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中華神祕文化《周易》?

國學 易經 伏羲 儒家 鑫淼八字命理 2017-05-06

一、什麼是周易,周易包括的內容。關於周易中的“周”字的解釋,一種解釋是周代表為年代的意思,周易中的周是代表的周朝或周代;另一種解釋為周為周普,有普遍、無所不包的意思。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解釋,比如什麼周地、周遍、周環等這樣幾種不同的解釋。在易學界大多數人都普遍的認為“周”就是“周普”,即無所不備,周而復始的意思。關於“易”字的解釋,它是卜筮的通稱。在《周禮》“太卜”的記載中,易有三易,其內容包括連山、歸藏,周易這三個內容,屬於三個不同時期不同朝代的占筮書,據說連山是夏朝的占筮書,歸藏是殷商時期的占筮書,周易是周朝的占筮書。連山和歸藏早就已經失傳,現在只剩下周易這部書,所以,現在一說到“易”就是指的《周易》。 司馬遷對易的解釋為:易以道化,易長於變。(道化:闡述變化)(長於:擅長) 說文解字對易解釋為:日月為易,象陰陽也。 東漢鄭玄認為:易一名而含三義,簡易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所謂簡易就是把世界上十分複雜十分奧妙的萬事萬物把他簡單化,讓人們容易理解和掌握。所謂變易,就是世界上的萬事萬物,他們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發展著,沒有一樣是不變的。所謂不易,就是在世界上萬事萬物都變的前提下,就是能變出萬象之物的那個東西是不變的,也就是說唯一不變的那個東西就是變。不變是抽象的,變是實在的。就象我們說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這是抽象的,是不變的,但每一年的春夏秋冬都是不一樣的,比如今年是2017年,2017年的春夏秋冬能和2016年和2015年的一樣嗎,肯定是不一樣的,就象唐代劉希夷寫的那首《代悲白頭翁》詩中這麼一句那樣,“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今日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所以說在世界上具體的東西都是變化的。也象你這個人一樣,你的名字可能一生不變,你是你父母的子女這是一生不變,但你從出生那一天起就天天在變,一天天長大,又一天天變老,你的身體每時每刻都在變化,不但隨時間而變,也會隨空間而變。 簡單的說,周易就是一部我國最古老,具有哲學內容的講變化的一部占筮書,周易的智慧告訴我們,世界上的萬事萬物,無一不是變化的,宇宙間沒有不變的事,沒有不變的人,沒有不變的任何東西,他們天天在變,隨時在變,隨地在變,變是絕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所以周易上講:“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宜,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比如我們逢大事結婚、開張等要看好日子,那天是黃道日,那天是黑道日。相同的事情對於不同的人感受是不一樣的,同樣的一個下雨天,不同的人是有不同的反映的。國家出臺某一個政策,不同的人也同樣是有不同反響的。有的贊成,有的反對。南宋有名的白話詩寫的那樣:一輪明月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夫婦同羅帳,幾個漂流在外頭。同樣在一個彎彎的月亮下,大家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從以上我們可以知道:周易是一部講變化的書。 周易的分類: 周易按先後次序分:1、先天八卦(伏羲)。2、後天八卦(後天又可分為文王和孔子兩個內容)。周易的性質分:1、哲學書。(人生觀和世界觀。)2、科學書。(思維模式和方法)。3、占卜書。(決疑,知已知彼。) 周易按內容分為:經和傳兩個內容。(經又分為1、經文、卦辭、爻辭。2、符號和卦象)(傳的內容就是七種,十篇文章,簡稱十翼。 周易在內容上分為易經和易傳兩部份,易經又包括上經和下經兩個部份,上經是三十卦,下經是三十四卦。易經共計是六十四卦象,這裡面有卦象,也有經文。在每一個卦中都有卦辭和爻辭,每個卦有六個爻,六十四卦共計三百八十四爻,也就是說經文共有六十四卦辭,三百八十六個爻辭。為什麼會多出兩個爻辭,這是因為乾坤兩卦分別多出用九用六兩個爻辭的原因。 關於易傳這部份,一共有七種十篇,有《彖》的上下篇,《象》的上下篇,《繫辭》的上下篇,這三個因為分上下就是六個了,再加上《文言》《說卦》《雜卦》和《序卦》這四個傳。就是十篇了。古人和今人都把這十篇傳文合稱為《十翼》,意思是指傳是附屬於經的羽翼,解說經的內容,所以我們後人常講是《易傳》為經文插上了翅膀。 二、周易的地位做為我們中國人,我們要想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把我們的國家建設成強大富強的國家,我們的文化很重要,我們的文化是什麼,當然是國學。時代的要求,我們不但要懂管理,會管理,同時也要把我們中華民族的企業文化推向世界,我們的企業文化應當建立在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上,立足於我們中國的國學精典內容,這就要求我們的眼界要寬,眼光要高,國學理論基礎和國學人生知識要豐富。以國學的理論做為企業的基石和精神支撐,我們的企業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那什麼是國學呢,國學包括那些內容呢?國學的精髓又是什麼呢?所謂國學,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內容。 在當前國學熱的社會浪潮中,國學熱的根本熱應當是儒學,儒學的根本應當是周易。 儒學的四書五經: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曾參做大學(曾子)。子思做中庸(孔子的孫子)。論語是孔子的言論,孟子是孟子的言論。 五經:古有六經。樂經失傳。詩、書、禮、樂、春秋、周易。(所謂經。在學術上經是作為思想、道德、行為等標準的書。) 周易的地位:眾經之首,大道之源,三玄之冠,(老子、莊子、周易)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活水。我們常說我們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是因為我們中國文化的源頭周易博大精深,是源於周易的智慧生生不息。在現代周易被稱做科學之源,哲學之根,智慧之泉,中華民族的大智慧。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周易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是經典中的經典,學問中的學問,哲學中的哲學。最高最高的思想。四書五經一切中華文化的思想,都來自於易經。他是宇宙萬事萬物一切學問的標準。不論是人事的,物理的,一切的一切,都以此為法則。 因為周易的作用不同,在易學界也有不同的看法,一是把他看成是一部哲學書,二是把他看成是一部預測吉凶的書。周易是一部什麼樣的書,是預測之書,是哲學之書。在周易上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他的義理部份,一個是他的象數部份,也就是一個是他的哲學內容,一個是他的預測內容。