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訓」入孝出悌 家和業興——也談《林氏家訓》的處世之道

國學 林則徐 陳嘉庚 帝辛 教育之滿漢全席 2017-03-28

“家風正則民風淳,民風淳則社稷安。”家風是從小就播撒在一個人心中的種子,是一個人品德養成的基礎,能夠涵育、影響人的一生。“家之有規,猶國之有法也。”家訓是對子孫舉止行為、交友治家、為人處世的教誨,是古代中國人期望家風世代流傳的主要表達方式。良好的家風家規作為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能夠影響人的內心和價值判斷,約束人的行為,對個人修身、齊家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家訓」入孝出悌 家和業興——也談《林氏家訓》的處世之道

林姓,出自子姓,形成於西周初年,是殷商王族比干的後裔。比干為殷少師,因見商紂王無道,國勢衰危,屢諫忠言。紂王怒,遂殺比干,剖視其心。據《林氏正宗源流族譜·序》載:“時正妃夫人陳氏有孕,即將婢女四人奔於牧野,避紂之難,逃於長林石室中而生男,名堅,字長思。至周武王伐紂,夫人乃將堅歸周。武王以其居長林而生,遂因林而命氏,賜為林氏”。林堅即為林氏始祖。

海滄林姓集中居住於海滄街道的錦裡、囷瑤、鰲冠三村,皆為九牧派裔孫。而東瑤林姓屬闕下派。錦裡林姓尊林天福為始祖。據族譜記載,林天福是宋末元初龍溪縣錦里人,早年遊漳浦縣庠生,援列國子監生。後元世祖忽必烈敕封他為“沿海招討使”,令其鎮守九龍江口岸抗擊沿海海盜。因公差福州至莆田興化路,中暑後,客死他鄉。朝廷特賜林氏兩世襲父職,並賜林氏於每年二月十五及八月十五進行春秋兩祭。

「家訓」入孝出悌 家和業興——也談《林氏家訓》的處世之道

《林氏家訓》傳世版本眾多,傳誦久遠,比較有名氣的當屬林則徐的“十無益”。在福州市林則徐故居紀念館,有供觀瞻的林氏手書的“十無益”,標註為“道光庚子春日林則徐敬書”,並有林則徐陰、陽兩具印章為證。“十無益”的全文是:“存心不善,風水無益;不孝父母,奉神無益;兄弟不和,交友無益;行止不端,讀書無益;心高氣傲,博學無益;做事乖張,聰明無益;不惜元氣,服藥無益;時運不通,妄求無益;妄取人財,佈施無益;淫惡肆欲,陰隲無益。” “存心不善,風水無益”,開篇首講“立人”。人者,仁也,心存仁善勝過最好的風水。“父母不孝,奉神無益”、“兄弟不和,交友無益”講的是“待人”。如果連自己最親密的父母、兄弟都不能好好相處,又何談其他呢?“行止不端,讀書無益”、“心高氣傲,博學無益”、“做事乖張,聰明無益”講的都是“處世”。“讀書”、“博學”、“聰明”的前提是要學會做人。如果不能文明禮讓、友善待人、和諧相處,那麼即使學識再淵博,也終不為世人及社會所接受。

「家訓」入孝出悌 家和業興——也談《林氏家訓》的處世之道

“百善孝為先,百行德當頭,百事理先行,則家和、行正、百業興。”這是出自海滄區海滄街道海滄社區柯井村的《林氏家訓》中的一句話。句中把“孝順”“品德”“道理”和“家和”“行正”“業興”之間的關係緊密連接起來,由個人品行提升到家族事業,言簡意賅,引人深思。由此,也就不難解釋歷史上海滄林氏在教育界人才輩出的盛況了。比如,1919年獨資創辦錦裡小學的印尼僑領林玉奕,其肖像曾長期高掛在學校校史室,旁邊賦有“傳家謹守清白志,輔國培栽棟樑才”對聯一副,以彰其就,可惜毀於文革。尤其是1887年獲得英女皇獎學金進入英國愛丁堡大學醫學院的第一個中國人、1899年新加坡第一所女子學校——中華女校的創辦人之一、1921年至1937年應陳嘉庚聘請出任廈門大學校長一職長達16年的林文慶先生,更是對海滄教育甚至廈門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在廈大任職16年,在廈門島上荒涼的一角,建立起一座規模宏大的學府,校內設施,院系組織、課程設置以及教授的延聘,都參照歐美大學而改進,使廈大成為當時全國聞名的私立大學。1924年廈大開學後,林文慶親自對學生進行英語口試,並將口試情況通報全省各公、私中學,對推動福建省外語教學起了積極作用。1926年,廈大成立國學研究院,林文慶親自兼任院長,自稱“對於國學,提倡不遺餘力”。他用《大學》中的“止於至善”四個字作為廈大的校訓,以培養學生“人人為仁人君子”。學校經常組織尊孔、祭孔活動,孔子的生日被列為重要節日,全校放假,“以示恭祝”。1934年,陳嘉庚經營的企業在世界經濟危機的襲擊下宣告破產,廈門大學也瀕於關閉,林文慶毅然和陳嘉庚分憂,隻身南渡,為大學籌募經費,共得20萬元,使廈大渡過難關。雖然林文慶對廈門大學的貢獻存有爭議,但廈門大學校園中的修建的文慶亭還是客觀承認他的業績。

「家訓」入孝出悌 家和業興——也談《林氏家訓》的處世之道

由林氏後人總結出立人樹理的《林氏家訓》,雖各地字句長短不一,但其基本內容皆為尊先祖祖訓。尤其是“入孝出悌,家和業興”的處世之道,更是對學校育人方向有著指導意義。

相關推薦

推薦中...