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你被“好人”人設標籤綁架了嗎?'

南懷瑾 文化 孔子 儒家 老子 小說 倫理 東方出版社 2019-09-09
"

這是一個“泛人設”的時代。許多人都希望把自己打造成別人眼中的完美形象。

但同時,社會上也有越來越多“道德標杆”式的人物,出現人設崩塌的現象。華杉先生曾一語道破:完美人設就是用來崩塌的。

如何不被“好人”的人設標籤所綁架?我們聽聽南懷瑾先生怎麼講。

"

這是一個“泛人設”的時代。許多人都希望把自己打造成別人眼中的完美形象。

但同時,社會上也有越來越多“道德標杆”式的人物,出現人設崩塌的現象。華杉先生曾一語道破:完美人設就是用來崩塌的。

如何不被“好人”的人設標籤所綁架?我們聽聽南懷瑾先生怎麼講。

南懷瑾:你被“好人”人設標籤綁架了嗎?

01

你有沒有被好人“人設”所綁架?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這裡子張問怎樣才是善人,孔子的答覆“不踐跡,亦不入於室”,先照字面上解釋,不踏一絲痕跡,也不進入房門,走進屋內。如果照字面這樣解釋,做善人最好連太太房間都不要進去了。這是作笑話講。

怎麼叫“不踐跡”呢?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借用道家中莊子所說的“滅跡易,無行地難”來加以理解。古人的文字太簡單,解說起來又很討厭。我們只作這樣的解釋:小偷去行竊,可以戴上手套,手印指印都不留下來,使刑警沒有辦法偵查,這就是“滅跡”,沒有痕跡了。但“無行地難”,人畢竟要靠地來走路,完全不靠地面而能走路,這是做不到的。

由此可知孔子這裡的“不踐跡”,就是說做一件好事,不必要看出來是善行。為善要不求人知,如果為善而好名,希望成為別人崇敬的榜樣,這就有問題。

“亦不入於室”,意思是不要為了做好人,做好事,用這種“善”的觀念把自己捆起來。正如我剛才所說的效法儒家的那個同學,站就立正,坐就端坐,點頭也不敢稍稍隨便,就是被禮捆住了,沒有脫落形跡。不要用心守著善的觀念。何必為自己樹個“好人”的招牌!

所以中國人講究行善要積陰德。別人看不見的才是陰,表面的就是陽化了。不要在人家看見時才做好事,便是陰德。幫忙人家應該的,做就做了,做了以後,別人問起也不一定要承認。這是我們過去道德的標準,“積陰德於子孫”的概念,因此普遍留存在每個人的心中。

中國專門說鬼狐的小說《聊齋志異》,第一篇《考城隍》,故事是有一個秀才做夢去應考,主考官是關公,一看他的卷子,就錄取了。他的卷子裡有兩句話:“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就是說有心去故意做好事,表現給別人看,或表演給鬼神看,雖然是好事,也不該獎賞。又例如有一把刀不好用了,隨手丟掉,而不幸傷了人,實在沒有存心要傷害他,那麼雖然是一件壞事,也不該處罰。全篇文章都是討論這兩個問題。

這本講鬼、講怪、講狐狸精的小說,為什麼第一篇說這樣一個故事?過去中國寫小說的人,不是隨便下筆的,一套傳統的中國文化,道德規範的精神,擺得很嚴謹。《聊齋·考城隍》這兩句話,也就是孔子說“不踐跡,亦不入於室”的意思。“有心為善”,做善人故意表示善,就踐跡了,是不對的。更有些用“善”的觀念把自己捆住了,像信教就信教,一定要表現齋公齋婆或招搖成教徒的樣子,便是既“踐跡”,又“入於室”。(《論語別裁》東方出版社)

所謂“善行無轍跡”,是說真正做大善事,行止高潔的人,他所做的好事,完全不著痕跡,你決看不出他的善行所在。因此,中國文化幾千年來,非常重視“陰功積德”。

一個有道德的人,為善不欲人知,因為他不求名、不求利,更不望回報;如果做了一點好事,還要人家來宣揚,那就與傳統文化的精神差得太多了。所以,真正為善的行為,不像車輛行過道路一樣,留下痕跡,如果有了輪印的痕跡,就知道車子經過那些地方,等於自掛招牌,標明去向或宣揚形跡了。

所以說“善欲人知,便非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由此理推,一個人要修道,當然是世界上最好最善的大善事,但無上大道並非人為的造作所能修得的。“道”是本自清虛寥廓、寂滅無為的,一有了方法,一有了境界,早已落於下乘,就如車過留痕,已有形跡可循,已非至善了。(《老子他說初續合集》東方出版社)

"

這是一個“泛人設”的時代。許多人都希望把自己打造成別人眼中的完美形象。

但同時,社會上也有越來越多“道德標杆”式的人物,出現人設崩塌的現象。華杉先生曾一語道破:完美人設就是用來崩塌的。

如何不被“好人”的人設標籤所綁架?我們聽聽南懷瑾先生怎麼講。

南懷瑾:你被“好人”人設標籤綁架了嗎?

01

你有沒有被好人“人設”所綁架?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這裡子張問怎樣才是善人,孔子的答覆“不踐跡,亦不入於室”,先照字面上解釋,不踏一絲痕跡,也不進入房門,走進屋內。如果照字面這樣解釋,做善人最好連太太房間都不要進去了。這是作笑話講。

怎麼叫“不踐跡”呢?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借用道家中莊子所說的“滅跡易,無行地難”來加以理解。古人的文字太簡單,解說起來又很討厭。我們只作這樣的解釋:小偷去行竊,可以戴上手套,手印指印都不留下來,使刑警沒有辦法偵查,這就是“滅跡”,沒有痕跡了。但“無行地難”,人畢竟要靠地來走路,完全不靠地面而能走路,這是做不到的。

由此可知孔子這裡的“不踐跡”,就是說做一件好事,不必要看出來是善行。為善要不求人知,如果為善而好名,希望成為別人崇敬的榜樣,這就有問題。

“亦不入於室”,意思是不要為了做好人,做好事,用這種“善”的觀念把自己捆起來。正如我剛才所說的效法儒家的那個同學,站就立正,坐就端坐,點頭也不敢稍稍隨便,就是被禮捆住了,沒有脫落形跡。不要用心守著善的觀念。何必為自己樹個“好人”的招牌!