最早是預測的,只是到了春秋孔子時代因為孔夫子學易而做十翼才使其上升為他的哲學內容。孔子作了傳。孔子的傳是解經的,是孔子學習易經的心得體會。 清代《四庫全書》中對周易是這樣介紹的。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等等。三、周易的起源和發展 周易是我國最古老、最有權威、最著名的一部經典,我們說周易是科學之源,哲學之根,智慧之泉,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大智慧,同時也是我們人類世界的大智慧。 周易的產生非一人一時而作。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它是經歷了三個時期,上古、中古和下古,三位聖人完成的。這三位聖人就是伏羲、文王和孔子。伏羲畫卦,文王演卦,孔子作傳。從而形成一部完整的周易。關於伏羲畫卦,我們還是從周易本身上來了解和知道周易是何時產生的,周易《繫辭傳》中講:“古者包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與天,俯則觀法與地,觀鳥獸之紋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做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周易的起源應當是伏羲氏,伏羲氏是公元前二十七世紀左右以畜牧業為主的原始社會時期的傳說人物,伏羲是中華民族心智的先啟者,是人類從原始狀態步入文明時期的探路人。傳說中伏羲是天上神仙下凡,人首蛇身,與女媧兄妹相婚,生兒育女,畫八卦,創文字所以他居三皇之首,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的時代屬於遠古舊石器時代,那個時期當然也是天地剛生成之時,也是人類剛誕生的時期,人們對大自然一無所知,天氣為什麼變化,日月為什麼升起又落下,人為什麼會生老病死,所有這些現象,誰也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人們遇到無法理解和解釋的事,都去問伏羲,伏羲解答不了時,就動腦筋想辦法通過上觀天文,下察地理,中觀人事,這種精神感受到的是天人合一的這樣一種大境界,大思想,仰則看到的是天的浩渺和廣大,日月經天星轉鬥移的運動和雷電風雨陰陽的交替,俯察的是大地寒暑、山川草木、江河湖海、花開花落這種自然現象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變化規律;近取諸身連想到人類自身的生理器官本能所與天地比類這種天人合一的內容。天地有日月,人有眼目,天地有金石,人有骨骼,天地有草木,人有四肢和毛髮,天地有江河湖海,人有血液,天地有土壤,人有皮肉。這樣天地是一個大宇宙,人就是一個小宇宙,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這種思想不單純的體現到的是人類,包括自然界中的一切運動的物質,包括動物和事物,都可以用天人合一的思想來理解和把握。發現了構成宇宙世界的要素和變化規律,雖然那個時期還沒有文字,不具備文字記載,但憑他的智慧畫出了宇宙萬物生存的模式八卦符號,把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歸於五行溶入到宇宙中的天地自然之內,這樣就發明了具有天人合一思想的八卦宇宙模式。八卦的構成最自然、最基本的就是陰與陽,所以伏羲氏首先是根據自然法則發現了陰陽。比如白天和黑夜,陰天和晴天,太陽和月亮,男和女,雌與雄等等,所有的這些,都是陰陽的體現。 畫卦,畫卦,卦是畫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伏羲發明八卦時,就是用圖畫的形式畫出來的,先畫出了陰陽符號,然後再根據陰陽符號組合,從而畫出了八卦。 八卦的符號陰陽爻: 陽爻:天地之間,親乎上者為陽,故謂之陽位,也稱為陽爻。陽爻就是一橫。是實線。 陰爻,天地之間,親乎下者為陰,故謂之陰位,也稱為陰爻。陰爻是一橫斷開。是虛線。 伏羲畫卦為什麼要畫三畫,這是根據天地人的自然法則來畫的,古有三星日月光,三才天地人之說,天在上,地在下,而人居於其中。 卦表示的是自然界中的一種現象。八個卦代表的是宇宙間事物運動要具備的八種形式,每一個卦下面的文字解釋就是卦辭。 爻者,言乎變者也。爻就是交的變來的,爻者,交也,就是交流,交通變化的意思。爻是兩個十字架的組合,兩個十字架一個代表地球的磁場,一個代表太陽月亮的經緯度。地球磁場有點偏,運行軌道是隋園形的,所以十字架不正是斜的。 八卦就是事物存在和生成所具備的先天八種條件天地風加上五行的內容,總的來講就是五行在天地風自然中的運動變化特點規律。 五行起源於春秋時期,實際上在元古時期伏羲畫卦就產生了。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種運動的物質。木、火、土、金、水。八卦的具體內容和符號為乾、坤、震、巽、坎、離、艮、兌。乾為天,坤為地,巽為風,震為木,離為火,艮為土,兌為金,坎為水。簡單的說,天地風加五行木、火、土、金、水就是八卦。按照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八卦本身完全具有涵蓋這種一花一世界,一草一乾坤的科學宇宙模式,世界上的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律和吉凶榮枯等情況都可以通過八卦這種形式把他的吉凶榮枯占斷和預測出來。 周易繫辭上講:“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則:效仿)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我們在這裡通過聖人的則之、效之、象之可以看出當時伏羲發現發明八卦的過程。伏羲畫卦是畫的先天卦, 如果用陰陽符號來表示八卦就是: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坎中虛、離中滿、兌上缺、巽下斷。周易《說卦傳》對先天卦的表述為: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先天卦如果給它配上數字,它的數字就是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在圖形上這種形式叫左旋。右面從巽開始是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這兩邊對攏起來就是一個圓。從這樣的卦序上來看,他充分表現的天地的運行規律,太陽系統與地球的轉動是相反的,所以叫天道左旋,地道右旋。由此可見,我們的祖先伏羲是何等的聰明睿智,在那麼上古的時期就發現了太陽系與地球月亮的轉動關係,這三個球的轉動是不一樣,也不會發生碰撞的。月亮圍繞地球轉,地球圍繞太陽轉。太陽為主,地球為次,地球為主,月亮為次,太陽是從左至右轉的,地球是從順時針從右到左轉的。凡是陰陽都是對立的。就象我們男女在同一年出生的八字一樣,雖然他們的出生的時間相同,他們的八字命局相同,但他們的大運一個是從月令順行的,一個是從月令逆行的。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同樣的在我們地球上,我們東方的文明與西方也是不一樣的,天道左旋,左為太陽的運轉方向,我們東方把左面定為上位,右面定為下位也是這個道理,比如我們過去貼春聯,每聯的字或對仗關係都是從左到右,家中來了客人也要把客人讓在正房的八仙桌的左面椅子的座位上,家中老人去世後安葬時也是按男左女右這種形式來按排的,這就是東方的天道人倫文化,現在我們來客人把客人讓到右手,這是西方的文化,西方與東方是相對立的兩個方位,在上下關係的主次上註定也是相反的,所以他們是右為上而左為下。 