紅旗寺)。其中南寺最具代表性,該寺1997年被瀋陽市人民政府確定為瀋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新民清真寺南寺位於新民市遼濱街回族聚居地區。始建於清朝乾隆三十年,為遼寧省四大清真寺之一。

寺的方位座西朝東,共分四組建築,總佔地面積為2673平方米。西廳為正廳(亦稱大殿)共五間,跨度為10米,面積為240平方米。正廳前面有抱廈(亦稱前廊),共3間,面積為74平方米。抱廈門額懸掛古匾四方,正匾題為“萬古獨一”,左側匾題為“惟精惟一”,右側匾題“誠意敬心”。其中右側匾系清朝愛國名將盛京總兵左寶貴送,上款書欽命頭品頂戴賞穿黃馬兵掛簡放提督廣東高州鎮總兵總理奉天營翼長統奉軍馬兵等營銼色巴圖魯左寶貴,下款寫光緒九年巧月(1882年7月)上浣(1-10日)轂旦(吉日良辰)沐敬立。此匾最為珍貴,已列入中國名匾並被《中國宗教文化大觀》收錄,是新民一寶。

前廊為捲棚歇山式,飛簷高翹,特製10對寶瓶插花分列前後左右,顯得雅緻端莊。驚鳥鈴高懸於套獸頂端,前廊雕樑畫棟,突出民族特色。大殿三間正門16扇花格木柚門,對襯排列整齊,南北兩側半截花格窗櫺渾然一體,紅門檻、綠雀簷配套成形。

大殿後身有望月樓(亦稱遙殿),樓高23米,三層四角,正中飛簷高翹,雕樑畫棟,質樸無華,色調和諧,典雅大方,樓頂鑲嵌1.5米高的風磨銅寶頂,光耀奪目。

南北講堂都是硬山起脊,青磚到頂,各為三間,北上房門額有匾曰“講經堂”,東里間為阿訇起居室,西里間管委會辦公室及阿訇給學員講經的地方,南配房門額有匾曰“經義學”,平日作宗教活動的場所,冬天禮拜作暖殿。

這四組建築外圍有方牆,牆高1.8米,石頭基座,上部青磚成脊背式。

寺的整體座落成方形,是一組極為完整的四合院宮殿式建築,風格和諧、莊重高雅、清靜肅穆、古香古色,體現了回漢兩個民族高超的建築工藝和精彩絕倫的民族藝術。

(來源:新民市清真寺管委會)

遼濱塔

遼濱塔位於公主屯鎮遼濱塔村,西傍秀水河,南臨遼河。塔高41.7米、直徑12.5米,為八角十三層實心密簷式磚塔。該塔由塔座、塔身、塔簷、塔剎四部分構成。塔座高約4米,八角形,每邊長4.5米,周長36米,由於經年風雨剝蝕,青磚脫落多層,現已修復。塔身佛座部分高10米,八面轉角處為磚砌圓柱,每面下部正中闢有券形佛龕,龕高2.4米、寬1.3米、進深O.4米。每個龕內凸起的蓮花寶座置盤膝端坐、雙手交叉合於胸前、目視遠方的佛像一尊。佛像兩邊立二脅體僧拱手侍。佛像頭頂上雕垂幔式傘蓋,再上左右兩角雕“飛天”,舞姿婆娑盤旋於上。佛像均用泥土燒製。因年久失修,有的佛像已脫落,只有南側的寶生佛、等觀佛較為完整。佛座下與塔基連接處有磚砌橫枋。枋下轉角處各雕金剛力士一尊,頭頂枋柱,扶膝蹲踞承託塔身。力士兩側雕小型羅漢18尊,手持器械羅列兩旁。塔簷高約26米,共十三層。每層迭澀出簷,層層上收,直至塔剎。塔剎高約4米。現只剩剎身露盤,剎杆和寶珠等早已無存。原在露盤和簷角處懸掛著許多風鈴(俗稱驚雀鈴)。每當夜深人靜,微風吹過,風鈴叮咚作響,清脆悅耳,數裡之外,能聞其聲。當地流傳著一首詩:“遼濱夕陽映霞天,低雲蒼穹看倪端。乳燕盤旋塔中戲,銅鈴驚飛走角簷。”民國15年夏建築遼濱塔校舍時,遼濱塔小學教師在掘土中發現一驚雀鈴,上鑄有“瀋州遼濱縣主薄溫迪罕”字樣。遼時遼濱縣為遼州之地,金時撤廢遼州,遼濱縣屬瀋州。由此可知,遼濱塔應為金代所築。