所以中國人講究行善要積陰德。別人看不見的才是陰,表面的就是陽化了。不要在人家看見時才做好事,便是陰德。幫忙人家應該的,做就做了,做了以後,別人問起也不一定要承認。這是我們過去道德的標準,“積陰德於子孫”的概念,因此普遍留存在每個人的心中。

中國專門說鬼狐的小說《聊齋志異》,第一篇《考城隍》,故事是有一個秀才做夢去應考,主考官是關公,一看他的卷子,就錄取了。他的卷子裡有兩句話:“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就是說有心去故意做好事,表現給別人看,或表演給鬼神看,雖然是好事,也不該獎賞。又例如有一把刀不好用了,隨手丟掉,而不幸傷了人,實在沒有存心要傷害他,那麼雖然是一件壞事,也不該處罰。全篇文章都是討論這兩個問題。

這本講鬼、講怪、講狐狸精的小說,為什麼第一篇說這樣一個故事?過去中國寫小說的人,不是隨便下筆的,一套傳統的中國文化,道德規範的精神,擺得很嚴謹。《聊齋·考城隍》這兩句話,也就是孔子說“不踐跡,亦不入於室”的意思。“有心為善”,做善人故意表示善,就踐跡了,是不對的。更有些用“善”的觀念把自己捆住了,像信教就信教,一定要表現齋公齋婆或招搖成教徒的樣子,便是既“踐跡”,又“入於室”。(《論語別裁》東方出版社)

所謂“善行無轍跡”,是說真正做大善事,行止高潔的人,他所做的好事,完全不著痕跡,你決看不出他的善行所在。因此,中國文化幾千年來,非常重視“陰功積德”。

一個有道德的人,為善不欲人知,因為他不求名、不求利,更不望回報;如果做了一點好事,還要人家來宣揚,那就與傳統文化的精神差得太多了。所以,真正為善的行為,不像車輛行過道路一樣,留下痕跡,如果有了輪印的痕跡,就知道車子經過那些地方,等於自掛招牌,標明去向或宣揚形跡了。

所以說“善欲人知,便非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由此理推,一個人要修道,當然是世界上最好最善的大善事,但無上大道並非人為的造作所能修得的。“道”是本自清虛寥廓、寂滅無為的,一有了方法,一有了境界,早已落於下乘,就如車過留痕,已有形跡可循,已非至善了。(《老子他說初續合集》東方出版社)

南懷瑾:你被“好人”人設標籤綁架了嗎?

上喜馬拉雅 隨時隨地聽南師

02

學道學成了神經,就糟了

我常常告訴一般同學朋友們,你們修道要修到“逍遙”,學佛要學到“自在”。你看那些信宗教的人,一臉宗教相,裝起那個修道的樣子,那個死相最討厭,既不自在又不逍遙。現在用功的重點告訴你,浮游自在,又逍遙又自在。(《我說參同契》東方出版社)

假如一定說打坐、學佛、學道,清淨無為就是好的,可是許多年輕人,一天到晚跑寺廟,學佛打坐,而事實上,他們一點也不清淨,一點也不無為,更談不到空。那是自找麻煩,把腿子也搞壞了,不但佛沒有學好,道沒有學好,連做人也沒有做好,學得稀奇古怪。這就是“正復為奇”,學正道學成了神經,就糟了。

“善復為妖”,人相信宗教本來是好事,信得過度了,反而是問題。所以我的老師、禪宗大師鹽亭老人袁煥仙先生就說過,世間任何魔都不可怕,只有一個魔最可怕,就是“佛魔”。有的人看起來一臉的佛樣,一身的佛氣,一開口就是佛言佛語,這最可怕,所以不要輕易去碰這些人。

袁老師說這些話是什麼道理?意思就是“正復為奇,善復為妖”,凡事太過就錯了。過與不及都是毛病。

講了那麼多廢話,不外說明一件事,就是很多青年人到處在學打坐、學佛、修禪,以及研究一切宗教,找科學超生命的力量。這樣的年輕人,中外都有,但都犯了一個基本的錯誤,就是方法上錯了,都是以有為法去做,因此,不能接觸到最高的道體。所以,必須要“為無為,事無事”,學道也要“味無味”,以這個原則,慢慢才可能接近形而上的道體。(《老子他說初續合集》)

學佛修道的結果,是求無為之果,中文翻譯叫無為,梵文就叫涅槃,涅槃就是無為的意思。無為之道就是最上等的成就。從這一點說起來,大家在那裡打坐做功夫可不是無為啊!相反的,那是非常有為!

在那裡打坐做功夫,深怕功夫掉了,深怕境界跑了,有時候偶然來一點清淨,把清淨抓得比七寶還要牢,深怕清淨跑掉了。

有些人打坐,兩個眼睛看著地下,我在年輕的時候就過來問,你丟了什麼東西?他說沒有丟什麼呀!我說那你為什麼老是盯在地上看,好像東西掉了一樣。可見多數人都在有為之中,達不到無為;真達到了無為,那就是成道的境界。(《金剛經說什麼》東方出版社)

"

這是一個“泛人設”的時代。許多人都希望把自己打造成別人眼中的完美形象。

但同時,社會上也有越來越多“道德標杆”式的人物,出現人設崩塌的現象。華杉先生曾一語道破:完美人設就是用來崩塌的。

如何不被“好人”的人設標籤所綁架?我們聽聽南懷瑾先生怎麼講。

南懷瑾:你被“好人”人設標籤綁架了嗎?

01

你有沒有被好人“人設”所綁架?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這裡子張問怎樣才是善人,孔子的答覆“不踐跡,亦不入於室”,先照字面上解釋,不踏一絲痕跡,也不進入房門,走進屋內。如果照字面這樣解釋,做善人最好連太太房間都不要進去了。這是作笑話講。

怎麼叫“不踐跡”呢?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借用道家中莊子所說的“滅跡易,無行地難”來加以理解。古人的文字太簡單,解說起來又很討厭。我們只作這樣的解釋:小偷去行竊,可以戴上手套,手印指印都不留下來,使刑警沒有辦法偵查,這就是“滅跡”,沒有痕跡了。但“無行地難”,人畢竟要靠地來走路,完全不靠地面而能走路,這是做不到的。

由此可知孔子這裡的“不踐跡”,就是說做一件好事,不必要看出來是善行。為善要不求人知,如果為善而好名,希望成為別人崇敬的榜樣,這就有問題。

“亦不入於室”,意思是不要為了做好人,做好事,用這種“善”的觀念把自己捆起來。正如我剛才所說的效法儒家的那個同學,站就立正,坐就端坐,點頭也不敢稍稍隨便,就是被禮捆住了,沒有脫落形跡。不要用心守著善的觀念。何必為自己樹個“好人”的招牌!

所以中國人講究行善要積陰德。別人看不見的才是陰,表面的就是陽化了。不要在人家看見時才做好事,便是陰德。幫忙人家應該的,做就做了,做了以後,別人問起也不一定要承認。這是我們過去道德的標準,“積陰德於子孫”的概念,因此普遍留存在每個人的心中。

中國專門說鬼狐的小說《聊齋志異》,第一篇《考城隍》,故事是有一個秀才做夢去應考,主考官是關公,一看他的卷子,就錄取了。他的卷子裡有兩句話:“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就是說有心去故意做好事,表現給別人看,或表演給鬼神看,雖然是好事,也不該獎賞。又例如有一把刀不好用了,隨手丟掉,而不幸傷了人,實在沒有存心要傷害他,那麼雖然是一件壞事,也不該處罰。全篇文章都是討論這兩個問題。

這本講鬼、講怪、講狐狸精的小說,為什麼第一篇說這樣一個故事?過去中國寫小說的人,不是隨便下筆的,一套傳統的中國文化,道德規範的精神,擺得很嚴謹。《聊齋·考城隍》這兩句話,也就是孔子說“不踐跡,亦不入於室”的意思。“有心為善”,做善人故意表示善,就踐跡了,是不對的。更有些用“善”的觀念把自己捆住了,像信教就信教,一定要表現齋公齋婆或招搖成教徒的樣子,便是既“踐跡”,又“入於室”。(《論語別裁》東方出版社)

所謂“善行無轍跡”,是說真正做大善事,行止高潔的人,他所做的好事,完全不著痕跡,你決看不出他的善行所在。因此,中國文化幾千年來,非常重視“陰功積德”。

一個有道德的人,為善不欲人知,因為他不求名、不求利,更不望回報;如果做了一點好事,還要人家來宣揚,那就與傳統文化的精神差得太多了。所以,真正為善的行為,不像車輛行過道路一樣,留下痕跡,如果有了輪印的痕跡,就知道車子經過那些地方,等於自掛招牌,標明去向或宣揚形跡了。

所以說“善欲人知,便非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由此理推,一個人要修道,當然是世界上最好最善的大善事,但無上大道並非人為的造作所能修得的。“道”是本自清虛寥廓、寂滅無為的,一有了方法,一有了境界,早已落於下乘,就如車過留痕,已有形跡可循,已非至善了。(《老子他說初續合集》東方出版社)

南懷瑾:你被“好人”人設標籤綁架了嗎?