周易的產生和發展同世界上的任何其他事物一樣,也同樣有一個產生髮展到完善的過程,伏羲氏是通過“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按照天人合一的思想而畫的先天卦,它表現的是從來一物有一身,一身都是一乾坤,這種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這樣一個宇宙模型,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姬昌被當時的襯王囚禁於羑里,文王被囚七年,在此期間文王體察天道人倫陰陽消長之理而進行推演八卦,文王被囚推演八卦的地方就是現在的河南省安陽市南十公里處湯陰縣內的羑里,也就是從周朝的文王起,我國至此也就從甲骨文上可以知道周易有了文字的記載,從發現的甲骨文上的文字來看,甲骨文上的文字也都是當時占卜時的斷卦吉凶的斷語,所以我們現在把河南的安陽市的羑里稱為周易的誕生地,現安陽市也名符其實的成為了世界遺產城市。周文王在獄中把伏羲的先天八卦推演成了實用的後天八卦,並把後天八卦兩兩相疊推演成八八六十四卦。 易經繫辭上講:“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於風雨……”。為什麼周文王不演繹先天八卦而演繹後天八卦呢,因為從伏羲先天八卦到到文王后天八卦時代歷經了逾三千年,先天卦反映的是天地的本體,它是反映天地自然是如何化生萬物的,先天八卦是先天的東西,先天只決定他是一個什麼事物,物質在他產生後都是運動的,他的後天運動情況就要用後天的內容來衡量和測算了。所以文王把先天八卦的體變成了後天的用,這樣,後天八卦的順序就與先天八卦的順序也就不一樣了。八卦的排列順序也就相應的改變了,這就是為什麼文王要把先天卦推演成後天八卦的原因。這裡易傳繫辭上的“八卦相蕩”,就是後天的八個卦相互交叉重疊而生成萬物的八八六十四卦。同時,周文王又為六十四卦的每一個卦作了卦辭,為每一個卦中的每一個爻作了爻辭,這樣,周易的經文在文王這裡已經全面完成。 周易《說卦傳》對後天八卦的排列論述是這樣講的;“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後天八卦的排列是反映萬物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每周天360日有奇,八卦用事各主45日,其轉換點就表現在四正四隅的八節上,這就表現在按順時針方向運轉的這種後天八卦圖。 後天八卦相對的兩個數加起來就是十,我們通常說的合適就是從合十延化而來的,如果是合十,一切也就圓滿了先天八卦相對的兩個數加起來是九,九雖然是單數裡面最大的數,但終久差一而未圓滿。正是有了周文王的後天八卦和八卦相蕩產生的六十四卦這樣一個宇宙模型,所以我們後人才根據這種天地人一體的模型來推斷世間的禍福與吉凶,也有了後來的孔夫子通過演卦而體悟出天道、地道、人道的德而作易傳,正是易傳的生成,才使周易成為了眾經之首,大道之源,三玄之冠,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 先天就是事物的產生過程。後天就是事物產生後的運動過程。就象一所窯中同年同月同日同時辰燒製出很多的產品,這些產品有水杯、水壺、和其他一些產品。這些產品的生產過程就是先天的。在這些產品中,每一種相同的產品數量又有很多,都是同一個窯同時燒製的水杯,有的進入到普通老百姓的家庭,有的進入到上層社會的收藏品中,有的可能進入到上層社會中,相同的產品因為他們的後天所居的環境不同,他們的命運也是不一樣的,這種後天的運動過程所處的位置就是後天。這也是易經上講的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這就是我們這節講文王演卦的內容。 一個人和一個事物在他出現或產生後的運動就是後天。後天對我們的人的影響非常大。 一個人生下來後,去選擇做什麼,到什麼地方去生活,不同的地方對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這就是後天的作用。住房建起來後是先天,我們住進去如何生活,傢俱如何擺放就是後天。一個家庭中家庭佈置是十分重要的,包括家庭的裝修風格,主人所居住的房間,工藝品的擺放,電視機的擺放等,等都屬於後天風水的格局。廁所在古代為五鬼之地,是拉屎排尿的髒地方,不能外露,在外面是不能看到的,要放在隱蔽的地方。就象我們人一樣,要把乾淨的相貌視人,把屁股遮蓋起來,這是基本的道理。風水的後天要結合一個人的八字命局來確定,也就是要根據命運的喜用進行選擇。一個人的命運是先天,這就是天命之謂性,一個人的後天是可以選擇的,就象我們從這裡去北京,可以做飛機,可以坐火車,也可以開車。同樣也可以步行,選擇那一種方式要根據個人的需要來確定。就象我們吃東西一樣,你根據你適合的口味來選擇。面我們講下古的第三聖孔子,易傳的產生。到了春秋時期,也就是公元前551年,當時的山東魯國出了一位孔聖人,也就是今天的山東曲阜,孔子名丘,字仲尼。據說這位大聖人孔子少年雖然淘氣,但十五歲立志於學,自20幾歲起就懷有遠大的抱負,當時孔夫子感嘆禮樂崩壞,下決心要做出一番大事業,經常思考治理國家的諸多問題,想走官場入仕途的路子,也經常發表一些政治見解,受到當時社會的重視和關注,到三十歲時已經有些名氣了。後孔子周遊列國,到處推銷自己的政治主張仁政,提倡仁者愛仁,但是事實證明他的仁者愛仁的大同思想得不到統治者的接受,其有志難伸,自己的才能沒有施展的空間,碌碌無為大半生,當時孔子周遊列國時還帶了一大群學生,可是有時連基本的便飯也混不上吃,只能餓肚子,當時形容孔聖人的狼狽相為碌碌無為,為喪家之犬,從這裡可以看出孔子當時的處境有多悲慘。我們通過史書可以知道孔子晚而好易,據說孔子是在五十八歲回到魯國開始學習研究易經的,孔子五十八歲時回到魯國而做了一名史官,在做史官的過程中接觸到了易經並從此而喜歡上了易經這部書,通過學習易經的占卜和研究易經的卦爻辭,從而領悟了人生和社會,遂感嘆人生苦短。孔子有一名句,那就是“假我數年,五十而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孔聖人研究易經的精神我們可以通過“韋編三絕”來清楚的知道。我們常在電影或電視劇中看到,在春秋時期那個年代,用來寫書和記錄文字的還沒有我們現在用的紙張,造紙術雖然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但造紙術應是在東漢時期,一位叫蔡倫的發明的。春秋時期的書藉主要是用竹子做成一根一根的竹簡,然後在竹簡上面寫字,一根竹簡上多則寫幾十個字,少則寫幾個字,一部書要用許多的竹簡,為了便於閱讀,各個竹節簡之間要通過繩子之類的東西按照內容的先後順序把他們編連起來,就象現在書的頁碼一樣,這樣才成為一部書,在那個時期編連的工具是不一樣的,通常有用絲線編連的,有用麻繩編連的,有用牛皮條編連的;用絲線編連的叫做如“絲編”,用麻繩編連的叫做“繩編”,用熟牛皮編連的書就叫做“韋編”。象《易經》這樣字數比較多又是這樣厚重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通過熟牛皮繩子編連起來的。