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領導者的智慧

國學 南懷瑾 漢朝 張良 四川正道文化 2017-05-04

【編者按】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以其獨一無二、清澈深邃的哲學智慧,剛健進取的精神氣質,仁愛、和諧的理念,無論是治世、興邦,還是從政、經商、做事,乃至為人處世之道,給予了中國人極大的幫助,影響著中國人的精神品格和行為模式。

本網特別推出一代國學宗師南懷瑾的系列文章,希望能帶給讀者更多的啟發和人生智慧。南懷瑾先生精通易經、國學和佛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積極傳播者,在海內外影響巨大。

南懷瑾:領導者的智慧

資料圖

用人至重

中國文化大致分為君道、臣道和師道。君道是領導的哲學與藝術;臣道也包括了領導的藝術。

曾子曾經提出一個原則:“用師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我們的歷史經驗中,“用師者王”,像周武王用姜太公,稱之為尚父,這稱呼在古代是很尊重的,當然不是現代所說乾爹的意思,但非常非常尊重,是對尊長一輩的人,才能稱呼的。

歷史上列舉湯用伊尹,周文王用呂望(姜太公),都是用師。就是領導人非常謙虛,找一個“師”來“用”,便“王天下”成大功。

至於齊桓公用管仲,漢高祖用陳平、張良之流,劉備用諸葛亮等等,都是“用友者霸”的好例子。

至於“用徒者亡”,是指專用服從的、聽命的、乖乖的人,那是必然會失敗的。

攻心為上

孟子向齊宣王說,假如我自己的故國——鄒,和現在南方的強國——楚國打仗,你看是哪一方勝利?齊宣王說,那當然是楚國會大勝的。

於是,孟子說,這是很容易明白的道理,效果當然不能去敵對打過,你齊國雖有千里之廣的土地,但卻只佔了天下的九分之一而已,你現在以九分之一的力量想去征服其他九分之八的力量,以達到稱霸天下,統一中國的目的,就等於鄒國去打楚國一樣,最後一定是失敗的,而失敗的後果就更嚴重了。

所以你最好從根本思想上,重作考慮,放棄用武力統一天下的想法,改變國策,從實施仁政做起,從天下讀書人——知識分子,想做官的人,都願意做你的幹部,所有的農人,都喜歡到齊國來耕種,所有的商人,都願意到齊國來做生意:而觀光客們也都 願意來遊覽;國際上,所有對他們領導階層不滿意的,都道齊國來投靠你。

到了這個地步,雖然你不懂一兵一卒,誰又能和你相對抗呢?

南懷瑾:領導者的智慧

善於用人

一個領導人,對他的部下,一定要了解,每人都有長處也有短處。

若以哲學觀點來說,某人的缺點正是他的長處,而長處也是他的缺點,所以一個領導人一定要懂得這一點,如果所用的人,都希望與他自己一樣,那這個事業就不要做了。

人形形色色各有所不同,就要養成自己對於各種人都能包涵,都能領導,這是很重要的。

中國講領導學,真正的領導者便是善於用人,而不一定自己懂得多。

如漢高祖,他又懂哪一樣?他的長處就是能夠坦承自己什麼都不懂。最怕的是自己認為什麼都懂,這是最嚴重的錯誤。作為一個領導者,最好的辦法,是自己即使懂了,寧可說不懂。

諸葛亮本來什麼都懂的,他為了“集思廣益”,仍然請教別人,以能問於不能,這是最聰明的辦法。

可是人有一個毛病,懂了以後一定喜歡錶現出來。這種態度,做學者可以,真去做事,就不可以,是大忌諱,至少自己會很辛苦。上面太能幹了,下面就無人才可用。下面有才幹也發揮不出來,因為對部下罵了兩次笨,第三次部下有了更好的意見也不敢說出來,都唯唯諾諾,領導人就自己辛苦了。這還算好,最討厭的是“不知而作”,自己不知道,又硬充內行,那就更嚴重,千萬不可犯這個錯誤。

不但如此,孔子還告訴我們:“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這個“聞”字,包括了多讀書、多聽、多問。所謂學問,要一邊學一邊問,多請教人家,聽人家的意見。聽來的不一定對,還要有所選擇。對好的見解,要採納。僅聽還不夠,要加上經驗,所以要多見,還要親眼看見。

讀歷史的人,如果沒有相當事實的體驗,讀歷史也沒有用,最多不過是個書呆子。譬如說,講如何做領導人的理論很容易,但一定要在一個單位,甚至小單位做過當權領導人,才能體會得到。所以,要多見,多親自體驗體會,而且還要用心記下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樣才有用。

這兩句話合起來:“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這是求知識學問的第二等人才。第一等就是天才,反應靈敏,如歷史上很有名的故事,張良為什麼幫助漢高祖?他最初自己要出來反抗秦始皇,行刺不成,最後遇見劉邦。有人問張良,為什麼願意幫助劉邦?張良說,我所有的意見,別人都不懂,只有劉邦懂,所以我願意幫助他。

劉邦也的確有領導的天才。像韓信有一次出兵,派一個人來見劉邦,要求封韓信為假王——三齊王。劉邦一聽氣了,桌子一拍,正要大罵。張良、陳平在桌子下踢了他一腳。劉邦本已罵出口了:“他媽的…….”可是他被輕輕一踢,立即改口風:“他媽的!要封就封真王,還封什麼假王?”於是封韓信為齊王。

從這件事看,張良不用說話,輕輕踢他一下就懂了。可是像我們,別說輕輕踢一腳,就是把屁股打爛了,還是不懂。歷史上這類事很多,有些人的確很聰明。所以孔子說第一等人就是天才,既然不是天才,就要用學問來彌補。

自己不是天才,又不肯求學問,就是“不知而作”的,那就完了。不是天才,學問怎麼來呢?多聽人家的,多看、多經驗,多跟人家學,這就是“知之次也”。

南懷瑾:領導者的智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