上喜馬拉雅 隨時隨地聽南師

02

學道學成了神經,就糟了

我常常告訴一般同學朋友們,你們修道要修到“逍遙”,學佛要學到“自在”。你看那些信宗教的人,一臉宗教相,裝起那個修道的樣子,那個死相最討厭,既不自在又不逍遙。現在用功的重點告訴你,浮游自在,又逍遙又自在。(《我說參同契》東方出版社)

假如一定說打坐、學佛、學道,清淨無為就是好的,可是許多年輕人,一天到晚跑寺廟,學佛打坐,而事實上,他們一點也不清淨,一點也不無為,更談不到空。那是自找麻煩,把腿子也搞壞了,不但佛沒有學好,道沒有學好,連做人也沒有做好,學得稀奇古怪。這就是“正復為奇”,學正道學成了神經,就糟了。

“善復為妖”,人相信宗教本來是好事,信得過度了,反而是問題。所以我的老師、禪宗大師鹽亭老人袁煥仙先生就說過,世間任何魔都不可怕,只有一個魔最可怕,就是“佛魔”。有的人看起來一臉的佛樣,一身的佛氣,一開口就是佛言佛語,這最可怕,所以不要輕易去碰這些人。

袁老師說這些話是什麼道理?意思就是“正復為奇,善復為妖”,凡事太過就錯了。過與不及都是毛病。

講了那麼多廢話,不外說明一件事,就是很多青年人到處在學打坐、學佛、修禪,以及研究一切宗教,找科學超生命的力量。這樣的年輕人,中外都有,但都犯了一個基本的錯誤,就是方法上錯了,都是以有為法去做,因此,不能接觸到最高的道體。所以,必須要“為無為,事無事”,學道也要“味無味”,以這個原則,慢慢才可能接近形而上的道體。(《老子他說初續合集》)

學佛修道的結果,是求無為之果,中文翻譯叫無為,梵文就叫涅槃,涅槃就是無為的意思。無為之道就是最上等的成就。從這一點說起來,大家在那裡打坐做功夫可不是無為啊!相反的,那是非常有為!

在那裡打坐做功夫,深怕功夫掉了,深怕境界跑了,有時候偶然來一點清淨,把清淨抓得比七寶還要牢,深怕清淨跑掉了。

有些人打坐,兩個眼睛看著地下,我在年輕的時候就過來問,你丟了什麼東西?他說沒有丟什麼呀!我說那你為什麼老是盯在地上看,好像東西掉了一樣。可見多數人都在有為之中,達不到無為;真達到了無為,那就是成道的境界。(《金剛經說什麼》東方出版社)

南懷瑾:你被“好人”人設標籤綁架了嗎?

上喜馬拉雅 隨時隨地聽南師

03

什麼才是世上最好的味道?

“為無為,事無事”,這是說,一個人看起來沒有做什麼事情,可是一切事情無形中都做好了。這是講第一流的人才,第一流的能力,也是真正的領導哲學。下面加一句“味無味”,世界上真正好的味道,就是沒有味道的味道,沒有味道是什麼味道?就是本來的真味,淡味,那是包含一切味道的。

世界上的烹飪術,大家都承認中國的最高明,一般外國人對中國菜的評價,第一是廣東萊,第二是湖南菜,第三是四川菜,等而下之是淮揚菜、北方菜、上海菜等。這種評論是很不瞭解中國的烹飪。真正好的中國菜,無論標榜什麼地方味道,最好的都是“味無味”,只是本味。

青菜就是青菜的味道,豆腐就是豆腐的味道;紅燒豆腐,不是豆腐的味道,那是紅燒的味道。所以,一個高手做菜,是能做好最難做的本味。

中國人講交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好朋友不是酒肉朋友,不是天天來往,平常很平淡。但這並不是說冷漠無情;朋友碰到困難,或生病之類的事,他就來了。平常無所謂,也許眼睛看看就算打招呼了,可是有真熱情。這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謂的“淡如水”,友情淡得像水一樣。

大家都喝過水,試問水有沒有味道?粗心大意的人一定說水沒有味道,那就錯了。水是有味道的,什麼味道?“淡味”,也就是“無味”。

老子上面講了“為無為,事無事”,我們容易懂,但後面為什麼加一句“味無味”呢?難道老子教我們當廚師嗎?這句話,其實也就是解釋上面二句,說明真正的人生,對於頂天立地的事業,都是在淡然無味的形態中完成的.

這個淡然無味,往往是可以震撼千秋的事業,它的精神永遠是亙古長存的。比如一個宗教家,一個宗教的教主,在我們看來,他的人生拋棄了一切,甚至犧牲了自我的生命,為了拯救這個世界。他的一生是淒涼寂寞、淡而無味的。可是,他的道德功業影響了千秋萬代,這個淡而無味之中,卻有著無窮的味道。這也是告訴我們出世學道真正的道理,同時也是告訴我們學問修養,以及修道的原則。(《老子他說》東方出版社)

編輯 | 小舟 監製 | 南北

"

這是一個“泛人設”的時代。許多人都希望把自己打造成別人眼中的完美形象。

但同時,社會上也有越來越多“道德標杆”式的人物,出現人設崩塌的現象。華杉先生曾一語道破:完美人設就是用來崩塌的。

如何不被“好人”的人設標籤所綁架?我們聽聽南懷瑾先生怎麼講。

南懷瑾:你被“好人”人設標籤綁架了嗎?

01

你有沒有被好人“人設”所綁架?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這裡子張問怎樣才是善人,孔子的答覆“不踐跡,亦不入於室”,先照字面上解釋,不踏一絲痕跡,也不進入房門,走進屋內。如果照字面這樣解釋,做善人最好連太太房間都不要進去了。這是作笑話講。

怎麼叫“不踐跡”呢?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借用道家中莊子所說的“滅跡易,無行地難”來加以理解。古人的文字太簡單,解說起來又很討厭。我們只作這樣的解釋:小偷去行竊,可以戴上手套,手印指印都不留下來,使刑警沒有辦法偵查,這就是“滅跡”,沒有痕跡了。但“無行地難”,人畢竟要靠地來走路,完全不靠地面而能走路,這是做不到的。

由此可知孔子這裡的“不踐跡”,就是說做一件好事,不必要看出來是善行。為善要不求人知,如果為善而好名,希望成為別人崇敬的榜樣,這就有問題。

“亦不入於室”,意思是不要為了做好人,做好事,用這種“善”的觀念把自己捆起來。正如我剛才所說的效法儒家的那個同學,站就立正,坐就端坐,點頭也不敢稍稍隨便,就是被禮捆住了,沒有脫落形跡。不要用心守著善的觀念。何必為自己樹個“好人”的招牌!