孔子當時學習易經的感觸,在論語的為政篇有這樣一段話可以足以說明;“吾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或,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裡的五十而知天命,就是孔子晚年學習易經而做的人生最好結論,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覆覆把易全部讀了許多遍,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好幾次,通過學習易經,感嘆如果自己五十歲開始學習易經,人生也就不會有大的過失了。這時候通過學習易經才知道和了解了自己的命運,知道自己的人生應當做什麼,不應當做什麼,通過學習易經才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命運不是應當走仕途坐官的命,而應當是研究學問,通過自己的學識傳播來進行傳道、授業、解惑的一個人,孔子是通過這樣反覆的學習研究易經認識了自己,並把學習易經的這種感悟寫了自己的心得體會,這就是易傳的形成,所以十篇易傳也是十篇解經的傳文,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孔夫子先後刪《詩》《書》,訂《禮》《樂》,修《春秋》,對中國古代文獻進行全面整理,此外還專心執教,培養學生,弟子多達三千餘人,其中賢人七十二,成為後人推崇的至善至德的大聖人了。 因為最初孔子學習易經是學習的周文王的六十四卦爻辭,卦爻辭的原始本意就是占筮的語句。孔子肯定是通過占筮來體悟卦辭和爻辭的境界,這個內容可以通過史料記載孔子多次通過《周易》占卜看出,並且孔子本人有言曰:“吾百佔而七十當”,意思是說,孔子我本人占卦一百次有七十次是非常準確的。據長沙馬五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記載,孔子當時學習易經已經達到了廢寢忘食的痴迷程度,說“夫子老而好易,居者在席,行者在囊”。在當時孔子迷戀占卜的行為,還遭到了他的學生的反對,據說子貢就是其中的一個,子貢有次對孔子說:‘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靈之趨,知謀遠者,卜筮之繁。……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老師以前不是經常教導我們嗎?那些沒有德行的人趨向神靈的保佑,缺乏智謀的人才去頻繁地佔筮。而現在的情況是,強調德行而遠離鬼神的老師怎麼會迷戀起占卜的事情了呢? 孔夫子早年在他未接觸周易以前,孔子是非常反對周易的,而到晚年他真正接觸到周易以後,他卻一反常態,學習周易竟到了“居者在席,行者在囊”的痴迷程度。後來,孔子在論語中講,“人要知命、知禮、知言”。一個人只有達到了三知,才能立足於社會,才可以文化與人性相互補。 由此可見,孔子在過去是非常反對占卜的,但晚年這時的孔子又是非常喜歡占卦的。難怪他的學生不理解,所以說,評價一個事物的好與壞,應當用實踐去檢驗,而不能憑空和自己的想象去否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對於一個事物反對者來說,你最好是自己去親自實踐一下,毛澤東主席曾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你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要親自去嘗一嘗梨子。我們現在的社會也同樣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好多人不瞭解也沒有接觸過周易,就盲目的說周易預測是迷信,是騙人的,是偽科學。就象哥白尼的太陽說一樣,在當時受到了教皇的極力反對而不能發表。正如我們今天的社會,信佛不但都是那些積極向善的人,有些貪官汙吏和盜搶不法之徒也有些是信佛的,原因很簡單,這些人在社會上辦得壞事太多了,大腦不安靜,心裡常發虛,這些事無法向別人表述和坦白,又找不到其他的寄託,只能去信佛或者是信教了,希望佛和天主能保佑他。而我們這些老老實實的平民百姓,因為人生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叫門。所以不論怎樣,都是心安理得的。同樣,社會上那些憑自己的力量合法掙取勞動果實的人,也不會把主要精力花在研究彩票和賭博上,總希望不勞而獲,一夜曝富。但是,孔子為什麼在晚年這個時候痴迷於占卜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孔子是被“占卜”這個天地人的大道之法給迷住了,通過不同的占卜,體悟到了社會和人生的哲理,對於孔夫子來說,頻繁的去占卜並不是單純用來預測吉凶。更深刻的內容是他感覺到看起來這個簡單的八卦這個宇宙模式太科學太有意思了,他是被這個八卦的這個推理過程給吸引住了,而不是在別人眼中那種單純的去為占卜而占卜。所以,任何占卜應當不是消極的去了解自己的人生,它可能是體現一種人應當受到占卜的啟示,指導人們在遇到問題時所具有態度和理性。也是對於其自然法則和科學性所指導和打動。孔子占卜的目的就是如此,他天天把自己關在房間內占卜並不是天天在預測自己本人的吉凶,而是被八卦中的卦象和陰陽兩爻之間的這種無窮無盡的變化吸引住了。正所謂易經繫辭上說“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佔。”他不僅是喜愛《周易》中的文辭,更多的是觀其象來玩其辭來增加自己的感悟。這個“玩”無疑表明,就是單純地推演卦的卦象,也能給人無窮無盡的樂趣。所以,我們今天要學習易學中的哲理,從管理中領悟感受人生道路上的無窮的樂趣,體驗天道、地道、人道的奧妙與變化,讓我們自己增智,自己受益,為人類謀福祉。易傳是什麼,是孔夫子學習易經的心得體會,孔夫子不研究易經,也就不能寫出這樣經天緯地的十篇心得的。所以唐太宗的宰相虞世南說,不讀易,不可為將相。大醫學家孫思遜則認為,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易傳是孔子通過卦象的推演講哲理的,講人生倫理的。正是因為這位偉大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學習易經寫出了十翼易傳,才使周易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居於這麼高的地位。四、周易在我們的生活中 周易繫辭中講:“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仁謂之仁,智者見智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也”。 說周易深奧吧,有人稱他是一部天書,說周易容易吧,他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有時常用的一些成語,有些就來自於周易。 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來自於周易象傳。叫做乾為天,君子以自強不息,坤為地,君子以厚德載物。 比如其它的一些成語象:錯綜複雜、居安思危、窮變通久、韜光養晦、否極泰來、三陽開泰、革故鼎新、求同存異、殊途同歸、義結金蘭…… 都是來自易經。比如“錯綜複雜”這個成語;這個錯綜是指六十四卦中的錯卦和綜卦。所謂的錯卦就是陰陽交錯的意思,也可以把他理解成錯誤的卦,也就是把一個卦中的陰爻看成陽爻,陽爻看成陰爻所成的卦就是錯卦。錯卦的理是反映的是立場相同,目標一致,可是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所見的結果也就不同了。比如乾卦中的第二卦是《天風后》卦。它是第一爻是陰爻,其餘的上面五個爻是陽爻。如果把它們陰陽交錯以後就會變成了《地雷復》卦。它的卦爻就成了下面一個陽爻,上面五個陰爻了。