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孔老師學《論語》——子寧有感

國學 論語 孔子 儒家 國學親子教育 2017-04-21

【原文】

11•12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註釋】

事:事奉是行為,侍奉是心誠

【孔海欽老師譯文】

季路問怎樣去事奉鬼神。孔子說:“人都不能侍奉好,怎麼能侍奉鬼神呢?”季路說:“請問死是怎麼回事?”(孔子回答)說:“不懂得生,怎麼懂得死?”

跟孔老師學《論語》——子寧有感

【解讀】

季路請教老師應如何事奉鬼神?何為鬼?人死為鬼,鬼為世人的祖先。何為神?宗教、信仰、以及天地自然的所有造物主。與其談如何事奉鬼神不如說是一個人應有怎樣的敬畏之心,如何做人?孔子的智慧舉一隅而以三隅反,不說如何事奉,而是反問季路人都不能侍奉好,如何侍奉鬼神?侍奉人?侍奉何人?人生一世,人倫常理最為真情。為人子女侍奉父母要有孝敬之心,想父母所想,憂父母所憂,讓父母安心,讓自己心安、為人父母對待子女要言傳身教做到父慈子孝、友朋之間真誠有信、兄弟姐妹之間友愛恭敬、君臣之間盡忠盡責,夫妻之間夫唱婦隨。師生之間,師樂於傳道,生樂於習道。往更深遠的說,“事人”還包含了人與自然與社會的和睦相處,與自己的“吾日三省吾身”。光陰荏苒,不想來世,不想過往,把心沉在當下,活好,活美。然季問不死心,又追問:請問什麼是死?孔老夫子說:“不懂得生,怎麼懂得死?”依舊從知生談起?何為生?《道德經》有云:無為天地之始。人從哪裡來?從無中來,從無到有,儒家說生死謂之“性”、佛家謂之“靈”、道家謂之“穀神”。無論三家闡述如何不同,最終殊途同歸。性、靈、穀神賦予人謂生,離於人謂死。死生有命,死後有生。最終才會生生不息。

人死之時,是否有知覺、感覺?孔子說:“如告知有知覺、感覺,則孝子賢孫,無從下葬父母;如告知無知覺、感覺,不肖子孫,就會丟棄父母屍體於溝壑。”子路繼續又問:“人死究竟是否有知覺、感覺?”孔子說:“你急什麼,總有一天你會知道的?”孔子的智慧盡顯在言語之中。

中國人甚少談生死,但一個人從生之時,就是走向亡之路。而我們能做的就是把這段路走得精彩絕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