所以中國人講究行善要積陰德。別人看不見的才是陰,表面的就是陽化了。不要在人家看見時才做好事,便是陰德。幫忙人家應該的,做就做了,做了以後,別人問起也不一定要承認。這是我們過去道德的標準,“積陰德於子孫”的概念,因此普遍留存在每個人的心中。

中國專門說鬼狐的小說《聊齋志異》,第一篇《考城隍》,故事是有一個秀才做夢去應考,主考官是關公,一看他的卷子,就錄取了。他的卷子裡有兩句話:“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就是說有心去故意做好事,表現給別人看,或表演給鬼神看,雖然是好事,也不該獎賞。又例如有一把刀不好用了,隨手丟掉,而不幸傷了人,實在沒有存心要傷害他,那麼雖然是一件壞事,也不該處罰。全篇文章都是討論這兩個問題。

這本講鬼、講怪、講狐狸精的小說,為什麼第一篇說這樣一個故事?過去中國寫小說的人,不是隨便下筆的,一套傳統的中國文化,道德規範的精神,擺得很嚴謹。《聊齋·考城隍》這兩句話,也就是孔子說“不踐跡,亦不入於室”的意思。“有心為善”,做善人故意表示善,就踐跡了,是不對的。更有些用“善”的觀念把自己捆住了,像信教就信教,一定要表現齋公齋婆或招搖成教徒的樣子,便是既“踐跡”,又“入於室”。(《論語別裁》東方出版社)

所謂“善行無轍跡”,是說真正做大善事,行止高潔的人,他所做的好事,完全不著痕跡,你決看不出他的善行所在。因此,中國文化幾千年來,非常重視“陰功積德”。

一個有道德的人,為善不欲人知,因為他不求名、不求利,更不望回報;如果做了一點好事,還要人家來宣揚,那就與傳統文化的精神差得太多了。所以,真正為善的行為,不像車輛行過道路一樣,留下痕跡,如果有了輪印的痕跡,就知道車子經過那些地方,等於自掛招牌,標明去向或宣揚形跡了。

所以說“善欲人知,便非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由此理推,一個人要修道,當然是世界上最好最善的大善事,但無上大道並非人為的造作所能修得的。“道”是本自清虛寥廓、寂滅無為的,一有了方法,一有了境界,早已落於下乘,就如車過留痕,已有形跡可循,已非至善了。(《老子他說初續合集》東方出版社)

南懷瑾:你被“好人”人設標籤綁架了嗎?

上喜馬拉雅 隨時隨地聽南師

02

學道學成了神經,就糟了

我常常告訴一般同學朋友們,你們修道要修到“逍遙”,學佛要學到“自在”。你看那些信宗教的人,一臉宗教相,裝起那個修道的樣子,那個死相最討厭,既不自在又不逍遙。現在用功的重點告訴你,浮游自在,又逍遙又自在。(《我說參同契》東方出版社)

假如一定說打坐、學佛、學道,清淨無為就是好的,可是許多年輕人,一天到晚跑寺廟,學佛打坐,而事實上,他們一點也不清淨,一點也不無為,更談不到空。那是自找麻煩,把腿子也搞壞了,不但佛沒有學好,道沒有學好,連做人也沒有做好,學得稀奇古怪。這就是“正復為奇”,學正道學成了神經,就糟了。

“善復為妖”,人相信宗教本來是好事,信得過度了,反而是問題。所以我的老師、禪宗大師鹽亭老人袁煥仙先生就說過,世間任何魔都不可怕,只有一個魔最可怕,就是“佛魔”。有的人看起來一臉的佛樣,一身的佛氣,一開口就是佛言佛語,這最可怕,所以不要輕易去碰這些人。

袁老師說這些話是什麼道理?意思就是“正復為奇,善復為妖”,凡事太過就錯了。過與不及都是毛病。

講了那麼多廢話,不外說明一件事,就是很多青年人到處在學打坐、學佛、修禪,以及研究一切宗教,找科學超生命的力量。這樣的年輕人,中外都有,但都犯了一個基本的錯誤,就是方法上錯了,都是以有為法去做,因此,不能接觸到最高的道體。所以,必須要“為無為,事無事”,學道也要“味無味”,以這個原則,慢慢才可能接近形而上的道體。(《老子他說初續合集》)

學佛修道的結果,是求無為之果,中文翻譯叫無為,梵文就叫涅槃,涅槃就是無為的意思。無為之道就是最上等的成就。從這一點說起來,大家在那裡打坐做功夫可不是無為啊!相反的,那是非常有為!

在那裡打坐做功夫,深怕功夫掉了,深怕境界跑了,有時候偶然來一點清淨,把清淨抓得比七寶還要牢,深怕清淨跑掉了。

有些人打坐,兩個眼睛看著地下,我在年輕的時候就過來問,你丟了什麼東西?他說沒有丟什麼呀!我說那你為什麼老是盯在地上看,好像東西掉了一樣。可見多數人都在有為之中,達不到無為;真達到了無為,那就是成道的境界。(《金剛經說什麼》東方出版社)

南懷瑾:你被“好人”人設標籤綁架了嗎?

上喜馬拉雅 隨時隨地聽南師

03

什麼才是世上最好的味道?

“為無為,事無事”,這是說,一個人看起來沒有做什麼事情,可是一切事情無形中都做好了。這是講第一流的人才,第一流的能力,也是真正的領導哲學。下面加一句“味無味”,世界上真正好的味道,就是沒有味道的味道,沒有味道是什麼味道?就是本來的真味,淡味,那是包含一切味道的。

世界上的烹飪術,大家都承認中國的最高明,一般外國人對中國菜的評價,第一是廣東萊,第二是湖南菜,第三是四川菜,等而下之是淮揚菜、北方菜、上海菜等。這種評論是很不瞭解中國的烹飪。真正好的中國菜,無論標榜什麼地方味道,最好的都是“味無味”,只是本味。

青菜就是青菜的味道,豆腐就是豆腐的味道;紅燒豆腐,不是豆腐的味道,那是紅燒的味道。所以,一個高手做菜,是能做好最難做的本味。

中國人講交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好朋友不是酒肉朋友,不是天天來往,平常很平淡。但這並不是說冷漠無情;朋友碰到困難,或生病之類的事,他就來了。平常無所謂,也許眼睛看看就算打招呼了,可是有真熱情。這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謂的“淡如水”,友情淡得像水一樣。

大家都喝過水,試問水有沒有味道?粗心大意的人一定說水沒有味道,那就錯了。水是有味道的,什麼味道?“淡味”,也就是“無味”。

老子上面講了“為無為,事無事”,我們容易懂,但後面為什麼加一句“味無味”呢?難道老子教我們當廚師嗎?這句話,其實也就是解釋上面二句,說明真正的人生,對於頂天立地的事業,都是在淡然無味的形態中完成的.

這個淡然無味,往往是可以震撼千秋的事業,它的精神永遠是亙古長存的。比如一個宗教家,一個宗教的教主,在我們看來,他的人生拋棄了一切,甚至犧牲了自我的生命,為了拯救這個世界。他的一生是淒涼寂寞、淡而無味的。可是,他的道德功業影響了千秋萬代,這個淡而無味之中,卻有著無窮的味道。這也是告訴我們出世學道真正的道理,同時也是告訴我們學問修養,以及修道的原則。(《老子他說》東方出版社)

編輯 | 小舟 監製 | 南北

南懷瑾:你被“好人”人設標籤綁架了嗎?