遼濱塔於1961年12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2月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瀋陽市政府撥款用當地燒製的仿古磚維修了塔基座。

碑碣

1926年(民國15年)《新民縣誌》記載:《清新民知府增公德政碑》。右碑二,在縣署前。光緒三十一年,縣人為知府增公韞立。一張文典撰文、一韓國賓撰文,皆王振鐸書。居國四年,柳河橫溢,縣署成墟,水落沙淤,碑亦半埋土內,此次修志,起土洗碑拓文,文剝落殆盡,幾番摩挲,終難辨識。1988年,新民師範拆除北樓時,從基石中挖出此碑,碑文清晰可辨,全文如下:

增子固德政碑

且夫偉績著旗常,廊廟藏書勳之策;深思銘肺腑閭閻建頌德之碑。古今來功德在民,恐其日久弗彰,歲月不壽諸貞珉者也。

若我新民府增太守者,任事于軍事倥傯之際,人民離亂之時,連天烽冬,滿目瘡痍。金戈鐵馬,四郊之多壘堪虞;口鮒哀鴻,百姓之呼天無告。況日俄交戰於鄰區,守中立者極難;水旱頻仍於境內,救偏災者不易。幸我太守,榮蒞茲土,癇瘵在抱,惻怛居心。慮錯節盤根之勢,展理煩治劇之才。創立四方巡警,萑苻之舊黨潛消;建興三口學堂,桃李之新尊漸布;立藝廠以興工,群才皆逞能效技;設分局而籌濟,庶民均含哺蒙恩。兼之處交涉,唯以不亢不卑者,全國體;析訟獄於片言,更以用寬用猛者,洽民情。沿花戶而編保甲,仿三代寓兵於農,墾荒田口勸遊丁,待百姓愛民如子。凡此者,皆太尊以實心行善政,消磨幾許精神;竭苦衷救難民,費盡若干謀劃。籌兵籌餉,事處艱難,任勞任怨,時形危苦。未幾,轉危為安,四境享和平之福;變否成泰,三軍有騰飽之歡。此皆廑如傷之口,而施拯溺之功也。矧夫兩袖清風,半囊詩草。鐵面無私,趙清獻裝惟琴鶴;丹心炳日,宋廣平賦有梅花。然此不過小試其才也。迄今,蒙上臺之薦廉,用受聖主之知,由知府超升府尹。此後之出將入相,必更有盛德大業之可紀者。於呼懿哉!豐功刻石,莫名覆載之恩;德政銘碑,僅作芻蕘之頌云爾。

頂戴花翎侯口新民府正堂節制巡捕遊擊馬步各隊口紀錄十次,增口口印韞字子固德政碑。

大清光緒三十一年歲次己巳,禊月中沅轂旦敬立。

經理人:甯河知州奎保等十人(名略)

張文曲撰王振鐸書

清新民知府增公德政碑

嘗思龔黃建績,千秋口仰循良,召杜宣猷,萬姓成稱父母。古來今,口口惠於閭閻,未有不勒鴻於金石者也。恭為予翁祖大人,來守是邦,時逢變亂,嗷鴻遍野,戎馬在郊,凡百勞心諸多。

年遂乃抒忠貞報國之忱,矢好惡同民之志。內撫農商,用寬用猛;外交鄰國、不亢不卑。杜豪強之請託,心懍四知;禁胥吏之貪婪,法口口口。而且編稽保甲,約束兵丁,懸木臣以達民情,掛門牌而消匪類。析口口口是非立判,不辭案牘勞形;治盜則剿撫兼施,務使萑苻斂跡。口口口望之觀,創章程於巡警;作百年人才之計,廣教育於學堂。振興口口口藝廠,為興利之源;安輯難民籌濟局,善救災之策。是以黔黎戴口口口知名。治績建於偏隅,政聲傳於畿輔;賴疆臣越境求賢,爰密陳口口口。蒙聖主酬庸破格,將大用而口書屏,既而以東省之人才,任陪都之口口。口口雲之際會非常,庶口雨之經綸大展,將見出膺斧鉞,入贊絲綸。口口口恩榮可卜;此時之頌禱非虛。祗因移節有期,未遂帡幪於樾蔭,徒口口口口術常,歌德政於崇蔭矣。