所謂的綜卦就是把一個卦倒過來所形成的卦。比如乾卦第二卦天風后把它倒過來看就變成澤天快了。綜卦的理象告訴我們,凡事要客觀,不要盲目而行,因為看問題的立場不同,觀念就會兩樣,表示宇宙間的事物都是相對的。因此通過錯綜兩個卦就可以明白,以易經的道理去看人生或任何一種事物 ,一舉一動,都有相對、正反、交錯、好壞之分。人生有得意也有失意,有人贊成也會有人反對,人和事物之理都是這樣的,離不開這個宇宙大原則。所謂的複雜,指的是一個卦中的內部交互之象,它是指六爻內部的變化,這就是錯綜複雜的成語來歷。 比如“否極泰來”這個成語,就是由《周易》裡邊兩個卦的卦名《泰》卦《否》卦組成的,《泰》卦後面是《否》卦,否極泰來,意思是壞的過去好的到來。又如“革故鼎新”這個成語,也是由《周易》裡邊的兩個卦《革》卦和《鼎》卦組成,革就是變革,鼎就是鼎立。革去舊的東西,然後建立新的東西,就叫革故鼎新。 還比如“義結金蘭”這個成語,是指兩個人或幾個人的感情不錯,要結義為兄弟(俗稱拜把子),也就是通常所謂的結金蘭之好,那麼這個呢,實際上與《周易》的《同人》卦有關,就出於孔子對《同人》卦的解釋:“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利指鋒利)同心之言,其臭如蘭。”(臭指嗅的意思,彼此就象能嗅到蘭花的香味)這就是“義結金蘭”的出處。還有“三陽開泰”這個成語,過農曆新年的時候,人們都喜歡說這個成語,它就來自於《泰》卦。在泰卦中,上面是三個陰爻,下面是三個陽爻,表示以陽剝陰。你看,這些成語都來自於《周易》,周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故宮裡有三大殿: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這個“保和”、“太和”、“中和”,就來自於《周易》《乾》卦《彖傳》講的“保和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過去稱皇帝為“九五之尊”,也來自於《周易》的《乾》卦九五爻的爻辭說:“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這是《乾》卦中最好的一個爻位,乾又代表天,而九五呢,又是飛龍在天,所以把它比作皇帝,並稱之為九五之尊。 你還比如,我們定下了一件事情,第二天又改變了主意,我們通常用什麼樣的話來形容呢,我們說,唉,又變了卦了,“變卦”一詞,也來自於《周易》。蔣介石的名字也是來自於易經的,在易經的64卦中,其中有一個卦叫雷地豫卦。其卦辭為“利建候行師”,卦意就是說利於建國封候和行軍作戰的意思。 在豫卦的六二爻辭中講:介於石,不終日,貞吉。象曰:不終日終吉,以中正也。這裡的介,人下面一個豎是個,兩個是介,就是堅硬的意思,就象一個人站在那裡,頂天立地的樣子,特立獨行,有自己的個性,不受外界的干擾。於,如。貞就是正。其爻辭就是堅如盤石,不終日,就是不是暫時的,不是一天兩天,永遠保持這樣,沒有日期。蔣介石雖然敗走臺灣,到了晚年,仍然不搞臺獨和兩個中國。其人格還是值得肯定的。象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尊老愛幼,講究輩份等,也都是來自於周易序卦傳中的天地生成之道。周易《序卦》中講,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儀有所措。 所以大家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周易》處處可見,簡直可以說,它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了。它已經變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基因,它將永永遠遠地傳下去。你不瞭解《周易》時,那你是在無意中傳承它;你如果知道了《周易》,那你就可以自覺地去傳承它,也就是由日用而不知,變成日用而知之。五、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周易,我們要學習周易中的什麼周易雖博大精深,有無窮的智慧,但周易是一門潔淨精微的學問,孔子對學習易做了最好的總結,八個字,“潔淨精微,易之教也”。學習易經,頭腦要非常的冷靜,要從細爭入微處學習鑽研他,而學習了易經,也會讓人的心理和情緒變的非常清潔而寧靜。他能讓人寧靜的什麼程度,“閒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有幾時”。三國時期的諸葛亮通過學習周易也做了最好的總結,“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周易,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理解。第一個方面:學習周易可以使我們瞭解和認識宇宙自然界萬物和人生的規律。大致可總結為四種規律:1、陰陽對立規律。周易繫辭中講,“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這裡的天與地,卑與高,動與靜,剛與柔,都是對立的。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互相對立的,天地之間,天在上而地在下,二者是對立的。陰和陽是對立的。好與壞是對立的。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反的兩個方面。人的五官都是陰陽兩個同樣也是對立的。2、陰陽互為依存的規律;有天就有地,有陰就有陽,有男就有女,有好就有壞。任何一個事物都不會是獨立存在的,孤陽不生,孤陰不長。包括人體器官都是陰陽兩個方面的組合。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依賴,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獨立存在,二者相互為根,陽根與陽,陰根與陽。先天太極和後天太極就充分表現了這一點。這就是周易上講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的內容。3、天人合一的規律。周易《繫辭傳》中講:“《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周易》中又講:“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同時要求我們做人做事,“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奉天時,後天而天弗違”。(弗乃不之意)(注,先天是天合於人而不違人,後天人們行事須奉順上天,從天而動而達天人和諧)同。合天人,合四時,合鬼神,實際上就是與宇宙合而為一。達到了這種合一,易經八卦為什麼能測斷事物的吉凶,就是運用了天人合一的這個思想來測斷的,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一花一世界,一草一乾坤,一葉一如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與天地的合一,天有日月,人有眼目,天有雷霆,人有聲音,天下有江河,人有血液。天下有山石,人有筋骨,天下有土地,人有皮肉。我們建築房屋,是根據人的特徵而建的,人有口,房有門,人有眼目,房有窗,人有耳朵,房有山牆氣空,人有屁眼,房有後窗,如果一個房屋具備了這些特徵,那這個房就是具有生命力的房。從大的方面講,我們現在的飛機,是根據鳥的形狀來建造的,我們建造的潛艇,是根據魚的形狀來建的。