歡迎掃描二維碼,加入“南懷瑾東方讀書會”微信群,一起問道南師。

"

這是一個“泛人設”的時代。許多人都希望把自己打造成別人眼中的完美形象。

但同時,社會上也有越來越多“道德標杆”式的人物,出現人設崩塌的現象。華杉先生曾一語道破:完美人設就是用來崩塌的。

如何不被“好人”的人設標籤所綁架?我們聽聽南懷瑾先生怎麼講。

南懷瑾:你被“好人”人設標籤綁架了嗎?

01

你有沒有被好人“人設”所綁架?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這裡子張問怎樣才是善人,孔子的答覆“不踐跡,亦不入於室”,先照字面上解釋,不踏一絲痕跡,也不進入房門,走進屋內。如果照字面這樣解釋,做善人最好連太太房間都不要進去了。這是作笑話講。

怎麼叫“不踐跡”呢?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借用道家中莊子所說的“滅跡易,無行地難”來加以理解。古人的文字太簡單,解說起來又很討厭。我們只作這樣的解釋:小偷去行竊,可以戴上手套,手印指印都不留下來,使刑警沒有辦法偵查,這就是“滅跡”,沒有痕跡了。但“無行地難”,人畢竟要靠地來走路,完全不靠地面而能走路,這是做不到的。

由此可知孔子這裡的“不踐跡”,就是說做一件好事,不必要看出來是善行。為善要不求人知,如果為善而好名,希望成為別人崇敬的榜樣,這就有問題。

“亦不入於室”,意思是不要為了做好人,做好事,用這種“善”的觀念把自己捆起來。正如我剛才所說的效法儒家的那個同學,站就立正,坐就端坐,點頭也不敢稍稍隨便,就是被禮捆住了,沒有脫落形跡。不要用心守著善的觀念。何必為自己樹個“好人”的招牌!

所以中國人講究行善要積陰德。別人看不見的才是陰,表面的就是陽化了。不要在人家看見時才做好事,便是陰德。幫忙人家應該的,做就做了,做了以後,別人問起也不一定要承認。這是我們過去道德的標準,“積陰德於子孫”的概念,因此普遍留存在每個人的心中。

中國專門說鬼狐的小說《聊齋志異》,第一篇《考城隍》,故事是有一個秀才做夢去應考,主考官是關公,一看他的卷子,就錄取了。他的卷子裡有兩句話:“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就是說有心去故意做好事,表現給別人看,或表演給鬼神看,雖然是好事,也不該獎賞。又例如有一把刀不好用了,隨手丟掉,而不幸傷了人,實在沒有存心要傷害他,那麼雖然是一件壞事,也不該處罰。全篇文章都是討論這兩個問題。

這本講鬼、講怪、講狐狸精的小說,為什麼第一篇說這樣一個故事?過去中國寫小說的人,不是隨便下筆的,一套傳統的中國文化,道德規範的精神,擺得很嚴謹。《聊齋·考城隍》這兩句話,也就是孔子說“不踐跡,亦不入於室”的意思。“有心為善”,做善人故意表示善,就踐跡了,是不對的。更有些用“善”的觀念把自己捆住了,像信教就信教,一定要表現齋公齋婆或招搖成教徒的樣子,便是既“踐跡”,又“入於室”。(《論語別裁》東方出版社)

所謂“善行無轍跡”,是說真正做大善事,行止高潔的人,他所做的好事,完全不著痕跡,你決看不出他的善行所在。因此,中國文化幾千年來,非常重視“陰功積德”。

一個有道德的人,為善不欲人知,因為他不求名、不求利,更不望回報;如果做了一點好事,還要人家來宣揚,那就與傳統文化的精神差得太多了。所以,真正為善的行為,不像車輛行過道路一樣,留下痕跡,如果有了輪印的痕跡,就知道車子經過那些地方,等於自掛招牌,標明去向或宣揚形跡了。

所以說“善欲人知,便非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由此理推,一個人要修道,當然是世界上最好最善的大善事,但無上大道並非人為的造作所能修得的。“道”是本自清虛寥廓、寂滅無為的,一有了方法,一有了境界,早已落於下乘,就如車過留痕,已有形跡可循,已非至善了。(《老子他說初續合集》東方出版社)

南懷瑾:你被“好人”人設標籤綁架了嗎?

上喜馬拉雅 隨時隨地聽南師

02

學道學成了神經,就糟了

我常常告訴一般同學朋友們,你們修道要修到“逍遙”,學佛要學到“自在”。你看那些信宗教的人,一臉宗教相,裝起那個修道的樣子,那個死相最討厭,既不自在又不逍遙。現在用功的重點告訴你,浮游自在,又逍遙又自在。(《我說參同契》東方出版社)

假如一定說打坐、學佛、學道,清淨無為就是好的,可是許多年輕人,一天到晚跑寺廟,學佛打坐,而事實上,他們一點也不清淨,一點也不無為,更談不到空。那是自找麻煩,把腿子也搞壞了,不但佛沒有學好,道沒有學好,連做人也沒有做好,學得稀奇古怪。這就是“正復為奇”,學正道學成了神經,就糟了。

“善復為妖”,人相信宗教本來是好事,信得過度了,反而是問題。所以我的老師、禪宗大師鹽亭老人袁煥仙先生就說過,世間任何魔都不可怕,只有一個魔最可怕,就是“佛魔”。有的人看起來一臉的佛樣,一身的佛氣,一開口就是佛言佛語,這最可怕,所以不要輕易去碰這些人。

袁老師說這些話是什麼道理?意思就是“正復為奇,善復為妖”,凡事太過就錯了。過與不及都是毛病。

講了那麼多廢話,不外說明一件事,就是很多青年人到處在學打坐、學佛、修禪,以及研究一切宗教,找科學超生命的力量。這樣的年輕人,中外都有,但都犯了一個基本的錯誤,就是方法上錯了,都是以有為法去做,因此,不能接觸到最高的道體。所以,必須要“為無為,事無事”,學道也要“味無味”,以這個原則,慢慢才可能接近形而上的道體。(《老子他說初續合集》)

學佛修道的結果,是求無為之果,中文翻譯叫無為,梵文就叫涅槃,涅槃就是無為的意思。無為之道就是最上等的成就。從這一點說起來,大家在那裡打坐做功夫可不是無為啊!相反的,那是非常有為!

在那裡打坐做功夫,深怕功夫掉了,深怕境界跑了,有時候偶然來一點清淨,把清淨抓得比七寶還要牢,深怕清淨跑掉了。

有些人打坐,兩個眼睛看著地下,我在年輕的時候就過來問,你丟了什麼東西?他說沒有丟什麼呀!我說那你為什麼老是盯在地上看,好像東西掉了一樣。可見多數人都在有為之中,達不到無為;真達到了無為,那就是成道的境界。(《金剛經說什麼》東方出版社)

南懷瑾:你被“好人”人設標籤綁架了嗎?

上喜馬拉雅 隨時隨地聽南師

03

什麼才是世上最好的味道?