廩生韓國賓撰,化民王振鐸書。

出土文物

一、石刀

石刀,三道崗子鄉牛營子村採集的直背弧刃石刀,半月形,殘長13.2釐米、寬4.7釐米、厚0.9釐米,中部有兩個對穿孔,通體磨製。

二、石鏟

1981年高臺子208增音站出土的長條形石鏟,體扁平而長,制光滑。長30.2釐米、寬5.5釐米、厚1.4釐米。屬高臺山類型。

三、石劍

石劍於1980年高臺山墓葬出土,劍身扁平,尖部雙刃鋒利,頁岩質,通體磨製。長32.2釐米、寬4.3釐米、厚1釐米。應屬武器類,做為墓主人的使用兵器隨葬。屬高臺山類型,為青銅器早期文物。

四、棍棒頭

棍棒頭是一種工具或原始武器,為青銅器早期和春秋時期文物。青銅器早期的棍棒頭是1974年高臺山墓葬出土,球狀。直徑6釐米、高5釐米,中有一圓孔,通體磨製光滑。屬高臺山類型。

五、石獅 茵鎮

石獅茵鎮是50年代公主屯鎮遼濱塔村出土的遼代窖藏。1976年送交瀋陽市考古大隊。石獅為灰色細沙岩雕造,左右相向的一對,長19釐米、通高12.5釐米、座高3釐米,重約5公斤。在半圓形的石座上,一獅軀體蜷曲伏臥,獅首轉向一側,口微啟而露齒,成束的頭毛披垂頭頸之上,長尾

盤於體側,它平穩地伏在那裡,凝視對面的同伴,神態安祥,姿勢自然,造型優美,比例勻稱,雕刻刀法洗練精緻。茵鎮是我國古代貴族室內用以壓在茵席邊角的飾物。我國中原地區,從遠古起,直至五代以前,室內地面廣敷大席。人們的一切起居活動全在室內的席上,就是所謂席地而坐的方式。五代以後,室內改設桌椅、臥榻等,茵鎮也隨之消失。但北方的契丹族仍席地而坐,使用茵鎮。

從石獅的造型、技法上看,與遼代雕刻作品的風格相去甚遠。遼的雕刻品常常是比例勻稱,造型呆板,刀功粗糙。據此推斷該雕刻精美的石獅茵鎮是由中原傳入的。

六、石龜硯

石龜硯在50年代,出土於遼濱塔遼代窖藏。1976年送交瀋陽市考古大隊。該硯長18.5釐米、寬18釐米、高9.3釐米,淺綠色沙質巖雕造。龜首高昂,轉向一側。背橫負簸箕形硯池。硯底部為橢圓形石板。龜身平穩臥於石板之上。龜首雕功精細,雙目圓睜。龜頸部有三道凹帶弦紋,形象生動。

最早的龜硯見於漢代,漢代的龜形硯有直頸單龜陶硯、屈頸單龜陶硯、交頸交尾雙龜陶硯。到了隋唐時期則流行箕形硯,也稱風字硯,形狀象簸箕,前低後高,有兩足或三足:前為硯池,後為硯面。石龜硯出土於遼代遼州州治窖藏之中,說明漢代文化對契丹族的影響。

七、瀋州站印

瀋州站印於1970年在張家屯鄉出土。印為銅質。印面正方形,邊長5.6釐米、厚1.5釐米。印背置長方形板鈕,鈕高3.6釐米。印面陽刻漢字篆體“瀋州站印”。印背左陰刻“尚書禮部造,至元七年三月”,印背右陰刻“瀋州站印”。鈕頂端上刻“上”字。這顆印的年代為元代。

元代在全國開闢很多驛站。當時瀋州地區屬遼陽行中書省所轄,共有驛站120處,瀋州站是其中之一。驛站是通達邊情、宣佈號令的重要設施。旱路用馬車,水路用船。這顆瀋州站印是當時瀋州設置驛站的物證。為研究古代交通史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八、銅錢

