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論語名句詳解: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名句的誕生

  子絕四:毋意1,毋必2,毋固3,毋我4。

  ——子罕·四

  完全讀懂名句

  1.意:猜測。2.必:絕對化。3.固:固執。4.我:由第一人稱代詞引申為自以為是、私心利己的意思。

  孔子平日為學治事,戒除四種私見:不憑自己的想象而妄加臆測事情;對人對事不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不固執己見;不自以為是、自私自利。

  名句的故事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這八個字充分表現了中國文字的精要之美,它可說是孔子安身立命、自我期許的座右銘。

  孔子在教導弟子時最反對主觀及自以為是。一個當慣了教師的人,往往容易擺出一副無所不知的架子,有時甚至不知道的也假裝知道,但是孔子卻很努力地讓自己不陷入這種窠臼,他曾對子路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十七》)這是孔子虛心追求知識的態度。一個人若經常只憑自己的想象去臆測事情,就會陷入過於主觀、固執及自我的偏執。

  歷久彌新說名句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是一種科學、客觀的精神。

  “毋意”並不是要人摒棄想象或假設,有想象力是很好的,但是若沒有根據地空想,就會流於“做白日夢”,胡適有一句名言:“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沒有“小心求證”的“大膽假設”就是臆想、空想。

  “毋必”是一種有彈性、柔軟的態度,世界上的事情瞬息萬變,過去曾被認為是真理的,後來被推翻了,焉知現在認為不可能的事,將來不會發生?因此對人、對事都不能太僵化,尤其在信息氾濫的今日,對任何接收的訊息都不能道聽途說,而必須保持懷疑,當然也不能抱殘守缺,才可與時俱進。所謂“君子不器”(《為政·十二》),就是說君子要像流動的水一樣柔軟,不要像容器被限制住了。

  “毋固”是不要固執己見,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列傳》)。多聽他人意見總是好的,朱熹《觀書有感》詩云:“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唯有不固執,思緒才能如活水般常保新鮮清澈。

  “毋我”是四者中最重要的,事實上它可以統合前面所說的毋意、毋必以及毋固。當我們在說話或寫文章時,最容易以“我”作為開頭。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說:“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以我觀物”就像戴上有色眼鏡看世界,事物都不免染上主觀的色彩。唯有以“無我之境”去“以物觀物”,不預設立場,才能用客觀的同理心接納萬物,就如莊子的境界:“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唯有放下我執,才能與萬物和平共處,與天地萬物成為“生命共同體”,這才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可貴之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