“為無為,事無事”,這是說,一個人看起來沒有做什麼事情,可是一切事情無形中都做好了。這是講第一流的人才,第一流的能力,也是真正的領導哲學。下面加一句“味無味”,世界上真正好的味道,就是沒有味道的味道,沒有味道是什麼味道?就是本來的真味,淡味,那是包含一切味道的。

世界上的烹飪術,大家都承認中國的最高明,一般外國人對中國菜的評價,第一是廣東萊,第二是湖南菜,第三是四川菜,等而下之是淮揚菜、北方菜、上海菜等。這種評論是很不瞭解中國的烹飪。真正好的中國菜,無論標榜什麼地方味道,最好的都是“味無味”,只是本味。

青菜就是青菜的味道,豆腐就是豆腐的味道;紅燒豆腐,不是豆腐的味道,那是紅燒的味道。所以,一個高手做菜,是能做好最難做的本味。

中國人講交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好朋友不是酒肉朋友,不是天天來往,平常很平淡。但這並不是說冷漠無情;朋友碰到困難,或生病之類的事,他就來了。平常無所謂,也許眼睛看看就算打招呼了,可是有真熱情。這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謂的“淡如水”,友情淡得像水一樣。

大家都喝過水,試問水有沒有味道?粗心大意的人一定說水沒有味道,那就錯了。水是有味道的,什麼味道?“淡味”,也就是“無味”。

老子上面講了“為無為,事無事”,我們容易懂,但後面為什麼加一句“味無味”呢?難道老子教我們當廚師嗎?這句話,其實也就是解釋上面二句,說明真正的人生,對於頂天立地的事業,都是在淡然無味的形態中完成的.

這個淡然無味,往往是可以震撼千秋的事業,它的精神永遠是亙古長存的。比如一個宗教家,一個宗教的教主,在我們看來,他的人生拋棄了一切,甚至犧牲了自我的生命,為了拯救這個世界。他的一生是淒涼寂寞、淡而無味的。可是,他的道德功業影響了千秋萬代,這個淡而無味之中,卻有著無窮的味道。這也是告訴我們出世學道真正的道理,同時也是告訴我們學問修養,以及修道的原則。(《老子他說》東方出版社)

編輯 | 小舟 監製 | 南北

南懷瑾:你被“好人”人設標籤綁架了嗎?

歡迎掃描二維碼,加入“南懷瑾東方讀書會”微信群,一起問道南師。

南懷瑾:你被“好人”人設標籤綁架了嗎?

沒時間讀大部頭?

喜馬拉雅搜索“南懷瑾大學堂”

南師有聲書 每集10分鐘

利用碎片化時間提升自己

南懷瑾大學堂——東方出版社旗下

南懷瑾著述有聲書平臺

"

這是一個“泛人設”的時代。許多人都希望把自己打造成別人眼中的完美形象。

但同時,社會上也有越來越多“道德標杆”式的人物,出現人設崩塌的現象。華杉先生曾一語道破:完美人設就是用來崩塌的。

如何不被“好人”的人設標籤所綁架?我們聽聽南懷瑾先生怎麼講。

南懷瑾:你被“好人”人設標籤綁架了嗎?

01

你有沒有被好人“人設”所綁架?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這裡子張問怎樣才是善人,孔子的答覆“不踐跡,亦不入於室”,先照字面上解釋,不踏一絲痕跡,也不進入房門,走進屋內。如果照字面這樣解釋,做善人最好連太太房間都不要進去了。這是作笑話講。

怎麼叫“不踐跡”呢?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借用道家中莊子所說的“滅跡易,無行地難”來加以理解。古人的文字太簡單,解說起來又很討厭。我們只作這樣的解釋:小偷去行竊,可以戴上手套,手印指印都不留下來,使刑警沒有辦法偵查,這就是“滅跡”,沒有痕跡了。但“無行地難”,人畢竟要靠地來走路,完全不靠地面而能走路,這是做不到的。

由此可知孔子這裡的“不踐跡”,就是說做一件好事,不必要看出來是善行。為善要不求人知,如果為善而好名,希望成為別人崇敬的榜樣,這就有問題。

“亦不入於室”,意思是不要為了做好人,做好事,用這種“善”的觀念把自己捆起來。正如我剛才所說的效法儒家的那個同學,站就立正,坐就端坐,點頭也不敢稍稍隨便,就是被禮捆住了,沒有脫落形跡。不要用心守著善的觀念。何必為自己樹個“好人”的招牌!

所以中國人講究行善要積陰德。別人看不見的才是陰,表面的就是陽化了。不要在人家看見時才做好事,便是陰德。幫忙人家應該的,做就做了,做了以後,別人問起也不一定要承認。這是我們過去道德的標準,“積陰德於子孫”的概念,因此普遍留存在每個人的心中。

中國專門說鬼狐的小說《聊齋志異》,第一篇《考城隍》,故事是有一個秀才做夢去應考,主考官是關公,一看他的卷子,就錄取了。他的卷子裡有兩句話:“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就是說有心去故意做好事,表現給別人看,或表演給鬼神看,雖然是好事,也不該獎賞。又例如有一把刀不好用了,隨手丟掉,而不幸傷了人,實在沒有存心要傷害他,那麼雖然是一件壞事,也不該處罰。全篇文章都是討論這兩個問題。

這本講鬼、講怪、講狐狸精的小說,為什麼第一篇說這樣一個故事?過去中國寫小說的人,不是隨便下筆的,一套傳統的中國文化,道德規範的精神,擺得很嚴謹。《聊齋·考城隍》這兩句話,也就是孔子說“不踐跡,亦不入於室”的意思。“有心為善”,做善人故意表示善,就踐跡了,是不對的。更有些用“善”的觀念把自己捆住了,像信教就信教,一定要表現齋公齋婆或招搖成教徒的樣子,便是既“踐跡”,又“入於室”。(《論語別裁》東方出版社)

所謂“善行無轍跡”,是說真正做大善事,行止高潔的人,他所做的好事,完全不著痕跡,你決看不出他的善行所在。因此,中國文化幾千年來,非常重視“陰功積德”。

一個有道德的人,為善不欲人知,因為他不求名、不求利,更不望回報;如果做了一點好事,還要人家來宣揚,那就與傳統文化的精神差得太多了。所以,真正為善的行為,不像車輛行過道路一樣,留下痕跡,如果有了輪印的痕跡,就知道車子經過那些地方,等於自掛招牌,標明去向或宣揚形跡了。

所以說“善欲人知,便非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由此理推,一個人要修道,當然是世界上最好最善的大善事,但無上大道並非人為的造作所能修得的。“道”是本自清虛寥廓、寂滅無為的,一有了方法,一有了境界,早已落於下乘,就如車過留痕,已有形跡可循,已非至善了。(《老子他說初續合集》東方出版社)

南懷瑾:你被“好人”人設標籤綁架了嗎?