銅錢,出土於三道崗子鄉紅花崗子村。窖藏唐宋年號的銅錢達一千餘斤。反映了金兵南侵,社會動亂的史實。

九、鐵鏵

鐵鏵於1975年在三道崗子鄉牛營子村出土。呈長三角形,前尖扁平,尾部內凹,兩側外弧長49釐米,尾部兩端間距27釐米,厚3.8釐米。身上部有一半圓形大開孔。正面有一深窩,其表面漫圓無脊,俯視呈半月形,一次鑄成。此鏵應為遼金時期破土農具。

十、鐵鋤

鐵鋤於1957年出土於三道崗子鄉牛營子村。長70.5釐米、寬15.1釐米。長把,鋤刃為弧形,有曲形圓筒長銎,與現代所用鋤頭相差不多,是遼金時期鋤草農具。

十一、深腹罐

深腹罐,1974年於高臺山遺址出土。紅褐陶,直口深腹,平底,器身飾有附加堆紋、三角紋、幾何劃紋。這種深腹罐是新石器時期的偏堡子類型的典型器物。

十二、高足缽

高足缽,1973年於高臺山墓葬出土。可分四式:一式斂口,折腹偏於下部,腹部有四個對稱豎盲耳,圈足內乳突較大;一式折腹移於中部,圈足增高,凸底縮小成瘤形,個別圈足裝飾有四個對稱長方形孔;一式直壁折腹在下部,腹有四個盲耳;一式圓腹緩收,無折腰,腹徑在中部,腹有六個瘤耳,圈足近於垂直。均屬隨葬品,為新石器晚期至青銅器早期的文物,屬高臺山類型。

十三、陶鬲

陶鬲,袋形空足鬲,1976年於高臺山遺址出土。口徑32釐米,高41.1釐米。紅褐陶,直口,三個空袋足,靠口沿部有四個扳耳,腹部有四個豎橋耳。屬高臺山類型。

十四、陶壺

陶壺,1973年於高臺山墓葬出土。壺多為夾砂紅陶,火候較高,部分呈褐色。有的器表施紅色陶衣,並多磨光。器口內有一週抹斜,可分三式:一式直口、高領、平底、鼓腹,最大腹徑居中部,光素無裝飾,個別在頸的中部飾一圈附加堆紋;一式高領、口微斂、鼓腹,的頸底部飾一圈刺點紋,腹部有對稱的豎橋耳和瘤耳,底較小;一式喇叭形高圈足,足與頸幾乎同高,頸中部飾一週指甲壓的附加堆紋。為新石器晚期、春秋、戰國、漢代文物。屬高臺山類型。

十五、綠釉雞冠壺

綠釉雞冠壺,1956年於巴圖營子遼墓出土。壺為圓身環樑式,高29.5釐米,腹徑13.7釐米,底徑8.3釐米。高身圈足、拉坯圓壺捏扁上部,加長狀壺嘴及環狀提樑,提樑上加指捏紋。胎質粗鬆呈白色,外掛綠釉,釉不到底,有淚痕。器身光素無皮條裝飾。是容器,為遼代典型器物之一。

十六、白瓷粉盒

白瓷粉盒,50年代於遼濱塔村出土。1976年送交瀋陽市考佔大隊。盒直徑16.4釐米,高7釐米,形制呈扁圓。上下盒有子母口,釉為乳白色,釉澤光潤明亮。蓋上有褐色點彩。底有矮圈足。為高溫細胎白瓷。此器系遼白瓷,仿定窖瓷器,製作較精。為遼代的梳妝用具。

十七、白瓷大碗

白瓷大碗,1975年於三道崗子鄉牛營子村出土。口徑19.2釐米,高6.3釐米。口沿微外卷。淺腹,腹呈半球形。圓足。釉白中泛黃有開片。碗內澀圈、圈足無釉。底部有“三”字呈赭色。可能是窖址或窯工和用器人的記號。胎骨的燒法程度較高。屬遼白瓷系,為金代日用粗瓷。