這都是天人合一的思想。4、陰陽五行的相生相剋規律;易窮則變,物極必反規律。詳細講一個五行的相生與相剋,事物的運動都是按照五行的相生相剋規律來進行的。我們的中醫診病就是這樣。比如一個人的四肢無力,四肢屬於木,要想讓他有力,就要用水生木,就要讓他的血氣旺,讓他多吃黑色的食品和多喝骨湯和多喝水來補充血液,這樣四肢才會有力。再比如金克木,如果我們要有一根木頭做傢俱要有什麼,要用金屬的工具來做。自然界和人是這樣,社會同樣也是這樣。比如朝代的更替,唐、宋、元、明、清等。對於易窮則變,物極必反,易經上講,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來則暑往,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第二個方面:學習周易可以使我們明於事理,潔淨精微,對人生的意義有一個良好的心態。要清楚我們學習周易,也是我今天想重點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對於幫助我們安身立命、心態清靜,過正確合理的生活有很大的啟發意義。孔子晚年曾經說過一句話:“假吾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孔老夫子把學習《周易》的目的,定位在“無大過”上面,“無大過”就是不犯大錯誤。這是孔老夫子的學習體會,也應該是我們今天學習《周易》的目的。所以說,今天學《周易》,就是學智慧,學習少犯大錯誤的智慧。把生命中的一切物質的東西看淡,輕鬆的去生活。人生的命運如春夏秋冬,有陽光明媚的春天,也會有炎熱的夏季,有秋風送爽的秋天,也會有嚴寒的冬天。不管你是什麼人,是高官還是平民,是企業家還是小商戶,都會有這種情況出現。第三個方面:周易的核心內容就是“變”,學習周易能讓我們知變應變不落伍 。今天我們學《周易》,就是要學習《周易》中的智慧,而《周易》的核心智慧可以概括為一個“變”字。“變”是《周易》的核心觀念之一,西方人以前翻譯《周易》,就是翻譯成“變化之書”。《周易》講“變”呢,就是強調人們要順應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並在這種順應的過程中找準自己的位置,使自己永遠處於一種恰當有利的位置。具體來講呢,又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在成功或走運的時候如何防止變;一方面是在失敗或倒黴的時候如何促進變。簡單一點說,就是如何“變”和如何“不變”。 比如說,你現在很成功,你希望保持住這種勢頭,那你就要防止變,但防止變的辦法仍然是變。變什麼呢?就是調試自我,謙卑虛心,戒驕戒躁。只有這樣才能夠保持住自己的成功。大家知道,一個人成功的時候,往往會得到很多榮譽,很多好處。這個時候你如果驕傲自滿,覺得自己了不起,覺得自己比別人行,那就麻煩了,因為這樣有可能會促使你走向失敗。所以清朝的名臣曾國藩曾經說過一句話來形容人生的最佳處境,那就是“花未盡開月未圓”。花開盡了,那麼緊接著的就是凋謝;月亮圓了呢,緊接著的就是虧損。所以這個時候呢,就需要你想辦法不讓它開盡,不讓它特別的圓。那我們說現實中的花,它開到一定程度一定是要盡的;月亮到了十五、十六,一定是要圓的。但是人呢,卻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來做到未盡開,未盡圓,方法就是謙卑。《周易》裡面有一卦,名字就叫《謙》卦,這個卦啊,漢代人說,《周易》裡有一卦,大可以保一國,小可以保一身,指的就是這一卦。現實中,我們看到聽到過多少這樣的例子呀,比如很多企業,曾經名噪一時,結果說垮一下子就垮了,走馬燈似的。為什麼曾經有那種好的勢頭,保持不住呢,就是因為不知道怎樣防止變,不知道怎樣通過“變”來防止變。比如曾經的高官周永康,薄熙來等人也是因為沒有保持住這個“變”而身陷牢獄之災的。(人在天堂,錢在銀行,老婆或者是老公上了別人的床),人生應當追求什麼,錢財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應當活在當下和當生。林則徐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子若強於我,要錢做什麼?子若不如我,留錢做什麼?兒孫自有子孫福,別給子孫做馬牛。好象有這麼一個故事,講的是是清朝宰相張廷玉和一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微桐城人,兩家比鄰而居,都要大興土木建造房屋,為爭地皮,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一封到京,要這位張宰相出面干預一下,沒想到這位宰相看罷來信,不但沒進行干預,反而立即做詩一首勸導老夫人,信中寫道:“千里捎書為一牆,再讓三尺又何仿,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老夫人見書明理,主動把牆又向後退了三尺。葉家見此情景,也深感慚愧,也馬上把牆向後退了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通道,後來成了有名的六尺巷。為此,人生不要把名利看的太重,活的太累。周易的智慧告訴我們,一個人在失敗或倒黴的時候怎麼促進變呢,人的一生總不會時時事事都順,你倒黴的時候,走背運的時候,環境不好的時候,對自己不滿意的時候,你就要促進變,這叫窮變通久。窮是指你現在境況糟糕,變是要變這個“窮”,通則是克服、超越了窮,也就是走出了困境。這就是“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越失敗越要有信心。我常常做這樣的比喻,一個人成功輝煌時就好比登上了山頂,這時如果不謙卑,那你無論往哪個方向走,都是下坡路。一個人失敗和倒黴時就好比走到了谷底,這時只要你保持信心,堅持不懈,無論往哪個方向走,都是上坡路。防止變或促進變,都是要人努力追求和保持存在的合理性。相傳在周公廟裡邊,有一種器皿,叫“右坐之器”,這種器皿有一個特點,注滿水以後呢,它就傾覆;注得太少呢,它也是傾斜的;只有恰到好處的時候,它才能夠端正。有一次呢,孔子帶著他的弟子,來到這個地方,問看廟的老頭兒,說有沒有這麼回事兒,這個老頭兒說,確實有。那孔子就讓他的弟子取了一瓢水來試驗,結果呢?果然如此。孔子看罷,慨嘆道:“嗚乎!惡有滿而不覆者哉,”也就是說哪有滿了而不傾倒的呢,那麼言外之意呢,就是太滿了,就容易傾覆,就容易溢出來。這個時候他的弟子,有一個叫子路的,就問孔子,保持盈滿有沒有辦法,孔子說,辦法是有的:“持滿之道,挹yi而損之。”也就是說,保持盈滿的關鍵在於要注意“損”,具體說就是:“高而能下,滿而能虛,富而能儉,貴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辯而能訥,博而能淺,明而能暗,是謂損而不極。”意思是說高但能夠變得卑下,滿但能夠自己虛心,富貴但能夠節儉……孔子認為,“能習此道,惟至德者及之。”《周易》講變化,就是這樣,要讓人變得恰到好處,立於不敗之地。走出低谷,凡事若是恰到好處,就是成功;防止走下坡,恰到好處,說到底,就是保持成功周易的變要因“時”而變。防止變也好,促進變也好,歸根結底都是一個變。但變並不是沒有條件的。《周易》講變,根據就是“時”,也就是“變通趨時”。《周易》中這方面的材料很多,比如易經中講,“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易》曰,括囊無咎,無譽,蓋嚴謹也。”所謂囊,就是古時人外出時搭在肩上從中間向兩邊開口的袋子。古人講:“告老還鄉莫談政,將軍還山不論兵”。周易是通過卦象給我們解讀做人的道理。