上喜馬拉雅 隨時隨地聽南師

02

學道學成了神經,就糟了

我常常告訴一般同學朋友們,你們修道要修到“逍遙”,學佛要學到“自在”。你看那些信宗教的人,一臉宗教相,裝起那個修道的樣子,那個死相最討厭,既不自在又不逍遙。現在用功的重點告訴你,浮游自在,又逍遙又自在。(《我說參同契》東方出版社)

假如一定說打坐、學佛、學道,清淨無為就是好的,可是許多年輕人,一天到晚跑寺廟,學佛打坐,而事實上,他們一點也不清淨,一點也不無為,更談不到空。那是自找麻煩,把腿子也搞壞了,不但佛沒有學好,道沒有學好,連做人也沒有做好,學得稀奇古怪。這就是“正復為奇”,學正道學成了神經,就糟了。

“善復為妖”,人相信宗教本來是好事,信得過度了,反而是問題。所以我的老師、禪宗大師鹽亭老人袁煥仙先生就說過,世間任何魔都不可怕,只有一個魔最可怕,就是“佛魔”。有的人看起來一臉的佛樣,一身的佛氣,一開口就是佛言佛語,這最可怕,所以不要輕易去碰這些人。

袁老師說這些話是什麼道理?意思就是“正復為奇,善復為妖”,凡事太過就錯了。過與不及都是毛病。

講了那麼多廢話,不外說明一件事,就是很多青年人到處在學打坐、學佛、修禪,以及研究一切宗教,找科學超生命的力量。這樣的年輕人,中外都有,但都犯了一個基本的錯誤,就是方法上錯了,都是以有為法去做,因此,不能接觸到最高的道體。所以,必須要“為無為,事無事”,學道也要“味無味”,以這個原則,慢慢才可能接近形而上的道體。(《老子他說初續合集》)

學佛修道的結果,是求無為之果,中文翻譯叫無為,梵文就叫涅槃,涅槃就是無為的意思。無為之道就是最上等的成就。從這一點說起來,大家在那裡打坐做功夫可不是無為啊!相反的,那是非常有為!

在那裡打坐做功夫,深怕功夫掉了,深怕境界跑了,有時候偶然來一點清淨,把清淨抓得比七寶還要牢,深怕清淨跑掉了。

有些人打坐,兩個眼睛看著地下,我在年輕的時候就過來問,你丟了什麼東西?他說沒有丟什麼呀!我說那你為什麼老是盯在地上看,好像東西掉了一樣。可見多數人都在有為之中,達不到無為;真達到了無為,那就是成道的境界。(《金剛經說什麼》東方出版社)

南懷瑾:你被“好人”人設標籤綁架了嗎?

上喜馬拉雅 隨時隨地聽南師

03

什麼才是世上最好的味道?

“為無為,事無事”,這是說,一個人看起來沒有做什麼事情,可是一切事情無形中都做好了。這是講第一流的人才,第一流的能力,也是真正的領導哲學。下面加一句“味無味”,世界上真正好的味道,就是沒有味道的味道,沒有味道是什麼味道?就是本來的真味,淡味,那是包含一切味道的。

世界上的烹飪術,大家都承認中國的最高明,一般外國人對中國菜的評價,第一是廣東萊,第二是湖南菜,第三是四川菜,等而下之是淮揚菜、北方菜、上海菜等。這種評論是很不瞭解中國的烹飪。真正好的中國菜,無論標榜什麼地方味道,最好的都是“味無味”,只是本味。

青菜就是青菜的味道,豆腐就是豆腐的味道;紅燒豆腐,不是豆腐的味道,那是紅燒的味道。所以,一個高手做菜,是能做好最難做的本味。

中國人講交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好朋友不是酒肉朋友,不是天天來往,平常很平淡。但這並不是說冷漠無情;朋友碰到困難,或生病之類的事,他就來了。平常無所謂,也許眼睛看看就算打招呼了,可是有真熱情。這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謂的“淡如水”,友情淡得像水一樣。

大家都喝過水,試問水有沒有味道?粗心大意的人一定說水沒有味道,那就錯了。水是有味道的,什麼味道?“淡味”,也就是“無味”。

老子上面講了“為無為,事無事”,我們容易懂,但後面為什麼加一句“味無味”呢?難道老子教我們當廚師嗎?這句話,其實也就是解釋上面二句,說明真正的人生,對於頂天立地的事業,都是在淡然無味的形態中完成的.

這個淡然無味,往往是可以震撼千秋的事業,它的精神永遠是亙古長存的。比如一個宗教家,一個宗教的教主,在我們看來,他的人生拋棄了一切,甚至犧牲了自我的生命,為了拯救這個世界。他的一生是淒涼寂寞、淡而無味的。可是,他的道德功業影響了千秋萬代,這個淡而無味之中,卻有著無窮的味道。這也是告訴我們出世學道真正的道理,同時也是告訴我們學問修養,以及修道的原則。(《老子他說》東方出版社)

編輯 | 小舟 監製 | 南北

南懷瑾:你被“好人”人設標籤綁架了嗎?

歡迎掃描二維碼,加入“南懷瑾東方讀書會”微信群,一起問道南師。

南懷瑾:你被“好人”人設標籤綁架了嗎?

沒時間讀大部頭?

喜馬拉雅搜索“南懷瑾大學堂”

南師有聲書 每集10分鐘

利用碎片化時間提升自己

南懷瑾大學堂——東方出版社旗下

南懷瑾著述有聲書平臺

南懷瑾:你被“好人”人設標籤綁架了嗎?

"

這是一個“泛人設”的時代。許多人都希望把自己打造成別人眼中的完美形象。

但同時,社會上也有越來越多“道德標杆”式的人物,出現人設崩塌的現象。華杉先生曾一語道破:完美人設就是用來崩塌的。

如何不被“好人”的人設標籤所綁架?我們聽聽南懷瑾先生怎麼講。

南懷瑾:你被“好人”人設標籤綁架了嗎?

01

你有沒有被好人“人設”所綁架?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這裡子張問怎樣才是善人,孔子的答覆“不踐跡,亦不入於室”,先照字面上解釋,不踏一絲痕跡,也不進入房門,走進屋內。如果照字面這樣解釋,做善人最好連太太房間都不要進去了。這是作笑話講。

怎麼叫“不踐跡”呢?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借用道家中莊子所說的“滅跡易,無行地難”來加以理解。古人的文字太簡單,解說起來又很討厭。我們只作這樣的解釋:小偷去行竊,可以戴上手套,手印指印都不留下來,使刑警沒有辦法偵查,這就是“滅跡”,沒有痕跡了。但“無行地難”,人畢竟要靠地來走路,完全不靠地面而能走路,這是做不到的。

由此可知孔子這裡的“不踐跡”,就是說做一件好事,不必要看出來是善行。為善要不求人知,如果為善而好名,希望成為別人崇敬的榜樣,這就有問題。

“亦不入於室”,意思是不要為了做好人,做好事,用這種“善”的觀念把自己捆起來。正如我剛才所說的效法儒家的那個同學,站就立正,坐就端坐,點頭也不敢稍稍隨便,就是被禮捆住了,沒有脫落形跡。不要用心守著善的觀念。何必為自己樹個“好人”的招牌!

