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論語名句詳解: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名句的誕生

  子曰:“知者1不惑,仁者2不憂,勇者3不懼。”

  ——子罕·二十八

  完全讀懂名句

  1.知者:有智能的人。2.仁者:有仁德的人。3.勇者:勇敢的人。

  孔子說:“明智的人沒有困惑,行仁的人沒有憂慮,勇敢的人沒有畏懼。”

  名句的故事

  孔子除了在此章提過“智仁勇”三種美德,在《憲問·三十》裡也有相同的說法,不過三者順序不同,而是“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孔子自謙不具備此三種美德,但子貢認為孔子三德皆備,此段話乃是“夫子自道”。

  孔子在《為政·四》中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孔子到了四十歲便不再困惑,也就是已經達到智的境界。

  提到孔子不憂不懼的事蹟,當是孔子被匡地的人誤認為陽虎,而將他與弟子團團圍住時的危機處理。這段插曲發生在孔子五十五歲,從衛國要到陳國的途中經過匡地(今河南省長垣縣),因為孔子與曾經蹂躪過該地的陽虎長得很像,因此匡人將孔子誤以為是陽虎,企圖對他們一行人不利。諸多弟子都驚慌失措,唯獨孔子毫無懼色,談笑自若,後來證明是誤會一場,眾人安然無恙地離開匡地。

  而後世稱“智仁勇”為“三達德”,是出自《中庸》的“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

  歷久彌新說名句

  “知、仁、勇”現普遍寫為“智、仁、勇”。梁啟超曾以此為依據,認為教育應分為“智育、情育、意育”三部分。知育要教育人不惑,情育要教育人不憂,意育要教育人不懼,老師不但要教導學生此三者,也要自己先做到此三者。

  在孔子之後,最常被稱兼具“智仁勇”三達德的人,當是三國時代蜀漢名將關羽。關羽不只公認為具“智仁勇”,還兼有“忠義禮”三德,因此被尊稱為“武聖”。

  忠指關羽對漢室忠心不二;義指他對義兄劉備不離不棄;禮是指他保護兩位嫂子,謹守禮法不逾矩。而智是指他用計水淹敵七軍,大獲全勝;仁是指關羽與未歸順劉備時的黃忠對戰,黃忠馬前失蹄,他並未乘人之危,反而叫黃忠換馬再戰;勇指他過五關斬六將,溫酒斬華雄,單刀赴東吳設下的“鴻門宴”。

  佛家所說的“戒定慧”與儒家“智仁勇”頗為相似,戒就是守法、守規矩,定就是靈臺清淨、意志堅定,慧就是能辨別是非善惡,差別在“戒定慧”較為被動,“智仁勇”較為主動積極。

  佛家稱“戒定慧”三位一體,《百喻經》有個比喻,說從前有個愚人,看見別人在造三層樓房,就對造樓的工人說:“我不要第一層、第二層,就給我造一個第三層吧!”佛稱他是個愚人,因為沒有第一層、第二層,哪來的第三層?

  “智仁勇”也應如“戒定慧”是三位一體,光有其中之一或之二,仍是不足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