“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講龍蛇之蟄時,可以講一下三季人的故事)。精乃精神,義就是理就是學問,精義入神是智慧的最高境界,就能對社會產生推動作用。把你的智慧用到生活中,使大眾受益,這就是德的體現。我們說大丈夫能屈能伸,屈伸就是變。但什麼情況下屈,什麼情況下伸,這是有智慧的,“因時而變”就是智慧。在現實生活中呢,順而能進易,逆而能屈難;逆而能屈易,屈伸隨時難。人們常常講“識時務”,這裡面就特別強調一個“時”字。 我們都知道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他在復仇雪恥時主要依靠了兩個人物,一個是文仲,一個是范蠡。這兩個都是經邦治國的天才,可以說兩個人都是盡忠憂君、都具有大智慧和天才的謀略,兩人都是差不多的,但一個功成身退做了大富翁,一個流連忘返成了刀下鬼,下場很不一樣。據歷史記載,這個勾踐呢,在滅掉吳國之後,曾經擺宴慶功,群臣歡呼雀躍,喜形於色,慶祝勝利嘛,大家都很高興。但是,越王勾踐卻面有不悅之色,一般的人都沒有察覺到,可范蠡一眼就看透了勾踐的心思,知道勾踐這個人呢,不願意把滅吳之功歸於臣下,心腸比較狹隘,雖然他曾經臥薪嚐膽,但這個時候呢,已經勝利了,他的狹隘的心胸,就表現出來了。那麼范蠡呢,發現了他這樣一個人性的特點,就猜透了他的心思,因此,就暗自做出了急流勇退的打算。於是范蠡就向勾踐請求退休,勾踐呢,沉思了半晌,然後煞有介事地對范蠡說,你范蠡不能退休,不但不能退休,我還要分越國一半給你,要你和我一起掌管越國,而且,你必須答應我,你不答應我,我就殺掉你。范蠡呢,當然心裡很明白了,他知道殺掉他是真,分享治理越國和地盤是假,所以,他就悄悄地打點行裝,帶著他傾城傾國的一代佳麗西施和家眷,泛舟而去,就離開了。史書上說他到別的國家做買賣,成了大款兒,成了大富翁。也就是後來人們把他推奉為商聖,我們現在供奉的文財神。財神分文武,文武各兩個,武財神有趙公明和關公,文財神有比干和范蠡。范蠡逃離越國時,曾給老朋友文仲留下一封信,告訴他勾踐這個人,只可共患難不可同享樂,你要早作打算,趕緊離開是非之地。可惜的是,這個文仲,收到范蠡的信以後,猶豫不決,結果當他看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打算退隱的時候已經晚了,勾踐賜死的寶劍已經送到了。最後只能是橫刀自刎了。 從《周易》的角度來講呢,文仲的悲劇,就是沒有處理好屈與伸的關係,也就是不知道因時而變。勾踐兵敗會稽山之後,求賢若渴,文仲當了大官,可以說是得時有位,因為勾踐要復仇,文仲有韜略。但當勾踐滅了吳國,雪了國恥之後,文仲仍身居顯位,就是有位無時了,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勾踐這個人不咋地嘛,文仲忠君憂國之心沒改,勾踐陰險毒辣之性已彰,結果必然是時位乖離,因位而招禍,也就是說,這個位反而成了文仲的禍端。這就是不能因時而變的慘痛教訓呀。相比之下,范蠡在勾踐用人之際,能夠因時得位,施展經邦治世之才;在勾踐如願以償之後,又能因應時變,急流勇退,改行經商,所以,總能立於不敗之地。就象當今的朝鮮金正恩的姑夫張成澤一樣。因此看來,因時而變是與時偕行,亦即與時俱進的明智之舉呀。所以我們說,《周易》講變,根據的就是“時”。因此,有學者甚至認為《周易》就是講“時”的書。周易的時要把握“知己”那麼,如何把握時呢?《周易》認為,要想很好地把握時,就要多在“知幾”上下功夫。“幾”是什麼呢,通俗一點說,就是苗頭,兆頭。《周易》裡面有一段話:“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什麼意思呢?“幾”,我們說了,就是苗頭、兆頭。“深”,就是“幽深”。這兩個方面的最大的特點,就是“神”,也就是變化莫測。因為變化莫測,才難於把握,才需要下功夫認真地研究。 要注意,這裡的幾不是機器的機,機器的機是木字旁是有形的。這裡的幾是無形的,是將動未動之間的幾,就象一個人站在門的中間位置,讓你測他是進來還是出去,一抬腳會進去,但一抬腳也會出來。那個進出未定之間就是幾。也就象袁天罡做推背圖做到後面一樣,一人手握的拳是有一隻剛出手的小麻雀,讓你測他是死的還是活的一樣,你說是死的,他是活的,你說是活的,他手一用力,放開手就是死的。一個人的智慧如果能夠知幾,就達到了神通的境界,一件事情一有苗頭,就知道他的結果了。現實生活中,我們常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當然是《老子》裡面的話了。“合抱之木”,特別粗的一棵大樹,“生於毫末”,一粒種子種下去,然後長出幼芽,這個幼芽,如果有一個合理的生長,最後呢,就會成為參天大樹。“九層之臺”,一個很高的臺子,“起於累土”,是一筐土一筐土墊起來的。“千里之行”,很遠的路,“始於足下”,是一步一步邁出來的。這些話都是在強調什麼呢,就是強調開好頭,並堅持下去。《周易》裡面也講到了類似的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也。”關鍵看你能不能及時地辨察出來。天大的壞事都有一個開始,你能及早辨察,就有可能避免。所以,《周易》特別強調“知幾”的功夫。認為如果能夠發現並研究細微的徵象,就能夠成就大事業,就能夠無需著急,萬物速成;不用費力,事半功倍。這叫“知幾,其神乎”!也就是說,知道了“幾”,知道了這個苗頭和兆頭,就能夠達到很“神”的程度。因為“幾”是“動之微”,是“吉凶之先見者”,是吉凶最先表現的那個地方。我們很多人都是在吉凶已經非常明顯的時候,才能夠判斷吉凶,而“知幾”的人能在吉凶剛剛開始表現的時候,剛剛開始露頭的時候,或者吉凶還沒有表現出來,而有苗頭的時候,就知道了。據《戰國策》記載,中山君有一次犒賞手下的臣僚,但由於羊肉羹做得不夠,其實也就差一碗,大夫司馬子期呢,就沒有分到這碗羊肉羹,結果這個司馬子期就覺得中山君小看他,而中山君也沒有知這個幾,於是懷恨在心,一怒之下跑到楚國,遊說楚王出兵討伐中山君,結果楚王出兵,打得中山君潰不成軍,奪路而逃。在他逃跑的過程中,有兩個人提著大刀,尾隨於後,始終保護著他,但中山君並不認識這兩個人,所以他就問他們是幹什麼的,為什麼要保護他。這兩個人其中的一個人說:“我們是哥倆,我們的父親,有一次快餓死了,您正好遇上,賜給他一碗稀飯,救了他一命,我的父親臨死之前,告訴我們哥兒倆,中山君有事的時候,一定要豁出命去保護他。”中山君聽了這哥兒倆的敘述,仰天長嘆:“與不期眾少,其於當厄。怨不期深淺,其於傷心。”“與不期眾少”,給予別人吶,不在於多寡,而在於什麼呢,“其於當厄”,在於他正好需要的時候;“怨不期深淺”,這個怨恨呢,不在於淺也不在於深,“其於傷心”,在於你是不是傷了這個人的心。也就象增廣賢文中講的那樣:“求人需求英雄漢,濟人需濟急時無。渴時一滴如甘露,醉後添杯不如無”。中山君因一杯羊羹亡國,又因一壺餐得救,說明這個“幾”就是在平常的生活中,在不經意間形成的呀。我舉這個例子,也許並不十分恰當,但是也能夠說明這個“幾”,它的意義是何等之大,它的作用是何等之大。我們如果能夠知幾,能夠事先觀察到苗頭、兆頭,就能夠因應時變,防患於未然呀。所以《周易》這部書又被稱為“憂患之作”,憂患的目的是防患,防患必從憂患始,知幾就是憂患。他要求我們做人做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學習周易可以讓我們樂天知命《周易》的智慧分為生活智慧和生命智慧兩個層面,前面講的是生活智慧,現在再來看一看生命智慧。生命智慧主要是從安身立命、終極關懷的意義上來講的。這方面,可以用“樂天知命”這句成語來表述。“樂天知命”,就字面的意思說,就是樂其天然,知其命運。而樂其天然之“樂”,又必須以“知命”為基礎,所以“樂天知命”,歸根結底還是“知命”。