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認識大道的深遠,以智慧修身,方是治身的道理'

"

莊子:認識大道的深遠,以智慧修身,方是治身的道理。

"

莊子:認識大道的深遠,以智慧修身,方是治身的道理。

莊子:認識大道的深遠,以智慧修身,方是治身的道理

在道家思想當中,一直是有著“治身先於治國”的思想。

道家認為,唯有把自身看得比統治天下更重要的人,才可以君臨天下。其實這所表述的也是無為而治的思想,對於我們每一個平凡人來說,以這樣的思想去治理自身,才可以在人生中擁有一種坦然和自在。

黃帝問道廣成子的故事,開創了後代先傳文學裡帝王問道的先河,表述的就是道家思想中順應正道,順其自然的一種智慧。

黃帝在《莊子》中,被說成了虔誠問道的帝王,同時也被說成了得道昇天的帝王。

所以黃帝被後代的道教徒尊成為道教創始者之一,與老子有同等的地位,後來華夏民族也以炎黃二帝作為共同的祖先。

"

莊子:認識大道的深遠,以智慧修身,方是治身的道理。

莊子:認識大道的深遠,以智慧修身,方是治身的道理

在道家思想當中,一直是有著“治身先於治國”的思想。

道家認為,唯有把自身看得比統治天下更重要的人,才可以君臨天下。其實這所表述的也是無為而治的思想,對於我們每一個平凡人來說,以這樣的思想去治理自身,才可以在人生中擁有一種坦然和自在。

黃帝問道廣成子的故事,開創了後代先傳文學裡帝王問道的先河,表述的就是道家思想中順應正道,順其自然的一種智慧。

黃帝在《莊子》中,被說成了虔誠問道的帝王,同時也被說成了得道昇天的帝王。

所以黃帝被後代的道教徒尊成為道教創始者之一,與老子有同等的地位,後來華夏民族也以炎黃二帝作為共同的祖先。

莊子:認識大道的深遠,以智慧修身,方是治身的道理

在《莊子》中就有這樣一篇文章,是黃帝去問道廣成子的一篇智慧。

其中有這樣一段話,皇帝第二次來見廣成子的時候,廣成子就說:

我告訴你什麼是道,至道的精髓,幽深渺遠,至道的至極,晦暗沉寂,什麼也不看,什麼也不聽,精神保持寧靜,形體自然順暢,保持清靜,不要使身心疲憊勞苦,不要使精神動盪,這樣就可以長生。眼睛什麼也沒看見,耳朵什麼也沒聽到,內心什麼也不知道,這樣精神就能承受形體,內心少思,不言少行,棄絕智巧。

這裡就是在《莊子》中所選擇的一個片段,莊子借用了黃帝問道廣成子這樣一個文章,來表述的就是“無為而治”的思想。就如同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就說到,道家思想中所說的無為而治,其實就是內心少思,不言少行,棄絕智巧的一個智慧。

看似是一種消極,實則是一種坦然。

"

莊子:認識大道的深遠,以智慧修身,方是治身的道理。

莊子:認識大道的深遠,以智慧修身,方是治身的道理

在道家思想當中,一直是有著“治身先於治國”的思想。

道家認為,唯有把自身看得比統治天下更重要的人,才可以君臨天下。其實這所表述的也是無為而治的思想,對於我們每一個平凡人來說,以這樣的思想去治理自身,才可以在人生中擁有一種坦然和自在。

黃帝問道廣成子的故事,開創了後代先傳文學裡帝王問道的先河,表述的就是道家思想中順應正道,順其自然的一種智慧。

黃帝在《莊子》中,被說成了虔誠問道的帝王,同時也被說成了得道昇天的帝王。

所以黃帝被後代的道教徒尊成為道教創始者之一,與老子有同等的地位,後來華夏民族也以炎黃二帝作為共同的祖先。

莊子:認識大道的深遠,以智慧修身,方是治身的道理

在《莊子》中就有這樣一篇文章,是黃帝去問道廣成子的一篇智慧。

其中有這樣一段話,皇帝第二次來見廣成子的時候,廣成子就說:

我告訴你什麼是道,至道的精髓,幽深渺遠,至道的至極,晦暗沉寂,什麼也不看,什麼也不聽,精神保持寧靜,形體自然順暢,保持清靜,不要使身心疲憊勞苦,不要使精神動盪,這樣就可以長生。眼睛什麼也沒看見,耳朵什麼也沒聽到,內心什麼也不知道,這樣精神就能承受形體,內心少思,不言少行,棄絕智巧。

這裡就是在《莊子》中所選擇的一個片段,莊子借用了黃帝問道廣成子這樣一個文章,來表述的就是“無為而治”的思想。就如同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就說到,道家思想中所說的無為而治,其實就是內心少思,不言少行,棄絕智巧的一個智慧。

看似是一種消極,實則是一種坦然。

莊子:認識大道的深遠,以智慧修身,方是治身的道理

在《莊子》中有這樣一段話:廣成子對黃帝說,我告訴你,大道是無窮無盡的,而人們卻認為大道有終止,大道是高深莫測的,而人們卻認為它有期限。

其實這一段話,《莊子》所表述的一個智慧,是和《道德經》中老子所說的,有著相通的一個論點。

《道德經》中老子就說: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德者,唯一服從的是大道,道這個東西,恍恍惚惚。但是在恍惚之中卻有實物。

"

莊子:認識大道的深遠,以智慧修身,方是治身的道理。

莊子:認識大道的深遠,以智慧修身,方是治身的道理

在道家思想當中,一直是有著“治身先於治國”的思想。

道家認為,唯有把自身看得比統治天下更重要的人,才可以君臨天下。其實這所表述的也是無為而治的思想,對於我們每一個平凡人來說,以這樣的思想去治理自身,才可以在人生中擁有一種坦然和自在。

黃帝問道廣成子的故事,開創了後代先傳文學裡帝王問道的先河,表述的就是道家思想中順應正道,順其自然的一種智慧。

黃帝在《莊子》中,被說成了虔誠問道的帝王,同時也被說成了得道昇天的帝王。

所以黃帝被後代的道教徒尊成為道教創始者之一,與老子有同等的地位,後來華夏民族也以炎黃二帝作為共同的祖先。

莊子:認識大道的深遠,以智慧修身,方是治身的道理

在《莊子》中就有這樣一篇文章,是黃帝去問道廣成子的一篇智慧。

其中有這樣一段話,皇帝第二次來見廣成子的時候,廣成子就說:

我告訴你什麼是道,至道的精髓,幽深渺遠,至道的至極,晦暗沉寂,什麼也不看,什麼也不聽,精神保持寧靜,形體自然順暢,保持清靜,不要使身心疲憊勞苦,不要使精神動盪,這樣就可以長生。眼睛什麼也沒看見,耳朵什麼也沒聽到,內心什麼也不知道,這樣精神就能承受形體,內心少思,不言少行,棄絕智巧。

這裡就是在《莊子》中所選擇的一個片段,莊子借用了黃帝問道廣成子這樣一個文章,來表述的就是“無為而治”的思想。就如同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就說到,道家思想中所說的無為而治,其實就是內心少思,不言少行,棄絕智巧的一個智慧。

看似是一種消極,實則是一種坦然。

莊子:認識大道的深遠,以智慧修身,方是治身的道理

在《莊子》中有這樣一段話:廣成子對黃帝說,我告訴你,大道是無窮無盡的,而人們卻認為大道有終止,大道是高深莫測的,而人們卻認為它有期限。

其實這一段話,《莊子》所表述的一個智慧,是和《道德經》中老子所說的,有著相通的一個論點。

《道德經》中老子就說: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德者,唯一服從的是大道,道這個東西,恍恍惚惚。但是在恍惚之中卻有實物。