所以中國人講究行善要積陰德。別人看不見的才是陰,表面的就是陽化了。不要在人家看見時才做好事,便是陰德。幫忙人家應該的,做就做了,做了以後,別人問起也不一定要承認。這是我們過去道德的標準,“積陰德於子孫”的概念,因此普遍留存在每個人的心中。

中國專門說鬼狐的小說《聊齋志異》,第一篇《考城隍》,故事是有一個秀才做夢去應考,主考官是關公,一看他的卷子,就錄取了。他的卷子裡有兩句話:“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就是說有心去故意做好事,表現給別人看,或表演給鬼神看,雖然是好事,也不該獎賞。又例如有一把刀不好用了,隨手丟掉,而不幸傷了人,實在沒有存心要傷害他,那麼雖然是一件壞事,也不該處罰。全篇文章都是討論這兩個問題。

這本講鬼、講怪、講狐狸精的小說,為什麼第一篇說這樣一個故事?過去中國寫小說的人,不是隨便下筆的,一套傳統的中國文化,道德規範的精神,擺得很嚴謹。《聊齋·考城隍》這兩句話,也就是孔子說“不踐跡,亦不入於室”的意思。“有心為善”,做善人故意表示善,就踐跡了,是不對的。更有些用“善”的觀念把自己捆住了,像信教就信教,一定要表現齋公齋婆或招搖成教徒的樣子,便是既“踐跡”,又“入於室”。(《論語別裁》東方出版社)

所謂“善行無轍跡”,是說真正做大善事,行止高潔的人,他所做的好事,完全不著痕跡,你決看不出他的善行所在。因此,中國文化幾千年來,非常重視“陰功積德”。

一個有道德的人,為善不欲人知,因為他不求名、不求利,更不望回報;如果做了一點好事,還要人家來宣揚,那就與傳統文化的精神差得太多了。所以,真正為善的行為,不像車輛行過道路一樣,留下痕跡,如果有了輪印的痕跡,就知道車子經過那些地方,等於自掛招牌,標明去向或宣揚形跡了。

所以說“善欲人知,便非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由此理推,一個人要修道,當然是世界上最好最善的大善事,但無上大道並非人為的造作所能修得的。“道”是本自清虛寥廓、寂滅無為的,一有了方法,一有了境界,早已落於下乘,就如車過留痕,已有形跡可循,已非至善了。(《老子他說初續合集》東方出版社)

南懷瑾:你被“好人”人設標籤綁架了嗎?

上喜馬拉雅 隨時隨地聽南師

02

學道學成了神經,就糟了

我常常告訴一般同學朋友們,你們修道要修到“逍遙”,學佛要學到“自在”。你看那些信宗教的人,一臉宗教相,裝起那個修道的樣子,那個死相最討厭,既不自在又不逍遙。現在用功的重點告訴你,浮游自在,又逍遙又自在。(《我說參同契》東方出版社)

假如一定說打坐、學佛、學道,清淨無為就是好的,可是許多年輕人,一天到晚跑寺廟,學佛打坐,而事實上,他們一點也不清淨,一點也不無為,更談不到空。那是自找麻煩,把腿子也搞壞了,不但佛沒有學好,道沒有學好,連做人也沒有做好,學得稀奇古怪。這就是“正復為奇”,學正道學成了神經,就糟了。

“善復為妖”,人相信宗教本來是好事,信得過度了,反而是問題。所以我的老師、禪宗大師鹽亭老人袁煥仙先生就說過,世間任何魔都不可怕,只有一個魔最可怕,就是“佛魔”。有的人看起來一臉的佛樣,一身的佛氣,一開口就是佛言佛語,這最可怕,所以不要輕易去碰這些人。

袁老師說這些話是什麼道理?意思就是“正復為奇,善復為妖”,凡事太過就錯了。過與不及都是毛病。

講了那麼多廢話,不外說明一件事,就是很多青年人到處在學打坐、學佛、修禪,以及研究一切宗教,找科學超生命的力量。這樣的年輕人,中外都有,但都犯了一個基本的錯誤,就是方法上錯了,都是以有為法去做,因此,不能接觸到最高的道體。所以,必須要“為無為,事無事”,學道也要“味無味”,以這個原則,慢慢才可能接近形而上的道體。(《老子他說初續合集》)

學佛修道的結果,是求無為之果,中文翻譯叫無為,梵文就叫涅槃,涅槃就是無為的意思。無為之道就是最上等的成就。從這一點說起來,大家在那裡打坐做功夫可不是無為啊!相反的,那是非常有為!

在那裡打坐做功夫,深怕功夫掉了,深怕境界跑了,有時候偶然來一點清淨,把清淨抓得比七寶還要牢,深怕清淨跑掉了。

有些人打坐,兩個眼睛看著地下,我在年輕的時候就過來問,你丟了什麼東西?他說沒有丟什麼呀!我說那你為什麼老是盯在地上看,好像東西掉了一樣。可見多數人都在有為之中,達不到無為;真達到了無為,那就是成道的境界。(《金剛經說什麼》東方出版社)

南懷瑾:你被“好人”人設標籤綁架了嗎?

上喜馬拉雅 隨時隨地聽南師

03

什麼才是世上最好的味道?

“為無為,事無事”,這是說,一個人看起來沒有做什麼事情,可是一切事情無形中都做好了。這是講第一流的人才,第一流的能力,也是真正的領導哲學。下面加一句“味無味”,世界上真正好的味道,就是沒有味道的味道,沒有味道是什麼味道?就是本來的真味,淡味,那是包含一切味道的。

世界上的烹飪術,大家都承認中國的最高明,一般外國人對中國菜的評價,第一是廣東萊,第二是湖南菜,第三是四川菜,等而下之是淮揚菜、北方菜、上海菜等。這種評論是很不瞭解中國的烹飪。真正好的中國菜,無論標榜什麼地方味道,最好的都是“味無味”,只是本味。

青菜就是青菜的味道,豆腐就是豆腐的味道;紅燒豆腐,不是豆腐的味道,那是紅燒的味道。所以,一個高手做菜,是能做好最難做的本味。

中國人講交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好朋友不是酒肉朋友,不是天天來往,平常很平淡。但這並不是說冷漠無情;朋友碰到困難,或生病之類的事,他就來了。平常無所謂,也許眼睛看看就算打招呼了,可是有真熱情。這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謂的“淡如水”,友情淡得像水一樣。

大家都喝過水,試問水有沒有味道?粗心大意的人一定說水沒有味道,那就錯了。水是有味道的,什麼味道?“淡味”,也就是“無味”。

老子上面講了“為無為,事無事”,我們容易懂,但後面為什麼加一句“味無味”呢?難道老子教我們當廚師嗎?這句話,其實也就是解釋上面二句,說明真正的人生,對於頂天立地的事業,都是在淡然無味的形態中完成的.

這個淡然無味,往往是可以震撼千秋的事業,它的精神永遠是亙古長存的。比如一個宗教家,一個宗教的教主,在我們看來,他的人生拋棄了一切,甚至犧牲了自我的生命,為了拯救這個世界。他的一生是淒涼寂寞、淡而無味的。可是,他的道德功業影響了千秋萬代,這個淡而無味之中,卻有著無窮的味道。這也是告訴我們出世學道真正的道理,同時也是告訴我們學問修養,以及修道的原則。(《老子他說》東方出版社)

編輯 | 小舟 監製 | 南北

南懷瑾:你被“好人”人設標籤綁架了嗎?

歡迎掃描二維碼,加入“南懷瑾東方讀書會”微信群,一起問道南師。

南懷瑾:你被“好人”人設標籤綁架了嗎?

沒時間讀大部頭?

喜馬拉雅搜索“南懷瑾大學堂”

南師有聲書 每集10分鐘

利用碎片化時間提升自己

南懷瑾大學堂——東方出版社旗下

南懷瑾著述有聲書平臺

南懷瑾:你被“好人”人設標籤綁架了嗎?

南懷瑾:你被“好人”人設標籤綁架了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