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繫辭傳上傳:第四章 易與天地準

國學 易經 占卜 天文 敦厚國學堂 2017-06-23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釋】易經的道理是以天地大自然的道理為準則的,所以易經的道理可以將天地間的一切道理,圓滿、通貫地包容進去,並且有條理,有次序的整合在一起。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釋】由於易經能貫通、包含宇宙間的道理,能知陰陽剛柔、生死幽明的道理,所以如此,乃易經是抬頭仰望觀察天文、天象、天道,而低頭俯察地理、萬物、形象等之道理而來的。

由觀察中的天地明暗、方向、晝夜等的變化中,可以清楚瞭解光明和黑暗的道理,例如晝夜之輪替,使人知道沒有永遠的光明,同時也沒有永遠的黑暗的。由追溯萬物之起源、開創,並回顧萬物之終了結束,便能讓人瞭解生死的循環道理,由萌而長,由長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死,正是每一生命的必然過程,這種體悟便讓人能知天命盡職責、努力進取而樂觀達見了!

凡生命之創始及生成,無不由精神和形體相互結合而成的,一旦精神靈魂遊離於形體外殼之外產生了異變,那這離、合作用便能瞭解鬼神之情況,這便牽涉到我國傳統的一種宗教意識或思想,所謂楕,形合則成就一生物,離則是形腐體化,而楮神遊離成鬼神之類,故而傳統觀念一向有謂“萬物皆有精神”也即所謂的“氣”。所以不論花草樹木會能“成道”而為精怪,動物更是可以如此,不如說是我國傳統的一神“萬物合一”、“民胞物與”、“一視同仁”的思想。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釋】易經的道理是和天地類似的,因此,吉或凶、善或惡的判斷是不會違背天地之道的,同時,它能夠以其內容所得知之智慧是遍及萬物的智慧,所以其道理是足以救濟天下、整濟萬物的,因此其致用於萬物、天下是絕對不會有超越過分或招致過失的。

是故易經之道理與變化是沒有一定次序之下,而卻又不會流於放蕩不合常軌的,它的道理能旁通而行於萬物萬事,但卻絕不會流弊發生的。其所啟示與貫通的是天的法則,自然的道理,一旦能體悟這道理的人便能知道“樂天知命”,樂天知命可解說易經的道理,它是樂而接受承繼天的法則,並由之知道命運之演變的必然性造化,如此一來,體悟了這道理的人,便由之坦然承受這道理,當然其言行便循乎這“樂天知命”之道,那怎會有什麼憂愁、悔吝的呢?由這一句“樂天知命”更是道出傳統中國人的內在思想、言行的一大準則、孔子的懦家以至於老莊的道家,不正都叫人“樂天知命”嗎?凡是符合天地大自然之道而行止的萬物無不都可以說樂天,能自知盡責盡力以成全天地之道,不強求不貪慾,這可以說是知命,破壞大自然,天地之道的必會自食惡果。

易經所含有的道理是效法夭的大公無私,剋制私慾私利的,使萬物各自安於所處之地位,同時敦厚施澤普及一切的仁愛本性也由其中可見,所以君子體悟這一個道理,便能安身於環境中,心安理得的順乎天地之道,並效法天的敦厚之仁愛、博愛施及一切萬物,這便是“天地人”合一的施愛於一切,使萬物各得其所,各安所位。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釋】天地之創造萬物是生息不斷,源源而行的,但也絕不有讓萬物超出其範圍之外而有過失產生的,易經的道理也配合了這個道理,包含著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便限囿了萬物萬事之變化而絕不會使之有超越,造成本身之過失。

天地之道是委曲成全萬物而絕不遺漏,易經的道理也是如此,易經與天地之道同樣是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而知一切幽明、死生、晝夜、鬼神的變化,所以具有知解其神祕的智薏,正如神的作用與力量是無所不在,無所不到的,易經的變化與道理也是如此無一定形式或常規的形體的,故它也是能無所不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