說到“知命”,人們可能總覺得神祕兮兮的。其實不是這樣的,《周易》裡面講的“知命”一點神祕的成分都沒有。“知命”,是孔子很提倡的。怎樣理解孔子的“知命”說,可能會人言人殊,但我的體會是,孔子所謂的“知命”,實際上就是認識你自己。有例為證:孔子有一個弟子叫樊遲,有一天呢,樊遲去孔子那裡請教種莊稼的事兒,孔子說這方面我不如老農,你要想學種莊稼,可以問老農。樊遲又問種花的事兒,孔子說這方面我不如園丁,你要想學種花呢,可以去問園丁。樊遲碰了一鼻子灰,就出去了。孔子說,唉,樊遲真是個幹不了大事的人吶,“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在上的統治者,如果好禮的話,那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他;統治者如果走正道、崇尚正義的話,老百姓呢,就不敢不服從他;統治者講信用的話,那老百姓就不可能不為他效命,不為他效力。統治者能夠做到這樣,那麼周圍的老百姓,就會抱著自己的小孩跑到他這兒來要求當他的國民了,哪裡還用得著學種地、學種花呢? 孔子這一段話,就是想說明,像他和他的弟子這個階層的人,上天賦予他們能力,不是讓他們學種地、學種花的,而是讓他們當帝王的老師,在社會上宣傳仁義,宣傳忠信,教導統治者,讓他們“導之以政齊以之禮”的。所以呢,孔子一點也沒有因為種地不如老農、種花不如園丁而感到自己缺少什麼,反而斥責想在這方面獲得知識的樊遲是個成不了大器的人。這,就是孔子的天命自覺,這就是孔子所知的命。換句話說,孔子認為,他自己的使命不是種地,不是種花,而是做帝王師,為這個時代指一條明路,為這個社會提供一種規範。這可以看作是孔子的天命自覺。就這個意義上說,我覺得孔子的知天命,實際上就是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應該幹什麼,不應該幹什麼。《周易》所講的“樂天知命”也是這個意思。這是很有積極意義的。知道了這個命,你就能夠很好地設計自己的人生,並踏踏實實地去實現它。而且,在實現的過程中,即使遇到艱難困苦,也無所畏懼。你看孔子在周遊列國找工作時遇到了多少困難,但孔子從來沒有灰心喪氣過,比如在匡地,生命受到威脅時,大家都很擔心,孔子卻坦然地說:“文王既然已經成為歷史,記載他的思想的文獻不是在我這裡嗎!天要想滅這些文獻,像我這樣的後繼者就不可能得到這些文獻,天要不想滅這些文獻,匡人能把我怎麼樣?!”在這裡,孔子拿文王說事兒,拿老天說事兒,實際上就是拿自己的使命自覺說事兒。周易樂天知命的前提是窮理盡性。《周易》提供的思路是“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就是透過“窮理盡性”最後達到“命”。窮理,用《周易》的術語說就是探討陰陽變易的法則。儘性就是發揮人的仁義之性。在這裡,理是就著萬事萬物講的,性是就著人講的,其實是一個東西,至少是有相通之處。比方說,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特性,樹有樹的特性,人有人的特性,狗有狗的特性,貓有貓的特性,這些特性從哪兒來的呢?古人認為是天所賦予的,這就叫“天命之謂性”。也就是說,天所賦予的這個東西,落實到狗的身上就是狗的性,落實到貓的身上就是貓的性,落實到植物的身上,就是植物的性,當然,落實到我們人的身上,就是人的性。所以呢,我們窮了物的理,也就理解了物的性,理解了物的性,也就理解了宇宙的變異法則和人的本性,把人的本性發揮出來,就是盡了人的性。正是遵循了這樣的路數,《周易》特別強調推天道以明人事,換一種說法,也就是窮物理以明人事。比如《周易》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雲雷,屯;君子以經綸”,“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等等。在這裡,“天行”即日月星辰在天上的運行,“地勢”即山嶽川流在地上的形勢,以及“雲雷”即雲彩與震雷、“山下出泉”即山下冒出甘泉等等,這些都屬於自然現象,都包含了事物之理。《周易》教人們透過這些物之理,去體會社會人生之理;看到日月星辰無休止有規律的運動,人要效法它,去體會自強不息的做人準則。看到大地養育萬物乘載萬物的特性,人要效法它,去體會厚德載物的美德。這種思路對我們應該是很有意義的,他教我們如何透過自然理解人生,如何透過自然之理提升人的德性層次。比如說,我們看到藍天,看到白雲,看到銀河,看到繁星,或者去一個什麼旅遊勝地,看到美景,我們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或者說,我們能不能也學著《周易》教給的思路,去從做人的層面,去從德性修養的層面,興發一些感慨,體驗一種道理呢?如果這樣做,你就是在窮理盡性;如果這樣做了,你就一定會在生命的層面產生一種特殊的感受。你看孔子說話,經常聯繫到自然,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如“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如“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還有孔子站在河邊說的那句著名的話:“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這些都是在用自然之理打通生命之理呀。所以,《周易》特別強調觀物取象,觀象取意;強調效天法地,明白宇宙之理,貫通生命之道。而這,也正是樂天知命的最終目的。周易是一部講變化的書,也是一本預測吉凶的書。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它極天地之淵蘊,究人事之終始。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的一部書。我們學習周易,應當抓住周易中的主要思想和內容來學習,周易中有四個方面的主要內容大家一定要清楚的知道,在繫辭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是對這四個內容的總結:“《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佔”。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周易有四個方面的聖人之道:用在語言方面著重他的言辭,用在行動方面著重他的變化,用在製造方面著重他的類象,用在卜筮方面著重他的占斷。由此可見,周易講的聖人四道,講的是辭、變、象、佔。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象、數、理、佔。基於以上的內容,如果我們從哲學的角度來理解,周易就是一本社會哲學書,他告訴我們怎樣樹立一個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從自然科學的角度來理解周易就是一本自然科學之書,他告訴我們認識事物和觀察世界的思維方法和思維模式。如果從趨吉避凶的方面來看,周易也是一門占卜的書,他可以通過它的預測功能為我們提供決策依據,讓我們能知已知彼,做到勝劵在握。周易的應用非常廣泛,周易的應用可在命理、風水、起名、擇日、以及品牌、生肖、識人、藝術等等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得到廣泛的應用。學習周易能夠讓我們[家庭個人找到命運貞吉的良方,能讓我們的組織和領導部門找到和諧發展的智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