十八、其它文物

除上述主要出土文物外,尚有巴圖營子遼墓出土的三彩雙蝶海棠盤,中古城子遺址出土的瓷瓶、瓷盤,新農村鄉陸家收藏的清代遺物—祭紅小撣瓶,柳河溝鄉張家溝子張姓收藏的清代器皿—琉璃碟,姚堡鄉收藏的清代文具—瓷筆架,陶家屯鄉烏爾汗村收藏的明永樂年間造的銅鐘,遼濱塔村李姓收藏的清代器物—鐵戰刀等。

歷史沿革

新民地處遼河平原中部,地廣土肥,遼河中貫,既有漁獲之利,又有舟楫之便。不僅扼交通要衝,而且居攻防重地。

據新民境內高臺子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測定,早在6000年前、新民地區就有人類活動。

公元前300年以前,新民境內的古代部族為殷末遺民箕子的方國(商周時對少數部族的稱呼)和遼東“貊”“東胡戎”等。

戰國和秦時期:公元前300年,燕將秦開擊潰東胡族,此後新民地區屬燕的“遼東郡”。秦沿燕制,新民仍屬遼東郡。

西漢時期:新民屬遼東郡,東部為望平縣(治所在今大古城子),西部為無慮縣。

東漢時期:遼河東仍屬遼東郡的望平,遼西屬烏桓族“遼東屬國”的無慮縣。

三國西晉時期:遼河東屬平州玄菟郡望平縣。河西屬平州昌黎郡昌黎縣(治所在今義縣)。

東晉十六國時期:新民先後為鮮卑族前燕。氐族前秦。鮮卑族後燕所據。到東晉安帝元興三年(404年)遼河以東為高句麗族所據。河西先後為後燕、北燕、北魏

領地。

南北朝時期:新民全境為高麗族所據。(北齊後高句麗族稱為高麗族)

隋:隋初新民仍為高麗族所據。公元612年(大業八年)隋佔遼河以西,置遼東郡、治所稱通定鎮,即今遼濱塔,遼河以東仍屬高麗族。

唐:唐初遼河以東屬高麗族。河西屬唐的遼州。公元645年(貞觀19年)唐越遼河,攻下高麗玄菟城,新民全境屬唐安東都護府、襄平守捉,治所在今遼濱塔,稱頗利城。(676年都護府襄平守捉移於遼陽。)

遼:契丹族建遼後,公元924年建遼州,新民屬遼的東京道遼州:大部屬遼濱縣,州、縣治所同在今遼濱塔,東北角屬安定縣。

金:新民屬東京路瀋州(治所今瀋陽)遼濱縣(治所在今遼濱塔)。

元:新民東部屬瀋陽路,西部屬廣寧路。

明:新民屬遼東都指揮司,東部為瀋陽中衛,西部為廣寧左衛轄地。到16世紀70年代(萬曆年間)明建凹字形邊牆,由新民西白土廠門南下到牛莊北三岔河越遼河,沿河東向北,越過新民東部老邊達開原,將新民全境置於邊外。這時蒙古族兀良哈三衛由潢水(西拉木倫河)以北逐漸南移,其中泰寧衛一部佔據遼河以西,福餘衛一部進佔遼河以東。

清:清代邊牆改向,由白土廠門越新民北彰武臺門,直達開原,新民又歸回邊內。東部屬奉天府承德縣。西部屬錦州府廣寧縣。

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奉天府在巨流河設巡檢司。乾隆初年巡檢司移駐新民屯。

1813年(嘉慶十八年)分承德(今瀋陽)西部,廣寧東部地區。設新民廳,(治所在新民屯)屬奉天府。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改新民廳為府,轄鎮安(今黑山),彰武兩縣。

1913年(民國2年)撤銷新民府、建立新民縣,屬奉天省遼瀋道。

1929年(民國18年)奉天省改稱遼寧省,新民屬遼寧省。

1931年(民國20年),“九·一八”事變後, 日本帝國主義佔據東北,新民屬偽奉天省。

1945年(民國34年)“九·三”勝利後,新民屬遼寧省。

1948年10月29日,新民解放,新民縣屬遼北省。

1949年4月,遼北、遼西兩省合併為遼西省,新民縣改屬遼西省。

1954年8月,遼西、遼東兩省合併為遼寧省,新民縣屬遼寧省。

1955年1月,新民縣劃歸遼寧省遼陽專區。

1958年末新民縣劃歸瀋陽市。

1993年新民縣撤縣設市(縣級市),仍屬瀋陽市。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