莊子:認識大道的深遠,以智慧修身,方是治身的道理

老子在《道德經》中,所對於大道的描述也是恍恍惚惚,似有似無,但是在恍惚之中卻有一種形象存在,就是宇宙的大形象。在恍惚之中有物資的流轉,在形象與恍惚之中,大到幽暗深遠,雖然無法看到,但是有著精緻微妙的存在著。

只有真正領悟大道的智慧,才能真正的領悟大德的真意,建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很多人推崇道家思想為一個很高的哲學,正是因為道家思想中,大道與大德的智慧,能夠指導著我們人生前行,能夠指導我們言行合理,才是我們應該真正明白大道智慧的一個核心。

"

莊子:認識大道的深遠,以智慧修身,方是治身的道理。

莊子:認識大道的深遠,以智慧修身,方是治身的道理

在道家思想當中,一直是有著“治身先於治國”的思想。

道家認為,唯有把自身看得比統治天下更重要的人,才可以君臨天下。其實這所表述的也是無為而治的思想,對於我們每一個平凡人來說,以這樣的思想去治理自身,才可以在人生中擁有一種坦然和自在。

黃帝問道廣成子的故事,開創了後代先傳文學裡帝王問道的先河,表述的就是道家思想中順應正道,順其自然的一種智慧。

黃帝在《莊子》中,被說成了虔誠問道的帝王,同時也被說成了得道昇天的帝王。

所以黃帝被後代的道教徒尊成為道教創始者之一,與老子有同等的地位,後來華夏民族也以炎黃二帝作為共同的祖先。

莊子:認識大道的深遠,以智慧修身,方是治身的道理

在《莊子》中就有這樣一篇文章,是黃帝去問道廣成子的一篇智慧。

其中有這樣一段話,皇帝第二次來見廣成子的時候,廣成子就說:

我告訴你什麼是道,至道的精髓,幽深渺遠,至道的至極,晦暗沉寂,什麼也不看,什麼也不聽,精神保持寧靜,形體自然順暢,保持清靜,不要使身心疲憊勞苦,不要使精神動盪,這樣就可以長生。眼睛什麼也沒看見,耳朵什麼也沒聽到,內心什麼也不知道,這樣精神就能承受形體,內心少思,不言少行,棄絕智巧。

這裡就是在《莊子》中所選擇的一個片段,莊子借用了黃帝問道廣成子這樣一個文章,來表述的就是“無為而治”的思想。就如同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就說到,道家思想中所說的無為而治,其實就是內心少思,不言少行,棄絕智巧的一個智慧。

看似是一種消極,實則是一種坦然。

莊子:認識大道的深遠,以智慧修身,方是治身的道理

在《莊子》中有這樣一段話:廣成子對黃帝說,我告訴你,大道是無窮無盡的,而人們卻認為大道有終止,大道是高深莫測的,而人們卻認為它有期限。

其實這一段話,《莊子》所表述的一個智慧,是和《道德經》中老子所說的,有著相通的一個論點。

《道德經》中老子就說: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德者,唯一服從的是大道,道這個東西,恍恍惚惚。但是在恍惚之中卻有實物。

莊子:認識大道的深遠,以智慧修身,方是治身的道理

老子在《道德經》中,所對於大道的描述也是恍恍惚惚,似有似無,但是在恍惚之中卻有一種形象存在,就是宇宙的大形象。在恍惚之中有物資的流轉,在形象與恍惚之中,大到幽暗深遠,雖然無法看到,但是有著精緻微妙的存在著。

只有真正領悟大道的智慧,才能真正的領悟大德的真意,建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很多人推崇道家思想為一個很高的哲學,正是因為道家思想中,大道與大德的智慧,能夠指導著我們人生前行,能夠指導我們言行合理,才是我們應該真正明白大道智慧的一個核心。

莊子:認識大道的深遠,以智慧修身,方是治身的道理

本文由國學書舍原創,您對於這一篇章是怎麼理解的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